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認識以及正確對待儒家思想
正確對待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儒學存在統治國人的思想行為兩千餘年了。它能夠存在這么長的時間,並且現在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底蘊,這其中必然有它的道理。我堅信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正確性,否則的話不是自己滅亡就是被其他更具生命力的事物所取代。儒學沒有消亡如今還要在世界上修建一百所孔子學院。繼承了儒學好的正確的思想的當代人,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再一次證明了它生命力的強大。當今中國的政治 經濟 國防 文化 體育 科教 衛生等,無一不是欣欣向榮,正在做大做強。而取得這些碩果的人正是儒學所熏陶出來的中國人。
儒學存在最閃光的亮點,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仁愛」道德在人類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維護國家安定,保持人際和諧,提高人的素質,完善人類社會的重要力量。儒學的核心思想「仁者愛人」不僅反映了人類的本性,而且還是人類一切協作關系中最基礎的要素。綜觀人類歷史,那一位偉人,那一個社會團體階級運用了「仁愛」這一最有力的手段,那麼他也將是最成功有希望的領導力量。如三國時期的劉備,禮賢下士,終贏得三分之一的天下。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無一不是處處以「仁愛」為先,先禮後賓。
孔子的一生是貧苦的。奔波於列國之間,受盡了凌辱。擲想讓儒學成為國家的信仰。看一看,儒學的發展史,不難看出,孔子確實是一位公而忘私的偉人。他所追求的理想,除了滿足統治階級的願望外就是希望人民少受苦難,能夠生活的平安舒心。我想這是孔子作為一偉人最美好嚮往的願望。從「仁愛」這一點出發,孔子編定預想了,以「仁愛」為核心的人類社會,所應具有的和必須加強人的品行情操理想,和國家這一層面上的統治階級應該執行的方針政策和應當倡導的社會風尚。它和其他的思想家所創立的諸如道家 法家 墨家等是有區別的。誕生於人類社會早期的儒家思想,他的歷史地位,打個比方說:好比是一個孩子,如果在中國長大,那麼他將會說中國話做中國人的事情。如果在美國長大那麼他將說英語做美國人的事情。
人類經歷了幾萬年甚至是幾十萬年的進化,如今越來越有理性。文明程度也在不斷的提高。改造自然建設家園的能力和意識變的明確而有計劃。然而在人類早期不是這樣的,那個時期,人類首先考慮的是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這時的人類和動物還沒有太大的區別。還會受到老虎獅子的襲擊。但是聰明的人類能夠由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然後在把理性認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理性認識是人類的標志性特徵,他的實質就是根據個別的事情推演出具有共同特徵事件的一般性規律。
動物們永遠不會去思考,太陽為什麼回從東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大猩猩會利用火焰,但是它永遠不會發現鑽木可以取火。早期的人類還是很愚昧無知的,有很多的自然現象無法解釋,但是人類具有理性認識,雜閑暇之餘就會討論這些問題。我想十個阿拉伯數字,和人的十個手指有關系吧!因為這是最簡單方便的方法了。原始人類會考慮自己來自何方,死了以後會到那裡。如今世界上有很多的民族有自己的崇拜物,比如中華民族崇拜「龍」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當私有制出現,特別是部落甚至國家出現後,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於是就編造出一個個的神化物來為自己服務,中國的神話里不也有一套神領導班子。
忙完了自己的事情我會無事的想其他的事情。人是有理性感情的,心理裝著美好的理想,並向著這個理想移動。但是當社會發生動亂 戰爭等或者是其他的自然災害災難的時候,特別是個體的痛苦 疾病無法解決的時候,在科學知識不發達,於是就請神來幫助解決。比如各種祭祀活動和民間的土地寺廟 山神廟等等。我個人認為宗教大概就是這樣產生並蓬勃發展起來的吧!
歐洲在文藝復興以前叫做「黑暗時代」在「黑暗時代」時期。歐洲人民除了受到本國庄園主封建貴族的壓迫剝削外,還要受到教會的剝削壓迫。再很多的國家教會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比如教皇國家「列寧敦士登」就是法蘭克國王為了討好教皇而贈送給教皇的土地。哥白尼和伽理略都在或者在文藝復興時期,他們也同時受到教會的迫害。但是東南亞和南亞國家所受到的佛教的迫害要少的多。至少在短時期內不容易察覺。佛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並稱世界三大教,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一些神靈和一正套神靈的游戲規則。
我個人認為人類的理性認識 具體化科學知識之上,還有一個龐大的帝國。這個帝國就是包括感情 情操 道德等其他一切帶有顏色的思想體系。中國的這套思想體系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儒學,歐洲的就是加在人們頭上的基督教。因為人類要生產還要與自然斗爭以外,還要有美好的生活,和浪漫的感情。而這種對美好生活浪漫感情的需求在原始社會是無法真正滿足的。在原始社會大概也只有宗教等在心靈上給予人們一定的安撫。儒學或者其他什麼民族神化了的思想,用這些思想體系來填補規范引導人們心靈上的對美好生活浪漫感情的空白。
從這一點說,中國的儒學相對於基督教 伊斯蘭教教其他的思想體系,還是比較人性化和徹底些。歐洲國家在很長的時間內所引起戰爭甚至的國際戰爭的事件,幾乎全和宗教有關。今天的伊拉克巴勒斯坦地區在古代,也是教派沖突多發地區之一。這種宗教教派信仰上的沖突往往是殘酷 血腥的戰爭。二戰中德國法西斯軍隊不也是殘忍的殺害了六百萬猶太人。正所謂壓迫剝削的越厲害,那麼反抗的也就越強烈越徹底。歐洲剝削壓迫的最厲害而那裡反抗斗爭的也最早 徹底。使得歐洲國家很早的就擺脫了這種宗教上的統治。走上了民主化道路。這種民主化道路實際上就是信仰自由,是對人性的解放。
而中國的這種反抗來的很晚。如果從洪秀全插起大旗算起到新中國成立,也不過一百年。這期間,尤其是從「五四運動」以後變化的最劇烈。邊面上是各種利益勢力的爭斗。我想實際上是舊有的思想體系在和新生的思想在斗爭碰撞。每一個新的事物在建立之處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就是過度階段。思想體繫上的更迭必將引發基層物質上的重新再運動,利益上的再分配,角色的重新定位。所以說在這種時期戰爭災難是難以避免的。因為舊有保守的勢力不甘心退出歷史舞台出讓自己的利益,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來絞殺新生力量。
還必須看到的是,中國的這種反抗。我個人認為並不是反抗孔子所創立的儒學,而是反抗那些惡意扭曲篡改儒學,並強加到人們頭上的統治階級。應當承認孔子所提倡的「仁愛」是符合歷史潮流和人民大眾願望的。擁有強大無比的生命力和再生能力。我很自豪,因為兩千年前孔老夫子和老子就能夠運用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辯證法,來解釋和建立他們的學派。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同時也為華夏大地上的人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 獨一無二的。
儒學和中國的封建社會已經融為一體了。這一點又不同於、歐洲的封建社會和宗教。他們的社會可以擁有兩個權利中心,一個是封建國王,另一個是教皇和分封到各國的大主教。我以為封建社會應該有它自身的文化,這種文化更多的偏向於社會中各種利益及其關系。而教會文化則趨向於更上層的感情 道德,是有所側重的兩個不同的方面。我想我們人類社會就是這樣的,即感情是感情 而下層的文化也同樣具有他的位置和存在重要性。文化分為上下層。同時也反映出人出了滿足衣 食 住 行基本條件外,還要追求更好些的生活,還要有豐富的業余情調。歐洲社會能夠很早的擺脫開教會的統治和教會的殘酷壓榨有關系。中國的儒學不存在這種關系。因為儒學的核心思想就是「仁愛」並從一誕生就融入了社會制度里了。所以中國古代人們心靈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而歐洲各國壓在人民心靈上的是神化了的唯心主義世界觀。儒學有個特點是實事求是的,有很多思想是正確的。這也正是儒學的一大特點。但是也正是這個特點使得人們長期麻痹在儒學的框架內。生活的不滿足社會的黑暗往往是尋求新的皇帝朝代,很少有人去考慮實際上是儒學這一思想上的問題。而這種壓制麻痹同時也極大的打擊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所以我說,儒學是被地主階級所利用,而儒學的核心思想還是正確的。出發點有了偏差,就是想通過國家統治階級來實現儒學所宣揚的思想:「富國 利民 富民」儒學的這種想「經世永用」的思想妄圖攀附統治階級來實現,所以中國經歷了兩千於年的封建社會,大小朝代不計其數,終不能以自身的力量來擺脫。這和溫和的儒學 裝扮成聖人 帶有折中思想是有關系的。
我說一下儒學的改造和再生問題。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 伊斯蘭教 佛教。據美國《教會研究國際報》顯示:在1993年三大宗教信徒佔世界人口總人數的57。7%。從這個數字來看宗教依然是有很多信徒的。基督教信奉耶穌為救世主。佛教的創始人喬達摩。西達多在領悟到: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之後有悟出 苦 集 滅 道 四諦。伊斯蘭教的創始人是穆罕穆得,教義是眾信士皆兄弟。總結一下三大宗教的共同特點之一就是鼓勵宣揚信徒放棄邪惡,做善事得善終。並能夠得到神的祝福保佑。佛教還有一個特點是人在修行得道後可以生入天堂做神。現在宗教已經失去了猙獰和血腥,變為真正意義上的祝福和心理安慰。實際上翻開宗教課本看看,課本里並沒有血腥的味道,是良好的靜化人心靈的課本。所不同的是在過去,一部分教會中人想利用宗教來實現自己或者是其他什麼私慾吧了!我想我們的寶貝儒學和這種情況差別不是太大。是可以改造和再生的 。
⑵ 如何正確對待儒家思想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儒學存在最閃光的亮點,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仁愛」道德在人類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維護國家安定,保持人際和諧,提高人的素質,完善人類社會的重要力量。儒學的核心思想「仁者愛人」不僅反映了人類的本性,而且還是人類一切協作關系中最基礎的要素。綜觀人類歷史,那一位偉人,那一個社會團體階級運用了「仁愛」這一最有力的手段,那麼他也將是最成功有希望的領導力量。如三國時期的劉備,禮賢下士,終贏得三分之一的天下。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無一不是處處以「仁愛」為先,先禮後賓。他還提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中還有很多其他的精髓我們要傳承和發揚,讓我們人類更加和諧,更加友愛的對待身邊的每一個生靈。
而另一方面,有些思想還是封建、腐朽和落後的,我們要剔除。比如像三綱五常中一些死板的教條。
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讓儒家思想在當今社會展現其閃光的一面。
⑶ 今天如何正確對待儒家思想
我覺得,首先,應當肯定儒家思想在現今中國已經和將要發揮的作用,畢竟這是咱們本土自己的思想匯集。其次,我們也承認,部分或者說主體的儒家思想是來自於封建社會並改造封建社會,對於當今中國,多有不適。再次,我們要清楚,部分,或者說不少儒家思想理論——不僅僅局限於先秦原始儒家,也囊括至民國時期的改造,對於框清良好的倫理道德、社會規范有著積極地促進作用。
我認為,現在既不是以所謂階級思想對之進行大批大斗的時代,也不能一味復古不講時代適應,更不能大嚷全盤西化搞死傳統搞死本土。對於儒學,我們應該發揚其內在的與時俱進性,將之改造為適合現代中國、適合普世中國、民-主中國的思想體系。
注意,我沒說必須要由執政者進行這一改造,也不能完全由其改造
⑷ 怎樣評價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創立。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而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從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中,我認為儒家思想能作為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主流,發展到今天,一定有其獨特的內涵。而儒家思想以調和君民關系為核心,以維護封建專制為目的,並以人文關懷為導向,對歷代統治者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對我們當前進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2,從儒家思想以調和君民關系為核心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關於君民關系的政治理論,其核心論點是:國家為君主之本,庶民為國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為政治之本。「重民」思想最早萌生於西周初年,在春秋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重民輕神」成為社會上的普遍思潮,《左傳》中的有關論述,都突出宣揚了「恤民以德」的主題。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繼承這些寶貴資源,系統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整理出一套以「仁」為核心的學說,其「仁愛」精神推及社會,「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即為外王,亦即「德政禮治」。他將政治和倫理相結合,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以德教為本,德刑相輔,寬猛相濟。孔子還反對厚斂、攻伐與獨裁,要求統治者正己以正天下,所謂「政者正也」,正是對統治者提出了嚴格的道德要求。戰國中後期的孟子,極大地充實和發展了孔子的仁愛學說及德政主張。在對待君民關繫上,他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立足「以民為本」的原則,將其更多地應用於政治之中,以內聖之學開啟了外王之道,進而提出了豐富而具體的「仁政王道」思想。 從儒家思想以維護封建專制為目的,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根本立足點是出於鞏固封建專制的目的。其思想是重視民眾的力量,注意民眾的生計,關心民眾的哀樂,歸根究底是出於民眾為統治階級剝削的對象的考慮,意識到不能以過度壓迫的政策驅使這個被統治對象走向反面,失去控制,成為封建王朝的掘墓人。從其本質屬性上看,儒家思想是在承認民眾生存前提下的帶有階級調和色彩的政治理論,由此決定了其治國思想是實行專制統治的重要工具,是「替民做主」,而不是「由民做主」。
3,儒家思想以人文關懷為導向這就是按照「以民為本」的原則施政,儒家普遍強調在治國管理上要體現一定的人文關懷精神,治國目標的設定與治理方式的運用,都必須考慮到民眾的具體利益,採取富有人性、相對溫和的統治方式,力求避免激化矛盾,釀成沖突,在滿足統治者根本利益與照顧民眾基本生存權利之間保持一定的張力,並為這種張力尋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點。因此,以「德政」作為治國的最高綱領,以「仁政」作為治國的最佳模式,就成為儒家治國思想的必要之義和主導傾向。孔子規勸人君要「薄以待一身,厚以待百姓」,並進而闡發了對君主的道德規范,從而表明了自己的人文關懷。孟子的人文關懷則體現在其民生主張上,概而言之,就是保民、養民、富民、教民,施仁政於民。對與治國思想的建構具有重要的指導規范意義。
4,儒家思想其實質是為了更好地統治民眾並用來服務封建專制。這一本質體現了儒家思想的階級局限性。也正是這種階級局限性使得民本思想無法在理論上徹底,進而導致其無法在實踐中真正實現。首先,儒家民本思想是為了調節君民關系而產生的。其目的是為了使「民」更好地接受「君」的統治,君主則在不損害封建專制統治的前提下採取一些「利民」的措施,使民眾更加心甘情願地受統治階級的驅使。其最終目的是「利君」。其次,儒家民本思想雖然標榜「重人」、「重民」,但這種「重人」的思想又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先,一旦個人利益或群體利益與國家利益抵牾,都要無條件地讓位於國家利益。同時,在「君」和「民」的關繫上,「民」始終處於被動消極、無所作為的一方,其最終意義只能靠君主的統治和施捨來體現。因此,「重民」只能是統治階級的一種統治手段,而非最終目的。最後,儒家民本思想對於統治者而言,不過是上台時鞏固統治的工具。由於缺乏相應的機制限制統治階級的權力,儒家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張只能依賴於君主的個人喜好和道德修養,大部分都無法真正得到落實,只能充當無力的道德說教,所以說儒家思想居然一定的局限性。 雖然儒家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儒家思想對我們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儒家思想的作用是不可以忽視的,儒家思想講究的智、信、聖、仁、義、忠,直到現在還在對我們做出影響,可以說儒家思想是我們當代的主流思想之一。
⑸ 優秀的儒家文化我們要如何去面對,到底是拋棄還是繼承
關於儒學到底是拋棄還是繼承表達一下我的觀點
在我自己學習儒學前,也曾經感到困惑,總覺得有很多問題在腦海里不斷蹦出來:
孔子及他倡導的儒學是禁錮人們思想的枷鎖嗎?
什麼是中華民族精神?它的根在哪裡?它值得繼承和傳揚嗎?
是這幫人天生聰慧?還是這幫人一無所知?
最後,我只能說:「雖說不懂儒卻批判儒學的人可恨,但只覺得儒好「曄如柳絮,燦若桃花」的也只會毀了儒!」
⑹ 怎樣看待儒、釋、道三家的思想
以下是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秒懂。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進取文化。
道家文化:規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獻文化。
二、做人標准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
道家文化:領悟道、修養德、求自 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 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 智慧。
三、人生觀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四、世界觀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創 造地獄、極樂。
五、價值觀
儒家文化: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
佛家文化: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
六、哲學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七、物質食糧對精神食糧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飯、饅頭等),不吃就會餓。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種炒菜、湯羹等),不吃沒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蘋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以上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