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短視頻是如何助推非議文化發展的

短視頻是如何助推非議文化發展的

發布時間:2022-07-14 14:42:21

❶ 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說明短視頻如何推動非遺發展

①國家完善相關法規,規范市場准入,加強市場監管,依法打擊短視頻行業的違法亂象,為短視頻行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市場環境。
②短視頻網站企業要遵守法律法規,切實履行企業主體責任,加強對視頻內容的審核力度,加大正能量內容的供給,提昇平台內容的質量。
③短視頻創作者要堅持文化自信, 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造出積極健康向上的優秀作品,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④消費者應當提高辨別不同性質文化的眼力,提升自身的文化審美品位,倒逼短視頻網站和創作者提供正能量的文藝作品。
⑤傳統主流媒體要大力開發視頻資源,加強與主要網路短視頻平台合作,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大力推動網路短視頻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2分)

❷ 對非遺與抖音的結合的建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成就的重要內容,對於展示文化多樣性有意義。
建議1.深入挖掘非遺產品的積極內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從內容到形式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型發展,貼近時代,注入當代元素。
3.利用抖音傳播,需要注重質量,健康和喜聞樂見,同時符合法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

❸ 雲直播是如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重新挖掘和再造的

就是通過直播的方式將我國自古傳承下來的一些民間手藝、技巧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國的非遺,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讓更多的人接觸非遺,那麼就會有更多的人對非遺產生興趣,就會有更多的人想要對非遺進行深入了解,就會有跟多的人想要學習非遺,那麼非遺就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瀕臨滅絕了,就有了重新煥發的機會。所以說直播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崛起的一次很重要的機會。

所以在社會發展到了信息時代後,直播和視頻文化的出現讓很多人驚喜。隨著網路的普及,現代幾乎是人人都上網的年代,看視頻更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生活方式了。那麼通過直播和視頻的方式,把這些古老的傳承傳播出去,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有著某種神奇的本領,在等待著人們前去探索、前去學習。就在這種情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問題,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❹ 如何利用新媒體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

將新媒體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

1、加大資金投入,組織人力物力,研究和開發包括視頻收集處理、文檔加工、數字化圖書館等技術手段,根據不同性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開展科學詳細地的數字化整理和歸檔工作。這里的整理不只是簡單的信息復制,還包括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創造,並盡最大限度地保持信息的原始性和准確性。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平台的建設,讓遺產找到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構建由多種形式和載體組成的「活的記憶」。

2、數字化平台除了具備基本的信息查閱功能和圖像視頻展示功能外,還要具有和公眾之間良好的互動功能。非遺數字化平台的建設一方面是為了實現數字化保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平台的多媒體功能,讓非遺資源得到更好地傳播和傳承。因此數字平台的建設要兼顧普通公眾的接受程度,做到專業化和大眾化兼顧。平台不僅可以免費查閱、下載非遺資源,還鼓勵公眾提供上傳散落在民間沒有得到統一保護的非遺資源,由政府機構進行適當的獎勵。

3、利用各種新媒體對活動進行報道,讓非遺資源第一時間近距離地走進公眾。可以通過數字化平台、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以及QQ空間等媒介開展一些視頻展演、有獎競猜、「我與非遺的故事」為主題的徵文等線上活動,激發公眾參與活動的熱情。在發布信息或者開展線上活動的時候,要圖文並茂地設計好相關模塊,只有文字或者單純的圖片堆積,不會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4、以傳統手工技藝為切入點,通過文化藝術地包裝,將其衍生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集中展示出非遺文化元素,與旅遊文化相結合投入市場。同時,在非遺創意產品投放市場前要樹立品牌保護意識,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保護。產品成形後,就要有針對性地開拓非遺創意產品的市場銷售渠道。重點培育一批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並爭取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5、此外,非遺創意體驗是非常有效地開發市場的途徑,通過各種新媒介的宣傳推廣,開發「非遺旅遊專線」,讓遊客體驗傳統影子戲、剪紙、雕刻等非遺項目,親身體會非遺資源的魅力所在。充分地結合新媒體開展以上工作,可以使非遺資源的保護形成一個生態的循環系統工程。不僅為非遺資源的保護開辟了新的路徑,還為旅遊市場的開發進一步提升了空間。

❺ 如何利用新媒體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價值追求,體現著中華民族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整個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共同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於傳承民族文化、鞏固民族情感、加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是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著眾多機遇和挑戰。無論是非遺的鑒定還是保護,新媒體起到了積極的宣傳推動作用。將新媒體傳播時效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充分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二、新媒體環境下非遺資源保護的新途徑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儲存和傳播具有數字化、及時化、互動化的特徵,快速有效地影響著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同樣,將新媒體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
(一)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平台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聲、像和手工技藝為主要表現手段,是活態流變的文化,這就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儲存和保護要更多地依靠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手段。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組織人力物力,研究和開發包括視頻收集處理、文檔加工、數字化圖書館等技術手段,根據不同性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開展科學詳細地的數字化整理和歸檔工作。這里的整理不只是簡單的信息復制,還包括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創造,並盡最大限度地保持信息的原始性和准確性。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平台的建設,讓遺產找到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構建由多種形式和載體組成的「活的記憶」。
數字化平台除了具備基本的信息查閱功能和圖像視頻展示功能外,還要具有和公眾之間良好的互動功能。非遺數字化平台的建設一方面是為了實現數字化保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平台的多媒體功能,讓非遺資源得到更好地傳播和傳承。因此數字平台的建設不僅要考慮到相關學者、專家和非遺保護工作人員的研究需要,還要兼顧普通公眾的接受程度,做到專業化和大眾化兼顧。平台不僅可以免費查閱、下載非遺資源,還鼓勵公眾提供上傳散落在民間沒有得到統一保護的非遺資源,由政府機構進行適當的獎勵。通過建立這樣一個數據詳實、互動方便的數字化平台,實現了非遺資源和公眾、管理者和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為非遺資源的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利用多種媒介,開展非遺資源保護的宣傳和推廣活動
政府機構可以通過在非遺傳承地建立展覽館、展示基地以及非遺資源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擴大非遺資源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尤其是抓住節假日節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展示活動。
在此基礎上,利用各種新媒體對活動進行報道,讓非遺資源第一時間近距離地走進公眾。可以通過數字化平台、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以及QQ空間等媒介開展一些視頻展演、有獎競猜、「我與非遺的故事」為主題的徵文等線上活動,激發公眾參與活動的熱情。如果只是單方面由政府機構發布關於非遺的相關信息,公眾只是被動地接受者,僅僅是知道了一條新聞而已,公眾如果通過以上提到的各種新媒介與政府機構互動,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還能提供新發現的「非遺」資源。這種互動既讓政府機構及時掌握遺漏的非遺資源,也能讓公眾第一時間了解非遺保護的最新動態,做到了資源的優勢互補。需要注意的是,在發布信息或者開展線上活動的時候,要圖文並茂地設計好相關模塊,只有文字或者單純的圖片堆積,不會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三)利用非遺資源,開發非遺文化旅遊產品
加大投資力度,鼓勵非遺創意衍生產品的策劃和開發,進一步激發非遺資源的生命力。內在的文化價值和外在的形象品質是非遺創意產品的兩個核心要素。以傳統手工技藝為切入點,通過文化藝術地包裝,將其衍生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集中展示出非遺文化元素,與旅遊文化相結合投入市場。同時,在非遺創意產品投放市場前要樹立品牌保護意識,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保護。產品成形後,就要有針對性地開拓非遺創意產品的市場銷售渠道。重點培育一批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並爭取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此外,非遺創意體驗是非常有效地開發市場的途徑,通過各種新媒介的宣傳推廣,開發「非遺旅遊專線」,讓遊客體驗傳統影子戲、剪紙、雕刻等非遺項目,親身體會非遺資源的魅力所在。
充分地結合新媒體開展以上工作,可以使非遺資源的保護形成一個生態的循環系統工程。不僅為非遺資源的保護開辟了新的路徑,還為旅遊市場的開發進一步提升了空間。
三、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具有遠大的前景,政府機構大有可為。作為非遺保護工作者,應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新媒體技能,使更多公眾走近、了解並自發地加入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記憶繼續傳承下去。

❻ 一段製作非遺雲錦中式婚服的短視頻走紅網路,雲錦的背後有哪些歷史文化

2021年6月初,在某短視頻平台,一段製作非遺雲錦中式婚服的短視頻走紅了,熱度非常高,獲得了230多萬的點贊,還有很多網友評論,紛紛表示雲錦也太好看了,像織進去了一片星河。

發展到清朝,清朝政府在南京設置了“江寧織造局”,統管織造,一直發展到現代,南京地一直是絲綢和雲錦的高質量代表,現在織造雲錦的人越來越少,有了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的方式傳承。

❼ 非遺界中為什麼經常以影片的方式宣傳非遺

成本低,受眾廣,宣傳影響力大,既能傳播非遺文化又有影片票房收入,一舉多得。文化傳播領域,美食文化有《舌尖上的美食》地域文化有《航拍中國》歷史文化《國家寶藏》的歷史知識劇場都是通過影片或劇作的方式呈現出來,取得較好的收視效果,也為傳統文化的盤活尋找生機,成功的經驗在非遺文化的傳播中同樣可以復制。

其次在投報比上,影片只需要如實記錄非遺製作過程,加上國家大力扶持與投入,國產電影保護月的助力,使得電影能夠確保受眾基礎,在大眾了解並逐漸喜愛的過程中,為非遺文化的傳播打下基礎。對於小成本影片,甚至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剪輯出一集精美的紀錄片,而現在正值互聯網時代,短視頻的流量逐年攀升,視頻投放的平台也越來越多樣,前期的低投入和後期幾十萬甚至百萬人次的播放量,可見影片的宣傳方式無疑是最劃算的一種手段了。

❽ 李子柒刷新吉尼斯世界紀錄,李子柒的視頻對於傳承中華文化有怎樣的貢獻

這次刷新的是她自己在去年創造的世界紀錄,2020年7月16日,李子柒在YouTube的訂閱紀錄為1140萬,並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2021》。如今,李子柒再次憑借自己的努力,將訂閱量增至1410萬,刷新自己曾經創造的紀錄,這對於她本人來說更是一次不斷的成長與收獲。

一、不俗的魅力受到央視誇獎

李家有女,人稱子柒,她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向大家傳播自己的妙趣生活,把很多人嚮往的田園生活過成詩一般的感覺。李子柒的視頻充滿濃濃的田園詩意,讓生活在喧囂熱鬧都市的人們無比嚮往。

李子柒在2020年12月10日得到央視新聞點名誇獎,甚至她還被馬來西亞國王邀請做客。下面是央視曾經對她的誇獎

沒有熱愛就成不了李子柒,沒有熱愛也看不懂李子柒。外國人看懂了李子柒的熱愛,也解釋了為何李子柒的很多作品沒有翻譯卻依舊火遍全球。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今天起,像李子柒一樣熱愛生活,活出中國人的精彩和自信!

相關介紹:

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2021年1月25日,短視頻博主李子柒以1410萬的YouTube訂閱量刷新了由她創下的“最多訂閱量的YouTube中文頻道”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號。

李子柒(本名:李佳佳),1990年出生於四川省綿陽市 ,中國內地美食短視頻創作者 。2015年,李子柒開始拍攝美食短視頻。2016年11月,憑借短視頻《蘭州牛肉麵》獲得廣泛關注。2017年,正式組建團隊,並創立李子柒個人品牌;6月16日,獲得新浪微博超級紅人節十大美食紅人獎。2018年,李子柒的原創短視頻在海外運營後相繼獲得了YouTube平台白銀和爍金創作者獎牌。2019年8月,李子柒除了成為成都非遺推廣大使,她還獲得了超級紅人節最具人氣博主獎、年度最具商業價值紅人獎;12月14日,獲得《中國新聞周刊》“年度文化傳播人物獎”。2020年1月1日,李子柒入選《中國婦女報》:“2019十大女性人物”;5月19日,受聘擔任首批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8月,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青聯委員。

閱讀全文

與短視頻是如何助推非議文化發展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