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台灣是怎麼留住傳統文化之根

台灣是怎麼留住傳統文化之根

發布時間:2022-07-11 20:43:54

❶ 台灣保留了哪些傳統文化

台灣歷史至少可上溯至7000年前,傳統節日次及節日的習俗這些文化都還保留著
謝謝,喜歡請點贊(。ò ∀ ó。)

❷ 什麼是 兩岸文化傳承

在人民網7月14日電 香港《文匯報》今日發表署名曾文仲的評論文章說,要加強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識兩岸文化異性,尋找兩岸文化的共同性。特別是在媽祖文化、關公文化、南音、戲劇、旅遊諸方面加強合作,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在新的領域推動創新。海峽兩岸本同根,血脈相連一家親;一衣帶水一線牽,兩岸攜手情更深。願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在求同存異的氛圍中得到鞏固和發展!
文章說,台灣本省人大部分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廈門閩南金三角。可以說,台灣的文化和福建的閩南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台灣講的地方方言也是以閩南話和客家話為主。由於歷史的原因,台灣近代史中,在荷蘭人統治下長達38年,在日本人的統治下也有50年,台灣光復之後,國民黨時期也有50多年,所以,多元文化在台灣和諧共存,從人們的思維、語言諸方面都有了台灣的特色,這一切都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形成的,這也是台灣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大差異,這是事實,也是絕對不可否認的。
但我們更應清醒認識到,台灣大部分的人信仰佛教,特別是福建媽祖,中國歷史上的關公在台灣信徒甚眾,由於台灣的地理環境,信仰媽祖的是海洋文化的最大特徵,媽祖作為沿海人民的保護神,在台灣大受崇拜,這也是海峽兩岸文化的最大共同點,我們要充分尋找兩岸人民大眾都能接受的共同之處,和風細雨多做台灣人民的工作,特別是以文化作為切入點,潤物細無聲,讓廣大的台灣民眾都能感受到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光輝。
一道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人民的情與緣,更阻擋不了兩岸人民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願望。自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台胞赴大陸探親以來,福建省憑藉閩台深厚的歷史淵源關系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吸引大批台灣同胞到福建尋根問祖、旅遊觀光、興辦實業,推動了海峽兩岸人民的相互往來,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這一祥和的氛圍對於同根同族的兩岸骨肉同胞都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當你走在台北街頭,看看快樂的人群從身邊經過,聽著從霓虹燈下飄來的少男少女們的輕聲細語,還有酒店服務員的親切與殷勤,你也許會發現,其實,台灣每一個人都在做著自己願意做的事情。因此,你的內心就會充滿了欣喜,因為,這才是台灣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所以,我們要用心去感受台灣,用心去品味與我們血脈相連的台灣的兄弟姐妹,多找共同點,或許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台灣,一個令人難忘又神往的台灣,這對於我們多做台灣人民的工作是很有裨益的.由於歷史的原因,海峽兩岸的文化不能說都一模一樣,現實是肯定存在著差異,我們要找到差異,更要尋找共同的地方。而我們共同的價值就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這是中華民族的道德觀,不論是祖國大陸或者是在寶島台灣,對傳統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都比較認同,也有深刻的認識。我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更深深體會到這些共同價值觀對文化的創新,企業的發展,兩岸的交流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台灣雲門芭蕾舞就是以傳說中的故事,結合西洋的芭蕾舞惟妙惟肖演繹得令人神往,而我們福建惠安女的舞蹈也是通過富有地方特色的惠安女的服飾,風俗習慣,勞動場景再現了惠安婦女獨特的精神風貌。這兩者雖然沒有什麼直接的關系,但說明海峽兩岸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色也有許多共同的支點。

❸ 台灣有哪些傳統文化或民情風俗能保留濃郁的閩南和客家傳統特色

以下供參考
台灣的廟會活動及信奉媽祖等民情風俗。
最能體現閩南傳統特色。

❹ 是不是台灣的傳統文化比大陸保存得更加完好

新中國主要是由於文化大革命割斷了中華文化的命脈,而台灣卻逃過一劫,保留至今。你要想看「三國」時的中國,就去「日本」,唐朝的「中國」就去美國「唐人街」,明朝的「中國」就去「韓國」,清朝的「中國」就去「香港」,民國時的「中國"就去「台灣」,新中國(一個天不怕地不怕沒有信仰的無神論國家)就來大陸吧。

❺ 台灣街道上的中國傳統美食有哪些為何說台灣在保留中華文化方面比大陸做的要好請一一列舉詳細說明

台灣小吃我不是太了解。至於第二個問題,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可能不嚴謹,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哈。
一、20世紀初期發生了新文化運動,對大陸的舊文化沖擊很大,而台灣是日本殖民地;

二、1949年有一大批國內知識分子隨國民黨退往台灣,把傳統文化正統帶向台灣。現在我們看到兩岸有兩個清華大學,千萬別以為大陸的是清華的正統,大陸的清華已經退化成理工類高校了,正統在台灣。。。
三、大陸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很多古籍和傳統習俗已經在「破四舊」的過程中被摧毀;
四、經濟全球化帶來了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劇烈沖擊,這種沖擊既影響大陸,又影響台灣,所以當前兩岸已經開始在各方面逐漸趨同,這種差別的減小,也預示兩岸必定走向統一的未來。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滿意。

❻ 大陸與台灣在傳統文化繼承上的差異

中國:雖在文革中損失了大量文物,但留存量仍十分可觀,相關單位的重視程度足夠的話,對於文化傳承有相當大的幫助,只不過大部分都急功近利,導致文化失去了其應有的純朴。
台灣:雖然台灣表面上重視文化傳承,但事實上努力十分有限(本人有親身經歷),但是台灣一個比較好的地方是至少還是能向民眾傳達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總之中國有好的文化資源,但部分『利用』方式錯誤,喪失價值。
台灣文化資源不充足,雖基本上觀念正確,但重視程度不足。
因此兩邊的文化傳承都是不合格的。

❼ 中國的傳統文化到底丟失了多少,還有那些在哪些快不在了關於這點台灣是怎麼做的

傳統文化是需要全中國人民來保護傳承的,連中國都不喜歡自己的傳統文化還想傳承中國文化,別指望政府來保護,因為政府不能讓國人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即使砸重金也不可能永遠保護得了,因為沒人喜歡,就象京劇,各地方戲劇,沒人喜歡看誰還去演,誰還去非心思學,如果沒有政府補貼京劇早沒了,要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關鍵在於國人喜不喜歡,有沒有觀眾,有沒有市場,
新生代中國人還是比較喜歡流行歌曲,美國大片,韓國青春偶像劇。相對於外國倒比較喜歡中國傳統文化,但是外國人要完全掌握中國文化難度不小。
至於台灣,陳水扁大搞去「中國化」除了保留著繁體字,連中國歷史都改了,不知道還剩下什麼。
一樓的台灣人,沒來過大陸就不要亂講。

❽ 同根同源 台灣是怎麼留住傳統文化之根的

傳統文化滋養台灣我們卻棄之如敝屣
面對粗口,我們自慚形穢於自己的文化,面對專橫特權,我們歸罪於中國的奴性文明。總之,我們把自己的一切粗野歸於文化的劣根性。
然而,在與我們相隔一灣淺水的寶島台灣,傳統文化的根卻扎得很深。國學在年青一代心中種下精神的根、文化的根、並對台灣民眾的整體文化素質和道德價值觀產生了深遠影響,台灣人的儒雅與普及國學教育密不可分。
處於轉型期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面對新舊的變遷,充滿迷惘、惶惑、浮躁、掙扎。精神層面的「危機」促使人們到中國傳統文化里去尋找慰藉和支持。
我們這個有著偉大「文統」和「道統」的國度,這個向世界貢獻了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李白、杜甫等無數傑出人士的國度和民族,經過對「國學」的否定和拋棄,再經過全盤西化,眼下出現了文化斷層和精神缺鈣!像是一群文化的孤兒,東討一口,西乞一勺,吃得再多也沒有自己家做的飯香。我們今天的虛無感、今天的功利主義,很多都源於我們對於歷史的失憶。
傅佩榮先生說:「國學是中國人安身立命之基」。 如今,我們成了無根的國度。
有人說國學熱了,但熱的是權謀詐術、風水陰陽、歪曲歷史,真正能夠重塑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傳統精神卻未得到真正弘揚。我們不能總是功利地問「國學到底能帶來什麼」,而是應該反思「丟了國學,我們將失去什麼」。
統一的哲學基礎,道德倫理教育才有落腳點
台灣的國學教育有一個統一的哲學基礎,那就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幹。這個哲學基礎,也可以說是信仰,經過幾千年的實踐證明是適合中國人生活的。有了統一的哲學基礎,才能幫助學生形成一個比較統一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道德、倫理與人格的教育也才有落腳點。
許多人認為儒學是一種政治學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上層建築。其實,儒學真正的本質是一種關於人的學問。儒學認為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是修身。也就是說,社會的安定,國家的長治久安,基礎在整個社會成員的道德素質。
健康社會的主流人群,應該奉行的是基本相同的社會價值觀,這樣社會才能穩定。而這一切,必須依靠教育來實現,而教育中,語文教育最能夠承擔這個功能。
強調知行合一知識化為行為准則
台灣國學教育強調的就是躬身實踐,就是知行合一,要求把所學的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准則,非常注意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大陸語文教育在生活實踐上,可以說極為欠缺。例如,台北縣國中初中一年級語文老師的一次課程設計,我們就會明白台灣的國學教育是如何倡導身體力行的了:
課文:《論語論孝選》
主題:躬行孝悌
學習單設計:
1. 先說明自己是怎樣對待父母的(實情)。
2. 這一個月來的變化(言語、行為、態度)。
3. 因為變化、家庭氣氛變化(反思、思考)。
4. 因為躬行孝悌這件事,讓我體悟到……(感受)
□ 反省自己的言行。
□ 認真觀察熟悉又陌生的父母。
□ 站在父母的立場去思考父母所做的事。
□ 尤其重要的是:實踐孝悌不是一個月的事,是終身的事

❾ 求論文「 談談台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

談談台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
方才在網上看到一篇題目叫「誰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文章說到:要看唐代的中國,就去日本。要看明代的中國,就去韓國。而文章的重點講的是台灣。認為,台灣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保存著傳統的「仁義禮智信」和「溫良恭儉讓」。
這樣說,是有根據的。台灣確實較多地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相對地說,台灣對中華文化經典比較重視,也比較重視中華文化的倫理教育,社會風氣也比較好。前段時間我去台灣一次,對此深有感受。台北街道就有「忠孝路」、「仁愛路」,這在大陸的哪個城市恐怕都沒有。有一段時間,人們對「忠孝」避之惟恐不及。我的一個同事姓鍾,小時候叫「鍾孝」,文革來了,就改名叫「衛東」了。
不過,說台灣繼承了中國文化,而大陸沒有。這又不是很確切。因為,文章所說的台灣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是儒家文化,這一部分,大陸確實是沒有繼承,不僅是沒有繼承,在很長一段時間,還嚴厲批判它。但大陸也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就是法家的思想文化。法家的特點是站在君王立場上,主張加強君權,只是為君王考慮的。其「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思想,實際上,是取消君王一人之外的所有人可能的特權,讓所有人在君王面前同樣卑微。所有人都只向君王效忠。為此,法家與認同「父為子隱」的儒家倫理不同,它主張親人與親人之間相互告發。「誰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一文中提到的「文革時期兒女告發父母,學生告發老師,朋友告發朋友,鄰居告發鄰居,夫妻相互告發」,這正是法家思想的社會實踐。那時的破除「四舊」即「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也是法家的東西。「文革」時期,實為法家思想的一次大規模的社會實踐,媒體上連篇累牘地「評法反儒」,實際上是歌頌法家,批判儒家。大家唱著「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此前也早有歌曲唱「母親只生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拋開家庭倫理,只向一個人效忠,這正是法家思想的核心。總之,台灣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大陸也繼承了,只是所繼承的東西有所不同。

閱讀全文

與台灣是怎麼留住傳統文化之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