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史!!!!!
中華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即漢族文化,漢文化。且流傳年代久遠,地域甚廣,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稱為「漢文化圈」。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等國,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❷ 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於哪一年
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於建國初期的1950年
如果您認可我的答案,請點擊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
❸ 中國文化產業最早提出是哪一年
文化產業,這一術語產生於二十世紀初。最初出現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之中。它的英語名稱為Culture Instry,可以譯為文化工業,也可以譯為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和特殊的經濟形態,影響了人民對文化產業的本質把握,不同國家從不同角度看文化產業有不同的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文化產業的定義如下: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從文化產品的工業標准化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角度進行界定。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
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談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面對當今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因素的新形勢,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於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大家通過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紛紛表示,我們要不斷加快「兩個率先」推進步伐,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競爭力和文化持續發展能力,努力譜寫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新篇章。
❹ 我國什麼時候確定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支柱性產業
文化產業是一個重要的產業,但不是支柱產業。
在2012年12月15日舉行的「2012年中國文化金融創新峰會」上,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表示,文化和金融合作的共識已經開始形成,這對產業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他還透露,正和財政部門一起研究財政資金來支持文化金融的新模式。
截止到2012年12月,文化部與各銀行機構部行合作的機制下,實現重點信貸融資項目97項,累計余額210.96億元,部行合作帶動了文化產業信貸余額的新高。
❺ 我國哪一年第一次使用文化產業這個概念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第一次正式使用了「文化產業」這個概念,並在兩處出現,並提出了「推動信息產業與有關文化產業結合」、「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
(5)中國什麼時候文化產業擴展閱讀: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構想。隨後的2004年,中國提出了「創意中國」的口號,文化產業開始走上加速發展的軌道。這就使文化產業的官方界定和統計體系提上了議程。2004年3月,國家統計局頒發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准,首次對文化產業進行了正式界定。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對文化產業發展做了戰略部署。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需要不斷加強、改進和完善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統計。在這樣的背景下,經中編辦批准,2011年11月,國家統計局成立了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統計司。這標志著中國文化產業統計工作掀開了新的一頁。
❻ 中國文化產業具體指什麼
我畢業於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談談我的看法吧。
首先什麼是文化產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文化產業的定義如下: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從文化產品的工業標准化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角度進行界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這一定義只包括可以由工業化生產並符合四個特徵(即系列化、標准化、生產過程分工精細化和消費的大眾化)的產品(如書籍報刊等印刷品和電子出版物有聲製品、視聽製品等)及其相關服務,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藝術的生產與服務。
事實上,世界各國對文化產業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美國沒有文化產業的提法,他們一般只說版權產業,主要是從文化產品具有知識產權的角度進行界定的。日本政府則認為,凡是與文化相關聯的產業都屬於文化產業。除傳統的演出、展覽、新聞出版外,還包括休閑娛樂、廣播影視、體育、旅遊等,他們稱之為內容產業,更強調內容的精神屬性。
2003年9月,中國文化部制定下發的《關於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文化產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與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兩者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2004年,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界定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所以,我國對文化產業的界定是文化娛樂的集合,區別與國傢具有意識形態性的文化事業。
2004年,國家統計局在與中宣部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同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從國家有關政策方針和課題組的研究宗旨出發,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將文化及相關產業概念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
根據這一概念,文化產業的范圍為:
1、 為社會公眾提供的實物形態文化產品的娛樂產品的活動,如書籍、報紙的出版、製作、發行等。
2、 為社會公眾提供可參與和選擇的文化服務和娛樂服務,如廣播電視服務、電影服務、文藝表演服務等。
3、 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務,如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圖書館服務、文化社會團體活動等。
4、 提供文化、娛樂產品所必須的設備、材料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印刷設備、文具等生產經營活動。
5、 提供文化、娛樂服務所必須的設備、用品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廣播電視設備、電影設備等生產經營活動。
6、 與文化、娛樂相關的其他活動,如工藝美術、設計等活動。
文化產業是否是我國必由之路:
那是肯定的。因為發達國家都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比如美國的好萊塢(電影產業)、日本的動畫出口(動漫產業)等等。文化產業由於涉足比較廣,很多第三產業都在文化產業的范疇里。可以說,發展文化產業一定會對我國的經濟建設有重大貢獻。
如何走好文化之路:
這個只能從我本人的角度談談看法。
首先,要提高國民素質,提高國民的文化消費。
其次,要讓文化產業有規模成系統的發展。
第三,逐步將文化事業產業化,可以增加資本投入。
另外是體制上的問題了,這個要看國家的政策,基本上文化產業從業者能做的就是學習國外的優秀案例,發展自己的產業。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❼ 文化產業概念在我國成為正式的概念,范疇有幾年左右的時間
定義:文化產業是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背景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產業 , 是全球化的消費社會背景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產業。被公認為 「21 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 「 朝陽產業 」 或 「 黃金產業」。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提出了文化產業(Culture Instry)的概念。
幾年後,英國首相布萊爾又提出Creative Instry的新概念。直譯為創造型產業,新加坡開始譯成創意產業,甚為確切。
英國的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給「創意產業」(Creative Instry)做出了如下定義:
「創意產業」就是源於個人創意、技巧和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而形成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
按照英國和專家的意見,「創意經濟」的范疇包括13個行業,即:廣告、建築、藝術和文物交易、工藝品、設計、時裝設計、電影、互動休閑、音樂、表演藝術、出版、、電視廣播等等。
文化產業更為廣泛;文化創意產業又高於傳統文化產業。通俗講:就是以創意為核心,科技為載體,工業化生產標准,滿足人類精神需要的產業,就是文化產業。
特點:文化產業正在以全新的方式改變著中國文化建設與文化發展的形態,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國家戰略的創新與實現,在創造性的改革計劃經濟爺件下形成的文化形態和文化結構的同時.正在創造性的建構中國的新文化、新經濟和新政治格局。創造性的構建中國文化的新體制;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將成為校正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走向的指南;文化產業在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同時,也將面臨自身增長方式的戰略性轉移。以版權產業為核心的文化產業創新體系建設,將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主流和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強弱的戰略性標志;能否把文化產業的積極成果轉化成可供公共文化消費的公共文化產品和公共文化服務,經濟效益轉化成社會效益,為社會公平和公民精神健康提供價值體系和價值觀支持,將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新的價值取向和衡量標准。
❽ 文化產業發展什麼時候提出的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上提出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這里我國第一次在文件上明確把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區分開來,提出發展文化產業。 但是早在2000年就已經提出過要發展文化產業了,有很多當時的期刊雜志上就出現過發展文化產業的相關表述,如 加速發展文化產業/李源朝//今日浙江2000-21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 促進兩個文明建設/曹智//遼寧日報2000-09-22 國家文化安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策論/胡惠林//學術月刊2000-02 等等
❾ 我國要在什麼時候建成文化強國
年我國要在2035時候建成文化強國。根據規劃《建議》,到2035年,我國將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規劃《建議》還專門用一部分對文化建設進行部署,指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並從三個方面入手,部署了未來文化建設的重點任務。
建成文化強國具體戰略
要切實搞好宣傳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實事求是.要在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弘揚主旋律、深入調查研究的前提下,按照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區分類別、區別對待的原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斷做大做強文化產業。
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擴大文化消費,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不斷開辟文化產業的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