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山西晉文化資料,越多越好
山西有著悠久的歷史。遠在100多萬年前就有古人類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相傳堯、舜、禹都曾建都山西。春秋時期,山西大部分為晉國領地,故山西簡稱為「晉」,戰國初韓、趙、魏三分晉,山西又有「三晉」之稱。
唐、晉、三晉及其它
相傳太原是古唐國封地,山西簡稱晉,三晉是山西、太原的美稱。本文將就唐、晉、三晉的聯系說一段有關太原的歷史。
一、關於唐。唐在漢字中本義大言,引申為廣大的意思。《論衡·正說》注為「唐之為言盪盪也」。揚雄《甘泉賦》有「平原唐其壇曼兮」句。然而,在中國,在世界一說到唐,人們總要想到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大帝國唐朝。公元 617年,由於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窮奢極欲,徵集百姓,大興土木,民不聊生,農民大起義已發展到如火如茶的境地,太原留守李淵及其子「太原公子」李世民乘機起兵,攻人長安。次年,隋朝滅亡,李淵在關中稱帝,國號曰唐,建都長安。唐代前期,經「貞觀之治」,國勢極為強盛,北部疆域在7世紀後葉,北界曾包括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游,西北達到裏海,東北達到日本海。唐王朝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橫跨亞歐的大帝國,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是,李淵父子,奪取天下後何以將國號定為唐呢?還得從山西太原談起。
相傳,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前,中國處於父系氏族社會的後期,黃帝是古代各族的共同祖先,山西一帶是部落首領堯的領地。堯為陶唐氏,名放勛,建都於平陽(即今山西臨汾,現有堯廟),史稱唐堯。帝堯苗裔劉累受封於唐國,是我國歷史資歷很早的古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殷之後,又平滅了反叛的劉累後代的唐國。周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叔虞受封的唐,實際上接受了劉累子孫所留的一切,其領地為山西的汾水、澮水流域。至於故唐城究竟在何地,有二種說法:一說在翼城縣西20里;一說在並州晉陽縣北 2里。這里不作考究。但令人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後者,可能是人們從現實的存在看到,唐改晉後,後人確實在故唐城一帶修築晉陽城並為唐叔虞在晉陽修建了詞堂吧。我的看法是,二說都有可能,比較客觀地說,可能是堯唐建都在臨汾,劉累的後裔在翼城一帶建了唐城,叔虞封唐之後又在晉陽建立了唐城。不管怎麼說,山西太原是古唐國的封地。
李淵隋時為太原留守,世襲唐國公。李淵、李世民父子奪取天下之後,由於太原是他們起事興邦之地,又是古唐國的故地,且唐字本身,在漢語中是個吉字,有大而廣的意思。因此,取國號曰唐。由於大唐帝王在極盛時期,疆域廣大,國力強盛,在世界歷史上的影響較大,至今英美等國仍把中華僑民稱為唐人,把華僑居住集中區叫作「唐人街」,把中國服裝稱作「唐裝」。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卻不知道大唐的唐字追根尋祖還是來自山西太原呢!
二、關於晉。西周時期的晉,大約從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及其子燮父改唐為晉,到公元前 222年,趙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趙國徹底滅亡,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近 800 年。這里說的晉,包括晉及三晉,下面先說晉。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封爵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從晉國世系計算,晉作為侯國經歷了17世,作為公國經歷了20世,公侯合計共37世 634年,加上自趙魏韓三家分晉成為三個侯國,至秦滅趙統一中國的 154年,合計為 788年。由此可見,晉國作為先秦時期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晉國時代及趙魏韓分晉以後,其領域包括代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程度最古老、最文明的主要區域。從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看,山西芮城西王村文化、夏縣東下馮文化、襄汾陶寺文化、河南的鄭州裴里崗文化、安陽後崗、大司空文化、澠池仰韶文化、三門峽市廟底溝文化、河北武縣磁山文化,這些夏、商、周文化代表區,都在當時的晉國范圍之內,也就是說當時晉國,包括了現在山西的大部分和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晉國的主要領地在山西,所以山西簡稱為晉,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至於當初燮父為何改唐為晉,有兩種說法,一是因境內有晉水,故稱晉;一說是取晉本義與進同是前進的意思,究竟取自何義,也已無可考,但山西稱晉是公認無疑的。
這里還需說明一點,晉國的地位原襲於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姬誦封其弟叔虞的唐,燮父改唐為晉以後,唐晉就不分了。唐叔虞是唐的領主,也是晉的始祖。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稱「晉,唐叔虞者」也正是這個意思。在周王朝時代晉原是一個侯國,即二等諸侯國。約在公元前 680年,晉武侯滅緡侯即位以後,自稱為曲沃武公,私自提高了規格。為取得中央的承認,武公採用了不正當的手段,他把晉的全部珍寶、金玉、青銅器物送給了貪財愛寶的周天子。周天子受了曲沃武公的賄賂,封曲沃武公為晉武公,於是侯晉升格為公國,躍身諸侯列強。對於晉武公以行賄手段取得升為公爵的醜行,司馬遷在《晉世家》中無保留地予以記載,在歷史上留下千古罵名。但晉武公使晉成為公國後,僅在位二年,並未能有什麼作為。之後,獻公寵驪姬,而晉禍亂源;惠公以怨報德使秦晉關系惡化,晉國禍亂不斷,國力衰危。公元前 645年,在外流亡19年的晉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國即位,史稱晉文公。由於晉文公飽經流浪之苦,即位以後對內實行施惠百姓、開禁薄賦、獎勵農耕、賑濟貧困、減輕關稅、鼓勵通商、宣揚法教、淳樸民俗;對外秦晉交好,多代聯姻,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使晉國達到民富國強,實現了晉國的中興和霸業。公元前 572年,晉悼公即位後,晉國國勢日趨衰微。
三、關於「三晉」。公元前 458年,晉哀公即位不久,晉國六卿(智、趙、魏、韓、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晉國的實權,他夥同韓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著智伯又聯合韓、魏圍攻趙國都城晉陽,兵將水灌,企圖一舉滅趙。趙襄子以「唇亡則齒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說服韓、魏,三家聯合起來反對智伯,大敗智軍於晉陽,殺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的領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晉烈公十七年),趙、魏、韓受封為諸侯。由於趙、魏、韓都孕育於晉國,「三國分晉」後,雖然晉國宣告滅亡,新興的趙、魏、韓濟身諸侯之列活動於中華舞台;但晉作為公國,其烈公、孝公、靜公在狹小的天地中還有名無實地存在了28年。
晉,三晉是秦統一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國。所謂三晉,就是三家分晉,晉分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晉在中國歷史上是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 403年),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將三家分晉作為開端,並提到三晉這個述語。三晉,實際上也是後世對這一段歷史的統稱。我想,正如後人稱東漢末年的蜀、魏、吳為三國一樣,是泛指這一段歷史的。三晉既代表稱霸春秋的晉國,又包括躋身戰國七雄的趙、魏、韓。人們歷經二千數百年至今仍然懷念三晉,贊美三晉,把山西統稱為三晉,說明三晉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比晉更廣泛地體現了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的發源地之一的內涵;說明三晉文化實現了北方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對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做出的歷史貢獻;說明三晉大地地理優越,資源豐富,人才薈萃,是祖國的一塊風水寶地。
有著30個世紀悠久歷史、古老文化孕育的三晉兒女一定會在跨越新世紀光輝時代,在三晉大地奏出更加輝煌的凱歌!
Ⅱ 山西文化有哪些
說到山西文化,首先要提的是三晉文化,山西歷史從舊石器時代發端,歷經堯舜禹和夏商周
數千年的演進,到晉國和三晉時期已經形成有別於其他地域文化的顯著特徵。
春秋戰國時期,山西成為戰國法家、縱橫家、名辯家和兵家的發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脈,由此形成蔚為大觀的三晉儒學。這些進步思潮同處於百家爭鳴的時代,不僅有相互的砥礪和激盪,也有相互的補充和促進,共同創造了具有進步特色的三晉文化。
三晉文化中又誕生出出晉商文化 晉商是指山西(中國中原地區的一個省)商人,山西的簡稱為「晉」。晉商首創了中國歷史上票號。「票號」是當時商人通商的一種方式,商路遙遠,匯通天下,曾在中國歷史上顯赫一時。直至如今還傳頌著「山西人善於經商、善於理財」的說法。
飲食文化,以麵食為主
歷史文化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公元前403年韓康子和魏桓子與趙襄子三國分晉,從晉分出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 ,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五代時期,後唐 、後晉 、後漢和北漢都是以山西為根據地起家。在中國封建社會期間,山西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亂世越是顯得重要 ,誰擁有了山西,誰就可以稱雄天下。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禹鑿孟門」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省會城市太原,被譽為「龍脈」所在地,向來乃兵家必爭之地,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眾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白袍將軍薛仁貴,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張遼,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被嘉靖帝譽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維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十大名將中的徐向前、傅作義等。山西,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
民俗風情
婚嫁:朔州人婚嫁,同其他地方一樣,一般都憑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盡管時代變遷,移風易俗,但大體仍沿舊習,特別是農村,重要禮儀程式,墨守成規,至今未變,大致都須經相親、訂婚、結婚、回門四個步驟。 相親:媒人為男女提親,介紹雙方的情況,如年齡、屬相、生辰、人品、長相,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和父母為人等。兩家權衡條件,集眾人商議後,有意結親者,男子隨媒人到女家相看。雙方同意,即約時間,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飯,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離去。 訂婚:經媒人在男女兩家之間多次說合,確定彩禮和嫁妝,婦方交換兒女生辰八字,擇吉日行訂婚禮,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禮給女方,並設宴慶賀。次日女方設宴請男方。之後,擇日領取結婚證,有的還出外旅遊,成婚後,男女互贈些服裝,稱換夏或換冬。 結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禮,俗稱「下茶」,男方使媒人將「新娘」出聘時所穿衣物(內衣)及「水禮」(米、面、肉)送至女家,並通知娶期。之後,男女方的至親各自請未來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飯,謂之「吃喜頭飯」。娶親的前一日,親朋皆來,俗稱「待人」,有的請「鼓匠」助興,所以又稱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餅」。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稱「吃喜糕」。早飯後,男方奏鼓樂、抬花轎(有的用馬車或騾馱轎,現在基本上用汽車)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親。新郎要給新娘帶去一根紅褲帶,名曰:"喜結良緣";帶去一個瓶子,瓶中插一棵蔥,謂之"生根立後";帶五根肋骨的豬肉或羊肉一塊,叫做"離娘肉"、"五方喜慶",娶親回來時,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帶回,表示婚後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離".女方設茶水、糖果、糕點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換上男方帶來的衣服(一般為紅綿衣、綿褲),向父母拜別後,由胞妹摻扶上轎(車).同行人有送新的,開箱子的,後有「賀堂」(又稱圓飯)者隨行,按事先擇好的時辰進入男家。到男家後,新娘由攙親者攙引,踏"紅氈"進入新房,並為"賀堂"者"燒茶",吃"進門飯".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禮畢即開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間新郎新娘要向來賓敬酒,行禮,認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鬧洞房儀式,俗稱「倒寶壺」,讓新郎新娘說繞口令,猜謎語,說笑話取笑,後夫妻吃對面飯,深夜方畢。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親戚朋友行禮,稱:「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後舉行),並由受拜方出禮錢表示祝賀。 回門:一般在結婚典禮的次日,女家派人和車,親邀新郎新娘回門,設宴款待新郎新娘及女方親朋好友,席間向來賓敬酒,行禮,認大小,當晚或第二天返回。婚後第四日,女隨婿省親,稱為「住對月」或「住四六」。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朔州的婚禮風俗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禮節從簡。 喪葬:古代朔州的喪葬禮儀程序極其繁瑣,一般可分為小斂、大斂、燒紙、送燈、辭靈、出殯、復二等。 人亡後著壽衣,打破一孔窗戶紙,扶戶門板上,停於後杭,殺"倒頭雞",頭下燒紙、點燈、上香致祭,子女放聲號哭,此為小斂。然後貼"殃狀"並掛"告天紙"於街門外,訃告鄉里。晚輩披麻戴孝,孝子戴重孝到人主(死者至親)家稽首報喪。次日晚移屍入棺,俗稱"入斂",屍體蒙紅布,虛掩棺蓋,停柩於堂屋,置供品,點長明燈,朝夕奠。親友、族人、鄉鄰前往靈前燒紙弔唁。
Ⅲ 三晉文化特點
山西簡稱晉,別稱三晉。三晉文化的特點,劉偉毅先生歸納為四,即民族融合性,兼容並包性,地域差異性和黜華尚實性。儒家推崇三晉根祖文化,形成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內涵;三晉文化在傳承儒家文化精髓中,樹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三晉文化。
http://hi..com/%CE%D2%D2%BB%D6%B1%D4%DA%D5%E2%C0%EF/blog/item/3dd2367be60997f50ad1872f.html
論三晉文化的特點
三晉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鮮明的特點。我以為,研究這些特點,對於了解三晉文化的本質和它的發展是有意義的,對解決今天的現實問題也會從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間。
就我所知道的一些三晉文化現象來看,至少有以下幾個特點是應該引起重視的牶一個是開放,一個是務實,一個是求新牞依我看這是三晉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一開放這可以說是三晉文化與生俱來的特點。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曾經長期被迫流浪在外,走過了許多國家和地方,廣泛接觸到華夏和夷狄的文化,即位以後,加以融匯貫通,形成了三晉文化的基礎。其中突出的一點,就是對人才的重視。不僅放手使用本國的人才,而且大力招攬國外的人才。「楚才晉用」這個成語,概括的就是這種情況。另一個突出的例子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趙武靈王認識到中原傳統的車戰不夠機動靈活,因此力排眾議,學習和引進匈奴人的辦法,用騎兵代替車戰,同時發揮弓箭的遠程作用,大大提高了三軍的戰鬥力,培養出了像李牧、廉頗這樣的名將。
這是遠古的例子。近世的例子則是晉商的興衰。世界的眼光,開放的心態,創新的理念,是晉商興起的主要原因;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內耗不斷,則導致了晉商的衰敗。一位研究晉商的學者講:「晉商成於開放,敗於保守」是很到位的。
與開放這個特點相聯系的是包容。山西的北部,歷來就是游牧民族進據中原的必經之地,是不同民族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地區,也是不同文化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的地區,這就決定了三晉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三晉文化是集百家之長的文化,不僅善於吸納,而且善於將外部文化本土化。有包容才能不斷豐富,這是很重要的。應該提倡不同文化的對話、共處,不要對立、沖突,這樣才能使人類社會更為和諧。其實早在春秋時代,三晉文化就有寬容的傳統。中學時老師教我們學文天祥的《正氣歌》,裡面有這么兩句「在齊太史筒,在晉董狐筆。」董狐是晉靈公時的史官。晉靈公是一個胡作非為的國君。大臣趙盾一再規勸他,他不但不聽,還起了殺心,迫使趙盾逃到了現在的晉東南一帶。
這時趙盾的族人刺殺了晉靈公,把趙盾迎回來主政。董狐在記載這一事件時寫道:「趙盾弒其君。」趙盾說,當時我正在逃命,怎麼能說是我弒君呢牽董狐說,你並沒有逃出晉國的國境,你的族人殺了國君,怎麼不是你弒君牎趙盾盡管並不同意他的說法,但尊重史官的意見,就由他這么寫了。應該說,這就是寬容。這樣的大度,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
二務實務實,從思想方法上說,就是實事求是;從政治理念上說,就是關心民生疾苦,就是民本思想。務實的精神可以說是三晉文化的精髓。這種文化思想,實際上促成了我國封建朝代史上兩個最好時期的出現,那就是「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
「文」「景」指的是漢文帝和他的兒子漢景
帝。漢文帝早年封代王,都城就在現在的平遙附近。他是山西的水土哺育大的,熟知這里的風土人情和百姓疾苦。即位以後,他堅持不生事擾民,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使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百姓的生活得以改善,開創了「文景之治」。漢文帝是歷史上最儉朴的皇帝。他不許寵妃慎夫人穿長裙,以免群起仿效,浪費織物。晚年他想建一座露台,是露天的土台,而不是像以前那些君王那樣,還要蓋許多豪華的亭台樓閣,但一算賬,即使這樣,花費也相當於幾個中等農戶的資產,最終還是放棄了。漢文帝還是一個嚴格按律辦事的人。
當時的雲中守魏尚抗擊匈奴有功,但在上報戰績的時候,首級的數目與實際不符,多報了六級,結果不僅沒有得到獎賞,還被撤了職。用現在的話說,漢文帝已經是一個懂得必須「依法治國」的人了。總之,在他的種種作為後面,都可以看到一種務實的精神。
唐王朝本來就發源於三晉。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也是務實精神的結果。至於
後來唐玄宗的「開元之治」,與李隆基早年在潞州的經歷自然也不無關系。
三求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進步。三晉文化中的求新精神也是值得特別關注的。可以舉文學藝術方面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唐詩是我國古代文學的瑰寶。唐詩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蓬勃的發展,與唐王朝當局者開放的、兼收並蓄的政策是密切相關的,與一大批山西籍詩人如宋之問、王勃、王維、白居易、柳宗元等的傑出貢獻也是分不開的。唐代詩人既繼承了北朝文學朴實敦厚的傳統,又充分吸取了南朝文學的營養。在融匯貫通的基礎上,又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作出新的探索,這才有了唐詩的繁榮。
另一個例子是元代的雜劇。晉南是雜劇的發祥地之一。把文學藝術從大雅之堂引入街坊市肆,是雜劇作家的巨大貢獻。而這種貢獻又是建立在創新的基礎上的。文化是一個大概念。從廣義上說,應該包括人類在歷史過程中創造的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財富。從狹義上說,涉及意識形態的方方面面。不管從哪個意義上看,都可以說,三晉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具有魅力,具有生命力、向心力和同化力的,值得我們認真加以研究。而緊緊抓住三晉文化的特點進行深入研究,應當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獲得新的理性與良知。我相信,在新一屆理事會的指導下,在未來的五年內,三晉文化研究會一定會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
http://www.fzxq.org/html/200608/16/20060816185148.htm
Ⅳ 《詩經》中的三晉文化指的是什麼
三晉大地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古代文明的策源地,也是中華民族燦爛傳統文化的搖籃。它的「根」可以遠尋到古老的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誇父逐日」、「愚公移山」等,但有文字記載的較為明確可靠的要算《詩經》中的「魏風」和「唐風」。《詩經》中的「魏風」之「魏」不是三家分晉後的魏國,而是在西周就已受封立國的魏國,其地點在今山西省運城地區芮城縣境。清人陳克雲:「魏在商為芮國地,與虞爭田,質成於文王。至武王克商,封姬姓之國,改號曰魏。《春秋》閔公元年,周惠王之十七年也,晉獻公滅魏(以其地賜大夫畢萬,自是晉有魏氏),今山西解州芮城縣是其地。」《史記》雲:「魏,大名也。」後漢服虔釋曰:「魏,喻巍巍高大也。」
「魏風」七篇皆無事實可考,大抵皆為不滿魏國末年政治的話。推知此七篇詩作的年代,當在魏國將亡之前,即春秋時代(前 661年)以前。
唐,古國名,帝堯舊都,在《禹貢》冀州之域。「唐」的意思是大,《說文》雲:「唐,大言也。」周成王以唐地封弟叔虞,史稱唐叔虞,後因南有晉水,改國號曰晉,後徙曲沃,又徙居絳。朱熹《詩集傳》雲:「其地土瘠民貧,勤儉質朴,優深思遠,有堯之遺風焉;其詩不謂之晉而謂之唐,蓋仍其始封之舊號耳。」《呂覽·當賞篇》載晉文公曰:「若賞唐國之勞徒,則陶狐將為首矣。」《左傳》載,吳公子札在魯國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其憂之深也。」所以,春秋時也有稱晉為唐的。
「唐風」共計12篇,據《揚之水》小序,以為刺「晉昭公也。昭公分國以封沃,沃盛強,昭公微弱,國人將叛而歸沃焉」,此詩確有「從子於沃」之句。又《左傳》雲:「晉始亂,故封桓叔於曲沃。」《采苓》小序雲:「刺晉獻公也,晉獻公好聽讒焉。」所以,「唐風」中最早的詩當在昭公初年,即周平王時代;最晚的詩到晉獻公中期,時間跨度為 100餘年。
「唐」地在「太行恆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唐風」產生的地域,大約在今山西省中部太原為輻射中心,兼及太原東南部的一些地區。故清人陳奐雲:「晉陽、平陽皆堯舊都。」詩作「本堯之遺風,仍其舊號,謂之唐。」
Ⅳ 三晉人文精神有哪些
三晉的人文精神包括:一個是開放,一個是務實,一個是求新。
這是三晉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Ⅵ 三晉地區有哪些文化發展
三晉地區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黃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從180萬年前的西侯度文化、經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許家窯文化、崎峪文化,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呈現了舊石器時期原始文化發展的完整序列。史書記載,上古時期堯建都平陽,之後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夏王朝也誕生在這里。
Ⅶ 山西特色文化
山西(Shanxi)位於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稱為「表裡山河」。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山西文化可以說是黃河文化的一種反應,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之一。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光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蘊,使山西文化在悠久的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中描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此,我將從XXX、XXX、xxx等幾個方面向大家介紹我的家鄉--------山西。 山西歷史文化的完整性、先進性和藝術性,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對華夏五千年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也使山西成為地方文化特色最濃厚的地區之一。 山西是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區域之一。史書中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時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國本土發生的文明中,從堯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區的文化傳承從未間斷。自古以來,山西就是中原華夏族與北方各民族文化交匯的天然通道是中原農耕經濟與北方游牧經濟沖撞對接的前沿陣地。上古時期,中原各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漸融合於華夏族,接受了較為先進的華夏文化。到春秋後期雙方的界限幾近消失。在明清時期的五個多世紀里,山西商人從鹽業起步,發展到棉、布、糧、油、茶、葯材、皮毛、金融等各個行業,並把商貿活動由故里擴展到全國各地,甚至遠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國、俄羅斯、朝鮮、日本等國。晉商的魄力之大、足跡之遠、財富之巨,讓世人認同了「無西不成商」的歷史事實。 山西地區的歷史演進,聯系貫通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留下的3.5萬處文物古跡,國保單位119處,居全國第一。因此,山西最有資格成為世人了解和欣賞華夏文明的「主題公園」。 山西歷史文化具有不斷變革和進步的鮮明特色,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山西歷史文化的發展證明,社會的變革和進步,既以先進思想為依據,又是新思想的搖籃。 春秋戰國時期,山西成為戰國法家、縱橫家、名辯家和兵家的發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脈,由此形成蔚為大觀的三晉儒學。這些進步思潮同處於百家爭鳴的時代,不僅有相互的砥和激盪,也有相互的補充和促進,共同創造了具有進步特色的三晉文化。
晉商文化
深厚的人文底蘊
飲食文化
參考:《山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