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溫州文化宮在哪裡(詳細地址)
文化宮在開太百貨向北30(五馬街口方向)米,右邊一條巷子進去30米就到。
② 溫州古城有哪些歷史故事
溫州歷史: 溫州古代稱甌越。還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恆燠",故名溫州。
秦統一全國後屬閩中郡。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都地。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設在甌江下游北岸今永嘉縣甌北鎮境內,是為溫境建縣之始。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置永嘉郡,郡治設在甌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區),是溫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溫州,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辛亥革命爆發,1911年11月8日溫州成立"軍政分府",隸浙江軍政府。 溫州古稱「甌」,早在4000多年前,這里就有原始甌人繁衍生息。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 。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 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 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市。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並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瑞安、樂清2市(縣級)和永嘉、 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
南宋時溫州在農業、造船、采礦等方面發展很快,並成為對外貿易口岸之一,此後溫州一直為歷代路、府所處。
由於土地肥沃,山海兼利,溫州物產十分豐富。已發現礦藏有鉛、鋅、錫等40多種,探明大小礦點300多處,明礬石儲量達2.2億噸,有「世界礬都」之稱。
溫州素以奇山秀水揚名海內外,境內雁盪山和楠溪江被定為國家級風景區。北雁盪山號稱「寰中絕勝」,總面積460平方公里,有7個景區,500多個景點,奇峰怪石,移步換景,瀑飛泉涌,洞壑幽深,古人詩雲「欲寫龍秋難下筆,不游雁盪是虛生」。楠溪江100多公里曲折的江流,清澈澄碧,有36灣72 灘,灘灣風光四時晨昏變幻多姿,保持著田園式自然生態風光。沿岸還有古建築和大若岩等著名景點
溫州有泰順的「承天雪龍」、永嘉的「烏中早」、樂清的「饜盪毛峰」等珍品名茶,多年來中外馳名。
被稱為「神水」的泰順承天氡泉泉水含氡量高,是浴療、旅遊兼得之地。
溫州烏岩嶺自然保護區內至今還保持著原始生態,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溫州的西雙版納」。
溫州位於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浙江省的東南部,東瀕東海,南接閩北,西與麗水地區相連,北與台州市毗鄰,是浙南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1984年被國務院列為進一步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轄鹿城、甌海、龍灣3區和樂清、瑞安2市及洞頭、永嘉、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個縣,總面積11784平方公里。總人口720萬,市區人口80萬。
溫州山川秀美,風光綺麗。
溫州山水甲東南。溫州的山脈有洞宮山、括蒼山、雁盪山等山脈,群山峰巒疊嶂,青翠欲滴。山體主要由流紋岩和凝灰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由於長期受流水侵蝕,或地震影響,山體崩塌形成了無數奇峰、異洞、怪石、陡壁、峽谷、飛瀑。奇特的造型,優美的神韻,深遂的意境,令人不能不慨嘆天工造物之美。
溫州河流眾多,主要有甌江、飛雲江、鰲江三大水系,這些溪流由西向東注入東海。其中甌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發源於慶元縣的鳳陽山,全長388公里,流域面積1.8萬平方公里,其上游轉折迂迴於崇山峻嶺形成許多急流險灘,下游北岸為永嘉、樂清,南岸是溫州市區。江面寬闊,由於江流海潮相互激盪,彼此消長,泥沙沉積,形成了西洲島、江心嶼、七都塗、靈昆島四個江中沙洲,苑如玉帶上的翡翠,給美麗的溫州城增添了許多資色。
溫州氣候宜人,物產豐饒。
溫州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照足量,雨水充沛。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 7.6℃,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7℃,全年平均氣溫18℃,無霜期約280天,年降水量1100~2200毫米。溫和濕潤的氣候,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沿海平原是溫州主要產糧區,一年三熟,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柑桔、茶葉、枇杷、楊梅、甘蔗等60餘種,西部山區有大量的林產品資源。溫州海域廣闊,海岸線長達355公里,有洞頭、北麂、南麂、樂清灣等漁場,海水魚有帶魚、黃魚、鰻魚、鯧魚、鱸魚等370多種,還有近百萬畝的淺海灘塗,養殖著蟶、蚶、蠣、蝦、蟹等海洋生物。
溫州鍾靈毓秀,人傑地靈
歷代名人輩出,旅遊資源豐富。擁有雁盪山、楠溪江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烏岩林、南麂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7個省級風景區,8個市級風景區。旅遊景區面積佔全市土地面積的1/5強。
溫州地名傳說
溫州東門外漲橋頭,住著一個叫柳美兒的人。他平日靠賣青鹽橄欖維持一家人生活。一年到頭勤力省徑,還是雙手空空。
這一年十二月三十日,財主人家都放炮仗,擺分歲酒,快快活活過年。柳美兒一家呢,鑊灶冰冷,細兒哭叫,他老安掛著眼淚,只是嘆氣。柳美兒怕別人來逼債,起五更就溜到外面避債去了。
他走呀走,走到一座土地殿前,腳剛伸進殿門,只見神櫥下早宿著一個人。柳美兒問他在這里做什麼,那人說自己姓花,住在西郭外,因做木材生意虧了本,只得到這里避債。柳美兒一聽,也把自己欠債避難的事對他講了。姓花的就問他欠多少債,柳美兒說欠了五十個銀番錢。姓花了聽了忙說:"老弟,這五十個銀番錢好解決,呶,我身邊還有,你先拿去還債,走歸與家人團聚。"柳美兒說:"人客,勿開玩笑,你自欠的債也還不了嘛!"姓花的講:"哎呀,我不是欠幾十,是好幾百呀,東借西借還是湊不攏。唉!兩家受苦,不如我一個人受苦好。老弟,勿推三阻四了。"
柳美兒見他恁講,就收下了錢。一走歸,那班討債的人正擠在房間里,見他進來,都圍攏討債。柳美兒兜里有錢,也就客客氣氣地一個一個還清了債,打發他們走了。
討債的走完了,柳美兒從兜里摸出銀番錢點一點,還剩下十五個。他老安見柳美兒還了債,覺得奇怪,問他這些錢是哪裡來的,柳美兒就把經過講了一遍,老安說:"世上還有恁好的人,真是難得啊!哎,你快去把他請來一起過年。""講是講是!"柳美兒邊講邊摸出五個番錢,吩咐老安買菜、舀酒。他自己跑去請那個大恩人。
一會兒,大恩人請到了,柳美兒老安也從菜市場里買來了一條大鯉魚,鯉魚活鮮鮮的,嘴還一張一合地動著。柳美我拎著魚,走到後門塘河埠頭去剖魚。正想動手刮鱗,哪曉得的一滑,魚掉到河裡去了。他就跳落水去摸,左摸右摸,魚就是摸勿著。奇怪了,腳下怎麼會有啷啷聲,他雙手伸到腳下去摸,摸上來一看,哎呀,是光溜溜的銀番錢啊。柳美兒快活煞,還叫姓花的恩人一起摸,兩個在塘河裡摸了半日,摸了滿登登三四籃兒。
柳美我得到了這些錢財,就對姓花的恩人說:"這財應該是你的,你拿去還債吧!"姓花的講:"動勿得,這財是你先摸到的,歸你!" 兩個推來推去,柳美兒老安講了:"勿推,勿推,聽我說,若不是恩人,勿講會得來恁多銀番錢,這年還不曉得怎麼過呢!錢嘛,依我看,你拿一半還債,另一半呢,不如拿來翻修這條塘河。 "
兩個人一聽,都覺得這辦法好,第二日就僱人來修塘河。塘河修好了,地方人都講他兩個人品德好 ,就把這條塘河叫做花柳塘,到現在大家還是恁叫呢。
"五馬街"的由來
很久以前,溫州五馬街不是叫五馬街,也勿曉得叫什麼。聽講,住在四圈的老百姓,每日夜裡都聽見一陣陣"得得得"馬跑過的聲音。開門一看,又不見馬的影子。
那時候,這條街上住著一個打草鞋的老人。老人屋外有一塊石頭。每日打草鞋時節,他把草放在這 塊石頭上慢慢捶軟。 石頭是青色的,因為捶得長久了,光溜溜,也蠻好看。
一日,有個人看見這塊石頭,就去對老人說:"老伯伯,你這塊石頭賣給我吧,我給你五兩銀子!"老人聽了有些奇怪,搖搖頭:"我勿賣,這塊石頭是我捶了好多年,捶熟了,捨不得賣。 好多看熱鬧的人都覺得這人要花恁多的銀子買一塊石頭,實在奇怪。 那人走了。 老人不放心,怕石頭被人偷去了,就把石頭搬到屋裡來。過了三日三夜,那個客人又來了。他帶來更多的銀子,想請老人將石頭賣給他。那客人一看石頭沒有了,很著急,趕緊問老人。老人告訴他,已經搬到屋裡來了。"幾日了?"那客人慌張地問。"三日三夜。"老人說。"唉!"那客人嘆了一口氣,說:"現在你就送給我,我也不要了。我是采寶客。我看到你這塊石頭上有五匹馬,石頭放在外面,馬日日有露水喝,又吃了你日日捶的草,所以長得活潑健壯。現在你把石頭搬到屋裡,五匹馬沒有露水喝,一定都渴死了。"
說著,那采寶客就把石頭一翻,果真石頭上有五匹馬的影子,只是不動了。 聽的人都為老人嘆可惜,說他運氣不好。老人呢,一點不在乎。他說:"以前我不曉得它是寶貝,我當做寶貝恁愛它。現在這五頭馬不動了,我捶還是照樣便當,還象塊寶貝嘛!" 以後老人照舊勤勤懇懇打草鞋賣,照舊用這塊石頭捶草,一直到死。老人死後,大家叫老人住的這條街為五馬街
③ 溫州傳統文化有哪些
溫州文化是海洋文化與農業文化的混合物
費孝通先生說溫州地區的歷史傳統是「八仙過海」:是石刻、竹編、彈棉、箍桶、裁縫、理發、廚師等百工手藝人和挑擔賣糖、賣小百貨生意郎周遊各地,掙錢回家,養家立業。這些飄泊異地的手藝人和商販同居家耕地的農家女結合,是藝商與農業的結合。這是溫州模式的靈魂,從而有異於蘇南模式。然而,溫州的商業為什麼繁榮?從溫州特殊的地理位置看,溫州地處東南沿海和甌江下游,自古以來,既是傳統農業生產大為發展的地區,又是一個貿易發達的沿海地區。溫州這種區域性的商業特徵,跟大海有著深層次的聯系,溫州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海洋文化。
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沿海地區較之內地優先發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依託良好的港口條件,憑借發達的海上運輸。北宋時期,溫州就已經是一個工商業繁榮、海上交通、貿易發達的城市,為全國11個造船中心之一,北宋末年,溫州造船的歲額達六百艘,與明州(今浙江寧波市)同居全國首位。這種情況提供了溫州人漂洋過海的方便,一些溫州商人隨貿易商船去國外經商;有的則客居那裡經商。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1000年前的北宋時期就有溫州人移居海外了。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溫州人紛紛飄洋過海到日本、東南亞、歐海諸國經商謀生,到建國前就有華僑3.8萬人。海上交通的發達給了溫州人外出謀生的機會,也逐漸鑄造了溫州人四海為家,喜歡闖盪的個性,這是溫州人精神中最深刻的根源。
但基本上,溫州古城是個傳統化、鄉村化的城市。自宋代始,江南因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使不願受少數民族統治的北方人民大量南下,「四方之民,雲集二浙,百倍常時。」溫州人口也急劇增加。至南宋中期的淳熙年間溫州人口則驟增至九十多萬人。墾田面積大大超過前代,畝產增加,「上田收米三石,次等二石」。傳統農業血緣、地緣等鄉土關系所形成的慣例、習俗對溫州經濟與人民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這也給溫州模式家族制特色的形成設下了伏筆。
大海文化與鄉村文化的交融在一定的條件下就孕育了獨特的溫州模式。在傳統計劃體制下,溫州人隱藏著的闖盪沖動不曾熄滅過,而在溫州農村,尤其是東部平原沿江沿海地帶,在制度的灰色區域內,積淀巳久的小商品意識,經商沖動,以及農村中孕含著的市場因素一下子煥發出來。正如金祥榮、朱希偉所言,溫州的商業文化與傳統計劃經濟的意識形態之間存在難以彌合的裂痕,一旦傳統計劃經濟意識形態剛性有所松動,便會尋找自身發展的突破口,形成對傳統計劃經濟意識形態的「背離」,這是溫州推行准需求誘致型制度變遷的重要動因。溫州小商品從一開始就繞開當時計劃經濟嚴格的產品范圍,以市場為起點和歸宿,市場和商品相互刺激,形成良性循環。因此,溫州模式不是產生於城市中心,而是在溫州廣大農村城鎮產生的。
④ 溫州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1、三朝。結婚和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都叫「三朝」。後者俗稱「三日兒」。洗生婆要在「三朝」為嬰兒洗浴、更衣和檢視臍帶痕。外婆家要送禮,內有壽桃、紅蛋、花生、福壽糕及四季衣物。主家要擺酒請洗生婆和女客。
2、芥菜飯。農歷二月初二,溫州素有吃芥菜飯的習俗,謂可以防止生疥瘡。《瑞安縣志》記載:「取芥菜煮飯食之,雲能明目,蓋取清精之義」。芥菜飯佐料有肉絲、香菇絲和蝦米等。
3、吃巧食。每逢七夕吃「巧食」習俗。「巧食」是米粉拌紅糖、蘸芝麻製成,有舌形、指形等。夜把「巧食」拋在瓦背上,酬謝喜鵲搭橋之功,並望多給人間報喜。
(4)溫州古城文化在哪裡看擴展閱讀:
1、溫州歷史悠久,有豐富的文化遺存。甌越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等源遠流長,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造型藝術、民間美術、民間手工技藝、民間習俗等有著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
2、自2005年非遺保護工作全面開始以來,通過溫州市性普查,共確定非遺線索55萬余條,有價值項目27000餘個。在此基礎上成功申報和公布樂清黃楊木雕、細紋刻紙、溫州鼓詞、泰順的葯發木偶、永嘉崑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17項,省級78項,市級22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國家級6人,省級64人。
⑤ 溫州有哪些古建築可以體現溫州的歷史文化
4-1-4 保護框架內容為:「環」、「線」、「片」、「點」的保護
「環」:一環,指溫州山水城市格局,主要由構成古城山水「環」的海壇山、華蓋山、積谷山、松台山九山河、郭公山和江心嶼及小南門河、甌江、勤奮河、九山外河、花柳塘河組成。
「線」:十線,指古城內主要的空間景觀骨架,包括譙樓——江心雙塔、譙樓——華蓋山、譙樓沿公安路——五馬街、江心雙塔——信河街與江濱路口、江心西塔——郭公山、江心東塔——海壇山、郭公山——松台山九山河、海壇山——華蓋山——積谷山、五馬街——松台山、五馬街——積谷山共十條視廊保護線。
「片」:八片,指古城內文物古跡較集中,並能較完整地反映溫州傳統風貌和地方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並有一定規模的歷史文化保護區,包括海壇山歷史文化保護區、華蓋山歷史文化保護區、積谷山歷史文化保護區、郭公山歷史文化保護區、松台山九山河歷史文化保護區、江心嶼歷史文化保護區、解放北路歷史文化保護區、五馬街歷史文化保護區,共計八個歷史文化保護區。
「點」:指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點和優秀歷史建築。
⑥ 求溫州古城歷史(要有地方和歷史背景)
溫州人被稱為"中國的猶太人",天生會做生意,溫州,已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而且還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的象徵。這里的人們從小就確立了賺錢致富的志向,他們立志要當老闆,成為能夠真正挺起腰桿的有錢的中國人。他們執著於賺錢、自立自強、敢想敢幹、艱苦創業、永不言敗;他們四海為家,敢為人先,有市場的地方就有我,有我的地方就能拓出一片市場;他們白手起家,運籌帷幄,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調動資金和商品,為國家的富強、為自我的發展承擔一份責任。 溫州人的膽識和智慧、冒險精神和文化基因,讓中國和世界刮目相看。那麼,是什麼造就了溫州人?是什麼使溫州人成了特殊的創業群體?同樣是中國人,同樣的社會制度,同樣的教育制度,同樣的開放政策,溫州一不是特區,二沒有多少華僑,近代也沒有被劃為租界,根本沒有深圳、廣州、上海的優勢,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使溫州人從中華民族中脫穎而出?
原來,是溫州的風水所致!
要了解這一點,就不能不提到風水學祖師郭璞。他衣冠墳地就在一處南京玄武湖畔的,另外一處在鎮江金山
郭璞,我國東晉時代的學者、文學家。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父郭瑗,晉初任建平太守。西晉末年郭璞預計到家鄉戰亂將起,於是避地東南。過江後在宣城太守殷佑幕下任參軍,後又從宣城東下,被當時任丹陽太守的王導引為參軍。晉元帝即位後,任著作佐郎,遷尚書郎。後任大將軍王敦的記室參軍。郭璞因預測王敦圖逆必敗,被王敦誣為朝廷奸細而殺害(後王敦果叛逆而被誅)。追贈弘農太守。郭璞在古文字學和訓詁學方面有頗深的造詣,曾注釋《周易》、《山海經》、《爾雅》、《方言》及《楚辭》等古籍。相傳從河東郭公,授青囊九卷,洞悉陰陽、天文、五行、卜筮之事。亦有傳說郭璞系得青烏子所授。有傳說青烏子即東漢張天師。璞於元帝時會召為『著作佐郎』,帝崩,璞亦以母喪去職。世傳《葬書》、《青囊經》為其遺作。郭璞是歷史上第一個給風水定義的人,他在《葬書》中雲:「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後人都視郭璞為風水史上之鼻祖。
歷史上溫州的建城是由東晉郭璞所設計,據明•嘉靖《溫州府志》記載,溫州在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決定修建郡城時,恰巧郭璞客寓溫州,故請他「為卜郡城。」。溫州郡的城建,按風水原理,應建在甌江北岸,坐北朝南,象現今的杭州一樣。郭璞經過實地堪察,對南北兩岸的土壤取樣比較,發現同等容器的土壤,北岸的土輕,南岸的土重,遂決定建在南岸。郭璞當時登上南岸的「西郭山」(今郭公山),「見數峰錯立,狀如北斗,華蓋山鎖鬥口,謂父老曰:若城繞山外,當驟富盛。但不免兵戈水火。城於山,則寇不入斗,可長保安逸。因城於山,號斗城。」其中華蓋、松台,海壇,西郭四山是北斗的「斗魁」(北斗的四顆斗星稱魁),積谷,翠微、仁王三山象「斗構」(斗柄三星稱構)。另外的黃土,靈官二山則是輔弼。 他又設計在城內開鑿二十八口水井,象徵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以解決城內人民的用水。郭璞還考慮到如果發生戰爭,城池被包圍,斷了飲水,更在城內開五個水潭,各潭與河通,最後注入甌江。郭璞說是「城內五水配於五行,遇潦不溢」。
50399 距離郭璞七百多年後,北宋的方臘聚眾起義,勢不可擋,起義軍三個月內接連攻陷今建德、歙縣、杭州、金華、衢縣、麗水六縣市,但起義軍挾其聲威,圍困溫州四十餘日,始終不能破城,只得撤軍。 到明朝嘉靖年間,倭冦屢屢侵犯我沿海今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各地,攻陷城池無數,嘉靖三十四年(1535)攻入杭州,燒毀雷峰塔。溫州自嘉靖三十一年至四十二年(1552~1563)的十一年中,共六次遭受倭冦侵犯,但都未能攻入城內,只好在鄉間到處搶劫虜掠。除了守城軍民頑強抵抗,郭璞斗城的設計,具有科學的預見性,恐怕也有很大功勞。
郭璞的設計, 構思巧妙,通過北斗、二十八宿和五行等,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兼顧軍事安全,保證人民安居樂業,不愧為人居與生態環境協調的堪輿佳作,對現代城市規劃設想仍有借鑒意義。
⑦ 溫州古城的歷史
古城溫州與我國南方各古城的街巷布局基本相同,都保存了唐宋時期「里坊式」的城市布局。在古代,每一條街坊里弄建成之後,此處的主人就自發地給它起個名字,以作標志。這個名稱一旦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叫開了,就確確實實地代表了這條巷弄在整個城市中的方位,成為人們交往、通信、探訪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標志。這是巷弄名稱的實用指代作用。根據初步調查,明清之際,街道起名之後,只是口耳相傳,約定俗成而已,直到民國二十年後,溫州才開始用文字將街道名稱製成標牌,掛在街口要沖,以便行人查詢。
溫州的地名,具體標出了它在溫州城內的地理位置,不僅是溫州城的交通脈絡,而且還記載了歷史的變遷,蘊含著濃郁的文化生活氣息,體現著人們的思想和期望。它猶如一座民俗風情博物館,通過這個窗口,能夠看到當年溫州人的生活狀況,顯示著它的社會烙印。
溫州古城的許多條街巷,其名稱的由來除與古跡、典故、人物有關之外,還有很多與地形、特產以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相關,留意這些古樸、幽默、形象的原始地名,的確饒有風趣。至於那些富含故事、名人軼事、風物傳說的地名就更是寶貴的地方文化遺產。還有一些因諧音和雅化而變化多端的地名,它們深藏的內涵往往變成了一些「地名之謎」,這就更會引發人們考究的興趣了。
地名,應該是比較穩定的,一旦確定下來,最好保持長期不變。如果輕易改名,會給信息交流和社會交往造成障礙。但是,世界上沒有不變的東西,地名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的頻繁,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自然環境的變遷而演變。因此,凡是通俗、好記、容易口傳的名稱都保留下來,並沿革至今;凡是抽象、深奧、別扭的地名,則叫不響,也不容易被群眾接受,最後只能更改。
例如有些巷弄名稱,本來取得比較粗俗,後來一點點逐漸改文雅了,如「鬼神壇」改成了「舉人坦」等。這些基本上都是以意思好的同音字,取代了不好聽的字,屬諧音轉換,而且叫起來與原音又差不多,人們都樂意接受,因而就能流傳開來。但如果未經廣大群眾認可,強加給人們,就不會叫響。如文化大革命時把一些帶有明顯標語口號式的字眼強安在巷弄名稱上,像把「信河街」改名「興無街」,結果只叫了一時,很快就消逝了。同樣,幾年前,某市府領導東施效顰,硬是把新建的「信河廣場」起名為「星河廣場」,老百姓不答應,也一樣最終得改過來,這就說明地名並不是隨隨便便能改的。
也有些地名,其歷史沿革的關系意義實際上雖已失去,如「蒲鞋市」已不再賣蒲鞋而變成了居民小區、「瓦市巷」也已成了菜場,但其舊名稱卻一直還這么叫著,究原因,就因為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古城溫州,街巷縱橫,格局整齊,里坊暢通。但在解放以前,巷弄狹窄、街路不平、車馬難行、商肆凋零。解放後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溫州城區比解放初擴大了好幾倍,環境也變得整潔幽美了。溫州不僅新建起許許多多高樓大廈、居民小區,同時也在進行著改造舊街小巷的建設。許多街巷名稱雖依然如故,但早已不是舊日模樣了。現在的溫州,已變得街巷開闊、四通八達、綠樹成蔭、市井繁榮。
⑧ 溫州有那些古城
1、龍灣區
首推永昌堡,國家文保單位,很大的一個地方。是明朝抗倭遺跡。城牆保護比較好。乘21快車到永中下,三輪車5元到。
瑤溪鎮的國安寺塔,宋塔,很好看。保護不錯,省級文保。乘9路車瑤溪下,再三輪車5元就到。
2、永嘉縣
古村落,很多,很有味道,保護不錯。重點有蒼坡村,芙蓉村。到甌北鎮後,坐楠溪江中巴,可到。其實你不必去那些地方,因為要收費。你隨便坐車,看到一個地方,黑黑的,就是古村落 拉,很多的,大小不一,一路走,一路看,那些不收費。
3、蒼南有明代東南沿海的抗倭名城,保存基本完整。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比較遠。
4、鹿城區
鼓樓 這個有些年頭拉,市區打的就到。目前正在修復中。
江心嶼東塔、西塔,保護很好,是唐宋的寶貝了,歷經修繕,很好看的。溫州先到江心碼頭,再渡輪過去到江心嶼,20元一人。
5、甌海區
有四連錐,造紙的。也是國家文保單位。這個路,我就不熟悉了。
6、文成有誠意伯廟,有些遠。
7、泰順有廊橋,來回要兩天,不過非常好看。推薦有時間就去。
8、平陽有個青街,可以一去。
9、樂清有個古牌坊,叫什麼的忘了。全國文保,而且還不收費誒,在雁盪山那裡。這個地方絕對過癮。
10,瑞安有玉海樓,10元一人。在瑞安市區,近。還有石棚墓,那就遠了。
⑨ 溫州有什麼歷史古跡和文化古跡可以介紹一下嗎
溫州古跡有哪些?1望海樓,2南浦溪景區,3蒼南碗窯景區。望海樓是當地著名的文化古跡,風光旖旎,海天一色,濤聲此起彼伏;南浦溪景區擁有古色古香的歷史古村落,步入景區還可欣賞潭石飛瀑,令人心曠神怡;蒼南碗窯景區屬於早期的古鎮古村落,因盛產瓷器而得名,歷史氣息濃厚。
關於蒼南碗窯景區:位於溫州市蒼南縣境內,屬於一個峽谷溪邊風光旖旎的古村落,也是當地早期民用瓷器的生產基地,景區內最大的亮點是村落中的陶瓷工廠和明清風格的老民居,許多當時的古建築依然保存完好,屬於一個原生態的遊玩勝地。個人認為,景區的看點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欣賞古色古香的建築和古瓷器生產基地,這里建築風格獨特,屬於明清時期建築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參觀價值和歷史價值,歷史氣息尤為濃厚;其二,是欣賞這里優美的自然風光,主要以三折瀑布為亮點,其它自然景觀相輔相成,相互映襯。當遊客置身其中,原生態的自然景觀以及文化古跡逐步呈現在眼前,遊客可沿著游覽步道一路前行,古村落的景點較為集中,美景一覽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