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時候起儒家文化在我國不再佔主導地位
儒家文化在我國佔主導地位始於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後以不再占統治地位,然而其影響仍然巨大,可以說是根植於中國人心中。
❷ 儒學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嗎
導讀:一種文化及其思想要成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主流,起碼需具備三個條件:第一、這種思想應關懷民眾平凡甚至瑣碎的世俗生活,對民眾關心的諸如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等問題做出解釋,為民眾提供精神上的歸宿和依託,惟其如此,方能令民眾心悅誠服。 第二、這種思想應有完善有效的傳播渠道,即宣教手段或學校制度,尤其是地方學校,並有適合民間大眾理解能力和趣味的宣傳形式,以將此種精神廣播民間。 第三、這種思想應能夠貫徹於國家基層的行政機構及其事務,通過對民間社會及其生活的參與,對民眾精神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旦將"儒學主流"的神話消解,所謂"新儒家"和"國學熱"實際上就成了可鄙的自慰和可恥的虛張聲勢。 正文國學研究正在成為當代顯學,其中一個最流行的觀點,就是認為儒學是中國歷史上的統治思想,而以之為精神核心的文化則為中國文化的主流。這似乎早已成為公認的常識,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誤解。 它的一系列儀典、制度、信念是否為廣大民眾所奉行和信從?它是否為各種民間文化事象如節日、巫術、歌舞、戲劇、傳說、儀式、口傳文學以及民間宗教、民風民俗等提供了大量的內容母題和形式模式?一種文化精神或思想體系,只有當它紮根幽邃的民間、流布廣袤的俗世,與民眾的生活血肉相連,才庶幾稱得上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主流。那麼,儒家在中國古代民間文化中的命運又如何呢? "儒家主流論"的最有力證據是,儒家,早在漢武帝時代,就被定為一尊,而歷來的主流知識分子又一直以儒學為正統之學,儒家的獨尊地位雖偶或受到法家、道家、玄學和佛學的威脅,但卻並未被從根本上動搖,而後來在科舉制度中,儒學又被定為知識分子的必修甚至是唯一的課程。儒學無疑是中國古代社會統治階級的文化,即主流文化,然而,主流文化是否就等於文化主流? 這在許多學者看來根本就不成其為問題,因為人們相信,一個社會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必然就是其統治思想。這一命題是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來的,是以特定的西方思想文化為背景的,至於他是否適應於中國古代社會,則並非是不言自明的。 馬克思指出一個社會的統治階級的思想也就是這個社會的統治思想,這一命題的成立並非無條件的。馬克思是立足於其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殊背景提出此一命題的,基督教是西方中世紀的統治階級思想,由於教會的大力推行,遂成為西方社會的統治思想。但這一命題並一定適應於有著全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東方儒學。 這一命題要能夠成立,即統治者的思想要成為占統治的思想,就首先要求其思想普及民間,深入人心。一種文化及其思想要做到這一點,起碼需具備三個條件:第一、這種思想應關懷民眾平凡甚至瑣碎的世俗生活,對民眾關心的諸如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等問題作出解釋,為民眾提供精神上的歸宿和依託,惟其如此,方能令民眾心悅誠服。 第二、這種思想應有完善有效的傳播渠道,即宣教手段或學校制度,尤其是地方學校,並有適合民間大眾理解能力和趣味的宣傳形式,以將此種精神廣播民間。 第三、這種思想應能夠貫徹於國家基層的行政機構及其事務,通過對民間社會及其生活的參與,對民眾精神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們想說明,在這三個方面,儒學在歷史上一直都不長進,其做為甚至還不如外來的佛教。一首先,也是最基本的,需要一套完善、有效的宣傳和教化機構,即一套傳教或教育制度,它作為思想傳播的渠道,應暢談無阻,且四通八達,將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傳播到民間世界的各個層次和各個角落。 在歐洲中世紀,基督教在被羅馬帝國樹立為國教之後,之所以能夠在不久之後成為普及全歐的宗教,使全民皈依於基督的聖殿下,除了基督教原本就有一定的民間基礎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督教建立了一套組織嚴密、層次分明、分工明確並運轉有效的教會體系和傳教制度,教皇麾下的教堂、修院等,遍布城鄉,面向全民,廣泛積極地參與民間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利用一切機會,如節日、集市、禮拜日、人生禮儀等,向民眾傳播"上帝的福音",它不僅參與樂世俗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滲入了個人精神的最隱秘角落,通過洗禮、懺悔、贖罪等制度對人們的生活和心靈進行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料。教堂,就是向芸芸眾生進行基督教教育、貫注基督教精神和傳播基督教文化的學校,西方近代學校制度正是源於中世紀的教堂和修院,而那些孜孜不倦地向人民叮嚀上帝的福音的教士們則是近代知識分子的前身。然而,即使如此,即使它不惜動用法律和暴力手段消滅異端,基督教也從未從歐洲大地上根絕異教,即民間的原始宗教。許多基督教教堂就是依託民間秘教的舊址建立起來的,而民間秘教的偶像和聖物則在基督的十字架下堂而皇之地得以保存,繼續享受著人們的香火和拜膜,民間的基督教教士也不得不冒褻瀆神聖之嫌,擔當一些本來由民間宗教巫師所擔當的工作,如用符水治病、主持生民增殖儀式以及祈雨、驅邪等等。 與基督教相比,漢代儒學的傳教或教育機構卻相形見絀。漢武帝采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述,儒學因而成為中國兩千年專制歷史上的統治階級思想。任何一個統治者都希望他的思想也能成為民眾的思想,上下一條心,使其統治在權力的保障之外再獲得精神上的認可,而且,他們(包括漢武帝)確實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採取了不少措施,況且,教化人心、移風易俗,原本就是儒家之要務。但是,由於缺乏完善的學校制度,這一使命卻在漢代卻遠未完成。 董仲舒對策,在建議尊儒的同時,也主張興學,《漢書。董仲舒傳》雲:"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冊,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孝廉,皆自仲舒始。"同傳引其對策雲:"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然而,終漢之世,真正蔚為大觀的只是太學,漢志於其沿革興廢記載甚詳,而地方學校,即所謂庠序,卻少見記載,則其草草可知矣。然太學雖盛,其教育對象卻是文化精英,都是各地選拔的孝廉賢良及王侯貴胄,其教育內容雖主要是儒學,然其教學的目的卻主要是為國家行政機構培養官僚人才,而教化鄉里、崇仁化俗,卻有待於面向大眾的地方學校。 然而,庠序卻正是漢代學校制度的薄弱環節。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指出:"古代學校本講教化,非重學業,漢人猶有此見解。故武帝興學之詔以崇鄉里之化為言,而公孫弘等之議,亦雲建首善自京師始也。夫既講教化,自宜普及全國,故《漢書。禮樂志》雲:"顯宗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養三老五更於辟雍,威儀既盛美矣,然德化未流洽者,禮樂未備,庠序未設之故也。『夫如是,則地方之學當重於京師,人倫之教當先於,此自漢人議論推之則然,然漢人之所行,終未與此見解相副也。" 正鑒於無法求隆儒化民之任於庠序,近來才有學者另闢他途,在學校之外,尋求其他的儒學傳播渠道,如私學和循吏,就頗得文化史家看重。然而,漢代(主要是東漢)興盛一時的私人講學,其聚徒不謂不眾,循吏儒關的傳弘道之心不謂不切,其對儒學傳播的確功不可沒,但無論私人講學或循吏的教化活動,都只是個人性、暫時性和區域性的行為,而未獲得制度上的保障,因而其效果肯定是十分短暫和有限的。僅憑他們,儒學是無法廣播廣袤深邃的民間的。海外學者余英時先生有《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一文,力申漢代循吏的傳播儒學之功,其說辯矣,然而,余氏自始至終都未想到,僅靠那幾個循吏,能夠擔當其儒家文化傳播的歷史重任嗎?何況,這些循吏自身的能力與誠意還是值得懷疑的,《漢書》所極力推崇的循吏們,不也有弄虛作假的時候嗎?實際上,縱觀余文理路,是由於先有了中國"大小傳統之間的交流尤其活潑暢通"的先入之見,然後才上下求索保證這種"活潑暢通"的交流渠道,在這一先入之見之下則是更根本的思想情結,即"儒家主流論"。 既然缺乏一套穩定可靠並暢通無阻的傳播渠道,儒學向民間的普及,就只能是紙上談兵。 由此,就決定了,儒學雖得到官方的推崇,但它最終卻只能是"一小撮"知識分子的功業,僅是他們在內部切磋講習的學問,或等而下之,流落為一種謀取俸祿的進身之階。一種思想,也許只有發展成為宗教,才能藉宗教集團的力量播與民間,而對於儒學,由思想到宗教的演變以及儒學的廣泛傳播,要遲至宋代。儒學宗教化的產物,就是宋明理學,宋明理學已發展為一種有著自己的神明偶象(孔聖人)、廣為分布的傳教機構(書院)、通俗化的經書、傳教儀典和戒律以及廣大信眾的宗教,而已非本來意義上的作為一種哲學流派的思想體系。實際上,儒學發展為宋明理學,正是儒家宋明理學家效法佛教尤其是其禪宗的結果,而其效法禪宗的最初動機正是為了回應禪宗的挑戰。無論是程朱理學,還是陸王心學,都不僅接納了為儒學所無而為佛學所發明的問題,如心性問題,而且更借用了佛教寺院的宣教手段,建立了面向公眾、並以白話講學的書院講習制度。儒學發展為理學,已與佛、禪攙雜而面目全非了。 這既是儒學內在發展的必然,也是事勢所迫。二漢代儒學不能普及的原因之二是,儒學自身缺乏對私人生活和世俗生活的關懷。先秦諸子,除莊子外,都是"公共之學",即都是以天下大事作為自己
❸ 儒家文化占據不可動搖地位是在什麼時期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漢武帝開始圖形。該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❹ 儒家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主流
(一)儒家文化不適應現代社會。
參考資料一.從新加坡看儒家文化:
新加坡重視傳統的儒家文化,但同時更加重視西方文化。很多人以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尊重儒家文化的事實,來說明儒家文化是新加坡崛起的根基。其實,這是非常片面的看法。新加坡的整個法律結構是英國留下來的,並在它發展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新加坡現在的法庭審判中法官仍然戴英國法官式的帽子,新加坡的法制結構恰恰是英國的價值結構,是歐洲法制精神的結果。
正是尊重儒家文化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對儒家文化的弊病也有著相當清晰的認識。李光耀認為,儒家文化強調長者權威,不適應現代世界,現代世界是年輕人創造歷史的世界。
在1999年上海「財富」論壇上,李光耀也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出不了企業家。因為中國的儒家文化:叫學而優則仕。而美國只改了一個字,叫學而優則商。
因此,新加坡十分重視以西方文化彌補儒家文化的不足。這里所說的西方文化,並不是中國式管理所限定的「西方科技」,而是包括哲學、人文精神、和宗教信仰在內的整個西方文化。
新加坡是一個全球性的城市國家,在新加坡400萬人口中有100萬是外國人。新加坡以海納白川的精神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新加坡文化也是一種混沌文化。在新加坡,我們看不到中國文化一統天下的局面,也看不到中國式管理的痕跡。
盡管在新加坡企業中存在著明顯的等級觀念和服從文化,但主導新加坡企業的卻是西方管理制度。新加坡有著亞洲最為完善的職業經理人制度,而支撐職業經理人制度的是背後的西方哲學。因此,新加坡企業管理模式是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融的結果,而不是以單純的儒家文化為根基。
參考資料二:儒家文化與法制、文明、自由的沖突。
當今世界是民主、自由、法治的世界,我們的儒家文化及其他傳統文化已經在這一點上表現了明顯的不適應。日本人改變自己適應了,所以日本人現在就是比我們發達。而我們在這一點上還存在著許多心理與制度上的障礙,所以還是不及人家。你可以有權討厭人家,但是,這是沒有用的。你還得比人家強,自己才會有安全感,才不會有生存上的威脅。這不是什麼自卑,正是自信才有這樣的勇氣。一個有強烈自卑情緒的人,是不敢承認自己的缺點的,只有充滿自信的人才敢大方地說出自己的缺點,才敢於正視自己的缺點,才會努力向人家學習。一個寬容的人、善於學習的人,正是有十足的底氣的人,是充滿自信的人。那種說西方人開始向中國文化尋找歸宿的想法是天真幼稚的,自欺欺人的。這個說法,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時著名儒家學者梁潄溟先生在其《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等著作里已經說過。說我們的文化是精神的,外國文化是物質的。外國開始要向我們中國文化學習了。當時就被胡適先生批駁了。這些說法並不新鮮啊。如果我們是一個熱愛學習的民族的話,我們應該不會這樣容易健忘的。其實我們越是一個貧弱的民族,這樣急於得到人家西方認同的心理就越強。這正是民族自卑情結的表現。
❺ 現在儒家思想在國內還是主流嗎
儒學是中國文化的主流
董仲書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就是從西漢開始儒學就開始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後佛教,道教的興起,曾衰落過一段時間,但到宋朝,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的興起,儒學得到了新的發展,可以說它已經成了人們日常行為的社會規范。不過也越來越僵化,可明清時期還是有不少思想前衛的儒學名家出現,可也曇花一現。到清末,儒學簡直成了中國思想解放的桎梏。
儒學的價值,經過二十餘年的討論和研究,已非常清楚。它是一種有關人的本質、人的價值、人在宇宙間的地位及其意義的學說,我們稱它為儒家人本主義。其一:儒學肯定了人在宇宙間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其二、儒學具有鮮明的主體性意識。其三:儒學將人的本質主要規定為人具有道德意識。
儒學在今天的意義顯而易見,而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儒學的價值也愈來愈重視。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基本觀念作為全人類的倫理底線,便是一個證明。
❻ 為什麼儒家文化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儒 家 思 想
2004-1-31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1)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
�(2)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思想集中於《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晉之際出現的玄學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的易經,這是為士族辯護的一種消極思想。《周易》、《老子》、《莊子》稱之為「三玄」。玄學主張君主無為、門閥專政,主要活動在洛陽。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賢。
�(5)唐朝中期的儒學大師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道的觀點。
�(6)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後人稱之為程朱理學。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7)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2.進步的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
�(1)元朝的鄧牧:自稱「三教外人」,著書大膽否定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其非君思想,對明清進步思想家有一定影響。
�(2)明朝:李贄是明後期「異端」進步思想家,他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揭露道學的虛偽,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他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①黃宗羲:在明亡後,隱居著述,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他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②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主張把學術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他提倡「實學」的目的在於批判理學,反對君主專制政治,顧炎武的學風對清代學者影響很大。③王夫之是一位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義觀點,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給予批判,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否定理學家主靜的形而上學思想。他用發展觀點來看待歷史,認為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趨時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閃爍著革新的光芒。
同步導學
�中國古代對治國思想的選擇:史學界認為:自漢武帝至清末,中國統治階級選擇的治國模式是外儒內法而劑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飾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調劑政治。這種治國模式的形成,在秦漢以前經歷了較長時期的選擇和探索的過程。
�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生活原始粗放,民風淳樸,沒有私有觀念,人人平等相親,過著一種美好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聯盟事務的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主,主要靠部落聯盟首領的智慧和美德來教化民眾,治理國家的思想處於萌芽狀態。在奴隸社會隨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產生了階級和國家,統治者一方面制定了宗法等級制度以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一方面以武力作為統治的後盾。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時期,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奴隸主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盪之中。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台,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們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後的封建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西漢建立之初,由於長期戰亂,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以致人口銳減,農民流亡,經濟凋弊,府庫空虛。鑒於這種形勢與秦之敗亡,漢初統治者便採取了「與民休息」的政治,緩和階級矛盾,發展生產力,以鞏固統治。一方面對人民採取「輕徭薄賦」、「獎勵耕織」以及緩刑等政策,以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安定民心;另一方面在當時郡國並行的制度下,對地方諸侯王採取不過多干涉的政策,以鞏固封建統治。與這種形勢相適應,黃老思想也就得到廣泛流行,成為西漢前期起主導地位的治國思想。其核心是清靜無為,因循而治。實踐證明,完全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起到了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並出現了著名的封建盛世「文景之治」。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之道對中國古代政治有一定的影響。每當大的政治動亂之後,統治階級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往往採用道家治國之策,與民休息,以蓄國力,以安民心,以固社稷根基。除漢初以外,唐、宋初年也有相似的做法。
�西漢武帝在位時期封建國家強盛,這給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前提。為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於君主統治的成分,對儒學進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的思想,這在客觀上有利於封建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也利於社會的穩定,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縱觀兩千多年來儒家之所以能獨領風騷,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內核即哲學上的天人觀念、倫理上以「仁」為核心的「三綱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統主張,在根本上都有適應了封建專制統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為儒傢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隨時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改變面目。先秦儒家沒有為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甚至還遭到了秦始皇毀滅性的打擊,這是由先秦儒家初創時自身的理論缺陷導致的。先秦儒學的內容體系充滿著濃重的、溫柔淳樸的倫理親情色彩,顯得「迂遠而闊於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學」,目的在於通過「正名」恢復「周禮」所代表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會為新興地主勢力所青睞。孟子的「仁政」說,雖已轉到新興地主勢力的立場上,但其「仁政」說是建立在「民為貴」、「君為輕」的基礎上的,過分突出了小農利益,因而也不會得到統治者的贊賞。歷史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封建國家強盛,這給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前提。為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儒學隨之有了恢復生機的條件。
�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斷於法」,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經過秦、西漢初年的治國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在動盪年代,軍閥割據,難以用儒家路線實行全國大一統,而法家路線卻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在動盪結束之初,人口凋弊,生產破壞,應該實行道家無為政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運行軌道之後,不能再實行嚴刑峻法的暴力統治,而以儒家路線為宜。三者之間表現出了互相融合趨勢。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從此以後,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以法家的嚴刑峻法為輔助,以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的法國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國古代的國情,成為歷代統治階級奉行不變的治國圭臬。
�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認識:西漢前期,封建統治者迫於經濟凋弊、民心思治的社會形勢,以退為進,奉行黃老之學為統治思想,試圖達到無為而治。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到漢武帝時期開始實行有為政治,統治思想也必然面臨新的抉擇。
�漢興以來,除黃老之學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較活躍並有所發展,景武之際的董仲舒便是西漢儒學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賢良對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統治,也應遵循「大一統」的「常經通誼」,而「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因此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董仲舒從理論上闡明尊崇儒學的思想統治原則,受到漢武帝賞識。隨後武帝採取一系列措施,從而確立了儒學的統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設置儒學五經博士,同時罷免其他諸子博士,把儒學以外的百家之學排斥出官學,史稱「抑黜百家,表彰六經」。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詔批董仲舒、公孫弘建議,在長安興辦太學,用儒家經書教育青年子弟,從此儒學成為官辦學校的主體內容。武帝改造選官制度,規定博士弟子成績優異者可任為郎官,吏有通一藝者可選拔擔任重要職務,還打破常規起用布衣儒生公孫弘為丞相。這樣隨著儒學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與儒學密切結合起來,西漢皇帝詔令和廷議中多稱引儒家理論,司法過程中以《春秋》義例決獄。武帝時遵循儒家思想,舉行封禪、改正朔、修郊祀、定歷數等重大禮制活動,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歷史傳統。
�需要理解的是武帝這一政策與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學獨尊後其它思想學派並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學本身也廣泛吸收了法家、陰陽家等各家學說,統一的思想帶有一定的綜合傾向,因而獲得了成功。儒家興學,把教育、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是武帝的創造,在客觀上促成了重視知識、重視教育的社會風尚,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各方面,造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範式。但從本質上看,這仍是一種封建專制主義文化政策。漢武帝運用皇權干預思想學術,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發展,禁錮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違悖了思想統一於真理的規律,有明顯的消極作用。
�如何正確對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對待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態度問題,近代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思想傾向:一是國粹派,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對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國落後的一切根源歸之於文化傳統,主張完全拋棄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全盤西化。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和方法應該是古為今用,批判繼承。但是如何進行「古為今用,批判繼承」呢?我們認為:(1)對哪些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優秀價值原則,可以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例如《周易大傳》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精神,《論語》中所提倡的捨生取義、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品質,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以及「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憂患意識,《春秋公羊傳》中強調的天下統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轉化為新的時代的。尤其是強調統一的思想傳統,更具有現實意義。(2)對有些內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從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內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們剔除其封建內核,則可以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將其發展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社會主義觀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題,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仍具現實意義。今天我們仍需要提倡自身修養和為社會主義而獻身的精神。(3)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須否定和拋棄。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賤」的封建等級觀等。
❼ 在下列哪一時期( )儒家文化不佔主流地位
自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以後,儒家文化在我國不再佔主流地位。
❽ 在中國流行了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在西方卻不受歡迎是什麼原因
很多思想體系都是由生活里的一些活動慢慢變成的,儒家思想,孔子創立,開始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
原本的儒家已經不能在適合當時的社會發展。因此,當代有學者提出新儒家思想,並寄希望於新儒家思想能夠對當代的中國乃至世界起到進步意義。不過,新儒家思想的許多理論、思想體系,目前還處於建設階段,換而言之,尚處於不成熟階段,因此,在當下,新儒家也沒能對西方產生太大的影響。
❾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為何能一家獨大呢
儒家是一個極度善於吸收學習的文化體系,他很善於將其他理論填充於自己的理論之中。所以自古我們說,儒家是外儒內法。宣傳時是儒家,實際做事執行,則是法家。儒家思想是古先賢的思想做法方式方法的思想匯積成儒家思想,來讓後世子孫能夠生活得更加幸福快樂,不是獨大而是萬億年的自然法則,自然規律始終不會改變,儒家思想的獨大,是因為這種思想最大限度地實現了人們對美好理想社會的構想:人民互愛,社會大同。
❿ 在中國古代傳統思想中為什麼儒家思想大部分時間占據著主流
在我國,儒、道、佛「三教合一」是各種文化在中華民間的融合過程,而它們所反映在從古自至今的文化活動中,就是流傳後世的各種具象作品,而重慶的大足石刻則是其最突出的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例證。
在我國古代傳統思想中,儒家思想大部分時間占據著主流。這是由於有漢武帝接受衛綰、田蚡、董仲舒等人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後來作為官方思想的「理學」,都是以批判佛老異端、繼承儒家道統為旗幟的。
而且,作為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著作「五經」、「三十經」,也一直被歷代封建統治者奉為中華文化的基本典籍,因此,儒家思想獲得了正統地位,被視作中華文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