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千年文化匠心傳承總共有多少人

千年文化匠心傳承總共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07-11 20:18:44

⑴ 《匠心·傳承》中原非遺生態產業鏈啟動了嗎

工匠精魂,傳承民族精神,《匠心·傳承》中原非遺生態產業鏈項目正式啟動

河南影視製作集團總裁閆立強先生、河南大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CEO侯秉辰先生、河南廣通融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CEO趙永恆先生上台,共同啟動一帶一路非遺國禮巡展項目。

魯迅先生說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2018年,中原非遺生態產業鏈項目將挖掘整合非遺工藝品、非遺表演、非遺特產的資源,打造非遺國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巡展,通過交流活動,讓中原非遺文化驚艷全球!

⑵ 中華文明傳承了多少年

首先,文明和文化的定義不同,所謂中國真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國,只是華語文化圈的稱呼,其他文化學術圈不承認,因為夏朝連文字都沒有,更不要說城市了,因此,中國第一個朝代是商朝,中華文明有3600年歷史。夏朝是周朝人偽造出來的。

其次,過去儒教的觀點是黃河為中華文明起源,而考古發現,長江流域的「蠻夷」同樣有燦爛的文化。
http://hi..com/lovesue/blog/item/3bda34d1ad63203a9b5027e9.html

http://hi..com/lovesue/blog/item/59eed739eda4a3f13a87ce80.html

--------
為什麼古希臘文明沒有被列入四大文明古國?中國真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國嗎?

拜託,你是中國人耶!為什麼不承認自己的國家呢?為什麼相信自己的國家呢?是認為中國沒有這個能力嗎?請問:你是國籍是中國嗎?

所謂"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國際上和學術界是不會有這種幼兒園口號式的提法的,比較近似的只有"幾大文明發源地"的提法,即便是這樣,中國也是排不上什麼"四大"的。全球通史沒有說過四大文明古國

一直以來,中國官方在對國內的宣傳中都宣稱什麼中國是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老國家,以此做為教育國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可笑的論調還流傳頗廣,深入人心,其實呢,只要稍有一點世界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只是個笑話。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所謂"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國際上和學術界是不會有這種幼兒園口號式的提法的,比較近似的只有"幾大文明發源地"的提法,即便是這樣,中國也是排不上什麼"四大"的。

如果是按照"四個最古老的文明國家"的定義的話,那麼,我們中國,不要說四大,連前十大恐怕都排不上,它的文明開始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商王朝,不過三千多年的時間,而其他幾大文明早於此之前已經分別存在了兩千到一千年,中東兩河流域文明開始於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尼羅河流域文明也開始於公元前3500年左右,希臘愛琴文明開始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文明開始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這只是就大的區域來說,在各大文明區域周邊,還有更多次要文明如赫梯文明,亞述文明,腓尼基文明,波斯文明,猶太文明等(這些古代文明正是今天西亞很多國家的前身,這些古代閃米特人和波斯人也正是今日猶太人,阿拉伯人,伊朗人等的祖先)。要按照前面"四大古國"的定義的話,也只能是在這些文明和國家裡去排,那裡輪得到中國呢。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從上面列舉的文明開始時間來看,排在前面的"四大文明"分別應該是中東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印度文明。並沒有中國的位置。何以在中國官方的宣傳中,希臘的位置消失了,反而變成了晚於其後1000年的中國?

這並不是什麼無意的錯誤,實際上,這只是長期以來在官方操縱的反西方政治背景下,有系統有計劃地貶低西方文明的各種宣傳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因為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中國官方出於意識形態原因,不樂於見到任何錶現了西方文明優越性的信息出現,對西方文明的任何方面都要盡可能貶低,再加上掌權的"民族主義者"對西方文明那種極度仇視和嫉妒的心態,所以搞了這樣一個偷梁換柱的小手腳。

讀者可能會問:中國官方宣傳的不是"五千年文明"嗎?何以實際上只有3500年?

那麼我們需要搞清楚一些考古學和歷史學上的基本常識和概念,而中國的某些"歷史學家"長期以來正是靠著混淆這些基本常識和概念來誤導愚弄民眾。這就是關於"文化"和"文明"這兩個概念的區別的問題,以及構成"文明"的幾個基本特徵。

考古學歷史學上所說的"文化"和"文明"這兩個概念是有嚴格區別的(雖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把它們混用)。簡單說來:"文化(culture)"是一個屬於石器時代范疇的概念,用於專指石器時代特別是新石器時代包括金石並用時代的原始部落人類遺跡,而"文明(civilization)"是屬於青銅時代范疇的概念,專指人類進入青銅時代以後的國家階段。

其實,從"文化(culture)"和"文明(civilization)"這兩個英文單詞的詞源上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兩者的區別。"文化(culture)"這個單詞的詞根"cult-"的原始意義是"耕作",這很清楚地表明了"文化"這個概念的本義是屬於與"農耕"相聯系的原始部落時代的范疇的;而"文明(civilization)"這個單詞的詞根"civ-"的原始意義是"市民",這也同樣清晰的表明了"文明"這個概念的本義是屬於與伴隨著"市民"的出現而同時產生的"城市"及工商業相聯系的青銅時代的范疇的。(城市city這個單詞就是從詞根"civ-"的變體"cit-"演繹而來的。)

而"文明(civilization)"的幾個主要特徵:文字,金屬冶煉術,城市國家(城邦),宗教禮儀,等等(雅斯貝爾的定義),正是與工商業的出現密切相關的。要判定一個文明是否開始了,什麼時候開始的,正是按照上述幾個標准來核定的,而且是按照考古發現來核定的,而不是用什麼神話傳說,民間故事,野史雜書,或者是像什麼《史記》之類的晚於考古年代兩千年之後的所謂"歷史紀錄"來判定的。這是一個考古學歷史學常識。

可能有人會問我這樣一種問題: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用外國人的標准來判定我們自己的歷史,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標准來判定嗎?完全可以,但是,"文明"和"文化"這些概念本來就是西方傳來的,不僅如此,整個考古學,歷史學的方法體系,都是從西方輸入的觀念,如果要用我們自己的標准,那麼我們就不能再用西方的概念來宣揚什麼"我們有五千年『文明'歷史",而應該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們有五千年神話傳說的歷史"。

但是按照這樣的標准,我們倒是有"五千年歷史"了,而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地中海周邊國家地區及中東地區,他們就不僅是"五千年歷史"了,起碼都是一萬年以上的歷史了。這樣我們還是占不到什麼便宜。

而中國的"歷史學家"長期以來正是靠著混淆"文化"和"文明"的標准來誤導愚弄民眾。比如說把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原始部落文化(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等)偷換冒充成是所謂"文明"時代,這樣中國的歷史一下子就提前了一兩千年,甚至兩三千年。而在介紹其他國家其他文明的時候,又用另一種標准,從人家文明開始的正式起點(文字,金屬冶煉術,城市國家出現)嚴格算起,這樣無形中就縮少了中國與那些最古老文明國家間的距離,甚至給人一種錯覺,似乎中國比這些實際上比中國文明歷史早得多的國家和地區反倒還要早些,而實際上,如果按照中國衡量自己的那種標准,很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地中海周邊國家地區以及中東地區,起碼都是一萬年以上的歷史了。就是諸如此類的小伎倆小把戲。

下面就讓我們來詳細地從頭審視一下中國及世界的歷史。

---------

皇帝為什麼叫「九五至尊」---夏朝是周朝人編造出來的?!

「九五」源於《易經》。《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為乾卦,乾者象徵天,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條陽爻組成,是極陽、極盛之相。從下向上數,第五爻稱為九五,九代表此爻為陽爻,五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這里的「九」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判別數字陰陽屬性的符號。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一爻。第五爻是君位,代表帝王,在乾卦中陽氣在這個位置達到最盛,代表廣施德行,慢慢積累,從初九到達五爻,最中正剛健,是帝王之德的象徵,別的身份不可能配上這一爻。九六,超過九五,過猶不及,就成了「九六,亢龍有悔」。

後來人們把「九」和「五」作為具體的數字運用,是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九「和「五「兩個數字在建築上的使用也符合美學原則。 中國古代把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數中九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徵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之尊「。

北京故宮作為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的宮廷建築,處處體現著帝王的至高無上,如天安門城樓其城台設五個門洞,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故宮中許多建築物的開間多為九間或五間,惟獨太和殿的面寬是十一開間,在整個故宮是獨一無二的。《周易》的釋義詞句有「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北京故宮太和殿名字的由來據說就源於此。

《易經》又稱《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

《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一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易經》最初是占卜用的書,但它的影響偏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數學、物理、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廣義的《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易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由於《易經》成書很早,大約在西周時期,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人撰寫了《十翼》,又稱為《易傳》,以解讀《易經》。

現在流傳下來的《易經》版本據說為周文王所演,因此也稱為《周易》,《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 。春秋時期的孔子被認為是《十翼》的創作者。 《十翼》是對《易經》的詮釋,有十篇:一、彖上傳,二、彖下傳,三、象上傳(又稱「大象」),四、象下傳(又稱「小象」),五、系辭上傳,六、系辭下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八、序卦傳,九、說卦傳,十、雜卦傳。漢武帝以後,《十翼》被稱為《易傳》,並被視為《周易》的一部分。

然而,據現代考古學研究,周文王、孔子不是《易經》的作者,《易經》作為儒家的最重要的經典是一個天大的謊言,孔子尊重周朝,在春秋時代主張復辟周朝,而後世無恥的儒教弟子更是把孔子當成祖師爺,不斷的給孔子和周朝貼金,儒教在中國歷史上製造的謊言無數,比如,美國學者研究(Sarah Allen ,1991),夏朝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是周朝編造出來的朝代,證據是夏朝的文字記載都來自周朝和後世的儒教弟子,比如司馬遷的史記,而且,編造出來的夏朝的象徵剛好和商朝相反,周朝和後世儒教弟子偽造的夏朝,目的是為了周朝篡奪商朝正名和製造輿論,可憐現代人依舊在考證所謂的夏朝,但是,包括轟轟烈烈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都沒有發現夏朝的文字記載。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個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歷史上夏、商、周三個歷史時期的年代學的科學研究項目,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的系統工程。該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九五計劃」中的一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該工程正式啟動於1996年5月16日,2000年9月15日通過國家驗收。

感謝現代的考古學,發現了商、周朝的占卜用的獸骨和龜甲上的甲骨文,青銅器上的鍾鼎文;1970年代,湖南長沙的西漢馬王堆出土了將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紀的《易經》、《道德經》和其它書籍,是現存《易經》的最早版本,並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孔子所著的《易傳》。這些資料揭穿了儒教製造的關於《易經》版權的天大謊言,不是什麼周文王或者孔子寫的《易經》。比較馬王堆出土的《易經》和周朝的鍾鼎文,《易經》不可能是周文王寫的,成書日期應是西周後期,大約公元前九世紀末。現時一般認為《易經》並非任何一個傳說或歷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時期占筮用的文字編纂而成。儒教的罪惡遠遠不止於國家浪費了大量錢財考證其編造的「夏朝」存在,儒教是中國落後西方的罪魁,詳細的參見,「從宋元明清四朝歷史,看中國揮刀自宮--國學,亡國之學也」。

附:

Sarah Allen (1991), The Shape of the Turtle: Myth, Art and Cosmos in Early China

Mythical Opposite of Shang:The Shape of the Turtle: Myth, Art and Cosmos in Early China, Sarah Allen noted that many aspects of the Xia are simply the opposite of traits held to be emblematic of the Shang. Classical Chinese historians such as Sima Qian had access to records going only as far back as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implied alism between the Shang and Xia, Allen argues, is that while the Shang represent fire or the sun, birds and the east, the Xia represent the west and wa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ythical Xia, Allen argues, is a necessary act on the part of the Zhou Dynasty, who justify their conquest of the Shang by noting that the Shang had supplanted the Xia.

⑶ 關於文化傳承的金句有哪些

關於文化傳承的金句有

1、歲月稀釋不了千年的文化傳承,距離分離不開華夏兒女的愛國心,風雨擋不住神州巨龍的崛起,山河攔不斷我們自強不息的信念。

2、當今社會,多元文化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很多的青少年對傳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意識淡薄,很多孩子對中國文化越來越不了解,而我國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必須要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中國復興的偉大夢。

3、歲月稀釋不了千年的文化傳承,距離分離不開華夏兒女的愛國心,風雨擋不住神州巨龍的崛起,山河攔不斷我們自強不息的信念。

4、文化需要繼承也必須繼承,文化需要交融也必須交融,文化需要發展也必須發展,要知道「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5、每個時代都為春節增添新的魅力,塗抹上新的色彩,我們身處於一個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偉大時代,自然應該為春節這個古老的節日增光添彩,因為民俗應該是民眾在生活中自發形成和傳承的。

6、中華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21世紀中國文化,就在我們手中!讓我們共同傳承,讓我們發揚光大!

7、傳統節日就像一條紐帶,連結著生活在廣袤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傳承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8、血脈中的傳承,一代代人無論怎樣身經流離患難都心存安寧的美好憧憬,這種堅定,讓人心生暖意。

9、古往今來,無論是祭月、拜月,還是賞月、玩月,中秋都是一個團圓的象徵、一種情感的寄託、一種文化的紐帶,是華夏子孫內心深處對於家國情懷的一份傳承和皈依,沉澱為特有的中國文化、中國氣質、中國性格。

10、傳承中國文化的不僅僅是唐詩宋詞京劇崑曲,它包含著與我們生活相關的每一個細節。

⑷ 中國有多少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

截止2017年6月,中國已有39個項目躋身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1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1項。崑曲(2001年入選):崑曲又稱崑腔、崑山腔、昆劇,是元末明初南戲發展到崑山一帶,與當地的音樂、歌舞、語言結合而生成的一個新的聲腔劇種。明代初年在崑山地區形成了「崑山腔」,嘉靖年間經過魏良輔等人的革新,崑山腔吸收北曲及海鹽腔、弋陽腔的長處,形成委婉細膩、流麗悠長的「水磨調」風格,崑曲至此基本成型。《琵琶記》、《牡丹亭》、《長生殿》、《鳴鳳記》、《玉簪記》、《紅梨記》、《水滸記》、《爛柯山》、《十五貫》等都是崑曲的代表性劇目,其中前三種有全譜或接近全本的工尺譜留存。清代中葉以後,崑曲主要以摺子戲形式演出,至今保留下來的崑曲摺子戲有四百多出。中國古琴藝術(2003年入選):古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她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蒙古國聯合申報)【2005年入選】: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汀道」,意即長歌,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長調民歌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大體上可分為三類:奈日烏日汀道(禮儀歌)、潮爾道(一種帶有持續低音伴唱的二重結構長調演唱形式)和一般歌曲。表現內容多為訓諭和倫理道德為主,根據不同地域和歌曲的結構規模、旋律形態、節奏組合和心理感受等差異不同,形成不同的色彩區域。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游牧文化特徵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2007年入選):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一種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古典音樂藝術形式,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總稱,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東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在烏魯木齊等大、中、小城鎮也廣為流傳。特別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廣泛流傳於新疆的南疆地區和北疆的伊犁地區。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肇始於民間文化,發展於各綠洲城邦國宮廷及都府官邸,經過整合發展,形成了多樣性、綜合性、完整性、即興性、大眾性的藝術風格,並成為維吾爾族的傑出表現形式。木卡姆是維吾爾族優秀的古典音樂,即大型古典音樂套曲的稱謂。中國蠶桑絲織技藝(2009入選):桑絲織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這一遺產包括栽桑、養蠶、繅絲、染色和絲織等整個過程的生產技藝,其間所用到的各種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織機,以及由此生產出來的絢麗多彩的綾絹、紗羅、織錦和緙絲等絲綢產品,同時也包括這一過程中衍生出來的相關民俗活動。福建南音(2009入選):南音,發源於福建泉州,又稱「南曲」、「弦管」、「「郎君唱」等,各地名稱不一。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我國古代音樂保存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由於南音富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具有曲調優美、易學易唱的特點,因而在閩南和海外擁有眾多的知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南京雲錦(2009入選):南京雲錦是南京傳統的提花絲織工藝品,是南京工藝「三寶」之首。南京雲錦配色多達十八種,運用「色暈」層層推出主花,富麗典雅、質地堅實、花紋渾厚優美、色彩濃艷莊重,大量使用金線,形成金碧輝煌的獨特風格。由於用料考究,織工精細,圖案色彩典雅富麗,宛如天上彩雲般的瑰麗,故稱「雲錦」。安徽宣紙(2009入選):安徽宣紙的生產中心是涇縣。它生產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區特產的青檀樹為主,配以部分稻草,經過長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凈、漂白、打漿、水撈、加膠、貼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過程。對安徽宣紙的記載最早見於《歷代名畫記》、《新唐書》等。始於唐代,歷代相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貴州侗族大歌(2009入選):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一領眾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於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歌曲,這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極為罕見,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對於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廣東粵劇(2009入選):粵劇主要流行於使用粵方言地區的城鄉。明末清初,弋陽腔、崑腔傳入廣東。清代咸豐、道光年間,廣東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為基本曲調,兼收高腔、崑腔及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用「戲棚官話」為基本語言,間雜以粵方言,逐漸形成粵劇。1912年前後,粵劇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廣州方言,表演體系日趨完善,開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調,並改假聲演唱為「平喉」演唱。《格薩爾》史詩(2009入選):格薩爾史詩主要流傳於中國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納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講述了格薩爾王降臨下界後降妖除魔、抑強扶弱、統一各部,最後回歸天國的英雄業績。格薩爾史詩以其獨特的串珠結構,融匯了眾多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等,形成了氣勢恢宏、篇幅浩繁的「超級故事」。史詩說唱傳統在一定意義上是地方性知識的匯總——宗教信仰、本土知識、民間智慧、族群記憶、母語表達等,都有全面的承載,史詩說唱傳統還是唐卡、藏戲、彈唱等傳統民間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同時也是現代藝術形式的源頭活水,不斷強化著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文化認同與歷史連續感,因而格薩(斯)爾史詩傳統堪稱民族文化的「網路全書」。浙江龍泉青瓷(2009入選):龍泉青瓷始燒於三國兩晉,古代龍泉哥窯是宋代「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之一。龍泉窯是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燒制年代最長、窯址分布最廣、產品質量要求最高、生產規模和外銷范圍最大的青瓷歷史名窯。龍泉迄今已發現燒制龍泉青瓷的古窯址達360多處。在1700餘年的傳承過程中,龍泉青瓷形成了青釉配置、多次施釉、厚釉燒成和開片控制等傳統的獨特的燒制技藝。青海熱貢藝術(2009入選):始於15世紀甚至更為久遠的熱貢藝術是我國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堆綉、雕塑、建築彩畫、圖案、酥油花等多種藝術形式,其內容主要有釋迦牟尼傳、菩薩、護法神、佛經故事及仙女之類的佛像,因發祥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河畔的熱貢(藏語「金色谷地」)而得名。藏戲(2009入選):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藏戲的藏語名叫拉姆,意為「仙女」。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新疆《瑪納斯》(2009入選):《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為全世界第二長的史詩,僅次於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長度超過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該史詩敘述了柯爾克孜族傳說中的英雄和首領瑪納斯及其子孫共八代人領導族人反抗異族(卡爾梅克人)的掠奪與奴役,為爭取自由而斗爭的故事。全詩共分八部,分別以該部史詩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並以瑪納斯的名字作為總名稱。蒙古族呼麥(2009入選):「呼麥」,又名「浩林·潮爾」,是蒙古族復音唱法潮爾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種「喉音」藝術。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沖擊聲帶,發出粗壯的氣泡音,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強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因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呼麥作為一種歌詠方法,目前主要流傳於中國內蒙古,南西伯利亞的圖瓦、蒙古、阿爾泰和哈卡斯等地區。甘肅花兒(2009入選):花兒是流行於甘肅、青海、寧夏等廣大地區的一種山歌,是當地人民的口頭文學形式之一。花兒結構分兩段,前段比興、後段是歌唱的主題內容。曲調具有濃郁的抒情性,演唱時用臨夏方言,有濃郁的地方氣息。「花兒」唱詞和曲調分「河州花兒」和「蓮花山花兒」兩大類。「花兒會」是一種大型民間歌會,又稱「唱山」。「花兒」又稱「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 女青年唱的稱「花兒」。據說,「花兒」至少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它內容豐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潑,語言生動形象,曲調高昂優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深受回、漢、藏、東鄉、土、撒拉等民族的喜愛。西安鼓樂(2009入選):西安鼓樂是流傳在西安(古長安)及周邊地區的漢族民間大型鼓樂,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古長安及周邊地區,尤其是秦嶺北麓的眾多寺廟和道觀,這些廟、觀的廟會活動和多家民間樂社是西安鼓樂得以生存的基礎。西安鼓樂以竹笛為主奏樂器,無論是僧派、道派和俗派其有兩種表演形式,都有兩種演奏形式,即行樂和坐樂。朝鮮族農樂舞(2009入選):朝鮮族農樂舞是一種融音樂、舞蹈、演唱為一體綜合性的民族民間藝術,其歷史可追溯至古朝鮮時代春播秋收時的祭天儀式中的「踩地神」。象帽舞是朝鮮族農樂舞中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朝鮮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形式,盛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汪清縣一帶,深受朝鮮族居民喜愛。書法(2009入選):中國書法是以筆、墨、紙等為主要工具材料,通過漢字書寫,在完成信息交流實用功能的同時,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入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從而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的一種藝術實踐。歷經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國書法創造了輝煌的歷史,今天依然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龐大的參與者和受眾,在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篆刻(2009入選):中國篆刻是以石材為主要材料,以刻刀為工具,以漢字為表象的並由中國古代的印章製作技藝發展而來的一門獨特的鐫刻藝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既強調中國書法的筆法、結構,也突出鐫刻中自由、酣暢的藝術表達,於方寸間施展技藝、抒發情感,深受中國文人及普通民眾的喜愛。篆刻藝術作品既可以獨立欣賞,又在書畫作品等領域廣泛應用。剪紙(2009入選):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和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中國剪紙是中國民間美術形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考古,民間剪紙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雕版印刷(2009入選):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剛經》,雕版印刷技術大約在20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2009入選):中國傳統建築是以木結構框架為主的建築體系,以土、木、磚、瓦、石為主要建築材料。營造的專業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磚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畫作、搭材作、裱糊作等,其中以大木作為諸「作」之首,在營造中佔主導地位。 中國匠師在幾千年的營造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工藝經驗,在材料的合理選用、結構方式的確定、模數尺寸的權衡與計算、構件的加工與製作、節點及細部處理和施工安裝等方面都有獨特與系統的方法和技藝。端午節(2009入選):端午節,我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端午節寄託著民族情感,內容豐富、生動活潑、情趣盎然的端午節習俗活動,使端午節成為蘊涵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媽祖信俗(2009入選):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航海保護神,媽祖是該信俗的核心,包括口頭傳統、宗教儀式以及民間習俗,遍布中國的沿海地區。媽祖誕生和成長在公元10世紀的湄洲島,她致力於幫助她的同胞鄉親,並且因為試圖營救海難中的倖存者而獻身。湄洲漁民為紀念這位好姑娘,在島上建廟並奉為海神。每年都會有兩次正規的廟會來紀念媽祖,屆時當地居民、農民和漁夫此時都會暫時放下他們的工作,並祭獻海洋動物供奉媽祖像,表演各式祭祀舞蹈和其他演出。在全球5000座媽祖廟和私人家中,其他各類小一些規模的祭祀儀式也全年不停歇地進行著。京劇(2010年入選):京劇又稱平劇、京戲,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流播全國,影響甚廣,有「國劇」之稱。它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中醫針灸(2010年入選):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皮影戲(2011年入選):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珠算(2013年入選):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 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岳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二十四節氣(2016年入選):「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具體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形成於中國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將天文、物候、農事和民俗完美結合,成為農耕社會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並逐步為全國各地所採用。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羌年(2009年入選):羌族的傳統節日就是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根據地方的不同,又有「羌歷新年」、「過小年」、「豐收節」、「還原節」等多種叫法,雖名稱不同,但內容卻完全一樣,都以慶祝豐收和感恩還願為主要內容,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持續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願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2009年入選):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是一項傳統手工技藝,包括紡、染、織、綉四大工序。紡紗,即把棉花脫子、抽紗,把紗繞成錠。染色,黎族傳統的染料有植物染料、動物染料和礦物染料三種。織布,用踞織腰機進行織布;腰機簡單輕巧,容易操作。刺綉,黎族的傳統刺綉有單面刺綉和雙面刺綉兩種。刺綉的技術可根據針法、綉法和面料分為三個層次,把綉法、色彩、圖案三者結合為一體。刺綉工藝精湛,圖案朴實自然,富有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黎族棉紡織工藝,曾長期領先於華夏各民族,直到宋元時期,仍位居全國的前列。偉大的女紡織家黃道婆,學習黎族紡染織綉工藝,並加以改進和提高,傳播了黎族先進的紡織技術,促進了中國棉紡織業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中國人穿衣蓋被的習慣。這是黎族人民對中華民族最卓越的貢獻。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2009年入選):木拱橋發現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和浙江省。營造這些橋梁的傳統設計與實踐,融合了木材的應用、傳統建築工具、技藝、核心編梁技術和榫卯接合,以及一個有經驗的工匠對不同環境和必要結構力學的了解。作為這項傳統技藝的載體,木拱橋既是交通、交流工具,也是人們的聚會場所。它們是當地居民進行信息交流、娛樂、神俗信仰、深化人際關系、深化文化認同的重要聚會場所。這種由中國傳統木拱橋創造的文化空間,提供了鼓勵人與人之間交流、理解與尊重的環境。新疆維吾爾族麥西熱甫(2010年入選):麥西熱甫廣泛流傳於中國新疆各維吾爾社區,由於地域或功能的不同,其表現形態豐富而多樣,是實踐維吾爾人傳統習俗和展示維吾爾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藝、戲劇、雜技、游戲、口頭文學等的主要文化空間,是民眾傳承和弘揚倫理道德、民俗禮儀、文化藝術等的主要場合,是維吾爾傳統節慶、民俗活動的重要部分。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2010年入選)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是福建沿海木船製造的一項重要的傳統手工技藝,以樟木、松木、杉木為主要材料,採用榫接、艌縫等核心技藝,使船體結構牢固,艙與艙之間互相獨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結構形式,在「師傅頭」(閩南地區對主持造船工匠的尊稱)指揮下,由眾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該技藝是人類造船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對提高航海安全性起到了革命性作用。中國活字印刷術(2010年入選):國人畢升於公元1041-1048年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公元1298年王禎創制了木活字。活字印刷術是在小木塊上刻出凸起的單字,然後按照付印的稿件,揀出所需要的單字,組合排成一個版面而施行印刷的方法。採用活字印刷,一書印完之後,印版拆散,單字仍可用來排其他的書版。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對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見證著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目前,這種古老的活字印刷術至今在浙江省瑞安市傳承和使用。赫哲族伊瑪堪說唱(2011年入選):伊瑪堪說唱是赫哲族獨有的一種無伴奏,用葉韻和散文體形式進行的徒口講述,在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赫哲族,伊瑪堪的口口相傳,也是這個民族百年歷史變遷與民俗風情的唯一記錄方式。伊瑪堪或依瑪坎,含義為魚即哈(魚),也有的認為是故事之意或是表示赫哲族這個捕魚民族的歌。其形式有說有唱,類似漢族的大鼓、蘇灘、蒙古族的說書,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說唱文學藝術,被譽為「北部亞洲原始語言藝術的活化石」。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2012年入選)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福建木偶戲包含了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和漳州布袋木偶戲。福建木偶戲是我國木偶表演藝術的傑出代表,自公元十世紀始在泉州、漳州及周邊地區廣泛傳播,形成了完整的表演體系,深受群眾喜愛,而近些年卻遭遇後繼乏人的傳承危機。中國有多少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

⑸ 品味傳統文化,弘揚匠心傳承,你參加過哪些傳統文化藝術節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福建安溪茶文化藝術節

今年10月,秋茶大量上市,福建安溪茶飄香。10月30日,茶葉之鄉西平鎮安溪鐵觀音的發源地人山人海,茶香中彌漫著興奮。安溪鐵觀音的發源地——茶王大賽,以“追本溯源,求韻”為主題,經過幾天的樣品採集和初評,在這里舉行了一場巔峰對決。全國茶評家、茶農、茶商、茶商、茶人、旅遊者前來品嘗茶王盛宴。茶王大賽由安溪縣西平鎮黨委、政府主辦,西平鎮茶業發展協會、西平鎮鄉村講師團、鄉村振興服務隊承辦。廣大茶農士氣高昂,平時消失在農村的茶農個個精力充沛。他們把茶端上舞台,近300個茶樣角逐各種獎項。比賽一開始,茶評台就排成一排,全國茶葉評委輪流高舉茶壺。他們一邊品茶,一邊仔細端詳著自己的十八種茶葉的味道,一邊仔細地端詳著自己的茶的味道和味道。選手們焦急地等待著,期待著在茶藝比賽中被封為茶王。

⑹ 泰山樑氏正骨八代傳人都有誰呀

先給你放張圖片

梁氏正骨·八代傳承

(一)梁氏正骨創始人 梁瑞圖(字蓮峰):

梁瑞圖(字蓮峰),梁氏正骨創始人,《泰安縣志》記載:「增生,字蓮峰,安駕庄人,精岐黃發明接骨術,開設崇德堂葯鋪」,創制接骨膏,成為聞名於山東、東北、華北各省的梁氏接骨術,其效實過西洋人,世傳遺術,遠近賴之。

(二)梁氏正骨第二代傳承人 梁毓華:

梁毓華,曾帶地方鄉紳接駕北上赴京的李鴻章,梁毓華身材魁梧且滿腹文采,以一句「萬歲爺的江山 ,達人的鴻福, 馬到成功, 旗開得勝!」的請安深得李鴻章賞識。另由曾國藩日記記載,梁毓華曾一同接駕過曾國藩(謚文正)、李鴻章(謚文忠)。

(三)梁聖泉(1839-1909)第三代傳承人

熟練運用<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擴大了適應症,為疑難病人帶來了健康,被譽為「清末正骨名醫」

(四)梁氏正骨第四代傳承人梁桂榮:

梁桂榮(1873~1926),安駕庄村人,梁氏接骨的第四代傳人。梁桂榮生於世醫之家,自幼習醫,研究過《本草綱目》、《傷寒論》、《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等醫學名著。經其父梁勝泉指教,年甫弱冠對名醫著之醫理皆通,尤精整骨術。

(五)梁氏正骨第五代傳承人梁蔭銑:

梁蔭銑:梁氏正骨第五代傳人,山東省人大代表,1954年受聘執教於山東中醫學院,教授,1958年調入山東省立醫院,1974年退休於山東省立醫院骨科。

(六)梁氏正骨第六代傳承人 梁洪彬:

梁洪彬, 梁氏正骨第六代傳人,肥城市安駕庄梁氏正骨醫院創始人。他一生嘔心瀝血、潛心鑽研,醫術高超,求醫者遍及全國各地,曾治癒長達4年半和6年的骨不連患者。

(七)梁氏正骨第七代傳承人 梁中興

梁中興,原肥城安駕庄梁氏骨科醫院院長,梁氏正骨第七代傳承人,自有酷愛中醫,在祖傳手法和中醫學方面造詣極深。

梁氏正骨第七代傳承人 梁安民:

原濟南市中醫醫院骨科主任兼創傷科主任,山東中醫葯大學兼職教授,中華骨傷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骨傷委員會理事,濟南市骨傷委員會主任委員,《中醫正骨》雜志編委,被《當代骨傷人才》一書選錄,美國中西醫研究院名譽研究員。

(八)梁氏正骨第八代傳承人 梁雪梅:

幼承庭訓,酷愛中醫,在祖父和父親的言傳身教下熟練掌握了梁氏正骨手法的精髓,嫻熟運用梁氏穩、准、輕、快的正骨技藝,整復各種類型閉合性骨折。先後被評為「在濟最美桃都人」「泉城創業女性十大標榜」「精準扶貧愛心企業家」榮譽稱號。

泰山樑氏正骨「八代人、三百年、一件事兒」,將泰山樑氏正骨品牌匠心文化推而廣之,助力正骨技藝薪火相傳,弘揚中醫葯歷史文化精髓,是我們發展動力源泉。並在三百年的傳承中結合不斷進步的現代醫學,將泰山樑氏正骨技法不斷優化與提升,使用這項祖傳手法救治一方患者,造福一方百姓。

⑺ 中華文化傳承5000年而不斷,其中有何原由

中華文化傳承5000年而不斷,是因為中國人民的善良,不爭不搶以及中華文化的淵源博大精深。四大文明古國由中華文明古埃及文明,還有巴比倫文明和印度文明,在這些文明中,只有中國的文明一直傳承到了現在。

三、文明流傳

各朝各代的文化都尊重了中華各個民族的宗教信仰,並且使各個民族達到了一個融合一體的作用,中華文明裡中華文化以儒儒家思想為主。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看到了歷史長河中不斷前進所給我們帶來的發展,這也是中華文明不間斷傳承的原因,我們有凄凄慘慘的愛情故事,我們也有宛在水中央的浪漫愛情,更有當時人民戰火連篇的生活場景,也有現代人民富足安康的小康生活,中華民族傳承至今是因為中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中華文化流傳至今,上下5000年,從堯舜開始到現在的領導人,我們一直在恪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發揚中國文化,發揚光大,我們也以我們歷史中所取得的驕傲,成績引以為傲,也以我們現代人的精神文明為基礎,所以中華文化在傳承多年以後而不斷的。

⑻ 千載歷史,綿綿文化。桐香竹韻,悠悠匠心是什麼意思

經過上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
就像油紙傘,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薪火相傳的文化基因,飽含著一代代匠人的智慧與情感。
希望有朝一日,油紙傘能夠真正回歸大眾視野,甚至登上世界的舞台。而作為一代新青年的我們,理應為文化傳承助力,延續中華文脈,向世界展現中國的大美。

⑼ 《天工蘇作》聚焦非遺傳承人的匠心,類似於這樣的紀錄影片還有哪些

《天工蘇作》聚焦非遺傳承人的匠心,是非常好看的,也讓觀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一種全新的認識,與之相似的紀錄影片還有《我在故宮修文物》、《璀璨薪火》。《天工蘇作》就是一部紀錄類型的電影,導演從12位傳承人的視角講述了9項非遺手藝的前世今生。在該過程中,導演還拍攝了傳承人與手藝之間的溫情故事,展現了匠人為藝守眾生的精神。這樣的堅持是很令人佩服的,也是現代人做不到的。而《我在故宮修文物》成為了一部現象級的作品,讓很多的觀眾意識到了文物修復師這一職業。《璀璨薪火》側重於展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群相,講述了其餘手藝之間的相遇及相知的故事。也希望繁華都市的年輕人可以多看一看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讓自己的心靈得到陶冶,不再被世俗的煩擾困住。

與其看一些唱跳類型的綜藝節目,還不如多看一些這樣的影片,也能讓導演看到市場,更願意進行拍攝。

⑽ 文化傳人有哪些人

文化傳承人,也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人。涉及民間文學、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葯等5大類134個項目。

傳承人主要現身於口頭文學、表演藝術、手工技藝、民間知識等領域。對傑出傳承人的調查和認定,傳承人的權益和管理,是21世紀初正在進行的

解振輝作品《慈母手中線》

獨一無二或至少是非常特別地代表了一種文化傳統或是一種現存或已經滅絕的文明;

突出地代表了某一類建築或技術的,並且展示了人類歷史上的某一段或幾段非常重要的時期;

突出地代表了一種或幾種文化中人類傳統的居住方式、利用土地或海洋的方式,或是代表了人類與環境的互動關系,尤其是當這種關系在不可逆的變化下顯得非常脆弱的時候; 直接或明確地同某些具有突出的、普世的價值的事件、現實的傳統、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藝作品相聯系(委員會認為這條標准需要和其它標准和好地結合起來判別);自然標准: 具有特殊的自然美或美學重要性的極致的自然現象或地區; 突出地代表了地球歷史上的主要階段,包括生物記錄、導致地形變化的正在進行的地質過程或是重要的地質或地形的特徵; 突出地代表了在陸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和動植物群落的演化和發展中的重要的、正在進行的生態和生物過程; 包含對在原址上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自然棲息地,包括那些從科學或保護的角度來看具有普世價值的受威脅的物種。

閱讀全文

與千年文化匠心傳承總共有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