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良渚文化公園大約多少公頃

良渚文化公園大約多少公頃

發布時間:2022-07-12 06:51:34

『壹』 為什麼良渚古城能被稱為「中華第一城」

我國著名的古城遺址——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成為中國第55個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一時間,一座5000年前的古城,走紅網路,許多人紛紛打聽,這良渚古城,究竟為何物?有何故事?

『貳』 杭州市良渚國家遺址公園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良渚國家遺址公園,位於杭州市西北郊良渚、瓶窯兩鎮,是良渚文化中心遺址,現已發現遺址點135處,保護范圍約42平方公里。它是中國最重要的大型考古遺址之一,在東方文明發展進程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意義。遺址公園不同於普通的公園,它是一個保護、利用、開發和展示文化遺跡的綜合工程,良渚國家遺址公園2009年6月12日正式動工開建,預計在2016年前建成。良渚國家遺址公園在餘杭境內的104國道以北、東苕溪以南、瓶窯鎮華興路以東、良渚鎮長安路以西的25平方公里地域范圍。遺址公園建設將以莫角山良渚古城為核心,包含反山、匯觀山、塘山、瑤山等文化遺址,通過遺址現場的剖面展示、復原展示等形式,形成一個點線面結合的大眾化良渚文化認知體系。

查看更多有關於良渚國家遺址公園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

『叄』 關於中國名勝古跡的資料

1、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2、長城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其中河北省境內長度2000多千米,陝西省境內長度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3、大明湖

大明湖,山東省濟南市區湖泊、濟南三大歷史名勝之一。位於濟南市歷下區舊城區北部,是由濟南眾多泉水匯流而成,湖水經濼水河注入小清河。湖水面積46公頃,水深平均2~3米。

大明湖歷史悠久,紀念古人政績、行蹤的建築以及自然景觀很多,諸如歷下亭、鐵公祠、小滄浪、北極閣、匯波樓、南豐祠、遐園、稼軒祠等,引得歷代文人前來憑吊、吟詠。唐代以後的歷代詩人,都留下了著名的詩篇。

解放後,於1957年正式闢建成公園,幾經修繕美化,成為濟南市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

4、峨眉山

峨眉山(Mount Emei)位於北緯30°附近,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邊緣,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的萬佛頂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峨眉山處於多種自然要素的交匯地區,區系成分復雜,生物種類豐富,特有物種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亞熱帶植被體系,有植物3200多種,約佔中國植物物種總數的1/10。

峨眉山還是多種稀有動物的棲居地,動物種類達2300多種。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常結隊向遊人討食,為該山一大特色。

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築、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郁氣息。

山上多古跡、寺廟,有報國寺、伏虎寺、洗象池、龍門洞、捨身崖、峨眉佛光等勝跡,是中國旅遊、休養、避暑目的地之一。

5、劍門蜀道

劍門蜀道是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劍門關為核心,北起陝西寧強,南到成都,全長450公里。劍門蜀道沿線三國文化深厚,龐統、蔣琬、姜維、鄧艾、馬超、鮑三娘等在此留下了精彩的故事;

劍門蜀道沿線古跡眾多,三星堆遺址、德陽文廟、昭化古城、七曲山大廟、皇澤寺、千佛崖等都是重要文物;

劍門蜀道沿線美景密布,富樂山四季花似錦,翠雲廊古柏三百里,明月峽「飛梁架絕嶺」。

因1000年前詩仙李白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得以名揚天下。數百里古蜀道上,峰巒疊嶂,峭壁摩雲,雄奇險峻,壯麗多姿,構成了川陝交通的一大屏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故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明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峨眉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劍門蜀道

『肆』 良渚文明的關於良諸遺址群

現已發現的良渚文化遺址多達500多處,散布在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360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 1986年, 5月8日,浙江考古研究所組成的挖掘小組進入反山工地,他們在將近2000平方米的地方,開掘了6個10米見方的探坑。 在12號墓坑中,一共出土了700多件玉器!從泥土中清理出的這個器物,是一件精美的玉器。這是在史籍中有過記載的玉琮。以往的良渚文化遺存中也有玉琮出土,但像這么大、這么精美的玉琮卻從沒有見過,現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
12號墓中的玉器全是真玉!緊接著,一件更大的玉琮出土了,這個玉琮重達6.5公斤,被稱為玉琮王。各種形狀的玉器不斷被發現,在這個編號12號的墓坑中,一共出土了700多件玉器,這些玉器從頭到腳圍繞著墓主人,擺放十分講究,似乎在表達著某種信仰和理念。
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一個叫莫角山的地方又有了新發現12號墓清理完了以後,考古人員在600平方米的范圍內,又陸續發現另外10座良渚時期的墓葬,出土玉器達5000多件(組),這是良渚文化考古發掘史上最為壯觀的一次發掘。
在良渚玉器中,玉琮是最典型的代表。專家們對玉琮的功能有各種各樣的解釋。 良渚玉器中數量最多的是這種叫璧的玉器。不論是玉璧、玉琮,還是玉鉞,面上都雕有一個神秘的圖案。起初人們對這個圖案並沒有在意,但它反復出現在不同地點出土的不同玉器表面,引起了考古專家的關注。有一點確信無疑,這是一個神徽,而這些刻有神徽的精美玉器,與那個神秘的祭壇共同承載著良渚人神聖的祭祀活動。
良渚文化經過考古界幾十年的發掘研究,對於它的分布范圍、上下限的界定、遺址的社會文化性質以及它與太湖流域其他史前文化的關系等,有了愈來愈清楚的認識。基於典型遺址地層關系的分析,可以認定良渚文化與崧澤文化、馬家浜文化是太湖流域已知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三個密切聯系的階段。至於處在良渚文化層之上的含有印紋陶的堆積,在太湖流域已不屬於新石器時代的范疇。這三個文化階段的前後繼承發展關系,可以從石器、陶器、玉器等的演變軌跡獲得證明。
有關良渚文化遺址的社會性質,也已作了諸多的分析,認為已有了私有制的萌芽和臨近文明時代的門檻。此外,對良渚文化的向北向南的影響,也提出了應該注意研究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遠見。 長江下游三角洲從河姆渡、羅家角、崧澤至良渚文化為止的新石器時期農業,已連續綿延達3000年以上,稻的種植始終貫串整個過程,便利漁獵採集的比重逐漸有所下降,稻米為主的糧食供應的比重逐漸增加,為社會成員提供更多而穩定的食物來源,促進了原始社會人們的勞動分工,導致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均和私有制的產生。在這個過程中,作為當時全社會的物質生活供應之基礎的稻作農業及生產工具本身也經歷著相應的變化和發展,成為良渚文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良渚時期的生產生活用具顯然較崧澤、馬家浜時期有了很大的演進,表現為:在農具方面,種類增加,分工明細,如扁薄的長方形穿孔石斧、有段石錛、石鐮等,突出的新農具是磨製精細的三角形石犂和破土器,還有一種因類似現在的耘田工具而被稱為「耘田器」,類似現在的千篰而被稱為「千篰」。陶器方面,由馬家浜時期手制的厚胎陶器轉向輪制的薄胎陶器發展,而且種類繁多,有的還是精細刻劃花紋和鏤孔,或施用彩繪。
值得注意的是炊器的鼎取代釜,其工藝水平較馬家浜時期有很大的改進。據對餘杭新石器遺址47處的出土炊器的分別統計,鼎有18處,占總數的38.29%,釜僅一處,佔2.12%;其餘的豆、壺、罐等都比釜要多得多。裝飾品中玉器大大增多,除一般的珠、璜等外,突出的是大型的玉琮、玉壁和玉鉞。生活工藝品方面有發達的竹編、麻織和絲織品。
陶器、炊器、玉器和編織方面的顯著演進,是與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同步進行的,反映了以水稻生產為代表的農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農具中的三角形石犁和破土器,有眾多的種類和形式,牟永抗和宋兆麟的論文對此已作了詳盡的分類鑒定和探討,並提出了兩者各自具體操作方式的推論,很有說服力.良渚文化石犁和破土器的出現,是從河姆渡、羅家角的耜耕階段向人力犁耕過渡的轉折點和里程碑,崧澤時期出現的小型石犁則是這一轉折的中間過程。
從良渚以後便慢慢轉入有史以後的畜力犁耕了。良渚石犁的出現為我國犁耕起源的演進歷史提供了關鍵的實證。
根據農具種類的增加和工藝技術的改進,特別是與勞動生產率有關的石犁和破土器的應用,並參考現今少數民族原始農業農展階段的一般規律,可以對良渚時期的稻作生產技術及其生產水平試作一些分析討論。
我們知道,原始農業最初是使用刀耕(火種),然後轉到耜耕或鋤耕。刀耕的要點是燒除地面草木後即行播種,而進行翻土,因而必須年年或隔年就要放棄,另找新地,要等到棄耕地的地面植被恢復生長,才能進行第二次的刀耕。為此,刀耕農業的一個單位的播種面積需要7~8倍以上的土地面積作為後備,以資輪轉,一個人一生砍燒同一塊土地只不過三四次。
進入耜耕以後,土地可以連續使用的年限大大延長了,因為翻土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和肥力,並改以休閑取代不斷的撂荒。到了使用人力拉的石犁,就更進一步提高了耕田的效率,因為耜耕或鋤耕是間歇性的翻土,每翻一耜土,人就後退一步,又重新翻一耜;而石犁是連續性的翻土,人拉犁頭可以一直向前行進,土塊隨著陸續翻起,中間沒有間歇。人力拉犁在本世紀50年代的侗族人民中還有使用,稱為木牛。據宋兆麟在侗族中的調查,鋤耕一人一天只能耕1擔田(6擔田合1畝),木牛耕田兩人一天可耕4擔田,如果是牛拉犁,則一人一牛可耕14擔田這雖然是侗族50年代的資料,但因為所處的耕作階段與良渚的人拉石犁相似,可以供我們參考,且很有啟發。
在良渚出土的農具中,「耘田器」和「千篰」,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兩個問題。「耘田器」以其形狀酷似現代水田使用的耘田工具而命名。一些文章在分析良渚農業所達到的水平時,就徑直認為良渚時期已使用耘田器進行耘田的先進技術。
首先,我們要問,4000多年前的稻田是直播還是移栽的?我想答案應是直播。現代南方的稻田絕大多數都是插秧的,插秧的稻田,行距間隔清楚,所以可用耘田器耘田。而插秧的技術,有文字或物證可考的,最早見於漢朝,漢代的南方考古發掘表明,像廣東佛山出土的陶水田模型和四川新都同土的薅秧畫像磚,都有農夫彎腰在水田中雙手薅秧的形象,或者是手持長棍用足薅秧,就是沒有使用類似耘田器的工具。現今杭嘉湖寧紹一帶的農民也多以手薅為最常見,江西一些地方是手持杖、用足踏的方法,仍同漢代一樣。
所以,很難想像4000多年前即已發明使用耘田器這樣先進的工具。又,耘田是與插秧配套的,上述廣東和四川的水田模型都是以有秧田育秧為前提的。有插秧必有秧田,4000多年前是否已有秧田、本田之分呢?看來有這個可能性是很小的。
至於直播,又有撒播、點播之分。如果是撒播,長大起來的稻株,疏密不一,不可能行距分明,也就是無法使用耘田器的。除非是點播,技術又很精確,行株距分明,才可以使用耘田器,這在4000年前是還做不到的。可舉日本彌生時期的稻田為例,日本自古多火山,火山爆發時被火山灰掩埋的稻田遺址,常常保留下稻田的原貌,包括諸如田埂、溝渠、水塘以及稻株的穴跡,為國內所未見。
這類遺址,以京都府八幡市內里八丁遺址最為典型。該遺址經清理後,可以清楚看到如同現代一樣的大片稻田,由小塊小塊的田埂圍成,每塊稻田中的稻叢殲穴,歷歷可數,並可用電腦繪制出整片稻田,其中每小塊稻田的穴數,一穴不漏地顯示出來,以供進一步的面積、產量等的推算。使人印象很深的是,這些殘存下來的稻穴,密度非常大,但各穴的間隔距離又極不一致。緊密處兩叢稻之間不足10厘米,疏遠處兩叢稻相距可在50厘米以上,沒有規則可言。
這是典型的原始稻田的反映,這樣的稻田,不問其為移栽或是直播,是無法使用耘田器耘田的,也不便於人在田內行走,進行手工的除草。反之,也就說明那時候還沒有耘田工具或手工除草這一環節。內里八丁遺址屬彌生晚期,相當於中國的三國西晉時期,日本的稻作是秦漢前由吳越人傳去的,至此已有500年以上的歷史,其栽培密度仍然沒有規范化,可見行株距的規范改進是很緩慢的,這也可供我們參考。
再看南方有史以來的稻作技術,在很長一段時日里,都還是實行「火耕水耨」即利用水淹殺草。如西晉時的鄮縣(今浙江鄞縣),其稻作水平還是:「遏長川以為陂,燔茂草以為田;火耕水種,不煩人力。」如果良渚時期已知道使用耘田器除草,只能認為有史以來西晉時的鄞縣稻作是一個大倒退。
海南島黎族的水田稻作是利用天然低窪積水地,用人或牛把草踩到水中,把土壤反復踩松軟,即撒上秀種,不施肥,亦不除草,草長起來,則用水淹之。由此看來,出土的「耘田器」當是另有用途,比如開溝之類,而不是相當於現今的稻田耘田。
關於千篰的問題,與耘田器有些類似。因其形制同現今農村使用的相似,從而推測當時可能使用千篰捻河泥作為稻田肥料。我們知道,河泥是一種緩效性有機肥,通常是在冬春時捻取,作為桑園及稻田基肥,這在明末《沈氏農書》中有詳細敘述。根據文獻記載和肥料史的知識,肥料種類的增加是有一定先後和規律的。就基肥而言,最初使用的基礎肥是家畜糞和人糞,然後是綠肥、餅肥;再次是堆肥,草木灰、焦泥灰等,最遲利用的是河泥。
因為捻河泥的勞力最費,數量很大而肥效較低,在肥源十分緊張的時候才開始利用。文獻上出現捻河泥是在宋朝,這是因為宋代的人口激增(北方戰亂,大量北人南下),對糧食和衣著的需求壓力很大,促使增加稻麥兩熟和發展蠶桑,凡此都需要開辟肥源,利用冬春相對農閑,捻取河泥以作桑園和稻田的基肥,河泥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現,所以不見於宋以前的文獻。
4000多年前的原始農業,一般不施或少施用肥料,所以連續種植幾年以後,地力下降,需要更換新地。在通常的人畜糞肥或草肥都不一定使用的情況下,很難想像會先使用起河泥來。所以,良渚的千篰可能是一種戽水和其他用途的工具,而不是捻河泥的工具。
既然良渚時期的稻作已開始使用了石犁和破土器,勞動生產率較之耜耕有成倍的提高,那麼,當時的水稻產量是否也有成倍的增加?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來分析,如果是指水稻的總量增加,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因為勞動生產率提高可以擴大耕種的面積,即使在單產不變的情況下,也可提高總產量;如果是指單位面積產量較之耜耕階段有一定的提高,也完全是可能的,但這種提高在整個良渚時期是比較緩慢而穩定的,不會有大幅度的突破。
如所周知,在原始農業時期,穀物產量的計算方法通常是不以重量而是用容量來計算。比如一塊地上可以打多少籮的穀物之類。
如黑海沿岸北方各國古代穀物的收獲量通常是按一個「普列甫爾」(約750平方米)土地可收30「藿爾」(約3.53公升)的穀物,折算成1公頃地可收100公升的穀物。再換算成播種量與收獲量之比,約為1:6~7(小麥),或1:5(大麥)。這個比例還算是比較高的,在古代義大利,一般只有1:4,除非是土地非常肥沃的西西里,穀物的產量可達播種量的12~14倍。再就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種植調查情況來看,收獲量和播種量之比,不同的穀物,都有相似的共性現象,即刀耕地的產量約是播種量的10倍左右,折100斤左右。
但不同的耕作技術則有較大的差異,如耜耕(鋤耕)或人力挽犁的收獲量約是播種量的15倍左右,即150斤左右,比刀耕提高一半。現代少數民族的這些比便都是較古代歐洲為高,可能是古代和近代存在時間差的關系,人力犁耕由於改善了土壤肥力條件,所以能較刀耕提高50%左右的產量,如就整個刀耕階段而言,很少可能會突破1:10的比例。
反之,倒有可能因病蟲災害等原因,達不到這一比例。同樣,進入耜耕和人力犁耕階段以後,維持1:15的收獲量也是不容易的,所以難望有更大的突破。這種共性的現象是因為彼此都受到共同的操作因素如不施肥、管理粗放等制約之故。
雖然以上所舉的是古代歐洲和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情況,共性的道理對於我們理解良渚時期糧食的產量水平還是很有啟發的。
不要說是原始農業初期,就是有史以來,黃河流域在秦漢以前的穀物產量,也都是長期維持一個平均水平,增長不大;南方的水稻產量是到了唐宋以後才在總產和單產上有飛快的發展,在此之前,增長也是很緩慢的。強大的漢代江南農業,被司馬遷形容為「火耕水耨」狀態,把「火耕水耨」理解為經營粗放是可以的,但不能看成是落後的代名詞。
因為「火耕水耨」是與當時的生態條件和人力條件相適應的。一定的生產條件總是與一定的人口相伴隨。良渚時期糧食生產的播種量與收獲量之比,按人力犁耕、耜耕與刀耕的對比,擬定為1:10上升至1:15左右,這樣的生產水平也是與當時的生產條件和人力條件相適應的。在這種生產水平下,緩慢地擴充耕地,可以導致糧食總生產量的提高,從而養活更多的人口。
並從農業人口中分化出手工制陶、琢玉、編織等逐漸專業化的人員,加強了上層統治者王權、軍權和神權的地位,增加了他們據有的社會財富。統治者通過加強祭祀,建造極為耗費人力和物力資源的高台祭壇,以鞏固其統治權力,同時上層貴族死後興建大量的墓葬群,必須隨葬大量的玉器,凡此都必然對象徵王權、軍權、神權和財富的玉琮、玉璧和玉鉞等追索不已,從而促成了良渚玉器的畸形發展,大量精美玉器不斷地製作出來,既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玉器文化,也加重了人力物力的非生產性浪費和負擔,無助於全體部族人員生活水平的提高。
這種把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優秀壯健的勞動力量,都集中於對玉器的無休無止的追求和興造巨大的祭壇、墓群上,必然給農民和農業生產加上沉重的負擔,阻礙了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這雖然不能視為良渚文明消失的原因,但不能不考慮一旦發生某種意外事故如洪水、戰爭、災變、需要緊急動員全部族的力量對付時,會削弱部族在競爭中取勝或自我保護的力量。

『伍』 浙江餘杭良渚文化古城遺址的規模

2006年6月餘杭瓶窯鎮的葡萄畈村建農民安置房時,在位於莫角山遺址西側約200米處的一片稻田下發現一條南北向溝渠,寬40多米,溝里有不少碎陶片,屬於良渚晚期。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局部解剖,發現是一條良渚文化時期的南北向古河道,河東岸的高地完全由人工堆築而成,厚度近4米,而且在最底部整體鋪墊有稜角分明的石塊。從2007年3月開始,開展了全面的考古調查,以葡萄畈遺址的發現為基點,向南北做延伸鑽探調查和試掘,至4月中旬初步確立了以底部鋪築石塊為主要特徵的遺跡在莫角山遺址西側的分布范圍:南連鳳山,北接東苕溪,總長度約1000餘米,寬約40-60米。經過對莫角山的南、北兩側的鑽探調查,在鳳山東南部鑽探到了一段鋪墊石頭的遺跡。9月中旬在莫角山北側的河池頭村發現了東西向分布的底部鋪墊石頭的類似遺跡,其東段與雉山相接。10月下旬在莫角山東側找到了南北向分布的相關遺跡。11月找到了莫角山南側的東西向分布的相關遺跡,從而最終確認了圍繞在莫角山四周的良渚文化時期古城牆的分布范圍、堆積狀況以及年代下限。發掘面積約2700平方米。
良渚古城南北長1800—1900米,東西寬1500—1700米,總面積約290多萬平方米。布局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底部普遍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在石頭基礎以上用較純凈的黃色粘土夯築而成,城牆底部寬40—60米,現存較好地段高約4米。四面城牆的堆築方式基本一致,從堆築技術上反映了城牆的整體性。城牆內外均有壕溝(護城河),壕溝邊緣有疊壓著城牆堆土的良渚文化晚期堆積。西城牆全長約1000米,其他三面城牆相對更考究:鋪墊的石頭尖銳很多,明顯是人工開鑿;城牆外側石頭相對大點,越往裡越小;堆築的黃土層中,有時會摻加一層黑色的黏土層,增加了城牆防水能力。西牆白原畈段還發現了一個良渚文化晚期的灰坑打破城牆。反映了這座古城使用或廢棄的下限不會晚於渚文化晚期,其始築年代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工作。 但從整個良渚遺址和良渚文明的年代推算,古城應該是建於具今5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時代。

『陸』 杭州的一處文化遺址搖身變公園,分為兩期來建設,佔地多大呢

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一個歷史底蘊深厚的國家,在國內的每一座城市都有著歷史文化的沉澱,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多埋藏於地下的古代遺跡被發現,一般而言發展這些遺跡都會進行一番考古,將裡面的古文化挖掘出來進行保護,但是考古完成之後,這處遺跡該怎樣的利用了?在國內很多的城市都將遺跡利用起來開發成為了公園,比如說在南京就有很多古遺址公園的存在。

等到這座公園建設完成之後,將會為該地區的人們提供一處可以休憩、娛樂的場所,同時也豐富了杭州的旅遊資源,大家對於該公園的建設是不是很期待呢?

『柒』 你覺得良渚古城遺址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裡

穿過陸路城門,遊客即可進入內城區域。良渚古城內外城河,用八個水城門相連,每面城牆各有兩個水城門,向前,就是南城牆發掘點。南城牆的下一站即是公園的河道與作坊區,這里可以看到流淌了5000年的鍾家港河道,它是貫通良渚古城南北的主幹道。公園還在河道兩側還原了當時緊貼河岸的竹編和成排的護岸木樁,平台上的雕塑則展現了良渚先民夾河而居的生活情景。

『捌』 良渚里的十大公園有哪些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0

『玖』 平湖旅遊景點有哪些

一、澳多奇農庄

平湖市澳多奇農庄,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位於浙江省平湖市西郊,跨海大橋北岸出口處,東臨上海,靠近杭州灣、緊鄰乍嘉蘇高速公路,與周邊景區嘉興南湖、海鹽南北湖、九龍山旅遊度假區、莫氏庄園相隔不到30分鍾的路程。

農庄於2002年開始建設,2003年5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2008年8月開始二期工程的建設,於2009年9月完工。農庄總體規劃佔用土地十五萬六千平方米,總投資1800萬元,開發建設18個景點,是一家集生態養殖、休閑觀光、餐飲服務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生態型農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澳多奇農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庄橋墳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平湖民俗風情館

閱讀全文

與良渚文化公園大約多少公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