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兩種文化融合哪個容易

兩種文化融合哪個容易

發布時間:2022-07-12 09:12:48

❶ 如何解決跨文化問題

現在和未來,國內的管理者將在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國際化的環境里工作。管理者在實施那些能提高功效的管理手段時,必須要考慮到被管理者的反應。而這些反應很大程度上是由被管理者背後深厚的文化背景決定的,人們經常用「文化沖擊」一詞來描述這種現象。這就是跨文化管理的問題,管理者在處理跨文化管理問題時,必須考慮到由此帶來的影響。跨文化管理問題,小的也可以成為困擾公司的障礙,威脅到公司運作過程中的效率和有效性,問題大的則形成文化上的沖突,甚至可以顛覆整個公司。本文現在就以廣州標致公司和上海大眾汽車公司為案例,來分析跨文化管理問題,並提出如何解決跨文化管理的辦法。

廣州標致是由廣州汽車製造廠、法國標致汽車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國際金融公司和法國巴黎國民銀行合資經營的汽車生產企業,成立於1985年,總投資額8.5億法國法郎,注冊資本為3.25億法郎。廣州汽車集團公司占股份46%,法國標致汽車有限公司佔22%(主要以技術入股),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佔20%,國際金融公司佔8%,法國巴黎銀行佔4%。廣州標致員工共2000餘人,由廣州汽車製造廠和法國標致汽車公司共同管理。1994年,廣州標致開始虧損,到1997年累計虧損已達29億元人民幣。廣州隨後以零收購方案收回各方股份,中法合作隨即終止。

廣州標致採用了法國標致的組織機構設置,實行層級管理,強調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同時採用法國標致的全套規章制度。法國標致的規章制度是總結了全球20多個國家建立合資企業經驗而制定的,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但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和企業管理基礎的不同,使中外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分歧。在中法合資之初,廣州標致公司從總經理、各部門經理到技術監督等重要管理崗位的重要負責人幾乎都是法方人員,他們採用的是生硬的、強制的方式,推行全套的法式管理模式,由此引起中方人員的強烈不滿。教育上的落後使中方員工總體的文化素質相對比較低,甚至有某些積習難改的不良語言和行為習慣,與外方人員無論是觀念上還是在行為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和不和諧。雖然中法兩國的管理人員都對文化差異有一定的共識和心理准備,並且各自都在努力互相了解,但作出退讓的多數是中方,法方容易在許多情況下以原有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方式行事,使中方的管理人員產生逆反心理引發更大的矛盾和沖突,甚至出現罷工事件,最後由中國政府和法國領事館出面事件才得以解決。為什麼會這樣呢,該公司的中方員工道出了心裡話「法國人的管理方式我們接受不了,我們受不了洋人的氣」。這實質上是兩國文化觀念上的沖突。

這種文化觀念上的沖突的表現主要有四種:(1)雙方對峙,沖突越來越大;(2)外來文化被本國文化所同化;(3)外來文化占上風;(4)雙方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求大同存小異」的企業文化。第一種情況,是由於雙方對對方的文化沒有足夠的認識,沒有總結跨文化管理的經驗和尋找解決文化沖突的辦法所致。第二、三種情況在少數企業,或某一階段發生,不可能長期維持,因為,當一種文化完全壓倒另一種文化時,被壓倒的文化必然以某種方式表現出來,除非占上風的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吸納或包容另一種文化。第四種情況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大多數成功的跨國經營最後都會形成這樣的結局,兩種文化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將沖突逐漸消融。

解決中外合資企業的跨文化沖突問題,其根本途徑是加強對合資雙方兩種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建立起文化選擇與調適機制,實現兩種文化的融合。國內有許多成功的案例,我們來看看與廣州標致具有相同背景的同是汽車合資項目的上海大眾汽車公司的跨文化管理。

德國大眾汽車是最早與我國汽車業合作的跨國集團公司。1985年 ,大眾汽車在我國的第一家合資企業——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1985年~2001年 ,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相繼生產出「桑塔納」、「桑塔納2000」和「帕薩特」等產品。目前,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和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在中國生產的轎車總量已超過200萬輛,佔中國轎車總產量的52%以上。大眾汽車公司被視為當今世界在跨國經營和跨文化管理中最富開拓精神的汽車製造商!

與廣州標致公司不同的是,上海大眾汽車公司的中外雙方都在努力尋找文化的共同點和互補性,增加相互溝通和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上海大眾合營初期,中德雙方也經歷過「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的矛盾局面。當年,有一批沖壓零部件表面有缺陷,不符合大眾公司的質量標准,德國專家毫不猶豫地把嶄新的配件扔進報廢箱。中方員工事後偷偷地撿了回來,打磨後重新利用。德方專家知道以後,用榔頭將這些沖壓件砸壞再次扔進報廢箱。中方老職工心痛不已,雙方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但是,在處理這樣的矛盾時,雙方並沒有陷入對抗和對峙。而是強調產品的質量的同時,更加關注「我們之間如何有互補性」,並最終達成共識。現在,嚴格的質量標准已經成為中德雙方的自覺追求。

德國大眾董事長皮耶希說:「盡管我們雙方存在著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但這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多溝通,這使我們相互之間很容易地建立起了相互信賴的合作關系。」他認為這是與中國合作成功的另一個原因。該公司總經理海因茨·諾德霍夫在對待文化觀念的差異上給我們作出了很好的表率,他說,「只要我們認同和尊重對方的文化,求大同存小異,就不會導致激烈的沖突,今後,『大眾』汽車在全世界都會得到發展,我們的前途將更加輝煌。我們現在已經為大眾汽車發展公司創造了一個極好的外部文化大環境和內部條件。」海因茨·諾德霍夫也被稱為大眾汽車跨文化管理的先驅。正是由於中外雙方有了共識的基礎,才使得彼此能做到互相支持,相互退讓,積極配合,加深了解,從上到下形成良好的團結合作風氣。

形成中外合資企業獨特的企業文化,是一個較為復雜、困難和漫長的過程,一般需經過沖突期、交匯期最終達到融合。在沖突期,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異和沖突首先表現在心理上,對對方文化產生排斥和抗拒,這是不可避免的。這種沖突自雙方合作開始時就會出現,如談判、簽協議的過程,雙方的思想觀念不可能完全一致,分歧和差異可能以正式協議和合同簽訂的方式暫時得到解決,但此後的經營決策、日常管理和員工行為、生活方式等方面仍會出現種種不和諧。特別是受文化背景的影響,可能對協議與合同條文的不同解釋,從而造成雙方矛盾的不斷激化,使文化摩擦屢屢發生,潛藏著爆發沖突的危機。沖突期是不同文化「初期接觸」的必然反應,這個時期的文化沖突處理得好不好,將影響到企業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也影響兩種文化的交匯與融合。在沖突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企業管理人員要認真認識對方文化與己方文化的差異,從而表現出對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要認識到尊重對方文化就是尊重對方個人,因為尊重對方文化是雙方心理溝通的橋梁、文化溝通的橋梁,有了這座橋梁,才能對它方的民族性、國民性、行為方式、人格價值取向、風俗習慣有進一步的了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尊重對方的人格,才能體會和捕捉到對方的觀點及在不同文化理念引導下的表達方式,達到真誠的合作。尊重對方的習慣,就是尊重對方的文化形式和心理文化積淀,是對他方行為方式的確認。

所謂交匯期,是指兩種文化的相互滲透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人們能夠對它方文化進行接納和認可,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者的觀念和行為方式能夠表示理解、體諒和支持。既能看到自身文化的優點,看到對方文化的不足,又能認清自身文化的缺陷,對方文化的長處,形成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局面。

所謂聚合期,是指跨文化的全面融合期。在外商投資企業中形成既認可多元文化的存在、共存共榮,又有全體員工共同追求的統一的價值觀和行為准則。

在處理跨文化的沖突問題時,我們可以從廣州標致汽車的失誤和上海大眾汽車的成功中,總結出如下可吸取的經驗:

1、合資企業要解決文化沖突的問題,必須要形成共有價值觀。廣州標致成立12年以來,中法雙方的高層管理人員並沒有致力於共有價值觀的塑造。有人對廣州標致的企業文化進行過問卷調查,有27%的被調查者認為中法雙方的價值觀相互沖突,7%的被調查者認為企業沒有形成共有價值觀和明確的企業精神,沒有形成同心協力的群體意識,產生了文化沖突沒有及時緩解和解決,雙方的管理層對文化沖突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失去了協調兩種文化沖突的最佳時機。

2、要實現員工文化、管理者文化和企業整體的制度文化三個層次的融合。企業的制度文化,最終要由全體員工去貫徹。雖然廣州標致有一整套完備規章制度,但多數是沿用法國標致的,很多地方不符合中國國情,法方的管理人員要求中方管理人員和員工完全按法國管理模式行事,往往使中方人員產生逆反心理,企業整體的制度文化無法在全體員工、中方管理者中間得到落實和生根,結果形成員工文化、管理者文化、企業整體的制度文化三張皮相分離。

3、文化差異最小化處理。對待和處理文化差異的另外一種組織戰略是將其帶來的影響最小化。這種方法的根本出發點是:正視文化差異的存在,最小化方法意味著將各種文化均勻化、產生一致性;而應用的主要手段可以是建立全球化的企業文化(一致性)。一個強有力的公司文化體系就像是一個大熔爐,可以減弱不同國家文化帶來的影響。

4、從文化差異中得到競爭優勢。利用文化差異的戰略能夠產生競爭優勢,所以,與其讓一種文化控制另一種,或是採取同哪一方都不對立的折衷「安全」解決方案,不如讓我們面臨一個挑戰——採取積極的解決文化差異的方法,使得總體共同作用產生的結果優於各部分作用的簡單加和。多樣性就是將來自不同背景、具有不同期望、處於不同生活階段的人們集合到一起,在給公司帶來盈利性和競爭力這一力量的驅使下共同工作。文化多樣性的優勢在於:(1)市場方面,提高公司對於地方市場上文化偏好的應變能力;(2)資源獲取方面,提高公司從具有不同國家背景的人中聘用員工、充實當地公司人力資源的能力;(3)成本方面,減少了公司在周轉和聘用非當地人士擔任經理方面花費的成本;(3)解決問題方面,更廣闊的視角范圍和更嚴格的分析提高了制定決策的的能力和決策質量;(4)創造性方面,通過視角的多樣性和減少關於一致性的要求來提高公司的創造力;(5)系統靈活方面,提高了組織在面臨多種需求和環境變化時的靈活應變能力。

❷ 全球化時代 民族文化轉型於民族文化融合 有何不同

1.確定基本格調。
現代化本身具有其深層內涵,即文化轉型,文化的轉型和現代化概念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人的生存方式由傳統向現代的根本轉變.中國的現代化必須用現代工業文明的技術理性和人本主義啟蒙和塑造中國人以構成現代化主體,這是中國文化轉型的主導價值目標,同時它又構成了中國現代化文化建構的框架內涵的基本點.

2.文化的主文化和亞文化在不同時間和空間上的轉化可以用來作為一個研究的角度,以前的一些傳統文化由主文化變成亞文化,甚至產生文化墮距現象。

3.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轉型可以採用中國家庭的變化這個角度分析。
中國的城市都熱衷於建高樓大廈不但寫字樓和酒店「欲與天公試比高」,住宅樓也二三十層不在話下。城市居民居住結構的改變也直接影響到了人際關系的改變:計劃生育政策已經使得中國的家庭變小,傳統大院式住宅的消失和封閉的高樓住宅使得中國的城市家庭以不可逆轉的方式趨向孤立的小單元化。核心家庭成為主流,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步改變。
另外,很多城市年輕人的生活取向——趁年輕有時間有經濟有錢時多多享樂,離婚現象很嚴重,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轉型中的一個表現。把這些現象描述出來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在現代的轉型並稍加分析即可。

4.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論、唯物論等分析歷史轉型與文化轉型的聯系。本人認為文化的產生根源和發展載體,其實都是歷史問題,傳播、傳承的過程就是一個歷史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轉型過程,文化轉型寄予在歷史轉型中,歷史轉型又依託於文化轉型,理解時要結合起來。

文化融合指具有的不同特質的文化通過相互間接觸、交流溝通進而相互吸收、滲透,學習融為一體的過程。
文化融合是文化調整的方式之一。指兩種比較接近的文化體系接觸後,原來的文化體系隨之消失或改變其形貌,從而產生出一種新的文化體系的過程。
中國的傳統文化屬於東方文化,而東方文化自古以來在其本性上是區別於西方文化的另類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區別在於,東方文化主情感,主群體,主靜止與主和合等等,西方文化則主理性,主個體,主運動與主斗爭等等;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各執一端的價值取向既各有其長也各有其短,在下一步的發展中,東方文化(這里主要是指中國文化)將與西方文化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並融合成一種新的世界型文化,——這種新的世界型文化既保存了東西方文化的各自的優點,同時又克服了東西方文化的各自的缺點。中國由傳統文化向這種世界型文化轉變的過程就是中國的文化轉型。
人類社會的歷史上並不存在自古以來的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當整個人類都處於荒蠻時期的時候,無論在地理上還是在文化上都是無東方和西方可言的。把文化區分為東方的和西方只是在兩千多年前希臘文化產生以後的事情。當時的希臘人一方面基於亞細亞和歐羅巴之間的世仇,另一方面基於新產生的地中海沿岸的希臘文化與地中海以東地區文化的區別,才開始萌發了模糊的東方和西方的概念,——這一概念在此後的兩千多年中日益得到強化。人類的歷史至今已有幾百萬年,兩千多年相對於幾百萬年而言,只是彈指一揮間。因此,認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自古以來的兩種不同本性的文化並沒有史實根據。第二,所謂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完全是以地理上的東方和西方為前提的,並分別是與地理上的東方和西方相重迭的,而地理上的東方和西方的劃分完全是人為的。——如果願意,我們可以改變地球上經線的標度,把現在的東半球的一部分地區劃給西半球,而把西半球的一部分地區劃給東半球,如果那樣,我們又如何在文化上區分東方和西方呢?何況事實上,現在的某些東方地區已經出現了所謂的西方文化,而某些西方地區則仍然存在著所謂的東方文化。第三,如果說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自古以來的兩種不同本性的文化,即如同某些學者所說的是人性的向兩個不同方向的延伸,那麼又如何解釋在以後的發展中兩種文化會融合成一種新型的世界文化呢?誠然,在全球化時代,人們的交往會更加頻繁,但交往只能把具有成人基因的少年更快地變成成年人,而不可能把不具備男人基因的女人變成男人,也不可能把不具備女人基因的男人變成女人①,即交往不可能改變人的自然本性。如果兩種文化中沒有共同的遺傳基因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走到同一個目的地的,更不要說相互融合了。所以在這里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兩種不同本性的文化的命題與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將相互融合的命題不能同時成立,二者至少必有一假。這種假是這種理論體系的不可克服的內在的邏輯矛盾。
中國所能走的「只能是中西融合之路,綜合創造之路」,「通過中西文化的會通、融合創造出一種高度發達的文化」。
在今天,文化融合論的以及各種類似文化融合論的文化轉型論之所以特別有市場,不僅蒙蔽了東方的大多數人,甚至蒙蔽了西方的不少人,除了種種主觀的原因而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客觀原因,就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處在各自轉型的關鍵時期。如前所說,東方文化已經發展到了農業文化的晚期,開始了向工業文化的轉向,事實上,不少地區已經在許多層次上完成了向工業文化的轉向,這樣勢必出現某些所謂西方文化的價值取向。而西方文化經過自文藝復興以來特別是自啟蒙運動以來二三百年的發展,其中的工業文化因素——主要是理性主義、個人主義、法律至上和自由主義等等也已經在充分發揮它們的優越性的同時,它們的弊端也日益彰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追求表面上帶有東方文化特徵的後工業文化價值。東方文化的轉型和西方文化的轉型實質上是二者按照同一個規律和共同的路徑在各自的出發點上向各自的更高的階段演進,但是,這種情況給人們造成一種假象,似乎東西方文化都各自在朝著對方的方向發展。文化融合論者以及綜合創新論者正是被這種假象所迷惑,於是似是而非地得出了東西方文化相互融合或綜合創新的結論。事實上,人們平常所說的幾乎所有的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現象,其實只是人們用靜止的眼光觀察東方地區的農業文化向工業文化演進的某一個階段的結果,而如果我們用動態的眼光去觀察,它們只不過是由農業文化向工業文化演進的某一個暫時的階段。

❸ 文化沖突、文化融合與文化趨同

融合就是兩種文化的交融,其中擁有兩種文化自身的特點;而趨同就是兩種有它們的相似處,但它們還是兩種文化。

❹ 兩種文化是指什麼

是兩種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這個應該就是叫做兩種文化

❺ 文化是一種多元素,如何融合現代文化才能不會沖突

他們的中華文化只因此可以屹立全球文化之林,承傳五千年無敗,就是因為它具備的極大寬容、改造能力,它可以把從印度傳到的佛家徹底同當地文化的儒、道兩種文化結合,變為中華文化的當地文化,它也能把來自於西方世界的聖誕過成中國味的狂歡夜,更不用說長期吸收一些中華各民族文化元素了。社會是飛速發展進步的,民族文化也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與日俱進。這就規定民族文化務必不斷吸收時代元素,持續吸取時代文化營養。

文化的發展,必定伴隨著沖突。文化的發展人是關鍵的引領者,人繁雜多樣性,便是文化多元素的展現。炭基元素趨向活躍,氦基元素趨向惰性。前者豐富物質,不代表後者是無用的。前者能豐富物質,正是與其他元素沖突的結果,因此,怎樣看待沖突,正是體現文化的闡釋力,這個闡釋力必須能真正站著巨人肩膀上得人來闡釋。

❻ 如何讓東西方文化融合

如何讓中西方文化融合。自從近代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文化就象兩條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現在相交匯流了。時至今日,運用先進通訊技術,信息傳播極快,地球上的各種文化真正進入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互相作用的時代。舉個例子來說,如今聖誕節已由原來傳統的宗教節日發展成一個充滿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聚會。在西方,人們這天更多地選擇和家人在一起。國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則更多地把過聖誕作為一種時尚,他們更願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廳和商場去狂歡,他們的這種推力正把聖誕這個傳統意義上的洋節中國化。更多熱衷過聖誕的人恐怕是一種從眾心理,他們更願意把聖誕當作一個休息放鬆、聚會的機會。國務院批准出台的節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將端午、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列為國家法定節日,使人們在對聖誕、情人節等洋節的喜歡和追捧中也不數典忘祖,不淡漠中華文明哺育的傳統節日。其實喜歡洋節,並不代表我國人們崇洋媚外。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出國、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來,不少美國、澳大利亞人都興致勃勃地過起春節,這充分說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交融中,中華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正在互相影響和改變著。

雖然中西文化逐漸相交、融合,但是兩種文化仍然保留著自己的鮮明個性,因為在我看來,融合是兩種或多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並各自實現本土化的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或者說,如果一定要說這是一種合流的話,這也是一種涇渭分明的合流。交會是一個事實,而融合則只是一種可能。文化總是具體的、個別的,總是表現為一定的歷史形態,沒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各民族的文化並不都是出於一源,也不能以某一種文化(例如西方文化)作為衡量其它文化的普遍標准。首先,隨著東方經濟,工業技術的突飛猛進,尤其是作為東方大國的中國和印度的迅速崛起,東西方在經濟上的差異已逐步呈現出逐步縮小的趨勢。政治上的兩大體制—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也都在不斷異化,相互借鑒,去他之所長以補己之所短,爭取建立更完善的體制。其實,隨著經濟政治的不斷跨國化,文化層面已經不自覺的做出了反映並一定程度的發生了融合。一種單一的文化無論如何潛力總是有限的,只有不斷的借鑒,吸收,創新,才有發展的前途。況且這種交融已經成為一種無法忽視的歷史潮流。中國作為東方世界有幾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大國,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需要世界文化來創新,同樣世界文化也更需要中國文化來豐富。基於中西文化的交融決非是一方對另一方的霸權,奴役,而是平等互利的,因此確實是必要的。

無論如何,文化,這種人類所創造出的永恆瑰寶,有著其雋永的魅力與強大的力量。世界上美好的文化,文明,遠不止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自然文化兩種,他們有的將頑強的繼承了下去,有的已然沉默的消失,他們都如同其自然誕生的過程一般,本就沒有任何界限,暫時的沖突,只是為了更長久的存在,只是為了更加的豐富與完美。而站在城內的我們,不要總是嚮往城外的美好,無論內外,守住已有的,關鍵在於用自己的雙眼展望真美的,那麼我們文化的發展,正如千百年來,正如所有事物那浩浩盪盪的前進一般,是自然的,是自有其結局的。

文化的溝通交流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而達到交融境界的。交流當然應該允許爭鳴,但爭鳴必須是以尊重、寬容為前提,以借鑒、揚棄為手段,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最終回歸到交融的本原。

❼ 文化融合的簡介

文化融合的過程:
①接觸。兩種文化由傳播而發生接觸,這是文化融合的前提。
②撞擊和篩選。每種文化都具有頑強地表現自己和排斥他種文化的特性,兩種文化接觸後必然發生撞擊。在撞擊過程中進行社會選擇,即選優汰劣。
③整合。以原來的兩個文化體系中選取的文化元素,經過調適整合融為一體,形成一種新的文化體系,如現代美國文化就是多種文化融合的結果。 Merge and Adap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cultural integration/blending culture hybrid 4. cultural blending
5. cultural fusion
6. cultural integration
7. Culture Fusion
文化融合是文化調整的方式之一。指兩種比較接近的文化體系接觸後,原來的文化體系隨之消失或改變其形貌,從而產生出一種新的文化體系的過程。

閱讀全文

與兩種文化融合哪個容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