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風俗是什麼
苗族的民族文化: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
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餚,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風俗是: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藝術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蘆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陽節等節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日子裡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
民間群眾性蘆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蘆笙領舞,其他人圍一圓圈踏樂而舞,場面壯觀、氣氛熱烈。競賽性的蘆笙舞一般在節日或集會上由少數技巧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動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難動作,很受群眾歡迎。
B. 苗族的民族文化
一、語言文字
苗族有兩種姓氏,一種是苗姓,一種是漢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漢姓是後來輸入的。因為過去苗族沒有文字書寫自己的苗姓,只用漢字書寫漢姓,以致使人誤認為只有漢姓,而不知有苗姓。在未使用「漢姓」之前,苗族內部早有自己區分血緣宗親和族系的「苗姓」。歷代漢族文人及其他外族人,往往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以漢族通行的漢字姓氏為准,從而產生錯覺和誤解 。
苗族的分布地域廣袤,內部方言土語和支系繁多。各地、各方言區和各支系的苗族,都曾有自己世代相傳的苗語姓氏,而且至今依然在內部流行 。
(2)什麼苗文化擴展閱讀
苗族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錢的炎黃傳說時代。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後來由於戰爭等原因,逐漸進入西南山區。苗族也是一個擁有自己語言和文字的傳統民族。
苗族文化與其它民族文化一樣,都包含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衣、食、住、行等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精神文化是指民歌、舞蹈、宗教信仰、手工技藝等。
苗族服飾傳承與創新。苗族服飾是識別一個民族最直觀的標志,一個地區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直觀上也是民族服飾的多姿多彩。一要深挖民族服飾文化的基本元素和特色;二要與時俱進設計節日盛裝、舞台裝和日常普通裝;三要號召各族幹部群眾在工作中、日常生活中穿戴民族服飾,特別是重大節日活動民族領導幹部帶好頭、作好表率;四要形成文化產品及旅遊商品,並逐步成為品牌產業。
苗族特色文化資源保護挖掘。一是保護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切實做好古籍收集入館、開展文物普查申報工作,深挖文物遺址、文化遺產背後的故事,豐富旅遊文化內涵。二是保護挖掘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傳承農耕文化、紡織文化、節慶文化,積極保護民居、民風、民俗、民歌、民技。
C. 苗族的文化特色
1、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經過實地考察,對各地苗語的構詞大致相同,而語音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後,將苗語劃分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
2、20世紀初,一些苗族知識分子為發展苗族文化教育,創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創制的方塊苗文、石啟貴創制的速記苗文,貴州松桃龍紹華運用國際音標編制的苗文課本,等等。一些外國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也創制了一些苗文。
3、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對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樹、竹、山岩、橋等。在雲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當農作物抽穗時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農作物豐收,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遺跡。
4、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
5、苗族有兩種姓氏,一種是苗姓,一種是漢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漢姓是後來輸入的。因為過去苗族沒有文字書寫自己的苗姓,只用漢字書寫漢姓,以致使人誤認為只有漢姓,而不知有苗姓。在未使用「漢姓」之前,苗族內部早有自己區分血緣宗親和族系的「苗姓」。
(3)什麼苗文化擴展閱讀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遊地的靈魂,也是構成旅遊吸引力的核心要素。西江苗寨之所以能夠發展旅遊業,最顯而易見和最富有吸引力的核心資源,就是由上千棟木構吊腳樓依山就勢構成的村落景觀,以及蘊含在村落裡面的苗族優秀傳統文化。
西江苗寨歷來以稻作農業為主要生計方式,村民謀生,以種植水稻為主,燒荒種小米次之,農閑時上山打獵以彌補肉食的不足。改革開放以前,農業在西江苗寨占據主導地位。改革開放後,西江苗寨開始零星出現各種經營商戶。
到1995年,整個村寨僅有10戶人家從事商業經營,20來戶人家從事刺綉品加工,跟全國眾多的民族村寨一樣,生計單一、經濟薄弱,沒有任何現代產業作為發展基礎。自2008年旅遊開發以來,無論在景觀景點打造、旅遊文化產品供給、還是營銷策略上,都緊緊以苗族文化為引領。
D. 苗族文化有哪些
苗族是個古老的民族,苗族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炎黃傳說時代,經過幾千年的時光洗禮,傳承下來的苗族文化在現在的少數民族聚居地還是可以能明顯的看到和感受到。
在苗寨,除了欣賞特色的服飾及歌舞表演,最值得去感受的就是苗寨的建築文化了,我們看到的苗寨大多依山伴水,風景秀麗壯美;她(他)們居住的建築也是我們稱之為
吊腳樓 ,這種吊腳樓學名應該叫做半干欄式建築,除了這個建築特色外,苗族建築還有穿斗式的干欄式建築,和苗族服飾文化一樣,不同的苗寨建築也有所不同。苗族建築是在千百年來生活和生存環境下的智慧結晶,吊腳樓不僅適合南方多雨潮濕的氣候,同時適宜多山地丘陵的地形。
還有一些不太常見的苗族醫葯文化,其中包含的精髓估計沒有親身經歷是無法從旅行中去體會的了。
E. 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的核心文化旅遊資源有幾個
一個,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以甘什黎村為文化資源核心。
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以甘什黎村為文化資源核心,對原有千畝檳榔園科學合理開發,整合構建起非遺村、甘什黎村、谷銀苗家、田野黎家、《檳榔·古韻》大型實景演出、蘭花小木屋、黎苗風味美食街七大文化體驗區。
甘什黎村介紹:
原甘什黎村是由幾百年歷史的甘什黎村保護而形成。
在這里,可以品嘗到最特別最原汁原味的黎家小吃,黃姜飯、竹筒飯、山欄酒、糯米糕應有盡有;
在這里,可以看到全島樹齡最老的檳榔群體——百年檳榔林,而檳榔谷,同時也是海南島檳榔的發源地;
在這里,可以走近正在消失的黎族傳統建築——船形屋,山性與海性相結合的獨特建築,是黎族人飄洋而至的歷史見證;
在這里,可以看到被專家喻為「海南島的敦煌壁畫」的活化石——最後一代的綉面文身阿婆,他們用皮膚記載著黎族的滄桑歷史;
在這里,可以看到人類在無紡時代所穿的樹皮衣,「衣服的祖先」竟然是用劇毒樹皮所制;
在這里,可以目睹島內僅存的百年穀倉群,「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淳樸民風,通過村口這些谷倉群可見一斑。
F.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風俗是什麼
苗族的民族文化: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
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餚,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風俗是: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自明、清以後,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中國境內苗族的人口數為11067929人。
G. 貴州是苗族聚居地,苗族文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我國的苗族大部分分布在貴州,苗族的文化也是多姿多彩豐富多樣,不管是飲食文化、服飾還是風俗習慣,不同地區的苗族都有不一樣的風采。以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為例。貴州的苗族文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飲食文化。酸湯菜是苗族人特別喜歡的,在苗寨有一句話說苗家人“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五天不喝酒,沒有女朋友。”所以苗家人的飯桌上基本都有酸湯菜。特別著名的就是凱里的酸湯魚,現在越來越多吃法不止有酸湯魚,還有酸湯牛肉、酸湯雞、酸湯豬腳等。然而對於苗族人喝酒這件事,是非常常見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喝酒,一般喝的酒是當地的米酒或是糯米酒,都是苗家人自己釀的。
總之,貴州的苗族文化在每個地方都不太一樣,但是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黔東南州的西江千戶苗寨,我想要了解苗族文化,非常建議去到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
H. 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好玩嗎 遊玩攻略
這里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里是黎苗族村落,在三亞不僅是天涯海角等美景,還有濃厚的人文氣息,比如黎苗文化等著你來探索,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有什麼好玩的,開放時間以及票價是什麼時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檳榔谷最初是一個黎族山寨,後發展成為海南島最大的一個展示海南原著民民族風情的地方。景區由非遺村、甘什黎村、谷銀苗家、《檳榔·古韻》大型實景演出、黎苗風味美食街等區域構成,風景秀麗。
在景區既能感受置身熱帶雨林的旖旎風光,又能聽婉轉黎歌,領略民族風情,還能走進並了解黎族古老的船型屋,看綉面紋身的黎族老阿婆織黎錦。景區有黎家美食一條街,可以品嘗純正的竹筒飯等黎家小吃,對於喜歡民俗旅遊或者想讓孩子了解下黎苗文化的來朋友來說,很適合這里。
少數民族獨特的風俗真的都很有意思,也很珍貴,希望寶貴的文化能保留下來。老黎族人都會全身紋身,我們看到了幾個黎族老太太,臉上胳膊上,只要能看到的地方都有粗粗的線條紋身,想想都覺得疼。他們紋身後為防止身上出血感染,會穿用見血封喉樹皮製成的衣服。這個樹的名字聽著像武俠招式,一聽就很知道是種牛氣的樹。
說「檳榔谷」的命名,椰子代表 海南 ,檳榔代表黎家,在黎家,沒有檳榔不成禮,沒有檳榔不成婚,這「檳榔」二字可以說是 海南 『黎族人的文化字元,而聚居在 海南 中部山區的黎族,以原神秘雨林為棲身,只有走入檳榔谷,走入黎家文化,進入這一片神秘雨林地,才能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風情
景點位置: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內
開放時間及票價
園區營業時間為08:00-17:30,16:30停止入園
門票:淡季80人民幣/旺季96人民幣/滑索35人民幣/觀光車35人民幣;《檳榔.古韻》表演:普通席位140人民幣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交通指南
1.景區班車
國光酒店(9點20)→三亞度假村→景利萊酒店→美麗新海岸→綠海田園→碧海藍天→425醫院→團結街口→新風街口→鳳凰島→一方百貨→鹿回頭廣場→夏威夷酒店→夏日百貨→大東海廣場→榆亞路→吉陽衛生院→返程(16:10)
2.海汽大巴
在三亞汽車總站購買至「三道」的車票,上車後告知售票員在檳榔谷景區新大門下車即可,票價約14元,全程歷時約45分鍾
想看黎族、苗族文化的,一定要去參觀檳榔谷,濃郁的黎苗文化,濃濃的亞熱帶風情,一個非常有文化底蘊的地方,黎族阿妹也很熱情,景區區間車坐上超級涼爽兜風啊,隨手一拍皆是美景,沒有任何污染的純天然的美景,去了就想留下來。
I. 苗族的文化
主詞條:苗語、苗文、老苗文
語言
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經過實地考察,對各地苗語的構詞大致相同,而語音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後,將苗語劃分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稱東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 。
湘西方言(東部方言)主要通行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北的松桃苗族自治縣,湖北的恩施、宣恩、來鳳、鶴峰和重慶的秀山、酉陽、彭水等縣,分5種土語;
黔東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湖南的靖州、會同等縣,貴州安順地區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種土語;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於貴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雲南全省,分8種土語;
此外,還有部分苗族操漢語、侗語、瑤語、布依語、壯語等其他民族語言。苗語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語盡管存在著一些差異,但相通部分仍佔60%以上。
文字
傳說苗族古代曾有文字,與漢字可能同源,後來失傳,這些傳說如今已難以考證。20世紀初,一些苗族知識分子為發展苗族文化教育,創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創制的方塊苗文、石啟貴創制的速記苗文,貴州松桃龍紹華運用國際音標編制的苗文課本,等等。一些外國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也創制了一些苗文。但是這些苗文因種種條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眾中推行 。
《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易暴露於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20世紀50年代後期苗族又開始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
在黔西北威寧石門坎地區傳教的英國人坡拉德同苗、漢族知識分子楊雅各、張武、李斯提文等人配合使用部分拉丁文字母和一些記單符號,以石門坎苗族的語音為標准音,創造了一個拼音文字,稱為「坡拉丁文字母苗文」(俗稱「老苗文」),用以翻譯基督教聖經,編寫課本,記錄苗族民間故事、詩歌以及記事等。40年代,操川黔滇方言東北次方言的部分苗族遷徙並定居在今洗鴨河鄉新池村,將「坡拉字母苗文」傳入紫雲,現仍在通用,而且新池小學用該文字及漢文字進行雙語教學。5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培養了大批包括苗族學者在內的語言學家,對全國苗族語言進行了普查研究,改革了「老苗文」,創制了東部、西部、中部三種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但由於苗族內部支系復雜,語言差異很大,極難統一 。
此外東南亞苗族使用法國傳教士發明的一種拉丁拼音苗文,後來逐漸發展為「國際苗文」。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不同地區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區由於交通閉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還有少數苗族地區,如威寧、石門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於受外國傳教士的影響,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總的來看,多數苗族群眾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長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
自然崇拜
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對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樹、竹、山岩、橋等。在雲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當農作物抽穗時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農作物豐收,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遺跡 。
圖騰崇拜
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圖騰。由於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廣,他們崇拜的圖騰有多種。如鳳凰、楓木、蝴蝶、神犬(盤瓠)、龍、鳥、鷹、竹等。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先民把楓木作為圖騰進行崇拜,認為自己的祖先源於楓木;另外他們還把蝴蝶作為圖騰,認為其祖先姜央是「蝴蝶媽媽」所生。湘、鄂、川、黔交界地區的苗族先民還以盤瓠為圖騰,至今這一帶還保留了不少盤瓠廟、辛女宮。而貴州西部苗族則以鳥為圖騰 。
祖先崇拜
時至今日,苗族中還十分盛行祖先崇拜。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從最早崇敬楓木、蝴蝶轉為崇敬人類的始祖姜央,認為他是苗族的祖先,每個鼓社都設「鼓石窟」,供奉「央公」、「央婆」;湘西苗族崇拜的始祖是「儺公」、「儺母」。為了祈求祖先神靈的庇佑,各地都有規模較大的殺牛祭祖活動,如黔東南的鼓社節,銅仁、松桃叫「吃牛」或「椎牛」,黔西南和安順、鎮寧等地叫「砍牛」。湘西有「還儺願」,祭祀「儺公」、「儺母」。每逢節日,苗族群眾也都要舉行祭祖儀式。許多苗族地區,家家堂屋正中都供有祖宗牌位,平時天天祭祀 。
巫儺文化
苗族信鬼尚巫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後仍很普遍,所信的鬼神多達幾十種。他們把鬼分為善、惡兩類:認為善神能賜福於人,為此應該經常祭獻,惡鬼則與人作祟,降災降禍,應當祈解和驅逐。認為要達到此目的,就要通過巫師實行巫術。巫師是溝通人與鬼神的中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受到苗族群眾的敬重。巫師實行的巫術主要有占卜、禳解、招魂等 。 主詞條:苗族服飾、苗族銀飾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 索引詞條:苗族姓氏
苗族有兩種姓氏,一種是苗姓,一種是漢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漢姓是後來輸入的。因為過去苗族沒有文字書寫自己的苗姓,只用漢字書寫漢姓,以致使人誤認為只有漢姓,而不知有苗姓。在未使用「漢姓」之前,苗族內部早有自己區分血緣宗親和族系的「苗姓」。歷代漢族文人及其他外族人,往往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以漢族通行的漢字姓氏為准,從而產生錯覺和誤解 。
苗族的分布地域廣袤,內部方言土語和支系繁多。各地、各方言區和各支系的苗族,都曾有自己世代相傳的苗語姓氏,而且至今依然在內部流行 。
湘西方言地區
根據湘西方言(即東部方言)地區苗族流傳的《古老歌話》,苗族祖先盤瓠與高辛公主婚後生六子六女,而這六子六女的後代,即東部苗族的六大宗支,即東部苗族的六大苗姓。這六大苗姓為:ghob xot(仡削)、ghob miel(仡羋)、ghob ghueas(仡歡)、ghob khad(仡卡)、ghob lel(仡萊)、ghob kheat(仡刊)。
黔東方言地區
在黔東方言(中部方言)地區苗族內部流傳的苗姓至今亦大多可考。
例如台江縣境內有「寨方」、「寨黎」、「寨向」、「寨勾」、「寨柳」、「寨嗄鬧」等村寨名。其中的「方、黎、向、勾、柳、嘎鬧」即為苗姓。
川黔滇方言地區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苗族地區,次方言和不同土語特別多,所以苗姓比較復雜。
「大花苗」(西部方言苗族的一個主要支系),內部有八大姓(宗支),即「蒙周」、「蒙當」、「蒙階」、「蒙雌」、「蒙繞」、「蒙扎」、「蒙耶」、「蒙竹」。
川南珙縣當地苗族(「白苗」支系),內部有28姓,即「誇葉」、「誇卯」、「誇洛」、「誇讓」、「誇擋」、「誇慮」、「誇皆」、「誇杠」、「誇眾」、「誇乃」、「誇兩」、「誇這」、「誇路」、「誇抓」、「誇告」、「誇巴」、「誇暫」、「誇合」、「誇查」、「誇那」、「誇插」、「誇故」、「誇勒」、「誇聳」、「誇干」、「誇拿」、「誇捏」、「誇策」 。
J. 黔中苗文化風俗習慣
1.一夫一妻制。1949年以前,苗族除了個別原妻不生育而有一夫多妻外,其餘都是實行一夫一妻制。苗族一般都不與他族通婚。同民族不同服飾的支系也少通婚或不通婚。苗族禁止家族內通婚。在黔東地區,甚至凡是拜為兄弟的被視為同宗人,其子女是兄弟姐妹關系,也不能通婚。近幾十年懂得了姑舅結親不科學,也改變了姨表、姑表結親的舊習俗。?
2.自由戀愛。苗族越是聚居地區,越是婚姻自主,通過青年男女親自參加「遊方」社交活動來實現。即使有父母包辦,只訂婚而未結婚的,也可以自由參加正常的「遊方」社交活動。黔東南男女青年的「遊方」社交活動,一般在喜慶或者節日的白天進行。屆時,男青年便到不同家族的村邊固定的遊方場上去吹口哨,作「哦嗬」聲,唱歌邀請,姑娘們聽了就知道小夥子們已到,就悄悄互相邀約來與小夥子們見面,互相介紹、談心、交流見聞,以及互相對歌。這樣反復多次,從中發現意中人,再進一步的單獨談心,建立感情。有的地方則是每天晚間進行。各村寨的小夥子吃完飯後,就三五成群地去不同家族的村寨「遊方」。
黔西北一帶的苗族社交叫做「玩花山」或者「跳月亮」、「吃平飯」。他們每逢節日(即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五月初五等),各地的未婚男女青年便歡聚在幾個村寨的一個山坡上,互相介紹、交談、對歌等等,如一見鍾情,便可傾吐愛慕之心。雲南楚雄一帶的苗族,在數十年前還有「姑娘房」的習俗,即由集體專設兩座公房,以便未婚男女青年在勞動之餘分房休息或住宿,男房的青年和女房和青年互相對歌,借機擇偶。此外,在雲南紅河個別苗族地區還有「搶姑娘」的陋習,如果被搶去的姑娘不同意,可以回去;如果女方願意,雙方都回去告知父母,准備舉行婚禮。居住在湘西一帶包括黔東北、鄂西和戰四川東南角的苗族青年男女也必須在「會姑娘」自由戀愛的基礎上才能締結婚約。廣融水苗族自治縣的男女青年則通過「坐妹」(即到女方家的火塘邊談心、對歌等)。經過多次「坐妹」,彼此感情融洽即可確立戀愛關系。?
3.訂婚。苗族通過自由戀愛後,男方就可請媒人前往女方家正式求婚,一般媒人去的次數越來越好,俗稱「親以多求為貴」。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舉行訂婚禮。但具體儀式苗族各地互有差異。在湘西一帶,如女家有心許配,必須經過家族喝了「放口酒」表示贊同之後,才能正式訂婚。然後男家再擇吉日向女家過禮,即送糯米粑、茶油和酒肉等。女家還要請家族人吃喝兩天三晚。過禮後,男家又擇地日娶親。
在川黔滇交界的苗族,男方請媒人到女家訂親,往往媒人會說某家想要你家姑娘去背水喝。如果女方同意,媒人就回來給男方家長傳訊,並擇定吉日,准備結婚。如果是父母包辦婚姻,則由男方父母先殺一隻羊送到女方家去,女方收一半,留一半由男方家帶回,表示不增加男方家的負擔,並表示願意成親。此後,男方家請媒人帶一對雞、一袋炒麵和若干雞蛋送到女家去,表明訂婚心意,這就算完成了訂婚手續;如果女方不同意,就殺一隻羊送到男家去表示退禮。男女雙方商定結婚日期之後,雙方家長積極准備禮物、食物和物色陪郎及陪娘各兩三人。
4.結婚。苗族婚禮一般都很隆重,屆時男、女主家都宰豬殺羊招待鄉親和來賓。一般都包括送親、迎親等程序。但各地的婚禮儀式也是不一樣的。
例如在川黔滇一帶,苗族舉行婚禮時,男家殺一頭豬、一對雞、酒數壺、雞蛋若乾和活牛一頭,由新郎的陪郎送到女家去,以作接新娘的禮物。他們在女方家住一兩天,女方家也殺一頭豬來接待,並留一半給男方家以作回禮;同時,新娘和陪娘就跟著新郎和陪郎一道到男家來。途中,男方兩男在前面開路,新娘和陪娘在後面,挑禮物的走在最後。當新娘走近新郎家時,由新郎的父母出來迎接新娘和陪娘。晚 飯時,新娘和陪娘坐一桌,新郎和陪郎坐一桌,其餘的人隨便就坐。夜間,男女青年唱歌,吹蘆笙、口琴等;老年人也參加唱歌,熱鬧非凡。
在湘西一帶,當娶親隊伍來到門前時,女家首先關門,賓主同時放鞭炮,男家用一包錢從門縫送入門內,叫做送「開門禮」,女家才開門迎接。吃完早飯就發親,由堂兄背新娘上轎,新娘除親屬陪同外,還有女友和兒女雙全的「引親娘」以及歌師等等。
新娘的女友們都身著盛裝,只有當新娘踩篾篩進男方家門,才知道誰是新娘。進門後,不拜堂,一直走到火坑邊坐下,由主婚人讓新郎新娘共喝一杯酒,共吃一塊肉,然後合用一盆葯水洗臉以除邪氣。主婚人唱完「合事歌」,晚飯後由雙方的歌手對歌,連續三天,婚禮才算結束。?
5.回門。苗族婚姻都有回門的習俗,即新娘嫁到新郎家後都要回娘家。但何時回,回娘家居時間多長,及其儀式的繁簡。都因地而異。有的地方必須是經回門後才能過性生活。如湘西在婚禮三天之內新郎新娘只能見面,不能同居,直到回門在娘家住一晚,第二天再回男家,這一天晚上才是親郎新娘的成婚之夜。在川黔滇,則是新娘在夫家住一兩個月後,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住幾天,之後,雙雙返回新郎家長住。黔東南地區送新娘回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