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文化及其要素、特徵
社會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詞源 「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在中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詞尚無統一的定義。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
英國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發展了泰勒的文化定義,於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了解的。」他還進一步把文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即所謂「已改造的環境和已變更的人類有機體」兩種主要成分。
用結構功能的觀點來研究文化是英國人類學的一個傳統。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例如,父與子、買者與賣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只有在他們交往時才能顯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從行為規范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於一群人之中,……並易於與其它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麼,文化就是什麼。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組織要素》一書中指出,如果認為社會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組成的,那麼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後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藉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製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義為現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
上述各種文化定義,互有長短,反映了近現代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對文化認識的歷史過程。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動力。沒有精神文化,人類便無法與動物相區別。價值觀念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准。這個標准存在於人的內心,並通過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人們贊賞什麼,追求什麼.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同時價值觀念還體現在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之中。產品的種類、用途和式樣,無不反映著創造者的價值觀念。
②語言和符號。兩者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表意性,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二者都起著溝通的作用。語言和符號還是文化積淀和貯存的手段。人類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溝通,只有溝通和互動才能創造文化。而文化的各個方面也只有通過語言和符號才能反映和傳授。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③規范體系。規范是人們行為的准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各種規范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共同調整著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規范規定了人們活動的方向、方法和式樣.規定語言和符號使用的對象和方法。規范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設立或自然形成的,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規范體系具有外顯性,了解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文化,往往是先從認識規范開始的。
④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社會關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產生的基礎。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又發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創造文化的基礎。社會關系的確定,要有組織保障。社會組織是實現社會關系的實體。一個社會要建立諸多社會組織來保證各種社會關系的實現和運行。家庭、工廠、公司、學校、教會、政府、軍隊等都是保證各種社會關系運行的實體。社會組織包括目標、規章、一定數量的成員和相應物質設備在內,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緊密相聯,成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⑤物質產品。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環境和由人創造出來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飾、建築物、水壩、公園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們上面凝聚著人的觀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徵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類進化過程中衍生出來或創造出來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經過人類有意無意加工製作出來的東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庫才是文化;石頭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後天習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遺傳本能,而是後天習得的經驗和知識。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親」或男女戀愛才是文化;前者是遺傳的,後者是習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從語言、習慣、風俗、道德一直到科學知識、技術等都是後天學習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社會性產物,它必須為一個社會或群體的全體成員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為文化。純屬個人私有的東西.如個人的怪癖等,不為社會成員所理解和接受,則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文化既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是一份社會遺產,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積累過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並且自然地從上一代人那裡繼承了傳統文化。同時,每一代人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在傳統文化中注入新的內容,拋棄那些過時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階級性。一般文化是從抽象意義上講的.現實社會只有具體的文化,如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中國古代文化、中國現代文化等。具體文化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如有石頭,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樹,才有飲茶文化;有客廳和閑暇時間、才會有歐洲貴族的沙龍文化。文化具有時代性、地區性、民族性和階級性。自從民族形成以後,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現的。一個民族使用共同的語言,遵守共同的風俗習慣,養成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現。在分裂為階級的社會中,由於各階級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因而他們的價值觀、信仰、習慣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現了各階級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一個復雜的體系。這個體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結構上互相連結,共同發揮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時也成為社會變遷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阻力。
《中國大網路全書——社會學》
Ⅱ 企業文化要素有哪些
構成企業文化的要素有5個方面:企業環境、價值觀、英雄人物、典禮儀式、文化網路。其三大結構要素,即企業物質文化要素、企業制度文化要素、企業精神文化要素。
企業文化的結構
企業文化理論出現的必然性
企業文化理論的出現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一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新型辦公工具如網際網路等的普及應用,企業的日常管理規則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勞動工具的變化要求思想觀念的更新;
二是勞動中人的智力因素比例增加,腦力勞動者人數相對增長,相應地,企業管理者也不能再把這些高素質的員工視作機器人,而是要給員工以感情尊重、理智尊重;
三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的需要滿足層次攀高,企業必須適應這一新情況,從而制定出適合現代人的管理方法,這一點與社會人 在管理界的提出有相同的現實基礎;
四是競爭加劇,企業為了在競爭中取勝,在提高勞動效率的同時,職工的生產積極性與創造性在勞動中顯得越來越重要,企業必須提出符合需要的價值觀念,如創新、服務、信譽等;
五是企業規模的擴大、跨國公司的出現,成千上萬人,甚至是不同國籍、不同民族的人在一個公司工作,需要統一思想、統一觀念、統一行為。
企業文化的特質歷史性歷史性是一切社會事物的最基本屬性之一。企業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產生、生存與發展,企業的現象本身就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折射,企業本身就是創造歷史的載體,去討論先有企業還是先有文化,就像討論先有蛋還是先有雞一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企業的經營與政治活動、文化現象的聯系千絲萬縷,揮之不去。可以說,企業文化是歷史的產物,必定帶有歷史的烙印,折射出大到一個時代,一個國家的一定時期,或者一個民族、一個地域
,小到一個地方區域的經濟與文化特徵。反過來,企業文化一旦形成,也在改造著企業所處的環境,因為企業必竟是走在時代前列的社會生活中最活躍的社會組織,信息交融與思想變革首先從企業發生。當代的企業文化的基礎,是已經比較成熟的商品經濟理論。
人本性企業文化關注的中心,在於對企業中人的因素的管理與激發,雖然如此做的終極目標在於企業價值的順利實現,但這並不妨礙企業以開發人的潛能為切入點的管理模式為企業帶來的巨大張力。當衣、食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滿足,人們需要滿足交流的需要、給予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個人價值實現的需要等等。一個人一生中最寶貴、歷時最長的時間與空間都是用於職業生涯的,所以,企業的成長與發展需求與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需求在企業文化這個層面達到了完美的契合。企業文化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著力於以文化因素去挖掘企業的潛力,尊重和重視人的因素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
復雜性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企業都在特定的環境中生存與發展,所面臨的歷史階段、發展程度,以及本身固有的文化積淀都不相同。成功是不能復制的,企業文化也同樣不能拷貝。把別人成功的企業文化照搬照抄教條行事,或者如趙括談兵一樣將優秀的企業文化奉為金科玉律,試圖找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最終只會害了企業。
動態性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在一定時期之內的相對穩定性。隨著企業的發展以及企業生存環境的變化,企業文化也隨之發生改變。有一種說法叫做呈螺旋式上升狀,這其實是一種理想狀態下優秀的企業文化的發展態勢。僵化的、落後的企業文化也在運動,只是在企業內部的沒有經過合理的梳理、整合與提煉的文化因素沒有形成良性體系,各種文化因素的沖突正在進行量變的積累。一個優秀的企業的文化體系建成之後,就會顯示其對外部因素以及新生文化因子強大的吸收力、包容力、與消化力,形成動態開放的系統。
有機性企業文化是一個整體有機系統,企業文化的各個構成要素以一定的結構形式排列,各個要素相對獨立,各司其職。同時,企業文化又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嚴密有序的有機結合體,由企業內互相聯相聯系、互相依賴、互相作用的不同層次、不同部分結合而成。企業文化既然以企業價值實現為最終目標,那麼就不可能不涉及到企業的戰略規劃;既然以人為本,那麼就不可能不涉及到人力資源開發;既然是一種管理方法,那麼就不可能不涉及到企業的管理制度可以說,企業文化今天之所以被管理界推崇倍至,與它的這一性質不無關系。
品牌本身是一個具有文化屬性的概念,文化是品牌識別固有的一面,它是品牌的主要動力。品牌是企業文化的標志,其內涵包括了企業文化的方方面面。品牌文化的建立與運營離不開企業文化的支持和依託。品牌的物質基礎是產品,品牌的精神基礎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品牌的靈魂。
企業文化主要建立在企業管理基礎上,這是一個相對比較封閉的系統,主要面向企業內部,主體是人。在長期的經營基礎上,企業文化隨著企業的發展會慢慢積累、成型,更多的是自發的,都要經歷由不自覺到自覺,無系統到系統的過程,需要不斷的總結、提煉和提升。
品牌文化主要是企業銷售的環節上建立起來的,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系統,主要面向企業外部,主體是物或可物化的存在。在總結市場競爭狀況、自身產品狀況、消費者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策劃的,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給產品一個明晰而獨特的定位,塑造鮮明獨特的形象,與消費群體的性格、消費習慣、年齡等因素相吻合
Ⅲ 什麼是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就是指;一個人、一個社會團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生產生活的習慣的定性(基本的文化素質表現)。這是一種思想程序,不以意志為轉移;可以形象地說:「你的衣、食、住、行、言,處處都在從側面折射出你的基本層次」,通俗的說法就是:通過你的行為表現,一眼就能看透你骨子裡的東西,你不需要刻意的去掩飾什麼,因為這毫無意義!文化因素對個人來講,是透視一個人的受教育情況及生存環境情況的理想工具。
(3)運用文化的因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社會因素包括歷史因素和人文因素兩大類。歷史因素中有時代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因素,這些因素比較穩定,不是經常變化的。人文因素是社會因素中最活躍的也是經常變化的因素。人文因素包括人的習俗性格、宗教信仰、文化素養、審美觀念等。
Ⅳ 影響文化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可謂眾說紛紜,擇其大者,莫過於地域、政治、經濟、技術四者。從
地域來看,地域的差異性導致了文化的多樣性,但要注意的是,不同性質的文化仍具有某些同一性;
從政治來看,政治對文化的影響取決於文化之於政治是處於從屬地位抑或其他,文藝工具化往往是文藝從屬於政治這一思想的產物;從經濟來看,經濟之於文化的決定因素具有一定的道理,然而,無論是從時間軸向來看,還是從空間軸向來看,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往往是負相關的關系;從技術來看,技術會以兩種方式對A'fi'7世界觀和價值觀造成影響,這是技術決定論的立論之所在。
影響文化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如下;
1社會制度更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發展的方向。
2.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中每一項重大的發現和發明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當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收集、選擇、傳遞、儲存文化資源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傳播、繼承與發展。
3.思想運動:催生著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的發展。
4.大眾傳媒只是文化傳播的手段.
Ⅳ 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有哪些因素
基層班組辦公場所走廊建設企業文化牆。為了使班組員工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學習並踐行企業文化,我局在基層15個班組所在的13個集體辦公場所建設了18塊企業文化牆,將企業核心價值觀、企業精神、宗旨、員工守則等企業文化基本知識張掛辦公室走廊,使每名員工每天都能夠在閑暇之時感受到濃厚的企業文化建設氛圍。二是在辦公樓前建設了企業文化長廊。設計建設了具有企業特色的企業文化長廊,定期對長廊的內容進行更換,把電業局重要會議的主要內容、勞模事跡等定期掛在企業文化長廊內,使員工能夠隨時了解企業工作目標任務,又能見賢思齊不斷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組織新員工到企業文化長廊前,了解優秀員工事跡,進行潛移默化的企業文化教育。通過企業文化環境建設,達到了使企業文化入眼、入腦、入心,激發員工鬥志的目的。
三、注重典型引路,發揮先進人物的示範帶動作用
一是充分發揮先進人物、先進事跡的引領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每年我們都會把省公司《勞模風采錄》、《勞動者之歌》等先優事跡集下發至基層班組,藉助班前會、班務會、支部會等載體,講述先模履職盡責的感人故事。為了達到教育目的,調動一線員工的積極性,我們還藉助「我身邊的共產黨員」、「道德講堂」、「奮斗的青春最美麗」分享活動等載體,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的形式傳播實踐企業文化的優秀代表。在最近的一次「道德講堂」活動中,我們以電業員工在2013年50年一遇的暴風雪中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的保電故事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名員工,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在「奮斗的青春最美麗」分享活動中,來自不同戰線、不同專業的青年員工,將他們身邊踐行「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優秀青年的事跡,講述給青年員工,讓所有參會的青年都感受到企業之所以能夠在人員短缺的情況下健康快速發展,實現一個又一個的新突破,是寶泉嶺電網人不計報酬、無私奉獻的結果,也激發了他們為企業貢獻青春力量的熱情和決心。二是充分發揮班組長的帶動作用。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要想做好基層班組企業文化建設,很關鍵的一點是要充分發揮班組長的「車頭」作用。企業文化傳播過程中,局黨委注重班組長綜合能力的培養,通過每年定期組織開展班組長企業文化建設專題培訓,使班組長自身充分認識到企業文化建設在班組管理和班組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同時在企業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方面要求本組長先學一步、深學一層。在班組長充分認識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掌握基本的企業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量身為他們定製企業文化傳播方式、宣講內容,使他們不但是班組企業文化建設的參加者,更是組織者、示範者,通過一系列的科學、系統的措施,使班組長在班組企業文化建設中充分發揮了傳播者和實踐者的模範帶頭作用。
Ⅵ 文化與哪些因素有關
與交通,地理位置,經濟狀況都有關,當然還有人的素質。
Ⅶ 文化的決定因素有哪些
社會結構,宗教,語言,教育,政治與經濟哲學理念
Ⅷ 運用文化對人影響的知識,說明劉某某成功的因素
①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讀書能使人獲得知識,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
②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交往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多讀書有利於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人自身的素質.
③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閱讀健康有益的書籍有利於塑造人生~
Ⅸ 什麼是文化要素
文化要素即文化所包含的各種基本成分。社會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 神產品的總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求是雜志發表署名文章《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中華文脈》,指出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三個方面相互貫通、互為支撐,共同構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統一體。
思想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骨骼」,從根本上決定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性格稟賦、民族特性,架構起中華兒女的心靈空間。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維,「五行」相生、太虛即氣的樸素唯物主義,陰陽相對、陽生陰長的樸素辯證法,苟日新日日新、與時俱進的世界觀,尚和合、求大同的社會追求,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觀點等,已經深入中華兒女的思想意識深處。
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絡」,維系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維系著泱泱大國的社會秩序,維系著中華兒女的共同情感。
在中華民族的價值體系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捨生取義、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優良品格,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標注著傳統文化的鮮明底色,為今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
人文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肉」,極大激發了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展現了中華民族生活世界的豐富性多樣性獨特性。
崇尚仁愛、堅守正義的為人之道,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修齊治平、兼濟天下的理想抱負,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進取精神。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觀念,兼收並蓄、開放包容的博大胸懷,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滋養了中華民族獨特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為人類文明史增添了厚重的中國色彩和中國氣質。
(9)運用文化的因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我們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當在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這些主要內容上下功夫,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精華滋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智慧提振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增強中華兒女做中國人的骨氣、志氣和底氣。
Ⅹ 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1.社會制度更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發展的方向。
2.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中每一項重大的發現和發明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當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收集、選擇、傳遞、儲存文化資源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傳播、繼承與發展。
3.思想運動:催生著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的發展。
4.大眾傳媒只是文化傳播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