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應對策略
一、中西方語言和言談的差異 每種語言都各有特點,語言之間本身的差異,對我們的交際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薩皮爾-沃爾夫假說認為,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結構,這些范疇使思想成型。雖然他們的觀點是不符合唯物史觀的,和現實社會生活相沖突,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每種語言所獨具的特點。西方語言較發達的形式邏輯思維使其具有明顯的形態標志和嚴密的句法規則,可以說是一種「形合」「法治」的語言,主張「以形統神」,注重語法的嚴密性。而漢語的孤立結構在天地自然理念的影響下被粗泛地歸為「意合」語言、「人治」語言,講求「以神統形」,「得意而忘言」,傾向於語義的表達。[1] 正因為語言內部的差異,導致我們的言談也產生了很大的差異。在中國人見面時常聽到:「老張,近來你又發福了」,因為漢語的「以神統形」,中國人喜歡用委婉的表達方式,「發福」表面上是「體型變胖」的意思,但是卻暗含稱贊對方生活狀態很好的意思。但是西方語言強調邏輯思維,如果說「You are fat」,外國人會感到很尷尬,由胖可能直接推測出體型不美。 面對語言本身所帶來的差異,我們中國人在同外國人交談的時候,應該適當地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以達到溝通中對彼此言語的更好的理解。盡量直抒胸臆、減少委婉的表達方式。 二、價值觀的差異是核心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核心是價值觀的差異。價值觀的差異對我們的語言表達產生直接的導向作用。Clyde Kluckhohn認為:價值觀是個人或群體所特有的一種顯型或隱型地認為什麼是可取的觀念,這一觀念影響人們從現有的種種行動模式、方式和目的種做出的選擇。[2]同時,價值觀和交際之間也存在著緊密的關系。一方面,價值觀對人們的交際起決定作用,價值觀支配著人們各種形式的交際。例如:自古以來,中國就十分重視社會關系的和諧,奉行東方文明的中庸之道,人們樂於追求美好事物和這種處事的價值觀。所以中國人習慣含蓄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圖來與人交際,但是西方人在這一點上就和中國人有很大的區別。西方人更樂於直接表達個人觀點,以達到最高程度的溝通,完成交際的目的。中華文化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受特定的地域、政治、經濟、哲學等方面的影響,中華文化價值觀念中集體主義觀念較強,儒家工作動力這一獨特的文化價值的作用突出,文化中代表男性的品質突出,道德紀律標尺的作用也相對重要。 我們面對價值觀上最根本的差異,首先,我們要能正確地認識了解西方的文化特點;其次,我們要能合理應對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全球化的進度越發加快,我們應該盡力去了解異國文化的特點,這也逐漸呈現出必要性。我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要藉助多種媒介,如網路、電視、書籍等來了解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進而減少交際時發生障礙的可能性。並且應該抱著認識和理解的態度去看待他國文化,尊重他國文化,擺脫刻板印象。在我們遇到一些文化沖突的時候,民族中心主義會阻礙我們的交流與溝通,用自己民族的價值觀為標尺去衡量其他文化是不可取的
2. 酒店集團在擴張過程中可能存在哪些文化的沖突,如何應對
酒店集團在擴張過程中可能存在中西方文化的沖突。
酒店集團在擴張過程文化沖突可以根據當地文化,了解文化再誇張。
文化差異如果處理不好將會帶來文化沖突,導致輸出管理失敗。
3. 如何處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如果是你個人就算了,你改變不了什麼。
如果是國家,那就要好好反思一下了。想想看,我們是東方古國,現在的生活、娛樂、工作,還能涉及哪些中國的文化?可能一時都說不出來,這是為何?這就是盲目破四舊,盲目崇外的結果!
我們剩下的就是那些文化的渣滓,這不是妄自菲薄,實在是民族的悲哀。
解決文化沖突,先弘揚東方文化的精華,讓世界享受這文化的璀璨。其次,是將西方文化與我們的東方文化做嫁接,而不是替換。這樣就可以相互扶持,彼此成長!
有問題,請追問!
4. 如何克服中西方文化差異
想要克服中西方文化差異,就要努力地融入到當地的文化生活當中和當地人融洽的生活在一起,接受對方的文化生活就可以了
5. 酒店設計如何融合地區文化
城市文化的延伸從文化傳播的意義上看,酒店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文化的延伸,酒店設計首先要與所在國家以及所在城市的文化成為一個整體。客人在入住酒店時,在潛意識里通常期望這次入住能成為他的一次獨特的人生經歷。而能否做到這些,則是一家酒店能否提供優質服務的前提。以亞洲接待國際商務客人的酒店為例,這些酒店的客人來自世界各地,他們期待著在此看到一種東方文化。此時,對於酒店來說,能否做到這一點就至關重要了。而且,這一切的實現不能以犧牲功能為前提,文化感的給予應是在滿足客人的功能要求--如舒適、溫馨、現代和高科技等等--的基礎上實現的。要做到這一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上海這樣正在發生著巨大快速變化的大都市。例如:設計一個好的義大利餐廳,一方面,設計師必須了解義大利餐,包括它的服務特點;另一方面則必須因地制宜。在上海,人們會對現代和時尚更加推崇,所以,在上海的義大利餐廳不應過於傳統,而應在新奇和時尚上多下功夫。這與傳統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當用餐客人走進這樣一家新奇和時尚、同時又保留了一些傳統義大利風格的餐廳時,他們一定會留連忘返。波特曼麗嘉酒店的餐廳就是如此,她充分地反映了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在國際性的文化碰撞中呈現出的獨特的本地文化。酒店經濟與文化融合酒店應該是生產文化、經營文化的企業,客人到酒店來,有個很重要的心理預期,就是要享受文化和消費文化,獲得最高的文化附加值。因此,酒店文化對酒店競爭力的強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硬體上在於酒店的建築與裝潢,裝飾上可以融入中國古建築的建築美學,那將是極具魅力的視覺享受。目前中國和世界都期待這樣的享受!軟體上在於管理和服務,酒店文化的管理過程實質上就是酒店員工共同價值觀的培養過程。中華傳統的禮節,應該在酒店服務中更加合理地利用和弘揚。員工的言談舉止應更具東方魅力,而又尊重西方禮節。顧客來酒店消費,主要是要滿足情感上的需求和文化上的需求,顧客最需要的是關愛,而不是看中酒店豪華的吊燈和閃光的大理石地板,因而技術更多的是用來協助員工更好地為客人服務。我國古老悠久的文化體現著仁義、道德、關愛。這些都可指導我們建設獨具魅力的中式酒店文化。我們可以嘗試做中國式的酒店,將我們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展現給世界。中華文化是瑰寶,這塊瑰寶可以通過酒店很好地展現並且吸引大眾。中國和世界都需要一個真正純中式的酒店,中式酒店集團化會更具競爭力。為世界了解中國酒店開啟一扇大門,也為中國酒店經濟注入新的生命力。一個酒店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須要有自己獨具特色的酒店文化和精神底蘊,因為,健康、優秀的酒店文化才是形成酒店競爭力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酒店業創新的前提是消除那些禁錮其發展的思維誤區。酒店業界的企業家誤區之一是認為酒店沒有必要有什麼個性,因此,他們會簡單地把紐約或者巴黎的酒店業經營模式、業務流程、客戶服務模式、酒店外觀設計移植到別的文化體當中。所以,你在瑞士住的高級酒店與在中國貴州住的高級酒店幾乎發現不了什麼重大的區別。這是一個重要的也是致命的誤解。由於這種思維誤區,導致每位旅客來到一個酒店,既沒有「賓至如歸」的親切感覺,也沒有對獨特的地域文化的新奇感,千篇一律的酒店生活令旅途變得沒有任何創意和浪漫可言。酒店業要想突破困境,要想在危機中創造自己的競爭優勢,必須體現獨特的地域文化,必須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為客戶(旅客)提供有特色的服務,彰顯每個地區的特殊文化傳統和人文景觀,使客戶(旅客)實現「詩意的棲居」。差異化競爭戰略要求酒店業的業務模式、運行方式、人力資源以及企業文化等方面必須進行相應的變革,這樣才能創造利潤,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有豐厚的傳統文化積淀,也有豐富多元的地域和民族文化。但是很遺憾的是,我們的酒店業至今對中國傳統文化積淀和地域民族文化缺乏一份寶貴的認知及認同,更缺乏一種自覺和自信,缺乏在融會貫通基礎上的充分利用,很多有價值的文化資源被酒店業浪費。我們只是在模仿歐美的酒店形態,把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一個酒店做得跟巴黎或蘇黎世的一樣豪華、高檔,但是這樣的酒店徒有外觀的奢華,卻缺乏內在的吸引力,缺乏對旅客的感召力。由於沒有自覺而巧妙地運用傳統文化和地域民族文化符號,導致我們的酒店沒有個性,沒有獨特性,因而就難以提供差異化服務,也就因而難以獲得競爭優勢。湯之《盤銘》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相信中國酒店業會在新的全球經濟競爭環境下順應挑戰,通過不懈的變革塑造自己的競爭優勢;通過對自我民族傳統和文化積淀的自覺運用,中國酒店業能夠找到自己的獨特的文化符號,鍛造獨具中國特色的酒店文化,從而在全球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6. 中西待客禮儀文化差異
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是很多的。
下面就我所知道有一些方面與你共享一下:
不少人在吃西餐時,都會擔心「失禮」。其實,所謂餐桌禮儀是為了讓餐膳可以不受阻礙和破壞,而得以順利流暢地進行的實用守則。謹記「整齊、清潔和保持安靜」三項原則便可無往而不利。
一、宴會禮儀
(1)在當你應邀赴宴時,你對同桌進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談話,大概要比對飲食要更感興趣。因此進餐時,應該盡可能地少一些聲響,少一些動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時,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時餐巾中包有一隻小麵包;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把它取也,放在旁邊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雙疊著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開。千萬別將餐巾別在領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亂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或臟物。千萬別用它來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從湯開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湯匙,它就在你的右邊的盤子旁邊。不要錯用放在桌子中間的那把匙子,因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醬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後才開始。她不會像中國習慣那樣,請你先吃。當她拿起匙或叉時,那就意味著大家也可以那樣做了。
(6)如果有魚這道菜的話,它多半在湯以後送上,桌上可能有魚的一把專用叉子,它也可能與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總之,魚叉放在肉叉的外側離盤較遠的一側。
(7)通常在魚上桌之前,魚骨早就剔凈了,如果你吃的那塊魚還有刺的話,你可以左手拿著麵包卷,或一塊麵包,右手拿著刀子,把刺撥開。
(8)如果嘴裡有了一根刺,就應悄悄地,盡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將它取出,放在盤子邊沿上,別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此外,我對法國餐桌禮儀的忌諱有些了解,如後:
二、法國餐桌禮儀七忌
答應對方的邀請後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鍾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在點菜時自己應選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沒有頭緒的話,可請侍應為你推薦餐廳的招牌菜,但要給明確的表示,如想吃海鮮、不吃紅肉等,切記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說「是但(隨便也罷)」的人只會為同台客人添加麻煩。用餐要注意的細節甚多,但其實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禮儀,只要保持冷靜,不做大動作,不出聲響或阻礙別人用餐的話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則是由外至內,完成一道菜後侍奉收去該份餐具,按需要或會補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類時(如牛扒)應從角落開始切,吃完一塊再切下一塊。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將它移到碟邊。
3、如嘴裡有東西要吐出來,應將叉子遞到嘴邊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邊沿。整個過程要盡量不要引別人注意,之後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類或飯一類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將豆類或飯輕撥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調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對方遞給你,千萬不要站起來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儀態用餐巾的一角輕輕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便可。
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應該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進食時身體可略向前靠,兩臂應緊貼身體,以免撞到隔壁。
7、吃完每碟菜之後,如將刀叉四邊放,又或者打交叉亂放,非常難看。正確方法是將刀叉並排放在碟上,叉齒朝上。 另外!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於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後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後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台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
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中西餐飲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現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傳統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於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八分,不可過滿。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得到全面展示。
特別具體的英國禮儀尋找困難,可參考正規書籍
1、就座時,身體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蹺足,與 餐桌的距離以便於使用餐具為佳。餐台上已擺好的餐具不要隨意擺弄。將餐巾對折輕輕放在膝上。
2、使用刀叉進餐時,從外側往內側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東西時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執刀將其切成小塊,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進餐中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在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還要繼續吃。每吃完一道菜,將刀叉並攏放在盤中。如果是談話,可以拿著刀叉,無需放下。不用刀時,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記住,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3、喝湯時不要啜,吃東西時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發出聲音。如湯菜過熱,可待稍涼後再吃,不要用嘴吹。喝湯時,用湯勺從里向外舀,湯盤中的湯快喝完時,用左手將湯盤的外側稍稍翹起,用湯勺舀凈即可。吃完湯菜時,將湯匙留在湯盤(碗)中,匙把指向自己。
4、吃魚、肉等帶刺或骨的菜餚時,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輕輕吐在叉上放入盤內。如盤內剩餘少量菜餚時,不要用叉子刮盤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應以小塊麵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條時要用叉子先將面條捲起,然後送入口中。
5、麵包一般掰成小塊送入口中,不要拿著整塊麵包去咬。抹黃油和果醬時也要先將麵包掰成小塊再抹。
6、吃雞時,歐美人多以雞胸脯肉為貴。吃雞腿時應先用力將骨去掉,不要用手拿著吃。吃魚時不要將魚翻身,要吃完上層後用刀叉將魚骨剔掉後再吃下層吃肉時,要切一塊吃一塊,塊不能切得過大,或一次將肉都切成塊。
7、喝咖啡時如願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後要用小勺攪拌均勻,將小勺放在咖啡的墊碟上。喝時應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墊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著喝。吃水果時,不要拿著水果整個去咬,應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著吃。
8、用刀叉吃有骨頭的肉吃有骨頭的肉時,可以用手拿著吃。若想吃得更優雅,還是用刀較好。用叉子將整片肉固定(可將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壓住肉),再用刀沿骨頭插人,把肉切開。最好是邊切邊吃。必須用手吃時,會附上洗手水。當洗手水和帶骨頭的肉一起端上來時,意味著「請用手吃」。用手指拿東西吃後,將手指放在裝洗手水的碗里洗凈。吃一般的菜時,如果把手指弄臟,也可請侍者端洗手水來,注意洗手時要輕輕地洗。
9、吃麵包可蘸調味汁吃到連調味汁都不剩,是對廚師的禮貌。注意不要把麵包盤子「舔」得很乾凈,而要用叉子叉住已撕成小片的麵包,再蘸一點調味汁來吃,是雅觀的作法。
7. 淺析跨國酒店如何進行跨文化管理(論文提綱),有哪位大蝦能給點指導嗎,謝謝
酒店的跨文化管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1。 了解當地的宏觀經濟:從證據、經濟、法律、科技等概況上綜述。
2。 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是否酒店有環保概念?是否酒店有節能、低碳措施?
3。 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
4。 了解不同國家的溝通習慣:語言?動作?行為?溝通方式?
5。 了解本國和目的地國家的企業管理方式和決策方式
6。 了解當地的工會和作用
7。 看海外跨國酒店的組織結構、員工、培訓、激勵和領導措施和方式
暫時先建議你這么多吧! good luck
8. 從一個方面談中西文化差異及怎樣解決
有一部名為《刮痧》的影片,是講由於中國兩千年中醫傳統經絡療法「刮痧」不被美國認可,造成「虐待兒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許大同一家被迫服從法律,父子分離、夫妻分居。在中國人看來,明明是對爺爺對孫子的愛而用刮痧的手法為其治病,而美國人卻認為是虐待兒童。可見中西文化觀念差異是比較大的。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觀念,往往帶來認識上的偏差和誤區。
要說起文化的差異,我覺得應該先從飲食文化說起,因為「民以食為天」,它能夠反映不同民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方面的差異。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國、法國和義大利,我們看看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異。在飲食方面,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講究「色、香、味」,所以中國烹調里,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很講實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從不下什麼工夫,更講究其營養搭配和保護,注重菜的內在質量。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異。中國人吃飯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長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國人長得結識。
再看看餐具的差別: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所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對不同顏色的喜好從整體上可以反映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審美情趣與好惡傾向。在中國的文化背景里,紅色代表著幸運、財富和吉祥喜慶,而在西方人的觀念里,紅色是血的顏色,表示沖動、挑釁和動亂,我們看到西班牙鬥牛士拿著紅布就是向牛挑戰,紅色可以激怒鬥牛,所以,中國人在喜慶的節日里喜歡穿紅色的衣服,而西方人一般選擇藍色,因為他們覺得藍色代表冷靜和沉著。
在思維方式上的差別是: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
在生活態度上的差別是: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
在繪畫和雕刻藝術上,中國畫是潑墨寫意,西方的油畫講究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比如:中國人為了表現神仙可以飛行就在仙女的腳下加上幾朵白雲,體現飛的意境。西方人就不能理解我們這種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西方的經典的宗教題材畫作中,為了說明天使在飛,就得給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加上一雙翅膀。因為他們只有想到翅膀會飛。在雕刻作品中,中國人更注重想像力和意境,比如一個猴子蹲在馬背上,它們的比例相差無幾,只是表現了一種意境:馬上封侯。而西方的雕刻作品講求寫實和細膩,絕不會出項這種比例失調的藝術作品。
中國人在介紹來賓時,喜歡用褒揚的話語言辭,會加上很多主觀評論。但西方人認為,介紹客人時不必評頭論足,凡是主觀性的評論都有強加的感覺,介紹主要突出被介紹人的身份、學歷、職務等,而不應該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評論。
西方人比較看中個人的獨立性。受人照顧往往被視為弱者。在給對方出主意或提建議時,不能使對方認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不必教人怎麼做。中國人往往以出主意提建議表示關心。
中國親朋好友和同事之間的串門很隨便,邀請別人來訪無需為對方確定時間,自己去探訪別人無需鄭重其事徵得同意。美國人則沒有串門的習慣。平時如果有事上門,事先要確切地預約時間。沒有得到對方的應允,隨時隨地隨便上門時不禮貌的行為。無事打電話閑聊也是美國人視為打亂別人私人時間和活動安排的行為。
中國人缺少擁抱,缺少肌膚之親。我們不善於用肢體動作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親近,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經常被觸摸和擁抱的小孩的心理素質要比缺乏被觸摸和擁抱的健康得多。成人也是如此。人需要觸摸。中國小孩遠遠比美國小孩受到擁抱和親吻得少,到了十歲左右,就很少有人擁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親人。除了握手,我們要到談戀愛時才會和另外一個有身體接觸。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在十來年或更長的時間里,沒有身體的親密接觸。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兒女、兄弟姐妹之間、好友之間,從小到大沒有間斷過擁抱和親吻。凡是正常的人都會有體會,任何言語表達不能代替肢體的表達。社會學和心理學教科書都有「身體語言」這個術語。中國文化缺少豐富的身體語言來表達人之間的感情和分享。
東方人喜歡把問題復雜化,而西方人則喜歡簡單,不願使自己活得太累。許多中國人覺得西方人單純,簡直有點傻,或者說像小孩,童心重。
西方本質上是一個道德至上的社會,也是一個契約社會,就是我們追求的"和諧社會",契約社會講究「先說好後不亂」,它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有些時候要用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確當事雙方的責權利。即是對自己權利的保護,對他***利的尊重.
中國文化講仁愛,重義氣。在西方,兒女成人後,父母沒有再撫養他們的義務,回家吃飯一分一毛也要計算清楚。
中/西方的教育觀念差別也是很大的,有一位美國人娶了中國老婆後才感嘆:「以前,我以為中國人比美國人聰明,現在我才知道, 原來中國父母永遠在逼孩子讀書,他們的職責是教育出學業最優秀的子女來,甚至連孩子的暑假也不放過。美國父母的職責是讓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運動,去交朋友,去野遊,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美國的家長從不幫助孩子輔導功課,他們認為:如果家長是老師,那孩子學校的老師做什麼?如果孩子做作業出了錯,他們也不給孩子正確答案,會讓孩子再思考,他們認為,人哪有不犯錯誤的,不出錯,怎麼提高? 他們很注重孩子的自信心,從來不打擊孩子,不說小孩怎麼笨,總是不斷地誇獎.他們也不會讓孩子犧牲周末玩耍的時間去學習。中國的父母之間總以子女的學習成績為榮耀。美國父母之間談孩子的學業不多,孩子的成績更是自家的事,別人管不著。
中國的教育總是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責得太多,會變得脆弱,他們最怕犯錯誤,最怕失敗,所以為了避免錯誤,反而放棄了提出問題的機會,放棄了在失敗中學習的過程。長大後,孩子不僅失去了創造和想像的能力,而且會變得患得患失。因為被強壓後學習到的知識、思維、邏輯和推理,是被動的。在當今競爭如此無情激烈的世界裡,唯有強者方能出成就。中國的教育體系不是塑造一個真實的孩子,總要把孩子變成自己所希望的樣子。沒有給孩子一個想成為自己的空間,而是別人怎麼做你也要怎麼做的盲從產物。興趣對於大人和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讓一個人去做不想做的事,只會事倍功半。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平等的人,與你享受平等的說話權利,批評權利,反抗權利,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會有出息。中國一再強調自己的基礎教育有多麼扎實,美國孩子的數理化有多麼差勁。但我們看到的事實是:美國永遠都處在世界科技的前沿。我們中國人天天都用的電腦,其中的電腦晶元和裡面運行的大大小小軟體,有多少不是美國人搞出來的?
9. 酒店工作中因為東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投訴處理案例
比如,服務員用中式招呼語「吃飯了嗎?」「上哪兒去?」等,與外賓打招呼,被外賓誤解為打探個人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