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端午節的習俗有什麼
端午節,是集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由來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納祥、辟邪攘災。習俗主要有賽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葯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吃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1][2]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它不僅清晰地記錄著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每到端午佳節,各種賀節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節味濃郁,熱鬧喜氣。正如歌謠:「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掛香囊;門插艾,香滿堂;龍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這些節俗圍繞著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展開,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端午節期間通過各種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1][3]
B. 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被賦予了多少文化內涵關於端午的文化有哪些
傳統節日作為中國文化的基本元素,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寶貴資源。正是這些節日的民俗和傳統文化時刻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端午節不僅是 "詩人節",還是 "體育節"。羅永浩說,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個重要習俗。賽龍舟,是為了 "取其輕利",看誰能劃得最快。在 "鼓打春雷 "和 "兆歌轟鳴 "中,水面上的船就像 "飛翔的翅膀",在風中飛馳,兆影飛揚。
以上就是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C. 端午節的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的習俗是扒龍舟、掛艾草、菖蒲、放紙鳶、拴五色絲線、吃粽子等。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項目,有祈求風調雨順、事事如意的意思。
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這些節俗圍繞著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展開,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
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端午節期間通過各種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端午節的傳說:
1、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2、紀念介子推說:
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可也有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D. 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是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總的來說。
端午節,本是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4)端午的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
E. 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扒龍船、食粽子、掛艾草與菖蒲、聚午宴、端午浴(浴蘭)、放紙鳶、盪鞦韆等等。
除了這些常見的習俗以外,不同的地域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端午習俗,比如系百索子、贈香扇、曬百日姜、掛黃葛藤、畫額、佩香囊、佩長命縷、拴五色線。
采葯制茶、立蛋、比武、擊球、躲端午、佩豆娘、貼五毒圖、游旱龍、劃喜船、打午時水、浸龍舟水、九獅拜象、放紙龍、點艾條、薰蒼術、搶青、馬拉溜、掛鍾馗像、品花宴等等。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
根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
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
F. 端午節的文化
端午節文化形成是源於古時候人們對「龍「的崇拜而出現的節日。據記載,上古時期,人們飽受災病的困擾,於是就選在了現今端午節這一天,來祭拜龍祖、祈福辟邪。後來也包含了像紀念值得尊敬的先人如屈原、伍子胥等的內涵。
端午節的文化
包粽子這個傳統文化在最初的端午節是沒有的,端午節包粽子起源於屈原投江這個歷史事件,百姓為了紀念他同時也不讓魚蝦啃食他的遺體,會在這天包粽子投入江中。
端午節起源於古時候的天象崇拜,古人對「龍「這一圖騰的祭祀十分看重,於是在當時的星象文化影響下選擇了這么一天來進行儀式,這是目前已知的端午節文化的開端。
端午節的文化中,劃龍舟也是由來已久,據記載是在「祭龍儀式」中,為了討龍神歡心而設計的「龍舟競渡」,也就是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劃龍舟。
G. 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吃粽子
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人們將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人們拿出飯團、雞蛋等食物投到江里,去喂江里的魚龍蝦蟹;老醫師還把雄黃酒倒進江里,想要麻醉江中的蛟龍水獸,以保全屈原的身體。後來,人們用楝(liàn)樹葉把米飯包起來,外面纏上彩絲,慢慢就演化成現在人們最喜歡吃的粽子啦。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人們用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來歡度端午節。
佩香囊(náng)
端午節里,大人們常常會給小孩子佩戴香囊,有避邪驅瘟(wēn)之意,實際上就是用於襟(jīn)頭點綴(zhuì)的裝飾。
香囊,就是以絲布縫制的包,裡面一般放上硃砂、雄黃、香葯,戴在身上能夠清香四溢(yì)。當然,香囊還可以做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或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líng lóng)可愛。
吃五黃
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於江南等地。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之為「五黃月」,因為這個時節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黃魚、黃鱔(shàn)、黃瓜、鹹蛋黃和黃酒)。在端午節的中午,江南人家都要吃「五黃餐」——人們把五種帶「黃」音的食物混在一起,做成美味佳餚,特別有趣味。
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正好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這一天的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所以在這個時候吃「五黃餐」,可以聚集陽氣,抑制(yì zhì)病氣,提升精力。
懸(xuán)艾葉菖蒲(chāng pú)
有民諺(yàn)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的時候,插艾和插菖蒲是非常重要的節俗。家家都要打掃庭院,將菖蒲和艾條插在門眉上,或懸掛在廳堂中。還可以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等,製成人形或虎形的包包,稱為「艾人」「艾虎」,或製成花環和佩飾(pèi shì)懸掛起來。
艾,又名家艾、艾蒿(hāo),它的莖和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產生出來的奇特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還能凈化空氣。
菖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qiào)、殺蟲滅菌的好葯材。
在端午節里,人們插艾和菖蒲的習俗其實是有實際功效的,就是防病驅蟲。所以,端午節也可以說是人們自古相傳的「衛生節」。
H. 端午節的有哪些風俗
端午節習俗:吃粽子
端午節時,很多人都會採摘些粽葉回去包各種口味的粽子,並送給親朋好友,慶祝節日的到來。包粽子的方式多樣,口味多樣,可包成牛角狀、四角形狀等,裡面可放些臘肉、蛋黃、紅棗、花生、鮮肉等。不過現在很少有人包了,大多是公司或企業發一盒就差不多了。
端午節習俗: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習俗: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