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徽州文化
1、方言
徽州方言又稱徽語, 是《中國語言地圖集》中新劃分出的一種漢語方言,也有學者傾向於將徽語劃歸到吳語里去。徽州方言是廣義上的吳語,可屬吳語徽嚴片。
2、新安畫派
明末清初之際,在徽州區域的畫家群和當時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畫家,善用筆墨,貌寫家山,借景抒情,表達自己心靈的逸氣,畫論上提倡畫家的人品和氣節因素,繪畫風格趨於枯淡幽冷,具有鮮明的士人逸品格調,在十七世紀的中國畫壇獨放異彩。
3、儺舞
儺戲(拼音:nuó xì),也稱為儺舞,是我國長江流域流行的一種傳統舞蹈,舞者戴著各種質朴而誇張的面具,帶有鮮明的巫術色彩,最早是一種祈福和禱告的儀式。
4、生產習俗
徽州舊時各生產行業,如做農、從意、經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規習俗。農村要祭「五穀神」,祈求莊稼興旺;天旱常興「求雨」,素食齋戒,做道場祭拜龍女菩薩;耕牛轉讓時,買主要帶牛繩將舊牛繩換下,叫做「斷索」,表示買賣雙方均不得反悔。
(1)徽州有哪些文化擴展閱讀:
徽州 的建築藝術:
1、民居
舊時徽州城鄉住宅多為磚木結構的樓房。明代以樓上寬敞為特徵。清代以後,多為一明(廳堂)兩暗(左右卧室)的三間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進。大門飾以山水人物石雕磚刻。
2、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徵,是用來標榜功德,宣揚封建禮數的。歙縣多牌坊,這與徽商的發展、興起和程朱理學的發源、影響有著源遠流長的關系。以儒學思想為精神世界主要內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條件成為他們向外拓展生存空間的主要動力。歙縣人少小離鄉背井,外出經商,足跡遍天涯。
3、雕刻
徽州三雕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縣(今安徽省的黟縣、歙縣、祁門、休寧、太平、績溪和江西省的婺源縣)的區域內,具有徽派風格的木雕、石雕、磚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三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世代相傳,有完整的工藝流程,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徽州
2. 徽州文化具體指的是什麼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徽州是時間概念,即從1121年至1911年。徽州這一名稱始於 宋宣和三年(1121年),方臘起義遭到鎮壓,改歙州為徽州。從宋置和三年(1121年)一直到清宣統三年(1911年),徽州這一名稱一直沒有變更,或稱路或稱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留縣,徽州這一名稱隨之也就不復存在。1949年以後設立的徽州專署或仃署,由於管轄范圍不同,已不屈於徽州府這一概念。一府六縣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屬歙、黟、婺源、休寧、祁門、績溪六縣。在長達890年的時間里,這六個縣一直穩定地隸屬於徽州,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3. 徽文化傳統代表有哪些
理學
這是程朱理學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顥、程頤及理學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系徽州篁墩。它從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間,在徽州維系了600多年,對徽州社會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的影響,新安理學核心是倫理常綱,同時也倡導「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的重學思想,「天理為義,人慾為利」,「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理不計其功」的思想和「修內政」,「攘夷狄」的節義思想。
徽菜
南宋年間發端於歙縣,是全國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經濟、文化發達的結果。徽菜重(講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選料精良,製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產地、季節、鮮度、部位、品種等,擅長炒、炸、燒、燉、溜、燜、,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鮮,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風味更加鮮明。名菜有:火腿燉甲魚、紅燒果子狸、清蒸石雞、臭鱖魚、虎皮毛豆腐、鳳燉牡丹、紅燒劃水、香菇盒等。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調之鄉的績溪縣,到外地開飯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國、大中華、大富貴,武漢的大中華等皆是。
建築
它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築界所重視和嘆服。它在總體布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在平面布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牆、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徽劇
這是徽州藝人在明清時期吸收弋陽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礎上,經過衍變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劇風靡全國,已經形成了一個唱、念做、打並重的完美劇種。「四大徽班」由揚州進京,把徽劇推向頂峰。道光年間,徽劇與漢劇結合,產生了京劇。當時活躍在城鄉的徽劇社班有47個,大的社班有藝員180多人,可謂聲勢浩大,繁榮昌盛。
篆刻
徽派篆刻始於明朝的何震。其後著名的有汪關和以程邃為首的「歙中四子」、以黃士陵為代表的「黟山派」。徽州篆刻講究用筆運刀,刀隨意動,章法整齊活潑,一改當時篆刻庸俗怪異、擅改篆字型義、趨向屈曲乖繆的風格。
4. 徽州春節文化活動有哪些
徽州春節文化活動有:
1、除夕:諺雲「趕忙三十夜,清閑初一朝」。年夜飯前,按照徽州的習俗要燃放炮竹,到了午夜,更是除了炮竹聲就什麼也聽不到。現在徽州人的除夕夜,城市居民很多也會選擇在酒店裡吃年夜飯,而農村裡則還是一家人熱熱鬧鬧的一起動手,一定要擺上十幾二十個菜,這才叫過年,這才是重面子的徽州人。
2、春節:大年初一,大家都穿戴一新,幼輩向長輩拜年,大家依次向祖宗拜年,同輩之間也互相恭喜。這一天,講究忌諱,不動刀剪,不拿針線,不下鍋煎炒(忌吵),不沾掃帚,不向門外潑水,不打碎杯碗器皿,不打罵兒童。認為犯忌為不吉,本年就會有破財、生病及其他災禍。祁門縣還有「喊年」的習俗。
3、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家家戶戶吃元宵。晚上還要送祖宗回山,在祖宗畫像前擺上酒菜,焚香祭拜,家家戶戶還要張掛彩燈,徽州區岩寺鎮的元宵戲燈最為盛行。
2、正月初一最為隆重。人們天不亮就起床了,身著新衣。早上6點要整點放鞭炮,同村人家有的爭著早打,說是搶財。
3、從初二起,就要去親戚家拜年了。這種拜年十分講究。要先到最親的親戚家去,如姥姥家、舅舅家,岳父家,然後再按親疏情況一家一家地拜。拜者要帶禮物,受拜者要設宴款待。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興拜年,有時受拜者還要根據情況進行象徵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結束。
5. 古代徽派建築有著哪些文化背景
印象中的徽州,就該是高高的馬頭牆,四四方方的露著天井的院子,黑色的瓦,白色的牆,在徽州的微微細雨中斑駁著,模糊著,像一幅寫意的中國畫,不用多言,自能體會當中的詩情畫意,時光流轉。但是徽派的建築到底是在什麼樣的文化背景中慢慢形成並發展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呢,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
而徽州的柔風細雨,區別於北方的風沙漫天,它需要一種和諧與環境的建築來安放徽州人的種種情思。而簡單典雅的黑白,利落的線條就組合成了現在的徽派建築,外表像詩一樣賞心悅目,內里的各種木雕石雕又把精緻提現到了極致
徽州的煙雨,徽州人的性格都與徽派建築息息相關。也只有人傑地靈的地方才能孕育出優秀的文化,我們需要走出去看看大好河山,處處都是美景。
6. 什麼是徽州文化有哪些特點徽州文化的成因有哪些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代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而不等同於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個文化圈組成)。
徽州即今黃山市、績溪縣(今屬宣城市)、婺源縣(今屬江西上饒市)。
徽州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有整體系列性等特點,深切透露了東方社會與文化之謎,全息包容了中國後期封建社會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是後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學術界對其的研究,至少經歷了大半個世紀,與敦煌學和藏學並稱為走向世界的中國三大地方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