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嶺南文化如何在肇慶提現

嶺南文化如何在肇慶提現

發布時間:2022-07-11 09:11:54

1. 會說粵語的朋友,你們可知道我們嶺南文化的發源地是哪裡嗎

我收藏的,有點多,慢慢看: 粵語 的由來 粵語保存著我國最早的「普通話」 討論粵語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粵語從何而來。有人以為粵語來源於占代嶺南「百越」語言,這不合乎事實。粵語確實保存著某些古代嶺南「百越」語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來源,則是古代中原一帶的「雅言」。 雅言的基礎是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到了周朝,便發展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共同語,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普通話」。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到嶺南作「墾卒」。這些墾卒「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 言。但由於墾卒獨自屯田,因此他們的語言只在屯內通行,並未在整個嶺南地區傳播。直至趙佗建亢南越國時,也採用百越土著的服飾和生活習俗,講百越土著的語言。可見雅言並未在嶺南通行,只是出現了少數面積很小的「雅言島」。雅言在嶺南傳播,始於西漢平南越國之後。漢武帝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今封開和梧州),雅言就首先在廣信使用。廣信又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瓷器、雜繒等購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經南流江——北流江和鑒江——南江兩條貿易通道輸入廣信,再經賀江——瀟水輸往中原。中原傳入的雅言通過商貿活動而逐步通行於這一帶。 廣信還是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東漢時期,一大批文人學者以這里為陣地,開展文化活動,設館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經學家陳元和士燮。陳元被譽為「嶺海儒宗」,晚年回廣信辦學,成為嶺南文化的先驅者之一。上燮擔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還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來依附,他們來往於交趾、廣信等地,以講學為業。這些文人在傳播中原漢文化時所使用的,當然是有漢字作為紀錄符號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干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藉助雅言。這么一來,雅言便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就像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樣,形成雙語制,在自己部落內使用自己的母語,對外交往則使用雅言。同時,古百越語言中一些因素,也為漢族移民的語言所吸收,從而逐漸形成為漢語的一支方言——粵語。 粵語形成之初,跟中原漢語差異並不明顯。到晉朝以後,先有「五胡亂華」,接下來便是長達200餘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對那裡的文化和語言帶來巨大的沖擊,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為民族共同語的雅言逐漸消失。在這—。時期,嶺南地區保持較為穩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沒有發生中原漢語那樣的變化,一直保持著原來的音系。正如李如龍教授所說;「中古之塞擦音聲母的分化,鼻音韻尾的合流,塞音韻尾的弱化和脫落、濁上歸去、入派三聲這些在許多方言普遍發生的變化都被粵方言拒絕了。」 (《方言與文化的宏觀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經盪然無存,它的大量因素卻保存於今天的粵語。 封川話濁塞音:早期粵語的活化石 粵語保存著占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過粵語與《切韻》音系的對照證實。《切韻》是我國最早一部音韻學著作,成書於隋朝初年,所記錄的是南朝時期讀書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韻》音系跟今天漢語七大方言進行對照,可以看出,保存這個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粵語。以古代的入聲為例,北方的漢語方言由於受游牧民族語言影響,塞音韻尾普遍脫離,因此,現在這·—帶的人們完全不知道入聲是怎麼一回事。其他漢語方言雖然保存一些入聲,卻不完整。粵語由於拒絕了「入派三聲」這一變化規律,所以保存著古代的全套入聲,同鼻音韻尾整齊對應。 在粵語的形成地封開一帶,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更為明顯。《切韻》音系中有一套濁塞音聲母,這套濁塞音聲母在漢語大多數方言中已經消失在今天的粵語廣州話亦已無存。然而,這套濁寒音聲母在封開的粵語中完整保存。更令人注意的是:在封開粵語,不僅在《切韻》中念為濁塞音「並」、「定」、「群」母的字仍然讀為濁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韻》中已經念為清塞音「幫」、「端」、「見」母的字也讀為濁塞音。我們知道,「濁音清化」是漢語聲母演變的一條規律。根據這條規律,濁塞音聲母越發達,其年代便越久遠。封開粵語濁塞音比《切韻》音系發達,說明它保存著比《切韻》成書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兩漢時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說,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粵語的活化石,是粵語形成於古廣信的見證。 從「沿江分布」看早期粵語的中心 由於廣信地處桂扛、賀江與西江匯合之處,扼西江之要沖,沿江向東可抵番禺,溯江向西可抵交趾,向南則可通過北流江、南江等支流抵達鬱林、合浦諸郡,在以水路為主的年代是個交通樞紐。粵語在這一帶形成之後,便憑借江河而向東、西、南擴展,因此形成了「沿汀分布」格局。具體分為六個流域: 1.西江——珠江流域 由廣信沿西江向東至番禺(廣州)一帶,包括廣西梧州和廣東肇慶、佛山、廣州、中山、珠海、東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三國時期,東吳政權將交州州治從廣信遷至原南越國的首府番禺。番禺是兩干多年不衰的東方大港,其周圍的珠江三角洲水陸交通十分便利,發展農業和商品經濟的條件得天獨厚,因而逐步成為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廣信到番禺便成為粵語通行的主要區域。這一帶的粵語通常稱為「廣府話」。 2.潯江——鬱江流域 由廣信溯西江、潯江、鬱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廣西南寧、崇左、貴港三市及其所屬大部分縣。交趾郡也是漢族移民較早定居的地方,因而這一帶很早就有粵語傳入。這一帶的粵語次方言跟廣府話接近,可以互相通話。 3.北流江——南流汗流域 由廣信溯北流江而上,經南流江到合浦郡,包括廣西玉林、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屬各縣。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後,地處南流江出海口的合浦成為最早的始發港之一,這—『帶成為嶺南早期的商貿要道。隨著商貿發展,粵語逐漸通行。這一帶的粵語保存古漢語音韻較多,但總體看跟廣府話差異不明顯,基本上可以通話。 4.南江——鑒江流域 由廣信溯南江而上,越過雲開山脈到鑒江流域,包括廣東雲浮、茂名、湛江三市及其所屬大部分縣(市)。這條通道一直通向雷州半島南端的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徐聞,因此也是一條商貿要道。鑒江流域占屬高涼郡,在南梁、南陳及隋三朝,當地俚人首領冼夫人與太守馮寶共諧連理,奉行漢俚和睦的政策,使漢族移民文化和百越土著文化逐步融合,由廣信傳入的粵語也就逐步在這—帶通行。這一帶的粵語吸收了當地土著語言的一些因素,但總的來看,語音與廣府話差異不大,基本上可以通話。 以上四個次方言區,都從廣信出發,通過水路擴展而形成,其音系也就保持著較大程度的一致性。以下兩個次方言區情況就有所不同。 5.漠陽江流域 包括廣東陽江市及其所屬陽東、陽西、陽春。其粵語次方言通常稱為「兩陽話」,聲韻母系統跟鑒江流域差不多,有人將它們劃為一個「片」(高陽片)。其實,這兩種次方言在聲韻調組合上有明顯的差異,互相之間難以通話。 6.潭江流域包括廣東江門市及其所屬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這四個市(區)歷史上稱為「四邑」,其粵語次方言也就稱為「四邑話」。通行四邑話的還有鶴山以及珠海市斗門區。四邑地區距離廣州並不遠,四邑話卻是粵語系統中跟廣州話差異最大的一種次方言,其原因是潭江與西江在水路上並不相通。這一事實有力地證明,早期粵語的中心不在廣州而在廣信。 發展嶺南文化必須保護粵語 199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宣布:從2000午起,每年的2月21日為「國際母語日」。該組織公布的《世界瀕臨消失的語種版圖》報告指出: 「語言是保存和發展人類有形和無形遺產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種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都不僅有助於語言的多樣化和多語種的教育,而且能夠提高對全世界各語言和文化傳統的認識,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對話的基礎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團結。」 由此可見,保護母語跟保護文化遺產一樣,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課題。 語言不僅僅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而且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人民在思維模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特有的精神,是這個民族或這個地區傳統文化的結晶。廣東的地方傳統文化通常分為三大組成部分: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所依據的其實就是境內三大漢語方言。粵語不僅是廣府地區人民的母語,而且是嶺南地區最重要的方言,它不僅蘊藏著廣府地區的傳統文化,而且保存著大量在中原—帶已經消失了的傳統文化。離開了粵語,嶺南許多文化品種便不復存在。因此,在建設文化大省的過程中,在發展嶺南文化的過程中,必須重新認識粵語的自身價值,必須加強對粵語的保護。作為粵語發源地的封開,尤其應該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近年來,不少學者呼籲建立一個國家語言文字博物館,但一直沒有實現。封開作為嶺南文化和粵語的發源地,可以先行一步,在博物館內建立一個粵語館,收集、積累本地及周邊地區粵語的材料,特別是那些獨特的語音現象,例如上面講過的濁塞音等,將這些不可多得的早期粵語「活化石」保存下來,不僅可以作為粵語形成於古廣信的見證,而且可以作為嶺南文化研究和我國古代語言文化研究的寶貴資料。

2. 嶺南文化的文化構成

近現代嶺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響較深。廣義的嶺南文化本來就包括香港地區在內,只是由於歷史的和政治的原因,我們的嶺南文化概念已基本退據珠江流域、韓江流域。所以,廣東與香港在文化上較容易達到融洽,形成同構。因而,關於嶺南文化的現代性審視離不開對香港的認識。香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崛起,使香港文化在重「實」的廣東人心目中成為一種高位文化。與此同時,香港文化品格中的突出經濟的特點、注重享受的特點等也深深影響著廣東。
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與嶺南文化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以租賃形式入據澳門,在西方政治與法制文化的影響下,澳門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風格與特點,即開放多元,中西合璧。即便如此,澳門文化仍然植根於中華,嶺南文化的特色長期在澳門得到保留和發揮,並占據著主體地位。同時,由於澳門長期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宗教藝術、價值觀念等,通過澳門傳入廣東,繼而擴散到內地,使嶺南文化「得風氣之先」,又「開風氣之先」,在近現代中國文化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所以,16世紀中葉以後的嶺南文化與澳門文化是相互促進,雙向互動的。澳門與嶺南文化的關系問題是16世紀以來中西交通、人類文明進程的個案研究典型,值得學術界重視。澳門不僅是中國維新運動和民主革命的一個重要據點和策源地,而且是一批又一批有識之士認識世界、走向世界的窗口和橋梁,而文化精英們在澳門的活動,又大大提升了澳門的文化品格,催化澳門愛國進步文化的成長。澳門與嶺南文化的雙向互動關系再次得到體現。
廣東作為中國國最大的僑鄉,華僑歷史悠久,華僑文化積淀深厚,受華僑文化反哺的現象很多,如潮汕善堂,就是華僑文化反哺的結果。他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僑華人是個特殊的群體,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華僑的命運與中國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種聯系最突出地體現於文化紐帶上。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這是歷史的進步。但是,對於華僑來說,「落地生根」不等於文化同化。事實上,他們的文化仍然保持著民族性,中華文化仍然是華僑的母體文化,是華僑的根。另一方面,華僑留居海外之後,與當地文化「通婚」,吸收當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表現出較強的時代性和先進性。要建設華僑文化,就是要研究華僑文化這種兼容中西文化的特質,找到它的內核,豐富和發展嶺南文化。 嶺南建築及其裝飾是中國建築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來,經過歷代建築匠師的辛勤勞動,充分利用了南國的自然資源,結合南國人民的生活特點,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建築藝術,在中國建築之林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簡練、樸素、通透、雅淡的風貌展現在南國大地上。它主要分為廣府建築,潮汕地區建築以及客家建築。
嶺南建築的特點,通常表現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熱、遮陽、通風的特點;建築物頂部常做成多層斜坡頂;外立面顏色以深灰色、淺色為主;以及方形柱的運用。嶺南建築的布局、裝飾的格調十分自由和自然。由於氣候溫和,人們活動空間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廳等開放性空間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們從封閉的室內環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嶺南建築裝飾空間的自由、流暢、開敞的特點。如北京路的騎樓,就有嶺南建築的特點。 詳見詞條:嶺南園林。
嶺南園林是主要指狹義的廣府園林(潮州園林另樹一支)。嶺南園林作為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國造園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現代園林的創新和發展上,更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嶺南山水秀麗,層巒疊翠,又瀕臨滄海,環境風物別具特色。嶺南人追求自然化、藝術化園居生活,這孕育了嶺南園林的獨特風格:求實兼蓄,精巧秀麗。
在建築形式上,嶺南園林有比較鮮明的特色:一是體型輕盈、通透、朴實,體量較小。二是裝修精美、華麗,大量運用木雕、磚雕、陶瓷、灰塑等民間工藝、門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細刻,再鑲上套色玻璃做成紋樣圖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猶如一幅幅玲瓏剔透織綿。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構件受西方建築文化的影響,如中式傳統建築中採用羅馬式的拱形門窗和巴洛克的柱頭,用條石砌築規整形式水池,廳堂外設鑄鐵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嶺南文化特點。
嶺南園林主要植根於民間,沒有北方皇家園林的常規祖制,也不具江南文人園林的嚴謹章法,園景構圖根據生活內容的需要適當處置,隨機應變,各種設施求實重效,順從人意。嶺南古代的園林匠師,綜合了多元文化類別,把北方的、江南的、外國的園林藝術貪圖其意,變更其形靈活吸收,揮灑自如,使園景布局顯得較為隨意,不拘一格。
嶺南園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有因人工而積淀的文化,前者可歸結為海岸文化和熱帶文化,後者可歸結為遠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樂文化和商業文化,開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貶謫文化和務實文化。由自然而上升為文化的方面,如建築的高活動面和高柱礎與水澇和濕氣的關系、緩屋面和台風的關系、寬檐廊與多雨的關系、高牆冷巷與高溫的關系、龍形、魚形、水草、龜、蛇、芭蕉主題與裝飾的關系、塑鼓石與海蕉的關系、崖瀑潭局與自然山水的關系等等,可資利用則模仿自然之物之景,有弊有害則千方百計通過設計迴避或化害為利。
遠儒文化是嶺南學者對嶺南園林文化最精闢的闡釋,如果說江南園林和北方園林的儒意較濃的話,嶺南園林的儒家意味則很淡。嶺南人遠離政治中心的忤逆和反叛表現於古典園林建築梁架的不規范和現代園林文聯匾對的不重視,另長期處於南疆的蠻夷之族的傳統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現於清代園林的碉樓形式和近代園林的「肥胖」立面和簡朴粗柱。遠儒性從品味上看可說是俗氣,即世俗文化,它是嶺南文化的主流,特別晚清以後,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騷客,嶺南的商家富豪成為三大地域園林的創作主體,嶺南園林中的空間實用性及園宅一體的設計就是它的表現。
嶺南園林的開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現於南越國皇家園林對中原園林文化的全盤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園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與江南和北方兩地迥然之別,另外,陳濟棠公館和謝維立的立園那樣的西歐式園林建築、龍岩中山公園的俄羅斯園林建築、草暖公園和雲台公園的西洋規劃布局,以及古典園林中大量的滿洲窗都是開放和兼容的表現。 詳見詞條: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是嶺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國優秀文化之一,它和粵劇、廣府音樂被稱為「廣府三秀」,是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嶺南畫派是本世紀初首先從廣東興起。以嶺南三傑為代表,主張吸取古今中外尤其是西方繪畫藝術之長以改造傳統國畫,使之朝著現代化、民族化、大眾化方向發展,而提高審美教育效能的一個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美術流派。其表現形式是折衷中西,融匯古今;最終目的則是通過藝術美的陶冶以「改造國魂」。 廣東的戲曲劇種有粵劇、潮劇、廣東漢劇、採茶戲、雷劇、瓊劇(亦稱瓊州戲,海南戲)等,以粵劇、潮劇、廣東漢劇三種流行最廣、影響最大、觀眾最多。
音樂:廣東音樂、廣東漢樂、潮州音樂、客家山歌 廣東民間工藝品品種繁多,歷代藝人繼承了嶺南古越族人的原始藝術,不斷進取,力求創新,使得有我國南方獨特風格的工藝美術品更加精巧和實用。廣州的三雕一彩一綉(象牙雕、玉雕、木雕、廣彩、廣綉)、粵綉(廣綉和潮綉)、增城欖雕、潮汕木雕,潮汕陶瓷,潮汕剪紙,潮汕嵌瓷、石灣工藝陶瓷、佛山剪紙、佛山秋色、潮汕抽紗、楓溪瓷雕、肇慶端硯、新會葵藝、高州角雕、東莞煙花以及肇慶草席、陽江風箏、佛山醒獅、嶺南盆景、廣州紅木傢具、潮州鑼鼓和麥稈貼畫等傳統手工藝品,琳琅滿目,素享盛名,產品遠銷世界各地,同時又是上乘的旅遊購物工藝品,深受人們喜愛。
金漆木雕、玉雕和牙雕
金漆木雕是木雕藝術的一種形式,它以木雕為基礎,髹之以金,自明代開始逐漸形成定式。明初的木雕多為平面雕飾,至萬曆年間始向單層鏤通發展。清代是這一藝術形式發展的鼎盛時期,不少達官貴人對「金碧輝煌」情有獨鍾,於是,所營建的祠堂和豪宅,無不以金漆木雕裝飾。現存的金漆木雕代表作最早的有開元寺的大殿龕桌和圓雕貼金千佛塔;較完整的建築有晚清時期的潮汕「已略黃公祠」等。潮汕金漆木雕多以樟木或杉木為基本原料,加以生漆和金箔。雕刻形式有浮雕、立體雕和通雕等。
玉雕以玉石為工料。廣州玉雕借鑒北方的技藝,融入南方線條流暢、造型細膩的風格而成。廣州玉雕工藝形成於唐代中後期,繼承宋代巧色玉的傳統,創造「留色」特技,顯出原玉的天然顏色。其玉雕工藝品主要分為玉器首飾和玉雕擺件兩大類。
牙雕工藝始於晉代,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象牙雕刻,是指以象牙為材料的雕刻工藝及其成品。廣州象牙雕刻花色品種豐富多彩,重雕工,雕刻技藝精湛細膩,具有優良的傳統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技藝上擅長鏤空、透雕等表現形式,雕刻技法聞名於世,在長期的工藝實踐中逐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精湛雕刻工藝,在象牙雕刻中別具一格。廣州牙雕纖細精美,玲瓏剔透,講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裝飾,雅俗並舉。作品以牙質瑩潤、精鏤細刻見長,整體布局繁復熱鬧,不留空白。象牙雕刻與其他多種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地鑲嵌於一器之上,使圖案更富於層次,同時刀法見棱見角,華麗而美觀。
嶺南盆景
嶺南盆景又稱廣東盆景,是我國盆景藝術五大流派(蘇、揚、川、徽、嶺南)之一,嶺南盆景有「活的中國畫」美譽。由於廣東的自然環境優越,可提供作盆景的樹種很多,所以,嶺南盆景以樹樁盆景較為盛行。嶺南盆景的盆栽藝術,也有近千年歷史。據史料記載,宋哲宗親政時,蘇東坡被貶廣東,他一到惠州,就賦詩大贊「嶺南萬戶皆春色」。到了清代,盆景藝術已普及於民間。《瓊州府志》記述:「九里香,木本,有香甚烈,難長,選最短者,制為古樹,枝幹拳曲,作盆盂之於,有壽數百年者。」
然而,嶺南盆景的發展與藝術風格的形成,乃是本世紀三十年代以後的事。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發展盆景藝術十分重視,省、市園林部門,先後成立盆景協會,並在廣州流花湖西側開辟了西苑,作為嶺南盆景藝術研究中心,由孔泰初擔任技術指導,將嶺南盆景三個藝術流派的優點集中起來,融為一體,因材取勢,就木取景。幾十年來,孔泰初先生為發展嶺南藝術,總結出一套經驗,從而豐富了嶺南盆景的造型風格,使嶺南盆景的藝術造型多姿多彩。 粵西地區年例
東莞百子論文
東莞木魚歌
東莞木偶戲
高州木偶戲
東莞龍舟競渡
莞邑醒獅藝術
東莞賣身節
東莞中秋燈會
東莞重陽登高
中國旅遊藝術節暨廣東歡樂節(廣東民間藝術歡樂節、廣東旅遊歡樂節、中國旅遊藝術歡樂節)
廣州迎春花市
廣州賀年繽紛大巡遊(元旦花車巡遊)
廣州國際美食節
波羅誕(南海神誕)
潮汕營老爺
廣東龍舟節
潮汕燒塔
潮汕出花園
沙灣飄色
番禺水色
澄海賽大豬
澄海鹽灶拖神偶
佛山秋色
荔枝節(深圳、茂名、增城、從化、東莞等地)
梅州國際山歌節
汕頭迎春聯歡會
陽江風箏節
羊城荷花節
廣州菊展(春菊展、秋菊展)
廣州元宵燈會
廣州中秋燈會
廣東連南盤王節(耍歌堂節)
冼太誕
廣州珠村乞巧節(七姐誕)
盂蘭節 宗教是構成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嶺南歷史上曾有過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傳播,並且在中國宗教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嶺南為外來宗教入傳中國的第一站,同時又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嶺南地區成為全國外來宗教勢力最為強盛的地區之一。
廣東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除中國本土的道教由北往南傳入廣東外,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皆由海路經廣東傳入中國。三國吳五鳳二年(225),西域人支彊梁接在廣州譯出《法華三昧經》,是目前所知佛經傳入廣東的最早記載。西晉光熙元年(306),道教理論家葛洪南來廣州從事道學研究和修練,道教得在嶺南綿延流傳。唐宋時期的伊斯蘭教主要在旅居廣州的外國僑民中流傳,元代之後北方各省的穆斯林大批南下廣東,由此演變成為嶺南回族的傳統信仰宗教。天主教與基督教於晚明和清代相繼傳入廣東時,因其倡導的宗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頗多矛盾而屢遭查禁,至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兩廣總督奏請清朝庭允准,兩教在廣東率先「彌禁」從事傳教活動。其後,兩教的傳教活動以廣東為依託向內地推進。
廣州自古是中國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隨著中外經濟活動的頻繁往來,包括宗教在內的外國文化得以最早進入嶺南並向全國各地傳播。因此,嶺南地區對外來宗教在中國的傳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嶺南商業文化是近代中國商業文化的主要源泉之一,富有海洋文化的特質,崇商重利,冒險進取,內外開拓。近現代嶺南商業文化對內產生輻射力的重要原因在於粵籍商人的實力,以粵港華資金融為核心的「華南財團」財力雄厚,外地粵商社團組織活動能量相當大,不論是對先進的大都市上海,還是內地一般城市,都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引領新潮,開風氣之先,強調「實業救國」的愛國理念,創辦的大量企業成為所在地粵商經濟力量的一種象徵;與孫中山等民主革命派關系密切,是近代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運動中最重要的勢力之一;適應性強,融合與紮根於各地,所創建的各類企業、培養的各類人才、新產生的社會習俗等,豐富了所在地的文化內涵,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亦遺留了寶貴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財富;香港、澳門是近現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在華僑華人活動、海外移民及中外貿易等方面,都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主詞條:粵菜、客家菜、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
嶺南飲食文化是嶺南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令人注目的花朵。她由嶺南特有的地理氣候環境所孕育和培植,又得到中外飲食文化養分的滋潤,隨著嶺南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形成,具有濃重的地方特色。自古以來,一些到嶺南為官的外籍人士,對嶺南特有的飲食習慣已產生興趣,在唐昭宗時廣州司馬劉恂的《嶺表錄異》、貶官嶺南的韓愈、蘇東坡的詩文等之中有所記載。入清之後,這方面的記述在更多的著作中可見,如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范端昂的《粵中見聞》、張渠的《粵東聞見錄》、翁輝東的《潮州茶經》等,均為嶺南飲食文化的重要資料。
嶺南背靠五嶺,面向南海,既有大山峻嶺,又有長達3368公里的海岸線,以及遼闊的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的水網地帶;故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十分有利於農業、養殖業的發展。嶺南地域內可獵、可耕、可漁,物產十分豐富,山珍、海味、糧食、蔬菜、水果等種種食料,為嶺南飲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嶺南飲食文化正是在嶺南的農業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中產生和發展的。
飲茶文化
「喝茶」在粵方言里稱作「飲茶」,廣州人愛「飲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飲食文化。據說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廣州時,就曾與貼身侍衛上過茶樓飲早茶。毛澤東有「飲茶粵海未能忘」詩句。在廣州,民間以茶相待已成為一種禮節,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靚茶」,第一句話是「請飲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熱情、友好和禮貌。由於嶺南自古具有「重商」的價值取向,「飲茶」也從家庭走向市場,使廣州的茶文化集觀賞價值、體驗價值、服務價值和商品價值於一身。飲茶在一定意義上已經超越了單純「茶」的范疇,已經成為社會交際方式的一種。飲茶構成了嶺南文化別於其他文化的一個顯著特質。
潮州工夫茶:《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稱:「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工夫茶為最。」 主詞條:粵語、客家語、潮州話
粵語是澳洲第五大語言 ,,粵語在香港、澳門享有官方語言地位。粵語被聯合國正式定義為語言,並且有一說法,把粵語認定為日常生活中主要運用的五種語言之一(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 。 廣東是嶺南文化的核心區域,也是中國最大的僑鄉,是中國僑鄉文化的典型代表。僑鄉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嶺南文化在廣東是一個傳統的學科領域,有著豐富的研究成果;僑鄉文化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並獲得快速發展。2006年11月24日,在五邑大學設立的廣東省僑鄉文化研究基地,是廣東省唯一的僑鄉文化研究基地。
僑鄉文化是嶺南文化大范圍內的一個文化板塊,它又可以產生很多研究板塊。僑鄉文化與嶺南文化有一個交叉的關系,是嶺南文化很有特色的一塊,與嶺南文化會形成互補的格局。
新舊兼容並存是嶺南文化特點——既是舊文化的守護者,又是新文化的開拓者。僑鄉文化有這個特點,既引進了西方文化,又是傳統文化的堅守者。一直以來,新舊不兩立是一個影響很大的誤區,所以如何開拓新文化,如何保留傳統文化,是僑鄉文化中很值得研究的一個地方。
廣東華僑文化最典型地代表了華僑文化的本質特徵:華僑華人歷史、文化的本質,並不單單是一部「苦難史、創業史、愛國史」,更關鍵的是開展中外文化交流的特質,這是華僑文化及其研究可持續發展的根源所在、生命之源。五邑、廣府僑鄉的華僑文化是這一本質特徵的典型代表,在中國華僑華人史中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廣東僑鄉文化是一種主動的開放、學習、接納。「僑」而不崇洋媚外,不全盤西化:「鄉」而不迂腐,不頑固,凸顯出僑鄉文化形成的歷史底蘊和民族特性。因而,在中國僑鄉文化研究領域具有獨特性。
華僑文化對嶺南文化品格的貢獻:開拓性、開放性、包容性、主動性和自信、創新。

3. 嶺南文化的文化內涵

嶺南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獲得了相應的繽紛表現。嶺南學術思想,吸取由中原相繼傳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並進行創新,孕育出不同風格的思想流派。這里既有雅文化、精英文化——如江門學派、嶺南畫派、嶺東畫派,又有市井文化;同時,還要顧及獨具特色的民俗所體現出的文化,如「自梳女」、「結金蘭會」和「不落夫家」等等。
嶺南的文學藝術雅俗並茂,嶺南畫派、嶺東畫派、粵劇、潮劇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詩人張九齡、學者陳獻章享譽全國,電影最先從嶺南傳入,而中國電影事業的重要奠基者鄭正秋,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奠基人蔡楚生。嶺南教育起步較晚,但宋明辦書院風盛,如潮州府在宋朝就有三大書院,其中兩大書院韓山書院,元公書院的建制規模都比較大。到了近代更是領教育革命之先。葛洪在嶺南煉丹,創金丹道教理論,並有貢獻於化學、醫學。伊斯蘭教、佛教較早從海路傳入嶺南,惠能創中國化佛教——禪宗南派,影響及於全國以至世界。嶺南的農技、手工技、醫學等在中國科技史上有一定地位,明清之際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魚塘為中國最早的生態農業,而潮汕人精工細作,種田如綉花。鄭之僑所著的《農桑易知錄》更是一本倖存的珍稀古代農書。西醫東漸,中國的西醫院、西醫學校以及西醫生,均在嶺南最早出現。嶺南民俗與嶺南飲食,異於北方,最富於地方特色。嶺南文化中的藝術部分,頗具特色,以粵劇、潮劇和漢劇為例,它們紮根於南疆,又吸收了中原和周邊文化,很值得探研。北有秧歌,南有英歌,英歌這樣一個南方藝林的奇葩也是值得關注。

4. 能一一介紹肇慶的衣,吃,住,行特色文化嗎

摘要 肇慶的的餐飲主要以粵菜為主,兼有糅合南北風味,中西風格,集菜餚、點心,小食於一身的地方風味。主要的地方特色有:西江河鮮、廣寧筍宴、高要市大灣鎮麥溪鯉(鯇)、文慶鯉、鼎湖上素、肇慶裹蒸、 封開杏花雞、四會仙螺、四會茶油雞、德慶竹篙粉等。肇慶菜屬潮州菜系,具有獨特的嶺南文化特色,以清而不淡,鮮而不腥,嫩而不生,油而不膩」為特色,可謂是人間的美食天堂。河鮮中嘉魚、三鰳魚、西江河蝦等。德慶的傳統小吃竹篙粉、江濱大頭菜、酸榨等遠近聞名,每兩年舉辦一次美食節。

5. 肇慶民俗有哪些..肇慶的歷史文化

肇慶星湖風景區是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被譽為兼得「西湖之水,陽朔之山」的「嶺南第一奇觀」。

群硯之首——端硯
肇慶端硯與湖筆、宣紙、徽墨並稱「文房四寶」。其石質純凈細嫩,蘸墨筆鋒經久不退,其雕刻也相當精湛,被列為歷代貢品。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匯處,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梅庵、悅城龍母祖廟、崇禧塔、宋城牆、閱江樓、麗譙樓、文明塔、黃岩洞、泰新橋、高要學宮、德慶學宮、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 周其鑒故居等300多處具有科學研究價值文物古跡。據考證,肇慶還是粵語的發源地呢!星湖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最近,又被評為首批全國十大文明景區示範點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七座岩峰布列,主體由閬風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組成,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排列如北斗七星,另有五湖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和里湖。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岩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構成一座奇麗的山水盆景,享有「嶺南第一奇觀」、 「人間仙景」之美譽。近年,七星岩風景區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裝飾各種霓虹燈, 再造了一個「夜星湖」。 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被稱為 「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活的自然博物館」。

6. 嶺南文化特色體現在哪裡

飲食:嶺南地域內可獵、可耕、可漁,物產十分豐富,山珍、海味、糧食、蔬菜、水果等種種食料,嶺南飲食文化正是在嶺南的農業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中產生和發展的,比較有名的有粵菜、客家菜、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

飲茶:「喝茶」在粵方言里稱作「飲茶」,廣州人愛「飲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飲食文化。構成了嶺南文化別於其他文化的一個顯著特質。

語言:粵語、客家語、潮州話,別的地域可沒有

宗教:宗教是構成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嶺南歷史上曾有過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傳播,並且在中國宗教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嶺南為外來宗教入傳中國的第一站,同時又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嶺南地區成為全國外來宗教勢力最為強盛的地區之一。

民俗節慶:他的文化節日特別多,比如東莞龍舟競渡、中國旅遊藝術節暨廣東歡樂節、廣州國際美食節、盂蘭節等等

工藝園林:比較有特色,工藝的如金漆木雕、玉雕和牙雕,獨特的嶺南盆景

戲曲:廣東的戲曲劇種有粵劇、潮劇、廣東漢劇、採茶戲、雷劇、瓊劇(亦稱瓊州戲,海南戲)等,以粵劇、潮劇、廣東漢劇三種流行最廣、影響最大、觀眾最多。

建築:嶺南建築及其裝飾是中國建築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來,經過歷代建築匠師的辛勤勞動,充分利用了南國的自然資源,結合南國人民的生活特點,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建築藝術,在中國建築之林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7. 肇慶的歷史

肇慶是遠古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考古發現表明,距今14萬年左右,肇慶已有人類活動;距今l萬年左右,這里已開始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5000年前,肇慶的先民已有鋤耕農業、家畜飼養業、編織業以及較先進的制陶業。境內的春秋晚期至戰國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長江流域楚越文化影響的痕跡,也有嶺南文化的顯著特徵。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早在南越國時期,駱越酋長安陽王曾北上建都於封溪(今封開境內)。趙佗擊敗安陽王之後,在封溪一帶建立蒼梧國,作為南越國的屬國。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後,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雲浮東部等地設置高要縣,屬蒼梧郡。縣名得自境內的高要峽,高要峽則因峽山高峻、峽水如腰而得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為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為端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匯處,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梅庵、悅城龍母祖廟、崇禧塔、宋城牆、閱江樓、麗譙樓、文明塔、黃岩洞、泰新橋、高要學宮、德慶學宮、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 周其鑒故居等300多處具有科學研究價值文物古跡。據考證,肇慶還是粵語的發源地呢!星湖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最近,又被評為首批全國十大文明景區示範點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七座岩峰布列,主體由閬風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組成,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排列如北斗七星,另有五湖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和里湖。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岩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構成一座奇麗的山水盆景,享有「嶺南第一奇觀」、 「人間仙景」之美譽。近年,七星岩風景區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裝飾各種霓虹燈, 再造了一個「夜星湖」。 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被稱為 「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活的自然博物館」。

肇慶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廣府漢族地域文化和白話(廣府話)的發祥地,以及兩種文化交叉演進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交匯最早的地區之一,曾經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史稱「嶺南名郡」。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今肇慶封開(古稱廣信,取意「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設管轄嶺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長達375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肇慶為兩廣總督府駐地長達183年。1583年9月,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著自鳴鍾、日晷和世界地圖等代表歐洲文藝復興的成果來到肇慶,並於1585年建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繪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

古 往今來,肇慶孕育出漢代著名古文經學家陳欽和陳元父子,唐代兩廣第一位狀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李邕、日本高僧榮睿、佛教禪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以及北伐名將葉挺等眾多歷史人物在肇慶留下遺跡。

8. 嶺南文化如何體現務實,開放,兼容,創新

嶺南文化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祖國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嶺南先民遺址的出土材料證明,嶺南文化為原生性文化。基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嶺南文化以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為源頭,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取和融匯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漸形成自身獨有的特點。嶺南文化務實、開放、兼容、創新。
從地域上來說,嶺南文化大體分為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主要以屬於廣東文化的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為主,這是嶺南文化的主體。
明清之際,嶺南三系文化相互融會貫通,嶺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獨立的風格、精神,並區別於南方文化。嶺南文化形成後在政治、哲學、學術、藝術、經濟、工藝、和生活各方面全面發展,至晚清達到了高峰時期。
到了近代,嶺南得風氣之先,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多種文化思潮交錯而織成絢麗多彩的畫面,嶺南文化成為中國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發展的先導。從洪秀全太平天國起義、康梁變法直到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嶺南文化都是中國近代政治革命重要代表和領導力量。這段時期,嶺南文化精神實質是戰斗、革命、革新精神。
此後,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以及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國內各地方文化的復興提供了條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廣東進入新文化時期,起飛的經濟與嶺南風格的粵語文化、粵式生活方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嶺南文化的現代階段。
廣州作為現階段廣府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中心,具有悠久的歷史,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時期開始,有建城前的百越文化、建城後的漢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一直綿延不斷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從考古文物到文獻記載,從歷史遺址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園林文化、商業文化、宗教文化到各種文化藝術,都貫穿著一種開放的人文意識,特別是變改意識、商業意識、務實意識和平民意識,反映出廣州人的開放觀念、兼容觀念和改革觀念。傳統的文化藝術,從粵語、粵劇、廣東音樂、廣東曲藝、嶺南書法、嶺南畫派、嶺南詩歌、嶺南建築、嶺南盆景、嶺南工藝到嶺南民俗和嶺南飲食文化,都反映出嶺南文化豐富內涵和獨具一格、絢麗多姿的嶺南地方特色。雖然從嶺南文明史開始,粵北的韶關,粵東的潮州得益於江西學派南下閩學西進在唐宋曾為廣東的文化中心,而粵西的高州一帶隋唐冼夫人期間曾為政治中心,但從明朝開始廣州作為廣東的省城,與其他省份一樣開始確立了其他府無法撼動省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

你最好影一些粵劇,人物的畫。。。

9. 肇慶市為什麼能入選珠三角它有哪些優勢

省會廣州之外,廣東省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無疑是深圳。如果再問,文化深厚的城市呢?大概只有肇慶可以比肩廣州。

閱讀全文

與嶺南文化如何在肇慶提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