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美國的文化如何

美國的文化如何

發布時間:2022-07-11 12:54:17

Ⅰ 美國的文化特點

美國文化有三大特點:1)多樣性,種族多樣、宗教多樣;2)前瞻性,美國還是英國殖民地時,就擔心其前途,所以宣布獨立;3)規則性,美國立憲會議第一天,討論的是立憲規則,即使在美國內戰與二戰時期,選舉照樣進行。

Ⅱ 美國的文化有多繁榮

美國文化影響力超越人類歷史如何一個文明。美國人的價值觀,藝術,生活 ,等等形勢幾乎攝入其他文明的角角落落。首先文化的交流和好的分享是健康有益的,但美國作為一個種族(超越民族)已經對其他文明產生某種優越感,在其文化,經濟,軍事均領先的態勢,其排他性,狹隘性也在與日俱增美國也在文化,經濟,軍事上不斷進攻其他文明。所以今天好多現象就不難解釋。
比如中國一個美國文化入侵嚴重的國家,人民就存在所謂美國化或者徹底去中國化的觀點。

Ⅲ 如何看待美國文化

美國文化,現在已經影響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飲食、影視、服飾、價值觀和婚姻等。例如街頭,隨處可見身穿歐美、日韓嘻哈風格服飾,耳朵上戴著超大式的耳塞,邊走邊哼;或頂著爆炸頭,戴滿金屬飾品的年青人;肯德基、麥當勞、尊寶批薩等食品吸引了大量的顧客;音像店裡,搖滾、嘻哈等流行音樂被放在最顯眼的架子上,我們的傳統民族音樂被遺忘在了不起眼的地方;電影院里好萊塢大片風頭最勁,其驚險的鏡頭和特技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票房一路飆升;如今的節日更是
多得數不勝數,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的隆重程度已經趕上了春節。。
尤其是媒體(電影、電視節目、圖書、音像製品和網路服務等)沖擊著中國文化市場(特別是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這些文化沖擊變得更加明顯、更加強烈、更加趨於白熱化),中國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就會潛移默化地美國化。目前中國在經濟、技術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距離,文化產業不夠發達,不能夠滿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標準的需求,使青少年對美國產生崇拜、嚮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價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這些青少年中深受歡迎。在網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網路的公開性、全球性使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能夠十分方便地突破國界和地域限制來推行文化霸權,滲透價值觀念,擴張文化影響,
改革開放後,西方餐飲業大量進軍中國,沖擊了中國的餐飲業,部分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影響最大的是快餐,這種飲食方式符合當代人的快節奏生活,因而肯德基、麥當勞在神洲遍地開花。中國的快餐也就應運而生,一改中國人細嚼慢咽的飲食習慣。面對美國網路文化的強大沖擊,中國青少年如果過多地接觸可能會產生親近感、信任感,甚至認同和依賴。這種文化侵入不僅會模糊青年一代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可和民族身份的認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們成為崇拜美國文化的人。由於美國文化的沖擊,中國社會在有關婚姻的問題上種種觀念變得更為開放,社會的容忍度明顯地增大了,離婚率、一夜情等和我國的傳統文化理念明顯背道而馳。所以我們在吸取外來文化中好的一面的時候也應該時刻警惕自己時刻注意。外來文化沖擊使人們出現了求新和崇洋趨勢,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所抬頭,使傳統的道德行面臨扭曲變形的危機,也使人們的政治意識形態面臨挑戰。
但凡事都是有其有弊的一面,也有其利的一面的。所不同的是敝與利誰多誰少,至此我們也應該客觀的去看待美國文化的影響和沖擊。首先面對外來文化,我們不必驚呼狼來了,而是要看到其中那些東西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取其精華來服務於我們。只要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發展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這就是利大於弊。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外
來文化的本身有其優劣之分,我們從來都是應該去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因此,不能用錯誤引進民族文化帶來的種種弊端來判定外來文化本身對民族文化發展的利弊大小。

Ⅳ 美國人有哪些特點美國有哪些文化風俗

美國的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歐洲文化的延伸,因為美國人的語言、人口構成、立國精神等都源於歐洲。另一方面,美國文化又與歐洲不同,因為歐洲移民在北美大陸上驅趕走印第安人後,在一片荒蕪曠野之地創造了令人贊嘆不已的燦爛文明。所以,總體上說,美國文化習俗與社交禮義時,既有歐美文化的相同性,又存在著相異性。
文化習俗是個范圍廣泛、內容復雜的題目,涉及人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的方方面面,這里就美國人的文化習俗作簡單介紹。

(1)、美國人的家庭
傳統的美國家庭被稱為「核心家庭」。核心家庭包含了先生、太太和小孩子,今日美國的一般家庭有二個或三個小孩(或者再加上幾只寵物)。在一些文化里,大家庭住在一起,甚至好幾代的人同住。在美國,只有極少的情況下才會有超過一個家庭同住一個屋檐下。
美國人看重對家人回家時熱誠的歡迎。許多家庭用民主政治般的方式來治理,家中每個人都有發言權利,公平觀念廣泛存在於美國的家庭當中;除了敬畏之情外,孩子們也將父母親當成好朋友,夫婦經常彼此共同分擔家務;許多家庭的孩子在自己的卧室內享有隱私權;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便有理財的責任,他們可能每個禮拜會有零用錢或是出去打工;父母親常會給孩子們自己做決定的自由,學齡前的孩子可以自己選擇穿什麼衣服或買什麼玩具,青年人則可自由選擇職業及結婚的對象等。
(2)、美國人的婚姻
美國人在婚姻問題上,講求感情第一:交往自由,擇偶自由,愛情自由。男女戀愛,一般不需要媒人介紹,父母也很少干涉。講求性愛自由是許多美國人的愛情觀。他們認為,男女雙方不必做過多的了解,美麗的外表、強壯的體魄、性感的誘惑,足以構成感情的基礎。他們重視婚姻合同:結婚前,男女雙方到律師事務所簽定一份「婚姻合同」,主要內容是婚後的錢財歸屬、家務分擔、離婚的前提條件等。他們還講求離婚自由,把離婚當做喜事予以宴慶,整個社會的離婚率很高。
美國人傳統的婚禮儀式無奇不有。一般來說,他們的婚禮著重突出「新、舊、借、藍」的特點。所謂「新」,是指新娘須穿著嶄新的雪白長裙,以示新生活的開始;「舊」是指新娘頭上的白紗必須是舊的(一般是其母結婚時用過的),以示不忘父母的恩情;「借」是指新娘的手帕是向女友借來的,以示不忘友情;「藍」是指新娘身披的緞帶必須是藍色的,以示她已經獲得了赤誠的愛情。現代美國人的婚禮多在當地法院舉行,由一名法官證婚並主持。新人往往不穿禮服,不收禮品,也不設喜宴。還有的婚禮在戶外以野餐的形式舉行,僅有雙方的父母、兄妹等人參加即可。他們十分重視結婚周年紀念日,認為隨著時光流逝,一年比一年珍貴。他們為各個婚後周年的所取的名稱很有趣:第一年叫紙婚,第二年叫棉婚,依次下去是皮革婚、木婚、鐵婚、銅婚、陶瓷婚、水晶婚等。從第十五年以後,每五年有一個名稱,它們是:搪瓷婚、銀婚、珠婚、珊瑚婚、紅寶石婚、藍寶石婚、翡翠婚、鑽石婚。每逢這些節日,夫妻雙方常互贈禮品、互致贊美和謝意,讓對方感到欣慰。

2、重要節日的慶祝
A、感恩節。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感恩節。感恩節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全家歡聚的節日。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常。城鄉市鎮到處舉行化裝遊行、戲劇表演和體育比賽等,學校和商店也都按規定放假休息。孩子們還模仿當年印第安人模樣穿上離奇古怪的服裝,畫上臉譜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當天教堂里的人也格外多,按習俗人們在這里都要做感恩祈禱。美國人從小就習慣獨立生活,勞燕分飛,各奔東西,而在感恩節,他們總是力爭從天南地北歸來,一家人團團圍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雞,暢談往事,使人感到分外親切、溫暖。
B、聖誕節。是美國人最大最熱鬧的節日。每年12月25日,全國便沉浸在一派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中。從感恩節過後的第二天,美國人就開始為聖誕節大忙特忙起來。每家商店都是人流滾滾,商人們要鼓起如簧之舌,推銷他們的各種貨物,普通人也願意趁此機會棄舊更新。聖誕夜是一個狂歡的夜晚。美國人常常通宵達旦地舉行慶祝活動。人們在小杉樹上或小松樹上掛滿禮物、彩花和彩燈,樹頂上還裝上一顆大星。大人們站在一旁欣賞聖誕樹,孩子們更是手舞足蹈,甚至手拉手地圍著聖誕樹跳起歡快的舞蹈。在公共場所,賀年片上到處都有聖誕老我的形象。有時在家裡也由一人扮成聖誕老人,為大家分發禮物。美國人慶祝聖誕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狂歡。送禮物和裝飾家庭,是他們最重要的慶祝方式。每個家庭,都放著大包的禮物。孩子們把襪子掛在火爐邊,希望聖誕老人在深宵把禮物帶來,放進襪子里。每一個家庭在12月中旬,便會在市場上選擇一株稱心滿意的聖誕樹並裝飾得五彩繽紛。 青少年都愛在聖誕前夕和聖誕晚上舉行派對,許多情竇初開的小夥子,視第一次參加聖誕舞會為人生大事呢!
三、美國人的社交
(1)、送禮
一般說,美國人不隨便送禮。有的在接到禮物時常常顯得有些難為情。如果他們湊巧沒有東西回禮,就更是如此。但是逢到節日、生日、婚禮或探視病人時,送禮還是免不了的。
美國人最盛行在聖誕節互贈禮品。聖誕節時,天真爛漫的孩子們為收到各種新奇玩具而興高采烈,以為這是聖誕老人送給他們的禮物。大人們之間常送些書籍、文具、巧克力糖或盆景等。禮物多用花紙包好,再繫上絲帶。按照美國傳統,聖誕節的前幾天還有個「白聖誕節」,屆時,人們用白紙包好禮物送給附近的窮人。
探病大多是贈鮮花,有時也贈盆景。芬芳的花朵給人帶來春天的氣息,使病人獲得精神上的安慰。在習慣上,如果自己親自去慰問,通常送插瓶的鮮花,不必附名片;如果請花店直接送去,就須附名片。
送朋友遠行時,也常贈禮品。禮物通常是鮮花、點心、水果或書籍雜志等。禮品上也附有名片,祝他一路平安。
此外,美國人認為單數是吉利的。有時只送三個梨也不感到菲簿,不同於中國人講究成雙成對。美國人收到禮物,一定要馬上打開,當著送禮人的面欣賞或品嘗禮物,並立即向送禮者道謝。
禮物包裝講究,外表富麗堂皇,裡面卻不一定是太貴重的東西。有時打開里三層外三層的精美包裝,露出來的只是幾顆巧克力糖而已。
(2)、約會
美國人辦事講求效率,重視有計劃地安排自己每天的時間。什麼時間做什麼,一般已預先安排妥當。因此他們絕對不希望有人突然來訪,打亂他們的計劃,只有至親好友才可以例外。不僅平時這樣,星期天也如此。美國社會是一個競爭的戰場,美國人在緊張工作之餘,節假日照例要同妻子、孩子們一起享受一下天倫之樂。如果外人不打招呼,貿然前去,必定不受歡迎。因此要拜訪一個美國家庭,事前約會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會被當成不速之客,甚至吃閉門羹。
男女交往在美國是比較開放,約會看電影吃飯也是非常普遍,和異性熱絡地交往並不算失禮。男女雙方均可主動邀約,通常男性較主動。可以各自拆帳或一方請客。美國朋友倘若說:"Let"s go get a beer"或"Want a cup of coffee?"可別誤會他要請客,這種情形通常是各自付費。如果應邀地點在餐廳,餐後可提議付小費,倘主人堅持不允,也可不必勉強。
約會有時並不具其他含意,也不表示必將成為特殊性的伴侶。所以,如果你想和某人見面談談或看個電影或一起吃個飯,以增進雙方的友誼,共度一段愉悅的時光,盡可主動大方地去邀約。如果你不想赴對方約會或對方有令你不舒服的舉動,可以客氣但肯定的說"NO",彼此尊重是基本的交往原則,也是權力。約會應准時,如赴宴則最好遲到幾分鍾;如果早主人先到,反而失禮。若有緊急狀況無法准時赴約,必須電話通知和解釋,絕不可無疾而終,隨意放人空等。
(3)、赴宴
美國人會常說"隨時來找我",有些邀約是相當誠懇的,但拜訪前仍應事先電話聯系,確定時間,以免自己的"隨時"而造成別人的不便。若接到正式的邀約,請柬上倘印有"R.S.V.P.",去與不去必需電話通知。大型活動請柬通常印有Regrets only,此時只有不參加時才須通知。若沒有赴約把握,不要輕意應允;若臨時不能赴約,務請電話通知。有任何飲食禁忌可先告知。特殊的文化風俗和飲食禁忌可得諒解和尊重。如果應邀參加家庭聚會,可問主人需要什麼禮物,即使主人婉謝,屆時仍可帶瓶酒或一束鮮花,或稍帶一些具有別國風味的小禮物。除非事先言明,一般聚會活動以不帶小孩參加為宜,如果聚會性質為野餐烤肉,則大都可全家參加。宴後三四天內別忘記寄一張感謝卡或感謝函給主人。
(4)、作客
約會要周到,赴約要守時,作客時更要彬彬有禮,自然大方。首先要敲門或按門鈴,得到主人允許之後才進門。有些人家門口放有擦鞋的棕氈。就應該把鞋上的泥土擦乾凈,以免弄臟主人的地毯。戴帽子的人進門後要摘帽,在房間里戴著帽於是很不禮貌的。如果是雨天走訪,應該注意把雨傘、雨衣放在室外。大衣、外套脫下後,主人一般會主動為你接過去掛起來,這時可以不必客氣。進屋後,要先向女主人間好,此後向男主人間好。如遇主人家賓朋滿堂,那麼只需同主人和相識者握手,對其他人點頭致意即可。
在美國人家中作客,不必過分拘禮。如果主人請你就座,你為了表示客氣而不馬上坐下,反而會使主人感覺不安,以為椅子上不潔或有其他不便。作客時不可隨意觀看主人桌上的字紙或翻閱文件。不要撫弄室內的古董珍玩,更不要詢問室內用具的價格。
作客時,不要輕易吸煙。如果想吸煙,應該首先問在座的女土們是否介意,並先向其他人敬煙。如果主人主動請你吸煙,那麼即使自己有煙,也要接受主人的煙,而不可拒絕對方而吸自己的。否則,主人會認為你是看不起他而感到很不愉快。
在美國人家就餐時,如果對吃西餐的禮節不熟悉,那麼最好的辦法是注意女主人的動作,照她的樣子做不會錯。在餐桌上,美國有許多習慣都和我們不同。人們常常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為了表達同樣友好的感情,不同國家的人民卻有截然相反的說法和做法。中國人請客吃飯時,往往是自謙地表示飯菜做得不好,請客人多多包涵。而美國人卻要說「這是我最拿手的菜,希望你們喜歡吃」一類的話。所以,在美國人家中作客,聽到主人自誇飯菜做得好,不必奇怪,而且應對女主人的手藝誇贊幾句。中國的主人為客人撥萊時,客人總是盡力推讓,表示客氣。在美國這樣做是行不屈的。主人第一次為你撥菜,你不必客氣推讓,否則女主人會以為你是嫌她的菜做得不好。在餐桌上,女主人是無形中的首腦人物。上菜之後,客人一般要待女主人動手吃後才開始吃。飯後。也應由女主人領頭離席客人才離席。
在美國人家中作客的時間不宜太長,以免耽擱主人過多的時間。但飯後不要立即告辭,應再和主人攀談一會兒,然後道謝離去。如果是夫婦一同到別人家去作客,應由妻子先起立告辭。在比較正式的宴會上,如果客人較多,應等年長位高的賓客或重要的女賓先告辭後,自己才告辭。如果客人有事需要先走,應向主人請求原諒後再離去。
如果你與主人不很熟,那麼作客後還應給主人打個電話表示謝意,或者寫一張「謝謝您」的短柬寄給主人,這樣在禮貌上就更為周全了。
(5)、禮節
1、鞠躬禮,是下級對上級或同級之間的禮節。行鞠躬時要脫帽,右手握住帽檐中央將帽子取下,左手下垂,上身前傾約十五度,兩眼注視受禮者,同時表示問候。握手禮,是全世界通用的禮節。起源於歐洲,最初是表示手裡沒有武器或親切的意思。行握手禮時要客人先伸出手時才能握手。握手時一般不戴手套,但尊貴的人和女人可戴手套。行禮時忌交叉行禮,和女人握手不可太緊。
2、點頭禮,是同級或平輩人之間的禮節。如在路上相遇,可在行進間進行。如遇見長官、上級或長者,不行點頭禮,而行鞠躬禮。
3、舉手注目禮,這是軍人禮節。行禮時舉右手,手指伸直並齊,指尖接觸帽檐右側,手掌略賂外,手臂與肩齊高,兩眼注視受禮者,待對方答禮後將手放下。
4、吻手禮,是歐美上層社會的禮節。和貴族婦女或夫人見面時,如果女方先伸出手作下垂式,則將手掌輕輕托起吻之。如果女方不伸手,則不行吻手禮。
5、接吻禮,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或朋友、夫妻之間表示親昵、愛撫的一種禮節。通常是在受禮者臉上或額上接吻。在高興、喜慶或悲傷時,一般也行接吻禮,表示親熱或安慰。
6、擁抱禮,是歐美各國熟人、朋友之間表示親密感情的一種禮節。見面或告別時互相擁抱,表示親密無間,感情深厚,擁抱禮通常和接吻禮一起進行。
(6)、稱呼
大多數美國人不喜歡用先生、夫人或小姐這類稱呼,他們認為這類稱呼過於鄭重其事了;美國男女老少都喜歡別人直呼自己的名字,並把它視為親切友好的表示。人們初次見面,往往是連名帶姓一起介紹,譬如說:「我叫瑪麗•史密斯」,這時對方可以隨便叫她「瑪麗」或「史密斯小姐」。常見的情況是,交談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稱呼,過不了一會兒就改稱名字了。有時剛同一個美國人結識,不知如何稱呼好,你可以只稱先生或女士。這時,對方會很快理解你的心理。熱情地告之:「我叫詹姆斯•威爾遜,叫我詹姆斯好了」或者「別叫我史密斯夫人,叫我薩利好了」。
的確,美國人之間,不論職位、年齡,總是盡量喊對方的名字,以縮短相互間的距離;美國有家刊物曾專就稱呼問題在150種工商行業中做過調查,結果發現他們之中85%的稱呼是只喊名字。美國人很少用正式的頭銜來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一般只用於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土等;例如:哈利法官、史密斯參議員、克拉克將軍、布朗醫生、格林教授、懷特主教等;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人從來不用行政職務如局長、經理、校長等頭銜稱呼別人。
(7)、禮貌用語
不少到過美國的人,都有這樣一種印象:即美國人講話嘴很甜,他們對好聽的話從不吝嗇,常令聽者心舒意暢;的確,在美國「請」、「謝謝」、「對不起」之類的語言隨處可聞,不絕於耳。在美國,不論什麼人得到別人的幫助時都會說一聲「謝謝」,即使總統對待者也不例外;在商場里,售貨員的臉上總是堆著笑容,當顧客進門時,他們會主動迎上來,問一聲「我可以幫助你嗎?」當顧客付款時,他們會微笑著道謝,最後還會以謝聲送你離去;同樣,顧客接過商品時也會反復道謝。
美國人在一家人之間也是客氣話不離口,不僅夫妻之間如此,對小孩子們說話也常帶「請」和「謝謝」,這樣,孩子便自然地養成了講禮貌的好習慣。
美國人還習慣於對別人道「對不起」。當人們發生小摩擦時,一聲「對不起」,常使芥蒂煙消雲散;就是遇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向別人問路、在劇場中從別人座位前走過等,美國人也會連聲表示歉意;美國人把在公共場所打嗝或與別人交談時打噴嚏、咳嗽都視為不雅,遇到這種情況,他們就會說聲「對不起」,請對方原諒。
(8)、女士優先
美國婦女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究竟如何,這里姑且不論。但在社交場合中,她們總是會得到格外的優待;尊重婦女是歐美國家的傳統習俗,從歷史角度分析,是受到歐洲中世紀騎士作風的影響;若從宗教的角度分析,它是出於對聖母瑪利亞的尊敬。
按照美國人的習慣,在社交場合,男子處處都要謙讓婦女,愛護婦女;步行時,男子應該走在靠馬路的一邊;入座時,應請女子先坐下;上下電梯,應讓女子走在前邊;進門時,男子應把門打開,請女子先進;但是下車、下樓時,男子卻應走在前邊,以便照顧女子;進餐廳、影劇院時,男子可以走在前邊,為婦女找好座位;進餐時,要請女子先點菜;同女子打招呼時,男子應該起立,而女子則不必站起,只要坐著點頭致意就可以了;男女握手時,男子必須摘下手套,而女子可以不必摘下;女子的東西掉在地上時,男子不論是否認識她,都應幫她拾起來。
總之,美國男子在社交場合同女子接觸時,一方面事事尊重她們,另一方面又要處處以保護人的姿態出現,以顯示男子的地位。
(9)、社交禁忌
1、切莫搭便車
在美國旅行切不可隨意搭便車,這是由於美國社會治安情況造成的,搭便車而被搶去錢財或遭到凌辱之類的案件在美國屢見不鮮,有些歹徒看到路邊步行的女性,就主動停車,殷勤要求送上一程。如果誤以為他是好意,無異於羊送虎口,碰到這種情況,最好還是冷言拒絕,不要多加搭岔。不僅如此,遇到要求搭便車的人也不要輕易答應,因為有些歹徒、包括年輕姑娘專門等侯搭乘便車,上車後靠威脅等手段詐取錢財。
2、夜間最好不要乘地鐵
紐約的地下鐵道極為臟亂,夜間更成為黑社會成員聚集之地。吸毒犯、盜竊犯、流氓、販毒者齊集於此,整個氣氛令人不寒而傈;如果對此不在意,那麼出事之後,紐約的警官不但不會同情你,可能還要責怪你:「夜間乘地鐵,不等於在鱷魚聚集的水中游泳嗎?出了錯,責任在於你自己。」
3、不要稱呼黑人為「Negro」
Negro是英語「黑人」的意思。尤指從非洲販賣到美國為奴的黑人;所以在美國千萬不要把黑人稱作「Negro」,跟白人交談如此,跟黑人交談更如此。否則,黑人會感到你對他的蔑視;說到黑人,最好用「Black」一詞,黑人對這個稱呼會坦然接受。
4、不能隨便說「I am sorry」
「I am sorry」和「Excuse me」都是「抱歉」、「對不起」的意思,但「I am sorry」語氣較重,表示承認自己有過失或錯誤;如果為了客氣而輕易出口,常會被對方抓住把柄;追究實際不屬於你的責任。到時只有「啞巴吃黃連」,因為一句「對不起」已承認自己有錯,又如何改口呢?
5、謙虛並非美德
中國人視謙虛為美德,但是美國人卻把過謙視為虛偽的代名詞。如果一個能操流利英語的人自謙說英語講得不好,接著又說出一口流暢的英語,美國人便會認為他撒了謊,是個口是心非、裝腔作勢的人;所以,同美國入交往,應該大膽說出自己的能力,有一是一,有十是十,不必謙虛客氣,否則反而事與願違。
6、同陌生人打招呼
我們在路上、電梯內或走廊里,常常與迎面走來的人打照面,目光相遇,這時美國人的習慣是用目光致意,不可立刻把視線移開,或把臉扭向一邊,佯裝不見。只有對不順眼和不屑一顧的人才這樣做。美國入清晨漫步街道時,若碰到擦身而過的人,會習慣地說一「早上好」;當然,在行人較多的街道上,不必對所有擦肩而過的人都以目光致意或打招呼。
7、交談時的話題
參加美國人的聚會時,切莫只談自己最關心最拿手的話題,談論只有自己熟悉的話題,會使其他人難堪,產生反感。談論個人業務上的事,加以賣弄,也會使其他人感到你視野狹窄,除了本行之外一竅不適。在談話間,應該尋找眾人同感興趣的話題;醫生可以大談文學,科學家暢談音樂,教育家講述旅行見聞,使整個聚會充滿輕松氣氛。該注意的是,基督徒視自殺為罪惡,在美國,「自殺」這個話題不受歡迎,不論何時何地少談為妙。
8、別忘了問候孩子
美國人講究大人、孩子一律平等,到美國人家中作客,他們的孩子也一定出來見客,打個招呼。這時,千萬不要只顧大人冷落了孩子。那樣勢必使他們的父母不愉快,跟小孩子打招呼,可以握握手或親親臉,如果小孩子親了你的險,你也一定要親親他的臉。
9、同性不能一起跳舞
同性不能雙雙起舞,這是美國公認的社交禮儀之一,同性一起跳舞,旁人必定投以責備的目光,或者認為他們是同性戀者;因此,即使找不到異性舞伴,也絕不能與同性跳舞。
10、莫在別人面前脫鞋
在美國,若是在別人面前脫鞋或赤腳,會被視為不知禮節的野蠻人。只有在卧室里,或是熱戀的男女之間,才能脫下鞋子;女性若在男性面前脫鞋子,那就表示「你愛怎樣就怎樣」;男性脫下鞋子;就會被人當作叢林中赤足的土人一樣受到蔑視。無論男女在別人面前拉下襪子、拉扯襪帶都是不禮貌的;鞋帶鬆了,也應走到沒人的地方系好。
11、女性不能單獨喝酒
女性不可單獨喝酒,如果單獨喝酒或幾個女性聚在一起喝酒。都被視為「正在等男士的女人」;不諳此情的婦女可能受到男士「毛遂自薦」式的騷擾。
12、不可在別人面前伸舌頭
美國人認為在別人面前伸出舌頭是一件既不雅觀又不禮貌的行為,給人以庸俗、下流的感覺,甚至可以解釋為瞧不起人,小孩子犯了錯,可以吐吐舌頭,顯得天真可愛,成年人千萬不可這樣做。
13、不可隨便微笑
微笑可以帶來友誼。但是在某些場合,微笑往往代表對某種事物的允諾。尤其是女性,最好不要無來由地微笑,因為暖昧不明的微笑,有時候會被誤認為是「恥笑」,有時會被誤認為「默認」,結果造成很大的誤會。
14、座前通過要彎腰
在狹窄的場所,如在電影院從別人身前走過時,必須道一聲「對不起」;這時候,美國人的姿勢是背對坐著的人,低頭彎身而過。這同歐洲入的習慣不同,歐洲人必須面對坐著的人,低頭彎身而過。
15、宴會上切忌喝醉
在宴會上喝酒要適量,始終保持斯文的舉止,這是歐美人士共守的禮節。在美國人的宴會上,很少看到爛醉如泥的人,即使喝多了,也要堅持到宴會結束,回到自己的房間後才可倒頭不起。如果當場酩酊大醉,惹是生非,會招來眾人的鄙視。
16、不亂送禮物
送禮必須送得有意義,例如朋友生日、同事結婚可以送上一份禮物,以表心意;但不能動軌送禮,這樣對方不但不會感激,還會疑心你另有所圖;不知送何禮物為宜時,可以送鮮花,作客或參加宴會,鮮花總是得體的,香水和威土忌等也普遍受到歡迎。
17、外出前莫吃大蒜
美國人一般對氣味很敏感,尤其討厭聞到大蒜的氣味。外出之前,如果吃過蒜,最好刷牙漱口.否則蒜味熏人,必定引起對方不快。
18、不為別人付帳
中國人的習慣是,幾個好友一道出門時,總是搶著付錢買車票、門票等;但如果對美國人這樣做,卻不會得到他們的感謝。這種作法會使美國人覺得欠了人情帳。心理上很難受;美國人一起外出,總是各付各的費用,車費、飯費、小費無不如此。
19、使用洗手間之後
中國人的習慣是隨手關門,廁所沒人時最好關嚴,美國人則習慣廁所門開道小縫,表示裡面沒人;如果關嚴,意味著裡面有人,別人只好在外面苦等。
20、手勢的含意
美國入介紹自己時,要用手指鼻尖,如果我們按照自己的習慣,指指胸口,常會使他們不明其意,無法理解。叫人過來時,我們的習慣是招招手,這在美國人看來。恰恰是「再見」;他們招呼人過來的手勢是把手指向著自己,然後以中指和食指朝著自己,輕輕搖動兩三次;美國人有不少手勢習慣,例如用食指和大姆指搭成圈,其餘三個手指向上伸開,做個「OK」的手勢,這就表示「好」、「同意」。
四、其他
1、小費。凡搭計程車、到餐廳吃飯、服務生或機場人員代提行李,都須給小費。一般而言,到餐廳吃飯,付小費約為百分之十至十五左右。而在自助餐廳吃飯一般不需給小費,但若有人倒茶水,並殷勤詢問需求,則可依人數酌給小費。晚間用餐小費需比白天多一些。小費是對服務品質的一種評估,有些服務生為了多賺小費會表現特別熱心,不時殷勤詢問。不必管服務生的眼色,你可依自己對該餐廳及該服務生的滿意程度付小費,多給或少給沒有人會干涉。但切記千萬不要以penny付小費,當penny丟在桌上,盡管你付小費很多,很可能會被服務生誤解為不滿其服務,是一種羞辱的舉止。因此除非服務實在是太差了,否則絕不可在小費中放置任何penny,當然若你以信用卡付帳,而將小費與用餐金額湊整,則不在此例中。
小費的數額,因人因地而異。在大城市,顧客付出的小費若占總費用的15%,表示對服務滿意;若佔20%,則表示服務特佳,在其他地方,小費通常占費用的15%。顧客在小咖啡店吃頓早飯需付小費25美分;在高級旅館中住宿,每天要付給清潔女工2美元;在實行劃一收費的機場、火車站和公共汽車站,每拿一件行李,顧客須付給搬運工35美分;婦女上理發店花費最多,對洗頭、剪發和燙發的理發員都得分別付給小費,約為15%至20%左右。出租汽車司機索要小費也相當厲害,如果車費不到1.5元,可以付25美分,否則就還要多付。至於加油站服務人員、飯店櫃台人員及電影院帶位人員等則不需給。若不清楚在什麼情況下該給小費,宜事先詢問友人。
付小費的方式有多種:顧客可以將小費放在茶盤、酒杯下;也可把小費塞在服務員手裡;或是在付款時,只將找回來的整票收起,零錢不收,就算是付小費了。
2、建立優良的信用記錄。各種帳單應准時支付,帳單上多會載明付費截止日期,最好能夠提早一周左右支付。萬一誤時,不僅可能會遭罰款,同時也會使自己信用掃地。銀行存款也應隨時保持在足夠支付帳單的金額以上,若遭跳票,也會影響信用。

3、一般辦公時間。美國大部分商店營業時間是星期一到星期六,上午九點半或十點至下午五點或六點左右。在購物中心的商店則有些營業到晚間九點。星期天也會自中午以後開到六點。一般公司則是朝九晚五,星期六、星期日放假。銀行營業時間比較短,多半是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九點至下午三點,有些銀行星期五會延長營業時間至下午六點,星期六上午也會從九點開放到十二點。不管公司行號、購物中心、學校,一般是沒有午休的。在學校,中午也照常上課。這一點,對習慣睡午覺的同學是比較難適應的。

Ⅳ 美國文化怎樣

美國文化
早期的移民把歐洲文化帶到美國. 很快地, 這些文化遍及美國各地. 時至今日, 美國已經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之一. 許多的美國藝術家們對於發展新的風格, 新的自我表現方式, 甚至新的文化型式都作出巨大的貢獻.
文學
美國的文學被翻譯為世界各種語言. 早在美國歷史初期, 美國就產生了許多傑出的作家. 最早的古柏 James Fenimore Cooper, 霍桑 Nathaniel Hawthorne, 以及歐文 Washington Irving 描寫出一個年輕並且不斷成長的美國. 後來, 梅爾維爾 Herman Melville 寫出有關海洋的小說以探討道德問題. 馬克·葉法國則表現了密西西比河上生活的情趣與幽默. 7個美國人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劇作家尤金·歐尼爾與小說家索爾拜婁 Saul Bellow、賽珍珠、福克納、海明威、辛克萊·路易士 Sinclair Lewis以及史坦貝克.
繪畫
1913年, 一個現代藝術的展覽會在紐約市的兵工大廈舉行. 這個兵工大廈畫展大大改革了美國藝術, 一群寫實主義的畫家們開了這個畫展, 以抗議那些拒絕陳列他們作品的保守畫廊. 這個展覽同時也展出歐洲藝術家的作品, 這些抽象作品極具吸引力, 群眾們覺得現代的歐洲藝術是可以被了解的、或者說是夠嚇人的;而美國藝術家們則發現它們很富刺激. 於是許多美國畫家開始採取歐洲的風格,三十年代的一些畫家, 如葛蘭特伍德 Grant Wood等, 都是只描繪他們自己家鄉的地域主義者. 然而到了四十年代, 許多畫家哈佩 Edward Hopper 之類, 都屬寫實主義派畫家. 抽象藝術則是在五十年代才確立它的地位. 今天, 美國的畫家們仍然不斷地嘗試新風格. 舉例而言, 普普藝術(意即風行普遍, 或者是因為看來像海報, 或是利用喜劇式的線條), 首次出現在五十年代. 而在六十年代, 引人注意的則是那些視覺幻像的圖畫——歐普藝術.
建築
在美國的早期歷史中, 建築一直是呈現美國風貌的. 19世紀末, 蘇利文 Louis Sullivan 設計出摩天大樓. 而懷特 Frank Lloyd Wright的想像力也影響世界各地的建築師. 今天, 更多的美國建築師利用鋼筋、玻璃以及混凝土設計出宏偉、出色的建築物.
雕塑
美國的雕塑在20世紀前, 一直受到歐洲風格的影響. 聖高登Augustus Saint-Gaudens 是19世紀能在其作品表現出真正想像力的美國雕塑家. 今日, 美國雕塑完全是一種個人的表現, 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 而且材料包羅萬象. 舉例來說, 德維森 Jo Davidson是以他為名人雕塑栩栩如生的青銅像而出名. 史坦其衛茲Richard Stankiewicz則是以金屬原料焊接成的雕塑創造出驚人的抽象作品.
舞蹈
舞蹈在美國反映出美國人不斷求變的慾望, 以及他們對新奇事物的喜好. 一些如蕭恩和丹尼斯等著名的舞者, 並且不斷地在傳統舞蹈中引入新生命及新的形式, 因而協助創出現代舞. 透過對自然性舞步與動作的強調, 美國人也以新的方式表現古典芭蕾.
歌劇
大部分是根據民間文學、傳奇及歷史改編而來. 比如像道格拉斯·莫爾 Douglas Moore的"寶貝朵之歌"Ballad of Baby Doz 講述的就是一個科羅拉多州大銀王的興衰. 第一出成功的美國歌劇是格什溫 George Gershwin 偉大的民謠歌劇"波奇與貝茜" Porgy and Bess, 它是1935年在紐約上演的.
電影
美國人在默片時代中, 首先把電影當作一種藝術表達形式. 從那時開始, 電影成了一種為全世界千百萬人提供的最佳娛樂. 從默片時代開始, 電影演員就一 直是國際間的名人, 而卓別林更是世界上最早最有名的電影明星之一.
音樂
20世紀初期, 美國作曲家開始發展美國的音樂風格. 他們很快地得到世界承認. 指揮、作曲家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與鋼琴家化滋 Andre Watts都躋身今日美國樂壇的領導人士之列. 爵士樂, 則是由美國人創造出來的. 在這方面著名的演藝者有爵士樂家吉勒斯皮 Dizzy Gillospie等人.

美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強調個人價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開拓和競爭,講求理性和實用,其核心是個人中心主義:個人至上、私慾至上、追求個人利益和個人享受,強調通過個人奮斗、個人自我設計,追求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這種刻意塑造自我,追求個性化的個人主義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它調動了個人的積極性,使許多人的智慧和潛力得以充分發揮,從而促進整個民族與國家的振興和發展。然而,人人以我為中心,人際關系就難以融洽,整個社會也會缺乏凝聚力。
美國公眾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積淀。個人成就是所有美國人價值觀中評價最高的價值之一。美國人有很強的成就(或成功)意識。成功是所有美國人的追求,是誘人的前景,前進的動力。他們堅信,一個人的價值就等於他在事業上的成就。一些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和各類明星,成了新時代的英雄。他們個人奮斗的過程和結果,成了社會文化價值取向的參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美國是流動性很大的社會。這種流動體現在兩個方面:地域性流動和社會性流動。美國相對的開放自由、發達的交通和冒險好動的傳統使許多美國人從鄉村流到城市,又從市中心流向郊區;從北方流到南方陽光地帶,從一個城市流到另一個城市。美國社會階級不像歐洲國家那樣固定,加上公共教育的普及,使沿著社會階梯向上流動成為可能。許多生活在美國的人,無論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還是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的外國移民,都有一個夢,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這就是人們常津津樂道的「美國夢」。

Ⅵ 如何分析美國的文化

可以分幾個方面,地理條件、歷史變革、經濟組成、政府體制、國民性格、宗教信仰、教育醫療還有種族與社會問題。再者就是節日文化淵源,日常生活習慣等,這些就差不多了。

Ⅶ 美國的宗教與文化如何

美國是一個沒有國教的多宗教國家,宗教信仰極為普遍。信奉宗教的人約占總人口65%,根據統計,目前美國共有250多個不同的宗教派別,222萬多個地方性教會團體,新教、羅馬天主教和猶太教是美國最主要的三大教派。其中,新教成員總共約有7200萬人,幾乎占基督教會員的58%,主要分布在美國南部和中西部。羅馬天主教占總數的24%,為第二大宗教,約有6000萬信徒,大多是愛爾蘭人、義大利人和波蘭人後裔,主要集中在美國東部大城市,在美國宗教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猶太教,第三大宗教,約有550 萬成員,主要是東歐和俄國的猶太移民後裔。此外還有東正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等。另外,美國還有各種稀奇古怪的教派,如魔鬼派、耶穌頹廢派和人民聖殿教等。
英語(美式英語)為通用語。美國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由於地理的阻隔、時間的流逝,美英兩國語言已產生了很大的差異,美國人通常講話較慢,語調較平緩,整個句子的語調、重音也不同。美國人在講話時也不過份遵守語法,例如常把介詞省略,或把名詞變成動詞使用,使整個句子顯得簡練、隨便。此外,在一些習慣用法、片語甚至詞的構成與拼寫都與英語不同,這就演變出了具有美國特色的美式英語。此外,有些地區和民族還使用其它語言,如法語、墨西哥人講西班牙語,印第安人用印第安語。來自各國移民及其後裔也多使用本民族的語言。
美國的文化起源於盎格魯——撒克遜傳統(古英格蘭),但並不完全等同於盎格魯——撤克遜文化。在美國文化二百餘年的發展與演化中,它像一座大磁石不斷吸收著世界其他文明的精髓,並逐步形成一個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獨立和開放性的文化體系。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歷史淵源並不深厚,在文化傳統上,因為沒有任何約束,可塑性就極強。開放性和多元化是美國文化的最大特點,由於眾多移民共同生存於這片土地上,全世界各種文化都能在這片國土上相互交融,人們對於各種文化的容忍和尊重,對各種文化的交流和盛行,都充滿著極高的熱情,而美國對於本國文化的輸出,更是態度積極,使美國這個開放、開明的年輕國家,形成了以開放、獨立、多元為特點的文化。
美國文化中的宗教因素
1.美國倫理道德文化中的宗教因素
經過數次世俗化改革的美國基督教,為美國中產階級長期的、寂寞的個人奮斗提供了有終極希望光環的精神支持。其中,被美國人普遍接受的主要宗教信條有「合理或理性」、「禁慾」、「終生」和「天職觀」,這些信條通過世代演化和發展,最終形成了美國人共同信仰的某些倫理模式,如對邏輯性強、以數據分析為主的理性研究方法的認同,對機械的、制度化的科層機制的信賴,強調個人的自我奮斗,崇尚個性的張揚等。這些社會共同體的倫理模式,也使美國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更趨向於採用邏輯嚴謹、條理明晰的定量分析方法,喜歡運用自然科學。
2.美國政治文化中的宗教因素
美國宗教團體的選舉採取的是將其關注的焦點問題徵求所有候選人的觀點,之後再通過各種途徑公示於眾,通過徵求意見方式,以期了解候選人是否能與其保持一致的立場,是否符合其心意,候選人對選民關注的焦點問題的看法和觀點將會直接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結果。各種宗教團體或個人會為某個候選人助選,通過各種媒體,如報刊、電視、通訊、廣播、網路等多種途徑為這位候選人造聲勢、做宣傳,以贏得選民投票予這位候選人。宗教組織或個人的這種最為直接和顯著的行為,在總統和國會選舉中最為突出。1980年,華盛頓就設有80餘個宗教團體辦事處,專門從事游說選舉活動。辦事處的職責與美國其他利益集團的游說組織機構一樣,採取各種方法,如通過民意測試、明察暗訪、與政府或立法部門進行協調溝通、監督政府行為、收集事實依據、採集相關數據等,以期來影響政府決策部門制定的公共政策。但也有的宗教團體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甚至採取非法行為包括放火、綁架、暗殺等。
3.美國教育文化中的宗教因素
美國的所有教派都處於基督教的大一統之中,美國的宗教派別眾多,且各種教派對他們所崇敬的創世主的禮拜儀式也各異,這是因為基督教道德各不相同。「原罪說」是基督教教義的核心思想,其認為,亞當和夏娃作為人類始祖被上帝逐出伊甸園,是因為他們無視上帝的教誨而偷食智慧果的結果,因此,人生而有罪。世人要成為上帝的選民,就必須拯救自己的靈魂,減輕自己的罪孽,要虔誠地向上帝懺悔,真心誠意地皈依上帝,並發揚人類的奉獻精神。所以,各教派都宣稱「上帝恩寵的證據是一個人的樂善好施」,都宣講「愛上帝和愛人如己」的基督教「愛」的教義。
從一定程度上說,沒有宗教信仰就沒有美國的文化。宗教信仰是美國文化的發源地,它給美國人民的精神上帶來原動力,同時又帶來凝聚力,同時這種動力和凝聚力又反過來推進物質社會的發展,雖然從唯物論的角度來講,美國文化中的宗教因素僅僅是一種形而上學或唯心論,但它通過強調精神、心靈的重要性而把物質放在次要地位的方式,對美國人民乃至社會起著特殊的作用。因此,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宗教仍然是美國文化的重要影響因素。

Ⅷ 美國文化是怎樣的

美國文化,是這個星球上最多元的文化。
早期的歐洲殖民,帶去了歐洲文明的文化。
三角貿易,帶去了非洲文明的文化。
戰爭年代,世界上最優秀的避難所。
直到今天,全世界都在向美國移民。

Ⅸ 美國娛樂文化如何影響世界

好萊塢、搖滾樂、NBA、美國大兵,加上遍布全球的美國資本,於是乎我們就可以看見,用水果聽嘎嘎,在Dell本 上下變3,穿NIke版解放鞋,吃麥當勞垃圾餐,在籃球場上拚命尋找自我的、不滿170cm的天朝孩子。如果要破開表象看本質,請參閱《獨立宣言》、《國富論》、《我有一個夢》以及《聖經》。

Ⅹ 美國的文化特徵

第一,向錢看。自從有錢之為物以來,人類社會罕有不向錢看者。即使在標榜以「清」為「高」的傳統的中國社會,也不免有「有錢能使鬼推磨」,「恭喜發財」一類的俗話,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一類的不那麼俗的所謂哲言。然而,美國社會的向錢看,要比任何其他社會更加徹底
美國文化特徵之二,在於趨炎附勢,趨紅踩黑。用美國人自己的話來說,叫做「追隨贏家」(「Follow the winner.」)。其他民族未見得就不如此,但在某些民族的文化中,至少在理論上和道德觀點上以趨炎附勢為非,因而但凡要做好人、做大人物者,即使不能平心靜氣安於貧賤,至少要表現為不是趨炎附勢的勢力小人。而一但身為趨炎附勢小人的真相暴露無遺,則立即會淪為被人遺棄的對象。就個人修養而言,這種道德觀似乎無可指責。然而,就整個民族而言,卻未見其妙。比如,某某人在競選時敗北,其擁戴者若不想被人指為趨炎附勢的勢力小人,就只有走繼續決支持這位失敗者的路。於是,競選雖然結束,勝負雙方的斗爭卻並不因此而休止。無休止的派系之爭或黨派之爭顯然無助於權力的和平移交。美國人既然視「追隨贏家」為理所當然,某人一旦敗北,即如樹倒猢猻散,其支持者各奔前程,競選時的火氣立即消失。轉而投靠獲勝者的現象也屢見不鮮,無人以為非。比如,布希敗在里根手下之時,布希的競選經理貝克隨即遙身一變而為里根的總統辦公室主任。布希在里根下任當選總統之後,貝克又隨即遙身一變而為布希的外交部長。如此這般趨走於兩位競爭對手之間,里根、布希、貝克本人皆不以為意,外人也未有以馮道目之,竊笑其趨炎附勢者,稱道和羨慕貝克為能人之聲倒是不絕於耳。
美國文化特徵之三,為向前看。美國人的向前看可以從如下三方面窺見一斑。第一,事無巨細,一概提前計劃。私人生活瑣屑如一年一度的休假,重大如一生兩三回的結婚,無不早早定下日期。大專院校錄取新生不待報名者中學畢業就已發榜,大型企業雇傭人員憑對一年甚至兩三年後的經濟預測而進行。下至公司的生意經,上自政府的國策,也都是在制訂伊始便計劃如何收拾敗局。記得六十年代越南爭戰全面暴發伊始,從《參考消息》上看到美國政府有關部門研究輸了如何了結的報導,心中竊笑,以為美國人膽怯如此,必敗無疑。來美國後方才明白越戰雖的確以美國失敗告終,但預先研究如何收拾敗局卻同膽怯與否無關,而是向前看的一種表現。前不久應公司的要求參加為期一周的「項目管理」訓練,每日上課的開始,講師必在課堂反復強調「項目管理」的幾條基本原則。其中第一條即為「項目開始之日便須計劃如何收拾敗局」,理由是「開始之日即可能是以失敗告終之日」。
美國文化的特徵之四,為獨裁。美國人所謂的民主是否為真正的民主選舉姑置勿論,這里所說的獨裁,不是指政府首腦產生的過程,而是指如下兩點。第一,政府首腦既經產生,其權力往往高於專制體制的元首所擁有的權力,往往是「一言堂」而絕不會是「集體領導」。這首先是因為政府各部門的領導都由總統一手挑選,用不著在黨內黨外尋找勢力平衡。內閣部長人選雖須國會認可,如果國會在總統本黨的控制之下,則認可純粹是個表面形式,如果不是,也基本上是個表面形式。即使遭到國會的否決,換一個總統完全滿意的人選也是易如反掌。此外,許多實際掌權的職位都非內閣成員,因而國會無權過問。比如,總統的顧問、助手、辦公室主任之流的實際權力往往在各部部長之上。無論是須經國會通過的部長還是國會無權過問的非內閣而握實權者,總統都擁有唯一的和絕對的罷免權。因此,總統在政府之內絕無遭人掣肘之患,亦無令不行、禁不止之憂。其次,國會雖然就理論而言可以否決總統的法令,但實際上但凡總統真想實施的法令極少會遭否決。這不僅是因為國會的否決須經參眾兩院以簡單多數通過,而且還因為總統有反否決權,而既經總統反否決之後,國會須有三分之二的多數才能否決總統的反否決。參眾兩院人數眾多,人心難齊,湊足三分之二多數的可能性甚少。因此,總統基本上也無遭國會掣肘之憂。美國制度號稱行政、司法和立法三權分立,但掌握憲法解釋權和司法的最後判決權的最高法院法官卻不由選舉產生而由總統任命,可見總統其實對司法的影響甚大,只是不幹預日常具體工作而已。此外,總統有特赦權,因此,如果總統有意干預司法,並非束手無策。由此可見,美國總統實集行政和司法的大權於一手,雖其任期有限,然在任期之內若不稱之為獨裁,試問將何以名之?
美國文化特徵之五,為殖民地心態十足。美國成立時的十三州本是英國殖民地,爾後通過吞並和收購納入美國版圖的其他各州也大都是歐洲列強的殖民地,美國獨立的歷史不過二百年有奇,這二百年來不斷有新移民從美國的前宗主國遷徙美國。綜合這些因素來看,美國文化具有十足的殖民地心態並不足為怪,甚至可以視作理所當然,無足掛齒。只是一般中國人往往對此視而不見,故值得特別點明。美國文化殖民地心態最顯而易見的一面,是但凡與高品味有關的觀念,諸如高尚、典雅、雍容、華貴等等,美國人無不取則於歐洲前宗主國。比如,高檔的服飾、傢具、轎車和飲食業無不競以歐式風格相標榜。不那麼明顯卻可能更為深入的一面,是美國人對於英國王室的眷念和諂媚。在英國前王妃黛安娜橫死於車禍之時,柞里子曾寫過如下一篇命題曰「童話世界」的短文以譏諷之:
美國文化特徵之六,為地方主義。本書在《初版前言》中指出,把「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譯為「美利堅合眾國」並從而簡稱為「美國」,以及把美國的地方行政單位「state」譯為「州」,均有欠妥當。如果中文改稱「美國」為「美洲聯邦」,改稱美國的「州」為「邦」,則想必會有助於中國人理解美國的地方主義。簡言之,美國的地方主義可以歸結為以下四點。
其一,各州有立法權。正因為此,美國才會出現各州有各不相同的婚姻法、交通法、稅收法等等在習慣於中央集權的中國人看來難於理解的怪現象。就理論而言,州法不能同聯邦的憲法相沖突。就實際而言,有悖於聯邦憲法的州法並非不存在。不僅並非不存在,而且如果無人申訴並經聯邦最高法院否決,雖有悖於聯邦憲法卻依然有效。由此可見美國地方的立法權絕非瑣屑不足道者。
其二,各州、市、縣以及村鎮的政府一律由當地居民選舉產生,不由任何行政機構或首腦任命,僅對當地居民負責,不隸屬於聯邦政府或任何其他地方政府。比如,聯邦總統不是州長的上級,一州之長不是該州所轄范圍內的任何市長、縣長的上級。其餘依此類推。
其三,各級地方政府均可有獨立的稅收,從而具有相對的財政獨立。
其四,各級地方政府自我招聘武裝警察以維持治內的治安。由各級地方政府招聘的武裝警察僅聽命於其地方政府而不隸屬於任何其他警察系統。
美國文化特徵之七,為極端個人主義。中國人的社會大致以家庭為最小單位,在美國則下至個人無疑。子女長成到能夠自立的年齡,即與父母分居。父母年老之後一般不能指望依靠子女照顧。與子女同居者大都須向子女繳納房租水電,如同外人。夫妻反目,大都不會因考慮到年幼子女的利益而不分手。雖在卿卿我我、恩愛無比之際,也大都財產分戶,涇渭分明。呼朋喚友聚餐,大都各付己賬,錙銖必較。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教育,均強調充份表現和充份發揮個人的特性。美國人也談集體合作,公司僱人的時候甚至特別注意應聘者是否能與人合得來。但集體的地位畢竟是次要的,政府和輿論均絕不提倡為家庭、為集體甚至為國家犧牲自我的利益。部隊對士兵的教育不是為國捐軀,死而後已,而是不作無謂的犧牲,保全性命第一。
最後,也同時是最令人意外的文化特徵,是美國人雖然極端個人主義,卻同時又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這兩點如何能夠井水不犯河水,乍看之下,似乎費解。細思之,其實不難。唯恐他人侵犯其個人利益,必然唯恐他人破壞保護其個人利益的制度和文化。故雖表現為愛國主義,其動機卻是個人主義的。不過,既然有強烈的愛國主義表現,無論其動機為何,都應視愛國主義為美國文化的特色之一。之所以說美國人的愛國主義強烈,是因為美國人不只是唯恐他人侵犯美國的利益,而且頗有輸出其文化的傾向,大概是認為有更多的國家和民族在文化上美國化,美國人的利益就更能保險無虞。美國人捲入朝鮮戰爭、越南爭戰、以及對南斯拉夫的轟炸,都是這種傾向的具體表現和發揮。

閱讀全文

與美國的文化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