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巴蜀文化的詳細介紹
所謂巴蜀文化,即巴文化與蜀文化,巴蜀文化的發展形成了自身的特點,而巴蜀文化的特點又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巴文化與蜀文化有著各自的特點和明顯的區別,卻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割捨不斷的關系。
四川盆地雖為高山和高原所環抱,但山原之間的若干河谷卻成為巴蜀得天獨厚的對外交通走廊。盆地的西部是岷江、雅礱江、大渡河和金沙江流域,它們穿行於橫斷山脈,其中可通行的河谷,成為古氐羌民族遷徙的南北走廊。盆地的東部有長江三峽作為出口。盆地北部既有劍門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隴,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漢中。而盆地以東的清江流域又北與江漢平原相通,南與湘西山地相連。正是依據這樣的地理特點,自古巴蜀先民就兼容了南、北、東、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為薈萃農耕、游牧文化的聚寶盆。 巴蜀文化又具有很強的輻射能力,除與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滲透影響外,主要表現在對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詔文化的輻射,還遠達東南亞大陸地區,在金屬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對東南亞產生了深刻久遠的影響。
元代的雙流人費著《歲華紀麗譜》曾說:「成都游賞之盛,甲於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俗尚游樂是巴蜀人的一大特點。所以,巴蜀很早就興起了旅遊習俗,到唐宋時達到頂點。以成都而論,全年的固定的游樂活動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體出遊,並與歌舞娛樂、體育競技、商貿活動結合在一起,具有很豐富的文化內涵。 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險幽秀之稱:重慶武隆仙女山、金佛山、長江三峽、夔門天下雄。經過當代的開發,今天更增加了「神奇瑰麗」的特色:九寨溝山水的神奇,黃龍山水的瑰麗,熊貓世界的趣,恐龍世界的奇,是今日旅遊者領略的最大感受。從線路上看,有西北線的九寨、黃龍、四姑娘山、貢嘎山,有北線的劍門蜀道,有東線的三峽風光,有南線的蜀南竹海風光和瀘沽湖探秘。整個巴、蜀景觀布局疏密相間,如金線穿珠,珍珠滿盆,幾乎每個縣都有可供旅遊的景點。
巴、蜀旅遊線最大的特色是雄險幽秀的自然景觀,往往包含著人傑文昌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如:劍門蜀道具有豐富的三國蜀漢文化和梓潼文昌文化以及女皇武則天故里的文化內涵;九寨黃龍一線,具有羌族石碉文化、夏禹文化、古蜀岷山文化、三國蜀漢文化的內涵;瀘沽湖具有「母系王國」的文化內涵;三峽一線則更是一個古代文化的寶庫。這是巴蜀旅遊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三國蜀漢文化的中心遺跡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本是劉備墓、祭祀劉備的漢昭烈
廟和諸葛武鄉侯祠的合祀之地,讓我們深深領略到其中歷史文化積淀的況味。
永陵是我國歷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修建和突出在地面之上又已經科學發掘的陵墓,可供遊人參觀,這更可以引起人們對於帝王陵寢秘密的興趣。 巴蜀盆地在地形上為「四塞之國」,古代交通甚為困難,故李白發出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這一封閉地形對巴蜀文化作為農業文明所必然帶來的封閉性肯定會有較大影響。但正是因為如此,又反過來激勵起巴蜀先民向外開拓、努力改善自身環境的決心和勇氣。於是,環境與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閉中有開放、開放中有封閉的歷史個性。隨著時代的推移,開放和兼容終於成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同秦隴文化的溝通,最大的障礙是北方的高山——秦嶺。但巴蜀先民以驚人的勇氣,創造了高超的棧道技術,打破了盆地地緣的封鎖,克服了狹隘的封閉性。蜀王派遣五丁力士開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個美女的神話故事,就是上古時代開山通道進行文化交流的生動體現。棧道是巴蜀人的一大發明。司馬遷認為巴蜀「四塞之國」的封閉性是靠「棧道千里,無所不通」來達到開放的,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須開道,遇水必須造橋,古蜀先民為了突破封閉,在發明了棧道的同時,又發表了笮橋。笮橋即繩橋,有多種類型,至今尚可見到的藏區的溜索和編網的藤橋,岷山上的竹索橋,滇西北的編網篾橋,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橋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鐵索橋,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開放的智慧體現。 遠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著幾條從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緬甸、印度地區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慶塗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產,而是來自印度洋北部地區的南海,這些都充分證明巴蜀先民與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漢武帝時,張騫在大夏發現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說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國)再到西亞早就存在一條通道。這條通道,現代史學家沿用「絲綢之路」稱呼的慣例而稱為「南方絲綢之路」。
南方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為西道,即「旄牛道」。從成都出發,經臨邛(邛州)、青衣(雅安)、嚴道(滎經)、旄牛(漢源)、闌縣(越西)、邛都(西昌)、葉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進入緬甸和東南亞。這條路最遠可達「滇越」乘象國,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區。
另一條是東道,稱為「五尺道」。從成都出發,到僰道(宜賓)、南廣(高縣)、朱提(昭通)、味縣(曲靖)、谷昌(昆明),以後一途入越南,一途經大理與旄牛道重合。根據目前所能見到的文獻資料,最早走這條線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滅蜀後南遷的蜀王子安陽王。安陽王率領兵將3萬人沿著這條線路進入了越南北部紅河地區,建立了甌駱國,越南歷史上又稱之為「蜀朝」。
Ⅱ 巴蜀文化與巴渝文化有什麼區別具體是什麼文化
巴蜀文化,華夏文化的一個分支。中國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慶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陝南、滇北一帶。傳說,早建有地方政權,至公元前 316年為秦所滅。考古發現,商至西周時,蜀人與黃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後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缽等,雖具地方特色,但銅鏃、銅戈、銅矛卻為黃河流域常見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禮器與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於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後活動於盆地東部及附近地區。西周時,建有巴國,受蜀影響,始有較高水平的農業。後與蜀同時為秦所滅。代表巴文化特徵的有出土戰國時的圓刃折腰鉞,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銅容器。 巴蜀兩地相距較近,交流方便,兩地出現的船棺葬、扁莖無格柳葉劍、銅器紋飾中出現的虎紋則代表巴蜀文化的共同特徵。銅兵器和銅印上的各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地方文字。巴蜀文化除接受中原與楚文化影響外,它還影響西南邊疆的少數民族。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驃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巴人的軍隊參加周武王討伐商(殷)紂王戰爭,總是一邊唱著進軍的歌謠,一邊跳著沖鋒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紂,前歌後舞」。 渝指重慶市的簡稱。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1997年,重慶設為直轄市。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
Ⅲ 人們常說巴蜀文化,那麼巴文化和蜀文化有什麼區別
就古文化區而言,蜀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依次分布在長江中上游。他們依託長江,輻射到長江南北。北黃河文化、南滇文化、嶺南文化相互交流、激盪、融合,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特別是長江流域的大規模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流異源的巴蜀文化
共生融合的巴楚文化
巴楚文化主要是指巴文化與楚文化在原巴和後楚地區的共生和相互融合,是一種半巴半楚或巴楚兼而有之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巴楚文化主要是該地區的一種民族民間文化,形成時間不早於戰國中期(公元前361年)。從這個角度來看,巴楚文化可以看作是在楚國統治下吸收了大量楚文化因素的巴文化。
Ⅳ 巴蜀文化是什麼
巴蜀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一個分支。中國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慶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陝南、滇北一帶。傳說,早建有地方政權,至公元前316年為秦所滅。考古發現,商至西周時,蜀人與黃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後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缽等,雖具地方特色,但銅鏃、銅戈、銅矛卻為黃河流域常見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禮器與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於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後活動於盆地東部及附近地區。西周時,建有巴國,受蜀影響,始有較高水平的農業。
蜀文化以成都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陝南、滇北一帶。傳說,早建有地方政權,至公元前316年為秦所滅。考古發現,商至西周時,蜀人與黃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後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
巴蜀文化
底缽等,雖具地方特色,但銅鏃、銅戈、銅矛卻為黃河流域常見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禮器與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於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後活動於盆地東部及附近地區。西周時,建有巴國,受蜀影響,始有較高水平的農業。後與蜀同時為秦所滅。代表巴文化特徵的有出土戰國時的圓刃折腰鉞,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銅容器。http://ke..com/view/40999.htm
Ⅳ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的搖籃 金山麗水 蘊寶含英 位於中國西南部的巴蜀文化區,是指以四川盆地為中心,兼及周邊地區而風俗略同的地區,它的腹心地區大致與今日四川省和重慶市的區域相當。不過,在古代,巴蜀文化區的地域范圍還包括漢中盆地、黔涪高原。鄂西南和湘西山地等「與巴蜀同俗」的區域。巴蜀地區東部是四川盆地,西部是川西山地和高原,屬於長江上游流域地區,只有西北部的若爾蓋草地一小部分屬於黃河上源。它的西北與青海相接,北部與甘肅、陝西為鄰,東連湖北、湖南,南臨貴州、雲南,西倚西藏,面積達57萬平方公里。 從世界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巴蜀位於東亞大陸腹地的「兩 河流域」——黃河與長江之間,而與巴蜀同緯度的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則位於西亞「兩河流域」之間的肥沃新月地帶,還有同緯度的北非尼羅河谷,它們都有相似的地理條件: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產豐富,都是人類古代文明的生長區。 巴蜀地形復雜多樣,含盆地、平原、丘陵、山地、高原、高山諸種類型,大致可劃分為東西兩部分。 巴蜀東部地形為典型的發育完整、周延無缺的盆狀,四周為崇山所環繞,一般在海拔 1000一2000米之間,少數可達海拔3000—4000米。中部盆底低下平坦,地質上乃古代一內陸湖盆,盆底大致可以廣元、雅安、敘永和奉節四地的連線為界,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形狀象個菱形的大盆。 在盆地地貌圖上,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我們可以用筆劃出盆地內部西、中、東三個部分: 西為川西沖積平原,居於龍泉山以西,面積為90OO平方公里,是四川全省僅有的大平原。其中以岷江、沱江沖積成的成都平原為最大,為盆地中農產最盛、人日最密區域,古稱「華陽之地」,是巴蜀古文明興起的一個重要區域。 中為龍泉山與華鎣山之間的川中方山丘陵,已辟為梯田、台地,是全省最大的農業區。 東為華鎣山以東的川東平行嶺谷,由西山(華鎣山)、中山(銅鑼山)、東山(明月山)等大小20餘條條狀山嶺和丘陵台地相間排列而成。這里的川江兩岸是古代巴人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也是巴蜀古文明興起的另一個重要區域。 盆地內山地約佔40%,丘陵佔51.9%,平原佔7.2%。因地形多樣,物產豐盈,資源豐厚,自然條件十分優越,自古以來即為農業富庶之區。 「天府之國」的美譽,主要就是指的四川盆地。 盆地四周高山連綿,為盆地與鄰接地區間的自然界線。盆地北緣為米倉山和大巴山,山外為漢水河谷盆地。盆地東緣為川鄂界上的巫山山脈,乃長江三峽所從出,其外為湖廣盆地,古稱雲夢澤。盆地東南緣為武陵山脈,山間為施南盆地,屬於湖北,以七曜山為川鄂分界線。正南緣為大婁山山脈,橫亘其外為雲貴高原。西南緣為大小涼山,山外為寧南高原。西緣為龍門山、邛崍山、夾金山和大相嶺,山外為青藏高原東麓和橫斷山脈南端。 盆地的特殊地理環境,對巴蜀文明的發生、發展和演變帶來強烈影 響:一方面,盆地四周有高山屏障,自成一個地理單元,古稱「四塞之 國」,使它的文化面貌具有顯著的地方性,即古人所謂「人情物態,別是 一方」。另一方面,由於盆地的地理位置正處於我國西部高原和東部平原 的過渡地帶,處於北方的黃河流域和南方的長江流域的交匯地帶,這種東 與西、南與北的交匯位置,又促成了巴蜀先民很早以來就致力於突破群山 封鎖、開拓對外交流的奮斗,使得巴蜀文化雖不可避免地具有農業文明的 封閉性和靜態性,但它又明顯地具有對外努力開拓的開放性。在巴蜀地 區,不僅由於環境的多樣化和兼容性帶來山林竹木、瓜果葯材、北粟南稻、 桑蠶漆蠟等應有盡有,更重要的是促成了巴蜀人巧思勤作、不畏艱險、勇於開拓、兼收並蓄等傳統的形成。只要跨出盆地,東出三峽,便與楚文化的孕育地江漢平原山水相通;北越秦嶺、大巴山,便與秦隴文化的中心關中之地嶺谷相連;走近西北,則與橫斷山脈的「藏彝走廊」路途相接。所以,司馬遷說:「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先民們以世世代代的努力突破了四周山地的阻隔,打通了若干條對外通道,促成了與四方的交通和經濟文化的交流,形成巴蜀文化善於兼容和開放的明顯特點。 巴蜀西部包括盆地西緣山地以西的高原和高山峽谷地區。西北為甘孜——阿壩高原,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南一隅。發源於岷山高原上的岷江上游地區,古稱「江源」,是氐羌高原文化較早發展起來的地方,也是蜀文化的來源地之一。再往西則為我國西南橫斷山脈的北翼,山脊海拔均在4000一5000米以上。其中大雪山之巔的貢嘎山高達7556米,是四川第一高峰,白雪皚皚,冰川峰峽,被稱為「蜀山之王」。這里山高谷深,嶺谷高差往往在2000—3000米以上,是全國地表起伏最懸殊的地區之一。從北到南的大雪山、邛崍山和大涼山等南北向山脈是四川東部和西部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和農業分界線,東部和西部不同特徵的地貌、氣候、植被。農業和民族,均在這里分界,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今天的重慶市和四川省境內大小河流約有1300餘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30多條,主要有長江(又稱「川江」)、岷江(包括大渡河、青衣江)、沱江、嘉陵江(包括涪江、渠江)、金沙江(包括雅礱江)、烏江、赤水河等,都屬於長江水系,只有極西北的白河和黑河(墨曲)注人黃河。東部盆地所有水系都由南北兩方匯人長江,呈樹枝狀水網,流聚於盆底的最低部,全盆地的河流皆匯聚於長江,這是巴蜀文化具有強烈向心力的地理原因之一。 盆地內清河流的中下游與指曲山脈相關處,多成峽谷地形,這是巴蜀地理的又一個特色。如岷江婉蜒於龍門山脈褶曲的南端形成岷江小三峽;沱江中流橫渡龍泉山而成金堂峽;嘉陵江下流截斷瀝鼻、溫塘、觀音諸山而成嘉陵小三峽;長江重慶以下,有銅鑼、明月、黃草和剪刀四峽;奉節至宜昌,長江截斷巫山有著名的長江三峽:雄偉險峻的瞿塘峽、幽深秀麗的巫峽、灘多水急的西陵峽;在峽江最大的支流大寧河上,又有出峽復入峽、大峽套小峽的上游四峽和下游三峽,人們一般稱之為"小三峽」。巴蜀的眾多三峽,構成天府旅遊的突出特色和奇觀,這是大自然的恩賜。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巴蜀文化生長、繁衍的溫床,它不但造福於歷史,而且造福於今天,還將繼續造福於未來,直至永遠。 巴蜀境域位於北緯30''上下,而世界同緯度地區的其他地區,如阿拉伯、伊朗、非洲北部及北美南部,正當北半球回歸高壓帶,氣流下沉,溫熱乾燥,莫不為沙漠橫亘區域。這些地方的古文明發生區域有如沙漠中星星點點的綠洲。而巴蜀境域則不問,這里沒有同緯度其他地區的沙漠現象,而內部地形差異性極大,受不同季風環流的交替影響,表現為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等諸種氣候和動植物的多種生長類型,大致可劃分為東部亞熱帶濕潤氣候和西部高原冬干夏雨氣候兩大類型。 東部盆地四面環山,冬季寒潮不易人侵,夏季焚風現象顯著,具有冬暖、夏熱、春旱,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濕度大,雲霧多,日照少,秋季多綿雨的特點。雅安一帶是全省雨量最多的區域,有「雨城」之稱,「西蜀天漏」就是形容盆地多雨的特徵。重慶市則因雲霧多而被稱為「霧城」。成都平原,古稱「廣都之野」,適宜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長,這里自古即是山青水秀,蔥荔綠郁,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適於農耕的美麗富饒之地,故有「天府之國」的美稱。 西部高原地形復雜,海拔懸殊,因而氣候變化很大,有多種類型,具有干雨季分明、日照充足。氣溫年較差小而日較差大的季風高原型特點。高原南端的金沙江、安寧河谷地區緯度較低,海拔較高,加以北部群山阻隔,氣候獨具一做既有干雨季分明的季風高原型特徵,又有冬暖夏涼、四季不鮮明的低緯度亞熱帶型特徵。 巴蜀東部和西部不同的地形和氣候,帶來這里生物圈內的兼容性和多樣性,其植物種類比整個歐洲還多,是珍稀動植物的寶庫。資源植物約有4000多種,其中珍貴的有古老的珙桐、連香樹和水青樹,有水杉、銀杉、冷杉、雲杉、銀杏等高大喬木,有古老的鐵樹——蘇鐵,有各種杜鵑和花楸,不同時令開不同顏色的山花,爛漫幽香。還有箭竹、水竹、方竹、筇竹等 4 0多種竹類灌木層,是珍貴動物大熊貓食用的「糧倉」。遍布盆地中的楠竹、慈竹、白夾竹等則是幾千年來用作建築、農具、日用器物、工藝品、食品和燃料的取之不盡的寶庫。在今天,以已開發的佔地6萬余畝的蜀南竹海和正待開發的佔地超過10萬畝的巴山竹海為代表的巴蜀竹海洋,又成為遠近馳名的旅遊勝地。 不同門類的野生植物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經濟資源,其中單是各種中草葯就有約4000種,川貝、蟲草、川連、川芎、天麻、巴豆、巴戟天、蜀椒等葯材,多年來馳譽中外,至今在全世界的中葯市場上,仍以「川廣葯材」為其美稱。 巴蜀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有脊椎動物1100多種,佔全國總數的40%以上,列人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55種。舉世聞名的大熊貓,今天主要生息在四川境內西北部的幾處自然保護區內。金絲猴是棲於樹上的「金發女郎」,它的法國名稱叫做洛克塞爾安娜猴,是用一個俄國金發女郎的名字命名的。扭角羚是森林、灌叢和草甸之間的遊民,角似羚羊但扭曲似牛,頭似馬但嘴有羊胡須,肩似駝但尾似鹿,被美國著名動物學家夏勒命名為 「六不像」。還有小熊貓則是大熊貓的親密夥伴。從歷史淵源上看,它們都是一百萬年到幾百萬年以前的古老動物,曾共同經受過第四紀冰川的嚴峻考驗。《華陽國志》記載古代巴蜀貢獻的珍稀動物有犀象、氂牛,還有山雞、白雉,其毛皮羽絨很早已被開發。至於大熊貓,因它只吃竹子,不傷生命,不獵食其它動物,故古代即作為和平使者的「義獸」,命名為 「騶虞」,被人們視為神物加以保護。 優越獨特的生態環境為巴蜀農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很早興起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晉人左思《蜀都賦》曾生動地描繪巴蜀古代生態是「原墳衍,通望彌博,演以潛沫,浸以綿雒,溝洫脈散,疆里綺錯,黍稷油油,粳稻莫莫」,「邑居隱賑,夾江傍山,棟宇相望,桑梓接連,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桔柚之園」的理想的「農業國」。在巴蜀封域內,平原、丘陵主要為水稻土、沖積土、紫色土,是省內主要農耕土壤,是孕育巴蜀竹籬茅舍、流水潺潺繞屋的「林盤文化」的生長地。山地為紅壤、黃壤、棕壤,是主要的森林土壤,也是巴蜀「梯田文化」特色的孕育地。高山、高原廣泛分布的高山草甸土,適宜生長各種牧草和灌叢。最早的牧羊人——氐羌在遠古時代就已選擇岷山作為生息地,這里也就成了巴蜀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華陽國志》記載巴地和蜀地不僅「土植五穀,牲具六畜」,而且是「桑蠶麻芒」等經濟作物的優良產地,是「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壁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堊、錦、綉、罽、氂、犀、象、氈、踴、丹黃、空青、桑、漆、麻、薴」等土特產品的優良產地,還是荔枝、芳蒻、香茗、給客橙等奇珍異果的生產地和巴戟天、蜀椒等名貴葯物的出產地。至今,巴蜀還受著這樣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的恩惠。 今天的重慶市和四川省古稱巴蜀。大致說來,盆地西部和中部地區稱為蜀,盆地東部(即習稱的川東)地區稱為巴,而整個盆地連同周邊地區則又通稱為蜀。不過,巴蜀的地域范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有一個歷史演變過程,這個過程是與巴蜀文化區以及歷代行政區劃的變動大體上相適應的。 在戰國以前的歷史文獻里,巴與蜀是分稱的,不論在地域范圍、人類群體,還是在古國、古族等方面,巴、蜀之間都有著清楚的分野。到戰國時代的文獻中,才開始出現巴蜀合稱的記載,從地域相連的角度反映了巴與蜀文化和人類群體的交流融匯。 巴字的本義,按照東漢學者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原為「食象它(蛇)」,是一種吞食大象的巨蛇。此外還有一些關於巴字含義的不同解釋,但多無確據,沒有取得公認。 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巴作為地域名稱,它的涵蓋面相當廣闊,其中心區是川東、鄂西地區,還北達陝南、漢中之地,包有嘉陵江和漢水上游地區,又南極黔涪之地,包有黔中和湘西地區。由於這一大片地域通稱為巴,所以世代居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的各個古族也被通稱為巴,並由此派生出巴人、巴國、巴文化等概念。從這個意義上看,巴這個名稱包含有地、族、人、國、文化等多層次的復雜的內涵,是一個復合性概念。 巴作為地域、民族和古國的名稱,早在夏商時代就已著稱於世。在《山海經》這部「古之巫書」里,記載有夏代開國君主夏啟的臣子孟塗在長江三峽巴地主管神抵的事,又記載有「西南有巴國」的事。在其它古書里,還記載有鄂西南清江流域的廩君之巴,和川東嘉陵江流域的賨人之巴(板楯蠻)。 巴國最初立國在漢水上源一帶,西周春秋時沿大巴山北緣向東發展,戰國時代南移長江流域,溯江而上進人川東今重慶地區,從此重慶地區便成為了巴國大本營的所在。以重慶市為中心的川東地區歷代通稱為巴,顯然是同巴國大有關系的。 至於蜀字的本義,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葵中蠶」,再從其它古代文獻綜合考察,蜀就是桑蠶,它是現代家蠶的直接前身。 古代文獻中記載川西北陽江上游地區有蜀山,居住其地的蜀山氏曾與黃帝族通婚,表明最早的蜀族是從岷江上游興起的。 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蜀也是一個包含著地、人、族、國、文化等多層次內涵的復合性概念。在夏商之際,除岷江上游的蜀山氏而外,在四川盆地西部平原和漢中平原等地,還有並存於世而相互爭雄的蠶叢、柏灌、魚鳧等三代蜀王,他們族群不同,活動地域有異,卻都通稱為蜀,意味著蜀的地域范圍也是相當廣闊的。殷墟甲骨文中和西周甲骨文中多次出現有關「蜀」的記載,殷周甲骨文中的蜀,指的是以成都平原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邊包括漢中盆地在內的古蜀國。正是這個古代蜀國,曾在商代創造過高度發達和輝煌的三星堆文明。從商周時代直到春秋戰國,古蜀國曾經幾次發生王權更迭。公元前316年巴、蜀統一於秦後,秦在巴、蜀故地分置了若干個郡,而分別以巴郡和蜀郡為中心。這樣,以巴和蜀分別作為川東、川西的政治經濟中心的這個格局連同巴和蜀的名稱,便一同保存了下來。隋唐以後,巴和蜀雖然不再是郡、州、道的行政區劃名稱,但一直作為地區的代稱在各種場合被廣泛地加以使用,以致成為地域、人群和文化最重要的標志,直到今天。 重慶有悠久的歷史,在春秋戰國時期曾經是古巴國的國都。在歷史上,它的名稱變化甚多,有過江州、巴州、楚州等名稱。隋初改為渝州,取意於古渝水(嘉陵江),重慶位於嘉陵江之濱,故名渝州,所以重慶至今仍簡稱為「渝」。北宋徽宗時改名恭州。南宋孝宗時,其第三子恭王趙悍封於恭州,後來孝宗禪位,恭王繼位為帝,是為光宗。光宗即位時,照例要將封地升州為府,遂取名為重慶府。從此以後,重慶一名沿用至今,今則為直轄市名稱。 初源於距今4500— 3700年前的「寶墩文化」,標志著成都平原城市文明的興起。在距今3000年左右出現了今成都市區內以十二橋木結構建築遺址為代表的城邑,在距今2000多年前蜀王開明尚在成都建立了蜀國都城。公元前311年秦國建成都城,是成都城市定型化的界標。從此,作為全蜀以至中國西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都的城名和城址所在地一直沒有發生過變動。 從現有的各種資料看,作為城市的名稱,成都早在戰國時代就已見於記載,四川青川戰國船棺葬內出土的銅矛上鑄有「成都」銘文,稍晚的睡虎地秦墓竹簡有「成都」的記載。歷史文獻記載中,《史記》和《山海經》都提到成都的名稱,這表明成都城名的來源是十分久遠的。 「四川」這個名稱,始見於宋代。宋真宗咸平四年 (1001年)設益、梓、利、夔四州路,治所分別為今成都、三台、漢中和奉節。這四路,一般稱為川峽四路,簡稱為「四川」。在宋徽宗大觀三年 (1109年)的詔書中就正式使用了「四川」一詞,這是目前所見到的將「四川」作為行政區劃略稱的開始。這以後,宋代設有「四川宣撫使」、「四川制置使」等官職,就是中央派駐川峽四路的官員,都將川峽四路簡稱「四川」。到元代就正式以「四川」為名,建立了四川行省。 元代的中央行政機構叫中書省,各地直轄於中央的地方行政機構叫 「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代在宋代的川峽四路基礎上設四川行省,簡稱四川省,省治成都。從此「四川」一名沿用下來。 1998年3月行政區劃調整,將四川分為今重慶直轄市和四川省。
Ⅵ 巴蜀文化包括哪些
「蜀道」文化:
(1)四塞之國
巴蜀盆地在地形上為「四塞之國」,古代交通甚為困難,故李白發出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這一封閉地形對巴蜀文化作為農業文明所必然帶來的封閉性肯定會有較大影響。但正是因為如此,又反過來激勵起巴蜀先民向外開拓、努力改善自身環境的決心和勇氣。於是,環境與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閉中有開放、開放中有封閉的歷史個性。隨著時代的推移,開放和兼容終於成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同秦隴文化的溝通,最大的障礙是北方的高山——秦嶺。但巴蜀先民以驚人的勇氣,創造了高超的棧道技術,打破了盆地地緣的封鎖,克服了狹隘的封閉性。蜀王派遣五丁力士開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個美女的神話故事,就是上古時代開山通道進行文化交流的生動體現。棧道是巴蜀人的一大發明。司馬遷認為巴蜀「四塞之國」的封閉性是靠「棧道千里,無所不通」來達到開放的,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須開道,遇水必須造橋,古蜀先民為了突破封閉,在發明了棧道的同時,又發表了笮橋。笮橋即繩橋,有多種類型,至今尚可見到的藏區的溜索和編網的藤橋,岷山上的竹索橋,滇西北的編網篾橋,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橋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鐵索橋,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開放的智慧體現。
(2)南方絲綢之路:
遠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著幾條從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緬甸、印度地區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慶塗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產,而是來自印度洋北部地區的南海,這些都充分證明巴蜀先民與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漢武帝時,張騫在大夏發現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說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國)再到西亞早就存在一條通道。
這條通道,現代史學家沿用「絲綢之路」稱呼的慣例而稱為「南方絲綢之路」。
南方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為西道,即「旄牛道」。從成都出發,經臨邛(邛州)、青衣(雅安)、嚴道(滎經)、旄牛(漢源)、闌縣(越西)、邛都(西昌)、葉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進入緬甸和東南亞。這條路最遠可達「滇越」乘象國,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區。
另一條是東道,稱為「五尺道」。從成都出發,到僰道(宜賓)、南廣(高縣)、朱提(昭通)、味縣(曲靖)、谷昌(昆明),以後一途入越南,一途經大理與旄牛道重合。根據目前所能見到的文獻資料,最早走這條線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滅蜀後南遷的蜀王子安陽王。安陽王率領兵將3萬人沿著這條線路進入了越南北部紅河地區,建立了甌駱國,越南歷史上又稱之為「蜀朝」。
(6)巴蜀文化中心在哪裡擴展閱讀:
巴蜀文化特色:
(1)文化地理區域:
巴蜀是一種特定的稱謂,如今已分為巴和蜀。在戰國以前,巴與蜀是分稱的,涇渭分明。「巴」的古義為「吞食大象的巨蟒」,中心區域為重慶、川東及鄂西地區,涵蓋陝南、漢中、黔中和湘西等地;「蜀」的古義為「葵中之蠶」,主要地理位置涵蓋四川盆地中西部平原地區。由是觀之,巴蜀的核心區域即為如今的四川省和重慶市。
(2)形成過程:
濫觴於商代,見名於春秋,主體氣質成於秦漢,巴的進取與蜀的兼容由此合二為一,秦漢以後逐漸融入中原文化,搖曳而生姿,經歷代而飄然不散,是一片可以遮蔽天空的星雲,和而未合,惜乎未能聚攏成星體,過去不能,現在不能,未來亦難能。
(3)文化特點:
總體上,巴蜀文化綿長久遠、神秘而燦爛,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無為逍遙,更因刀劍而存。文化上兼容儒釋道,以道,注川人風骨;以儒,舉川人仕進;以釋,去川人彷徨;進退之間,死生契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