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喜食豆10的區域屬於哪個文化圈

喜食豆10的區域屬於哪個文化圈

發布時間:2022-07-10 18:24:36

Ⅰ 滿族音樂的發展的三大文化圈

渤海國亡後,遼統治者唯恐其作亂,將渤海族人分散強遷至各地,到了金代,遼東地區的渤海族人逐漸增多,「人口達到五千餘戶,兵士有三萬人」,① 金統治者也恐其難控制,故逐年將其遷徙到山東防衛,每年有數百戶,「到熙宗皇統元年(公元1141年),金朝政府更將渤海人大批遷徙到中原地區」,② 如此大批渤海人遷徙中原,必將渤海音樂文化帶到中原,繼續流傳,最後以融入漢族音樂文化中的形式得以隱性發展,正如《金史·樂志》載:「……有散樂,有渤海樂,有本國舊音……」。
金代女真族入主中原,正是女真族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的歷史階段,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漢文化從經濟生活、政治體制、思想意識、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對女真族都有較大影響。金統治者主張民族平等,女真人和漢人都是國人;主張學習漢語和漢儒的經書和理學等著作,拜漢儒為師(如金熙宗請宋人韓枋為師,海陵王完顏亮及其兄、子曾請漢儒張用直為師)。在漢文化影響下,金代的文字「依仿漢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合本國語,制女直(女真)字」;③ 宗教改信佛教和道教;其繪畫、雕塑、建築發展很快,皆似漢風;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數學、醫學等都有較大發展。在文學方面,女真文人在創作上跨越了漢文化的楚辭、漢賦階段,「金一代的詩人,一開始就是從唐詩、宋詞著手。女真文學的形式主要是詩、詞、曲、散文、戲劇等。」④ 金代興起的「院本」和「雜劇」,為傳入中原的女真族音樂提供了廣闊的發展領域,其中「院本」運用了大量女真族音樂,據專家、學者考察:「在690本『金院本』中,採用漢人古樂曲的只有16本,其餘可能運用女真音樂或金代北方民族音樂。」① 此後,在「金院本」和「諸宮調」基礎上形成的「??音樂。如元代著名女真族戲劇家李直夫創作的雜劇《虎頭牌》,「……尤其是對女真人風俗和軍俗的描寫,具體而生動,演出時《虎頭牌》採用了〈阿那忽〉、〈風流體〉、〈唐兀歹〉、〈也不羅〉等女真樂曲。」②《虎頭牌》「劇本第二折用了許多源出於女真音樂的北曲,元明間這一折頗為流行,由於用17個曲牌組成套曲,通名『十七換頭』」。③在元明間的戲劇中,賈仲明創作的《金安壽》和關漢卿創作的《南呂第一枝》的唱詞中,曾提到的「者刺古」、「鷓鴣」、「垂手」都是女真族的樂舞名稱,當女真音樂以其簡約的民歌形態進入中原時,正值漢文化的戲劇發端時期,在此良機,女真族音樂從民歌躍入說唱和戲曲,進入了一個幸運的「時空」。以後又和其他北方民族音樂一起形成了日後較有影響的「北曲」。《中國音樂詞典》「北曲」詞條雲:「(北曲)其中有唐、宋以來的歌舞大麴,宋、金以來的說唱諸宮調,宋代流行的詞調,以及鼓子詞、轉踏、唱賺等說唱音樂或歌舞音樂,還有少數民族的民歌,尤其女真族的民歌佔有相當比重。」另外,女真族的「臻篷篷歌」和太平鼓也傳入中原,「人無不喜聞其聲而效之者」;④ 至明朝「京師有太平鼓之戲」,而且「有結為太平鼓會者,聚眾數百人。」⑤
清入關後,統治者一方面為治理國家鞏固政權積極竭力學習漢族文化;另一方面為維護滿族「國語騎射」的民族意識又制定了一些方針措施。由此,形成滿文化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又逐漸融入漢文化的歷程,在此歷程中「八旗子弟樂」的出現,以及「八旗子弟樂」中的子弟書、牌子曲、高蹺、太平鼓、和經過「八旗子弟樂」化的什不閑、太平歌、道情等音樂與其後中原的京韻大鼓、梅花大鼓、單弦牌子曲,東北的滿族大鼓、二人轉等音樂的淵源關系、都不同程度地體現出滿文化特徵。正如李家林在《關於〈北平俗曲略〉的話》一文的第一部分「北平俗曲的來源」中所說:「我們研究北平俗曲的結果,知道北平原有的俗曲不多,大半都是從外省輸入的。……東北由遼金清輸入打連廂、倒喇、群曲、蹦蹦戲等;……傳播這些歌曲的人,北方以蒙古女真諸族為主,……」
清統治者為鞏固政權,將滿族諸部編成八旗分散居住在全國各地,由此滿族的民間音樂也被帶到全國各地,流傳在駐守邊疆八旗軍中的「八旗子弟樂」,便是在滿族民歌和薩滿神歌的曲調上,填以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詞,用八角鼓伴奏,來抒發心中思鄉之情的音樂。這種長於抒情、敘事一唱到底的音樂形式傳入京都後,受到人們喜愛,八旗文人便參照民間鼓曲的格式和北方音韻的「十三道大轍」,創作出近似鼓曲的「八旗子弟書」,後因初創地域和風格不同,又分成「高亢紅火、慷慨激昂」的「東城調」和「纏綿悱惻、婉轉低回」的「西城調」。最初「八旗子弟書」用滿語寫作演唱,在逐漸混入漢語演唱時稱為「滿漢兼」;其後根據聽眾的需要,又有一部分滿漢文對照的唱本,或用滿語或用漢語演唱,謂之「滿漢和壁」;最後因滿族通用漢語,故「子弟書」也都用漢語寫作和演唱了。在此期間,「子弟書」傳到天津,形成「語言通俗流暢,接近方言口語,節奏較快」的「天津子弟書」(也稱「衛子弟」);後又傳到盛京(沈陽)稱為「清音子弟書」。① 清末。「子弟書」衰落。在其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流行於京津一帶的「梅花大鼓」,以及與「木板大鼓」相結合的「京韻大鼓」。②
在東北滿族人民中,還流傳著一種手執八角鼓自編自唱的藝術形式,名為「八角鼓」。清入關後,它已具有說唱特徵雛形,也傳入關內。此後,「八角鼓」的表演形式以滿文化特徵和其他滿族音樂文化因素,以及中原音樂文化一起促成「單弦牌子曲」的形成和發展。「單弦牌子曲」運用滿族樂器八角鼓伴奏;其音樂吸收「子弟書」中的「西城調」① 和明、清流行的時調小曲(其中有可能包括滿族民歌和滿族八角鼓音樂),以及因滿族士兵寶恆(又名小岔)唱得最好而命名的「岔曲」。在其表演形式從群唱改變成「單弦」形式,以及文學、音樂內容又進一步充實提高時,滿族單弦表演藝術家德壽山等人又融入了大量的滿漢文化,此後,「單弦牌子曲」盛傳不衰至今。此外,滿族八角鼓也對其他地區的說唱藝術有一定的影響,「現在山東流行的聊城八角鼓與滿族八角鼓有淵源關系,河南大調曲子、蘭州鼓子、青海平弦等都吸收過八角鼓的曲牌。」②
上述表明,族及其先世的音樂在進入中原後,伴隨著漢族音樂的進化,也處在一個有利於自身發展的良好氛圍中,它在不斷發展中與漢族音樂相融合。事實證明,北方中原的民間音樂的旋律舒展流暢、節奏清晰歡快、性格陽剛爽直等特點的形成,無不受著北方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其中也包括滿族音樂文化)的影響。 東北地區是滿族(女真族)的發源地,從金帝國至清帝國,無論是入主中原的貴族還是留居東北的貴族,都明顯大量地吸收漢文化,這從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中可以明見。但在民間,滿族(女真族)風俗文化對漢族的影響,勝於漢族生產技術對滿族的影響。
金代,統治者從關內虜遷大批漢人到東北,這些遷徙到東北的漢人,不少都成為女真人的奴婢,形成金代奴婢戶大都是漢人。金統治者強迫東北地區漢人女真化,曾下令「禁民(漢人)漢服及削發不如式者死,」③ 由此,「女真人統治下的漢人在服式、發式、居住、飲食方面都已相當程度的女真化。所以金世宗時的大臣唐括安禮認為『猛安人與漢戶,今皆一家,彼耕此種,皆是國人』」。④ 到了明代,仍有大量漢人被擄掠成為女真人的奴婢,他們「久居彼境,則語文日變,忘其本語,勢所必然。」① 「他們不僅在語言上『不解漢語』改操女真語,而且在文化習俗的各方面都逐漸接受女真文化的影響,而女真化了。」② 清代,因東北地區土地肥沃、特產豐富,大批漢人不斷流入關外,分散在東北各地居住的漢人因與滿人雜居之多寡成分不同,而呈現出自西向東漢化程度漸弱的趨勢。由於漢人逐年到東北墾荒,至康熙年間已影響八旗生計,尤以京旗最為突出。為解決此問題,乾隆初年施行將京旗閑散移屯東北和對東北全面封禁,尤其對「祖宗發祥地」實行長期重點封禁,以此限制漢人出關。為加強「滿化」,封禁措施的第6條規定「專設滿官治理州縣」,第7條是「恢復滿族舊俗」,如滿族官員一律要稱呼滿語姓名,不準改漢姓呼漢名;山海關外州縣沒有滿語命名的都要翻改滿語名字;滿人都要學習滿語;滿族、蒙古、錫伯、巴爾虎佑領下之女,不許和漢人結親等。在生活習俗上,強迫漢人仿照滿族剃發易服;漢族婦女廢除了纏足;漢人也喜食滿族的食品,如黏食、蘇葉餑餑、薩其瑪、豆面卷子、酸菜、酸湯子等;定親之日,漢人也依照滿族習俗,女飾盛服用旱煙筒為男家來賓依次裝煙以及兩家主人「換盅」。在游藝上,漢人也學會玩「嘎拉哈」和「走百病」。在宗教習俗上,漢人也逐漸接受薩滿教和跳神。總之,在留居東北的漢人中,淪為滿族奴婢的漢人(謂「包衣者」)滿化最深,編入八旗中的漢軍旗人滿化也較深,其餘的漢人亦有不同程度的滿化。此後,「封禁」、「反封禁」、「馳禁」的斗爭一直持續,直到民國才告終。其影響一方面延緩了東北地區開發的進程,另一方面卻也留存了大量滿族文化。民國以後,雖然關內漢人帶來了各種漢文化,但長期封閉的東北地區因悠久的歷史積淀,仍以滿文化為主,兼融漢文化,似可稱為滿漢文化。
從現存滿族音樂作品中可以看到滿族音樂的特徵是:「宮、商、角三音小組是滿族音樂的核心音調,……以採用宮調式的最多,商調式、角調式次之,羽調式、徵調式則少見。……由於滿族單詞重音常落在單詞的最後一個音節上,所以在散板和有板兩類節拍中,都經常出現前短後長或前緊後松的節奏型,如《三字經》式的歌詞使滿族民間音樂中常出現X X X ─‖X X X‖的節奏型,……由於單詞重音後置,滿族藝人稱為『老三點』。『老三點』不但是民歌中常用的節奏型,也是歌舞曲和器樂曲中最常出現的節奏型。」① 東北地區(除滿族聚居地外)能夠體現滿族音樂特徵的藝術形式有東北大鼓、單鼓(旗香、民香)、二人轉和部分漢族民歌。
東北大鼓是廣泛流傳在城鄉的說唱藝術。據專家考證:「子弟書的興起和傳入,對東北大鼓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據傳它是在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4年)由子弟書藝人黃甫臣等從北京傳到東北的。最初的演唱形式是演唱者手持三弦邊彈邊唱,腳下綁著『節子板』用以敲擊節拍,老藝人也叫它『弦子書』。……隨著民間藝人的進城,使原始的、自彈自唱的『弦子書』形式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以女角為主,外加三弦伴奏的演唱形式,這時的滿族大鼓已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② 以上考證表明,「八旗子弟書」對東北大鼓的形成以及早期的東北大鼓曾有過影響。從專家介紹的東北大鼓主要唱腔曲譜資料中還可以看到,「兩大口」是宮調式;「小口慢板」;「二六折」是徵調式;「快板」是宮調式;「散板」、「悲調」是徵調式;「扣調」是商調式。無論是宮調式還是徵調式唱腔(旋律中有變宮)都呈現出以do-re-mi-sol-la為主要旋律音的宮調式感覺。唱腔旋律質朴,無過多裝飾,與唱詞語調緊密結合,這些都不同程度體現出滿族音樂的特徵。
單鼓音樂(旗香、民香)中的滿族音樂特徵和滿族文化特徵,已有較多文獻、專著詳細闡述,其中「旗香」基本是滿族文化的體現,而「民香」還沒有全部滿化,如漢民婚娶時不「燒香」,而滿族使之;漢民「燒香」時不用「索羅桿子」;漢民表演時因使用小單皮鼓而設「小跑鼓」場面;漢民太平鼓音樂的鼓點是兩棒鼓、四棒鼓等偶數棒,而滿族是三棒鼓、五棒鼓等奇數棒;漢民只表演「一夕」,內容和形式要比滿族少等。①
二人轉是具有濃郁滿族風格的藝術形式,它兼有說唱和歌舞的特點。從諸多對二人轉的研究資料表明,二人轉融會了秧歌、民歌、什不閑、單鼓等音樂表演形式,② 其中也蘊含著較多的滿族音樂文化特徵。早在金代就有「踩高蹺」,③ 它與滿族傳統歌舞「莽式空齊」相結合,形成其後的「揚烈舞」。這種舞蹈,「舞人騎之竹馬??舞,從此『揚烈舞』成為清代宮廷演出的重要舞蹈之一。」④「『什不閑』在乾隆年間曾進入京西八旗子弟倡辦的八旗營之秧歌會。從此經過八旗子弟『雅化』過的『什不閑』常隨這個秧歌隊於每歲之正月在圓明園的同樂圓演出。……於嘉慶十八年隨北京移居盛京的閑散宗室帶至沈陽,……這時『什不閑』已成為『高蹺秧歌』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攜帶方便,取消了『什不閑』架子,通用秧歌隊的一鑼、一鼓、一鈸伴奏。」⑤ 據專家考證,二人轉的重要曲牌「武嗨嗨」是「文嗨嗨」的變體,而「文嗨嗨」則是流傳於遼寧新賓縣滿族地區已有120多年歷史的民歌「採花」調的變體。⑥「據70多歲的滿族民歌手吳雙浮說,當年此歌無名,因為在秧歌隊中演唱,故稱之為秧歌。」⑦此外,金代盛傳「連打廂」,「秧歌的霸王鞭、二人轉的彩棒、金錢蓮花落的金錢棍,皆源於此。」⑧
在滿族民歌中,漢族民歌分布較廣,由於滿漢文化交融,使得滿、漢民歌難以分辨。但是從大量的漢族民歌中,依然能找出滿族民歌的痕跡,現僅從《中國民歌》第3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9月版)中所收集的為數不多的東北三省的漢族民歌中即可窺見一斑。從黑龍江省的《打鞦韆》(拜泉)、《十根花棍調》(齊齊哈爾)、《祭腔調》;吉林省的《小調》(柳河);遼寧省的《拔白菜調》(凌源)、《十二月小調》、《雙五更》(長海)、《泗州調》(朝陽)等民歌可以看到,這些民歌從節奏、調式、骨幹調式音、音腔、旋律性格等方面都顯現出滿族民歌的特徵。
綜上所述,滿族音樂在東北地區的滿漢文化交融中已成為東北大鼓、單鼓、二人轉的組成因素,它已由民歌形式進入到說唱、歌舞形態。如果說,由於受包括滿族在內的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的影響,使北、南方漢族音樂的特點有明顯區別,那麼由於受滿族音樂的影響,東北地區民間音樂與關內北方民間音樂也有著明顯區別,其旋律在級進中陡然出現的七度大跳,節奏短促、稜角分明、音樂性格豪放、潑辣,無不顯現出滿族音樂中「騎射」的文化特徵。 在東北滿族人聚居的地區,雖然他們的生產方式和文化教育受漢族影響,但其生活習俗、飲食、宗教信仰沒有改變,封閉的民族文化圈,深厚的滿文化積淀和民族心理意識,使滿族民歌和薩滿祭祀音樂相對保留其原狀,呈現出原始、古樸的文化特徵。
從現存的滿族民歌中可以看到,其內容都極貼近生活,質朴到直白的程度。如《打獵歌》、《打水歌》、《包餃子》、《外面狗咬誰》、《嫂子丟了一根針》、《小孩睡大覺》等①;其旋律可以感到是沒有經過加工的原始民歌,其原因可能是太具有鮮明的原始特徵,較難與漢族民歌相融合,且又不具備進化到說唱、戲曲的內部因素,所以保留至今。
滿族的薩滿祭祀活動是以家族為單位進行的,他們祭祀的程序和使用的音樂大致相同。從音樂上看,口語化極強,旋律、節奏起伏變化不大,它與表演、服裝、唱詞、祭器一起呈現出古樸的滿族文化特徵。從中感到這種古風遺存,與祭祀的嚴肅、傳承的嚴格、家族的獨立、封閉不無關系。
在滿族人聚居地區,滿族音樂還曾發展成戲曲,清代盛行的「八角鼓戲」和滿族戲「朱春」的產生便是滿族音樂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據《滿族戲「朱春」初探》(隋書今)一文闡述,清康、乾時期,在八角鼓說唱基礎上,發展成多種唱腔、多種曲牌的聯曲、聯套曲式,並有場次布景、故事情節和人物,故稱「八角鼓戲」。因為此戲產生在北京,故其中也融入部分漢族音樂。大約在同一時期,黑龍江、吉林、承德等滿族地區又產生了滿族戲「朱春」(「朱春」是滿語,由滿族人稱唱戲藝人為「朱春賽」簡稱而來),它是在祭祀音樂、八角鼓說唱、倒喇(已失傳的滿族說唱)和莽式空齊歌舞基礎上發展而成。以大四弦做主奏樂器,還有笛、大抓鼓、小抓鼓、八角鼓、堂鼓、吊鼓、鐐、鈸、鑼等。其內容有對神、祖先的祭祀,如《祭神歌》;有對滿族歷史上重大事件和戰爭的反映,如《胡獨鹿達汗》;有滿族神話、傳說、故事的內容,如《錯立身》(這一類劇目最多,最有特點);還有對漢族戲目的移植,如《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總之,滿族戲「朱春」具有濃郁的滿族文化特點,在滿族地區盛行一時。其後,此戲種曾一度瀕於失傳。近年來,滿族文藝工作者進行極力搶救,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的「滿族戲」、吉林扶余縣的「新城戲」、黑龍江寧安縣的「塔戲」、黑龍江黑河市、愛輝縣、孫吳縣的「滿族戲」等都是它們辛勤勞動的結果,它為人們展現了滿族戲「朱春」的風貌。
綜觀滿族音樂發展的全歷程可以看到,從社會、生產、經濟、語言、習俗等文化氛圍對音樂生成發展的影響,它與其他少數民族音樂有著共性。然而滿族音樂在特定歷史文化氛圍中,卻有著明顯的特殊性。簡言之,滿族族戲雖然源遠流長,但是為了生存,在世代不斷與漢文化融合邁入文明社會的同時,形成民族內部發展的極端不平衡。融入漢文化的族民與停留在漁牧文化的族民之間文化形態有著懸殊差距,由此造成音樂文化發展的停滯甚至斷裂,使得它不能像蒙古族、藏族、朝鮮族音樂那樣完整又具有鮮明特色的獨立於各民族音樂之中。這種歷史規定了的特殊性,使滿族音樂在三種不同文化氛圍中生存發展,從而形成了不同發展軌跡。雖然如此,滿族音樂卻有著可觀的藝術價值,並曾影響過中原北方和東北地區的音樂發展,給這些音樂增添了無窮魅力,其薩滿祭祀音樂是滿族古代音樂文化的活化石,為世界藝術家研究薩滿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

Ⅱ 東北地區生活著哪些民族

只要是漢族和滿族,東北地區屬於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圈,融合了滿洲、蒙古、朝鮮、鄂倫春、鄂溫克、錫伯及俄羅斯等民族的文化習俗以及日本、俄國和朝鮮的國家的風俗文化和語言。東北的文化吸收了大量滿洲文化的成分,並在一些詞彙和生活方式上受日本、朝鮮及俄羅斯文化的影響。詞彙方面,如「噶斯」(日文「瓦斯」的音譯,即煤氣)、咧巴(俄語Хлеб的音譯,即麵包)、笆籬子(俄語Пале的音譯,原意為「柵欄」,轉意為「監獄」),飲食方面如對俄式食物和朝鮮泡菜的喜好,均可反映出外來文化的影響。

Ⅲ 南通屬於哪個飲食文化圈

蘇南飲食文化圈。
南通人的主食是米、面及其製品,水稻有秈、粳、糯3種,南通城內,市民愛吃飯米(粳米)。糯米俗稱茶米,用以蒸糕、裹粽子、搓圓子、做漿糟(酒釀)、釀米酒等,一般不用以煮飯。
舊時,多數農民一年到頭很難吃上幾頓純米飯,即使是家境較好的農戶,平時也總是吃由元麥脫粒後磨成的_子和少量大米相混煮成的 _子飯粥,只有當水稻收割,新谷登場,才碾些大米,全家人吃上一頓新米飯嘗新。
葷菜主要是豬、牛、羊肉及水產類。南通人喜食牛肉,十字街南有東牛肉巷和西牛肉巷,即因牛肉店集中而得名。

Ⅳ 飲食文化圈是什麼

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甚至沒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夠見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 那麼,中國的烹飪原料、烹飪技法、傳統食品、食風食俗等等,又是怎樣傳播到世界各地去的呢﹖
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就開始了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 據《史記》、《漢書》等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就通過絲綢之路同中亞各國開展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活動。 張騫等人除了從西域引進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蘿卜、石榴等物產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葉等物產以及飲食文化傳到了西域。 今天在原西域地區的漢墓出土文物中,就有來自中原的木製筷子。 我國傳統燒烤技術中有一種啖炙法,也很早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和西亞,最終在當地形成了人們喜歡吃的烤羊肉串。
比西北絲綢之路還要早一些的西南絲綢之路,北起西南重鎮成都,途經雲南到達中南半島緬甸和印度。 這條絲綢之路在漢代同樣發揮著對外傳播飲食文化的作用。 例如,東漢建武年間,漢光武帝劉秀派伏波將軍馬援南征,到達交趾(今越南)一帶。 當時,大批的漢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築城居住,將中國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等食俗帶到了交趾等地。 所以,至今越南和東南亞各國仍然保留著吃粽子的習俗。
此外,我國的飲食文化對朝鮮的影響也很大,這種情況大概始於秦代。 據《漢書》等記載,秦代時「燕、齊、趙民避地朝鮮數萬口。 」這么多的中國居民來到朝鮮,自然會把中國的飲食文化帶到朝鮮。 漢代的時候,中國人衛滿曾一度在朝鮮稱王,此時中國的飲食文化對朝鮮的影響最深。 朝鮮習慣使用筷子吃飯,朝鮮人使用的烹飪原料、朝鮮人在飯菜的搭配上,都明顯地帶有中國的特色。 甚至在烹飪理論上,朝鮮也講究中國的「五味」、「五色」等說法。
受中國飲食文化影響更大的國家是日本。 公元8世紀中葉,唐朝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帶去了大量的中國食品,如干薄餅、干蒸餅、胡餅等糕點,還有製造這些糕點的工具和技術。 日本人稱這些中國點心為果子,並依樣仿造。 當時在日本市場上能夠買到的唐果子就有20多種。
鑒真東渡還把中國的飲食文化帶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飯時使用筷子就是受中國的影響。 唐代時,在中國的日本留學生還幾乎把中國的全套歲時食俗帶回了本國,如元旦飲屠蘇酒,正月初七吃七種菜,三月上巳擺曲水宴,五月初五飲菖蒲酒,九月初九飲菊花酒等等。 其中,端午節的粽子在引入日本後,日本人又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作了一些改進,並發展出若干品種,如道喜粽、飴粽、葛粽、朝比奈粽等等。 唐代時,日本還從中國傳入了面條、饅頭、餃子、餛飩和制醬法等等。
中國菜對日本菜的影響很大。 17世紀中葉,清代中國僧人黃檗宗將素食菜餚帶到日本,被日本人稱之為「普茶料理」。 後來又有一種中國民間的葷素菜餚傳到日本,稱為「卓袱料理」。 「卓袱料理」對日本的餐飲業影響很大,它的代表菜如「胡麻豆腐」、「松肉湯」等,至今還列在日本一些餐館的菜譜上。
日本人調味時經常使用的醬油、醋、豆豉、紅曲以及日本人經常食用的豆腐、酸飯團、梅干、清酒等等,都來源於中國。 饒有趣味的是,日本人稱豆醬為唐醬,蠶豆為唐豇,辣椒為唐辛子,蘿卜為唐物,花生為南京豆,豆腐皮為湯皮等等。 為了紀念傳播中國飲食文化的日本人.

Ⅳ 飲食文化圈的不同飲食文化圈的特色

1.東北地區飲食文化圈
這里土地肥沃,草場優良,平原廣闊,五穀雜糧與山貨水產都很豐富,冬季寒冷漫長,人口稀少。歷史上這片土地長期生活著滿族、蒙古族、鄂倫春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游牧狩獵是他們的主要生活方式。人們好食燉菜,攝取高熱量的動物脂肪,以禦寒冬。由於缺少新鮮蔬菜,當地人有吃生肉、蔥蒜、凍食和腌菜的習慣,吃生肉、凍菜、凍水果可幫助增加維生素,避免一味吃熱食導致缺乏維生素而得壞血病,冷凍食品已發展成人們的一大嗜好,哈爾濱一年的雪糕竟然大部分是在冬天消費的;吃蔥蒜可以消除吃生肉的不良後果,幫助消化殺菌;另外因寒冷的氣候使冬季缺少新鮮蔬菜,腌菜和泡菜佔了很大比重,幾乎每家都有大大小小的醬缸。酸菜腌漬時間長,新鮮度差,因而調味咸重,以壓抑異味。自清中葉以後,關內大量移民湧入東北開荒墾殖,農業取代游牧和採集業成為主要生產方式。東北的飲食方式亦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
口味特點:咸重、(蔥蒜的)辛辣、生食。
2.中北地區飲食文化圈
該區主要集中在內蒙古,但在東北和西北地區都有較深的文化交叉,是典型的草原文化類型,以游牧和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歷史上這里曾生活著眾多的游牧民族,戰事不斷,民族勢力此消彼長,但社會生活與區域飲食文化總體上保恃著自己的草原特色。人們逐水草而居,擅長射獵,君王百姓都愛鹹食畜肉,熱喝奶茶,暢飲烈酒。由於物產單一,糧食結構不夠合理,人們普遍以各種肉食和奶製品為主,幾乎不吃蔬菜。他們通過對中原民族的交換或征掠來獲得足夠的鹽、糧食和酒。自元帝國之後,一些地區發展屯田,漢文化的影響日愈明顯。農區以糧食為主,奶食為輔;但牧區仍以牛羊和奶食為主,糧食蔬菜為輔。
口味特點:以咸重為主。
3.西北地區飲食文化圈
西北的飲食文化受自然環境和宗教因素的影響非常明顯。西北地區有優良的天然草場,從西漢至清朝中葉,這里基本上以畜牧業為主,農業種植香辛料較多。食物結構較簡單,過去基本不吃蔬菜,但人們愛吃烤肉,佐以孜然,辣椒粉等調味品,口味咸重。這里地廣人稀,少數民族眾多,又使西北的飲食文化增添了許多民族風情。伊斯蘭教在唐末至北宋時期憑借武力取代其他宗教成為西北地區的主要宗教,當地絕大部分少數民族都改信伊斯蘭教,這對當地人的食物禁忌、進食禮儀等都產生了深刻的變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解放後,由於農業比重的增加,現在糧食蔬菜也成了日常食物,飲食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
口味特點:以咸為主,輔以適當的干辣(椒)和香辛料。
4.黃河中游地區飲食文化圈
這一地區歷史文化十分燦爛,北宋以前這里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中心地帶,並且政治中心大致在西安--洛陽--開封一線上移動。這里農業開發最早,也最完善,各種牲畜和穀物都有,屬於五穀雜糧並食區,家蔬野果等植物性食物也十分豐富。但由於這一地帶的過度開發,土地承載力下降,加上各種災害和戰亂,使得這一地區的飲食文化除了少數上層社會的奢侈消費外,大多數黎民百姓保持著節儉樸素的生活傳統。黃河中游地區的面點小吃很有特色,尤以陝西、山西最具代表性。陝西的小吃反映了關中人的厚道和豪放。比如油潑辣子、面條像腰帶、烙餅像鍋蓋、羊肉泡饃的海碗如盆等。山西麵食品種繁多,素有一面百樣吃之譽,用料廣泛,製法多樣,黃河中游地區口味強調酸辣,味重,但又比東北和中北地區稍淡一點。
口味特點:酸辣,味稍重。
5.京津地區飲食文化圈
自元、明、清以來,蒙古人、漢人、滿人先後在此建都,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天津是漕運、鹽務和商業發達的都會,與北京共構經濟一體和京畿文化。京城聚集著諸多衙屬官吏、龐大駐軍以及樂醫百工,普通市民,眾多民族匯聚於此,形成了五方雜處的局面。飲食的層次性和變化性特別明顯。從皇宮御膳、貴族府宴到市井小吃,形成了全國特有的層次性飲食文化。政治經濟的影響超過了自然環境對飲食風格的影響,但食料還是以周邊地區為主,兼輔以全國各地精華物產。北京菜品種復雜多元,以滿漢全席達到極致。
口味特點:以咸香為主,兼容並蓄八方風味。
6.黃河下游地區飲食文化圈
黃河下游地區屬於齊魯文化圈,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影響至深,因而這一區域飲食的文化味較濃。講究平和正統,大味必淡的至味境界,加之受海洋文化和京杭大運河的影響,這里成為南北飲食文化的交匯之地。山東菜在北方的影響很大。山東半島食料廣泛、水陸雜陳、五穀蔬果、魚鹽海味等都很豐富,為其成為四大菜系之一提供了基礎。在山東下層百姓中,人們愛吃煎餅和玉米餅子,卷蔥抹醬,或以蒜泥拌生菜,別有風味。山東大蔥蘸醬的吃法後來也被上層社會和宮廷所接受。無論富貴貧賤之家,每飯必具蔥蒜,具有典型的山東特色。
口味特點:咸鮮,味正,蔥蒜的辛辣。
7、長江中游飲食文化圈
長江中游地區以低山和平原為主,境內河網交織,湖泊密布;雨水充沛;四季分明,稻米水產和畜禽果蔬都很豐富。這里深受楚文化的影響,但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其內部又形成了江漢文化和湖湘文化,表現在飲食文化上也略有側重。湖南的口味偏重於酸辣,以辣為主,酸寓其中。湖南多山區和僻濕之地,常食酸辣之物有祛濕驅風,暖胃健脾之功效,而且,由於古代交通不方便,海鹽難於運進內地山區,人們愛以酸辣之物來調味,因而養成了偏愛酸辣的飲食習俗。江西與湖南的飲食口味較為接近。而湖北九省通衢,淡水魚蝦資源豐富,形成了飯稻羹魚的特色,口味也以咸鮮,微辣為主。平原地區吃辣程度不如山區強烈。
口味特點:酸辣和微辣,但辣的程度不如西南地區。
8.長江下游地區飲食文化圈
這里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河湖密布,稻米水產豐富。戰國時期形成地域特色鮮明的吳越文化,並深受其影響。自三國孫吳政權後,人們已有喜愛甜食的習慣,唐宋以後,隨著中原經濟文化中心向該地區轉移,到明清時這里已成為全國最繁榮的地區,發展出揚州、南京、蘇州、上海、杭州等許多不同的飲食風味。吳越地區飲食的文化味也很濃,強調精緻細膩,注重色形味質,講究飲食環境的韻味,擅長糕點小吃製作,瓜果雕刻技冠全國,多有靈氣,給人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長江下游的淮揚菜是我國四大菜系之一。淮揚菜清淡適口,強調原料的本味,主料突出,刀工精細,肉類菜餚名目繁多,居各地方菜之首。
口味特點:咸甜適中、清淡,但食甜較其他地區突出。
9.西南地區飲食文化圈
西南地區除了四川盆地等歷史上開發較早的發達農業地區以外,大部分地區是高山峽谷,地域封閉,交通不便,不同地區的文化聯系也很薄弱,中國有一半以上的少數民族都分布於此。西南山區土地貧瘠,產量較低,在壩區和河谷地帶多種稻米,山上以玉米為主。由於種植業不發達,人們在食物原料上的禁忌很少,也吃一些昆蟲。這里空氣潮濕,瘴氣四溢,為了散寒去濕,避辛解毒,調味通陽。西南地區的人們自古以來就愛飲酒和吃辛香剌激之物,如花椒,茱萸,生薑等,尤其是在辣椒傳入西南地區後,這種嗜好迅速普及。
四川盆地自然環境較為獨特,冬暖春早,物料豐富,巴蜀文化發達,川菜也是我國四大菜系之一。巴蜀好滋味調味豐富:尚辛香,嗜好辛香剌激之味,這點與西南其他地區相似。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促進了川菜的繁榮,盡管西南地區不同地方的飲食各有特點,但口味總體上以麻辣,酸辣為主。
口味特點:麻辣,酸辣。
10.東南地區飲食文化圈
東南地區多丘陵,臨海,雨水充沛。該地區以稻米為主食,蔬菜水果海產畜禽都很豐饒。這一地區喜食稻米,重鮮活,尚茶飲,蔬果與海產比重高,俗尚食事。清末以來,政治經濟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論閩粵還是客家,都有海外貿易經商的傳統,這使東南地區的飲食文化也帶有明顯的商業性,講求高檔稀貴,愛食稀奇野味。由於嶺南地區天氣非常炎熱,流汗多,人們愛喝湯滋身,口味強調清淡鮮美。高檔的粵菜也成為我國四大菜系之一。香港、澳門、台灣等地長期受歐美食風的侵染,受西方飲食的影響較為明顯。
口味特點:清談,咸鮮。
11.青藏高原地區飲食文化圈
青藏高原地區為高寒地區,這里社會發展較慢,但到唐時期的吐蕃王朝時,有了藏文字,形成了藏傳佛教,藏民勢力也達到整個高原地區,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地理單元,獨特的地域環境上的食料生產與佛教文化,決定了青藏高原飲食文化的基本內容和風格。這里以農牧業為主,廣泛種植青稞、大麥等作物,蔬菜與水果的比重不大。主食料為糌粑、牛羊肉及各種麵食,生冷食物的比重較高,因而人們酷愛喝酥油茶,以適應高原地區的寒冷。由於受宗教文化的影響,人們飲食有些特有的禁忌和儀式,比如不吃魚,餐前頌經等。
口味特點:咸重,微辣,辛香。
12、素食文化圈
素食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是由於東漢以後直至南北朝的數百年間,激烈的政治動亂和大規模的戰亂非常頻繁;首先是廣大民眾食難果腹。他們事實上長久地處於「蔬食飲水」的標准素食狀態。其次是佛教的大興盛、大普及使人們暗語這種現世的清貧困苦;第三是包括皇親貴胄等上層人士的身體力行、極力倡導。近現代存在於少數的寺觀中。

Ⅵ 東北地區大眾飲食以什麼為主

東北人是以米飯為主食的.首先一點東北不產小麥,東北的冬天實在太冷太長不利於小麥過冬.東北的主要產物是大米,大豆(東北民間叫黃豆.大豆在東北是另一種豆品,俗稱飯豆)玉米.其中東北大米應該在全國來說是非常出名的了。因為東北冬天太冷,所以一年只有一季稻,成熟期非常長的.另外就是因為冬天太冷太長,所以土地冬天只好休養生息.不像南方一年兩季或三季稻,成熟期很短,吸收的養份肯定少,而且土地沒有休息的時候,只好靠化肥來增加產量.味道上肯定比不了東北的大米.另一點就是在東北吃麵食是要比吃米飯貴的.這個很好理解,因為你不產面嗎,要從外地引進所以自然主貴了.在東北認為最好的面主是山東產的面了,其實東北冬天的蔬菜水果都是從山東那引進的.
北方吃麵食的多是中原地區,山東的饅頭,河南的燴面,陝西的涼粉,天津麻花,蘭州的拉麵.不過這在東北人眼裡是南方人啦,或者是關外人.其實東北人也是非常愛吃麵食的,但不是以他為主食的,大家要明白.
希望能幫到你
望採納

Ⅶ 中國區域飲食文化圈中,口味具有「喜辣」特徵的包括哪些

在中國除了上海,江浙,廣東等少數幾個喜歡甜食的省份外,其餘的地方大部分的人,都喜歡有點辣的食物,,從重慶火鍋,到麻辣燙的火熱可見一斑,最喜歡辣的還是湖南,四川,重慶,江西等少數幾個省。重慶還要加上麻。

Ⅷ 從地域上講,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個亞文化圈的文化現象

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日本的煎茶道、中國台灣地區的泡茶道都來源於廣東潮州的工夫茶。

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度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

日本茶道源於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國的影響。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茶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二是茶文化是應對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對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

三是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 。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 和丑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 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四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 ,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 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四套班子一 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辦下去,並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

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 ,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8)喜食豆10的區域屬於哪個文化圈擴展閱讀: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Ⅸ 東北地區飲食文化圈有何飲食特點

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面積約82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億。東北地產豐富,烹調原料門類齊全。人們稱它「北有糧倉,南有漁場,西有畜群,東有果園,」一年四季食不愁。

東北日習3餐,節假日2餐。雜糧和米麥兼備,一「粘」二「涼」 的粘豆包和二米飯(大米、小米)最具特色。主食還愛吃大餅子、餃子、冷麵、粥和各種家常餅子;以餑餑和薩其瑪為代表的滿族茶點曾是《滿漢菩翅燒烤全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名重一時。蔬菜則以白菜、土豆、粉條、蘿卜、黃瓜、番茄、地瓜(紅薯)、菌耳為主,近年來大量引種和采購南北時令細菜,市場供應充裕。肉品中過去以豬肉、雞肉、魚肉為主,近幾年羊肉、牛肉、鴨肉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睞,嗜肥濃,喜腥鮮,口味重油偏咸。制菜慣用豆油與蔥姜蒜。是緊燒、慢熬,用火很足,使其酥爛入味;或是鹽漬、生拌,只調不烹,取其酸脆甘香。又因為氣侯嚴寒,居家飲膳重視火鍋。

東北人尤愛飲酒。白酒與啤酒居首,飲啤酒常是論「扎」、論「瓶」、論「提」(一提為8瓶),大部分東北人每日必飲酒,且酒量很大。受「白俄」食風影響,好友相聚,常以大紅腸、扒雞、花生米、茶葉蛋和麵包佐餐,一次「小酌」往往兩、三小時。由於清代山東人「闖關東」的較多,魯菜在這里有較大的市場,再加上緊鄰俄羅斯,與南北朝鮮交往頻繁,亦受日本食風影響。「羅宋大菜」、「南韓燒烤」 和「東洋料理」也傳播到大部分城市,部分食饌也帶點「洋味」。 此外,清真菜在此亦有口碑。

大醬是山東人「闖關東」時帶到關外的,眾多的山東人後裔在東北肥沃的黑土地上種植了一眼望不到邊的大豆,並把山東人愛吃的大蔥蘸大醬的習俗發揚光大,不僅蘸大蔥,白籮卜、香菜、辣椒、土豆、白菜……無所不蘸、生吃熟吃無所不能。近年傳入東北的南方蔬菜名目繁多,但東北人雷打不動的吃法就是:蘸醬。就象山西人家家儲備一缸老陳醋一樣,東北的農家必定有一缸的大醬。農村人家中的大醬是有專人照看的,晴天時要暴哂翻攪,雨天時要加蓋,還要及時加紗網防蟲蠅。正宗的農家大醬香氣撲鼻,還汪著一層亮晶晶的油,摘一把地頭的新鮮蔬菜蘸上大醬咬一口,那才叫爽脆香甜。由次,東北人又發明了一種吃法,就是干豆腐 卷大蔥……

閱讀全文

與喜食豆10的區域屬於哪個文化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