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怎麼發揚醒獅文化

怎麼發揚醒獅文化

發布時間:2022-07-15 00:21:03

① 廣東醒獅文化的特點

廣東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傳統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現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及粵西地區。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廣州市的沙坑醒獅的道具造型特點是:獅頭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表演分文獅、舞獅和少獅三大類。通過在地面或樁陣上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

② 舞獅精神

舞獅(lion dance)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與西域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進行了雙方的商業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還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當時中國中原地帶不產獅子,但隨著接下來的古代中國與西亞、印度等國之間進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獅子來到了中國境內。

獅子體型威武,被譽為百獸之王,而中國一般不受獅患所害,因此民間對獅子有了親切感,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徵,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造成獅形以鎮壓或以示威武。

中國社會歷來以農為本,配合節氣變更與農事生活、各種節日或迎神喜典應運而生,在這些節慶中,人們為了所求生活平安詳寧,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演變下來,這種形式便漸漸具有娛樂民間的意義。隨著人們對獅子的喜愛,就不滿足於立門墩、屋檐、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藝術形象,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於是他們便創造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

民間舞獅活動雖然由來已久,但這門藝術起源卻是眾說紛紜。行家遍翻群書,追根到底也只能從各種記載中悟出一些頭緒,這又包括種種的傳說。其中有:

漢代起源說: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流行。

北魏起源說:

舞獅作為表演藝術,相信成形於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他們特製木雕石頭多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舞獅時進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後因魏帝喜愛舞獅,命令仿製,務實得以流傳後世。

唐代起源說:

在碑使中有關於唐明皇游月殿,獅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後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這故事說當唐明皇游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隻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唐明皇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威武。唐明皇醒後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自此之後,舞獅便流入民間。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詩雲:"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唐代已有獅子舞。

國際上廣泛認同的佛山起源說:在遠古時候,廣東南海郡佛山鎮忠義鄉出現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若銅鈴,青面獠牙,頭生一獨角。這頭奇獸於除夕晚出現,來去如風,專門破壞民間農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鄉眾不勝其煩,因他每逢過年時就出現,於是人們稱之為"年獸",鄉民們就商議消滅"年獸"有智者獻議,用竹篾及紙,紮成奇獸的形狀並彩上顏色。以各種形狀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織成獸身,再集勇士十數人,持鍋等打得響的器具,並由一人手持雙菜刀,立於一圓砧旁准備敲打。他們埋伏於一橋下,該處為年獸必經之地。當年獸出現時,眾勇士一涌而出,擊打樂器發出"鏘鏘"及"咚咚"之聲,如雷貫耳。年獸見了,覺得驚駭而落荒而逃,從此銷聲匿跡,不復出現。為了慶祝驅趕奇獸成功及紀念紙扎獸頭的功勞,村民便於春節將它拿出來舞動。有的人更建議把它命名為舞獅:因為獅是獸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徵。有的也稱為舞聖頭。鄉民除了在新年期間舞獅,也在神誕或慶典上表演,以增加熱鬧的氣氛。舞獅時的樂器便改為鑼鼓,配以一定的節奏各處常見於迎神賽會上作參神拜戶只用,其意思是能鎮宅旺宅、使鬼神降優、合境安寧、五穀豐收。

北獅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為常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為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 疊羅漢,上桿(爬上竹桿), 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徵給予生命。

③ 關於舞獅文化,你有什麼樣的了解呢

這只能證明是種習俗,也許是一種文化,但不能證明它有保證「國泰民安」的功效!如果是這樣,不舞獅,那各國不就「國不泰民不安」啦?!這些都是中國有些人覺得年頭年尾用一種習俗來隱藏他疲憊的心,來調節一年一次的放鬆,來以此作為契機玩一把,狂一把,吃一把,這才是人們的真正用意。不過,現在沒有那麼在意了,濃烈了,執著了。就是因為人們天天可以過大中華三十四個省直轄市,每一個地方都保存著屬於自己的民間文化活動,戲曲、舞龍舞獅、爬龍舟、二人傳等等。風調雨順,人民生活富裕。現在廣泛用於民間春節娛樂,平時也用商業演出。

文化遺產由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保護與宣傳並進,才能真正的傳承!在當今的盛世和更多的民眾參與下,醒獅文化這一個傳統的民間藝術的奇葩應該得到更好的發展。

④ 醒獅的寓意和象徵是什麼

醒獅的寓意和象徵是:吉祥如意、興旺發達、遍地生財。

醒獅的外形威武雄壯、龍騰生風,舞動起來,寓意著吉祥如意和事事平安。

醒獅以獅頭為先,傳統醒獅獅頭的油彩以三國英雄人物劉關張趙馬黃六位人物的粵劇臉譜為基礎,按照粵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設計,不同顏色的臉譜配以不同的裝飾物。同時,按照粵劇角色分為文武兩種獅形,文獅以劉備獅為代表,武獅則以張飛獅、關羽獅為代表。

醒獅的特色:

醒獅是舞獅文化之一,優秀的傳統民俗舞蹈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或店鋪開業,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廣東人會在剛開業的店鋪門前掛一根生菜,意為生財,醒獅會站起來來摘生菜。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表演時,鑼鼓擂響,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

⑤ 對於舞獅文化,你了解多少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有南獅和北獅之分,歷史長久,文化底蘊深厚。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典禮,民間都用舞獅前來助興這一風俗。繁華熱鬧,其實這也意味著安定,安康,同時也是熱鬧非凡。

隨同社會的進步和開展,特別是近幾年,我們遊走在海外的華人,他們把我們外鄉文化帶到了國外,在外國也興起了舞獅子。我們熟悉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有的地方的人們還組織起了醒獅會和舞獅子的組織,以發揚光大中華文化。特別是過節和過年的時分,更是繁華特殊,有舞獅子的活動更有生機。


不論今天怎樣看,我們回憶歷史,瞻望將來,舞獅子都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魅力珍寶,作為一門共同的藝術,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

⑥ 廣東醒獅的傳承發展

醒獅舞在廣東人民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自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傳統項目的醒獅隊,更如雨後春筍般建立,就從南海地區十七個鎮和縣屬機關、企業,便有醒獅隊1800多個;大瀝鎮1990年元宵節舉行的生菜會,就有500多個醒獅隊來賀慶;里水鎮的每一間小學都建有少年醒獅隊;南海縣各鎮更有一些以家庭為單位組成的醒獅隊,三代同堂齊上陣舞獅者,常有之。此外,還有女子獅隊。
廣東醒獅舞不單國內有名,且揚名海外,海外的華人華僑均有舞醒獅的習俗。近年華僑、外國人到南海地區的舞獅館學醒獅、習武者甚眾。這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藝術的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要盡一切努力,把醒獅這一優秀文化藝術傳統發揚光大。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廣東醒獅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⑦ 怎樣發展和傳承舞獅

我覺得先要宣揚這種文化,不能把五獅子當做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事情,讓大家了解到這個舞獅子裡面的文化內涵,文化傳統,文化習俗,這樣大家了解了,可能對這個就更感興趣了,就有更多的人投入其中,這樣就可以發展傳承了

⑧ 舞獅這項傳統曾在中國廣為流傳,舞獅是怎樣走入民間的

表演者裝扮成獅子的模樣,在鑼鼓音樂的伴奏下,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中國民俗傳統當中,認為舞獅可以驅邪,所以每逢喜慶節日、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場合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興。許多年以來,中國舞獅不僅在國內廣為流傳,而且早已風靡世界各地。海外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有中國舞獅。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今天的舞獅主要分南獅、北獅兩種,北師重型,南師神似這典韋。多數專家學者、舞蹈家、武術家和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南師,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廣東省師,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傳統民間舞蹈,更是廣東五院中的瑰寶。

閱讀全文

與怎麼發揚醒獅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