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印度的文化有哪些

印度的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12 12:48:00

㈠ 印度的文化

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場上還出售各種調料粉,赤、橙黃、綠、棕,五顏六色,至今筆者也沒弄明白這些調料究竟含有什麼成分。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虔誠的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的導火索。由於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數(82%),牛肉是禁忌,因而,在歐洲市場上價格最貴的是牛肉,在印度是最便宜的,10至15個盧比一公斤,價格之低廉令人咋舌。豬肉也比較便宜,因為穆斯林和高種姓的印度教徒都不吃豬肉,低種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吃豬肉。羊肉價格最貴,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奶製品如冰淇淋、乳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屬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幾十個盧比。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每樣菜都燒得爛糊糊的,且放了不少咖喱粉,全是清一色的黃色。長時間的熬煮使維他命盡失,令人覺得可惜。印度人的早餐已經西化,一般是一杯牛奶,幾片麵包,果醬、黃油,但中午飯和晚飯則是地道的印度風味,每餐都有豆子湯。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印度最馳名的一道菜大概是「燉杜里雞」,其名聲猶如北京烤鴨。做法是把雞腿、雞塊沾滿香料,放在爐子里用炭火燒烤而成。出爐時味鮮肉嫩,十分可口。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說起飲食,不得不提一下印度的甜食。印度的甜食可謂「名符其實」,甜得發膩。甜食種類很多,有煎的、炸的、烘的、烤的,一應俱全,但每一道甜食都無一例外地甜得要命。多數印度人都嗜食甜食,印度人容易發胖,大概與嗜食過多的甜食有關。印度人的晚餐也晚得名符其實,最早的在晚上8點左右,晚的在10點左右。吃完飯不久就上床睡覺,不發胖才怪呢。

由於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印度人也像英國人一樣,有喝午茶的習慣。印度的茶是奶茶,做法是把牛奶摻水煮開,再把茶葉倒進去,煮沸後用小篩子把茶葉濾出,加糖後即可飲用

㈡ 印度有哪些文化習俗

印度最具特色的國服稱"沙麗"。沙麗有五千多年的歷史,現在是印度婦女的普通裝束。沙麗是一塊一米多寬、五六米長的布料。穿著時,婦女們自腰部纏起,繞過胸前,一端搭在肩上,用一枚別針別住。隨著歷史的發展,沙麗也發生了不少變革。在傳統的基礎上,婦女們上身配上了名為"傑姆普爾"的緊身胸衣,下身配以叫做"貝蒂戈爾"的襯裙,穿戴起來,沙麗顯得更方便實用。印度婦女還喜歡在沙麗上綴上各種圖案,如花卉、幾何圖形等,還少不了一道花邊。五顏六色的布料加上獨特的圖案、花邊,沙麗顯得更加瑰麗多彩、鮮艷醒目。印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地語言、風俗、信仰和生活習慣不同,沙麗的式樣也很繁多,不拘一格。漁家女喜歡將沙麗的衣片折疊在兩腿之間,塞在腰後,便於水上生活;農村婦女由於參加農活,多穿短沙麗。孟加拉地區的婦女常用沙麗的折邊遮掩頭部,因當地的禮儀限制婦女不得在男人面前拋頭露面。西南部地區的婦女穿的沙麗則是一頭張開呈扇形,穿起來顯得神采飄逸。沙麗的布料則因穿戴者的貧富而不同,窮人穿的沙麗大都是用棉布或粗麻布製作,貴婦人則穿用絲綢或薄紗製作的沙麗,還綴上金絲銀線織成的圖案裝飾。每逢節日,印度婦女都會穿起自己最喜愛的沙麗逛街串門,走親訪友。印度婦女還有一種衣服比較普遍,上衣比較寬松,長至膝部,稱"古爾蒂",下身穿緊身褲,名叫"瑟爾瓦",再加一條紗巾圍在脖子上,長長地向後飄。 印度婦女的首飾種類繁多,有耳環、項鏈、戒指、手鏈、手鐲、發飾、額飾、鼻飾、胸飾、腳鏈、腳鐲等,從頭到腳都有 裝飾 品。 印度男人的服飾最普遍的叫"托蒂",是一塊三四米長的白色布料,纏在腰間,下長至膝,有的下長到腳部。農村的男人則普遍穿"哈達",即一塊布圍住腰,一端搭在肩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男人除"托蒂"外,上身加一件肥大的襯衣,名為"古爾達"。天冷時再加一件披肩。在特別重要場合,老人會穿上"古爾達",下身圍"托蒂",足踏拖鞋。這種打扮是最有身份的標志。 在城市裡,印度男人穿西裝也是很普遍的了。一些政府官員在正規場合,穿一種很像我國"中山裝"的上衣,也是緊緊的衣領,胸部有一口袋,別一枝鋼筆。 即使在熱季(3~5月),印度人也很少穿T恤和短褲,男子一般穿長袖襯衫和長褲,女人更不穿短褲,一是為了防暴曬,二是防蚊蟲叮咬。 印度男人的頭巾和帽子也是一絕。在城市裡,除了錫克教徒外,男人一般不戴帽或頭巾,而在農村戴帽和頭巾非常普遍。印度男人頭上的頭巾稱"塔布",顏色多種多樣,戴法各異。男人戴的帽子有土耳其帽、波斯帽、漏斗式斜帽、船形帽等。

㈢ 印度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盡管印度長期以來被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但實際上它既算不上文明體,也談不上古國,而更加類似於一個地理概念。在印度從來不存在同質或接近同質的單一種族、單一宗教、單一文明、單一國家,它只是一個充滿了復雜性和多樣性的被稱為印度的一塊區域。

說印地語的印度斯坦人(HINDUS)不到全國的一半人口,主要在恆河流域。愛吃辣的安德拉族、信佛的瑪拉蒂族、信錫克教的旁遮普族、說孟加拉語的孟加拉族、說古吉拉特語的古吉拉特族、說馬拉雅拉姆語的瑪拉亞拉族、說阿薩姆語的阿薩姆人、說加拿達語的卡納塔卡人。印度不管是就文明還是就族群和國家而言,都不是一個與中國類似的單一體,而更像一個一盤散沙的組合體。

這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兩個原因:其一是印度缺乏強大國家。雖然在十六雄國時代之後,印度出現過一些大帝國比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卧爾王朝,但一方面這些王朝的統治通常是通過間接統治來維持表面上統一的弱統治體系,根本無法與中國的大一統政權相比;另一方面,印度也從未有過發達的官僚體系來進行治理,它的統治精英階層婆羅門大多是文盲,靠口口相傳、父子相繼的經法進行統治,根本無法與中國通過統一的經典讀物、科舉讀物來培養官僚的做法相提並論。

㈣ 印度的文化習俗

語言
印度的語系主要有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德拉維達語系,語言復雜。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30%人口使用;英語已經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與印地語相同的)的地位,但依舊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亦是全國性的通用語言,主要在政治和商業交往場合使用。另外還有其他21種少數民族的預定官方語言。
印度有大約2000種語言,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有各自文學寶庫的19種完善語言被定為印度的官方語言。

宗教
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美麗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業特大都市孟買可以說是印度宗教、民族、語言多樣性的一個縮影。市內除了以上各教的廟、堂外,還有著名的亞美尼亞教堂、神道教廟和大同教廟等。

服飾
男性包頭巾
印度有些地區和信仰的男性是有包頭巾的習俗的,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的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襲寬松的立領長衫(Tunic),搭配窄腳的長褲(Dhoti),拉賈斯坦地區男性,褲子是以一條白色布塊裹成的,頭上的布巾,花樣變化極多,色澤鮮明。
女性穿紗麗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Sari),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有披覆在頭上,但是彩色繽紛、鑲有金銀綉邊。拉賈斯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似沒有領子的中國鳳仙裝,下身是一條滾邊的及地長裙。
紗麗穿著方式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用一塊長達3公尺的布包裹出來的,這塊布稱為紗麗(Sari)。印度紗麗的穿著方式變化繁多,不同的種族、區域、信仰,會有許多不同的色彩、質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婦女穿著紗麗時,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臍的緊身衣(Choli),下身是一條及地的直筒襯裙(Ghagra)。

禮儀
生禮
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准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慶祝孩子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後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後,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婚姻對象。
葬禮
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印度教徒去世後,家人會以黃色或白色絹布包裹屍體,然後放在兩根竹製擔架上,以遊行方式抬到河壇火葬地點。
婚禮
印度人的婚禮是社會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儀式。印度青年到了適婚年齡,都會由父母代替為尋找社會階級、語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對象。婚禮當天,新郎官騎著一匹白馬浩浩盪盪地來到新娘家。這時女方家裡已經架起火壇,雙方親友在祭司念誦的吉祥真言中,繞行火壇祝禱。之後,新娘在女伴的簇擁下走到火壇前面,由祭司將新娘的紗麗和新郎的圍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長長久久。印度婚禮的晚宴是在新娘家裡進行,一對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親友的祝福。婚禮當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過夜,翌日才將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儀式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 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後抬出寺廟遊行慶祝,並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後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賜予的力量。
印度通常在普迦儀式結束後,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過的鮮花、蒂卡粉或水,稱為「波拉沙達(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從寺廟膜拜出來,額頭上幾乎都塗有紅色或白色的粉末。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飾和裝扮,看出當地人的宗教信仰、種族、階級、區域等。

節日
共和國日(Republic Day),每年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議會通過了印度共和國憲法,印度建立共和國。
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每年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取得獨立。
灑紅節(Holi),每年公歷3、4月間,印度教四大節日之一。該節日正處於印度冬去春來、春季收獲季節,因此也被稱為春節。
燈節(Diwali),在公歷10月、11月間,是印度教徒最大的節日,全國慶祝3天。
元旦(New Year),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㈤ 印度文化是什麼

印度文化是指介紹印度共和國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遷入,他們帶來了雅利安文化,成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學、哲學和藝術的源頭,開始了恆河谷地文明。約公元前6世紀,出現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大種性,為奴隸制度的萌芽時期。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是印度文化史上燦爛的階段,形形色色的哲學流派和社會理論蓬勃涌現,產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㈥ 印度有哪些文化特色

普迦儀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只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後抬出寺廟遊行慶祝,並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後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只賜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儀式結束後,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過的鮮花、蒂卡粉或水,稱為「波拉沙達(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從寺廟膜拜出來,額頭上幾乎都塗有紅色或白色的粉末。
傳統服飾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飾和裝扮,看出當地人的宗教信仰、種族、階級、區域等。
男性包頭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頭巾,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
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襲寬松的立領長衫(Tunic),搭配窄腳的長褲(Dhoti),拉賈斯坦地區男性,褲子是以一條白色布塊裹成的,頭上的布巾,花樣變化極多,色澤鮮明。
女性穿紗麗: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Sari),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有披覆在頭上,但是彩色繽紛、鑲有金銀綉邊。拉賈斯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似沒有領子的中國鳳仙裝,下身是一條滾邊的及地長裙。
印度瑜伽 天人合一
瑜伽最早出現在5000年前的古印度。瑜伽一詞原意是結合、和諧,古印度人修練瑜伽術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修行最高境界。公元2世紀,派坦伽利(Patanali)撰寫《瑜伽經》,將瑜伽定義為:niyama純潔的操守;Asana身體姿態;Pranayama呼吸的控制;dharana集中意念;dhyana冥想;Samadhi至善境界等分支,意在傳播瑜伽的智慧精髓。
位於印度北部Uttarnchal邦的瑞詩凱詩Rishikesh堪稱世界瑜伽之都,全球有資質的瑜伽教練60%以上都到瑞詩凱詩修行過。在這個人口不到7萬的小城裡,有100多家瑜伽學校,成千上萬名不同膚色的瑜伽愛好者每年不辭辛苦地趕到這里,為的就是得到當地瑜伽大師的指點,尋找心靈中的至純之地。

㈦ 隨佛教進入中國的印度文化有哪些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印度文化也大量湧入。印度人的哲學、詩歌、傳說、寓言、民間故事、音韻學、醫學、武技、幻術等等,漸漸為中國人所熟悉、所喜愛、所接受。

《摩訶婆羅達》是印度最古老的大戰史詩,出現於紀元前第三或第四世紀;歌頌英雄羅摩的《羅摩衍那》(意譯為「羅摩游記」)出現得則較晚些。這兩部長詩至今還是印度家喻戶誦的詩篇。此外,還有《佛所行贊》與《羅怙系譜》(怙:hù)、《童子出生》等,都是很長的敘事詩。特別是《佛所行贊》等譯成中文後,對於中國的詩歌創作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像《孔雀東南飛》(全詩353句,1765字,被視為漢樂府敘事詩發展的高峰)那樣的詩中新體,很可能由於受印度長詩的影響而產生;至於傳說、寓言、民間故事等,中國與印度所流傳的往往從一個母體誕生,其中有不少情節面貌頗為相似。這里的影響,或許是相互的,有些恐怕已經很難考查明白了。

四聲,本是漢語言所固有的,但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並明確地定為平上去入,則是受了印度語言的影響。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知識界只注重漢字的形象和意義,對漢字的聲音並不十分重視。東漢以後,很多知識分子開始學習印度的古文字梵文。學習中他們發現,印度人研究語言時所關注的,是文字的聲音而不是文字的形象,這引起不少人的注意,於是人們也開始研究漢語里的聲音,並逐漸建立起中國的漢語音韻學。在南齊永明(武帝,公元482年繼位,改年號為「永明」,在位11年)時代,住在建康(今南京)的外國人很多,他們都用自己本來嫻習的聲調轉讀佛經。建康的土著和尚學習了這一套本領,成為善聲沙門。據史書記載,居住在建康審音文士也受了這種影響,其中最著名的周顒(zhōuyǒng,公元?~485年,南朝齊音韻學家,曾撰《四聲切韻》)和沈約(公元441~513年,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為齊梁時文壇領袖,著有《四聲譜》)就是四聲的發現者和確定者。到了隋朝(公元581~618年),又有些學者在分析每個漢字的輔音和母音的基礎上,定出了漢語一切字的讀音系統。平上去入四聲的發現和確定,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平仄律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古代印度的醫學相當發達。印度醫葯是緊跟著佛教傳人中國的。中國古代醫學中常常講到的岐伯,很可能就是古代印度富有神話色彩和傳奇色彩的大醫學家Jivaka的音譯。最早到中國來譯佛經的安息國僧人安世高所譯《捺女耆城因緣經》中,講到了神醫耆域的種種奇術,耆域所指,與中國醫書中的岐伯是同一個人。三國時候有一位神醫叫華倫,《三國志·華佗傳》中記載了有關他的許多奇術,比如他能給病人破腹洗腸,然後再縫好,一個月之內便可平復;廣陵太守陳登得了病,「胸中煩懣,面赤不食」,華佗為他診過脈,告訴他說,他肚子里有許多蟲子,是因為吃腥東西太多造成的,於是給他煮了二升湯,先讓他喝一升,過一會兒再喝一升,喝下之後不久,陳登便吐出將近三升的紅頭蟲子,等等。華佗的故事與《捺女耆域因緣經》里的故事十分相似,其中極可能有一些淵源。這個事實說明,像《三國志》(歷史著作,西晉陳壽撰,共65卷。此書為紀傳體斷代史,較完整地記錄了三國60年間的歷史。與《史記》、《漢書》、《後漢書》合稱「前四史」)一類的中國正史已經受到了印度傳說的影響。據此也可推斷,古代印度著名的外科手術大概在這個時期已經傳到了中國。

《隋書·經籍志》(《隋書》,唐魏徵等著,紀傳體隋代史,85卷。其中《經籍志》創立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成為舊目錄書籍分類的標准)中記載有一些醫書的名字,比如《龍樹菩薩葯方》、《龍村菩薩和香法》、《龍樹菩薩養性方》、《婆羅門諸仙葯方》、《婆羅門葯方》等等。只看書名就可以知道,這些醫書都與印度有關。盡管《隋書》中記載的這些書籍都已散佚(yì,散失。失傳),但可以肯定,它們在隋唐時代必然起過作用。事實也正是這樣,唐代著名醫典如《外台秘要》、《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都有不少印度成分。義凈的《南海寄歸內法傳》里也有印度醫學理論和葯材的介紹。中國的許多醫典里還談到印度的眼科,因為眼科也是從印度傳進來的。唐代詩人劉禹錫(公元772~842年)曾寫過一首題為《贈眼醫婆羅門僧》的詩,同樣給我們留下了印度眼科的明證,詩曰:「三秋傷望眼,終日哭途窮。兩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漸成碧,羞日不禁風。師有金蓖(bì)術,如何為發蒙。」描寫自己患白內障的情景,真切而生動。當時的中國皇帝對印度醫生特別信任,貞觀(唐大宗李世民年號,起始於公元627年,終止於公元650年)六年,太子患病,太宗下令迎印度醫生波頗人宮,為太子治病,波頗在宮中住了100多天。

隨著佛教的傳播,印度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等藝術也逐漸在中國的土地上生了根,並開出艷麗的花朵。

音樂古代印度人有著勇猛、快樂的人生觀。在印度古代最神聖的聖經寶典《梨俱吠陀中》,就記載有印度人喜愛的體操、斗羊、弓術、競技、唱歌、舞蹈、野遊等各種游戲。聲樂與器樂,在那個時代已經並行。當時印度人所用的樂器有笛、太鼓、尾那等,到佛教時代,樂器的種類就更多了。《妙法蓮華經》中所記的「蕭、笛、琴、箜篌、琵琶、銅鐃鈸』(鐃:náo,鈸:bó)等,都可在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見到,由此可知這些樂器早已傳人中國。特別是箜侯,中國人在漢代時就已能夠仿製。箜篌盛行,才有了題為《箜篌引》這樣的樂府詩,才有《孔雀東南飛》中「十五彈箜篌』的詩句。箜篌是古印度的代表性樂器,印度文學及漢譯佛典中有許多關於此種樂器的記載。在北魏時期開鑿的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市西武周山南麓)中,所刻不少樂伎都抱有箜篌,敦煌壁畫中也繪有很多箜篌,在印度佛陀伽耶發掘的石刻,有彈箜篌,為四世紀中葉至五世紀初笈多王朝時代的藝術品,與雲岡石刻約略同時。箜篌到隋、唐時又東傳日本,現日本奈良正倉院尚存此器,為唐代舊物。在日本古樂中,有《奏箜篌》,也與北魏石刻彈奏方法相似。

西域的另一種主要樂器是琵琶。琵琶是古印度與波斯所共有的一種樂器,相傳在漢代傳人中國。《隋書》卷十五《樂志》說:「今曲項琵琶、豎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這些樂器,既然出自西域,它的名稱應該也是域外語的音譯。《宋書》卷十九《樂志》引晉傅玄《琵琶賦》說:「欲從方俗語,故名日琵琶,取其易傳於外國也。」可知外國俗語中,已先有了這個名稱。開始時,有的書中寫做「枇杷」,有的書中寫做「批把」,大概到了晉代,才寫做琵琶。

由西域傳人的琵琶,在漢、唐時期的文獻中,約有三種:一種叫阮咸,一種叫曲項琵琶,一種叫五弦琵琶。四弦曲項琵琶,又稱屈茨琵琶。屈茨、拘夷、丘慈、歸茲、屈支、龜茲(qiúcí)都是Kucha的音譯,即今新疆庫車。玄奘《大唐西域記》中說:「屈支國,管弦伎樂,特善諸國。」在當時,龜茲是西域諸國中最能吸收印度文化並加以發展創造的民族。印度文化的東來,到龜茲是一個中間站。龜茲的管弦樂伎樂傳人中國後,在隋、唐的宮廷中居於主導的地位。龜茲琵琶的傳習,與印度七調的傳人,對於中國中古音樂的變遷,影響極大。

唐代詩歌中,有許多詠唱琵琶的詩篇和詩句。大詩人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塑造了一個長安琵琶女的形象,成為極富獨創性的千古名篇。

舞蹈印度舞蹈也與中國舞蹈結下了不解之緣。舞蹈在近代中國,尤其是在漢民族中,可以說很不普遍,但在古代的中國,卻是非常流行的。漢、唐之際,中國舞蹈更是吸收了域外舞藝,逐漸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域外舞藝中,印度與波斯的成分最為主要,特別是天竺舞藝,幾乎領導了藝壇;西域各國的舞樂,無不受其影響。

印度人自古就喜歡舞蹈。古印度人普遍尊敬的大神是濕婆,濕婆的另一稱號便是舞王。舞蹈在印度人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種娛樂。祀神(祀:Sì,祭祀)、聚會、節令,人們都要歌唱、舞蹈,與古代中國相似。這種風俗在印度一直流傳至今。在古梵文的《樂舞論》中,討論了各種各樣的表情與韻律,並說明不同的手勢所代表的不同「語言」。在印度阿旃(zhān)陀石窟和巴格石窟的壁畫中,至今仍保存著古代舞蹈的優美舞姿;在中國的敦煌石窟壁畫中,也保留有北魏到隋、唐時代的樂舞姿態。

中國與印度舞樂的接觸,最早可以上溯到漢代。東漢以後特別是北朝(公元386~534年)時期,天竺的舞樂,隨佛教源源傳人中國並佔領了中國古舞的地位。《舊唐書·樂志》中講到的大面(代面)、撥頭(缽頭、拔頭)、踏搖娘(蘇中郎、蘇郎中)等舞曲,據現代學者考證,都能從印度找出淵源。蘭陵王的服裝面具、拔頭舞與胡飲酒舞的古舞,由唐東傳日本,被人們保存至今。另外,傳人_日本的舞蹈還有渾脫舞、蘇幕遮舞等數十種,多是域外舞藝,只是在中國早已失傳。

隋、唐時代,外來的舞樂最盛。不過中國對印度樂舞,並非生硬的吞食,而是經過了融化與吸收。唐代最有名的宮廷樂舞《霓裳羽衣舞》(裳:cháng),據史書記載,便是從西涼樂曲改制而成的;另一著名的宮廷樂舞《秦王破陣樂》,東傳於日本,西傳於印度,可以說是中國吸收外來樂舞後的一個偉大創制。應該說,中國和印度的舞蹈,在唐代已經融為一體了。

中國在漢代以前的古舞,分為文舞、武舞.到唐代卻分為軟舞、健舞。健舞的名稱,在古梵文中可以找到根源。這些健舞的姿勢,在今天中國京劇的武打中,在雜技中,尚有不少存在;軟舞如大垂手小垂手等,來自印度的北部與波斯;波斯的古畫,北印度的古畫以及唐代的舞涌中,都有這個姿態。

雕刻在古代,中國雕刻與印度雕刻原是各自獨立發展的。東漢以後,在與印度雕刻藝術接觸的過程中,中國雕刻才發生了變化。從印度現存的雕刻遺物看,早在公元前三世紀,人們就已經能夠創作出相當成熟的藝術品了,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印度雕刻,起初用木材,漸漸改用石材,因此有不少雕刻藝術品得以保存至今。

東漢以前,中國的雕刻雖已相當精美,但卻缺少巨大製作,與印度風格差異較大。佛教傳人中國時,恰是印度的犍陀羅期與笈多期。在印度藝術史上,與中國關系最為密切的也正是這兩個時期。犍陀羅藝術是入侵印度的希臘人創造的,人們以希臘神像為樣板創作佛像,採用的是希臘、羅馬風格,表情豐富,造型生動。到笈多時期,印度人又努力復興其固有的文學、宗教和藝術,兼取鍵陀羅藝術之長,雕刻風格也有明顯變化。中國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雕刻,恰恰受了印度笈多時代藝術的影響。雲岡石窟開鑿於公元四世紀,正當笈多王朝盛期。據文獻記載,雲岡石窟不僅樣取自印度,而且還有印度僧人參與了開鑿。雲岡石窟為中國三大石窟之一,其石雕造像有佛、菩薩、天王、力士等。最大的佛像高達17米,最小的僅有幾厘米。大佛神態肅穆安詳,雖靜欲動。窟壁多飾以浮雕,有佛像、佛教故事,還有禮佛像等,姿態逼真,場面生動。雲岡石窟的雕刻技術,繼承並發展了秦漢時代的藝術傳統,吸收並融合了外來的藝術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對隋唐藝術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石窟中雕造佛像,源於印度。此法傳人中國,從北魏到隋唐,成就了不少偉大工程,除雲岡石窟外,還有新疆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敦煌的千佛洞、太原的天龍山石窟、河北的響堂山石窟、遼寧義縣的萬佛堂石窟以及河南鞏縣的石窟寺和洛陽龍門石窟等。如此豐富多彩的藝術造像,成了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乃至中印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資料,更是光耀千秋的藝術瑰寶。

繪畫印度的原始繪畫與中國漢代以前的繪畫,也是各自獨立發展的,因此風格各異,並無相似之點。東漢明帝時,蔡和秦景奉命赴天竺,用白馬馱回佛像和佛經至洛陽;繪於白馬寺內壁上的《千乘萬騎三匝繞塔》(匝:zā),被認為是中國人創作最早的佛教畫。隨蔡、秦同來的天竺沙門迎葉摩騰等,也曾畫《首楞嚴二十五觀之》於保福院。那時,中國還沒有繪制佛像的畫家。此後,隨著佛教的傳播,造佛像、建寺院之風逐漸由洛陽輻射到大江南北,擅作佛畫的畫家也越來越多。東來傳教的西域及印度僧人攜來的佛畫,多被中國畫家當做臨摹傳寫的範本。由此,佛教畫像及其裝飾、構之法,便在中國的藝苑中紮下了根。

三國時代吳國人曹不興,擅畫龍、虎、馬和人物,後受天竺僧人康僧會帶到吳國的佛畫影響,成為中國早期佛畫家中最有名的一個。曹不興喜歡作大幅佛像,據說曾在50尺長的絹上畫人物,運筆迅速,轉瞬即成。西晉畫家、曹不興弟子衛協,技藝更為進步,他吸收印度藝術長處,擅繪神仙、佛像及人物故事畫,曾作《七佛》、《上林苑》、《北風詩》等;所繪人物,表情自然,栩栩如生。東晉時代,傑出畫家顧愷之(約公元345~406年,愷:kǎi)傳承了兩漢藝術,也創作了許多神仙、佛像和人物肖像畫,所作建康(今南京)瓦棺寺壁畫《維摩詰像》,光彩照人,轟動一時。其繪畫與理論,對中國畫發展影響很大。南朝梁畫家張僧繇(yáo)擅畫道教和佛教人物像。梁武帝(蕭衍,公元502~549年在位)崇信佛教,大興佛寺,經常讓張僧繇去作壁畫。張僧繇畫的如來像、維摩詰像、盧舍那像,出神人化,生動異常。相傳他作安樂寺四白龍壁畫,其中二龍點睛後旋即飛去,此後便有了「畫龍點睛」這一典故。

中國繪畫由六朝經隋唐的過渡,在唐代形成了一個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局面:大畫家輩出,新畫派不斷出現,在吸收外來技巧的基礎上,民族風格逐漸確立。這一時期,佛教題材仍在繪畫中佔有很大比重,許多大畫家都與佛教有關,而且都畫過佛畫,其中,對後世影響較大的畫家有閻立本、尉遲乙僧、吳道子、孫位(又名孫遇)以及大詩人王維等。

宋元時代,中國畫發生了明顯變化:壁畫已不再像唐代那樣占據重要地位;山水畫、花鳥畫以及世俗人物畫都向卷軸方向發展。且逐漸成為時尚。但宋元時代畢竟還存在著佛教,存在著佛教的影響,所以佛畫依然不絕如縷。

到明清時代,中國繪畫進入了一個更加繁榮的時期,各種流派競相發展,爭奇斗艷。這一時期,佛教對繪畫的影響已不像宋代以前那樣主要表現在佛畫的繪制以及佛寺壁畫上,而主要表現於畫家的宗教信仰以及創作中對意境的追求。畫家中有一大批僧人或信仰佛教的人。畫論方面,也出現了以禪品畫的傾向。其代表畫家有董其昌(公元1555~1636年)、陳洪綬(號老蓮,公元1598~1652年)、八大山人(本名朱耷zhūdá,公元1626~1705年)、石濤(法名原濟、字石濤,公元1642~1718年)等。

㈧ 印度有哪些另類文化

社會我三哥,人狠話又多。


印度人經常以開掛的形式存在,除了徒手扒火車,飛餅甩大鍋之外,印度人確實有很多習俗是常人難以接受的。


第一就是印度的陪嫁文化,印度有種姓制度,高種姓男的可以娶低種姓女的,但是低種姓男的基本娶不到高種姓女的,女人提高種姓最好的辦法就是嫁給高種姓男的。這就導致了印度很奇怪的陪嫁文化,嫁女兒女方要陪大量的嫁妝,如果家裡貧困的搞不好就要傾家盪產,所以窮人怕生女兒,印度重男輕女很嚴重。這種情況起碼在我國是無法想像吧,多少年輕小夥子為彩禮犯愁啊,這女方別說提供嫁妝了,能什麼不要都要燒高香了。


至於說印度人手抓飯,上廁所的梗就不必說了。現在流行佛系一說,印度人辦事就很佛系,可能他們的民族性就是如此吧。

閱讀全文

與印度的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