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發展規律是什麼

文化發展規律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13 11:41:18

1. 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遵循哪些規律

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以下功能:
1、 可以規模化生產。即可以按照一定的工業化標准對農村文化產品進行批量生產,如民間 飲食、農村手工藝等。
2、 可以市場化經營。農村文化產品具有商業性,大批的農村文化產品要以市場為依託,通 過市場送達消費者手中。
3、 可以復制。農村文化產品必須進行標准化生產,確保公眾享受到符合國家或地方標准和 公眾要求的高質量服務。
4、 具有創造性。就農村文化產業及產品所承載的內容而言,它必須凝結當地人們的創造性 勞動並不斷深化與提升。
5、 具有層次性。農村文化產業具有基礎層(地方文化資源)、核心產業層(地方文化產品)、 和延伸產業層(如民族服飾設計中蘊涵的時尚文化)三個基本層次。
農村文化產業作為 一種新型產業,涉及文化和經濟兩個領域,這種邊緣性和交叉性的特點,決定了研究農 村文化產業時既要以經濟的眼光看待文化,又要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經濟。

2. 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規律是什麼

大家知道,德國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家,存在主義的哲學家,他跟海德格爾是齊名的,他叫雅斯貝爾斯。他有一個著名的觀點,他認為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200年,這一千年中,實際上構成了全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也可以叫播種時代。也就是說,在這一千年中,全人類文化的種子已經播下來了,而近兩千年的文化基本上是對這個軸心時代所形成的文化種子的生長、發芽、開花、結果。一直到今天,這個軸心時代還沒有完全地展開。第二次的軸心時代在什麼時候到來呢?肯定,我認為是在21世紀以後。這個21世紀以後人類的文明將在什麼地方展示出它中心的舞台?下面我就對這個軸心時代進行一種描述。雅斯貝爾斯為什麼說這一千年是整個人類文化的軸心時代呢?那是因為就在這一千年之中,幾乎是同時,在東、西方出現了一系列有名有姓、有著作的、偉大的思想家。這些偉大的思想家一直到今天也是我們念念不忘的人。我們可以把昨天、前天、去年、前年,甚至上個世紀一些重要的人物給忘掉,但是我們卻不可能把軸心時代出現的這些人給忘掉,永遠忘不掉。這是些什麼人物呢?在這里我將用我的一種理論來對雅斯貝爾斯的理論進行一些補充。我認為,在軸心時代不僅是出現了一些偉大的思想家,而且,這些思想家基本上都出現在三個偉大的民族之中。這三個偉大的民族,第一個就是希伯來民族,古希伯來人;第二個就是希臘民族,古希臘人;第三個就是我們的中華民族,古中國人。這三個民族他們所貢獻的偉大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的創造,就是全人類文化和文明的種子。下面,我們就一個一個來評論他們所貢獻的思想家。希伯來人提供了兩位偉人,一個就是摩西。當然,摩西有人可能知道,摩西是公元前1200年的人物,他跟公元前800年還相差了400年,這也沒關系,因為其實摩西是整個希伯來人的祖先,是創造猶太教的開山祖。摩西十誡實際構成了《舊約》的核心。

3. 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是什麼高中政治

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揚棄。
事物的發展,遵循辯證的發展規律。就文化而言,它的發展,與辯證的揚棄關系最為密切,揚棄是文化發展的規律。有揚有棄,才有文化的健康發展;只揚不棄,文化成了一盤大雜燴;只棄不揚,則文化必被摧毀,文化的發展必然中斷。堅定不移地遵循有揚有棄的辯證規律,把科學精神注入文化建設中,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將走上康莊大道。

4. 文化發展規律呈現的方式是什麼

從文化哲學的角度,文化發展規律的內容即:文化的發展與人的本質實現具有內在一致性.
呈現的方式我個人覺得是:人的觀念與追求。

5. 如何認識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規律

考古學文化的發展表現出一定的區域性。 就中國新石器時代而言, 區域類型的劃分主要根據考古學文化特徵的比較,並結合自然地理環境的考察來進行。 這一研究開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初石興邦三大板塊的劃分: 長江流域及以南的稻作農業文化區、黃河流域的旱作農業文化區、 長城以北地區的狩獵採集文化區。 之後, 有不少學者針對文化分區問題, 提出各自的分區方案, 如蘇秉琦系統提出的著名的「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 的概念,並將中國史前考古學文化劃分為六大區系, 佟柱臣分為七大區系, 嚴文明分為三大系統十二區系等。 張宏彥等在《中國史前考古學導論》 中根據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和史前文化區的區域性特點, 將中國史前文化的分布劃分為: 以西河流域為中心的東北區, 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中心的北方區, 以黃河上游甘肅、、 青海為中心的甘青區, 以山東、 關中、 晉南、 豫西為中心的華北區和華中區, 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區, 以環太湖、 鄱陽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線為中軸的華南區, 以及青藏區等八個文化區。 在各自的分區方案中, 不少學者採用了黃河流域、 長江流域、 北方地區、 華南地區等四大自然地理分區的概念, 形式簡單明了, 與考古學文化客觀發現也較吻合。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分期與分區, 使考古工作者可以更方便地對考古學文化進行縱、 橫向的研究, 認識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演變的規律和特點。 首先分期揭示新石器時代文化所經歷的發展階段和歷程, 探討各文化間的關系, 相互的繼承、 交流、 發展情況。 其次, 分區可以促進各區域文化及其發展演變關系的研究, 每一區域文化都能得到重視, 不僅明確各區域文化在中國史前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 而且突破了 傳統上僅僅把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搖籃的局限性認識, 使人們更客觀的理解史前文化。

6. 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規律是什麼

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規律是: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先進文化」是一個靜態概念,既有相對性,又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其內涵也不斷發生變化。而「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一個動態概念,它並不專指某一特定形態或某一層次、某一階段的文化,而是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規律。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堅持先進文化方向的關鍵;「社會主義」是核心的、本質的要求;培育「四有」公民是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任務和目標;「三個面向」和「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是當代中國先進文化應具有的時代品格和基本要求。

7. 文化建設應遵循什麼樣的發展規律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遵循文化發展規律。

列寧曾講過:「文化任務的完成不可能像政治任務和軍事任務那樣迅速。應當懂得,現在前進的條件已經和從前不一樣了。在危機尖銳化時期,幾個星期就可以取得政治上的勝利。在戰爭中,幾個月就可以取得勝利,但是在文化方面,要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

文化建設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一樣,有它自身的特殊規律。認識和把握規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違反規律,則會造成嚴重後果。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不是發號施令,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於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徵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文藝這種復雜的精神勞動,非常需要文藝家發揮個人的創造精神,寫什麼和怎樣寫,只能由文藝家在藝術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決。在這方面,不要橫加干涉。鄧小平同志這些重要論斷,很值得我們深思。

這里,特別強調一點,就是文化創新問題。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兩條基本途徑,一是積累,二是創新。文化領域是最需要積累的領域,也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要鼓勵創新、支持創新。美國算不上是文化資源大國,但卻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強國,強就強在創新上。影響世界的好萊塢大片、麥當勞薯條、英特爾晶元,都包含著獨一無二的文化創意。我們要適應群眾文化需求的新變化新要求,正確處理積累與創新的關系,創作出更多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發展活力。

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面向世界,強調的是文化胸懷問題。

列寧講過:「應當明確地認識到,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沒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能完成這些任務。無產階級文化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那些自命為無產階級文化專家的人杜撰出來的。如果硬說是這樣,那完全是一派胡言。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和文明的多樣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文化的本質屬性和文化發展的根本特點。因此,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相互學習、相互交流,是文化發展的根本途徑之一,舍此別無他途,這也是文化發展的一個規律。封閉只能導致落後。正如國學大師王國維在20世紀初所深刻指出的:「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中國今日,實無學之患,而非中學西學偏重之患」,「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風氣既開,互相推助」,「慮二者之不能並立者,真不知世間有學問事者矣!」著名藝術家吳冠中說過:「藝術到高峰時是相通的,不分東方與西方,好比爬山,東面和西面風光不同,在山頂相遇了。」這些充滿智慧的話,今天對我們仍有重要啟發意義。中國現代化不但要站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高度,而且要站在人類共同的思想高度,善於從世界文明中汲取思想營養,要以博大的襟懷,廣采天下之長而用之,不斷推進世界文明中國化。

8. 文化產業的興起背景主要有其發展有哪些基本規律

文章編號:1009-4318(2003)01-0038-04 文化產業興起的原因及其發展特點分析 X 汪建明 (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連雲港222006) 摘 要:當代文化產業興起的三個重要原因: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經濟市場化的運作。當代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一體化、高智化、共融性、開放性等特點,文化產業的興起帶來了文化觀念的多元化、存在形態的多樣化、接受方式的非線性、整體格局的發展不平衡性等新變化。 關鍵詞:文化產業;高技術;原因;特點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識碼:A 文化產業)))這個被經濟學界認為是21世紀最具有發展前景的/朝陽0產業,近年來,正挾高科技迅猛發展之勢,蓬勃成長於世界各國,在滿足人類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創造著巨大的經濟效益,給物質生產相對過剩的世界經濟疲軟注入了強心劑,成為拉動經濟增長,促進人類素質提高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的產業形態。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文化產業的興起?它在當代呈現出什麼樣的特點?又會給文化發展帶來什麼樣的新變化?本文主要圍繞這些問題作一初淺的探索。為了便於討論,本文把文化產業界定為,是指通過了工業化、信息化和商業化方式所進行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生產、再生產、交換和傳播。 一、文化產業興起的原因 文化產業是以人類腦力勞動為基礎的精神生產力發展的現代形態,是一個集中代表了現代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趨勢的新興產業。它的興起,既有經濟發展的原因,又是社會體制變革的結果,既受到科學技術的內在推動,又是文化自身發展的歷史要求。 1.科學技術革命,特別是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是文化產業興起的技術前提和直接推動力 從文化傳播來看,口頭語言是人類最初的傳播形式,但語言傳播存在著傳播范圍小、數量少、速度慢和不易保存的先天性缺點。文字的產生,使信息有了便於攜帶和傳載的載體,但信息難以大量復制,也不易普及,傳播只能在特定的群體中進行。直到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人類才第一次具有大批量、高 速度復制信息的能力。中國宋代畢升發明的活字印 刷術傳到歐洲後,15世紀德國人古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機,金屬活版印刷是傳播媒介的第一次革命,印刷術的誕生和改進使文字以比此前手抄本根本無法比擬的速度傳播開來,它代表的是一致的重復為基礎的機械進程的誕生,提供了第一批重復生產的商品,第一條生產流水線,第一次大規模生產。比如報紙盡管在這之前,中國唐代就有了邸報,德國就有5福格斯新聞6之類的手抄報,但只有印刷術發明推廣後,世界報業才有了全的生命。 電子技術的出現,是傳播媒介的第二次革命。19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電報、電話相繼發明,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無線電廣播、電視技術與媒介相繼出現。按照美國的社會學家庫利的觀點,現代媒介有四個特徵。一是可表達性,它能承載思想和感情;二是記錄的長久性,也即對時間的超越;三是快速性,即對空間限制的超越;四是擴散性,可以達到所有階層的人群。隨著這些現代技術的發明和運用,技術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入侵文化領域,生出一種以工業生產的方式製造文化的行業,也產生出許多新的文化產品,如電影、電視、唱片等,/文化產業0轟然問世。 從20世紀50年代計算機的發明開始,特別是近十多年來,計算機、微電子技術、光纖通信技術、激光技術、數碼技術等信息技術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並迅速形成產業化。有人把當今科技迅猛發展的新時代稱為/信息時代0,這一時代的文化主體,就是文化產業。高技術的發展與廣泛應用,帶來了傳播媒介的第 第16卷 第1期
2003
年3月
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Vol.16No.1 Mar.2003
X 收稿日期
:2002-11-20
三次革命,推動了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互聯網的興起,以其多媒體、互動式、個性化的特點,迅速成為公認的第四媒體,成為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 2.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是文化產業興起的內在動力 行為科學認為,人的需要分不同層次,對食品的需要是人最低層次的需求,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是較高級的需求。人們滿足需求的順序一般由低級到高級。對食品的需要量受生理條件的制約,增長到一定程度就會飽和,所以在食品需求逐漸滿足的情況下,居民伙食費開支占家庭生產開支的比重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這種現象被稱為/恩格爾定律0。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恩格爾系數的逐步下降,對文化的消費需求的增長成為人類社會自身發展的必然。 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是教育普及,權利平等,文明人類的大多數都有能力也有權利消費文化產品,少數天才藝術家的創作已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文化需求,消費的需要引發文化生產的組織化、產業化。由此生產的文化產品在數量上超過此前全部歷史時期的文化產品,它的質量和普及也決定了它不可能像傳統文化產品那樣具有高度的創造性和經典的審美性,而只能是通俗化和大眾化。 由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的閑暇時間增多也有力地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品消費與工農業品消費的明顯差異是閑暇時間對消費量的影響不同。相當多的文化產品,如文藝表演服務、藝術展覽服務、書籍、報刊、影視、上網,其消費需要佔用大量閑暇時間,如果沒有閑暇時間,即使收入水平很高,人們對這些文化產品的消費量也不會有大幅度提高,人們也許因沒有時間而不能去看電影,但是不會有人因沒有閑暇時間而不消費食物、飲料和衣服。閑暇時間已越來越成為一個文明社會人們追求的目標,成為高生活質量、高消費水平的標志。 3.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化的運作,制度的創新是文化產業的興起的制度保證 文化產業的出現,是產業分化、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隨著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發展,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起來,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益提高,非物質生產領域里的大部分勞動,由原來的勞動者自己經營轉變為資本主義經營,由個體勞動轉變為社會化勞動,使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規模不斷擴大,導致大批量勞動力由物質生產領域轉向非物質生產領域。作為精神生產的文化產業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並不斷發
展壯大的。在這一過程中,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文化產 業的興起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文化產業的市場化運作為文化產品的生產導入了市場競爭機制,使文化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從而也提高了文化產業的經營水平。當文化產品是一進入市場,它就已經被賦予了商品的屬性,它再不是在書齋裡面供文人墨客游戲玩賞的東西,它必須受到市場規律的制約,受到市場檢驗。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為了追逐最大的生產經營利潤,就必須不斷生產出質優價廉、受人歡迎的文化產品。在市場競爭面前,生產者不斷分化,文化生產資源得到重新配置和優化,刺激並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既受制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又反映市場經濟的發育程度。文化的產業化只有在精神文化的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市場發育到一定程度後才成為可能。 當前,以制度創新適應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從而啟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一個新的世界性發展趨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美國到歐洲發達國家已經基本上解除了通信業、傳媒業、信息業之間的行業管理壁壘,完成了適應傳媒手段匯流的制度創新。隨著世界各國紛紛拆除其自身的行業壁壘,以及國家間的關稅壁壘,一個超越民族、國家的文化內容市場正在形成,文化交流、文化產品的國際貿易日益頻繁,文化產業步入了一個大發展、大跨越時期。二、當代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特點 20世紀中期以來,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網路技術迅猛發展,大大地推動了全球的信息化、網路化進程,引發了一場席捲全球的信息革命,作為與新科技革命息息相關的文化產業,除了具有高技術產業的高投入、高產業、高風險等特徵外,同時,呈現出當代這一時期的新特點。 1.一體化 主要表現在各種媒體採用的技術相互滲透,報刊業、廣播電視、新聞網站所依賴的技術越來越趨於一致,以數字信息技術為中介,採用衛星、光纜、計算機技術等傳輸手段,使媒體之間技術特徵日益趨同。數字化技術構成了當代媒體的新平台。信息已經同物質和能量一起成為社會的基本財富和基本資源,多媒體技術的普遍應用,以前報紙、廣播、電視等相互區別的傳播媒介相互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行業之間分工界限不斷突破,以新聞集團為代表的綜合性傳播集團迅速崛起,超大型媒體集團充分利用報刊業、廣電業、網際網路三種媒體的優勢互補,走綜合發展的道路,進一步強化了文化產業一體化的趨勢。 #39# 第16卷 第1期 汪建明:文化產業興起的原因及其發展特點分析
2.高智化 文化產業是與知識經濟特徵相吻合的精神生產產業,從資源的配置來說,文化產業是一種精神生產,它更多地依賴於精神的創造和消耗,而不是物質的消耗,它把智力、無形資產作為資源配置的第一要素,通過知識智力對自然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綜合、集約的配置來創造新財富,逐步替代工業經濟依賴的、已經短缺的自然資源。在文化產業中對智力資源)))人才和知識的佔有比工業經濟中對稀缺自然資源)))土地和石油的佔有更為重要。從生產過程特點來說,文化產業的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產品的構思、策劃,作品更多地凝聚了作者的知識、智慧,勞動者以腦力勞動為主,生產起決定因素的是人的知識和智力。從社會消費來說,文化產品的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是在知識的獲取、信息的掌握和精神的滿足,而不是為了物質需要。從產業結構來說,文化產業是包括影視音像製造業、工業藝術製造業、圖書報刊印刷業、大眾娛樂業、廣播電視業、文藝演出業、信息服務業、廣告業等為代表的/高文化含量0產業,是地道的/知識密集型產業0。文化與技術、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間出現了深刻全面的互滲關系,文化成為經濟效益巨大的經濟資源。文化產業是/高技術0與/高文化0聯姻的經濟。 3.共融性主要表現在文化產業與其它產業有共生性和融合性。任何一個產業形態,都融入不同的文化內涵,文化的/外部性0特徵非常明顯,它在被消費的同時,也深刻影響消費者的意識形態、道德修養、審美趣味和行為方式,特別在文化經濟一體的初級階段,文化與經濟之間出現了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優勢互補的共生性發展趨勢,影響著經濟活動的結構、規模和效率,提升著生產、交換和消費等經濟環節的文明,由此形成了各具特點的文化形態。這些經過產業/化0過後的文化,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精神文化,而是與產業行為、產業理念高度融合的文化,它構成了文化產業演進的隱性階段。比較突出的表現為信息咨詢服務的預見性、科學性、指導性對各種傳統產業的滲透和改造。從文化產業的顯性形態來說,這種共生性和融合性更為明顯,特別是近年來,信息技術產業和電信業的超前發展,在文化生產中造成了最為注目的產業關聯效應。1999年是網路熱,2000年信息化突入傳媒領域,引發傳媒熱,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傳統大眾傳媒部門迅速/觸網0,出現了信息產業與
文化產業的
/大匯流0的壯觀景象。文化產業賦予了 信息產業更多的文化內容,信息產業也給文化產業帶來了/技術革命0。 4.開放性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伴隨著經濟的一體化、全球化而不斷走向開放。1994年美國正式向全球首倡信息高速公路之後,既開啟了知識經濟時代之門,也拓寬了知識和文化交流、傳播的廣闊渠道。光訊、星訊、衛星電視、激光照排、電腦傳真、光子圖書館,特別是英特網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社會能夠獲取的信息量和知識量不僅總量呈幾何級數增加,而且獲得的時間空前縮短,獲得的空間可以遍及世界各個角落,世界因此變成了/地球村0。經濟、科技一體化、全球化,必然帶動文化產業的全球化。憑借發達的載體和傳媒,文化交流的頻率提高,范圍擴大,深度加強。東西方文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沖突、滲透和碰撞在所難免,此時的文化產業呈現出開放的氣度和精神,其發展的政治色彩、意識形態色彩正淡化,而其開放性、趨同性和為本國、本地區的經濟、文化服務的功能和作用愈益加強。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美國到歐洲,發達國家已基本上解除了通信業、傳媒業、信息業之間傳統的行業管理壁壘,以及各國之間對傳媒業的管理壁壘,完成了適應傳媒手段匯流的第一次制度創新,目前正在進入針對文化產業內容的第二次制度創新時期。 三、文化產業帶來文化發展的新變化 文化產業作為20世紀的獨特現象帶來了文化存在的形態、結構和格局的重大變化,導致了文化的商品化和消費化,也使傳統的文化觀念、文化存在形態、接受方式及整體格局發生了質的變革。 1.文化觀念的多元化可復制性、批量化、標准化生產是現代技術的一個主要特徵,當它運用於文化生產時,則徹底瓦解了傳統文化生產所特有的獨一無二性,經典式的/韻味0走向倫落。過去被小部分人壟斷,代表著某個特殊階級標志的文化藝術,通過復制的橋梁,走向大眾,使文化的封閉保守走向民主化。在19世紀文化還被理解為只是聽高雅的音樂,欣賞繪畫或者看歌劇,文化仍然是逃避現實的一種方法,而到了當代,由於科技的滲透,無論高雅文化還是通俗文化都被大眾化,文化不再只是/象牙塔0中的/風花雪月0,文化享受不再只是少數社會/精英0的專權。在文化產業化的過程中,文化產品可以成為商品進入市場,它的商品屬性在人們的觀念中增強,文化的/意識形態化0、/政治化0的色彩被淡化;在文化產業的全球化過程中,文化從封 #40# 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3年3月
閉進一步走向開放,文化的包容性進一步凸顯,文化的世界性進一步強化。文化觀念的變化促進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使人們更多地接受現代文明,更快地走向現代化。 2.存在形態的多樣化 由於文化生產已經與商品生產普遍結合起來,以最快的周轉速度生產更新穎的新潮產品,這種經濟上的狂熱的迫切需要,賦予文化的創新和實驗以一種日益必要的結構和地位,各種新奇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消費不斷問世,網路文學、激光音樂會、電子游戲、光子圖書館等新的文化消費載體和形式層出不窮。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電子出版物,使書刊、報紙的界線變的模糊;而多媒體則打破了音像製品的框框,繼錄音帶、錄像帶、縮微膠卷之後,光碟及互聯網已經使傳播媒介的內容突破了過去/書籍0的定義,成為集/視、聽、看0於一體的新書籍。而隨著電腦和網路廣泛使用,人們更多的是以個性化、互動式地來收看新聞和進行娛樂。報刊、廣播、電視、網路以其各自不同的特點和優勢,既競爭又合作,傳統媒介與電子信息媒介並存發展。 3.接受方式的非線性 文化不再僅僅是個體的生存方式和環境,而是在不斷重復、復制符號的過程上,為大眾所經歷、認同和排斥。麥克盧漢用/地球村0這一概念來描述現代人的生存環境,太多太快的信息傳播和交流,使現在的人類如同隨時隨地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中,巨大的地球變小了,成為一個喧囂興奮的群居場所。文化不再是孤獨的個體行為,而是屬於整個社會中的大眾,文化的傳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不是過去那種金字塔式的逐級運行,而呈現網狀式、立體化交替進行。人們可以從不同渠道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處理信息的思維方式發生變化,特別是多媒體傳播手段的運用使受眾所接受的信息呈現一種主體化、非線性的結構。在多媒體信息出現以後,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於由以往的閱讀紙張出版物、收聽廣播聲音、觀看電視畫 面的方式所培養起來的被動的線性方式,人們對多媒體信息的領會是以主動的方式去選取,在短的時間內 去吸收全方位的內容,它的接受方式是立體化、非線性的。 4.整體格局的發展不平衡性 隨著高科技的運用和各種社會思潮的此漲彼伏。傳統意義上的各藝術門類的布局和比重,它們之間的強弱態勢和平衡關系正在發生急劇的重大變革和調整。一些與新興科技聯姻的新的藝術門類、種類和樣式相繼出現和發展,在藝術競爭中占據強勢地位而前程遠大,一些原來屬於強勢地位的傳統藝術卻受到沖擊,陷入困境。隨著人們對物質慾望的滿足,各種新的文化形態不斷衍生,文化的大部分正與物質消費、日常活動融為一體,諸如時裝、美容、廣告、室內裝修以及種種娛樂休閑方式等等都成為/文化0。傳統的與現代的、經典的與通俗的,後現代的與超現實的,各種文化在時尚信息的潮流中分化或融合、出現或消失。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利用其高科技優勢和雄厚的資本,向發展中國家強制推行和宣傳自己的本國文化,在/文化霸權主義0、/文化殖民主義0的入侵下,文化的民族性和區域性逐漸消融,世界文化的整個格局呈現出發展不平衡的態勢。

閱讀全文

與文化發展規律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