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文化自信包括哪些
文化自信 ,
就是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自信,
對中國古代的科技藝術成果自信,
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自信。
B. 四個自信的內容是什麼
四個自信的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1、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性的自信。
2、理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真理性、正確性的自信。
3、道路自信是對發展方向和未來命運的自信。
4、制度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制度優勢的自信。
(2)文化自信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1、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勇氣,我們就能毫無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就能堅定不移開辟新天地、創造新奇跡。
2、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我們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3、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C. 文化自信的主要內涵包括什麼
文化自信的主要內涵包括展現了中國政府與人民的精神志氣,提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3)文化自信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傳遞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之後的兩年間,習近平又對此有過多次論述:「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2016年5月和6月,習近平又連續兩次對「文化自信」加以強調,指出「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要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上,習近平對文化自信特別加以闡釋,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其語境更為庄嚴,觀點更為鮮明,態度更為堅決,傳遞出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導思想。文化自信於是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
D. 什麼是文化自信,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
做到文化自信:
1.要始終保持對文化意義、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認同。
2.要牢固樹立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
我們所講的高度文化自覺
文化不僅具備震撼心靈、滿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備引領社會健康發展、激發民族創造活力之物質力量;一個國家的興盛強大離不開文化,一個民族的傳承延續離不開文化,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文化。還應當認識到: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今世界,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企圖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統天下」的背景下,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如果不能堅守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的當代先進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基礎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能成為一句空話。這樣的認識,對每個人都應當是一種「自意識」而不是「被認同」,並且是對文化本真意義和內在涵義的深刻認識、深度認同
E. 文化自信包括哪三個方面
從三個層面理解文化自信
黃傑
2018年11月09日15:50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從 三 個 層 面 理 解 文 化 自 信
深入理解文化自信,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理論層面,思考文化主體性問題,各民族應不應該有,能不能實現文化自信;二是歷史層面,重讀文明軸心期,從傳承看本民族是否有文化自信;三是現實層面,如何構建體現當代發展的文化軟實力。
理論層面:彰顯文化主體性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思想引領、精神支柱、道德教養、知識哺育,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區別於別的國家、別的民族的重要標識。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勞動生活的精神產物,都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古往今來,世界各民族都無一例外受到其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產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響。那麼,「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
從文化主體性看,錢穆先生一直對中國文化保有敬意,他堅持認為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他的著作都是激發國民對本國歷史文化愛惜保護之熱情與摯意,闡揚民族文化史觀。1963年,香港政府邀請新亞書院、崇基書院、聯合書院合並組成一所新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不是語文的意思,而是文化之意。據說當時想了很多名字——中國大學、中華大學,最終還是錢穆堅持,「不如叫中文大學」。他在創辦香港中文大學的時候,特別強調了中國文化,強調中華民族能夠保有文化主體性。著名漢學家、瑞典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先生這樣評價錢穆,「他對中國的光輝的過去懷有極大的敬意,同時也對中國的光輝的未來抱有極大的信心」。
錢穆逝世後,士林震悼。當時有大量媒體以「中華歷史文化的守護者——敬悼史學家錢賓四先生」「承傳中華傳統、創新中國文化——敬悼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為題對這位學人的學術貢獻做了極高的評價。
歷史層面:重讀文明軸心期
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出的觀點,表明某個歷史時段是人類文明精神重大突破時期,得到了思想界的認可。按照他的看法,公元前8世紀到2世紀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期,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巨人。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更重要的歷史現象是,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之間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但它們在軸心時代的文化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都以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世界,開始「終極關懷的覺醒」。恩格斯就曾指出,這個時期的思想家幾乎研究了人類所有的基本問題,並提供了雛形。
中華文化,是個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庫,無論是文學藝術、哲學思想、建築工藝、民俗風情,還是治國理政、人格修養,都蘊藏著深厚的智慧和魅力,都可以提供很豐厚的文化積淀,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們如果想要面向現實和未來,必須整理好我們的過去,要讓我們過去的資源通過這種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為未來的前途、為未來的目標而服務。總之,文化要走向當下和未來,要能夠使得優秀傳統文化繼續深入人心,指導我們的生活,營養我們的生活,豐富我們的內涵,就必須要創新,要做創造性的轉換。
中國要前進,每一步都不要忘記我們從何而來,我們的思想文化根基在哪裡,我們的最大優勢在哪裡。如果不明白這一切,就可能犯各種食洋不化的錯誤,故步自封的錯誤。
現實層面:構建文化軟實力
祖先的成就毋庸置疑,主要是不少人對當今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抱以質疑的眼光,不以為然。「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堅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必須從兩個維度來思考問題:一是古今視角,如何看待傳統文化的作用,「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二是中西視角,如何看待借鑒國外文明成果,「兼容並包,有容乃大」。
首先,對「傳統」我們要有新認識,現代是傳統的現代化,一個國家必須珍視自己的民族傳統,「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融入文明大家庭的重要精神支柱。只有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上、在共有精神家園中,才能建立切合普通大眾的歷史傳統和民族心理的共同話語、價值認同、人文性格。其次,構建中國文化軟實力,必須具備寬闊的國際視野,大膽地吸收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一種開放性的姿態,認真研究和學習借鑒各國文化交流、話語授受的規律和經驗,特別是對其中所包含的價值觀培育的借鑒。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著眼需求,中國文化發展要設計「中國」議題,完成三大目標,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價值、打造好中國話語。要言之:中國故事,要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及趨勢為切入口,全面、立體、真實地展現中國。比如,呈現國家多維度發展的電影,從現實主義視角傳播中國故事。中國價值,要以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重點,面向國際舞台,展示中華歷史文化優秀品格,體現當代中國道路的精神氣象。比如創新文化節目,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電視媒介傳播有機融合,把文學經典喚醒、擦亮,為現代文明追本溯源。中國話語,要以天下太平為導向,弘揚中華文化精神理念。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生死疲勞》等作品,展現了中國廣闊的文化熔爐在近現代史上經歷的悲劇、戰爭,反映了一個時代充滿愛、痛和團結的生活;雨果獎獲獎者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將中國科幻文學提升至世界級水平」,既是亞洲人首次獲獎,也是新中國輸出到美國的第一篇長篇科幻小說;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的《青銅葵花》,關注少年兒童生存狀態和心靈世界,書寫兒童內在的人性、人情、尊嚴與理想。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