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梅里雪山有野獸嗎過幾天我准備去梅里雪山探險
雲南:西丹世隔絕的雨崩(圖)
--------------------------------------------------------------------------------
(2004年10月09日)
特別生態說明:生活在這里,藏民祖祖輩輩堅守著一個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信條,從不亂砍亂伐森林,亂獵動物,也不允許外來人破壞他們的規矩。為了盡可能減少佔用土地,減少對大自然的索取,兄弟、姐妹和父母之間從不分家、不分土地、不分牲畜,人口始終保持低增長。
當秋天人們收割完田中最後一壟莊稼的時候,一年中朝拜神山的日子跟著就來了,我和幾個朋友也想在這樣的季節里到神山聖瀑去朝聖一次。於是,我們不經意地闖入了幾乎是與世隔絕的雨崩村。
雨崩在瀾滄江對面一座大山的後面,是梅里雪山懷抱中的一塊聖地。「雨崩」在藏語中意為經書,其名與離雨崩村不遠的天造「石篆天書」的勝境有著天然的聯系。去雨崩的路在西丹村的溫泉前打了個結,餘下的20公里是一條千百年來由朝聖者用腳一步一步踩出來的山道。途中森林密布、險象環生,人少或是天晚了就是當地人也不敢冒險前往。而進山的馬幫是要在西丹村集結的。
西丹村散落在梅里雪山山腳的一個緩坡地帶,農舍是藏區那種雕樓,環境優美。西丹村的溫泉在當地很有名氣,不可不浴。那是一股從梅里雪山山腹中噴涌而出的熱泉,在森林中蜿蜓流淌,熱氣升騰。公路的盡頭有一溜尖頂的小木屋,打開龍頭就有熱泉流出。泡於池中,閉目聆聽林中的鳥語,有一種恍若隔世的舒坦。
溫泉旁有一幢二層木屋,看房大嫂領著我們看了住的房間,告訴我們伙房在哪兒、蠟燭在哪兒,不要把不是自己的東西帶下樓去,否則樓下的阿黑不會答應。然後每人收了10元錢,丟下我們回村裡去了。
阿黑是只藏獒,長得像頭小氂牛般壯實,主人一走就忠實地卧在樓下。森林中一有響動就爬起來在樓下來回走動,把條粗壯的鐵鏈拉得嘩嘩直響。我們有阿黑這只藏獒的守護,就不怕嗅香而來的野獸了。可每次上下樓梯還是要看看阿黑的臉色,特意把兩只手晃前晃後地,彷彿告訴它,我們真的什麼也沒拿啊。
進山的馬幫是西丹村的,出發前,馬幫頭讓我們每人抓了一個鬮來決定各人的坐騎。我抽到的是匹壯騾,牽騾的是個胖胖的藏族姑娘,一路走一路唱著抒情的藏歌,清亮的歌聲沿路飄落在林間。這條由雨崩村山民和朝聖的人們走出來的山道,離開西丹溫泉後就一直向上,呈之字形攀升。穿行在原始密林之中,就像走進了一個巨大的自然博物館。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自然景觀也隨之變化。山澗森林莽莽蒼蒼,山下是似錦的田園風光。
馬幫每爬行一二百米,騾子就要停下來喘息一會兒。空氣中的含氧量越來越少,我開始恍惚起來,世間的一切都變得如此簡單。就這樣,我們沿著這條山道走了約四小時後,終於越過雪線到達了海拔3900米的上那宗拉埡口。透過皚皚白雪中的經幡,眼前晃動著一座座美麗的雪山。
路是在夕陽西下時、整個雨崩處於圖畫般的壯麗神境中走完的。雨崩村是梅里雪山中海拔最高的一個村寨,分上村和下村,共有25戶藏族人家。生活在這里,藏民祖祖輩輩堅守著一 個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信條,從不亂砍亂伐森林、亂獵動物,也不允許外來人破壞了他們的規矩。為了盡可能地減少佔用土地,減少對大自然的索取,兄弟、姐妹和父母之間從不分家、不分土地、不分牲畜,人口始終保持低增長。所以,在雨崩的一草一木都較好地保持了原生態的樣子。
每年從12月到來年4月底,大雪就封住了進出的山路,人們只能呆在屋裡圍著火塘打發時光。一年中只有入秋至冬季大雪封山之前,雨崩才會一改平時的寂靜,來自藏區各地的藏民紛紛踏著秋天的金黃而來,瞻仰神山帶走聖水。
阿英布家的客棧位於雨崩下村進山朝聖路旁的最後一戶人家,站在客棧的二樓上,可見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彎彎曲曲地從門前流過,大片的草地蔓延在雪山腳下森林的盡頭,神女峰及五冠峰近得連呼吸都感覺得到雪山的氣息。阿英布是個23歲的藏族小伙,在縣城上過初中,是村裡為數不多會說漢語的人,和父親、母親、哥哥阿青布及嫂子一起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里。除耕田放牧外,還經營著一家小小的客棧,客源主要是藏區到這里來轉山的藏民以及少量像我們一樣的人。
阿英布曾陪哥哥到昆明看過病,所以,「見過世面」的他回家後再也閑不住了,把家裡僅供轉山人住的客棧大通鋪進行了改造,在二樓隔出小間房屋,從縣城買回棉被毛毯,讓外面的旅遊者在這里也能找到住宿的地方,並開了雨崩有史以來的第一間雜貨店。
入夜,在阿英布家客棧二樓上依欄仰望梅里夜空,天上繁星點點,一絲絲白雲從泛著藍光的雪山上飄過,幻化出無盡的想像空間,實為人間仙境。天剛放亮時,我們越過門前的小河,穿過草叢灌木,想著昨天有人在上村的森林中撞見狗熊的傳聞,提心吊膽地鑽入了銀川倒掛的原始森林,向神瀑爬去。
在夏季高山牧場放牧人的小木屋中,我再次見到了康巴人的蹤影。他們剛吃完早餐,准備進山到神瀑去沐浴聖水。我跟隨著來自西藏芒康縣幫達村的這個14人大家庭一起向著聖山走去。 2l歲的吳金俊美是一個長得和他名字一樣英俊的康巴漢子,他是第二次來梅里雪山轉經了。第一次途中碰上了下大雪,接著就是冰凍,有一個同村的大哥從冰上滑了下去,翻著跟頭就下山了。找到他時,他的臉上安詳極了。吳金俊美說:「在轉經的路上走了是件幸福的事」。
接近神瀑時的路更加險峻,許多地方需手腳並用才能爬上去。山脊的闊葉林中掛滿了在風中飛舞的經幡,轉經人把自己身上的衣服、帽子、頭巾、首飾、佛珠等物系於路旁的高山灌木上,寒冷的風中誦經聲此起彼伏。在這里,大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物垂直帶譜,樹種出現了有規律的交替,往上依次是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暗針葉林,變化非常明顯。
我氣喘如牛地爬過了高山荒漠地,從側面越過冰川到了 450O米朝聖之路的盡頭。仰頭只見飛瀑懸掛在數十丈高的峭壁之上,如銀河傾瀉,練舞碧空。飛灑而下的水簾在陽光下霞霓升騰,變幻萬千,遠看如素帛飄飛,近看似明珠垂落。一排排、一隊隊轉山人沿山脊、過水簾、貼山壁一圈、三圈、五圈地在神瀑下轉經,有的念著卡瓦格博,有的高唱贊歌,曲調激昂優美,盪氣回腸。
站在神瀑前向南遙望,神女峰下冰谷縱橫,百川掛壁。據說雨崩瀑布是卡瓦格博的山神從上天取回的聖水,能消災免難,賜福眾生,還能占卜人的命運。作惡多端或行為不軌的人若是來到神瀑之下,神瀑就會霧化成水氣,不會灑落到此人的身上。
雨崩上村在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的左側,穿過一片原始森林再翻過一座山,就能到達當年中日聯合登山隊的大本營,在這里可近距離觀賞卡瓦格博的偉岸雄姿和高山牧場的秀麗風光。
「徒步者之家」是家家庭客棧,位於上、下雨崩村之間,店主阿那主是雨崩上村的一個英俊青年,和父母、弟弟、妻子生活在一起。「下榻」 徒步者之家是種享受,清亮的雨崩河從房前流向遠方。在客棧的房間里,透過窗欞就能看到三座雪峰。清晨日照金山,夜晚秋高氣爽。
年初曾和我們一起去過雨崩的一個女孩又去雨崩了,聽說她做了個志願者,在雨崩宣傳環保知識,培育村民的環保意識,著手修建一些垃圾回收點。女孩在村裡組織起了一支藏族傳習文化表演隊,讓老輩人把他們傳統的歌舞傳授給村裡的年輕人。在打給她的電話中,我隱約聽到了屋外傳來的歌聲,高亢激昂,藏味十足。我知道,我要重返雨崩村,明天就出發。
不知道是不是那裡
『貳』 梅里雪山游覽人多嗎
多,但是絕對沒有人挨人,因為雨崩不通公路。住宿費旺季可能會漲一點,但也只是一點。雨崩現在小旅店很多,選擇范圍大。
『叄』 打破「一夫一妻制」的村莊,全村只有22戶,風景卻美成了畫,在哪裡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各地各有其風俗文化,自古以來有許多落後的風俗習慣,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還是有一些落後的地方,仍然堅持這種習俗。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由於法律的限制,我們只能實行一夫一妻制,但是中國有一個地方,一直實行一女二夫制,這個村子裡只有22戶人家,一度被稱為世外桃源。
▲旅遊改造後的村莊景觀
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會有這樣的落後文化,我們應該盡早去發現,及早改善,這樣才能促進社會更好的發展。但即便如此,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哪一個新的意外?不要讓自己這一生白白浪費了,那就努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富二代。
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堅持自己的夢想,在追尋夢想的路上堅守自己的本色,腳踏實地地走向成功的彼岸。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芒!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
『肆』 看梅里雪山一般要住哪個地方,有沒有推薦的客棧酒店
看梅里雪山一般是在飛來寺或者霧龍頂村,兩個地方看雪山都無遮無擋,霧龍頂村距離雪山遠點,飛來寺距離雪山比較近點。兩個地方的客棧都非常多,可以慢慢地去問。我當年去的時候是住在飛來寺的梅里神山酒店,只能說還行吧,價錢還算便宜。主要是房間正對雪山,推開窗就見神山(那條街的酒店都是這樣)感覺很好。
『伍』 徒步梅里雪山的問題!
樓主說的梅里應該就是雨崩了,在雨崩可以近距離看到梅里雪山的最高峰卡瓦格博,那邊現在沒有那麼荒蠻了,一路上都有住宿的地方,不需要帶帳篷,但是雨崩住宿條件很差,我們住的徒步者之家的普間,床是搭起來的,而且好多房間是搭了一個雙人床,而不是兩個單人床,如果不是夫妻可能有點不適應,嘻嘻。
一路都是盤山路,還會時不時來個落石塌方一類的,我是覺得很危險,但是司機好像都很熟的樣子(我們的司機超牛哦,贊一個)
不知道七月份是不是雨季,如果雨季我不建議你去,去雨崩徒步的路上下雨太危險了,那個山挺陡的。
不知道為什麼一樓的朋友說要帶帳篷,可能是行程沒有安排好吧,樓主可以上網查查戶外俱樂部提供的「雨崩六日」的行程,完全不會露宿街頭哦。
沿途可以住宿的地方:奔子欄、飛來寺、雨崩,兩個住宿地之間一天絕對能趕到,除非發生意外。
再說了,在雪山附近露宿會被凍死的吧。
『陸』 梅里雪山在哪裡
梅里雪山在西藏察隅縣東部與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境雲嶺鄉西部。
梅里雪山,是位於西藏察隅縣東部與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境雲嶺鄉西部的一座南北走向的龐大的雪山群,全長有150公里。
它在藏區稱卡瓦格博雪山,「梅里」一詞為德欽藏語mainri漢譯,意思是葯山,因盛產各種名貴葯材而得名。同時它也是雍仲苯教聖地,和西藏的岡仁波齊、青海的阿尼瑪卿山、青海的尕朵覺沃並稱為藏傳佛教四大神山。
梅里雪山的宗教文化:
梅里雪山在藏民心中是一座聖山,藏語中稱為「絨贊卡瓦格博」。主峰說拉曾歸面峰,其左邊的山峰有布窮松吉吾學、再北為扎堆吾學,被稱為無敵降魔戰神。
其右依次為帕巴乃丁吉著、巴烏八蒙、吉娃仁安,再往南就是身姿優美的女神峰緬茨姆,緬茨姆是卡瓦格博峰之妃,大海女神,葯王的侄女,又有傳說為麗江玉龍雪山之女。
藏區稱卡瓦格博峰為「絨贊卡瓦格博」,絨:指河谷地帶;贊:屬於很厲害的神;卡瓦格博:白色的大雪山;整個意思為:聖神的白雪山峰。
『柒』 玉龍雪山和梅里雪山哪個更值得去
玉龍雪山和梅里雪山都是雪山中的珍品,如果只是休閑旅遊,去玉龍雪山較好;如果想真的探尋大自然的奧妙和藏文化的精髓,就去梅里雪山。
玉龍雪山是位於中國雲南省麗江西北的山脈,雪山呈南北走向,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世界上北半球緯度最低、海拔最高的山峰。雪山的13峰終年積雪不化,如一條矯健的玉龍橫卧山巔,有一躍而入金沙江之勢,故名「玉龍雪山」。玉龍雪山自然資源豐富,最具觀賞價值的屬高山雪域景觀、水域景觀、森林景觀和草甸景觀,這些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每年吸引著無數的遊客到此觀光游覽。2001年,玉龍雪山被評為4A級旅遊景區,2007年5月成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梅里雪山在藏區稱「卡瓦格博雪山」,當地的藏族人民為它命名,賦予它神性,又與它世世代代保持著血肉聯系。「梅里」一詞為徳欽藏語mainri」漢譯,意思是「葯山」,因盛產各種名貴葯材而得名。於2009年7月份成立,並於同年10份正式開園。公園總面積為960平方公里,地處滇、川、藏三省結合部,是大香格里拉旅遊區和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腹心地,是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西邊約20千米的橫斷山脈中段怒江與瀾滄江之間,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稱為「太子十三峰」,主峰海拔高達6740米,是雲南的第一高峰。海拔6740米的主峰至今仍是人類未能征服的「處女峰」,也是唯一一座因文化保護而禁止攀登的高峰。梅里雪山是雍仲本教聖地,雍仲本教有四大神山之說,主要有阿里的崗底斯山、林芝的本日神山,昌都的孜珠山、德欽的梅里雪山。梅里雪山是一座神山,和西藏的岡仁波齊、青海的阿尼瑪卿山、青海的尕朵覺沃並稱為藏傳佛教四大神山。
『捌』 達斡爾族分布地,達斡爾族人口多少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是131992人。
達斡爾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鄂溫克族自治旗一帶;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遼寧省等地。
達斡爾族居住地最早記載為討浯兒河(今洮兒河),明初遷往黑龍江以北;17世紀中葉因中俄邊疆戰事,清政府為鞏固後方,達斡爾族最初遷往嫩江流域,少部分仍留在今外貝加爾一帶。後因清政府征調青壯年駐防東北和新疆邊境城鎮,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分布的狀況。
發展:
1952年7月,中共黑龍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決定,在龍江縣達斡爾族聚居的卧牛吐建立達斡爾族自治區。
1956年9月,齊齊哈爾市政府決定,將原龍江縣虎爾虎拉區、達呼店區、卧牛吐達斡爾族自治區以及榆樹屯等4個農村區合並,成立縣一級的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是中國現有的五個城市民族區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的達斡爾民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