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有哪些價值和意義
我們的祖先通過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不斷的歸納和總結,形成了燦爛的華夏傳統文化,我們深感自豪的同時,更應該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使其能更好的發揚光大,以成為未來世界文化的中堅。
中華文化的發展有個顯著的特點,即社會發生動盪 變化 苦難和災害時,便會如鳳凰涅槃一樣浴火重生。彰顯出堅韌不拔 頑強不屈的強大生命力,煥發更加絢麗的色彩。
還有我們祖先所創造的周易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它不但哲學精博,而且實用性極強,是孕育獨特東方智慧文明的基石之一。一部《易經》,其內涵不獨哲論淵廣無窮,而作為人類用以預知與把握未來的實用工具,其功效神奇總令人驚嘆不已。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先賢們前赴後繼的集體智慧。
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傳統文化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簡略說來,它作為社會整合的精神遺產、經濟增長的潛在動力、道德建構的再生資源和生活觀念的導向因素,對現代的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道德文化生活和貫穿三者之中的生活觀念有著極大的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整合價值。對一個國家或民族來說,社會成員之間的結合和凝聚是其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前提,藉以凝聚的力量,既有經濟利益的聚合力,又有種族血緣的親和力,還有政治政權的控制力,但最根本的還是傳統文化所產生的文化整合力。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整合力量對現代生活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巨大的思想統攝性。
B.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能否抵禦金錢至上
個人覺得當然是可以的。
回顧歷史,中華傳統儒家文化延續了幾千年,其影響力未見衰弱,生命力依然強大的現實就足以說明,儒家文化倡導的精神永遠是超然物外的最高層次。
C. 00年代崇拜金錢 10年代崇拜娛樂圈 20年代30年代可能崇拜中華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愛國情懷嗎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學者梁燕城訪談:太初有道、道(Logos)是信息的意思。神的話成為萬有的根據,也成為萬有的規律。當代的量子力學就非常奇妙地發現,萬有事實上是根據很多信息的秩序組成。這主要是由戴維·玻姆(DavidBohm),著名的量子力學大師提出說:萬有有一個看不見的秩序,叫「ImplicateOrder」,裡面都是非常復雜的信息系統,造成我們看見的秩序,叫作「ExplicateOrder」。中文「道」這個字也有信息、語言的意思。老子那個時候非常奇妙地體會到,宇宙背後是有真理的信息存在。《莊子》裡面提到:「夫道,有情有信」。從前後文里還可以看到,莊子心中的神是有位格的。這個傳統一直到1911年,就是上帝是沒有形像的。天壇里沒有偶像。祈年殿里一個偶像都沒有,裡面只有一個
D. 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有哪些
中國有眾多的傳統文化對現在社會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傳統文化已經和教育和經濟都相通了。中國現今的文化輸出主要是以教育為主,因為文化的傳承是一種精神與物質的結合,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是流傳已久的歷史瑰寶,更是現今文化發展的基石,當前,文化和創意融合是大勢所趨,而將文化商業化,也是當下文化創意發展的必經之路。所以,傳統文化對於社會經濟教育的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中國傳統文化創意化發展,已是迫在眉睫在中國內地,文化內容同質化嚴重,而此時結合現代科技的文化創意產業應運而生,其發展前景是非常可觀的,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放在了文化創意產業上,而現今傳統文化的主要輸出方式是以從小教育學生,經過給孩子設置一些課程的教授,讓孩子從小就接受文化的熏陶,從人才素質及教育培養方面提升文化的輸出。
二、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商業化,推動社會發展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這么優秀,卻遲遲沒有人願意接盤呢,就是因為傳統文化太古與同質化了,如果你現在問一個年輕人,京劇和江淮戲有什麼不同,沒人會給你答案,在他們耳中,那都是戲劇,具體是什麼他們也不知道,所以現在的文化出現在大眾眼中無差別的現象,這其實對於文化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將文化與金錢綁在一起,吸引更多具備商業頭腦的人去運作,就會讓文化得以創意化,更加能被大眾接受。
一種文化想要發展下去,僅憑著傳承人的一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比如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其實就是文化創意的一個最好體現,導演餃子將中國神話人物哪吒進行創意化的包裝,讓整個人設都立得住,而且通過戲劇化的搞笑幽默讓不同年齡人都能接受哪吒,從內心裡喜愛哪吒這個神話人物,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E. 中國傳統文化宣傳的是不是都是SB思想,想讓別人視金錢如糞土
中國傳統文化沒有要求別人視金錢為糞土,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對於不義之財視它為糞土!看待傳統文化,不要太過於片面,要全面的領悟其中的精華部分。
F. 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鄙視金錢」的傲骨,發展中國文化,用資本主義的競爭模式真的對嗎
鄙視金錢的傲骨,只能說是沒有發展經濟的頭腦,是缺乏發展經濟的能力的表現,只會使社會落後,在法律規則范圍內,爭取財富,是資本主義競爭的中心,有什麼不好嗎,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G. 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有什麼價值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的現代價值,首先表現在對其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並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的一個基本的前提。但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還有它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主張每一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傢具有參與感。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本身,而不是過分看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結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
在科學已經成為群體和社會的取向的氛圍下,在群體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學也就成為了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自律的真實內容。修身養性的自我品格鍛煉可以轉化為樹立、培養和堅守對科學文明的嚮往和信念。在某種意義上,當代中國的科學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倫理在促成和助長這一趨勢過程中的積極的作用。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主張求變,《周易》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現代價值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它大張旗鼓地宣揚通過變革以求發展的精神。可以說,變革與發展的互動,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實踐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就人生價值來說,傳統文化突出地強調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當魚(生命)和熊掌(道義)不可兼得時,捨生取義便成為了人的自覺的選擇。如此的"正氣"塑造出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維系著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但傳統文化並非不重視物質生命的價值。以物質生命承傳為基礎的孝道思想,使承載於生命的道德意識和自然知識的傳播推廣受到重視,不論是為功名、為財富、為名聲,它都鼓勵人的積極努力。盡管這個"為"的有意識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後成為"人慾",但作為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它實際上支配著人的日常生活實踐和價值追求。正因為如此,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認為儒學與現代化無緣的絕對化的觀點實際上是不恰當的。
中國文化的核心范疇和中國人追求的終極的價值理想就是"聞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經典《周易》提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則是最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它既是傳統的,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同時又是現代的,甚至與後現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陰一陽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維傳統的產物。無論是陰是陽,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發展,就需要異性的補充,就需要外來之性與自性的親和與轉化。這一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中西互補提供的最為重要的理論依據。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價值的觀點來說,中國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簡單地一體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補。天人合一緣起於人與自然的原始親和關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無為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儒家的天人合一則主要是作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發生作用,是儒家學者以倫理為本位建構自己的世界圖景的產物。認識人與自然的差別並進行合理的調節,考慮和尊重人的價值,並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是天人有分思想最為重要的特點。正因為中國哲學是合一與有分的統一,所以並不缺乏作為哲學的基礎的主體性的觀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體能夠把握客體,既是天人之際思辨的最合理的內容,也為今天中國的現代化所必需。
首先要認識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人倫關系的重心已經不同。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社會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小農社會,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基本在家庭、家族的狹小圈子中完成,與之相適應的道德體系便以家庭道德為主體,這種人際關系是相當固定的長期廝守或相處的關系。傳統所說的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中有三倫說的是家庭中的關系。因此在這種倫理體系下的人是家庭人、角色人(同時作為父、子、兄、弟、夫、婦以及多重親屬關系的人)。而現代社會是工業經濟、信息經濟、知識經濟交錯的社會,每個人都有他的社會位置和工作。工作和事業成為個人生命中的核心部分。而社會生產是在廣泛的協作下完成的,人們的生活也突破了家庭的狹小空間,而在社會大家庭中同呼吸、共命運。在這種社會生活的模式下,人與人的平常交往,更多的是「五倫」之外的「第六倫」———社會公眾。因此,現代人可以說是社會人、職業人。
其次,應認識傳統人倫關系具有等級性和附庸性。傳統社會提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它所表現的是一種絕對服從、隸屬的關系,正因為如此,許多傳統的德治往往打有等級社會的烙印,比如講忠孝,總揮不去愚忠愚孝的歷史夢寐,講仁愛,也帶著貴族君子施捨恩蔭的意味。現代社會人民是主體,是主人,是人格平等的公民主體、責任主體,把傳統的忠孝仁愛思想拿到今天,由於時代變遷,人們往往找不著感覺。
由上所述,傳統的道德從體繫上說已經過時,但就其思想資源來說,它又有許多可供選擇繼承的優秀文化遺產。道德建設從根本上說要靠說服力,我們要建立適合現代社會的新的道德體系,其成功與否,就在於它有無深入人心的說服力。中國古人對道德文明建設作過巨大貢獻,提出許多德目,在幾千年的道德實踐中這些德目內涵積淀極為豐富,每一德目都有許多聖賢名言和感人的故事,以這些作為思想資源去說服教育群眾,能深入人心,群眾樂於接受,因此我認為要提出和建立新的道德體系,應有選擇地繼承文化遺產。
新的道德體系要借鑒傳統儒家的道德思想,也要繼承革命時代的優良傳統,更主要的是,這項工作不能閉門造車,要通過對社會的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依據當代的中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的趨勢,來創造新的道德體系。很顯然,這是一件龐大、艱巨的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