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促進文化發展
一、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包括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雙重發展、繁榮。不論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都應該而且能夠為社會公眾提供豐富多彩的適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藝術產品。所以,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並加強資金使用方向與效益的監管,要積極鼓勵文化產業發展,對民營文化經濟、民營文化系統的文藝人才一視同仁,為他們提供評職晉級、業務培訓研討等方面的同等政策待遇。這方面應該看重的是他們最後的產出成果,是否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向上精神文化需求,這是最根本的衡量標准。而且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有競爭,才有活力和創造力,文化事業領域也是如此,不能是無底洞。同時,深受群眾喜愛的文化事業項目,也成為創造經濟效益的源泉。我們一定要打破傳統的那種文化事業只追求社會效益而不管經濟效益、文化產業在不違背基本方向的前提下不必追求社會效益而過於注重經濟效益的觀念,因為,無論是物質產品的生產還是文化產品的生產,只有兩個效益相統一,才能收到持久的顯著的相得益彰效果,這種規律是內在的、普遍的。
二、努力拓展文化產品的覆蓋面、影響力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前提和更根本的。文化藝術內在的創作規律是根本的,一方面需要內在的質量,一方面需要社會覆蓋面和影響力。舉一個例子,河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河北學刊》,屬於純學術期刊,在全國業內同類刊物中屬於佼佼者,原因就在於恪守稿件質量第一的原則,無論你是領導還是普通作者,無論你是社科院內部的專家學者,還是外省市的,都一視同仁,視文章質量來決定登載與否,這種不徇私情,確保了其雜志質量和在業內的影響力、權威性。從而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也就是業內人士都以在該刊物上發表論文為榮、為水平的體現,同時,該刊物總能收到高質量的來稿。還有《新華文摘》、《領導文萃》、《讀者》等雜志,都是高品位文章的結晶,所以讀者眾多,當然作為自辦發行的公開期刊,經濟效益也相應地很好。還有一個刊物,河北省文聯的《小小說》雜志,面向全國的作者徵稿,外省作者的上稿率也非常高,而且對優質小小說給予重獎,這極大地激發了全國各地優秀小小說創作者的積極性(這一點,《南方周末》、《燕趙都市報》也同樣),所以,《小小說》的影響力、覆蓋面非常大,作者群、讀者群越來越大,形成了良性循環。我們當下有一些雜志報刊,尤其是學術類的、時政類的,迎合高校、事業單位人員評職稱的需要,大搞關系稿、有償稿件,這一方面無法保障文章質量,另一方面,絕大部分稿件都是本區域的,無形中對外來稿件採用越來越少,在廣大范圍的影響力、覆蓋面越來越小,這樣的話,當然會步入「非良性循環。」這種「非良性循環」當然是不利於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這只是從出版領域來說,在影視劇創作、文藝作品創作領域也是同樣的道理。《鄉村愛情》、《金婚》、《錯愛》、《家有兒女》、《武林外傳》等電視劇長期以來在眾多電視台熱播,也能驗證良性循環的規律。
三、要像對待傳統文化媒體、平台那樣,重視和扶持新興文化產品生產傳播平台建設、新興文化媒體運作。如今,互聯網、手機、光碟、MP3\MP4等電子產品,都是新興的文化媒體、文化產品生產傳播平台,而且比傳統的文化媒體更具有優勢(互動、快捷、無障礙、成本低、影響力更大、影響范圍更廣等),目前各級黨委政府對這些新媒體在傳播文化、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巨大作用與潛力,重視不夠,投入不足,這方面的監管力量、文化產品創作隊伍建設、硬體設施的體系化建設的力度都不夠,而國際社會對此的重視和投入力度相當大,這種反差,使得我們在佔領這些新興文化生產與傳播媒體、平台制高點方面很被動,由此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例如反動、色情文化作品、圖片、網站的存在與傳播,例如虛假經濟社會信息的肆意傳播,等等,所造成的現實社會經濟政治危害巨大。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盡快採取相應的措施。
Ⅱ 如何推動和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來實現。 這個「自覺」的核心也就是要求遵循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略對待和實施文化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經過60多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體現規律性的鮮明特點。
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牢牢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首先,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以人為本,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在整個文化建設中處於統領和支配地位,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必須把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和傳播作為核心內容。
其次,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要求文化工作者要辨清哪些文化是先進的文化,哪些文化是落後文化。只有意識清醒,我們才能在文化事業或文化產業發展中不困惑、不迷惘,自覺劃清社會主義思想文化與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
再次,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要強化其引領作用,以之增強人民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歷史認同和價值觀認同,從而使我們的民族更有凝聚力,核心價值體系更有吸引力,經濟物質發展更有人文方向感。
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始終把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統一起來。
重視物質力量建設的同時,也重視文化力量的建設,這是我們黨自革命戰爭年代以來就葆有的一個優良傳統。物質力量的發展為文化力量建設奠定經濟基礎,並決定著文化力量的性質;同時,文化通過實踐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文化力量可以輔助、促進物質力量的發揮,並且能夠支撐、引領物質力量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致力於經濟建設的同時,反復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是給予文化力量建設對物質力量建設保障和引領功能的肯定和重視。
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正確方向和堅持科學精神相統一,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
以上四個堅持,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經驗,也是其基本特點和規律。在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方面,始終堅持批判和吸收相結合,堅持繼承和發展相結合,堅持開放性和自主性相結合,使傳統文化現代化,使外來文化中國化,這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又一特點和規律。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遵循這些經過實踐檢驗的規律性方針和原則。
五、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注重意識形態屬性和商品屬性的統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能以經濟效益損害社會效益,更不能以商品屬性排斥意識形態屬性,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這「兩種屬性」和「兩個效益」的關系。這是新的實踐探索得出的新的文化建設的規律。不斷地探索規律、發現規律、遵循規律,按照規律去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由之路。
Ⅲ 如何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1、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2、加強鄉村公共文化軟體設施建設,促進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鄉村寬頻通信網、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建設,推進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鄉村文化基礎設施體系。
3、培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農村地區應依附本地的資源稟賦,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傳統文化符號,盤活地方特色傳統文化資源,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傳統文化產業品牌。
鄉村文化建設的主要目的
鄉村文化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豐富農村居民的精神生活。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不斷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同時,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與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這是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現。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是要補短板、強弱項。為此亟須加快鄉村文化建設,補齊鄉村文化發展短板,這是滿足農村居民文化需要、增強農村居民精神力量的客觀需要。
Ⅳ 作為大學生,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大學生充分享受著優質的學習環境和良好的教育資源,有機會充分地接觸國內外的各種文化,應該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1、大學生應該積極為構建和諧文化作貢獻。
作為大學生,應該深刻理解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斷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大力弘揚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勇於改革、敢於創新的時代精神。
在逐步增強理解和不斷提高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來影響他人,造福社會。
2、大學生應該成為文化創新的重要力量。
大學生要牢固樹立只有創新才有出路,只有創新才能發展的觀念,通過積極的文化創新,繁榮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取切實的文化利益。
對於當代的大學生,在學習和吸收的過程中,應該跟上時代的主旋律,以刻苦鑽研、懷疑、求實的態度應對挑戰,成為文化創新的積極力量。
3、大學生應該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宣傳員。
大學生在傳播社會主義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大學生有著良好的知識積淀,具有相當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能夠通過學習把握住社會主義文化的各個方面,領會社會主義文化的科學內涵。寒暑假的社會實踐活動也為廣大大學生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基本方針:
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2、堅持「雙百」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3、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推進文化創新。
4、堅持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
5、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
Ⅳ 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1、把握新時代新要求,切實增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責任感使命感。我國發展正處於新的歷史方位,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大意義,以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2、堅持正確前進方向,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始終堅持,並自覺貫徹落實到工作中去,努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上實現文化新跨越、創造文化新輝煌。
3、保持高度政治自覺,認真抓好文化建設各項任務落實。我們必須從新的思想和政治高度出發,緊緊抓住重點任務,全力以赴抓好落實,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基本方針:
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2、堅持「雙百」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3、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推進文化創新。
4、堅持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
5、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
Ⅵ 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必須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精神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良好文化條件.
1、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開辟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供科學理論指導;
2、堅持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3、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大量涌現,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4、堅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遵循文化發展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加強文化法制建設,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5、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嶄新形象和我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Ⅶ 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必須熱愛人民
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對於廣大文藝工作者而言,只有心繫人民、情系人民,才能寫出人民的生活、情感、希望和奮斗,才能為人民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糧,為人民群眾所喜愛、所歡迎。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必須深入基層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精神,但每個時代都有震撼心靈的文藝作品,就是因為優秀的文藝工作者。
能夠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向實踐學習、拜人民為師,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只有仰望人類文明璀璨星空,同時紮根於枝繁葉茂的中國大地,才能創作出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必須潛心創作
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文藝才能成為人民的文藝,文藝才能發揮最大正能量。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作品是文藝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就是要多創作人民喜聞樂見的,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
(7)如何推動文化發展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包括文藝作品在內的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以及民間文藝、群眾文藝等各領域都要跟上時代發展、把握人民需求。
文藝貴在創新,把創新精神貫穿創作生產全過程,但創新不是憑空想像、生編硬造,而是以現實為基礎,是對現實的集中、典型、戲劇化的表現。
堅持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堅持內容為王、創意制勝,提高文藝原創能力,在探索中突破超越,在融合中出新出彩,著力增強文藝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台階。
Ⅷ 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一、把握新時代新要求,切實增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責任感使命感
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發展正處於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意味著新任務、新要求,新方位意味著新起點、新作為。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大意義,以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二、堅持正確前進方向,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和發展路徑,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始終堅持,並自覺貫徹落實到工作中去,努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上實現文化新跨越、創造文化新輝煌。
三、保持高度政治自覺,認真抓好文化建設各項任務落實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文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必須從新的思想和政治高度出發,緊緊抓住重點任務,全力以赴抓好落實,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
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著力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必然要求。必須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促繁榮,堅定不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五、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著力推出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進入新時代,文藝更應感國運之變化、發時代之先聲,在為新時代鼓與呼中展現新面貌新氣象。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重要講話精神的正確指引下,文藝工作打開新局,文藝事業欣欣向榮,文藝氣象煥然一新,我國文藝站在了時代的高起點上。
Ⅸ 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請結合實際,運用所學知識,對問題進行闡述,不少於200字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精神動力。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征程中,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實現民族復興熔鑄精神之魂。
一、堅定文化自信
2000多年前,孔子率領弟子周遊列國,成就了一段傳播思想文化的千古佳話。往事越千年。如今孔子學院遍布全球,在146個國家和地區落地,數量達到500多所,學員超過230萬人,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打造了一張彰顯文化自信的閃亮名片。
文化自信,簡而言之,就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對推動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持久性、廣泛性的關鍵作用。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一個拋棄或者背叛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中獨樹一幟、大放異彩,就在於它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練、艱難困苦的磨礪、輝煌實踐的孕育,是最有韌性、最具內涵、最富力量的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最有理由、最有底氣充滿自信。
二、牢牢掌握領導權
意識形態決定文化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對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至關重要。馬克思說過,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麼一定的意識形態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歷史和現實都警示我們,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
古今中外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視發揮意識形態的作用。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並善於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非凡歷程中,始終注重發揮思想輿論的引領和激勵作用,凝聚起億萬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人們的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全黨全社會團結奮進的思想基礎更加鞏固。有網友這樣感嘆:「大家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團結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
三、弘揚核心價值觀
近年來,不斷涌現的時代楷模、道德模範、最美人物、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從永葆本色的「老阿姨」龔全珍到「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從新時代的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到「當代愚公」黃大發,從「最美教師」張麗莉到「最美司機」吳斌,從「良心油條哥」劉洪安到「B超神探」賈立群……
從他們身上,人們看到了一種精神、一種品格、一種力量。他們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諦,充分展現了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
價值觀好比人生的指南針,每個人為人處世,總要受一定價值觀的影響和支配。同樣,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也需要社會成員普遍認同的價值觀來維系。其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導作用的就是核心價值觀,它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
四、文化發展促繁榮
2017年春節前夕,在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佳節來臨之際,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印發實施,給這個佳節增添了更多傳統文化的意蘊。這是我國第一次以中辦、國辦的名義,全面部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為文化繁榮發展注入了生機活力,在全社會引發了廣泛關注。
近年來,我國文化建設呈現出一片繁榮發展的景象,文藝創作由「高原」向「高峰」邁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大幅提升。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3.08萬億元,佔GDP比重提升到4.14%。
目前,中國電視劇和圖書年產量穩居世界第一,電影產量高居世界第二。文化的繁榮發展, 文化的自豪自信,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了人們的精神力量。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對文化享受層次和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文化進一步繁榮發展。
(9)如何推動文化發展擴展閱讀
基本方針
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2、堅持「雙百」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3、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推進文化創新。
4、堅持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
5、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
根本任務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就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著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切實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Ⅹ 如何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根本途徑: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之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3.基本途徑之二: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加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也是文化創新必然經歷的過程。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時,在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
4.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5.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作的主體,文化創新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營養。
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明確政府在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職能定位,政府要切實履行好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責任。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文化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管辦分離。推進文化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在深化文化單位內部人事改革、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好地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二是堅持以人為本,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維護和實現人民的文化權益,逐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豐富服務內容和形式,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繼續建設一批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優先安排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以重點文化工程為依託,大力推進農村和基層文化建設,突出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流動舞台車工程、農家書屋工程等。
進一步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樹立精品意識,實施精品戰略,創作和生產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積極向上、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優秀作品。進一步完善國家文化藝術創新扶持和資助機制,支持創意性藝術創作和科研活動,鼓勵用高新技術推動文化產品的生產,增強文化產品的藝術表現力,引導創意性文藝創作健康發展。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和檔案保護工作。開展全國文化遺產普查,重點做好世界文化遺產、大遺址、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單位、重要革命歷史文物和重點革命歷史遺跡全過程保護管理,搶救和保護瀕危的民族文化遺產,加快構建覆蓋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保護體系。
三是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著力培育有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把存量的改造、盤活與增量的創新、擴張結合起來,做大做強一批國有和國有控股的骨幹文化企業;引導各類社會資本依法進入文化產業,為各類文化企業健康發展和平等競爭創造有利環境,促進形成一批有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
實施全國文化產業服務工程,加強文化產業信息交流、產品交易、項目合作平台建設。支持對外文化貿易和外向型文化企業發展,把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轉換成為優勢文化產品,增強民族文化產品的競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