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仰韶文化陝西有多少人

仰韶文化陝西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07-12 18:18:44

① 求仰韶文化的詳細資料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仰韶村。

仰韶文化的發現

1916年6月當安特生教授在山西勘探銅礦資源的時候,偶然的機會讓他發現了一批古新生代的生物化石,這一發現結合當時礦藏資源勘探工作難以為繼的狀況,安特生教授以及當時地理測繪研究所所長丁文江先生隨即調整了工作重心,轉而進行對古新生代化石的大規模收集整理工作,同時這一工作也得到了當時民國農商部以及瑞典皇家的支持,於是,安特生先生的考古生涯自此也拉開了帷幕。

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陝西渭河流域、山西西南和河南西部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

手工藝、陶藝

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栗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制陶業發達,較好地掌握了選用陶土、造型、裝飾等工序。多採用泥條盤築法成型,用慢輪修整口沿,在器表裝飾各種精美的紋飾。陶器種類有缽、盆、碗、細頸壺、小口尖底瓶、罐與粗陶瓮等。其彩陶器造型優美,表面用紅彩或黑彩畫出絢麗多彩的幾何形圖案和動物形花紋,其中人面形紋、魚紋、鹿紋、蛙紋與鳥紋等形象逼真生動。不少出土的彩陶器為藝術珍品,如水鳥啄魚紋船形壺、人面紋彩陶盆、魚蛙紋彩陶盆、鸛銜魚紋彩陶缸等。陶塑藝術品也很精彩,有附飾在陶器上的各種動物塑像,如隼形飾、羊頭器鈕、鳥形蓋把、人面頭像、壁虎及鷹等,皆栩栩如生。在半坡等地的彩陶缽口沿黑寬頻紋上,還發現有50多種刻劃符號,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質。在濮陽西水坡又發現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是中國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時代龍虎形象。

建築和文化

仰韶文化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村落內的房屋主要有圓形或方形兩種,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為多,後期以方形多間為多。房屋的牆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裡面的,也有用木頭做骨架的。牆的外部多被裹草後點燃燒過,來加強其堅固度和耐水性。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里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聚落建築的布局整齊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較完整,居住區在中心,外圍繞一周大壕溝,溝外北部為墓葬區,東邊設窯場。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遺跡,有一座大房子為公共活動的場所,其他幾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仰韶文化居民死後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長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隨葬品,小孩實行瓮棺葬。盛行單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佔一定比例。合葬的人數不等,多的達80人。葬制中實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為中心的特點。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廣場的統一布局,則表明當時維系氏族團結的血緣紐帶根深蒂固。這些與母系氏族社會組織的特徵是相吻合的。

甘肅仰韶文化特徵

仰韶中期的發掘相對早、晚期顯得單薄一些,但仍可初步確立甘肅仰韶中期的界定標准,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間。它的主要文化特徵歸納如下:
(1)遺址大多位於山谷中的河邊台地,隴東黃土塬的塬邊及溝壑也被先民選作居住地,對環境條件的適應生存能力比早期有所提高,海拔較高的甘南臨潭發現的此類遺存就是明證。已經發掘的三個重要遺址都是在早期遺存的原址之上擴展而成,調查發現的中期遺址往往含有早期遺存,顯示出早、中期一脈相承的親緣關系。聚落布局因資料所限不甚清晰,但大地灣遺址表明,聚落內已存在多個處於相等地位的中心,社會組織呈現出多級分化的趨勢;
(2)房屋仍為半地穴式建築,大地灣遺址中的房屋均為方形或長方形,師趙村發現一座圓形房屋遺址。大多在穴壁立柱,這說明穴坑之上已增設立面牆體,室內空間增大,採光也好,比早期房址進步。少數房址採用「料姜石」作未加工的居住面,以此提高防潮性能。灶坑以圓形桶狀為主,出現雙聯灶,即前後兩個灶坑相通,表示人口及炊事活動的增加。房址可分為大、中、小型。大型房址面積近70平方米,出土眾多陶、石、骨器,並有精美彩陶,表明房址主人應是氏族首領。中型房址面積在25平方米—50平方米之間,可能是大家族長和未成年子女的居室。小型房址面積大多在15平方米—20平方米之間,當屬一般社會成員的居室;
(3)陶窯均為橫穴窯,大地灣、師趙村均有發現。一般分為火塘和窯室兩部分,火塘是添柴生火之處,呈圓形或長方形,有火道通人窯室。窯室均呈圓形,周邊設環形火道,受熱較勻。火塘一般低於窯室,由下往上火勢自然加強,燒陶技術比早期有顯著提高;
(4)本期墓葬資料甚少,按常理推測應有集中的公共墓地,但至今未見蹤跡。不僅甘肅未見,其他省區也未發現。這一奇特現象或許表明了中期的先民們選擇了尚不可知的埋葬習俗。我省僅在大地灣發現3座零星墓葬,均為成人單身葬,其中1座側身屈肢,另2座仰身直肢。都有隨葬品,分別為陶瓮和骨笄;
(5)陶器以細泥紅陶、夾砂紅陶為主,還有少量的橙黃陶、灰陶以及褐陶。飲食器多為細泥紅陶,其中不少是彩陶,罐、缸、瓮等炊器和盛儲器則以夾砂紅陶為主。器形以平底為主,少量為尖底,偶見圜底,這是陶器形制的重大改變,平底陶器終於基本取代了圜底器,在史前文化上首次成為主流器形。常見器物有斂口平底缽、曲腹彩陶盆、雙鋈盆、多孔盆形或缽形甑、雙唇口尖底瓶、弦紋或繩紋短頸罐、大口小底缸、曲腹瓮等,器類較前復雜,大型器物增多。紋飾仍以繩紋為主,其次為弦紋和線紋,還有少量的剔刺紋、附加堆紋等。制陶以泥條盤築法為主;
(6)陶制生產工具以紡輪、陶刀為主,仍有少量的陶銼,形制較前復雜。細泥捏塑的紡輪增多,陶片改制的減少。陶刀形制更為規整,數量增多。陶制裝飾品仍是常見的陶環,但陶質細膩,小巧玲瓏,還出現酷似羊角的陶制裝飾品;
(7)石器的形態和技術比早期有所進步,加工較為精細,如常見的石斧更為厚重,石鏟刃部更為鋒利,石刀鑽孔由近背部向中部轉移;
(8)骨器種類、數量與早期相比有較明顯減少,表明狩獵在經濟生活中地位下降。出現不少精品骨鏃、骨笄。
從文化特徵上可以看出,甘肅仰韶中期是在早期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而來,其陶器繼承了早期的許多文化因素,但又有明顯的變革,其經濟形態與早期大體相同,但狩獵比重下降。與陝西等鄰省同期文化面貌相比,差異不大,但有分化的趨勢,地方區域性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凸顯出來。

② 陝西人口2020總人數是多少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布: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陝西省常住人口39528999(人)。
陝西(簡稱「陝」或「秦」),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是西安,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西周、秦、漢、唐等14個政權在陝西建都。

陝西省位於中國西北部,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東隔與山西省相望,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相毗連;屬北暖溫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著名景點有長城、秦始皇兵馬俑、大雁塔等。宋初設陝西路;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設陝西行省;1950年1月10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成立。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陝西這個名稱始於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曰「陝東」,由周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召公管轄。陝西因此得名。

唐安史之亂後設陝西節度使,陝西始轉化為政區名稱。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式設陝西行省,並將今陝西南部地區並入管轄;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上古文明
上古時為雍州所在,陝西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里。1953年在西安城東發現的半坡村遺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的進步和文明。陝西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中國較早的城市西安楊官寨遺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長安城。

陝西是人文初祖炎帝(生於寶雞市)和黃帝(生於武功縣)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相傳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今西安藍田一帶)。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黃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氏(一說是源於華山,也位於陝西)。從軒轅黃帝在這里鑄鼎、分華夏為九州,到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後稷在這里教稼先民從事農業生產;從中華文字文明的始祖倉頡在這里發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禮樂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燦爛輝煌的漢唐盛世;從絲綢之路的起點到賜福鎮宅聖君鍾馗故里,陝西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近代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及宰相王鼎的將相故里。[2]

考古分期:關中一帶早有藍田猿人活動。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最早的是老官台文化(約公元前6000年到前5000年),之後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約前5000年至前3000年),再後來是陝西龍山文化(公元前2300年至前2000年)。
先秦時代
西周後期,秦始皇的祖上非子替周王室養馬有功,周孝王將「秦」(今甘肅省天水東南)這塊土地封給了他,秦國也成了周的附庸。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了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一帶),殺了周幽王。秦襄公率領人馬攻打犬戎,立了戰功。次年他護送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又立新功。平王便封他為諸侯,將陝西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他。這樣,秦國統管了陝西省的部分地區。秦穆公時國力強盛,又打敗了東方的晉國,佔領了整個關中。由此可見,由於陝西其地春秋時為秦國,所以簡稱「秦」。前350年,秦孝公由櫟陽遷都咸陽,在此營築翼闕及宮殿。後秦始皇仿建六國宮殿,使咸陽成為規模恢宏的帝都。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咸陽(今西安,咸陽一帶)為首都,並把全國劃分為36個郡,今陝西境內有郡:上郡、北地郡、漢中郡。陝西地區首次成為統一王朝的京畿地。

西漢時,以長安(今西安)為都城,今陝西南部仍然是京畿地區,由司隸校尉部管理,分為京兆尹(渭南郡),左馮翊(河上郡),右扶風(中地郡)和弘農郡。秦朝都城咸陽先後改名為新城和渭城。在今咸陽原上,因西漢五陵置有陵邑(城),故有「五陵原」之稱。東漢時,首都遷去洛陽,以長安(今西安)為西京。今陝西地區屬於並州和雍州。

東漢中後期時,匈奴內遷,在呂梁山上和汾河流域牧馬。到三國曹魏時,匈奴人分為五部,人數多達數十萬。此外,還有羯族,鮮卑族,氐、羌等族在陝、甘居住,歷史上稱為「五胡」。

兩晉南北朝
東漢之後,中國歷史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段時期在陝西建都的政權先後有西晉、前趙、前秦、後秦、大夏、西魏和北周。除大夏建國都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外,其餘朝代均建都漢長安城。
西晉,長安為陪都,咸陽更名為靈武。316年,前趙(漢國)劉聰派遣劉曜攻破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隨著西晉的滅亡,中原廣大的地區,皆成為漢國政權的統治范圍。

前趙,318年,劉聰病死,太子劉粲繼位。匈奴貴族靳准殺死劉粲奪權,在平陽的劉氏男女不分老少全部被殺,靳准自立為漢天王。鎮守長安的劉聰族弟劉曜得知平陽有變,自立為皇帝,派遣軍隊至平陽,族滅靳氏。與此同時,羯族首領石勒亦以討伐靳准為名,率軍至漢都平陽,於是,平陽、洛陽以東的地區,皆落入石勒勢力之中。前趙於是遷都到長安。

後趙,長安為陪都,咸陽又改名為石安。

前秦,東晉時期氐在北方崛起,今陝西一帶屬於前秦的核心部分,且長安為前秦的首都。383年淝水之戰大敗後,前秦國力開始下降。

後秦(384年—417年,或稱姚秦),前秦苻堅在淝水之戰兵敗後,關中空虛,原降於前秦的羌族貴族姚萇在渭北叛秦,晉太元九年(384年)自稱萬年秦王,次年(385年)擒殺苻堅。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萇稱帝於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國號大秦,史稱後秦。

陝西地區經歷羯族的後趙、漢族的冉魏、氐的前秦、鮮卑的西燕、羌的後秦,417年東晉北伐後秦破長安後也短暫的佔有今陝南地。在陝北也有赫連勃勃建立的夏國在同期存在,初期都城統萬城(今稱白城子,在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納林河鄉與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交界處的無定河北岸流沙之中)。夏鳳翔六年(418年),赫連勃勃乘東晉滅後秦,乘虛輕取長安,在霸上(今陝西西安東)即帝位,國勢更強。

北魏,登國元年(386年),鮮卑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西安、咸陽一帶為涇陽縣。太延二年(436年)4月,北魏滅北燕、赫連夏、高句麗等邊疆政權降服,統一除了今遼東以北的北方。後來,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宇文覺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定都於長安(今西安)。

③ 仰韶的文明概述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所以被稱為仰韶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五千多處仰韶文化遺址,其中陝西省為最多,達2040處,占總量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其它依次是甘肅1040處,山西1000處,河南1000處。
仰韶文化是距今約5000~7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河南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栗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里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臨潼姜寨的村落遺址,約有100多座房屋,分為5組圍成一圈,四周有濠溝環繞,反映出當時有較嚴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屬於母系氏族公社制繁榮時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體合葬和同性合葬,幾百人埋在一個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規模和隨葬品差別很小,但女子隨葬品略多於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豐盛繁華的時期。它位於黃河中游地區,遍及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寧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藝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灰陶與黑陶較為少見。其裝飾以彩繪為主,於器物上繪精美彩色花紋,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部分內容及藝術創作的聰明才智。另外還有磨光、拍印、等裝飾手法。造型的種類有杯、缽、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蓋和器座等,最為突出的是雙耳尖底瓶,線條流暢、勻稱,極具藝術美感。
由於時間跨度與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須分類加以區別,主要有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

④ 仰韶文化。三秦文明。

公元前206年,項羽統率各路諸侯西入關中滅秦。隨後,項羽自封西楚霸王,以梁楚九郡地置西楚國自屬,分封滅秦有功將領、舊六國貴族及秦降將十八人為諸侯王。其中,他將函谷關以西,秦嶺以北的原秦國疆土封給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這段歷史記載在司馬遷《史記》中。三位諸侯王都是秦降將,故人們稱他們為三秦王。與之相應地,這三諸侯國之地稱為三秦,沿襲下來,「三秦」也就成為了陝西的代稱。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圍
但是從地域文化的一致性上考慮,以三秦來代表陝西,或以陝西的地域來局限三秦的文化都是不太合適的。明顯地,秦嶺以南的漢水谷地,自古至今,其地域文化受楚文化影響較深;相反,隴中和寧南黃土丘陵地區倒是與關中、陝北在民俗文化上表現出了較大的一致性。由此可見,三秦文化區的范圍仍應以楚漢之際的雍、塞、翟三國疆域為基本的地域范圍,按現在的行政區劃則包括陝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肅的東部和寧夏的南部。
這一地區,從自然條件、生產方式、文化傳統上都比較相似。「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藍天黃土的自然環境是怎樣孕育了三秦文化呢?三秦文化產生的自然、經濟條件一地的自然經濟環境決定其地域文化的發展。在三秦大地上,具有代表意義的當然是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地貌,在地理特點上分為兩類,一種是溝谷地貌,另一種是溝間地地貌。溝谷地貌即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溝間地地貌有三種主要類型:塬、梁、峁。塬是平坦的黃土高地,四周為溝谷環繞,是高原面上受流水侵蝕最小的一種地貌。面積較大的塬有隴東的董志塬、陝北的洛川塬等。董志塬介於涇河支流蒲河與馬蓮河之間,長80公里,寬40公里,不僅面積廣袤,而且黃土沉積達200米,是黃土高原的厚度中心。塬是黃土高原上較適宜於人類生活的地域。梁是長條形的黃土高地,「兩溝夾一梁」是當地人對這種地形的形象說法;峁是孤立的黃土丘。峁和梁通常是互相聯結在一起,間雜溝谷,也被稱為黃土丘陵。梁峁的地形支離破碎,自然環境不利,往往是相當貧困的地區。在黃土高原的南部邊緣,是一個斷陷盆地——渭河谷地,也即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平原西起寶雞峽——渭河出山口,東到潼關,長360公里,平原主體是寬平的河谷階地,有利於農耕,是三秦大地上最豐饒的地區,也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的農業發展
關中的農業是在周人遷岐之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周人最早居住在涇河中游,由於受到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擾,輾轉遷移到岐山下的周原(當時的周原覆蓋今日的鳳翔、岐山、扶風、武功四縣大部與寶雞、眉縣、乾縣、永壽四縣的小部分,現在早已為流水侵蝕成破碎的、小面積的若干個塬)。周人部落善於經營農業,會使用各種農具,這些從《詩經》等文史考證以及出土文物中可以證明。西周時期,每年早春,在鎬京都舉行一個春耕儀式,由周天子親自用青銅鏟鋤土,表示對農耕的尊崇。這一儀式後來被封建社會時期的若干代王朝所沿襲。關中平原雖然土地肥沃,但降水不足。秦漢時期,先後修建了鄭國渠、漕渠、龍首渠、六輔渠、白渠等,形成了一個水利灌溉網,逐步穩定了關中的農業發展基礎。
與關中平原不同,黃土高原的自然條件不太適合農業發展,早先分布著大片的天然草場,有利於畜牧業的發展,一向為北方游牧民族生息的地區,即使是在長期納入中原王朝控制的區域,也不過是發展成半農半牧的地區。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很長時間,但戰亂和屯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逐漸對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地方百姓的生活比中原地區要艱苦許多。在北宋以前,三秦地區一直是中原政權與游牧民族反復爭奪的地區之一,民風以耿直、尚武著稱。北宋以後,關隴地區不再是封建王朝經營的重點,同時也失去了交通中心的地位,使得原本在地域環境上就比較封閉的關隴地區更加封閉,逐漸造就了關隴子民朴實、本分的民風。尤其是黃土高原地區的農民,他們恪守祖規,安於貧窮與落後,生活十分簡朴。保守、落後成為明、清以來三秦文化的主流,但與封閉、保守相對的是,這一地區保存了許多久遠歷史上的和根植於黃土高原上的獨特風俗,反而在現今愈加顯得難能可貴。粗獷、古樸的生活方式
黃土高原地區,長期處於半農半牧,經濟發展緩慢,手工業比較落後。所以,陝北、隴中地區人民的生活一向艱苦,反映在衣物、被褥上以粗布、毛氈為主,非常簡朴。除了簡朴的著裝習慣外,還有衣飾尚白的特點。譬如說,鄉村婚俗里,新娘的頭上要加一塊白手帕作裝飾,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在陝北,男人們用白色的毛巾在頭上紮成英雄結的式樣,也反映了衣飾尚白的特點。一般來講,尚白是游牧民族的習俗。游牧民族以牧羊為業,習慣於羊群的顏色,因而很自然地偏愛白色或淡色。這一點在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中比較突出,而關隴地區雖然是農業或半農半牧地區,卻深受游牧文化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在他們的血脈里占據更多是游牧民族的成分,一些習俗深深地紮根於日常生活之中。尚白習俗的保留,即是一種表現。如陝北農民稱他們扎的頭巾是「白羊肚毛巾」,也透露出些許微妙的淵源關系。關隴地區人民不僅衣著簡朴,食物相對也比較簡單。日常飯菜多以雜糧為主,蔬菜種類少,而以鹹菜辣椒來佐食。但是關中和陝北、隴東的飲食相互間也存在著明顯差異。關中是小麥產區,食物中小麥的比重較大,陝北、隴東則以玉米、穀子、黍類等為主食。關隴人民喜麵食,常見的有油潑辣子面和漿水面,流行的風味小吃是釀皮子,最有特色的要算是西安的「羊肉泡饃」。但從總體上看,關隴地區的飲食無論是製作還是原料都偏單調,這與當地物產的不豐富有很大關系。一進入三秦地區的陝北和隴東,黃土高坡上標志性的民居即出現了——窯洞。一方面黃土具有很強的直立性,另一方面黃土高原地區缺乏高大的喬木,蓋瓦屋也存在實際的困難,因而窯居是非常合適的選擇。窯洞有三間為一個院落的,也有五間和七間的,冬暖夏涼,農民樂於修鑿。但關隴地區也不是到處都有窯洞,向南海拔降低的地區就不再有窯洞出現了,因為在降水量偏多的南部,窯洞不夠堅固,而且黃土層的厚度也不足。在塬上無黃土坡面可依時,人們居住的是地坑庄式窯洞。在平地上挖一個大坑,然後在坑壁上修窯,將坑底平整後,就成了院落,院中砌一個水池,以儲雨水。這樣的庄戶,遠望不見人煙,走近時,雞鳴犬吠,白叟黃童,別有天地。在高差較大的溝崖上,窯洞依山勢修三、四層,晚上燈火齊明,像城鎮里的樓房一樣。
在高原南緣到渭河谷地的過渡地帶,由於地勢偏低,雨水稍多,窯洞就不太適合了,主要蓋瓦屋。瓦屋有普通的式樣,也有在房子的一邊起屋脊,另一邊順勢延展,成為廈。這種廈就是關中八大怪之一的「房子一邊蓋」。其來歷多半是從黃土高原遷移下來的人們不再能修窯,於是,利用坡面的作為房屋的一堵牆,另一邊建成斜坡式的房屋,沿襲下來,一邊蓋的「廈」演變成當地的一種民居。三秦民風淳樸、高亢,地方的戲劇和民歌也表現出這種民風特點
流行於關隴地區的戲劇,最有地方特色的有秦腔、郿鄠、皮影戲(皮影戲的發源地在陝西)等;民歌以陝北的信天游和隴東的花兒最有代表性。陝北黃土高原上,山連著山,溝接著溝,農夫們趕著牲口走在溝壑里、山樑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見景生情,信口編唱信天游,高亢而悠長的曲調與黃土高坡上勞作的背景顯得非常自然和諧。說起關隴地區的戲曲歌舞,自然少不了各種鼓的舞蹈,尤其是豪邁粗獷的安塞腰鼓。腰鼓的起源,一說是最早駐守長城的戍邊將士,身配腰鼓以激勵鬥志,流傳到民間逐漸演變為慶豐收、兆吉祥的腰鼓舞;另有人認為,古時的牧羊人將樹根挖成筒狀,綳上羊羔皮製成鼓以自娛自樂。總之,腰鼓一經出現,即受歡迎,逐漸發展成一種地方的民間藝術。隴東黃土高原,每年春節,人們將舊的窗花撕去,將新的窗花貼在窗上、門上、窯洞的各個角落,給陋室平添喜慶的氣氛。從事剪紙的一般是婦女,她們自小跟老輩人學剪窗花,代代相傳。隴東偏僻多山,因而保存了一些古樸的民間手藝,剪紙最有代表性,隴東草貼也是一種。草貼是用曠野里信手拈來的草桿、花葉及花籽粘在彩紙上而做出的,既可在平日里供孩子們玩耍,又可在逢年過節時裝飾窯洞。
關隴地區以小麥為主食,常以蒸饃作為節慶食品自用或饋贈親友,久而久之,也就產生了面花製作手藝。面花在關隴地區普遍流行,關中以合陽面花為代表,隴東則以慶陽面花最為有名。三秦地區,或稱關隴地區,其區域內的民間文化生態具有很強的一致性,與外部周邊地區有較大的差異。這種地域文化的形成與這一地區的自然經濟環境、人文背景及歷史上的行政區劃都有很大的關系,因而在這樣一片廣袤的土地上產生出具有一致性的三秦文化,並不是偶然的。

⑤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哪裡

仰韶文化主要存在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是我國黃河上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的持續時間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分布在整個黃河上中游地區。

從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已發現幾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佔全國仰韶文化遺址數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自公元前5000年左右,持續了2000多年的時間,我國歷史上的傳說時代,史書記載的炎帝和黃帝等著名部族的外會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可以從仰韶文化的研究中去探索。仰韶文化分布廣泛,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影響深遠,是我國黃河流域華夏文化的主要代表。

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東北的仰韶遺址位於洛陽市以西,仰韶村北面不遠處是屬於崤山山脈的韶山,這大概就是仰韶村名的由來。

傳說六七千年前,人類還群集在那深山密林的石洞里,過著捕獵采果的生活。山上的獵物和野果日益滿足不了他們的生活需要,他們便漫漫的走出了山。

崤山山脈韶山峰下,有一片沃野,南臨黃河,北臨韶山,草木叢中野果累累,鳥兒在空中飛高飛低,走獸在林里竄來竄去,真是一片富饒美麗的好地方。從山上下來的人,有個叫陶的族長,帶領族人來到了這塊地方。

起初,大自然的豐富物資,足以讓他們過著捕獵摘果的美好生活。後來人越來越多了,大自然的財富維持不了生活,他們於是披荊斬棘以開墾田地耕種,並且開始了獵物捉鳥養畜放牧的新生活。

有一年秋天,秋風瑟瑟,大雨連綿不斷地下。那風像猛獸一樣不斷的撕去他們賴以生存而用樹枝搭起的篷子,薅掉辛勤耕種的莊稼,捲走日夜相伴的牛羊。

雨後,大地被洪水沖出道道溝壑,人們只好在這溝壑上覆蓋厚厚的樹枝茅草,住在下面用來避風驅寒。

一天,陶在巡視族人們的生活時,發現這些居住在溝壑茅草棚下的人,冬天雪透,夏日雨浸,不少因潮濕而得病。他想:要是在乾燥的地方挖洞開穴,再用茅草蓋頂,那一定會更好些。於是在陶的帶領下,大家轟轟烈烈地幹了起來。

漫長的辛勤勞動,使他們發明了不少勞動工具,陶把這些經驗積累起來,磨出了各種各樣的石器:石斧、石錐、石鑿、石碗等。

同時,漫長的生活需要他們將獵物的骨頭磨製出骨針、骨錐、骨筷等,用樹皮、獸皮、毛草擰成了各種長短粗細不等的繩子。錐和繩子的出現使人們披上了蓑衣,穿上了獸皮。

長期沒有發生過戰爭,社會經濟不斷得到發展。各族人之間和平相處,平等相待。從而出現了勞動工具、馴服飼養的家畜、獵物和糧食的交流和交換。

生活需要儲存糧食、干肉和果品,於是他們用土和泥製成各種各樣儲物器,在太陽下曬干使用,這種泥器成為他們當時較為廣泛使用的生活用品之一。

一天黃昏,災禍突然降臨,剎那間,狂風大作,天昏地暗。原來還沒來得及熄滅的烤肉火堆被風吹散開來,燃著了雜草、樹木、莊稼和茅棚,一會兒成了一片火海。大火之後,樹上的果子沒了,只留下枯乾殘枝;田野的莊稼沒了,只留下片片灰燼。

不幸的遭遇中,陶卻發現了一個奇跡:那曬制的用泥做的儲器,比原來堅硬得多,敲起來清脆悅耳,尤其是放在穴里的更好。於是,他就帶領族人掘洞建窯試燒這種堅硬的儲物器。陶帶領族人親自試燒。他把曬乾的各種泥製品放進掘好的窯洞里,用木材架起來燒。一天又一天,一窯又一窯,但不是燒焦,就是燒流,或是半生半熟。整整3年這位老人都是在火海里折騰,發須被烤焦了許多卷兒,透紅的臉龐讓火炙了許多黑硬的斑。

一天,大家都去睡了,陶坐在那裡用乾材不住地添火,他在朦朦朧朧中覺得自己走進了熊熊的烈火中,雙肋長出了翅膀,飄飄忽忽地飛向藍天,在黃河上空翱翔。

天亮之後,人們來到火窯旁邊,火熄了,那位老人卻不見了,唯獨剩下的,是他常拄的那根奇異的木製拐杖。

陶離開人類而去了,大家按照老人生前的囑托,繼續忙碌著。到了中午,雨瓢潑似地下,滿地都是水,灌滿了個個試燒的窯。第二天,大家用土封了窯口。

七天七夜過去了,水全部滲完,窯里沒那麼熱騰了,大家挖開一看,滿窯是堅硬結實、完好無缺、青透奪目的各種各樣儲物器。於是,成功的消息傳遍了整個黃河兩岸。

陶死後,大家推舉他的兒子缶為首領。為了懷念陶的功績,大家把這種儲物器叫陶器。他們還為老人鑄了陶像,因為老人愛吃雞,同時煅燒了兩只雞擺在陶像前,讓後人供奉。

缶把這項工藝技術發揚光大,不僅製造了各種各樣的生活儲放器,而且還製造了伴歌伴舞的敲打樂器。從此這項工藝陶器成了華夏人的生活必需品。

幾千年過去了,生活在仰韶村這塊聖地的人們,不知經歷了多少戰爭,度過了多少和平,誰也說不清那滄桑的歷史。人們都是在自然中來,自然中去,留下的帶走的千千萬萬,唯獨留下了仰韶文化遺址。

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多種。石器有刀、斧、杵、鏃及紡織用的石制紡輪。骨器有縫紉用的針。陶器有缽、鼎等形制。

仰韶陶器多數是粗陶,其中有一種彩陶,以表面紅色、表裡磨光並帶有彩繪為特徵。因此「仰韶文化」又被稱為「彩陶文化」,當做同系統文化的代表名稱。

仰韶文化遺址總面積近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最厚達4米。有四層文化層相疊壓,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中期。遺址中最有價值的是數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說明我國農業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

仰韶文化是我國先民所創造的重要文化之一,仰韶文化的持續時間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據傳說,神農氏時代完了以後,黃帝、堯、舜相繼起來,這些傳說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大致有跡象可尋,因之推想仰韶文化當是黃帝族的文化。

從仰韶文化遺址和多量的遺物里,可以推測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

仰韶時期的人們過著定居生活,擁有一定規模和布局的村落;原始農業為主要經濟形式,同時兼營畜牧、漁獵和採集;主要的生產工具是磨製石器;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此時反映人們意識形態的埋葬制度已經初步形成。

各遺址多有石斧的發現,石斧是用來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工具。遺址多在河谷里,那裡土地肥沃,便於種植。1953年,陝西西安半坡遺址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農業在生產中的重要地位。生產工具有石斧和骨鋤,農產物有粟。一陶罐粟在居室內發現,一陶缽粟是作為殉葬物放在墓葬里,足見當時人生活已經離不開農業,粟尤其是重要的食物。

畜牧業也是重要的生產部門仰韶遺址中有許多豬、馬、牛的骨骼,其中豬骨最多。豬的大量飼養,也說明當時居住地已相當安定。

弓箭是中石器時代後期或新石器時代早期出現的工具。有了弓箭,狩獵生活逐漸過渡到原始畜牧業。仰韶文化各遺址多有石鏃、骨鏃,可見當時已普遍使用弓箭。

在甘肅各遺址的墓葬中,發現磨製的玉片、玉瑗和海貝,據推測,玉可能是從新疆來的,貝是從沿海地區來的,想見甘肅居民對沿海地區已經有了交換關系。由於交換關系的繼續發展,氏族內部逐漸分化了,而且開始有奴隸,也就在這種情況下,階級開始了它的胚胎狀態。

半坡遺址有公共墓地,埋葬本氏族的死者。死者一般是仰身葬,帶有殉葬物,主要是陶器等日常生活所用的器皿,也有些是裝飾品。還有一些死者是俯身葬,都沒有帶殉葬物。這是死者身份不同的表示,俯身的人是罪人,奴隸是被看做罪人的。

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一般是美觀的。發展到了屬於銅器時代的辛店遺址的陶器,紋飾較為復雜,紋飾間還點綴著犬羊的圖形,有的還塗有人形紋。

仰韶文化制陶業發達,較好地掌握了選用陶土、造型、裝飾等工序。陶器種類有缽、盆、碗、細頸壺、小口尖底瓶、罐與粗陶瓮等。其彩陶器造型優美,表面用紅彩或黑彩畫出絢麗多彩的幾何形圖案和動物形花紋,其中人面形紋、魚紋、鹿紋、蛙紋與鳥紋等形象逼真生動。

不少出土的彩陶器為藝術珍品,如水鳥啄魚紋船形壺、人面魚紋彩陶盆、魚蛙紋彩陶盆、鸛銜魚紋彩陶缸等。陶塑藝術品也很精彩,有附飾在陶器上的各種動物塑像,如隼形飾、羊頭器鈕、鳥形蓋把、人面頭像、壁虎及鷹等,皆栩栩如生。

在半坡等地的彩陶缽口沿黑寬頻紋上,還發現有50多種刻畫符號,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質。在濮陽西水坡又發現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是我國最完整的原始時代龍虎形象。

仰韶遺址的考古與發掘,無可辯駁地證明了我國不但有新石器時代的遺存和文化,而且相當發達,使過去宣揚的「中華文化西來說」不攻自破。仰韶文化上下數千年,縱橫幾千里,在世界范圍內來說也是罕見的。

⑥ 仰韶文化遺址在我國的哪個省分布最多:

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共計2040處,佔全國的仰韶文化遺址數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⑦ 全國仰韶文化遺址有多少

全國有統計的仰韶文化遺址共5213處,具體分布情況是:陝西省2040處、河南省1000處、山西省1000處、甘肅省1040處、河北省50處、內蒙古自治區約50處、湖北省23處、寧夏回族自治區7處、青海省3處。

⑧ 仰韶村遺址的仰韶文化

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所以被稱為仰韶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是距今約5000~7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河南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已發掘出近百處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較同一的文化特徵。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里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臨潼姜寨的村落遺址,約有100多座房屋,分為5組圍成一圈,四周有濠溝環繞,反映出當時有較嚴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屬於母系氏族公社制繁榮時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體合葬和同性合葬,幾百人埋在一個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規模和隨葬品差別很小,但女子隨葬品略多於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豐盛繁華的時期。它位於黃河中游地區,遍及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寧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藝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灰陶與黑陶較為少見。其裝飾以彩繪為主,於器物上繪精美彩色花紋,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部分內容及藝術創作的聰明才智。另外還有磨光、拍印、等裝飾手法。造型的種類有杯、缽、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蓋和器座等,最為突出的是雙耳尖底瓶,線條流暢、勻稱,極具藝術美感。
由於時間跨度與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須分類加以區別,主要有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

⑨ 仰韶文化的特點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期時代文化。它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澠池仰韶村。 仰韶文化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村落內的房屋主要有圓形或方形兩種,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為多,後期以方形多間為多。房屋的牆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裡面的,也有用木頭做骨架的。牆的外部多被裹草後點燃燒過,來加強其堅固度和耐水性。 仰韶文化的農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鏟、磨盤等,除此之外還有骨器。除農耕外仰韶文化的人顯然還進行漁獵。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魚鉤、魚叉、箭頭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開始出現輪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編織物印下來的紋路,由此可見仰韶文化有編織和織布的手工業。在發掘的動物骨頭中除獵取的野生動物外還有大量狗和豬的骨格,羊比較少。 對仰韶文化墓地的發掘為對它的認識帶來了許多貢獻。墓地的隨葬品和下葬的方式為當時的生活方式、信仰、生活條件帶來了許多啟發。 對於仰韶文化的內部分類、時間上的分類以及各個遺址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學術界還有爭論。對仰韶文化的社會結構也還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數學者今天認為它主要是一個父系社會,早期的母系社會的論點現在只有比較少的人支持了。仰韶文化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制度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 早期有仰韶文化來自西方的論點。1960年左右在陝西的考古發掘對這個論點提出疑義。現在一般認為陝西地區的仰韶文化是繼老官台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按時代順序可以分為半坡類型、廟底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龍山文化被看做它的繼承文化。

⑩ 什麼是仰韶文化距今有多少年

仰韶文化是指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距今約5000~7000年。仰韶文化的源頭可追溯至距今八九千年的賈湖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國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涉及河南、陝西、山西、河北、甘肅、青海、湖北、寧夏等地。
作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它向外具有較大輻射力。尤其是彩陶的大范圍傳播,被考古學家認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藝術浪潮,波及周邊地區,達到史前藝術的高峰。
2020年9月,研究人員對河南澠池丁村等6處仰韶文化遺址採集的小口尖底瓶陶片樣本進行分析檢測,在陶片內側發現了平紋織物印痕,以及手紋,為仰韶時代紡織技術及制陶工藝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證。

閱讀全文

與仰韶文化陝西有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