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貴州非遺文化有哪些

貴州非遺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11 03:14:58

①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梁祝傳說

祝傳說,流行於浙江、江蘇、山東、河南的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故事表現一對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結合含恨而終的婚姻悲劇。

梁祝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是一側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與孟姜女傳說、牛郎織女傳說、白蛇傳傳說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而其中又以梁祝傳說影響最大,無論是其文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來說都居各類民間傳說之首,是中國具有影響力的口頭傳承藝術。

評彈的歷史悠久,清乾隆時期已頗流行。最著名的藝人有王周士,他曾為乾隆皇帝演唱過。嘉慶、道光年間有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四大名家。

咸豐、同治年間又有馬如飛、趙湘舟、王石泉等,之後名家流派紛呈,使蘇州評彈藝術歷經200餘年不衰。

② 貴州非遺文化有哪些

然而,「非遺」的本質並不是如此「高大上」的,而是源於最瑣碎、最鮮活的生活之中,是滲透在朝升夕落的「日子」里,濃縮在「衣食住行」的點滴中。

貴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5項(140處)、省級561項(653處),數量位居全國前列。一起來看看?

③ 非遺文化有哪些

1、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④ 貴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貴州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古歌
道刻
侗族琵琶歌
侗族大歌
銅鼓十二調
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
蘆笙舞( 錦雞舞)
蘆笙舞( 鼓龍鼓虎)
蘆笙舞( 滾山珠)
儺戲
安順地戲
彝族撮泰吉
木偶戲
八音坐唱
布依戲
花燈戲(思南)
侗戲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苗族服飾( 刺綉)
丹寨苗族蠟染技藝
水族馬尾綉
苗族蘆笙製作工藝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烏當手工土紙製作技藝
貞豐小屯白棉紙手工製作技藝
石橋白皮紙製作技藝
茅台酒釀制技藝
牯藏節
姊妹節
布依族查白歌節
侗族薩瑪節
端節
水書
仡佬毛龍節

⑤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苗族古歌,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苗族古歌內容包羅萬象,從宇宙的誕生、人類和物種的起源、開天闢地、初民時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遷徙、苗族的古代社會制度和日常生產生活等,無所不包,成為苗族古代神話的總匯。

2、布洛陀,中國廣西百色敢壯山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6年,布洛陀入選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3、遮帕麻和遮咪麻,雲南省梁河縣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6年5月20日,遮帕麻和遮咪麻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牡帕密帕,雲南省思茅市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6年5月20日,牡帕密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刻道,貴州省施秉縣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6年5月20日,苗族古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⑥ 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冊亨布依戲

布依戲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之一。布依戲,過去稱「土戲」、「歡戲」,在布依語中稱「谷藝」。冊亨縣布依戲主要流傳於巧馬鎮、丫他鎮、秧壩鎮、弼佑鄉、八渡鎮、百口鄉、雙江鎮、者樓鎮等地。

冊亨布依戲是用布依語演唱的戲曲,並在布依八音、八音座唱(板凳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據板萬戲班手抄歷史資料《歡戲歷源》佐證,布依戲至少在1741年(清乾隆六年)時就已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

2、侗戲

侗戲流傳於貴州省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廣西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以及湖南省通道自治縣的部分侗族村寨。黎平位於貴州東南部,東連湖南靖州、通道,南臨廣西三江,西北兩面與從江、榕江、劍河、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區交界地。縣境內民族眾多,侗族佔60%以上。

侗戲大致分為兩類:一是以侗族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如《珠郎娘美》、《郎夜》、《莽歲》、《美道》等;一是根據漢族小說、戲劇編纂或改編的,如《梅良玉》、《秦香蓮》、《梁山伯與祝英台》等,還有連台本戲,如梁士錦《行歡坐夜》、《投軍別窯》、《打陸文秀》等。

3、福泉陽戲

福泉陽戲的正規演出每年舉行3次。第一次在農歷正月間演出,演出時間4天4夜;第二次在農歷五月十三日「單刀會」當日為紀念關羽而演出,地點在當地的關帝廟前,時間1天;第三次演出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為紀念神話中的二郎神和歷史上的二郎(川主、水神)而演出,祈求庇佑一方平安。此外,還為民間「還願」進行演出,但相對於正規演出要簡單得多。

福泉陽戲由內壇和外壇兩部分組成。內壇就是以祭祀儀式出現的二十四壇法事,具有還願的性質,故民間又稱為「還陽戲」、「還願戲」或「願戲」,有開壇、發牒、正清、領牲等二十四請神、延神、酬神、送神儀式和「上刀山」、「下火海」、「頂華蓋」、「懸鉤釣斗」等特技(法術)表演。

4、思南花燈

源於唐代,盛行於明末清初。由於歷史原因,思南花燈受鄰省的影響較大。且自漢代以來,漢民族的不斷遷入,中原文化、吳越文化、巴楚文化隨之先後進入,與土著文化長期共存,使得思南花燈具有很大的融合性。在明、清時期,思南花燈活動頻繁,在演出的組織形式上多以自然村寨為主,並設燈會、設會長,即燈頭。

思南花燈在貴州戲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廣大農民在生產勞動中的必然產物。它的題材、內容、形式都來自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婉轉動聽的唱腔,高亢激越的花燈打擊樂,優美迷人的舞蹈以及美麗獨特的服飾道具,而倍受人們青睞。

5、錦雞舞

苗族錦雞舞主要分布在丹寨縣排調鎮的也改、黨早、甲石、排保、南群、加配、麻鳥、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鄉境內雅灰、送隴等苗族村寨。

錦雞舞最初的功能是祭祖,並且只能在12年1祭的祭鼓活動中才能跳,用於喚醒祖靈,以及在活動後將祖靈送回安息之地。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吃新節」、「跳月」以及大型慶典的迎賓禮儀活動中錦雞舞也被廣泛運用。

6、布依族「雯當姆」

布依族民間舞蹈「雯當姆」,流傳於貴州省荔波縣洞塘鄉及翁昂鄉布依族地區。縣內山川秀麗,氣候宜人,四季如春,因喀斯特面積大、地貌多樣,生物豐富,與雲南石林、重慶武隆共同申報「中國南方喀斯特」於2007年6月27日,被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雯當姆」,漢語譯意為「矮人舞」。舞蹈別出心裁地在肚皮上畫上可愛的胖娃娃形象,並用大籮筐套蓋住真人的臉和胸部,作為布依族帽子道具,然後利用腰肚肌肉收放的表現力,造成人物豐富的表情變化。

7、苗族大遷徙舞

分布於貴州省赫章縣河鎮、可樂等鄉鎮。苗族大遷徙舞苗族稱「夠戛底戛且」,意為尋找居住的地方,為赫章苗族記載苗族大遷徙歷史過程的民間舞蹈。

苗族大遷徙舞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以舞蹈形式記錄祖先遷徙歷程,舞蹈場面宏大,古歌悠遠,舞步凝緩。一些如「留戀」「回望」等舞蹈動作,如此故土難離,讓觀者潸然淚下,苗族大遷徙舞在赫章苗族中極具影響,是苗族人民千百年來在艱苦環境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直觀載體。

⑦ 貴陽的非物質文化有什麼特點

貴陽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厚,形式多樣且各具特色。
貴州十大著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侗族大歌、苗族古歌、水族馬尾綉、苗族蘆笙舞、苗族跳花節、侗族琵琶歌、布依族服飾、侗戲、苗族蠟染技藝、侗族薩瑪節。
苗族古歌,是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其內容包羅萬象,從宇宙的誕生、人類和物種的起源、開天闢地、初民時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遷徒、苗族的古代社會制度和日常生產生活等,無所不包,成為苗族古代神話的總匯。2006年5月20日,苗族古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⑧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皮影戲、侗族大歌、古琴、木活字印刷術、越劇等。

1、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被老北京人稱為「驢皮影戲」。原名「皮影戲」或「燈籠戲」,是用動物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蠟燭或烈酒等光源照射,表演故事的一種民間戲劇。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⑨ 貴州截止2022年已經申報成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和傳統

黃糕粑。貴州的黃糕粑製作技藝在2019年被列入貴州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的代表性項目名錄,並在2022年成功申報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

⑩ 非遺文化有哪些啊

1、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2、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鳳陽花鼓主要分布於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

3、嘉善田歌

嘉善田歌是吳歌的一個品種。 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是過去勞動者尋求慰藉、抒發思想感情的歌聲。田歌有獨唱、對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見的是把當地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編成長篇,到處演唱。

4、崑曲

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崑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

5、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是中國海南省黎族人民創造的一種紡織技藝,它集紡、染、織、綉於一體,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人民從小就學習扎染經紗布、雙面綉、單面提花織等紡織技藝。

閱讀全文

與貴州非遺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