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馬鞍口彩陶屬於哪個文化類型

馬鞍口彩陶屬於哪個文化類型

發布時間:2022-07-12 21:51:37

⑴ 彩陶文化有哪幾個類型啊

彩陶文化分為五大類型:1、半坡型彩陶:分布於渭河流域,以陝西的關中平原為中心向四周發展。代表型陶器有大口圓底陶盆、折腹陶盆、細長頸陶壺。代表器物有人面魚紋盆。主要文飾有
繩紋,線紋。弦紋錐刺紋。
2、廟底溝型彩陶:廟底溝型彩陶是在半坡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分布中心在陝西、河南、山西三省,范圍比半坡類型大。以深腹曲壁的碗、盆為主,還有灶、罐及大口鼓腹小平底缽最典型,顏色黑多紅少。文飾主要有花瓣紋,鉤葉紋三角渦紋條紋和網紋。
3.馬家窯型:點的運用成為這個時期的裝飾特點。其風格較為旋動和流暢。
4.半山型:旋渦紋的流動曲線和網格紋靜止的直線形成了對比,大量運用了紅色彩繪,產生了極強的節奏感。
5.馬廠型:顯得粗獷莊重豪放。直線網紋蛙紋是其特點,具有簡練剛勁的藝術風格。

⑵ 馬家窯文化彩陶的類型

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文化類型,從已經發現的有關地層疊壓情況看,馬家窯類型早於半山類型,半山類型早於馬廠類型。從以往發現的資料就可以看出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相承、相似的因素很多,關系密切。馬家窯類型和半山類型,過去限於資料太少,認為它們之間的差異很大,因此,有人曾主張將馬家窯類型單獨稱為馬家窯文化,與半山--馬廠文化分開。康樂邊家林、蘭州關廟坪出土的陶器,補充了馬家窯到半山類型發展的中間缺環,這些陶器無論是器型還是花紋都有馬家窯類型的一些遺風,而且還反映出了半山類型的一些特色,過渡性的特點非常突出,從而表明半山類型是從馬家窯類型演變而來。

⑶ 什麼是彩陶文化

彩陶最早於1912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其後在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湖北等地陸續發現。彩陶因時間的不同,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彩陶幾何紋盆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豐盛繁華的時期。它位於黃河中游地區,以黃土高原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寧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藝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灰陶與黑陶較為少見。其裝飾以彩繪為主,於器物上繪精美彩色花紋,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部分內容及藝術創作的聰明才智。另外還有磨光、拍印、等裝飾手法。造型的種類有杯、缽、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蓋和器座等,最為突出的是雙耳尖底瓶,線條流暢、勻稱,極具藝術美感。 由於時間跨度與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須分類加以區別,主要有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人面魚紋彩陶盤 半坡彩陶 最早發現於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歷史。是我國彩陶文化歷史較早、特點突出、影響較大的一個類型。半坡彩陶的遺址,在河流的岸邊,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蘆、長頸瓶,另外還有盆類、罐類,與今天的盆罐大體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紋飾,多為散點式構圖。也就是說,在一件器型上,裝飾往往只佔據器面的一小部分,紋樣一般是自然形態的再現。半坡紋飾的形象可愛,表現了人類童年的天真稚氣和與自然的親切關系。仔細體味,有人與自然溶為一體的感覺,可以說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記錄。 紋飾形象主要描繪了當時人們接觸的動物,有奔跑的鹿、魚紋、人面紋、蛙紋、鳥紋、豬紋以及由以上紋樣兩種或三種組合的紋樣。也有一些單純的任何紋樣如折線紋、三角紋、網紋等。 廟底溝彩陶 廟底溝類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類似半坡的葫蘆形瓶。 廟底溝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點、線、面搭配得當,空間疏朗明快。曲面之間,穿插活潑的點和線,使紋樣節奏鮮明,韻律感很強。二方連續的組織結構,是節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較強的音樂效果。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閑靜的心態。彩陶漩渦紋雙耳罐 〖馬家窯文化彩陶〗 馬家窯文化制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條盤築法成型,陶質呈橙黃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細膩。許多馬家窯文化遺存中,還發現有窯場和陶窯、顏料以及研磨顏料的石板、調色陶碟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制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並用繪制花紋。馬家窯文化的制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坯,並利用轉輪繪制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表現出了嫻熟的繪畫技巧。彩陶的大量生產,說明這一時期制陶的社會分工早已專業化,出現了專門的制陶工匠師。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在我國所發現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馬家窯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內彩也特別發達,圖案的時代特點十分鮮明。雙耳高頸侈口帶流罐 半山彩陶 半山類型的彩陶器,多為罐、壺。造型飽滿近似球,足內收,腹近直線,由於器型的下半部內收,裝飾都集中於上半部。 半山類型的彩陶,是在馬家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馬家窯更豐富;她的繁榮昌盛、雍榮華貴的風格是由飽滿器型上的旋動結構的紋飾,黑紅相間的色彩,線條的粗細變化,及鋸齒紋、三角紋的配合,大圖案里套小圖案形成的。旋轉而連續的結構,使幾個大圓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連結,有前呼後應、魚貫而行、連綿不斷的效果,顯示一種融合、纏綿的氣勢。與器型共同構成一種雄偉宏大的氣勢。半山期,是我國彩陶文化的高峰階段,顯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馬廠類型彩陶 1924年秋發現於青海民和馬廠塬,主要分布於青海、甘肅等地,器形基本沿襲半山類型的造型,但較之半山彩陶顯得高聳、秀美。出現了單耳筒形杯,耳、紐的造型富有變化。其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紋飾有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數量、規模、藝術水平上與上述文化類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古代陶器中還有一種在陶器燒成後畫上紋飾的彩繪陶。 [編輯本段]技術條件 在早期陶器發展的幾千年中,制陶工藝尚不成熟,彩陶生產的技術條件無法具備,因此,陶器產生幾千年以後才出現彩陶。從出現陶器到生產彩陶,這是一個長期摸索、反復試驗、不斷改進的過程。 陶器生產之初,沒有刻意裝飾的紋飾,但加工過程中手捏、片狀物刮削、拍打器壁等往往會留下一些不規則的印痕。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他們逐漸將這種不規則的印痕轉變為有意的、規則的紋飾,如成排的剔刺紋、一圈的手窩紋等。早期陶器上大量出現的繩紋是在木棍上纏繞繩索滾壓器壁而形成的紋飾,既可增強陶胎的堅實度,又能起到美化陶器外表的裝飾效果,一舉兩得。後來只起裝飾作用的紋飾種類越來越多,逐漸演變為單純的裝飾花紋,也因此,人們對陶器的裝飾也越來越注重。隨著工藝條件具備,彩陶便應運而生了。 彩陶是將各種天然礦物顏料繪制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繽紛的各類圖案,使陶器不再僅僅是實用品,而且還具備了藝術品的審美功能。其中大多數是先在陶坯上繪制,然後人窯燒制,顏料發生化學變化後與陶胎融為一體,這樣的彩陶色彩不易脫落,經久耐用而且美觀。還有一類稱為彩繪陶,是將顏料直接繪制到燒成以後的陶器上面,此類彩繪貼附在器物表層,使用過程中容易損壞脫落。大地灣文化中上述兩類彩陶同時出現,以前者居多。彩陶產生的技術條件有三:第一,生產彩陶的首要技術條件,是對天然礦物顏料的認識。作為彩陶顏料,必須在高溫燒窯時不分解,比如含量較高的赤鐵礦具有耐高溫性能。而且還要掌握礦物的顯色規律,什麼樣的顏料燒制後會變成紅色,或者會變為黑色,如此才能運用自如地生產出理想的彩。顏料經加工稀釋後才能使用,粉末的粗細程度、加水稀釋的濃度,都有一個不斷熟悉、掌握性能的過程;第二,陶坯表面必須達到一定的光潔度,顏料才能滲透到陶胎裡面。這就需要認真對陶土進行篩選、淘洗,拉坯成型後對器表還要反復打磨。考古發現中的彩陶大多是泥質陶,即便是夾砂陶如辛店文化,器表也都較為細膩。大地灣文化陶器主體是夾細砂陶質,但器表均抹有較光滑的泥質層;第三,燒陶的溫度越高,顏料的附著力就越強,紋飾越牢固。彩陶燒制發展到一定階段,人類便逐漸改變了陶窯結構,加大了窯室的密封力度,以達到燒制工藝對彩陶生產的保障。

⑷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可以分為哪些類型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可分為三個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

馬家窯類型:馬家窯類型彩陶最常見的漩渦紋、波浪紋等可能是對水波的模擬。馬家窯彩陶中動盪的水波線、急旋的渦紋、神秘的圓點,正體現了先民心靈與自然的強烈互滲。漩渦紋彩陶瓮是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代表,高38厘米,口徑18.4厘米,甘肅省永靖縣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⑸ 列出原始彩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類型,並分別敘述其時代年限,造型及裝飾的特色。

中國的仰韶文化距今約五、六千年,這時的陶器是以紅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紅陶分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兩種。主要原料是粘土,有的也摻雜少量砂粒。在仰韶陶器中,細泥彩陶具有獨特造型,表面呈紅色,表裡磨光,還有美麗的圖案,是當時最聞名的。細泥陶反映了當時制陶工藝的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考古上常將仰韶文化稱為彩陶文化。西安市半坡村發掘的彩陶盤也是屬於仰韶文化的產品。
多採用泥條盤築法成型,用慢輪修整口沿,在器表裝飾各種精美的紋飾。陶器種類有缽、盆、碗、細頸壺、小口尖底瓶、罐與粗陶瓮等
彩陶表面用紅彩或黑彩畫出絢麗多彩的幾何形圖案和動物形花紋,其中人面形紋、魚紋、鹿紋、蛙紋與鳥紋等形象逼真生動。

⑹ 彩陶代表著我國哪種文化

彩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紅色陶壞上,以天然的礦物質顏料進行描繪,用赭石和氧化錳作呈色元素,然後入窯燒制。在橙紅色的胎地上呈現出赭紅、黑、白、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形成紋樣與器物造型高度統一,達到裝飾美化效果的陶器。
彩陶發源於距今約10000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伴隨著相對定居的農耕文化一起發明了燒陶技術。關中地區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時期就有了較發達的陶器,有個別缽形器口沿裝飾一條寬綵帶,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時期,人們已經能熟練地控制窯溫,並且彩繪藝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見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難看出來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現用兩瓮對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鑿一小孔,表達了原始人對再生的嚮往。
中國彩陶發現較晚,至今僅有85年,而彩陶的誕生到今天卻已有8000年的歷史。彩陶記載著人類文明初始期的經濟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廣泛,延續時間長,從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綿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馬家窯、大汶口、屈家嶺、大溪、紅山、齊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歷史中藝術成就最高。從製作工藝、藝術成就、歷史價值、升值空間等諸多因素看,陝、甘、寧、青的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彩陶和山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最宜收藏。
彩陶最早於1912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其後在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湖北等地陸續發現。彩陶因時間的不同,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彩陶幾何紋盆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豐盛繁華的時期。它位於黃河中游地區,以黃土高原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寧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藝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灰陶與黑陶較為少見。其裝飾以彩繪為主,於器物上繪精美彩色花紋,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部分內容及藝術創作的聰明才智。另外還有磨光、拍印、等裝飾手法。造型的種類有杯、缽、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蓋和器座等,最為突出的是雙耳尖底瓶,線條流暢、勻稱,極具藝術美感。
由於時間跨度與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須分類加以區別,主要有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人面魚紋彩陶盤
半坡彩陶
最早發現於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歷史。是我國彩陶文化歷史較早、特點突出、影響較大的一個類型。半坡彩陶的遺址,在河流的岸邊,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蘆、長頸瓶,另外還有盆類、罐類,與今天的盆罐大體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紋飾,多為散點式構圖。也就是說,在一件器型上,裝飾往往只佔據器面的一小部分,紋樣一般是自然形態的再現。半坡紋飾的形象可愛,表現了人類童年的天真稚氣和與自然的親切關系。仔細體味,有人與自然溶為一體的感覺,可以說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記錄。
紋飾形象主要描繪了當時人們接觸的動物,有奔跑的鹿、魚紋、人面紋、蛙紋、鳥紋、豬紋以及由以上紋樣兩種或三種組合的紋樣。也有一些單純的任何紋樣如折線紋、三角紋、網紋等。

⑺ 簡答中國古代彩陶有哪些類型

彩陶因時間的不同,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
因1953年首先發現於陝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以卷唇盆和圓底盆、缽及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鼓腹尖底瓶為典型器物,造型較單純,年代約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其紋飾主要有:①動物紋.以魚、蛙、鹿及鳥為裝飾對象,尤以人面魚紋、魚紋、魚鳥結合紋最為生動精彩.它變化多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②幾何紋.多以抽象化的動物紋、植物紋、編織紋演變而來,有寬頻紋、三角紋、曲折紋、斜線紋等.③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等.
02.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
1953年發現於河南陝縣廟底溝,分布區域為甘肅、青海、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缽、瓶為主,還出現了瓮、罐等.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體多呈倒三角形,造型挺秀、飽滿、輕盈而穩定.年代約為公元前3900年前後.紋飾有:①植物紋.以旋花紋、葉狀紋居多.②動物紋.有蛙、鳥等,較少見.③編織紋.有線、籃、繩等紋飾.④幾何紋.多由圓點、鉤葉、弧線三角和曲線等組成帶狀花紋.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彩陶
1924年,因發現於甘肅臨洮馬家窯村而得名.分布於青海、寧夏、四川等地.器形以盆、缽、罐、壺為主,尖底器已消失.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前2900年.紋飾有:①人物紋.如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人物彩陶盆花紋描繪5人一組攜手起舞、腰帶隨之飄動.②動物紋.有蝌蚪紋、蛙形紋,最具時代特徵的為旋渦紋和波浪紋,紋飾旋轉、起伏,具有強烈的運動感.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
1924年發現於甘肅和政半山地區,分布於甘肅及青海東北部,器形有短頸廣肩鼓腹罐、單把壺、斂口缽、敞口平底小碗等,年代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紋飾有鋸齒紋、網紋,以及魚、貝、人、蛙等形的紋樣,以鋸齒螺旋紋、波浪紋、鋸齒紋最為典型.部分器物的蓋紐還被塑成人首形.為中國原始雕塑的重要作品.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
1924年秋發現於青海民和馬廠塬,主要分布於青海、甘肅等地,器形基本沿襲半山類型的造型,但較之半山彩陶顯得高聳、秀美.出現了單耳筒形杯,耳、紐的造型富有變化.其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紋飾有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數量、規模、藝術水平上與上述文化類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古代陶器中還有一種在陶器燒成後畫上紋飾的彩繪陶.

⑻ 簡述馬家窯文化的四個主要類型

一、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

1947年首先發現於甘肅省武山縣城關鎮石嶺下遺址而得名。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地層之下和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地層之上過渡性遺存。

其主要特徵是:出土器物的陶質以泥質紅陶為主。另有夾砂紅陶和夾砂灰陶,多呈橙黃色和磚紅色,有少量橘紅色。動物魄魚,變體鳥紋及形式多樣的幾何紋是其主要紋飾。

二、馬家窯文化的馬家窯類型

因1924年首先發現於甘肅臨沸馬家蠢而得名,該遺址已於1988年1月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多次考證,其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前2900年。

從大的范圍講,馬家窯類型遺存主要分布於隴東山地、隴西平原、寧夏南部和青海西北部、西至甘肅武威。馬家窯類型彩陶多為橙黃色,彩繪花紋,全部為黑彩。最大特點是許多器物在口沿、外壁和大囗器的裡面都繪有優美的紋飾。

三、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

1924年發現於甘肅廣河逃河西岸的二級台地上,為包括半山墓地在內的許多居址和墓地的總稱。其分布范圍為隴西河谷和盆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部。

半山類型彩陶的器型主要以小囗鼓腹念、單把壺,雙耳罐和缽為主,造型特徵主要為腹部向外鼓出,弧度飽滿,近似球形。彩陶的紋飾色彩鮮明絢麗,色調明快熱烈,花紋精細雅緻,構圖繁密絢麗。紋飾最鮮明的特徵是在橙黃色的土陶上,用紅黑兩色相間的線紋或鋸

四、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

因1924年首先發現於青海省民和縣馬廠原而得名。其地域分布與半山類型大致相仿,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馬廠類型的彩陶是半山類型的承續和發展。

因此,其保留了半山類型的富麗優美;有許多的變化和創新;總體風格上呈現出簡練質朴、粗礦剛健的特點;其彩陶陶質較粗糙,半山彩陶中典型的鋸齒紋,在這時已基本不見,除了黑紅兩色相間並用之外,這一時期又發展出了一條黑線兩邊各鑲一條紅線的畫法,外表附有一層紅色陶衣。

(8)馬鞍口彩陶屬於哪個文化類型擴展閱讀

馬家窯文化的村落遺址一般位於黃河及其支流兩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發育良好。房屋多為半地穴式建築、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狀有方形、圓形和分間三大類,以方形房屋最為普遍。

方形房屋為半地穴式,面積較大,一般在10平方米-50平方米左右,屋內有圓形火塘,門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

圓形房屋多為平地或挖一淺坑起建,進門有火塘,中間立一中心柱支撐斜柱,房屋呈圓錐形、分間房屋最少,主要見於東鄉林家和永登蔣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間設一火塘,側面分出隔間。

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

分布區內主要河流為黃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馬家窯類型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和青海東北部、寧夏南部地區的涇、渭水上游,以及白龍江、湟水、洮河、庄浪河和清水河流域。半山類型分布范圍基本與馬家窯類型相同,但已逐漸西移。馬廠類型的分布則更為向西。

⑼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彩陶有哪幾種類型

馬家窯文化在時間上晚於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至4000年前,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地區,主要類型有馬家窯型、半山型和馬廠型。馬家窯文化和仰韶文化有明顯的繼承關系,尤其是建國以來進行的大量考古發現和科學鑒定,均有力地證明黃河流域的文化是從中原逐步向西發展,徹底否定了某些外國學者作出的所謂「中原文化西來說」的錯誤結論。

⑽ 彩陶文化屬什麼文化

彩陶因時間的不同,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

1、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

馬廠類型是繼半山類型後發展起來的文化類型,個別地方與半山類型同時並存,但主流晚於半山。馬廠的器型大部分脫胎於半山類型,但有了進一步的豐富和變化,增加了一些新的器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單耳帶鑾的筒狀杯。

這一時期陶器種類繁多,彩陶圖案絢麗多彩。陶器以紅陶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早期器表打磨較光,晚期只有個別的經過打磨,大部分未經磨光,器表比較粗糙。

大量出現紅色陶衣,也有少量的白色陶衣。紋飾以四大圓圈紋、變體神人紋、波折紋、回形紋、卦形紋、菱格紋和三角紋為主,構圖鬆散。

2、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

陶器以深腹曲壁的碗、盆為主,還有灶、釜,甑、罐、瓮、缽及小口尖底瓶等,不見圜底缽。彩陶數量較多,顏色黑多紅少,全為外彩而無內彩,紋飾主要有花瓣紋、鉤葉紋、渦紋、三角渦紋、條紋、網紋和圓點紋等,亦有動物紋飾。

這些紋飾交互組成,並不均勻周整,也無一定規律。磨製石器以石鏟較多,骨器出土較少,種類也顯得簡單。

3、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彩陶

馬家窯文化以彩陶文化著稱於世,出土文物中彩陶占陶器比重在50%以上。這些陶器除做日常生活器具之外還大量用作隨葬品,其陶質堅固、器表細膩,色彩多以紅、黑、白彩共用。

彩繪線條流暢細致,圖案如水流般繁縟多變,形成了絢麗典雅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被視為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之冠。

4、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

因1953年首先發現於陝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以卷唇盆和圓底盆、缽及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鼓腹尖底瓶為典型器物,造型較單純,年代約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其紋飾主要有:動物紋.以魚、蛙、鹿及鳥為裝飾對象,尤以人面魚紋、魚紋、魚鳥結合紋最為生動精彩,它變化多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幾何紋,多以抽象化的動物紋、植物紋、編織紋演變而來,有寬頻紋、三角紋、曲折紋、斜線紋等

5、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

半山類型的陶器以紅陶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半山時期的經濟生活與馬家窯時期基本相同,仍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

由於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穩固的定居生活.制陶業相當發達,使彩陶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彩陶出土量最高,有的遺址中彩陶佔全部陶器的85%,最高達到90%。

彩陶的造型美觀,圖案具有華麗精美的藝術風格,多以黑紅相間的線條勾畫出各種圖案,紋飾以旋紋、鋸齒紋、菱形紋、葫蘆紋、網紋為主,花紋一般飾於器物上腹。器形豐富多樣,形體勻稱,高低、寬窄比例協調。

大型貯藏器壺、瓮、罐等成為半山類型彩陶的主要器型,這也反映了農業定居生活的進一步發展。

閱讀全文

與馬鞍口彩陶屬於哪個文化類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