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什麼是政治文化

什麼是政治文化

發布時間:2022-03-31 08:45:17

1. 政治文化的名詞解釋

政治文化的名詞解釋是:

政治文化是一主觀價值范疇,是人們對於政治生活的政治價值取向模式,政治認知、感情、態度、價值觀等政治心理層次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論、評價標准等政治思想意識是其表現形式,與物質的政治系統是互動平衡的關系。

政治文化屬於政治社會的精神范疇,它是一個社會關於政治體系和政治問題的態度、信念、情緒和價值的總體傾向。

由於政治文化與政治體系關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為政治體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又由於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體系的特點,故而研究政治文化的特徵可以作為研究政治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

政治文化的功能: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得以存在和維持的必要基礎。任何政治體系的存在和維持都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文化。一旦這種和諧的關系被破壞,就可能導致體系的生存危機,甚至解體。

2、政治文化是影響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制度是指政治體系內各種結構之間相對穩定的政治關系,這是政治體系的核心部分。

3、政治文化決定著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的實際運作狀況。特定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環境中將會產生不同的機制和不同的效力。

2. 什麼是政治文化

所謂「政治文化」:就是指導和引導人類「衣食住行用娛樂」等的「市場經濟運行」並處於「主導或是總綱地位」的政治指導思想方面的最基本方向性、價值取向性的文化。其在任何社會形態下的「一元化和主導地位」都是必須的。

「政治文化」可劃分為三大方面:

一是政治道德;

二是主義等意識形態;

三是憲法等,其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而「軍事文化」,則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治文化的最高表現形式。


(2)什麼是政治文化擴展閱讀:

功能: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得以存在和維持的必要基礎。任何政治體系的存在和維持都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文化。一旦這種和諧的關系被破壞,就可能導致體系的生存危機,甚至解體。

2、政治文化是影響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制度是指政治體系內各種結構之間相對穩定的政治關系,這是政治體系的核心部分。

3、政治文化決定著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的實際運作狀況。特定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環境中將會產生不同的機制和不同的效力。

4、政治文化制約著政治體系的變革和發展。政治體系是動態的系統,它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和發展變化。這一變化的過程總是由作為政治行為主體的人去推動和完成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政治文化

3. 政治文化有什麼功能

所謂政治文化的功能,是指政治文化中的各種因素對一個社會或國家的政治體系和政治過程的影響和作用。

4. 政治文化名詞解釋

政治文化是一主觀價值范疇,是人們對於政治生活的政治價值取向模式,政治認知、感情、態度、價值觀等政治心理層次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論、評價標准等政治思想意識是其表現形式,與物質的政治系統是互動平衡的關系。

政治文化屬於政治社會的精神范疇,它是一個社會關於政治體系和政治問題的態度、信念、情緒和價值的總體傾向。由於政治文化與政治體系關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為政治體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又由於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體系的特點,故而研究政治文化的特徵可以作為研究政治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

(4)什麼是政治文化擴展閱讀:

政治文化作為政治體系觀念形態的東西,包含著廣泛的內容。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識形態可以看作是一個國家政治文化較為系統和理性的表述。

日常生活中,政治文化一般以一定的政治認知或意識(awareness)、政治價值觀念(values)、政治(beliefs)、政治情感(feelings)、政治態度(attitudes)等形式表現出來。政治文化不同於公眾輿論或民意(public opinion),前者具有穩定性,反映的是長期形成的比較穩定的一貫性的政治傾向和心理,後者指的是人們對於某一具體事務或問題所產生的一時性的反應。

5. 什麼是政治文化意義就是說是政治的文化意

政治,指對社會治理的行為,亦指維護統治的行為。政治是各種團體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尤指對於某一政治實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也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政治是牽為的社會力量。這個詞一般多用來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

6. 中國的政治文化是什麼

政治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是社會政治領域的精神現象,是由一定階級、國家、民族或社會群體的人們在長期的社會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治心理、政治價值觀和政治思想等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政治文化的這一定義,包含如下要點:
(1)政治文化的主體是政治共同體的成員.政治共同體的成員既可以是政治行為群體,如民族、階級、政黨、社會團體;也可以是政治行為個體,如政治領袖、個體的公民等.
(2)政治文化形成的基礎,是以社會生產關系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基礎和以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上層建築.
(3)政治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特別是群體政治文化的形成更是如此.因此,一個國家、民族的政治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通常都具有長期的歷史過程,其政治心理經過長期的積淀而形成特定的心理定勢,其政治思想經過長期的發展而形成政治思想傳統,其政治價值觀經過長期的發育養成,形成特定國家和民族的核心價值理念.同時,長期形成的政治文化會對社會成員的政治傾向和行為方式產生持久的影響.
(4)政治文化是由政治心理、政治價值觀、政治思想等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它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與政治價值觀的指導下,通過人們的政治態度、情感等政治心理,影響人的行為方式而對政治制度、政黨與政府政策、政治領袖等政治現象作出評價和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是正在建設發展中的文化,我們可以從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中國共產黨關於政治文化建設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中來總結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徵.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本質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識反映,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集中地反映和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要求,因此也就必然地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本質體現.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指導思想,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靈魂.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品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指導,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功能實現的精神和動力源泉,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
(2)以人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出發點,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實際,將「以人為本」與「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確定為科學發展觀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出發點,這是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與執政理念上的重大發展.因此,堅持以人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
(3)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觀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和生命所在,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是法治的基礎,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民主與法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生活的主體是公民.因此,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
(4)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人類文明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文化資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文化只有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並依據中國當代的實踐去創新和發展,才具有中國特色.在當代世界的文化交流與沖突中,也只有保持和發揚傳統,中華文化才能立於世界文明之林.同時,積極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特別是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先進的經濟、政治、科學文化是中國走向現代化,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但在學習和借鑒過程中,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政治經濟制度、政治價值觀念等,則是需要批判和摒棄的

7. 什麼是政治文化區

一、政治文化區

政治地理學所研究的文化區既包括機能文化區,又包括形式文化區。政治單位,可分國際級的、國家級的和國內級的三類。由於其多為實現某種政治目的,發揮某種政治機能作用而存在,所以都有具體的中心實體,有明確的邊界,這些都是機能區;而由某種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表示出一種政治特徵,這些,會由於種種原因,其空間分布必然反映出強弱與異同,所以屬於形式文化區。下面分別討論政治地理上的不同文化區。

(一)政治地理上的機能文化區

政治地理上的機能文化區在等級上分為國際級、國家級與國內級三級,但是,在實際政治生活中,國家級的獨立國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政治上的主權單位,所以比其他兩級重要得多。

1.獨立國。這是政治地理學上的一種機能文化區,它是按一種政治機能而組織起來的。它有一個統一政權控制的一定面積的領土和具有一定數量的人口。至於國家的特徵,恩格斯在論述國家與民族組織之間的區別時指出:「第一點就是它按地區來劃分它的國民」。「第二個不同點是公共權力的設立」。具體說,構成國家的要素有四個:

①有定居的居民:有一定數量的固定的居民,才能形成一定的經濟和政治結構,才能形成國家。

②有固定的領土:領土是國家存在的物質基礎。有了固定的領土,居民才能定居,才能進行生產活動,國家也才可得以生存和發展。世界上沒有固定領土的國家是不存在的。

③有一定的政權組織:政權組織是國家在組織上的體現,是執行國家職能的機構。它是對內進行管轄,對外實行外交活動的機關。

④具有主權:主權是一個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對內對外事務的最高權力,是獨立國家的根本屬性。

只有具備以上四個要素,才能成為國家。但是,對一個國家來說,它還需要思想意識或文化傳統上的共性,使其在固定領土上定居下來的居民產生一種共同的感情,把他們聯系起來,形成一種強大的內聚力。這樣,這個國家才能穩定、團結、強大,特別是在遭到外部入侵或其他困難時,就可轉化為偉大的物質力量。這種思想感情深深紮根於人們的心理中,它是其居民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祖祖輩輩與周圍的環境相互影響中而形成的。因此,國家也是一種歷史的產物。

國家在英文中稱state和nation。雖然這兩個詞可以互用,但是其含義卻有一定區別。state是代表由一定地域所組成的政治單位,它由一個控制著其內外事物的政府所管轄。雖然state這個詞包括著一定的領土和定居的居民,但更重要的是主權,它的內外事物不受其他國家所控制。state,在政治地理學中用作國家不應當與美國國內一級的政治單位州(state)相混淆。nation是指占據一定面積的居民,他們具有一種建立在共同信仰與態度基礎上強烈的統一意識。所以,這兩個詞的區別:「state」強調的是政治結構;「nation」則偏重於有共同意識的人。

從政治地理觀點出發,研究獨立國首先多注意其與領土方面有關的問題,如:國家領土的大小與形狀,地理位置,邊界的劃分,核心區的條件以及首都的作用等問題。

2.國家領土大小和形狀。現在,世界上已有180多個國家,其領土的大小差別很大。最大的是俄羅斯,它約有1707.54萬平方公里。很小的國家,如歐洲的摩納哥,只有1.89平方公里。兩者的大小差別約 11.85萬倍。世界上領土面積比較大的國家除俄羅斯外還有加拿大(9976139平方公里)、中國(約9600000平方公里)、美國(9363161平方公里)、巴西(8511965平方公里)、澳大利亞(7686848平方公里)、印度(2974700平方公里)。此外,領土在100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國家還有阿根廷、蘇丹、阿爾及利亞、蒙古等22個。

一般說來,領土面積大,人口多,資源豐富,則有利於國家的強大與經濟繁榮。反之,如領土過小,資源缺乏,人口過多就會影響國家的發展。可是,如果國家領土很大,但人口不多,或分布不均,加上交通不便,與各地聯系比較困難,也會影響其邊緣地區的發展,甚至引起有敵意的鄰國的覬覦。例如,巴西領土面積與美國相差不太大,人口為美國的一半,但是多集中在東南沿海,而廣大的國土則人口稀少,交通又十分不便,經濟也比較落後。巴西政府為解決這種極端不平衡狀況,建立橫穿亞馬孫地區的公路以改善交通,加強與富裕地區的聯系,甚至把首都從原在東南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遷到其西北,相距1000公里的新都巴西利亞,以便把國家的注意力逐漸向西北部的內地轉移。

國家領土的形狀,就是其空間的形式。國家領土的形狀各不相同,彼此差異很大。例如,菲律賓,是由7000多個島嶼所組成的,除去呂宋與棉蘭老兩島外,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島嶼只有12個。首都馬尼拉位於該國北部,也是它的最大島——呂宋島上,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另一大島棉蘭老島,位於國家的南部。那裡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兩大島在地理上遠離,宗教上也不相同。印度尼西亞也是由島嶼所組成的國家,全部大小島嶼有13000多個,但住人的只有900多個。首都位於人口密集的爪哇島上。這樣的國家都面臨著如何管轄分散的島嶼國土問題。

一般說來,比較多的國家,如波蘭、法國、肯亞烏拉圭等國家的領土形狀介於圓形與矩形之間。可以說,這些國家的形狀比較規則,稱為緊實型國家。它們的幾何中心到邊界各點的距離差別不大,邊界與面積的比值較小。這樣的國家其領土與邊界都容易管理。反之,像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日本等島國,國土分散,彼此往來只能通過水路與航空,交通十分不便。這對國內的交往和管理帶來諸多不便。

關於分散型的國土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一種是完全島嶼國家,如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第二種是部分領土在陸上,部分伸入海上形成半島,如義大利、土耳其等;第三種是其部分陸地被另一國家的領土所分隔,如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同其他相連在一起的48個州之間被加拿大的領土分隔,這種情況下,阿拉斯加被稱為「飛地」(exclave)(美國另有一個州夏威夷位於太平洋中部)。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有的國家部分領土不僅不與本國的基本領土部分相連,而且完全被另一國家的領土所包圍,這也是一種「飛地」。例如比利時與荷蘭的國界附近,在荷蘭境內,距邊界5公里有一個巴勒村。該村分巴勒·那索與巴勒·赫爾托霍兩部分。巴勒·赫爾托霍屬於比利時,但該部分及其土地均被巴勒·那索村與其所屬的土地所包圍。又如在法國與西班牙國界附近法國一側的利維亞(Livia)屬於西班牙。飛地不僅給交通和往來聯系帶來困難,重要的是地理上的分離所產生的經濟、文化,甚至思想意識上聯系的薄弱。也有因為飛地造成地理上的分離,而使一方要求過境特權,有時還會引起兩國間的矛盾。前一情況的例子就是前巴基斯坦。前巴基斯坦原分為東西兩部分,地理上被印度隔開,兩部分相距約1500公里。東、西巴基斯坦在種族、經濟發展和許可權方面存在著差異,加以其他原因,終於分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兩個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與東普魯士之間為波蘭的但澤走廊(也稱波蘭走廊)所分隔,1939年,希特勒借口收回走廊,進攻波蘭,也是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借口之一。

還有一種與緊實型國土不同的,是領土形狀狹長的國家。最突出的是智利,其國土南北約達4270公里,但東西間的寬度不超過180公里。屬於這種領土形狀的國家還有越南、挪威、馬拉維、多哥、甘比亞等。多哥的國土面積不大,但從南部沿海起始,向北穿過森林地帶、進入稀樹草原地帶,自然和人文的變化非常鮮明。狹長形狀領土的義大利、挪威和智利在南北方向上不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差別都是很大的。這給國家的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多困難。

3.地理位置。對一個國家產生影響的地理位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自然方面,目前影響較大的是海上交通問題;另一個是人文方面,即與鄰國的相互關系問題。

目前,世界各國家之間經濟、文化、政治各個方面聯系都在日益加強,可以說任何國家都需要相互往來,不可能孤立於世界其他國家之外。就以海運貨物而言,全世界的貨運量在1950年只有5.5億噸,到1980年達36.5億噸。即30年間增長了5.6倍。海上運輸雖然比飛機的速度慢得多,但其優點是運量大、運費低廉,特別適於世界范圍的長距離運輸。所以,對缺乏海岸線的內陸國家來說,往往是一種不利條件,對海岸線較長,又多良港的國家,可享受到明顯的好處。英國和日本的經濟發展就受惠於海上運輸方便這一條件。世界上沒有海岸線的內陸國家共有42個(表4-1)。其中亞洲13個、歐洲13個、非洲14個、南美洲2個。

8. 政治文化名詞解釋是什麼

政治文化,即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形成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情感的總和。是政治關系在人們精神領域內的投射形式,它是一個民族在其特殊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並對該社會人們的政治行為模式,對政治系統的要求以及法律的反應發揮著重要作用。

政治文化的功能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得以存在和維持的必要基礎。任何政治體系的存在和維持都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文化。一旦這種和諧的關系被破壞,就可能導致體系的生存危機,甚至解體。

2、政治文化是影響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制度是指政治體系內各種結構之間相對穩定的政治關系,這是政治體系的核心部分。

3、政治文化決定著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的實際運作狀況。特定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環境中將會產生不同的機制和不同的效力。

9. 政治文化

十八大報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礎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作出高度概括,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反映了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的最新認識,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黨的理論又一次重大創新。

十八大報告第六部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提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了深入闡述。這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科學分析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體現了我們黨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進程中高度的文化自覺。價值觀是文化的靈魂
文化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社會現象,它包括了所有人為的創造物。一般來說,文化包括一個民族、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心理情感、價值觀念等。我們可以把文化分為器物、制度和觀念三個層面。器物層面的文化處於文化的最表層,指人們在物質生產活動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產品,以及創造這些產品的手段、方法、工藝等;制度層面的文化處於文化的中層,它是人們為確立一定的社會關系並對其進行整合、調控而建立的各種規范體系;觀念層面的文化則處於文化的最里層,它包括人們的心態、心理、觀念、思想、信念、信仰以及理論化對象化的思想理論體系等。 對文化作這樣的劃分,符合近代以來中國人對文化認識逐步深入的歷程。鴉片戰爭以後,面對落後挨打的局面,以魏源為代表的先進分子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海國圖志・序》)的主張。魏源認為,「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海國圖志・籌海篇・決戰》)。這實際上認為中國挨打的原因是武器落後,技不如人。後來的洋務運動大力發展近代軍工業及海軍,試圖以此擺脫挨打局面。甲午海戰失敗後,人們發現,落後挨打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就是制度落後。於是,戊戌變法試圖效仿日本明治維新建立君主立憲制。戊戌變法失敗後,文化上的「全盤西化」主張成為主流。 同時,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辛亥革命風起雲涌。這場資產階級革命雖然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但並沒有使中國走向獨立和富強。梁漱溟分析說:「於是大家乃有更進一步的覺悟,以為政治的改革仍是枝葉,還有更根本的問題在後頭。假如不從更根本的地方做起,則所有種種作法都是不中用的,乃至所有西洋文化都不能領受接納的。此種覺悟的時期很難顯明的劃分出來,而稍微顯著的一點,不能不算《新青年》陳獨秀他們幾位先生。他們的意思要想將種種枝葉拋開直截了當去求最後的根本。」中國人終於認識到,器物、制度落後的背後是觀念的落後。徹底的社會變革,要以一場徹底的觀念革命――對中國傳統文化全面檢討和清理為前提。唯此,才能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救亡圖存的道路。毛澤東在總結近現代歷史時指出:「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展了。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於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徹底批判封建腐朽文化,並為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武器改變中國現實創造了思想文化條件。 需要說明的是,文化的器物、制度和觀念三個層面劃分是思維中的抽象。實際生活中,文化的三個層面或三個層面的文化是相互交織、滲透在一起的,彼此不能分開。例如,一所房子,是在一定設計理念指導下建起來的,並且是在一定的制度組織條件下完成的。也就是所說,這所房子既內含了一定的制度,又內含了一定的觀念。三個層面中,器物層面最活躍,變動最頻繁;制度層面則規定著文化整體的性質,變動緩慢;觀念層面處於最深層、最核心的位置,最為穩固。價值觀作為觀念的「觀念」,又是觀念的核心。 馬克思主義認為,主客體關系是人類社會最普遍的現實關系。價值作為反映主客體之間關系的范疇,標示客體的存在、作用及其變化對一定主體需要及其發展的某種適合、接近或一致。價值觀作為關於價值的觀念系統,是對一系列價值關系和普遍性價值問題所持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的總和。由於國情的不同、民族和文化傳統的差異,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國家的價值觀往往各不相同。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反過來說,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麼樣的文化。任何價值觀都不可能脫離一定的文化而獨立存在;同樣,沒有價值觀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因而,價值觀建設對於文化建設來說至為根本。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晚年提出並反復倡導的主張。他認為:「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堅守傳統』。『自知之明』是為了增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時的自主地位。」費孝通在80歲生日時曾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來概括提出文化自覺的歷程。這個概括形象生動,主張既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長處與現代價值,又要看到其他國家、民族文化的長處;不同文化只有相互借鑒,才能發展、共同繁榮。 文化最初是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自然形成的。這個時期,文化是自發的。當人們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文化進行反省,對其他文化借鑒吸收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的文化創造時,文化創造便進入了自覺時代。文化及其價值觀總是處於不斷變動之中,社會變革時期,這種變動尤為劇烈。文化自覺是在文化創新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積極的文化創新意識。這種意識就是立足時代,經常反思自己的文化及其價值觀,主動吸收其他民族、國家文化的優長,不斷更新自己的價值觀(包括拋棄舊的落後時代的價值觀和樹立新的適應時代的價值觀),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從根本上說,文化自覺是價值觀層面的覺悟。對自己文化及其價值觀體認得越深刻,文化自覺的程度也就越高。人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總要形成一定的價值觀,而在價值觀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起統攝作用的就是核心價值體系。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其主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其精髓,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其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四個方面的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有機統一,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既准確把握了時代特徵,又繼承傳統,反映了中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自覺。這個自覺在於實現當代中國人在文化上的「獨立自主」,即用中國人自己的眼光觀察世界,用中國人自己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用中國人自己的價值觀評判事物。 第一,建設核心價值體系有利於維護中華文化的獨立。 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靈魂,也是保持文化獨立的根本。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其文化是否獨立,在於有沒有與其他民族、國家相區別的獨特的價值觀。沒有獨立的價值觀,就沒有獨立的文化。當今世界,多元文化並存是一個基本的事實。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或文明的多樣性,不僅過去存在,現在存在,將來也會存在。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信息網路化的深入發展,不同民族、國家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世界各地幾乎沒有文化死角,所有民族、國家的文化都暴露在世人面前。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大潮之中,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全方位交流、碰撞。文化交流、碰撞背後的價值觀較量越來越凸顯出來。一些西方大國總是試圖藉助其強大的經濟、政治、軍事力量以及頗具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向他國傳播其價值觀念。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以及文化交流的日益廣泛、頻繁,西方文化產品裹挾著西方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不斷湧入我國。西方文化及其價值觀的進入,一方面有助於我們了解、學習和借鑒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也沖擊著我們的民族文化。在這種形勢下,保持民族文化獨立的任務尤為緊迫。面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盪,有沒有文化自覺,文化的發展大不一樣。人們的思想越是多樣,價值觀念越是多元,就越是要堅守自己的價值觀。否則,我們的民族文化就有被西方文化消蝕的危險。文化的作用是「化」人,而「化」人的根本就是使人(包括個體的人和整體的民族)樹立一定的價值觀。因而,在文化建設上,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並以之為根本進行文化建設,既有利於保持中華文化的獨立,又有利於吸收借鑒其他民族、國家的文化。 第二,建設核心價值體系有助於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 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國與國之間競爭的重要方面。誰占據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佔得先機。「軟實力」是相對於「硬實力」而言的。一般來說,「硬實力」是指經濟、科技、軍事等有形力量,「軟實力」則是指文化、意識形態等無形力量。文化軟實力主要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創新力和傳播力,以及由此產生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社會成員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凝聚力。良好的精神狀態、堅毅的意志品格和強大的凝聚力,來自對一定價值觀的認同。有沒有共同的價值觀以及對它的認同程度,決定了文化軟實力的強弱。因而,任何一個民族、國家要把全社會、全體社會成員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都必須有一套與其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56個民族的發展中大國。如果沒有科學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來統一人們的思想、凝聚人們的力量,就會導致人心渙散、離心離德。只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不斷增強人們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中華文化軟實力就能真正提高。 第三,建設核心價值體系有助於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吸引力、感召力。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傳統文化。其他古老文化,如古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古希臘文化、古印度哈拉巴文化等,都出現過大幅度的文化斷層,甚至盛極而衰。唯有中華文化,歷盡滄桑,飽經磨難,在跌宕起伏中傳承不輟,享譽世界。胡錦濤同志指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是我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這個強大精神力量的核心就是中華文化固有的價值觀。中華文化曾經輝煌燦爛並深刻影響世界。當今世界,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否具有吸引力、感召力,要看它是否能夠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和價值支撐。今天,人們越來越發現,建立在幾次科技革命之上的工業文明,以及對環境的破壞、對資源的爭奪所導致的戰爭,民族、宗教之間的沖突,人們內心的焦慮等等,這些全球性問題有可能把整個人類拖入死胡同。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為價值目標和價值評價標准,以和諧作為體認、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社會)、人與自身關系的基本原則和目標,把和諧視為全社會的價值准則。站在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立場上,以和諧的思路和辦法,求同存異,兼顧各方,共存共榮――這是解決全球性問題的現實可行之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立足現實、繼承傳統,又符合時代、面向世界,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獨特價值,有助於世界全面認識中華文化,從而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吸引力、感召力。 第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利於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精神家園是人的精神歸宿和價值依託。人不同於動物之處在於不僅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而且需要精神歸屬和心靈安頓。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已經並將繼續給我國社會帶來深刻的利益調整和觀念變革。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關系日趨多樣化。與之相伴隨,各種社會思潮空前活躍,人們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思想觀念、道德意識、價值取向越來越多樣化。同時,世界范圍多元文化相互交流、激盪方興未艾。在這種國內國際環境下提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顯示了在文化建設上的遠見卓識。越是在變革時期,越是在復雜的文化環境下,人們就越需要精神歸屬和心靈安頓。如果人們只是為了生計和物質生活享受而疲於奔命,就會精神無著、心靈空虛。長此以往,生活意義和人生價值就會逐漸淡漠,人就無異於行屍走獸。因而,確立符合社會進步潮流的價值觀,使人們由以獲得安身立命的精神歸宿和價值依託至為重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從中華傳統文化以及共產黨領導人民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中提煉、概括出來的精華,既體現了人們現實的利益訴求和理想追求,又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能夠成為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准則。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國人就有了精神和心靈上的「主心骨」。

10. 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徵是什麼

政治文化作為潛在地影響人們政治行為的心理因素,所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一般來講,政治文化的內容主要包裹三個基本成分,即政治認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評價性成分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政治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5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2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3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4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3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