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保定有哪些民俗文化
保定民俗文化有:保定老調、涿州皮影、滿城寸蹺、高洛古樂、雄縣趙崗古樂等等。
1、保定老調
老調又名老調梆子、老生調,從元代時尚小令「河西調」變化而來。保定老調是河北省古老地方劇種之一,也是保定特有的地方戲曲聲腔劇種。早期老調行當以生、凈為主,而生、凈兩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調,故稱老調,為區別於河北梆子,故名老調梆子,即老調劇種。
2、涿州皮影
涿州皮影是流傳於保北涿州、定興等地的「皮影戲」。演出時使用的文場伴奏樂器有京胡、二胡、四胡、揚琴、小三弦等,隨之就有了伴奏音樂和過門。武樂還有大鑔、大鐃等。音樂結構屬於板腔、曲牌綜合體,主要板式有頭板、二板、琴腔、垛板、還魂調、悲調,曲牌有「三趕七」等。行當分生、旦、凈、丑,各行當都有自己獨特的唱腔。
3、滿城寸蹺
寸蹺發源於滿城縣東於河村,據說由宮庭舞演變而來,已有200餘年的歷史。20世紀九十年代初,滿城縣文化館組織人員深入鄉村對該瀕臨滅絕的古文化遺產進行發掘整理,並將其搬上舞台映屏。在1991年正月初一,由該縣編排的寸蹺舞《小羊倌》在中央電視台多次播放。
4、高洛古樂
淶水縣義安鎮高洛村古名「高樂」。「高樂」是一種古老的、原生態的民間音樂,其中的祭祀音樂相傳是華夏音樂始祖伶倫4800年前所創的「黃帝家廟」祭祀音樂的變存。「高洛音樂會」是高洛村民自願參加、義務排練、義務演出的民間器樂演奏花會。2006年,冀中笙管樂(高洛音樂會)被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雄縣趙崗古樂
保定趙崗音樂會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傳承的樂曲內涵和譜式可追溯到唐朝晚期。由佛教曲、道教曲、民俗曲組成,表現形式有唱誦和器樂演奏,使用的樂器和傳承演奏的方式仍以傳統方式進行,吹奏樂有管子、笙、笛子、雲鑼,打擊樂有鼓、鐃、鈸、鐺子。
Ⅱ 河北的風俗是什麼
河北的風俗:
1、一到臘月初八,河北人家家戶戶都要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核桃、蓮子、果脯之類熬成一鍋香甜稠粘的臘八粥。
2、二月二在河北,農村早起有挑龍蛋的風俗,天還沒有亮的時候,男主人用水桶從村裡的水井裡打水。相傳二月二的水井裡會有龍蛋,挑回家裡以求風調雨順,取吉祥之意。
3、河北的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風景名勝:
河北是文物大省,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達930處,居全國第一位。擁有長城、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清東陵和清西陵3項世界文化遺產;擁有邯鄲、保定、承德、正定、山海關5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河北是長城途經距離最長、保存最完好、建築風格最具代表性的省份,境內長城遺存達2000多公里,老龍頭、山海關、金山嶺長城等長城精華均在河北境內。
承德避暑山莊是世界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其周圍的外八廟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寺廟群。清東陵和清西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趙州橋被譽為「世界拱橋之祖」,是世界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橋,迄今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
Ⅲ 介紹河北民俗文化
河北位於北京、天津兩市的外圍, 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門戶,自古即是京畿唧要地。作為清代皇室的 「郊遊」場所,河北省東北部的承德是我國最早命名的歷史文化 名城之一,這里有清代最大的皇 家古典園林承德避暑山莊,中國 最大的皇家寺廟群——「外八 廟」,清代皇家游獵的場所—— 木蘭圍場。同時,也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
1.戲劇藝術:
南辛庄木偶戲;新穎調弦子腔;河北梆子;當代京劇藝術家李萬春;四股弦;安國老調;哈哈腔;絲弦戲;壩上二人台;當代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賈桂蘭;海興南鑼;儺戲威縣亂彈;著名女武生裴艷玲;保定老調;橫歧調;當代京劇藝術家趙燕俠;唐劇;平調;河北戲曲;評劇;
(3)河北有哪些民俗文化擴展閱讀:
河北省,簡稱「冀」,因位於黃河以北而得名。地處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內環京津,西為太行山,北為燕山,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
河北下轄石家莊、唐山、秦皇島、邯鄲、邢台、保定、張家口、承德、滄州、廊坊、衡水等11個地級市,省會為石家莊。全省常住總人口7519.52萬(2017年),總面積18.88萬平方千米,是中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草原和海濱的省份,屬溫帶季風氣候。
河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三大始祖黃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戰到融合,開創了中華文明史。
春秋戰國時期河北地屬燕國和趙國,故有「燕趙大地」之稱,漢代屬幽州、冀州。唐代為河北道,宋代為河北路,元代為中書省。明清屬直隸省。解放戰爭時期,河北西柏坡為中共中央臨時所在地。
河北省擁有的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達930處,居全國第一位。擁有長城、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和清西陵3項世界文化遺產;邯鄲、保定、承德、正定、山海關、蔚縣6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河北是萬里長城途經距離最長、保存最完好的省份,境內長城遺存達2000多公里。
河北省高速公路總里程6531公里。唐山港、黃驊港、秦皇島港均躋身億噸大港行列。全省鐵路、公路貨物周轉量居中國大陸首位。2013年,京津冀一體化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2017年,河北省生產總值實現35964.0億元。
Ⅳ 河北省有哪些習俗
1、一到臘月初八,河北人家家戶戶都要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核桃、蓮子、果脯之類熬成一鍋香甜稠粘的臘八粥。
2、二月二在河北,農村早起有挑龍蛋的風俗,天還沒有亮的時候,男主人用水桶從村裡的水井裡打水。相傳二月二的水井裡會有龍蛋,挑回家裡以求風調雨順,取吉祥之意。
3、河北的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4)河北有哪些民俗文化擴展閱讀:
特產:
1、金絲小棗是河北的特色水果,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安次,品嘗小棗後極為贊賞,封為貢棗。安次區有著優越的地理環境,所產出的金絲小棗色澤艷麗、皮薄肉厚、含糖豐富、甘甜爽口而著稱。含有對人體有益的維生素c、維生素d和多種礦物質,是營養豐富的滋補保健食品。
2、驢肉火燒是一種傳統小吃,即把熟驢肉夾到火燒里食用。驢肉火燒起源於保定,在保定乃至華北地區廣為流行。其主料驢肉具有高蛋白,高氨基酸,低脂肪、低膽固醇的營養特點。驢肉先以大火後以溫火燉,配以近20種調料,烹煮時間長,熟度透徹,色澤鮮嫩,肉香而不柴,香味綿長,酥軟適口。
3、缸爐燒餅是河北的特色小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缸爐燒餅的製作工藝並不復雜,最主要的是缸的製作,選用麵粉為主要原料,然後經過手工和面、制油酥、用手插酥、揪劑子、調餡等製作工序,所製作出來的缸爐燒餅色焦黃,味鮮美,香又酥可口,獨具風味。
Ⅳ 河北傳統文化有哪些
1、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大約誕生於1820-1850年之間。河北梆子的音樂唱腔,高亢激越,悠揚婉轉,具有濃厚的抒情韻味。大慢板善於表現人物的抑鬱、愁煩、緬懷、沉思等情緒。正調二六板如行雲流水,從容舒展。而反調二六板則哀怨纏綿、凄楚悱惻。
河北梆子的演員中有一批全國知名的傑出的人士,如田際雲、魏連升、侯俊山、何景山,趙佩雲(筱香水)、王瑩仙(金剛鑽)都以唱腔高亢優美、變化多端而為廣大觀眾所熱愛。
這批演員是河北梆子舞台上的明珠,他們精湛的表演藝術給觀眾以美的享受,也使觀眾更加喜愛河北梆子這個劇種。
2、曲陽石雕
曲陽盛產質地優良的各色大理石,早在漢代,曲陽一帶的石雕藝人就用漢白玉大理石雕刻石果、碑文、龍鳳、雄獅、觀音、佛像等各種工藝品。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興建大都(北京),召集各地能工巧匠。曲陽石雕藝人楊瓊因雕技精湛,被任命為總管。
據記載,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就是由楊瓊設計監造的。清代,曲陽石雕曾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展出,榮獲世界石雕藝術第二名。
3、竹板書
竹板書產生於河北省中部平原。起源年代比較久遠。據老藝人馬蘭月、王來恩(藝名「捨命王」)等談,一百多年前,他們的師爺就是唱竹板書的。七、八十年前,南皮縣老藝人張福堂等初去山東,後來又有尹福盛、王來恩等到相繼而去,竹板書從此流入山東。
清末明初,又有潘福恆、王福義、余來榮等到在京津遼沈等地演唱,狄來珍去山西太原等地演唱,竹板書的活動區域逐年擴大。王來恩還到西安、揚州、香港等地演出過。
4、評書
流行在河北省的評書,是由唐代「變文」和宋代「說話」藝術演化而來的。一般由一人表演,只說不唱。演出時坐在案前,以一塊醒木為道具。表演中,既有娓娓的敘述,也有琅琅的朗誦。傳統書目大都是長篇,內容以歷史故事和武俠故事為主。
5、皮影人
是皮影戲的人物造型。流行於唐山、樂亭一帶。以驢皮刻染,吸收了當地民間剪紙的特點,更以雕鏤精細、造型誇張、富有裝飾性見稱。清代已在京津、東北一帶流傳。老藝人王玉宏刀法犀利多變,並對古法進行了改革。邯鄲有牛皮影人,線條蒼老古拙,意趣淳樸有力。
Ⅵ 河北的風俗有哪些
河北的風俗有吳橋雜技,樂亭皮影戲,唐山評劇,河北梆子等。在吳橋,雜技藝術俗稱「耍玩藝兒」。樂亭皮影,俗稱樂亭影和老呔影,是集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說唱為一體的戲曲表演藝術,發源於河北省樂亭縣。唐山評劇比較貼近百姓生活,念白俗稱「老呔話」有濃重唐山地方特色。
風俗的影響
經濟發展能讓一些生活方式發生改變,會影響社會風俗變化;傳統文化能深刻影響社會風俗,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教育渠道人覺悟高,傳統風俗會以新的方式和形式傳承;軍事佔領在異族統治的高壓下,傳統風俗必然發生變化。
傳統禮儀風俗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這和幾千年來的傳統禮儀風俗的沉澱不無關系。
Ⅶ 河北省有什麼有名的傳統的民俗文化嗎(急)
經過數千年的文化積累,在河北大地上出現了豐富多彩的民俗藝術形式。
有踩高蹺,舞獅,吳橋雜技,冀南扇鼓舞,元霄節盪鞦韆等。
其中有富有民間特色的各種畫派,比如:武強年畫、布糊畫、土坷垃畫、蘭印花布、內畫、辛集農風畫等
還有豐富的制陶藝術,例如:古陶、黑陶、磁州瓷、定州瓷、德州瓷等。
文房四寶類有:易水古硯、衡水毛筆等。
手工藝類有:草編、泥人、面人錦人、涿州地毯、花燈風箏、曲陽石雕、蔚縣剪紙、秦皇島貝雕等。
藝術類劇種有:評劇、秧歌、豫劇、漁家樂、河北梆子、唐山皮影、保定老調、武安洛子、石家莊絲弦、東路二人台等。
Ⅷ 河北省有什麼傳統文化
1、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又名「鼓子快書」,地方色彩濃厚,是河北省中部石家莊地區最流行的曲種。其產生年代尚無實據可查,據知近百年來就有了馳名藝人趙老萬(藝名「大老鴰」)。這種曲藝形式是吸收了冀中民歌及當地做買賣「吆喝」等曲調的特點而發展起來的。
2、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鏵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鏵片伴奏而得名。在河北省南部一帶頗為流行,是中國曲壇上一枝別具風採的鮮花。
3、竹板書
竹板書又名毛竹板書、竹板快書,俗稱「大落子」、「京口落子」。是河北省流行較廣的曲種之一。竹板書形式簡單,表現力豐富,有頭板、大按板、二按板、苦相思、流星趕月、垛子板、花板、快板等到眾多板頭和俏腔,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而靈活運用。
4、保定老調
保定老調作為一個特有的戲曲聲腔劇種,有著強烈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它的唱腔質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老調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當地群眾常在口頭哼唱的曲調。
5、泥玩具
泥玩具盛產於新城縣白溝河、玉田縣代家屯等地。它是半塑半畫、以畫為主的小型泥彩塑。造型單純,以品色敷彩、裝飾和繪畫結合的技藝而與眾不同。邢台、河間等地也廣為流傳。
Ⅸ 河北有哪些風土人情
河北的風土人情如下:
1、十大河北古建築
十大河北古建築,是一處稱為中國古建築的瑰寶的旅遊景點。
金山嶺長城位於承德市灤平縣境內的燕山深處。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愛國將領戚繼光擔任薊鎮總兵官時期(1567年-1586年)提出"因地制宜"、"以險制塞"的原則,隨著山勢起伏而修築,高下相間,突兀參差。長城底部全部用條石奠基,上部用青磚包砌,中間用土沙石填方,一百多座敵樓形式多樣,別具一格,有方形樓、扁形樓、圓形樓、拐角樓;
有兩眼樓、三眼樓、四眼樓、五眼樓、六眼樓;有平頂的、穹隆頂的、船篷頂的、四角鑽天頂和八角藻井頂的,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地段。
2、河北蔚縣剪紙
據史書記載,蔚縣剪紙始於清朝道光年間,到現在為止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蔚縣人一般把剪紙稱為"窗花"。以窗花見長,「天皮亮」可說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雲母薄片上繪圖著色進行裝飾。早期當地還盛行供花鞋、荷包、枕頭上刺綉用的「花樣」。
後來河北武強縣的木版水印窗花傳入,吸取其色彩特點,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縣剪紙的獨特風格。蔚縣剪紙以「陰刻」和「色彩點染」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說。代表人物是王老賞(1890—1951)。蔚縣剪紙的題材,多取自戲曲人物,也有花草魚蟲、飛禽走獸等吉祥形象。
3、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絲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調、小鼓腔、羅羅腔、女兒腔等,河北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石家莊絲弦起源於明末,流傳於河北省大部分地區和晉中地區東部及雁北地區。絲弦劇種按其方位不同可以分為五路絲弦,即東、西、南、北、中五路,石家莊絲弦為「中路絲弦」。石家莊絲弦在明清俗曲的基礎上衍變而來,唱腔獨特,激越悠揚,慷慨奔放。
4、河北吹歌
河北吹歌是流行於河北省的傳統器樂吹打樂。以吹管樂器為主,輔以打擊樂器及旋樂器,演奏曲目大多來自傳統民歌和戲曲唱腔,故名吹歌。
演奏這種吹打樂器的班社團組織有吹歌會、吹管會、吹鼓樂、吹打班、為樂會、安樂會等不同名稱,吹歌會的成員,一部分是僧人道家,多在祭祀、打醮、迎神、送殯時演奏;
另一部分亦農亦藝者自由組合成各種班社,常為婚喪喜慶和過年過節時演奏,如為傳統民俗舞蹈跑驢、據缸、地秧歌等作伴奏,及在農閑時演奏自娛。其中以定縣子位村吹歌會和徐水縣遷民庄吹歌會最負盛名。
5、滄州武術
滄州「武術之鄉」,含滄州市所轄縣、市。歷史上人民為了反對封建盤剝和壓榨滄州武術進校園,滄州民間武風益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滄州武術得以復興與發展。
滄州武術,一向被稱為「開放型」。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滄州武術,不僅愈來愈受國人喜愛,亦愈來愈受國際重視。在國內,邀滄籍武師前去授藝講學和派員來滄考察和習藝者,涉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滄州武傑編寫的武術專著、相繼問世達三四十種其中《八極拳》、《劈掛拳》被國家體育總局審定為規定競賽套路推向全國,有的專著被譯成外文,在國外出版。滄籍武傑參加拍攝的影、視片和各類拳種的紀錄片達七八十部,有的武打設計者榮獲白花獎。
Ⅹ 河北有哪些特色的民俗文化節
河北有許多民俗文化節,比如:邯鄲涉縣女媧祭典、磁州窯文化藝術節、邯鄲魏縣梨花文化節等。
一、邯鄲涉縣女媧祭典
邯鄲涉縣女媧祭典是一場古代與現代相融合的文化盛典,通常活動在每年的9月份,女媧祭典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推崇中華母親文化,傳承中華根祖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構建文化傳播平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宗旨,祭典分為禮鼓啟祭、拜謁女媧、樂舞告祭三項議程。在活動現場來往的遊客都會駐足停留,女媧造化自然、造福人民、無私奉獻、自強不息的精神經久傳承、長盛不衰,用最傳統的方式表達我們對女媧的感恩和崇拜之情,祈願祖國繁榮昌盛。
三、邯鄲魏縣梨花文化節
河北的梨應該是北方數一數二的,那邊的梨花也是每年開的最美的。每年的三四月間,春暖花開,梨花也隨之盛開,邯鄲魏縣的梨花節與以往單純賞花節日不同,除了有特色的梨花觀賞區還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有舞龍、舞獅、秧歌等特色民間文藝表演活動,每年的梨花節都要吸引不少遊客到魏縣踏春、賞花、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