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文化包括哪些方面古代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
-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
-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
-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
-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太極圖
-石獅、飛天、太極
-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
-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
-大熊貓、鯉魚、芭蕉扇、風箱
-黑頭發黃皮膚、丹鳳眼
-紅旗、天安門、五角星、紅領巾、紅太陽、長江、黃河
-唐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
-泥人麵塑、鋤頭、清朝大辮子、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筷子
-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院、古鍾、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
-漢字、數字8、6、4
-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
-金元寶、如意、燭台、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
-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
-玉佩、鷲、千層底、刺綉、絲綢、檐
Ⅱ 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
特點之一: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千年文明演進過程中,沒有出現斷層。
孔夫子的學說,一直影響中國歷史2000多年。孔孟傳統、老莊精神,以及後來的佛學思想,彼此促進,相互借鑒,常演常新,一脈相傳。這種情況在人類文明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亦是獨一無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其他三家都曾出現文化斷層,一些古老文化傳統在民族文化的沖擊下,幾乎散滅已盡。在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化以外,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屬於比較年輕的一代;但其文化傳統同樣受到過致命的沖擊,以致中世紀的幾百年,歐洲人都看不到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國古代文化,雖晚於古埃及等國家,但其歷史水平並不遜於任何一個民族,而且一脈相承,其文化傳統得到比較完美的保存,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奇跡。
特點之二: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沒有出現歷史性的分裂結局。
所謂沒有出現分裂結局,並非不曾有過分裂。中國自夏、商、周以來,歷代王朝更替,也曾出現過非常復雜的局面。西周統一,東周混亂,戰國分裂;秦漢統一,魏晉南北朝分裂;隋唐統一,五代十國分裂;宋、遼、金、夏總在統一與分裂之間;宋元政權更迭,出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居於統治地位的全國性政權;明統一,但很快衰落;清兵入關,出現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占據主導地位的全國性政權。中國歷史,可謂戰亂不斷,分裂不斷;但戰而又治,分而又合。從中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向看,中國歷史上的統一時間不但遠遠長於分裂時間,而且統一是主流,統一合乎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也合乎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這一點和世界上許多國家又有很大區別,首先就和西方基督教傳統不一樣。古羅馬也是大帝國,但壽命不長;先是一分為二,後來二分為多;以致不但民族差異日益擴大,語言差異也日見明顯。直到中世紀下半葉,歐洲才真正出現走向統一的曙光,但直到今天,歐洲的一些地區還在發生民族戰亂。實際上西方自古羅馬分裂以來,就不曾統一過。中東也是如此,甚至非洲、拉丁美洲都有與之類似的現象。雖然造成的原因或許截然相反,但分裂的事實,則無須爭議。
特點之三:中國既是一個宗教寬容的歷史古國,但又從來不是一個宗教性國家。
中國歷史文化的主導性因素,自然是儒家文化。但儒家文化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唯一代表,盡管在所有文化流派中它的影響最大。從它產生的那天起,就不是孤立出現的文化現象。諸子百家,它為一家。以後因為社會需要,儒學被捧到獨尊的地位,但獨尊並非獨有。即使奉行"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時代,它依然不是獨有的。例如,儒學慎言鬼神之事,漢武帝本人卻頗有些相信神仙。東漢時代,佛學東來,道教初興;魏晉時代,玄學又起;於是儒、道、佛同生共在的文化現象成為盛唐文化的基本特色。
中國人自古對宗教不持絕對化立場。既允許無神論的存在,也允許有神論的存在,還允許各種宗教組織存在。但有一個條件,任何宗教都不能以傷害中央政權、妨害國家政務作為存在的前提;否則,必予以打擊或取締。當然,中國歷史漫長,宗教間的沖突,也曾有過,對宗教的迫害也曾有過。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態勢分析,"三武一宗"滅佛事件及其影響畢竟是暫時的,而佛教等宗教的發展卻是長久的。中國文化本性寬容,唯其如此,在中國歷史上才從來不曾有過因為宗教問題而發生的全國性大戰亂。反倒在戰爭極其殘酷、國家多災多難的歷史關頭,宗教活動起過某種緩沖和保護作用。例如佛教之於北朝,道教之於元代,都有安定社會、減少殺戳的意義存在。
中國宗教活動論其主要影響,不是表現在政治方面,而是表現在思想文化方面。唯其如此,才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更豐富,也更具生命活力。相對於中國而言,整個歐洲乃至整個地中海周邊國家,幾乎總在宗教信仰、民族興衰和國家利益之間發生沖突;而這種沖突,往往導致更深的民族仇恨,或者直接引發地區性甚至世界性戰亂。可以這樣說,西方國家自古羅馬以來,它的所有戰爭、戰亂都和宗教信仰有關,也和民族沖突有關,又和國家利益特別是領土糾紛與經濟利益有關,因為西方宗教信仰有強烈的排它性。而在中國歷史宗教觀念中,更主張求同存異,各自發展。
特點之四:中華民族歷史雖然有過多次民族沖突,但沖突的結果,不是走向分裂,而是走向和睦。
中國歷史上重大民族沖突,至少發生過三次:一次是始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所謂"五胡亂華";一次是宋、遼、金、夏直至元代的民族戰亂;一次是清王朝入主中原。這三次大的民族性沖突,各有自己的特點。但其結果,則毫無例外地走向民族和睦,有的則形成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民族大融合。所謂"五胡亂華",華又何曾亂?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亂在一時,和在長久;亂在取治,治後繁榮。因為如此,才使得中國盛唐的興旺發達獲得了更廣泛的民族基礎和更良好的文化基礎。哲人所言"唐人有胡氣",就包含了對唐文化這種品性的肯定與稱贊。宋元時代也曾發生各個民族間的猛烈戰爭,然而終於統一於元,穩固於明,其結果,同樣達到民族的和解。清人入關,始則與民族壓迫有直接聯系,繼而出現民族間的侵擾和大戰,也曾出現過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屠城慘案,但那結果不是從此開始沒完沒了的民族沖突,而是清王朝終於接受儒家文化,同時也為儒家文化的歷史發展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特點之五:中國文化傳統最仇恨別人的入侵,也不喜歡向外擴張。
中國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個以對外侵略和擴張為特色的國家。中國真正遠征其他國家或與境內其他政權發生大規模戰爭,大約只有漢武帝北伐匈奴這樣一段歷史,但那不是因為漢武帝對匈奴的土地產生了要求,而是為了保衛大漢帝國的安全與安寧。這不是說,中國歷史上就沒有過中央政權對少數民族政權或其他周邊國家的侵略和傷害。比如唐太宗就侵略過朝鮮。但公正地講,入侵他人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並不處於主流地位,而且在國內也大不得人心,所以唐太宗固然英才天縱,一旦兵發異域,照樣取辱而還。
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五大特色,是中國文化的驕傲所在,因為中國文化有這些特點和優點,它才為人類文化保留下最完整的一份古文化遺產,也為人類的民族文化培養出一個獨特的模式,它以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對東方文化產生巨大影響,對整個人類文化也作出巨大貢獻,而且,未來還將作出更大貢獻。
Ⅲ 中國古代文化的介紹
按照年代劃分,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進入近代社會。由此判定,1840年之前,稱為中國古代。依次為基點上溯至史記所記載的夏商周時期,期間所產生和發展的文化,稱為中國古代文化。其內容包括文學、哲學思想、經濟、科技等等。也可按照朝代細致劃分,如夏商周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
Ⅳ 關於古代文化的句子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我們國家也不例外。而中華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獨一無二的瑰寶,我們都是中國人,自然要理所當然地繼承我們祖先給予我們的一筆豐厚的禮物。
2、撰一簡訊兮,誦國疆。誦我國疆兮,詞無量。千年神州兮,土地廣。五十六民族兮,立於上。詩經詞曲兮,無盡藏。方塊漢字兮,淵源長。華夏兒女兮,當誦揚。轉此簡訊兮,身健康!
3、中華飲食冠天下,各具特色與花樣,亂燉首推東北菜,川菜兼有辣與麻,粵菜清淡會煲湯,湘菜香辣味道大,中華美味遍中華,營養健康美名揚!
4、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千里傳,萬里路途多遙遠,異國他鄉中華文化美名揚。中國文字博大精深,其中意味需要細細品。
5、中國傳統文化第二個魅力是文學藝術的魅力。中國人只要讀過書的,都多少知道一些古詩古詞和一些文學名著。但中國古典文學的美實在是很妙曼優美,給人以無盡的遐想和怡悅的感受。
6、中國傳統文化國學之大美,美不盡言,美不勝收,美輪美奐,然大美無聲,非虛妄淺薄者可聞,國學典籍含英咀華,默而無言,與你遙遙相對,無聲的召喚令你心馳神往,當你懷一顆赤子之心走近國學,感悟國學,體味國學,踐行國學多時,你會驀然發現,國學大美,其實已在你心裡。
7、中華國粹是京劇,始於清朝乾隆間,融匯徽漢昆秦調,流傳世間兩百年,分為生旦凈末丑,臉譜劃分善與惡,有板有眼有講究,中華文化藏其間!
8、干勁強勁勁非勁,到處共處處非處。強壯強迫非倔強,勿將長大念為長。逮捕不是逮老鼠,地殼更非雞蛋殼。瞠木結舌不念堂,中華文化永無疆。
9、等我有權時,讓國家大劇院做你的練歌房,水立方做你的游泳池,博物館做你的歷史書,長城做你的散步走廊,鳥巢做你的家。
10、駛至近代,國難當頭。百年憂患,敵愾同仇。聚散沙成鐵塔,變弱者為健兒。東方巨人如睡獅驚醒,民族魂魄化火鳳涅磐。挽狂瀾於既倒,建廣廈於廢墟。轉國運蒸蒸日上,升國旗冉冉凌空。
11、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其中的許多精華,被代代相傳,價值歷久而彌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國學文化經典。它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結晶,是中國文化和中華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們應該生生不息傳遞的瑰寶。
12、道家無為清凈,墨家非攻兼愛,法家法治天下,儒家禮德操守,韓非兵家論道,戰國風雲洶涌,百家爭鳴,思想勃發,傳一代英雄
Ⅳ 描寫古代傳統文化的作文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Ⅵ 如何評價中國古代文化
中國古代文化的延續為了現代社會提供研究課題的依據,更是如今文明社會的產物和基石中國古代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先人在改造自然、發展自己的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體現了他們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的認識及感悟,充滿了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徵、文化傳統、精神風貌、價值取向。集中體現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蘊藏在古代文化的典籍中,體現在古代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動里。在學習古代文化時,要注意挖掘蘊藏的民族精神;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的和諧意識;憂患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與時俱進、自強不息、變革的思想;浩然正氣的正道之行和道德情操;有容乃大的開放意識和博大的胸懷;天下為公、大同小康的社會理想;天人合一、自然與社會統一性、整體性的思想;仁愛寬恕、厚德載物的精神;崇尚氣節的人格修養;敦厚守信、忠於職守的誠實態度;國家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念;捨生取義,勇於犧牲的英雄精神;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孝道傳統;勤儉節約等。。
Ⅶ 中國古代文化的特點
中國古代文化的特點: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決定歷史發展的諸因素。文化發展本當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於文化發展與中國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所以要研究文化的發展脈絡,可以依循歷史的發展進行。
關於中國文化的特徵,一般可以歸為三條:第一,天人合一,順天應物;第二,家族倫理本位;第三,貴和尚中。西方分別是:第一,天人相分與征服自然;第二,個人本位;第三,理性精神。
中國古代文化按照年代劃分,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進入近代社會。
由此判定,1840年之前,稱為中國古代。依次為基點上溯至史記所記載的夏商周時期,期間所產生和發展的文化,稱為中國古代文化。其內容包括文學、哲學思想、經濟、科技等等。
也可按照朝代細致劃分,如夏商周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
(7)怎麼描述古代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文化的成因:
1.經濟發達,國力強盛。我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生產力水平和綜合國力一直處於世界前列。這種優勢為科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是文化領先的根本原因。
2.民族融合,促進了文化的交融升華。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在歷史的進程中,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各民族的融合中,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各族文化互相交流,共同創造了中國古代文化。
3.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使中華文化廣泛吸收了外來文明,自我發展與創新,加之兼收並蓄,造就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4.國家政策的推動,如開放的對外政策和科舉制度等。註:2005年,科舉制度創立一千四百周年(605年創立)和廢除一百周年(1905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文化
Ⅷ 我國古代文化具有什麼特色
按照年代劃分,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進入近代社會。由此判定,1840年之前,稱為中國古代。依次為基點上溯至史記所記載的夏商周時期,期間所產生和發展的文化,稱為中國古代文化。其內容包括文學、哲學思想、經濟、科技等等。也可按照朝代細致劃分,如夏商周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
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 孔子的「仁」、「有教無類」、辦私學,晚年勤奮編典籍;孟子的「仁政」、「民貴君輕、性善論;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兼愛」、「非攻」、「尚賢」;老子的「道」和「無為」;莊子的唯心哲學;韓非的以法為本。這些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天文地理
古人說天論地 古人觀天 萬物起源 天象記錄 :日食 流星 新星和超新星 彗星 五星連珠 太陽黑子 石刻紀錄 歷法成就: 治歷方法 節氣 中西比較 《太初歷》《大明歷》《大衍歷》《授時歷》 天文儀器: 圭表 日晷 漏刻 渾儀 渾天儀 地動儀 渾象 簡儀 仰儀 水運儀象台 著名天文學家: 甘德 落下閎 張衡 祖沖之 張遂(僧一行) 郭守敬 沈括 天文著作: 《甘石星經》《靈憲》 著名地理學家: 裴秀 酈道元 徐霞客 魏源 地理成就: 制圖六體 風的觀測和儀器 降水的觀測和儀器 濕度的觀測和儀器 雲的觀測和雲圖集 《水經注》 《徐霞客游記》 《海國圖志》
古代數學
成就: 算籌 算盤 十進制的使用 分數和小數的最早運用 九九表 負數的使用 圓周率的計算 二進制思想的開創國 著作:《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 數學家: 劉徽 張衡 祖沖之
古代軍事
軍事思想: 孫子兵法 六韜 司馬法 孫臏兵法 尉繚子 吳子 軍事發明: 古代戰車 馬鐙的發明與流傳 中國古代火箭 火葯 噴火裝置 弩的發明和流傳 人物: 兵聖孫武 民族英雄岳飛 諸葛亮
中國傳統醫學
中醫概況 中醫的歷史 中醫基礎理論 中葯基礎 診法與療法 四診法 針灸 刮痧 推拿 拔火罐 食療與養生 食療的含義 食物的四性與五味 葯膳 中醫養生 養生佳品:茶、葯酒 特色發明 針灸銅人 中醫針具 舌苔模型 內經圖 鐵球 五禽戲 太極拳 古代名醫 錢乙 葛洪 王冰 皇甫謐 王叔和 滑伯仁 淳於意 李時珍 李東垣 扁鵲 戴思恭 張子和 張仲景 巢元方 孫思邈 孫一奎 華佗 劉完素
古代農業
古代水利 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 鄭白渠 引漳十二渠 它山堰 芍陂 靈渠 後套八大渠 邗溝 古代農具 中國水車 骨穭 石鏟 鐵鋤 鐵犁 古代農業科技人物 賈思勰 徐光啟 宋應星 農業技術成就 齊民要術 天工開物 農政全書 雜交水稻
古代建築
自成體系的中國傳統建築 早在周代就已開始了城市規劃 中國近代建築發展軌跡 中國建築史之分期 中國建築之特徵
中國古代機械
成就 中國傳入西方的機械技術 考工記 遠西奇器圖說錄最 生活用具 被中香爐 司母戊方鼎 生產 方板鏈泵 水力大紡車 皮帶傳動 交通工具 櫓、舵與輪船 指南車 記里鼓車 獨輪車
中國紡織 印染
中國古代紡織 中國古代服飾中國絲織藝術 中國刺綉藝術中國古代印染古代礦物顏料 染織品種 古代絲綢發展 絲綢染整工藝 中國四大名綉 天然織物染料
中國航海技術
古代造船 古代中國造船回顧 三大船型 古代名船 造船發明 帆 船尾舵 櫓 車船 龍骨結構 水密隔艙 航海發明 航海羅盤 牽星術 計程儀 針路 其它航海知識的應用 航海大事記 徐福東渡日本 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 鑒真東渡日本 鄭和下西洋
中國造紙 印刷
造紙術 原始的書寫材料 紙的發明過程 造紙技術的發展 蔡倫改進造紙術 造紙術的傳播 人物 蔡倫 畢升 王禎 胡正言 印刷術 印刷術的發明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印刷技術的傳播 特色發明 宣紙 筆墨的發明 印章 拓印 套印及彩色印刷 紙幣
中國古代哲學
哲學流派 道家哲學 儒家哲學 法家哲學 名家哲學 墨家哲學 陰陽家哲學 思想家 老子 孔子 韓非子 墨子 哲學著作 《道德經》 《論語》 《易經》 哲學關鍵詞 道 陰陽 八卦 五行 太極 天人合一
中國古代工藝
中國瓷器 中國傢具 中國青銅 中國陶器 中國雕塑 中國漆器 中國紋飾 文房四寶 景泰藍 中國木雕 中國剪紙 中國鍾鼎 中國風箏 唐三彩 中國燈彩 中國年畫 紙扎藝術 雲南紙馬 秋色藝術 中國扇子 中國玉器 中國貼畫 金屬工藝 嵌銀工藝 石雕藝術 中國竹雕
中國古代文化的代表
書法、繪畫、唐詩、宋詞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對於人類的偉大貢獻: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共同構成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文化中,書法、繪畫、唐詩、宋詞無疑是突出的代表。僅以書法為例進行分析。 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具有很深的玄妙,反映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創造和審美情趣,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到東漢、魏、晉時期,草書、楷書、行書、諸體基本定型。東漢末年,書法開始成為一門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眾多書法家創造出風格多樣,繁花似錦的書法藝術。出現了王羲之,王獻之等著名書法家,創作出《蘭亭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神品」。唐代書法猶如唐朝的國勢——氣勢雄渾,名家輩出。書法散發著古老藝術的魅力,是中國文化當之無愧的代表。瀏覽歷代書法,「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為精闢的總結。這些不同的風格,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歷史。 晉人尚韻,晉代書法流美妍媚,風流瀟灑,反映了士大夫階級的清閑稚逸,流露出一種嫻靜之美。顯然與這個時期的士族制度相聯系,反映了士族制度的特點。 唐人尚法,唐代書法法度嚴謹、氣魄雄偉,表現出封建鼎盛時期國力富強的氣派和勇於開拓的精神,體現了大唐盛世的氣魄,具有力度美。既是唐文化全面輝煌的表現,也是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對外交往頻繁的反映。 宋人尚意,宋代書法縱橫跌宕、沉著痛快的書風,正是在「國家多難而文運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滿現實的個性書法,以書達意,表達一種心境。可以與宋代積貧積弱的歷史相聯系。 元、明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停滯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書法上則是崇尚摹古,平庸無奇。與文化專制主義有關。 至於明末書壇「反流俗「的狂飈,以及清代後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風的興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漿,黑夜中閃掣的電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個社會巨大變動的徵兆。顯然明清時期的文化專制,對書法也有一定的影響.總之,追尋三千年書法發展的足跡,我們可以清漸地看到它與中國社會的發展同步,強烈地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中國古代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中華民族精神 中國古代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先人在改造自然、發展自己的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體現了他們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的認識及感悟,充滿了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徵、文化傳統、精神風貌、價值取向。集中體現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蘊藏在古代文化的典籍中,體現在古代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動里。在學習古代文化時,要注意挖掘蘊藏的民族精神;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的和諧意識;憂患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與時俱進、自強不息、變革的思想;浩然正氣的正道之行和道德情操;有容乃大的開放意識和博大的胸懷;天下為公、大同小康的社會理想;天人合一、自然與社會統一性、整體性的思想;仁愛寬恕、厚德載物的精神;崇尚氣節的人格修養;敦厚守信、忠於職守的誠實態度;國家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念;捨生取義,勇於犧牲的英雄精神;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孝道傳統;勤儉節約等。
不知樓主說的是哪方面,因為文化分為很多種,所以在此向樓主推薦一個網頁,或許能幫到你。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23/10/349878_71633581.shtml
Ⅸ 歷史文化背景用哪些詞修飾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凝聚著中華炎黃子孫,改造世界的輝煌業績,包含著華夏先哲的無窮智慧,是孔子留給今人的一份極其精髓,彌足珍貴的古代文化瑰寶,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一朵璀璨奇魄。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它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它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