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單介紹下茶文化
茶是我國長久以來的傳統飲品,最早甚至可以上溯到神農時期,詩人稱贊它時說,「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足見贊譽之高。
小約覺得,茶苦而後甘,清淡和靜,恰與國人崇尚先苦後甜,寧靜淡泊的思想相吻合,這樣契合的精神,才是茶文化中的靈魂吧。
B. 茶文化。。。
茶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
在中國茶道的發展歷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氏聞見錄》載:"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伽,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又 唐詩人杜牧的:"今日鬢絲禪塌畔,茶煙輕揚落花風"生動描寫了老僧煮茶時閑靜雅緻的情景。
飲茶在大小寺廟的風行,僧人加強對茶葉採制的研究,於是出現歷代名山大川寺廟出名茶的現象。
如碧螺春,產自江蘇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製得。武夷岩茶,為武夷寺禪僧製作的最佳。君山銀針產於君山白鶴寺。
飲茶與佛教的結合,極大的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古書記載唐宋的古寺都設有"茶堂"、"茶寮",僧人們都在這里討論佛理禪道,切磋經論,招待施主賓客,啜飲香茗。
寺院崇尚飲茶、種茶的同時,將佛家清規、飲茶讀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為一體,"茶佛不分家"、"茶禪一體"、"茶禪一位"由此產生。
茶與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體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飲茶需心平氣靜,講究井然有序地啜飲,以求環境與心境的寧靜、清凈、安逸。
中國茶道的發展歷程中,涌現了許多茶葉著作。自唐代陸羽《茶經》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專著共計100多種 。包括茶法 、 雜記 、茶譜 、茶錄 、茶經、煎茶品茶、水品、茶稅、茶論 、茶史 、茶記 、茶集 、茶書、茶疏、茶考、茶述、茶辯、茶事、茶訣、茶約、茶衡、茶堂、茶乘、茶話、茶莢、茗譚等。
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為唐代陸羽的《茶經》。陸羽,名疾,認真總、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 。 《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
自陸羽著《茶經》之後,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撰、顧元慶校《茶譜 》、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等。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茶不但對經濟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漸形成了燦爛奪目的茶文化,成為社會精神文明的一顆明珠。
茶文化的出現,把人類的精神和智慧帶到了更高的境界。茶與文化關系至深,涉及面很廣,內容也很豐富。這里既有精神文明的體現,又有意識形態的延伸。無疑,它有益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欣賞水平。
1、茶書
我國悠久的茶業歷史為人類創造了茶業科學技術,也為世界積累了最豐富的茶業歷史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方誌、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於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產技術的內容。
2、茶刊
茶刊是指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年、月順序編號、成冊的連續性茶葉專業出版物。據不完全統計,經整頓後的我國茶葉期刊共有22種,其數量之多是其他產茶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3、茶與婚禮
茶與婚禮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吸收茶葉或茶葉文化作為禮儀的一部分。其實,茶葉文化的浸滲或吸收到婚禮之中,是與我國飲茶的約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禮儀相聯系的。因為,婚禮不僅僅是向社會公布或要求社會承認婚姻關系的一種形式,實際也是通過宴慶,為新郎、新娘舉行認親拜友的一次「招待會」。所以,結婚喜慶的一天,一般也是締姻兩家至親好友大聚會之日,客至獻茶,這樣,婚禮也就自然而然地和茶葉結下不解之緣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茶與婚禮的聯系,最早可上溯到我國開始盛行飲茶的時代。但是,這里要說的還不是締婚過程中以茶待客,而是婚禮中直接用茶為儀的各種禮俗。
4、茶與祭祀
茶作為祭品始於何時,我們的先人似未作過專門研究。一般都認為茶葉的利用,是由葯用到飲用,由飲用再派生出一系列的茶葉文化現象的。這也即是說,只有在茶葉成為日常生活用品之後,才慢慢被用諸或吸收到我國禮制包括喪禮之中。我國隨葬用的明器,《釋名》稱「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終副」的物品。至於祭禮,如東漢阮珞七在哀詩中所吟:「嘉餚設不御,旨酒盈觴杯」,都是死者生前享用和最喜歡吃的那些東西。在上引詩句中,可以約略看出,我國大致在東漢時,至少這時的北方,還沒有用茶來作祭禮。
5、茶與佛教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紀由古代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的王子釋迦牟尼創立的。最初從西域傳入我國。但佛教在我國的正式流傳,還是東漢初年的事情。至魏晉特別是南北朝這一時期才有了較大發展。不過,佛教特別是寺院經濟有突出發展,還是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時期。
6、茶與詩詞
我國既是「茶的祖國」,又是「詩的國家」,因此,茶很早就滲透進詩詞之中,從最早出現的茶詩(如左思《嬌女詩》到現在,歷時一千七百年,為數眾多的詩人、文學家已創作了不少的優美茶葉詩詞。
7、茶歌茶舞
茶歌、茶舞,和茶與詩詞的情況一樣,是由茶葉生產、飲用這一主體文化派生出來的一種茶葉文化現象。它們的出現,不只是在我國歌、舞發展的較遲階段上,也是我國茶葉生產和飲用形成為社會生產、生活的經常內容以後才見的事情。從現存的茶史資料來說,茶葉成為歌詠的內容,最早見於西晉的孫楚《出歌》,其稱「薑桂茶舛出巴蜀」,這里所說的「茶舛」,就都是指茶。在我國古時,如《爾雅》所說:「聲比於琴瑟日歌」;《韓詩章句》稱:「有章曲日歌」,認為詩詞只要配以章曲,聲之如琴瑟,則其詩也亦歌了。宋時由茶葉詩詞而傳為茶歌的這種情況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採茶歌》的序文中稱:「先朝漕司封修睦,自號退士,曾作《御苑採茶歌》十首,傳在人口。蕃謹撫故事,亦賦十首獻漕使。」這里所謂「傳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間。
8、茶與戲曲
我國是茶葉文化的肇創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發展產生獨立的劇種——「採茶戲」的國家。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為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吉安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9、茶與美術
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是通過構圖、造型、施色等手段,來創造可視形象的一種藝術。所以,它的范圍或內容,除一般認為的繪畫、雕塑以外,甚至還包括建築在內。
10、茶與楹聯
茶聯,乃是我國楹聯寶庫中的一枝奪目鮮花。它字數多少不限,但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是詩詞形式的演變。在我國,凡是有「以茶聯誼」的場所,諸如茶館、茶樓、茶室、茶葉店、茶座的門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藝、茶禮表演的廳堂牆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內,常可見到懸掛有以茶事為內容的茶聯。使人見之,不但有古樸高雅之美,而且有「公德正氣」、情操高尚之感,還可以給人帶來聯想,增加品茗情趣。
11、茶葉諺語
茶諺,是我國茶葉文化發展過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現象。所謂「諺語」,用許慎《說文解字》的話說,「諺:傳言也」;也即是指群眾中交口相傳的一種易講、易記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語。茶葉諺語,就其內容或性質來分,大致不外屬於茶葉飲用和茶葉生產兩類。換句話說,也就是茶諺主要來源於茶葉飲用和生產實踐,是一種關於茶葉飲用和生產經驗的概括或表述,並通過諺語的形式,採取口傳心記的辦法來保存和流傳。所以,茶諺不只是我國茶學或茶葉文化的一宗寶貴遺產,從創作或文學的角度不看,它又是我國民間文學中的一枝娟秀的馨花。
-----------
茶作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裡,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葯」,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范圍,發展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葯,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范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 《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盡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形式都是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須清洗潔凈;(二)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講求水沸適度。(四)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茶俗是民間風俗的一種,它是 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淀,也是人們心態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動為中心貫穿 於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在傳統的 基礎上不斷演變,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內容豐富,各呈風 采:①茶與婚禮:茶與婚禮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茶 作為禮儀的一部分。由於茶性不二移,開花時籽尚在,稱為母子 見面,表示忠貞不移。
②茶與祭腌:我國以茶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時逐漸興起的。古代用茶作祭,一 般有這樣三種形式:在茶碗、茶盞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 不放茶,久置茶壺、茶盅作象徵。 祭祀活動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說是茶文化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 的一種帶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實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現象。
③飲茶習俗: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民族眾多,其飲茶習俗 千姿百態,各呈風采。
「茶有各種茶,水有多種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它說明茶與水的關系至深,談茶就要論水。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 「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清代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說:「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說在茶與水的結合體中,水的作用往往會超過茶,這不僅因為水是茶的色、香、味的載體;而且飲茶時,茶中各種物質的體現,愉悅快感的產生,無窮意會的回味,都是通過水來實現的;還有茶的各種營養成分和葯理功能,最終也是通過水的沖泡,經眼看、鼻聞、口嘗的方式來達到的。如果水質欠佳,茶葉中的許多內含物質受到污染,人們飲茶時既聞不到茶的清香,又嘗不到茶味的甘醇,還看不到茶湯的晶瑩,也就失去了飲茶帶來的好處,尤其是品茶給人帶來的物質、精神和文化享受。 近代,不少茶學工作者曾對宜茶水品作過分析測定和試驗比較。以浙江杭州為例,經理化檢測和開湯審評,結果表明: 以虎跑泉水和雲棲水最好,西湖水、錢塘江水次之;城市天落水和自來水再次之,城市井水最差.
西湖龍井茶
西湖龍井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因產於浙江杭州市西湖「龍井」而得名。它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聞名於世外。
西湖既是游覽勝地,又是茶葉的主要產區。這里產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唐代陸羽著的《茶經》中已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到了宋朝,寶雲山出產的寶雲茶、下天竺香林洞出產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雲峰出產的白雲茶,都被列為「貢茶」。清乾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杭州獅峰胡公廟品飲龍井茶,贊不絕口,並以「覽鄉民採茶焙制之法,御制觀採茶作歌」為題吟頌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假售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風旋旋炒。
漫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西湖龍井茶產地遍及西湖周圍的群山,其中又以獅峰、龍井所產的茶葉品質最佳。這里峰巒起伏,溪流涓涓,林木蔥郁,氣候怡人;四季分明、雨量均勻,特別在春茶期間經常細雨蒙蒙,漫山遍野雲霧繚繞,營造出茶樹生長發育特別需要的「天時地利」。
西湖龍井茶的採摘和加工技藝相當講究。每年春天,茶農分四次按檔次採摘青葉,「清明」前三天採摘的稱「明前茶」。此茶的嫩芽初迸,如同蓮心,故又叫「蓮心茶」,一斤干茶有三萬六千顆嫩芽,是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後到「穀雨」前採摘的叫「雨前茶」,這時,茶柄上長出一片小葉,形狀似旗,茶芽稍長,形狀似槍,故又稱「旗槍」。「立夏」時採摘的叫「雀舌」。再過一個月採摘的茶,謂之「梗片」。西湖龍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級不同,加工技術也不盡相同,產品各有特色。特級西湖龍井茶全是採取手工炒制。鮮嫩的條芽,在八十度的溫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葉的顏色、香味和美觀。炒茶每鍋一次只能炒二兩,一個熟練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干茶。
西湖龍井茶的特點是:形狀扁平挺直,大小長短勻齊,象一片片蘭花瓣,色澤嫩綠或翠綠,鮮艷有光,香氣清高鮮爽,滋味甘甜,有新鮮橄欖的回味。沖泡於玻璃杯中,茶葉嫩勻成朵,一旗一槍,交錯相映,茶湯清碧,悅目動人。
、=、
西湖龍井茶
所屬菜系:地方特產
菜餚口味:鹹味
涉及食材:丸子,鹽,……
產地:中國浙江杭州。
成因:西湖龍井茶產地遍及西湖周圍的群山,其中又以獅峰、龍井所產的茶葉品質最佳。這里峰巒起伏,溪流縱橫,林木蔥郁,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而均勻,特別在春茶期間經常細雨蒙蒙,漫山遍野雲霧繚繞,構成了茶樹生長發育特別需要的「小氣候」。
歷史:西湖產茶已有1200多年歷史。唐代陸羽著的《茶經》中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到了宋朝,寶雲山出產的寶雲茶,下天竺香林洞出產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雲峰出產的白雲茶,都被列為「貢茶」。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杭州獅峰胡公廟品飲龍井茶,贊不絕口。並「覽鄉民採茶焙制之法,御制觀採茶作歌」。
品種:西湖龍井茶的的採摘相當講究。每年春天,茶農分四次按檔次採摘青葉,「清明」前三天採摘的稱「明前茶」。此茶嫩芽初迸,如同蓮心,故又叫「蓮心茶」。一斤干茶有三萬六千顆嫩芽,是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後到「穀雨」前採摘的叫「雨前茶」,這時,茶柄上長出一片小葉,形狀似旗,茶芽稍長,形狀似槍,故又稱「旗槍」。「立夏」時採摘的叫「雀舌」。再過一個月採摘的茶,謂之「梗片」。
特點:形狀扁平挺直,大小長短勻齊,像一片片蘭花瓣,色澤嫩綠或翠綠,鮮艷有光,香氣清高鮮爽,滋味甘甜,有新鮮橄欖的回味。沖泡於玻璃杯中,茶葉嫩勻成朵,一旗一槍,交錯相映,茶湯清碧,悅目動人。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聞名於世。
工藝:西湖龍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級不同,加工技術也不盡相同,產品各有特色。特級西湖龍井茶全是採取手工炒制。鮮嫩的茶芽,在80度的溫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葉的顏色、香味和美觀。炒茶每鍋一次只能炒二兩,一個熟練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干茶。
茶文化的電子書籍的下載
C. 茶文化詳細資料
歷史淵源根據找到的大量實物證據和文史資料顯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飲茶的習慣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人們普遍認同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在歐洲,可笑的英國人說飲茶的習慣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而是印度,1823年,一支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所謂的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為茶的發源地在印度。但是有人指出這些茶樹種其實是英國人從中國偷過去栽種的,而且在幾千年的茶歷史中在印度從未發現過有野生茶樹,也沒有人在當地制茶,怎麼這么巧,侵略東南亞的英國人一來就有野生茶樹了。而且他們都犯了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錯誤,包括茶樹植物在內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類的歷史都要長,不能說哪裡有茶樹,哪裡就是制茶、飲茶的發源地。人類制茶、飲茶的最早記錄都在中國,最早的茶葉成品實物也在中國。根據可靠地考古發現,中國才是飲茶的真正發源地。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而且年代更為久遠。在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就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茶樹,按照英國人的邏輯,浙江的發源地身份就更加可信了。現在中國的野生大茶樹集中在雲南等地,其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茶樹的起源地: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說: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源時間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源於上古神農氏,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體字為「荼」,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在文中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人說茶起源於唐代。但實際上這只是文字的簡化,而且在漢代就已經有人用茶字了。陸羽只是把先人飲茶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總結,茶的歷史要早於唐代很多年。
1、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2、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說 西漢·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 鰲。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已有飲茶習俗。
飲茶習慣的養成: </B>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制。但是人類最早為什麼要飲茶呢?是怎樣形成飲茶習慣的呢?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本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
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的習慣。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茶」字及飲茶習慣的由來
荼茶二字之轉變
《九經》無茶字,或疑古時無茶,不知《九經》亦無燈字,古用燭以為燈。於是無茶字,非真無茶,乃用荼以為茶也。不獨《九經》無茶字,《班馬字類》中根本無茶字。至唐始妄減荼字一畫,以為茶字,而荼之讀音亦變。荼,初音同都切,讀若徒,詩所謂「誰謂荼苦」是也。東漢以下,音宅加切,讀若磋;六朝梁以下,始變讀音。唐陸羽著《茶經》,雖用茶字,然唐岱嶽觀王圓題名碑,猶兩見荼字,足見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讀說文記》卷一)只可謂荼之音讀,至梁始變,茶之體制,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態紛呈,對同一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代表茶字的還有茗字 。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茶的廣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編輯本段]茶的性味性味理論認為,甘則補而苦則瀉。
二、茶的歸經
典籍記載,茶的歸經是「入心、脾、肺、腎五經」。
【性味】有溫涼之分。
【歸經】歸心、肺、胃經。 [編輯本段]茶葯與茶療茶文化與中醫葯,兩者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而且都與神農氏這一傳說有關。
由於祁龍泡茶葉有很好的醫療效用,所以唐代即有「茶葯」(見唐代宗大歷十四年王國題寫的「茶葯」)一詞;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葯也」的論斷。可見,茶就是葯,並為葯書(古稱本草)所收載。但近代的習慣,「茶葯」一詞則僅限於方中含有茶葉的制劑。 由於茶葉有很多的功效,可以防、治內外婦兒各科的很多病症,所以,茶不但是葯,而目是如同唐代陳藏器所強調的:「茶為萬病之葯」。
茶不但有對多科疾病的治療效能,而目有良好的延年益壽、抗老強身的作用。
茶水的營養成分列表
(每100克中含)
成分名稱含量成分名稱含量成分名稱含量可食部100水分(克)99.8能量(千卡)0能量(千焦)0蛋白質(克)0.1脂肪(克)0碳水化合物(克)0膳食纖維(克)0膽固醇(毫克)0灰份(克)0.1維生素A(毫克)0胡蘿卜素(毫克)0視黃醇(毫克)0硫胺素(微克)0核黃素(毫克)0尼克酸(毫克)0維生素C(毫克)0維生素E(T)(毫克)0a-E0(β-γ)-E0δ-E0鈣(毫克)2磷(毫克)1鉀(毫克)1鈉(毫克)3.9鎂(毫克)3鐵(毫克)0.1鋅(毫克)0.03硒(微克)0.08銅(毫克)0.01錳(毫克)0.12碘(毫克)0 [編輯本段]茶葉的種類按茶葉顏色分類:
1、綠茶:綠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網路的熱鍋里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這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製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捻一乾燥的過程。由於加工時乾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青綠茶。名貴品種有:龍井茶、碧螺春茶、黃山毛峰茶、廬山雲霧、六安瓜片、蒙頂茶、太平猴魁茶、 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盪毛峰茶、華頂雲霧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日照清茶、霄坑毛峰。
2、紅茶 :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名貴品種有:祁紅、滇紅、英紅。
3、青茶 :又稱烏龍茶,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一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復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為喝功夫茶。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名貴品種有:武夷岩茶、鐵觀音、鳳凰單叢、台灣烏龍茶。
4、黃茶 :黃茶的製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三天;在制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於黃茶。
5、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名貴品種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雲南的「緊茶」、「扁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著名的雲南普洱茶就屬於黑茶。
6、白茶:白茶則基本上就是靠日曬製成的,是我國的特產。白茶和黃茶的外形、香氣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它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干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白茶主要產於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幾種。
名貴品種有:白豪銀針茶、白牡丹茶。 [編輯本段]名茶介紹1、杭州西湖龍井 ,居中國名茶之冠。 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多少年來,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於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採茶作歌》。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峰)、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為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後,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2、江蘇蘇州洞庭碧螺春,位居第二。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江蘇省蘇州吳縣太湖洞庭山。當地人稱「嚇煞人香」。碧螺春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後,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高級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後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碧螺春是「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指芽葉)三鮮(指色、香、味)自古少」。目前大多仍採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藝過程是:殺青——炒揉——搓團焙乾。三個工序在同一鍋內一氣呵成。炒制特點是炒揉並舉,關鍵在提毫,即搓團焙乾工序。
3、太平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茶產於安徽省太平縣以南,歙縣以北的黃山。黃山毛峰茶園就分布在雲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圍,茶樹天天沉浸在雲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香氣馥郁,滋味醇甜,成為茶中的上品。黃山茶的採制相當精細,從清明到立夏為採摘期,採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在製作方面,要根據芽葉質量,控制殺青溫度,不致產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透的現象;火溫要先高後低,逐漸下降,葉片著溫均勻,理化變化一致。每當制茶季節,臨近茶廠就聞到陣陣清香。黃山毛峰的品質特徵是:外形細扁稍捲曲,狀如雀舌披銀毫,湯色清澈帶杏黃,香氣持久似白蘭。
4、安溪鐵觀音 屬青茶類,是我國著名烏龍茶之一。安溪鐵觀音茶產於福建省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據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干清雍正年間(1725~1735年)。安溪縣境內多山,氣候溫暖,雨量充足,茶樹生長茂盛,茶樹品種繁多,奼紫嫣紅,冠絕全國。安溪鐵觀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質以春茶為最佳。鐵觀音的製作工序與一般烏龍茶的製法基本相同,但搖青轉數較多,涼青時間較短。一般在傍晚前曬青,通宵搖青、涼青,次日晨完成發酵,再經炒揉烘焙,歷時一晝夜。其製作工序分為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切揉、初烘、包揉、復烘、烘乾9道工序。品質優異的安溪鐵觀音茶條索肥壯緊結,質重如鐵,芙蓉沙綠 明顯,青蒂綠,紅點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鮮爽,具有獨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濃郁,沖泡7次仍有餘香;湯色金黃,葉底肥厚柔軟,艷亮均勻,葉緣紅點,青心紅鑲邊。
5、岳陽君山銀針 我國著名黃茶之一。君山茶,始干唐代,清代納入貢茶。君山,為湖南嶽陽縣洞庭湖中島嶼。清代,君山茶分為「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為貢茶,素稱「貢尖」。君山銀針茶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湯黃澄高,芽壯多毫,條真勻齊,著淡黃色茸毫。沖泡後,芽豎懸湯中沖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君山銀針茶於清明前三四天開采,以春茶首輪嫩芽製作,且須選肥壯、多毫、長25~30毫米的嫩芽,經揀選後,以大小勻齊的壯芽製作銀針。製作工序分殺青、攤涼、初烘、復攤涼、初包、復烘、再包、焙乾等8道工序。
6、普洱茶 普洱茶是在雲南大葉茶基礎上培育出的一個新茶種。普洱茶亦稱滇青茶,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攸樂、萍登、倚幫等11個縣的茶葉,在普洱縣加工成而得名。茶樹分為喬木或喬木形態的高大茶樹,芽葉極其肥壯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葉品質優異。其製作方法為亞發酵青茶製法,經殺青、初揉、初堆發酵、復揉、再堆發酵、初干、再揉、烘乾8道工序。在古代,普洱茶是作為葯用的。其品質特點是:香氣高銳持久,帶有雲南大葉茶種特性的獨特香型,滋味濃強富於刺激性;耐泡,經五六次沖泡仍持有香味,湯橙黃濃厚,芽壯葉厚,葉色黃綠間有紅斑紅莖葉,條形粗壯結實,白毫密布。普洱茶有散茶與型茶兩種。
7、廬山雲霧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據載,廬山種茶始於晉朝。宋朝時,廬山茶被列為「貢茶」。廬山雲霧茶色澤翠綠,香如幽蘭,昧濃醇鮮爽,芽葉肥嫩顯白亮。廬山雲霧茶不僅具有理想的生長環境以及優良的茶樹品種,還具有精湛的採制技術。採回茶片後,薄攤於陰涼通風處,保持鮮葉純凈。然後,經過殺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製成成品。
8、信陽毛尖
產於河南信陽車雲山、集雲山、天雲山、雲霧山、震雷山、黑龍潭和白龍潭等群山峰頂上,以車雲山天霧塔峰為最。人雲:「浉河中心水,車雲頂上茶。」成品條索細圓緊直,色澤翠綠,白毫顯露;湯色清綠明亮,香氣鮮高,滋味鮮醇;葉底芽壯、嫩綠勻整。
鑒別方法:產於河南信陽車雲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假的為捲曲 形,葉片發黃。
9、安徽祁門祁紅 在紅遍全球的紅茶中,祁紅獨樹一幟,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著稱。祁紅,是祁門紅茶的簡稱,為工夫紅茶中的珍品。祁紅生產條件極為優越,真是天時、地利、人勤、種良、得天獨厚,所以祁門一帶大都以茶為業,上下千年,始終不敗。祁紅工夫一直保持著很高的聲譽,芬芳常在。祁紅向以高香著稱,具有獨特的清鮮持久的香味,被國內外茶師稱為砂糖香或蘋困香,並蘊藏有蘭花香,清高而長,獨樹一幟,國際市場上稱之為〔祁門香〕。
10、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著名綠茶,也是名茶中唯一以單片嫩葉炒制而成的產品,堪稱一絕。產於安徽西部大別山茶區,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縣所產品最佳,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六安瓜片」,色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它最先源於金寨縣的齊雲山,而且也以齊雲山所產瓜片茶品質最佳,故又名「齊雲瓜片」。其沏茶時霧氣蒸騰,清香四溢,所以也有「齊山雲霧瓜片」之稱。
在齊雲瓜片中,又以齊雲山蝙蝠洞所產瓜片為名品中的最佳,因蝙蝠洞的周圍,整年有成千上萬的蝙蝠雲集在這里,排撒的糞便富含磷質,利於茶樹生長,所以這里的瓜片最為清甜可口。但由於產量的制約,很多茶客對「只聞其名,未見其容」。六安瓜片的成品,葉緣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與其他綠茶大不相同,沖泡後,湯色翠綠明亮,香氣清高,味甘鮮醇,又有清心明目,提神乏,通竅散風之功效。如此優良的品質,緣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同時也離不開精細考究的採制加工過程。瓜片的採摘時間一般在穀雨致電立夏之間,較其它高級茶遲半月左右,攀片時要將斷梢上的第一葉到第三四葉和茶芽,用手一一攀下,第一葉制「提片」,二葉制「瓜片」,三葉或四葉「梅片」,芽制「銀針」,隨攀隨炒。炒片起鍋後再烘片,每次僅烘片2-3兩,先「拉小火」,再「拉老火」,直到葉片白霜顯露,色澤翠綠均勻,然後趁熱密封儲存。果如宋代梅堯臣《茗賦》所言:「當此時也,女廢蠶織,男廢農耕,夜不得息,晝不得停」。色香味俱佳,是瓜片茶中的珍品*****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希望可以解決您的疑惑
D. 茶藝課程
大連茶藝師培訓學校茶藝師培訓簡介:
在本校開設的茶文化、茶藝學習班裡可以系統的學習茶文化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介紹中國六大茶類的形成和演變,較全面的講述茶的屬性、品種、栽培、加工、儲運、飲用、以及茶與人類健康的關系。並對各種茶的沖泡和飲用方式進行實踐。
茶藝是茶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在課程中學員可以親自操作實習功夫茶藝,在操作中加深對茶:綠茶,烏龍茶,紅茶,白茶,黃茶黑茶,再加工茶以及相關重要用具:紫砂茶壺的認識,提高沖泡技巧,泡製出茶的真香真味,還對學員的茶藝表演藝術加以升華。學習後可以使學員掌握從事茶領域工作的技能。並可以參加國家級茶藝師的考試。
E. 燕郊茶道培訓價格
茶道培訓的價格估計得上千吧,現在學門技術也不錯,老話說的好,技多不壓身,何況大家對於茶道現在古風的追隨還是比較潮的。
F. 茶藝師培訓多少錢
茶藝師目前在國內可以用「非常緊缺」來形容,作為天晟茶藝培訓學校的主管,我們每日接來自全國各地的茶企、茶藝館、茶樓的電話絡繹不絕,最少也接上6個電話,最多的時候是30來個電話,學校培養出來的學員供不應求,甚至天晟茶藝培訓學校周邊的莆田開出了「每培訓一名茶藝師推薦過來上班,給4000元」的豐厚條件。
茶藝師的工資待遇不等,初級茶藝師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大城市的工資待遇一般為1500元,而在二線城市則價格更低一些,差不多初級茶藝師為1300元,三級城市為1200元。
高級茶藝師的工資待遇則完全不一樣,大城市高的有近萬元,低的至少也要有3500以上,茶藝師的工資待遇並不一定按國家茶藝師級別來定價,還需要看你的能力,能為茶樓、茶藝館、茶企帶來什麼價值,當然,天晟茶藝培訓學校培養出來的茶藝師大多為企業送過來培訓,或茶藝館老闆本人,要麼就是將要開茶葉店的店主過來培訓,系統地學習茶葉知識和茶藝,茶葉店或茶藝館經營管理等。
這部分人的工資待遇最高,符合天晟茶藝培訓學校提出的「自強厚德、承茶載道」和「培養獨立自主的創業能力」的理想與宗旨,培訓後就業僅僅實現一個人的問題,而創業不僅解決一個人的問題,還需要更多的員多,解決了更多的就業問題。
G. 有關茶文化的知識
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
發明飲茶的方式
1.祭品: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7)茶文化簡明教程定價是多少擴展閱讀
敬茶禮儀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都有客來敬茶之禮。隨著茶文化的傳播與普及,茶道、茶禮、茶藝已經通過不同的表現滲透到了尋常百姓家。特別是南方一些省市,很多家庭在家裡不僅開辟了一個別致典雅的茶室,而且功夫茶具、各類名茶、特色茶點也一應俱全,儼然就是一個小茶樓。普通百姓家雖然沒有專用的茶室,也結合自身條件, 配備有茶具和茶葉。
綠茶、花茶、白茶、黃茶不需洗茶,否則將損失茶葉有效成分;而經發酵的如紅茶、黑茶、青茶(如鐵觀音、烏龍茶等)都需要經過洗茶,保障茶湯的口感和品質。茶葉沖泡時,要輕而快,八分滿即可。沖泡後,有禮貌地對客人說:「請用茶。」客人也應表示謝意,待3-4分鍾後,即可品茶。
品茶時,若用茶杯,應右手拿杯柄,左手啟杯蓋;如用玻璃杯,則用大拇指和中指、食指夾杯,無名指和小指托底;如用蓋碗,則右手持杯,左手啟蓋,客人可以撥去茶湯上的茶葉,慢慢細飲。如感到茶水過熱,應放在茶幾上稍涼後再飲,不要用嘴吹降溫。
參考資料:網路-茶文化
H. 茶道多少錢
看你學多高級的了。茶道分很多種啊!日本啦、中國的都有不同的茶文化,學的自然不同,價錢不一。
而你學的茶道是自己的修身養性用的呢,還是作為服務行業的一種生計老學,自然又不同。
同一種的茶道級別高低,學習的層次不同,你自然所需的費用又不盡相同。
你還不如告訴我你有多少錢,學的是哪國哪地的茶道好了。不然有那麼多的可能,怎麼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