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齊魯文化即齊魯精神,包含哪些
齊魯文化即齊魯精神,包含的有以姜太公為代表的思想學說和當地的土著文化。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合稱。東臨濱海的齊國產生了以姜太公為代表的思想學說又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
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
齊魯文化的地位:
在中國上古時期,由於山川阻隔,交通極為不便。西周以來,以各個重要的諸侯封國為中心,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在眾多的區域文化中,魯國的文化居於一種領先的、中心的地位。
在區域文化的研究中,人們往往將魯文化與齊文化相互比較,這是很有道理的。齊、魯兩國地域相鄰,在文化方面具有很多的可比之處。就先秦時期兩國的文化而言,它們有同有異。從實質上說,崇周禮、重教化、尚德義、重節操等等都是兩地人民共有的風尚。
B. 什麼是齊魯文化的精髓,精髓何在
精髓的意思是什麼呢?便是所有東西當中最為優秀的部分,任何東西都有著精髓,正如同人的精髓就在大腦中一樣。在不同的文化中精髓也產生了不同的變化。
那麼,本期 地區文化 看看什麼是齊魯文化的精髓。
齊魯文化,確切地說,不是一種單一的文化,而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
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
「一山一水一聖人」是齊魯文化的精髓。山是指泰山,聖人指孔夫子,水指黃河(也有說是趵突泉)。「一山一水一聖人」這句話是在清朝乾隆年間,出自東平籍進士劉公瓘之口,劉公瓘從小家裡很窮,他發奮苦讀後來孔夫子成了大學問家,他年輕時曾經在東平湖畔率眾講學。
後來劉公瓘到南方做官,他的不少名聯佳做在那裡有不小的轟動,據說他剛到南方的時候,當地的許多學者都想考一考難為難為他,給他出對聯對對聯,當地有些才子和他對對聯,其中有個才子說道:「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劉公瓘對到:「山東一山一水一聖人」。
齊魯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學說。可以概括為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崇尚氣節的愛國精神、經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勝天的能動精神、民貴君輕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無私的群體精神、勤謹睿智的創造精神等。
齊魯古代文化之所以興旺發達、人才濟濟、聖賢輩出,優越於其他地區,除了上文我們講的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民族聚居融合的動力以及上述基本精神之外,還有一點,很值得深入研究,那就是常被人們忽視的齊魯文化中勤謹睿智的創造精神。
齊魯文化博大精深,概括起來難度很大,我認為忠誠、仁義、好客、豪放、包容是齊魯文化的具體體現。要了解它建議從旅遊入手,走遍山東才能體驗齊魯文明。我們已經推出了六大產品,作為齊魯文化推廣的第一步。希望所有山東人都來關注齊魯文化的發展。
C. 齊魯文化的精髓包括哪些
齊魯文化,地域文化名稱,確切地說,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合稱。東臨濱海的齊國產生了以姜太公為代表的思想學說又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來自其基本精神。齊魯文化的基本精神,我們大體歸納如下幾點: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崇尚氣節的愛國精神、經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勝天的能動精神、民貴君輕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無私的群體精神、勤謹睿智的創造精神等。這些,對我們民族優秀傳統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應答時間:2021-04-1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D. 想知道齊魯精神包括什麼
如下:
1、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
剛健自強是齊魯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其發展的內在動力。它像源頭活水,給齊魯文化以無窮的生命活力。齊魯文化這一基本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得到充分的發揚,成為我們民族的基本精神,對我們民族的自強、自立、發展、壯大,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2、崇尚氣節的愛國精神。
氣節即志氣和節操,指的是為堅持正義和真理,寧死不向邪惡屈服的品質。民族氣節是愛國主義的道德基礎,它以維護民族、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表現出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和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在這一點上齊魯諸子是有共同特點的,是他們共同鑄就了齊魯文化尚氣節的愛國精神。
3、經世致用的救世精神.
齊魯文化的特點是把經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作為將齊魯諸家諸派思想連接為一體的紐帶進行了分析,也就是說,盡管各家各派的思想特點和體系有別,但積極入世、救世的精神是一致的,因此形成了齊魯文化的經世致用的基本精神。
齊魯精神的起源
齊魯精神自遠古時代,以齊魯為代表的山東地區就確立了堂室、欄廄、宅院為結構的家庭居住模式,孟子稱作「五畝之宅」。數千年來,以家庭副業、樹藝木果、飼養六畜為內容的庭院經濟在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中佔有相當大的成分。
山東地區庭院經濟的開發始於齊魯立國,姜尚、管子、晏子、墨子、孟子的富國思想中都有發展庭院經濟的主張,反映著鮮明的庭院創收的富民意識。
E. 齊魯文化的精髓概括口號
齊魯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學說。可以概括為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崇尚氣節的愛國精神、經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勝天的能動精神、民貴君輕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無私的群體精神、勤謹睿智的創造精神等。
F. 齊文化的特點和精髓是什麼
齊文化的特點:
1、從文化模式的角度看,齊文化在地理環境上是半島型文化。
2、在經濟結構上是農工商一體化的復合式經濟。
3、在政治思想領域內是以忠君愛民相統一、禮法結合、義利並重為特色的互補式政治。
4、從文化發展的角度審視,齊文化又顯現出與其他先秦地域文化迥乎不同的變革性、開放性、多元性、務實性和智慧性。
齊文化的精髓是:一山一水一聖人。
齊文化是齊地文化的一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通常所說的齊文化是指齊國文化。齊文化主要繼承姬周文化。戰國時各地諸侯相爭,使原本周文化獨尊的局面逐漸破壞,各地區文化開始有「本地化」的改變趨勢。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但齊文化還是保留了較多的周文化因子。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統稱,東臨濱海的齊國產生了以姜太公為代表的思想學說又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而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
戰國時各地文字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為五大系統:東方齊系、東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晉系和西方秦系文字,齊國文字則屬於東方齊系。由於各系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只有小部分文字有所差異。因此齊國文書與其他諸侯國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
G. 「一山一水一聖人」是齊魯文化的精髓,裡面的「一水」指的是什麼
齊魯文化,准確地說,不是單一的文化,而是齊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魯國形成,而與東部沿海接壤的齊國則吸收和發展了當地文化(東夷文化)。
齊魯古代文化繁榮、才華橫溢、聖賢輩出的原因,比其他地區優越。除了優越的自然條件、民族融合的動力和上述基本精神外,還有一點值得深入研究,那就是齊魯文化勤勞睿智的創造精神,這一點往往被人們忽視。
齊魯文化博大精深,很難一概而論。我認為忠誠、仁愛、好客、勇敢、寬容是齊魯文化的具體體現。要了解齊魯文化,建議從旅遊入手,走遍山東,體驗齊魯文化。
H. 什麼是齊魯文化的精髓,急急急
齊魯文化,確切地說,不是一種單一的文化,而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
I. 齊魯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齊魯文化的核心是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崇尚氣節的愛國精神、經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勝天的能動精神、民貴君輕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無私的群體精神、勤謹睿智的創造精神等。
齊魯文化,地域文化名稱,確切地說,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合稱。東臨濱海的齊國產生了以姜太公為代表的思想學說又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相對來說,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
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
相關發展
2008年山東省和12個市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項資金總額已達2億多元。濟南、青島、萊蕪、臨沂、濱州、煙台、濰坊等7個綜合試點市相繼出台了改革方案,改革進展順利。全省已有20家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
山東省文化產業品牌遍地開花,形成了以孔子文化節、濰坊風箏節、青島啤酒節為代表的文化節慶品牌,以電視劇《大染坊》《闖關東》為代表的魯劇品牌,以《大羽華裳》《蒙山沂水》為代表的旅遊演藝品牌。
以《圓明園》《晶瑩小子》為代表的動漫品牌,以楊家埠木版年畫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品牌等一批文化產業品牌。達尼畫家村榮登首屆中國文化產業品牌榜,成為「中國文化製品七大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