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殷商文化
殷商文化
殷商文化 ,內涵非常豐富,具有多個層面,如玄鳥生商、王亥經商、成湯都商。中國商人、商業和商業文化的起源於中原 ,是全國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殷商文化重賈而周人重農,這是殷周文化之根本。考古認為先商文化與下七恆文化關系密切。
歷史淵源
夏朝時期
距今大約3800年前的夏代,商國的第七任君主、商部落始祖閼伯的六世孫王亥開創了華夏商業貿易的先河,「肇牽車牛遠服賈」,開始用牛羊帛粟等物品與其他部落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換。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從事貿易活動的商部落人稱為「商人」,把用於交換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從事的職業叫「商業」,人們尊稱王亥為「商業鼻祖」、「華商始祖」。從那時起已歷經千年。商部落在契至商湯的先商時期一直活動於中原,史學界、考古學界對此幾乎沒有爭議。「商人」與「商品」的稱謂就來源於商部落。
商朝時期
商湯採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在賢臣伊尹和仲虺的輔佐下,通過和夏朝人進行商業貿易,換取夏人的糧食,商國國力日益強盛起來。商湯死後,因其子太丁早死,所以由太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後,其弟仲壬繼位;仲壬死後,又以大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即位三年,因為暴虐無德而被伊尹放於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並還給太甲政治權利。後來,世權臣廢立皇帝稱「行伊尹、霍光之事」。
商朝在亳建都210餘年後,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初年,亳都遭遇河決之害,遂將國都自亳西遷於隞(今河南鄭州),商朝自此開始遷都。後又多次遷都,到盤庚在位時,遷都於於殷(今河南安陽),並固定了下來,商朝在殷建都270多年之久,因此商朝也被後世稱為殷朝、殷商朝。
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社會的經濟進一步發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後,商四齣討伐,征服了周圍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商朝這時的國力達到鼎盛時期。
武丁後,商朝逐漸開始衰落了下來。商代最後一個帝王——帝辛受德對開發中國東南,對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傳播文明。
商人重賈而周人重農,這是商周文化之根本區別。商人重交易也重農業,早在商湯革命之前,商部落的商品經濟就已經很發達了,湯的七代祖王亥駕著牛車,用帛和牛當貨幣,在部落間做買賣,還因為商業貿易的緣故遷居到黃河北岸,後來被有易族掠奪,他的弟弟王恆戰敗有易,奪回了牛車。
因為商人重視商品的生產和交易,所以殷商的手工業水平高超,商代青銅器非常精美,比如說司母戊大方鼎(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四方羊尊等等,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則遠遠不及商器;商人要實現與遠方的交易,必須有先進的交通工具,商人始祖相土發明了馬車,王亥發明了牛車。
《詩經》上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從殷墟出土文物中也確實發現有海貝和鯨魚骨頭,可見商人交易的范圍之廣闊;因為商品經濟發達,債務繁多,所以債務奴隸也多;因為交往繁忙,所以常常和其他部落發生矛盾,又由於商品經濟比農耕經濟更容易積累物質財富,足以支持戰爭,所以戰爭頻繁,戰俘奴隸也多,如甲骨文上就說商王武丁時,王後婦好帥三萬人去征討羌人;因為奴隸來源充足,而且商品經濟下,技術遠遠比人手重要,所以殷商的大奴隸主不惜人力,大肆殺殉。商品經濟的社會,和農耕經濟的社會,其經濟觀點的最大不同在於前者的著眼點在開源,而後者更傾向於節流。商品經濟不同於農耕經濟的一點在於,商品的交易是有不可預測性的,而農業生產,只要盡人力,耕種三年總有一年要豐收,而一年至少可以獲得三年之糧。
商人重鬼神,好占卜,而周人質直,不好鬼神。商人的占卜,其實更有點投票表決的味道,《尚書*洪範》說,王有疑難,要和卿士、庶民、卜、筮商量。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里列舉了六組商人的占卜,參與表決的有王、龜、筮、卿士、庶民五類人,但凡筮和龜一致贊同的,即使王和其他人等反對,事情仍然可行,只有龜筮都反對或龜筮意見相左時,事情才不可行。筮是巫替鬼神發言的方式,龜是史替鬼神發言的方式,巫和史是有學問的人,所以他們的的意見是決定性的,在當時巫和史近乎一類人,不像後來那樣分家,可以都看成是巫,最多是分工不同的巫,其地位是很高的。後來周厲王防民之口,讓衛巫監視老百姓,使國人道路以目,衛國是商之故地,衛巫即商巫也,可見商人的巫文化遺澤深遠。
文化遺產
河南安陽殷墟是中國古代殷商王朝的都城遺址,也是世界文明古國中最著名的古都之一。
殷墟 安陽市的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古稱「北蒙」,甲骨文卜辭中又稱為「大邑商」、「邑商」,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景區就建在殷墟宮殿宗廟區內,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甲骨文發祥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首批全國旅遊景區級青年文明號,屬歷史遺址類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以前這里發掘的53座建築基址,是殷墟宮殿宗廟區的主體和殷王都全盤規劃、布局結構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學者劃分為甲、乙、丙三組基址。甲組建築基址共發現15座,是宮殿宗廟區內建設時間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建築,被認為是商王室的宮室、寢居之所。乙組建築共發現21座,多數結構繁復,面積巨大,互相連屬。這些建築被認為是殷王室的宗廟建築。丙組共發現17座,被認為是商王室的祭壇建築。目前,在宮殿宗廟區已發現大型夯土建築基址80餘座。這些建築基址形制闊大、氣勢恢宏、布局嚴整,按照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宮殿區為中心的范圍內。
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3月,殷墟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價值和良好的管理與展示,在第3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興建殷墟博物苑
為了保護和展示殷墟文化的風采,早在1987年,安陽市就興建了殷墟博物苑,近年來又不斷增建婦好墓、車馬坑等附屬建築,以恢復其原數千年前的歷史面容。
博物苑位於安陽市西北郊的小屯村,坐落在殷商王朝的宮殿遺址之上,是安陽最重要的一處文物景觀,被中國政府列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安陽殷墟為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和被譽為「世界青銅鼎之冠」的司母戊大方鼎都是在這里出土問世。
「在1899年『一片甲骨驚天下』時,殷墟就已知名中外,」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楊錫璋告訴記者。「殷墟博物苑能使人們直觀了解和認識殷墟。」
弘揚殷商文化
楊錫璋介紹說,1928年開始的殷墟考古才真正打開了這座地下博物館的神秘大門,中國近代考古學也由此誕生。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經過幾代學者的發掘與研究,在這里發現了商代晚期的宮殿群、王陵大墓、居民和宗祠、手工業作坊、車馬坑等眾多古跡,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寶石器、陶器、骨牙器等眾多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以甲骨文和青銅器為代表的殷墟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在2001年「中國二十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中,殷墟的發現與發掘名列榜首。楊錫璋認為,殷墟所蘊藏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自古以來就對華夏子孫有著神奇的凝聚力和激勵作用。
安陽移民
安陽市委副書記趙微說:「我們要利用好殷墟文物,繼承優秀文化遺產,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新文化。」為建造博物苑,安陽全市上下付出了很大心血,特別是小屯村的村民。
以最早出土甲骨文而聞名世界的安陽小屯,耕地原本就少,村民且有「戀土」習俗,輕易不願離鄉背井。但為了確保工程用地,安陽市政府在這個村劃出了21萬平方米的拆遷區域,要求區域內的村民遷到距離該地較遠的地方安家落戶。
駢秀如原為小屯村村民,不久前拆遷到了安陽市體育場附近。她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我沒有文化,但很為身邊有這樣的古文化而自豪。打心裡說,我們不願意離開先民們生活過的地方。但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殷墟參觀,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先祖創造的文化,我們做點犧牲值得。」
她說:「政府也很為我們著想,拿出很高的拆遷費幫我們安家。想想越來越多的人會來看殷墟,心裡就覺得透亮。這也算是我們為保護殷墟和弘揚殷墟文化對國家所做的一點貢獻吧。」
相關介紹
殷商文化作為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周部落以及後來的周王朝,農耕是其立國的基礎,他們對於農業生產有著特殊的感情。縱觀《詩經*雅》上的周部落的歷史,雖然不盡可信,但確實是其真實歷史的反映。周部落壓根兒就沒有過獲得大量奴隸的機會,不象紂那樣有通過戰爭俘獲的「夷人億兆」,文王要造個檯子,也只是如《詩經*大雅*靈台》所雲:「庶民攻之,不日成之」。作為農耕部落,在地多人少的當時,人民是最可貴的,人民即是財富,所以不惜用優厚的條件招致和厚養人民;而對商人而言,有技術的奴隸才可以算為貴重的財富,一般奴隸並不值錢,隨時可以通過戰爭等手段加以補充。
商周統治者對小老百姓的政策是不同的,前者刻薄而後者厚道,前者是統治者對大部分地位地下的被統治者的專制,後者幾乎可以算是全民之共治,所以民心向背如斯。 由淮上南下長江下游一線,周文化也遠及今浙江。如前所述,周人經營淮水流域,主要的根據地是蔡國及其附近的諸侯。
蔡國在春秋時代也淪為楚人附庸。但在西周時,豫南仍是中原文化進入淮水流域的起點。安徽,在新石器時代有大汶口文化以下到印紋陶文化的傳統,在此地活動的部族主要是徐舒,屬於東方的部族大集團。淮南的殷代文化遺存,不在少數,殷商是東方平原的部族,平原邊緣是其自然的尾閭。周克殷後,西周一代淮夷與周人的沖突,史不絕書。文化上的交往,也因此極為頻繁。發現安徽地區的西周文化遺存,為數不少。嘉山、潛山、肥西、屯溪,均有大批西周銅器出土。一般言之,安徽西周銅器往往基本與中原器物相似,同時也有一些在當地發展的特色。皖南屯溪離中原很遠了,其銅器紋飾,顯著的模仿了當地幾何印紋陶的編織紋。伴同出土的釉陶與印紋陶,無疑是土著文化的特色。釉陶的硬度高,吸水性低,陝西西安張家坡,河南洛陽,以及江蘇丹徒煙墩山等地出土的西周青瓷,都與皖南的釉陶有相似處。
江西地區的情形,與皖南甚為相像,也有不少西周青銅器出土,地域遍及清江、新塗、南昌、余干、萍鄉、東鄉、奉新。凡此諸地都在贛江下游及其接近鄱陽湖的支流河域,當是越長江南來的交通要道。西周青銅器中的精品,與中原器物並無二致;時期往往早到西周初期,中期以後反而較少。同出的陶器是幾何印紋硬陶。幾何印紋硬陶的分布甚為廣袤,廣東、福建、兩湖以及皖、贛、浙江都有之,而以江西皖南為中心。這種硬陶上起新石器時代,下迄戰國時代,長久為江右的土著文化。相對的,西周青銅器文化只是印紋陶大海中的點狀島嶼而已(文物委員會,1979:243,248—249;薛堯,1963;郭遠謂,1965)。靖安出土的春秋徐國銅器,有徐王義楚的名字。徐國原在淮泗一帶,經過西周屢次攻伐,遂逐步南遷。據說周穆王時代,徐國還一度復興,據《禮記》「檀弓下」,徐國在春秋時代仍記得「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的盛事。但是穆王以後,徐人漸次移入安徽瀕江地區。《春秋》魯僖公三年(西元前657)徐人取舒,已在淮南江北。
經過考古發掘,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朱寨鎮三河村白庄自然村台家寺遺址位,是商代早中期淮河流域的高等級聚落。確定了以台家寺遺址為代表的淮河流域的商文化屬於中原商文化系統。
2. 商朝在文化方面取得了什麼成就
商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1、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了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製作水平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了。
2、商代的陶器有各種顏色,有些為輪制,有些則使用泥條盤築法,陶器上常壓印花紋。所知最早的中國釉料出現於商朝。此時期還有大理石及石灰石雕刻的真實與神話動物。
由商代的都市可看出,當時已具中國建築的基本形式,值得注意的聚落包括商丘、二里頭、鄭州商城、殷墟等,這些地點在不同時期均曾為首都。商代晚期的統治者均熱衷於建立奢華的宮殿。
(2)如何打造商朝文化擴展閱讀:
商朝人的住宅既有宮牆文畫、堂崇三尺的大型宮殿建築,也有平地挖坑、修飾簡略的穴居住房。據甲骨文記載,殷商時期的建築名目眾多,有宮、宗、家、庭、寢、門、戶等,而「文室」、「麗室」等室名,可以讓人想像房屋有多麼華美。
尤為值得稱道的是,當時的排水技術已相當發達。1975年白家墳西地出土了商代的陶制地下排水管道,共28節,表面有細小的繩紋,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
殷商時期尊神重鬼氣息濃郁,建造宮室殿堂通常要舉行祭祀儀式,以達到鎮宅安居的目的。考古人員曾在祭奠坑中發現裝有嬰兒骨骼的陶罐,商朝人認為,建房前殺死嬰兒埋在地下有良好寓意,這種民風相當殘暴血腥。
3. 商朝的制度與文化思想是什麼
由於生產力的進步,由於俘虜的增加,私有財產制度逐漸發展了。達到一定的限度,私有制度就要在政治上有所表現,夏後啟廢「禪讓」為帝位世襲,正是這種表現。
帝位世襲比「禪讓」是一種含有進步意義的新制度。凡是一種制度當它是新的時候,總要遭到各種形式的阻礙。有扈氏反對帝位世襲,羿奪夏帝位,寒浞篡羿位,實際上都是社會衰朽力量的表現。夏後氏與有扈氏、夷羿、寒浞間長期戰斗,正是新制度與社會衰朽力量間的斗爭。新制度經過斗爭,必然要取得勝利,因為正在發展著的力量是無可遏止的,少康中興就是新制度取得了勝利。
私有制度在夏朝繼續發展著,公社制度也愈益瓦解著,國家組織逐漸形成起來,雖然只是一個雛形,在63 歷史上卻有重大的意義,所以正式朝代從夏朝算起。
東方新起的商,生產力比夏進步,利用夏桀國內的階級矛盾,武力滅夏,建立起一個商王國。
這個王國建立在奴隸制度上面,它有政治機構,有官吏,有刑法,有牢獄,有軍隊,有強烈的宗教迷信,有濃厚的求富思想。奴隸主階級驅迫奴隸從事勞動生產,自己憑借武力享受著奢侈放盪的富裕生活。
奴隸勞動產生了相當高度的古代文化,特別在手工業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周朝封建文化的一部分,繼承商百工技術的優秀傳統,才得到發展。
因為商朝生產力並不很高,不能促使生產關系起劇烈的變化,對舊傳公社制度,破壞是有限度的,奴隸制度並不能沖破原始公社的外殼。
商社會內部發展著尖銳的階級斗爭(《尚書·西伯戡黎篇、微子篇》,《詩·大雅·盪篇》記商內部情形)。一方面是奴隸主進行殘酷的剝削,過著極端腐化的生活,一方面是有家室的老奴隸要求轉化為農民,過著小私有經濟的生活。到紂王時,革命危機成熟了,周武王伐紂,促成了這個革命的爆發,其表現是紂兵在陣上起義(有家室的老奴隸可以當兵,有實例可證)。
有自由民身分的小人,也是封建制度的有力擁護者。
4. 商朝的主流文化是什麼呢
從中國古文明和同時期世界范圍人類活動來看,商朝的文化已經相當進步。天文方面那時候人們已經懂得陽陽合歷,知道閏月。在數學方面,商人已經有了記數的文字,也能進行一般的運算,繪制很簡單的幾何圖形。在醫學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商之前,醫病靠的巫醫,所以說,那個時候最好別生病,生病是死是活,只能靠天了。但到了商,除了巫醫進行祈禱之外,已經有葯物治療的記錄,甚至還有湯葯。你更想不到的時候,這個時候的人們,對齲齒已經有了記載。
商代的祭祀頻繁而應用廣泛,幾乎每次都有殺祭。但沒有形成禮儀制度。直到周代的祭祀則完全被納入禮的制度,成為王權下的統治方式之一。祭天等象徵著王權天授,祭祀種類多:祭天地、祭祖、對死者之祭……無一不是希望通過祭祀達到讓人各安其位的穩定。但無疑商代祭祀文化為之奠定了基礎。
5. 商朝的文化特徵分為幾點
商代文化的特徵
是尊神、事鬼,先鬼後禮。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與一耳成垂直線,在視覺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狀足成錐狀足和器腹
相通,這是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對范芯的澆鑄全封閉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與殷墟時期長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狀承繼二里頭文化式
樣,—律為扁體平底。流甚狹而長。青銅斝除平底型的以外,還出現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當二里岡上層的器,+字形有成為大方孔
的。有的更在圈足的邊沿,留有數道缺口,鄭州和黃陂盤龍城都出土過這種實例。管流斜置於頂上的半封頂袋足盉,後側有一大鋬可執,在本期內頗具特色。罍皆狹
唇高頸有肩,形體亦偏高。商代早期壺有提梁的有長頸小口鼓腹形和小口體呈懸瓠形的兩種,也有小口器頸不高不設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銅器紋飾主體已
是獸面紋,以粗獷的勾曲迴旋的線條構成,全是變形紋樣,除獸目圓大,以為象徵外,其餘條紋並不具體表現物象的各個部位,紋飾多平雕,個別主紋出現了浮雕,
二里岡上層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犧首裝飾。所有的獸面紋或其它動物紋都不以雷紋為地,是這一時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幾何紋極其簡單,有一些粗率的雷
紋,也有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也已經出現。
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極少有銘文,以前認為個別上的龜形乃是文字,實際上仍是紋飾而不是文字 。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6. 為什麼說商代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的文明
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商代歷史的認識。奴隸制固然非常殘酷,但這是隨著生產力發展、私有制出現的必然。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佔有大量奴隸,就可以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進行簡單協作和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奴隸社會內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過程,推動生產力發展;由於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提供大量剩餘產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擺脫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綜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較全面地體現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在諸多方面的進步,因此可稱得上是「燦爛的文明」。當然這又是建立在廣大奴隸極其悲慘的命運基礎上的「文明」。
三星堆文化,
商代已出現釉陶把我國瓷器發明史推前了約一千年,提早到了三千多年以前。
商朝用奴隸作祭品和殉葬品 ,殉葬品的數量極其龐大。
司母戊鼎 ,鼎身其餘部分都是一次鑄成。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它標志著商代青銅器鑄造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此鼎是現存商代青銅器中形體最大、最重的一件,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安陽婦好墓出土的商朝玉虎和玉象,從這兩件玉器可以看出,商代玉雕技術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有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日食的紀錄;商代文字以基本定型,是當時世界上的進步文字,由此開始了中國文字可考的信史
7. 商朝文化有何特點
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與一耳成垂直線,在視覺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狀足成錐狀足和器腹相通,這是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對范芯的澆鑄全封閉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與殷墟時期長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狀承繼二里頭文化式樣,—律為扁體平底。流甚狹而長。青銅斝除平底型的以外,還出現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當二里岡上層的器,+字形有成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邊沿,留有數道缺口,鄭州和黃陂盤龍城都出土過這種實例。管流斜置於頂上的半封頂袋足盉,後側有一大鋬可執,在本期內頗具特色。罍皆狹唇高頸有肩,形體亦偏高。商代早期壺有提梁的有長頸小口鼓腹形和小口體呈懸瓠形的兩種,也有小口器頸不高不設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銅器紋飾主體已是獸面紋,以粗獷的勾曲迴旋的線條構成,全是變形紋樣,除獸目圓大,以為象徵外,其餘條紋並不具體表現物象的各個部位,紋飾多平雕,個別主紋出現了浮雕,二里岡上層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犧首裝飾。所有的獸面紋或其它動物紋都不以雷紋為地,是這一時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幾何紋極其簡單,有一些粗率的雷紋,也有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也已經出現。
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極少有銘文,以前認為個別上的龜形是文字,實際上仍是紋飾而不是文字
。夏商周時期雕塑與青銅鑄造藝術達到了高峰,商朝青銅器出現了平雕與浮雕兩種技術,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當高。商朝的青銅鑄造藝術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四川廣漢三星堆考古發現了大型青銅鑄像是其傑作。
8. 商朝文化概述
商朝在最後的二百七十多年間,定都於殷,即今河南安陽,故此商朝又名殷朝。我們稱這二百七十多年為商朝的後期,我們所以確知商朝已有文字記錄乃因為公元一八九九年以來殷都遺址——即所謂殷墟——的發展和發掘。
殷墟出土的遺物,除了大批的銅器、陶器、骨器、石器外,最引史家注意的是無數刻有文字的龜甲和獸骨(至少有十萬片以上)。這些甲骨差不多全是占卜所用的,乃王室卜人所保存的檔案。原來商人要預測未來的吉凶,或探問鬼神的意旨,便拿一塊龜腹甲(間有用背甲的)或牛肩胛骨(間有用肋骨的),在一面加以鑽鑿,卻不令穿透,然後在鑽鑿處灼火,另一面便現出裂紋,這叫做「兆」。卜人看兆而斷定鬼神或一種神妙的勢力對於所問的反應。所問的事情,有時連日後的「應驗」,就刻在兆的旁邊,這可稱為卜辭。卜辭的內容以關於祖先的祭祀的為最多,如卜祭祀的日期、用牲的種類、用牲的數目等;在關於氣象的,如卜雨、晴、風、雪等;有關於歲收的豐歉的;有關於征伐、漁獵和出行涉川之利否的;有關於疾病、胎孕和夢征的;有所謂卜旬和卜夕的,即於一旬之末卜下一旬有無災害,和於日間卜是夕有無災害的。還有別的事項這里不能盡舉。卜辭以外,甲骨文書中也有少數短短的記事,例如記頒發矛若干,某人取貝若干,某日某人入覲之類;又有田獵獲獸的記錄,刻在獸頭骨上的。甲骨文書全是商朝後期的遺物。根據甲骨文書、甲骨文字的分析、其他商代的遺物遺跡和後人關於商朝的記載,我們可作一商代的文化的速寫如下。
商人是以農業為主要的生產方法。農作物有黍、稷、稻、麥、蠶桑。卜辭中「卜黍年」、「貞(卜問)我受黍年」、「貞其登黍」的記錄很多,而此等處的黍字從未見有用別的植物名來替代的,可知黍為商人主要的農作物。帛、巾、幕等字和若干從糸的字的存在,證明絲織工藝的發達。有酒,以黍釀造。耕種全用人力。農具有耒耜。原始的耒耜,蓋全以木為之。耒是一根拗曲的木棒,下端歧而為二,歧頭上安一橫木,以便腳踏。這是起土用的。耜和耒的分別是下端斜銳而不分歧,利於刺地而不利於起土,大約過於堅實的土,耒不能起便先用耜去刺松。耒當是利用樹椏做成。商人是否已用銅做耒耜的下部,不得而確知。
漁獵和畜牧也是商人的盛大的生產副業。魚的種類不見於卜辭。獵品,除野豬、鹿、狼、兕、兔、雉外,還有象。商王田獵的記錄中,獲鹿有一次三百八十四頭的,獲豬有一次一百十三頭的,獲狼有一次四十一頭的。可見殷都附近的開辟程度。供食的家畜,除牛、羊、雞、豕外,還有狗。牧畜業之盛從王室祭祀用牲之多可見,每有一次用牛羊三四百頭的。馴役的動物除牛(旱牛和水牛)、馬、犬外,還有象。至遲在商朝末年,商人並且曾利用象去作戰。
商人已有鑄造青銅(銅錫合金)器的工藝,鑄造工場的遺物曾在殷墟找得,有可容銅液十二三公斤和陶制煉鍋,有銅制的型範,有銅礦石,有煉渣。商人的兵器及工具大部分已用銅制,但也有一部分仍用石或骨角制。殷墟遺物中有銅制的戈頭、矛頭、瞿、箭鏃、錛、小刀、針;石制的矛頭、槍頭、箭鏃、刀、斧、粟鑿;牛角或鹿角制的矛頭、箭鏃和骨錐。骨角制的兵器也許是僅作明器用的。
商人鑄銅技術之最高的造就,乃在王宮和宗廟里所陳列的供飲食和盛載用的種種器皿,如尊、卣(盛酒用)、爵(酌酒用)、觚(飲器)、罍、(食器)、方彝、巨鼎(盛食物用)等等,都是具有很縟麗的花紋的。可惜寫此段時,殷墟的銅器,作者尚無緣寓目。茲根據他人參觀(民二十六年夏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會所陳列者)的報告,略記二器,以見一斑。一為提梁卣:器分三層,上層為一蓋,以練系於梁間,下層為卣的本體,中層擱上是一蓋,取下來卻是一觚,提梁的兩端,各有一生動的兔形的獸頭,全器周圍是細致的花紋。一為盂形的器:當中有一柱,柱頂成蓮花形,其旁四龍拱繞,兩龍銳角,兩龍鈍角,四龍相連,可以環柱為軸而旋轉,孟身和柱周圍也是細致的花紋。
此外殷墟銅器之可注意的有盤、壺、鏟、勺、漏勺、筷子等,還有戰士戴的盔。
殷墟的陶器包括種類繁多的飲器、食器、盛器和烹飪器,其質地有灰色、紅色的粗陶,黑色、白色的細陶和一種經高度燒加釉的陶;其紋飾多數是刻劃的。細陶的紋飾極復雜,其母題有動物形,幾何圖案和圖案化的動物形。
商人牙、骨、玉、石雕刻工藝在殷墟的遺跡也很豐富,舉其特別可注意的:有鑲嵌綠松石的象牙鴟尊;有一種雕紋的(也有繪紋的)骨制玩器,彷彿後世「如意」一類的東西,長形略曲,其花紋為龍、鳳或蟬形,偶或嵌著綠松石;有各種式的佩玉,或作圓圈,或作半圓,或作長筒,或雙龍相對成一圓形,或兩魚相對成一半圓,或狀人物、人面、獸頭、虎、兔、象、鴞、燕、鴿、魚、蛙、蟬、長尾鳥、蝙蝠等;又有巨大的大理石的立體雕刻品,狀人物、虎、龜、鴞、蟾、雙獸等,以供陳設之用的。
從狀人物的雕刻品和其他遺物,我們知道商人是席地而坐的;知道當時一部分人的服裝是交領、右衽、短衣、短裙、束帶、其鞋翹尖;知道當時女人臉上塗朱;頭飾極復雜,左右兩鬢或額間的頭巾上綴驪綠松石砌成的圓形物;准確性中間束一骨圈;發上戴雕紋嵌綠松石的象牙梳;又簪骨制或玉制的笄,小的一兩枝,多的幾十枝;笄頭雕各式各樣的(現已發現四五十種)獸頭和花紋;她的頭飾比頭還高。
關於商人的居室,我們也有一些推想的根據。有殷墟曾發現版築的遺跡,那是房屋的基址。有一處基址作長方形,四圍有許多大石卵,其相互間的距離,大略相等。這些石卵大約就是柱礎,原來上面是安柱的。有一基址長三十公尺,寬九公尺,石柱礎之外,並有銅柱礎十個。殷墟絕無磚瓦,房頂想必是用茅草編成的。古人所謂「茅茨土階」,大約就是商朝宮殿的寫照。又發現一座純黃土築成的大台基,面向正南,與羅盤所指的完全相合。台基前十九公尺,也有大石卵,排成弓背形。台基的四周,遺下好些整副的野豬骨,可見這建築必是和祭祀有關的。又掘出若干長方的坎穴,有階級可上下,中有破陶片牛骨狗骨之類。坎穴內周圍用硬土築成,鐵一般堅固。有些坎穴之下又套一個坎穴。這些坎穴是否與上說的版築柱礎同時,不能確定。但我們知道,遠距商朝亡後三四百年,還有貴族的地下宮室見於記載《左傳》,則商朝後期之有這種穴居是很可能的。殷墟又掘出一些商王的陵墓。從墓室的情形可以推知王宮內部的情形。墓室一律作亞字形,原是木構,木料已腐化無存,卻剩下木構上所裝的各種立體石雕,作獸頭、雙面、牛頭,鳥、獸等形的。又從墓中的遺跡推之,可知原來牆壁的內面是嵌鑲著許多紋飾和塗著紅色的。
商人的交通用具,有牛、馬、牛馬或象駕的車。除普通的車外,又有兵車,其形式大略是輿作半圓形,由後升降,一轅駕四馬,兩服兩驂,與後來周朝的兵車無多差異;這是從殷墟發現的銅質車飾推知的。據卜辭的記載,商人出征有時遠行至三四十日。
上面講的是商人的「物質文明」。其次要講他們的社會組織,可惜後者的資料遠不如前者的詳晰。
商人是普遍地聚族而居的,而且每族自成為一社會的單位。每族有一名號,即所謂「氏」。所以後來商朝亡後,新朝把商遺民分派給新封的諸侯都是整族整族地分派的:例如以條氏、徐氏、蕭氏、索、長勺氏、尾勺氏等六族分給魯國;以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飢氏、終葵氏等七族分給衛國。卜辭記商人用兵,每有派某一族或某些族的人去作戰的;例如「令斿族寇周」,「令多(眾)子族從犬侯寇周」,「命五族伐羌」等。姓和氏的分別,商朝當已有之。姓是舊有的族號,氏是比較後起的族號。因為族人的繁衍,一族可以分成許多族,而散居異地。同源異流的眾族保留其舊有共同的族號,謂之姓;同時各有其特殊的族號,謂之氏。姓字甲骨文及周金文皆作生,不從女。以生為姓者,溯生之所從來也。(古人名與姓氏不並舉,因為在比較原始的社會里,互相接觸的人,以同姓氏為常,自無以姓氏冠其名上之必要。此種習慣直至春秋時代猶然。以姓氏冠名乃是有了五方雜處的大都市以後的事。)
商民族以一個王室和它的都邑為核心。這都邑商人自稱「天邑商」。在商朝六百年間,這「天邑商」曾經六次遷徙,最初是在亳,即今河南商丘北四十里;中間五遷皆不出今山東的南半和河南的東半;最後的二百七十餘年是在殷,即安陽的殷墟。商王統屬著許多部族的君長,即他的「諸侯」。原則上他們對商王的主要義務,是當他需要時,派兵去助他或替他征戰,此外也許還有定期的貢獻。這些諸侯的來源,大抵是本來獨立部族的君長,為商王所征服的,或震於商朝的威勢而自願歸服的;似乎還有一部分是商王把田邑分給自己的臣下或親族而建立的。商王對各諸侯的控制能力並不一致,諸侯對商朝也叛服不常,他們彼此間也不永遠是和平的友侶。卜辭里生有商王命這個諸侯去伐那個諸侯的記載。諸侯領土與王畿之間,民族和文化的關系疏密不一。有些諸侯所領的部族與王畿的人民是屬同一民族,或原來雖不屬同一民族,而已經與商人同化的,這些可以概稱為商人;但也有些諸侯所領的部族在語言習慣上皆與商人相異,而始終對商人保存著「非我族類」之感的,例如當商朝末年居於涇渭流域的周人。
商朝王位的繼承,自第二傳以下,以兄終弟及為原則。王子無嫡庶之分,皆有繼位的資格。至無弟可傳,然後傳子。但傳末弟之子抑傳其先兄之子,似無定製;多數是傳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每因堂兄弟爭位釀成王室的大亂。最後的四傳皆是以子繼父,似乎已鑒於舊制的不善而有意把它改革了。諸侯的繼承法是否也以兄終弟及為原則,無從知道,但至少有例外,如「周侯」的繼承,始終是以子繼父的。
在商朝的勢力范圍以內和以外散布著許多文化遠較商人落後的游牧民族,不時寇略商朝或其諸侯的領域。商朝後期的最大外敵是西北的鬼方(其根據地蓋在山西北部及陝西的北部和西部)。歷史上記載商王武丁曾對他用兵至三年之久。此外卜辭所記商人的外敵還有好些,但其中除羌人外都與後來的歷史失了連絡。卜辭所記商人對外戰爭,用兵至多不過四千、五千、俘虜至多不過十五、十六,但這些似乎不能作代表的例,因為卜辭曾記一次殺敵二千六百五十六人。
戰爭所獲的俘虜,當有一部分是用作祭祀的犧牲,卜辭中屢有人祭的記錄。但那不是常見的事。大多數俘虜當是用作奴隸。卜辭中有奴、奚、臣、仆等字皆是奴隸之稱。奴隸除用執賤役外,當亦用於戰爭,卜辭中有「呼多臣」伐某方的記錄,似是其證。又有所謂「耤臣」和「小耤臣」,似是奴隸之用於耕作的。
商人的商業已發展到使用貨幣的階段,他們的貨幣以一種鹹水貝為之,小塊的玉器似乎也用為貨幣。從殷墟的遺物可以推知殷都一帶商業之盛,銅器、玉器和綠松石飾品的原料都非近地所有;占卜用的消費量甚大的龜也是異地所產;鹹水貝也是如此。特別是玉和貝必定是從遠方輾轉販運而來的。
關於商人的社會狀況,我們所知僅此。其次要估量他們表現於生產方法以外的智力。
甲骨文書包涵單字約五千,可識的約一半。這些文字雖然形體上與今字大異,但已識的字都可依照一定規則譯成今字。其意義及用法大體上與今字不殊,習慣的保守性真是可驚的。除形體外,甲骨文字與今字的差異有兩點可注意:(一)帶有圖象性的字無論物體的寫生或動作性態的喻示,每隨意描寫,但求肖似,沒有定構。例如龜字,或畫正面,或畫側面,或畫尾,或不畫尾,或畫兩足,或畫一足。又如漁字,或畫一魚,一網,一手;或只畫一魚,一手;或畫四魚在水中;或畫一魚傍水。(二)在意義的分別上,有好些地方比今字為詳細。例如駕馭之馭,或從馬,或從象,因所馭不同而異字。又如牧字,或從牛,或從羊,因所牧不同而異字,又如一獸的雌雄,各有異名;牝牡二字原指牛的兩性,此外馬、羊、豕、犬、鹿等,各於本字的邊旁或底下加七或土,以別雌雄。
現存商人的文書只有契刻的甲骨文書。但商人所有的文書不只此種。甲骨文書是先寫而後刻的。這從甲骨上一些寫而漏
刻的朱墨跡可以推知。殷墟又發現一塊白陶上寫著字。從這些字跡可以推知毛筆的存在。又甲骨文中有冊字,象竹簡匯
集之形。既有筆又有簡冊,可知當有寫在簡冊上的文書。現存薈聚上古文件的《尚書》中,傳說為商朝遺文的有五篇。
其中比較可信為真出商人手筆的是《盤庚》三篇,那是記商王盤庚遷都(自奄,即今山東曲阜,遷殷。)前後對臣民三
次訓話的。
古代記載原有「商人尚鬼」的話,證以卜辭而知其確切。在商人看來,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樣地實在,而且這
兩個世界關系極密切。鬼神充斥於他們的四周,預知他們自身及其環境的一切變動,操縱著他們的一切利害吉凶禍福,
需要他們不斷的饋饗和賄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每遇有可容猶豫的事情或不能解答的疑問,照例要聽命於龜殼和牛骨。
神鬼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他們的祖先。王室對祖先的祭祀,其名目之眾多,次數之頻繁,供獻之豐盛都非我們所能想像。
用牲的數目有多至一次五十羊、三百牛,或四百牛的。用牲的方法,除置俎中蒸熟或當場生宰以供陳列外,有以火焚燒
,或沉於水中,或埋入土中的。祭祀的時日,用牲的種類、數目、方法,有時連牝牡、毛色,都要憑卜人預先向所祀的
祖先請示。商人心目中死鬼與現世的關系,從盤庚遷都前對臣民的第二次訓詞(即《盤庚》中篇所記)很可以看出。茲
將其中一段的大意,譯白如下:「我念著先王為你們的先人勞碌,就關心你們,要保育你們。我若有失政,先王就要重
責我說:為什麼虐待我的子民?你們若不知去求安樂的生活,不與我同心,先王便要責罰你們:為什麼不和我的幼孫和
好?……你們若立心不良,先王便要革了你們的先祖先父在天的職位。你們的先祖先父受了你們的牽累就要棄絕他們,
不救你們的死亡了。我有了這樣亂政的臣民,只得拿貝和玉去祈禱。你們的先祖先父便會告訴先王:懲罰我的子孫罷!
於是先王便大大地降下不祥來了!」祖先而外,商人的神祗,以現在所知,有主土壤的社神,有山川之神,有風雨之神
,有蠶神,還有主宰百神的「帝」,即上帝。風神就是上帝的使者,他是鳳鳥。卜辭中風與鳳同字。
商人不知有沒有占星術,但他們已會觀察天象而定歷法。他們的歷法大致與舊時的陰歷相同;一年為十二月,月有大小
,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有閏月,置於年終,稱為十三月。
商人的樂器有磬、塤(有石制、陶制、骨制三種)、鼓、饒(形如鈴鐸而無舌,持以敲擊,大小三枚為一套)、{龠禾}
(笙之小者)。又卜辭中有從絲從木的樂字,可見琴瑟之類當時亦已存在。
9. 商朝的青銅器,是如何從奢靡的代表發展到沒落的
商代從成湯開始,有著六百年的豐富歷史,其中酒是商代文化中的代表性文化圖騰。商人尚鬼,因此十分崇尚祭祀,
在商人的祭祀中,酒和食物又是祭祀中主要的種類,商人對酒的尊崇和嗜好使得商人成為了最愛酒的國度,酒的重要性奠定了青銅酒器的鑄造業在商人的經濟發展的地位。
圖|王室酒器
結語
青銅酒器以酒文化的形式在商朝興起,而青銅器的的創造也在這個時期大量的爆發。周武王伐紂之後,以紂王為戒,簡朴的觀念一直存在於周人心目中,周朝國力得以強盛。
生產力的增加使得周朝出現的新生產物——瓷器,而青銅器具就此被遺留在了歷史長河中。
商代大量的需求使得工匠鑄造出多種青銅酒器的樣式和品類,促成了中國青銅器創造的黃金時期,為後世留下了重要的珍貴文化傳承和物質遺產。
周武王禁酒之風初衷在於強盛國力,使得百姓謀求上進,不在酒精的麻醉中將生計荒廢。而周人的祭祀之風是其文化特色,雖禁酒令已下,而在傳統中周人對鬼神的敬畏仍然使之重溫祭祀之風,酒器重歸祭台,但簡朴二字存留與周人內心深處,青銅器的昂貴造價和繁復花紋就此被淘汰出歷史的舞台。
10. 商朝文化方面取得了什麼成就
商朝在最後的二百七十多年間,定都於殷,即今河南 安陽,故此商朝又名殷朝。我們稱這二百七十多年為商朝的後期,我們所以確知商朝已有文字記錄,乃因為公元一八九九年以來殷都遺址——即所謂殷墟的發展和發掘。商朝的文化是一個燦爛的文明,商朝擁有世界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有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日食的紀錄;商代文字已基本定型,是當時世界上的進步文字,由此開始了中國文字可考的信史。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
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
多種造字方法,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學者認識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
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甲骨文因刻寫材料堅硬,故字體為方形。而同時的金文,因系鑄造,故字體為圓形。
青銅
中國青銅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風格。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銅器,包括禮器、樂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藝術品等,形成了以青
銅禮器和兵器為主的青銅文明,達到中國青銅時代發展的巔峰,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殷墟青銅禮器的大量出現,證明中國青銅文化已發展到了最高的
階段。
司母戊大方鼎
以青銅禮器鼎、簋、觚、爵、斝,兵器戈、矛、鉞、刀、鏃,工具錛、鑿、斧、鋸、鏟,樂器鐃、鈴、鉦等為代表的殷墟青銅器,形制豐富多樣,紋飾繁縟神秘。
層層疊疊的線條把動物形象加以抽象變化,採用極精細的幾何紋和深淺凸凹的浮雕,構成形形色色的圖案,布局嚴謹,庄嚴凝重。其誇張而神秘的風格,蘊含著深厚
粗獷的原始張力和藝術的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審美觀念。殷墟在青銅冶鑄方面輝煌的成就使其成為世界古代青銅文明的中心之一。
商人鑄銅技術之最高的造就,乃在王宮和宗廟里所陳列的供飲食和盛載用的種種器皿,如尊、卣(盛酒用)、爵(酌酒用)、觚(飲器)、罍、(食器)、方彝、
巨鼎(盛食物用)等等,都是具有很縟麗的花紋的。可惜寫此段時,殷墟的銅器,作者尚無緣寓目。茲根據他人參觀(民二十六年夏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會所陳
列者)的報告,略記二器,以見一斑。一為提梁卣:器分三層,上層為一蓋,以練系於梁間,下層為卣的本體,中層擱上是一蓋,取下來卻是一觚,提梁的兩端,各
有一生動的兔形的獸頭,全器周圍是細致的花紋。一為盂形的器:當中有一柱,柱頂成蓮花形,其旁四龍拱繞,兩龍銳角,兩龍鈍角,四龍相連,可以環柱為軸而旋
轉,孟身和柱周圍也是細致的花紋。
天文
商代日歷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一個周期,並用年終置閨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
數學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制,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光學知識在很早就得到應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
音樂
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了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製作
水平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了。樂舞是宮廷音樂的主要形式。可考證的有《桑林》、《大護》,相傳為商湯的樂舞,為大臣伊尹所作。從事音樂專業工作
的,主要有「巫」、音樂奴隸和「瞽」三種人。有關商朝的民間音樂的材料很少,《周易·歸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人的樂器有磬、塤(有石制、陶制、骨制三種)、鼓、饒(形如鈴鐸而無舌,持以敲擊,大小三枚為一套)、{龠禾}(笙之小者)。又卜辭中有從絲從木的樂字,可見琴瑟之類當時亦已存在。
安陽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大石磬,浮雕成瞪目張牙的虎形,紋飾與器物渾成一體,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一件大型樂器,也是一件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雕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