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是營造和諧社會氛圍的關鍵。中國是文明古國,但是,當代社會暴露出的道德滑坡不容小視。食品安全領域問題叢生,威脅民眾身體健康;電信詐騙、碰瓷假摔,無不加深社會的誠信危機,出現「陌生人社會」的窘境。緣何產生公民道德滑坡?症結在於傳統文化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下逐步邊緣化。無論是孔子倡導的「禮之用、和為貴」,亦或是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都是傳統文化的燦爛瑰寶,有利於公民素質的提升、社會發展的穩定。由此可見,傳承傳統文化是發展之基,是社會有序發展的前提。 傳承傳統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保證。中華民族一直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在近代史的開端,我們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被迫打開大國,備受欺壓;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歷經風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摧殘。。。然而,緣何中華民族在歷經磨難之時,卻能浴火重生、化蛹成蝶?關鍵在於傳統文化的力量支撐。 書記說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這啟示我們,需要以「愚公移山」的恆心、「滴水穿石」的韌勁,傳承中華文化。
B. 如何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1、政策支持和引導。
在我國,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對學生學習、社會文化走向具有弓|導作用。國家對傳統文化應加大宣傳,對於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者可以給予鼓勵和實質性的支持,如對傳統文化特長學生給予一定程度的優惠政策等。對於傳統手工藝者可以進行適當補助等。對於文化古跡加大保護,對於損壞部分及時採取補救措施。
2、媒體的推廣和宣傳。
隨著國外娛樂節目和藝人的不斷弓|入,媒體為迎合大眾,獲得較高收視率,對這些綜藝節目、藝人等大加宣傳。由於傳統文化收視率不足,導致傳統文化的綜藝節目減少,很難引起青少年的關注和興趣。
3、有意識的培養孩子興趣。
將傳統文化的精華弓|入教育課本,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同時,增加傳統文化主題活動的開展,多途徑、多元化的對傳統文化進行普及。
C. 在融媒體時代如何弘揚傳統文化
在新時代如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集中體現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強不息、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等人文精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浩若煙海、博大精深,既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
中華文化的精髓展現出中國人民獨特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可謂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華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歷經磨難而不衰、飽經風霜而不敗,其根本原因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文化積淀。體現中華民族的獨特氣節,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在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滋養中逐步形成,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沃土。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產生於中華文化力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實踐探索;仁者愛人、講信修睦的思想,產生於中華文化,是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人類共同遵循的生存智慧,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中華文化發展歷史充分證明,推動社會進步,是中華文化演變發展的強大內在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巨大精神支撐。
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被中國共產黨確立為根本指導思想,指導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並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實現了與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的深度結合。正是在不斷吸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論飛躍,指導黨和人民偉大事業不斷取得新勝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樸素唯物主義、樸素辯證法、樸素進步歷史觀等文化精髓,才使得馬克思主義有了在中國落地生根的文化沃土。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
始終保持中華文化的民族特色,不斷綻放出絢麗奪目的光彩。幾千年文明發展積累的一切理性知識和實踐知識是世界各國和各民族的共同財富,是人類社會實現不斷發展的重要基礎。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堅持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它。認識它蘊藏著豐富的思想哲理和文化精髓,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回應時代需求和解決現實問題。我們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創新發展,更好地融入當今時代、服務當代社會。
D. 影視精品有利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對的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把它融合到現代的新形式當中,影視精品有利於文化的傳播。
E. 請以影視傳媒為載體試述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國民愛國主義情感
植根傳統文化、創新表現手法的綜藝節目,通過汲取傳統文化的養分,其內涵和深度得以提升,也讓中國傳統文化在節目傳播的過程中得以傳承和弘揚。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文化養分和精神內核始終能讓我們心靈得到滋養。因此,激活傳統文化IP,需要在守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把握好新時代新語境下受眾的接受方式,更要把傳統文化與當代人的生活、審美、需求結合起來。
(5)影視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潘凱雄指出:「影視對傳統IP的推廣,它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它的影響力、它的受眾廣度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可以超越文字,超越語言,超越不同民族間的障礙的。這是影視作品一些天然的優勢。」透過影視作品,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流傳在廣闊大地上的手作技藝以及它們身上承載著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不斷活躍起來。
由湖南衛視出品的《巧手神探》,洞悉了現代社會中人們對精神層面的審美需求,以綜藝的娛樂形式為載體,將目光聚焦於一群沉下心來在各自的領域用雙手創造奇跡的匠人們,通過設置沉浸式情景體驗和甄別對抗的游戲模式,立體地展現出手作技藝的魅力,展現時代背景下「國匠」的初心不改,砥礪前行,同時,引導觀眾關注一雙手所擁有的能量與創造力。節目兼具觀賞性和藝術性,開啟了綜藝模式的全新發展路線,與此同時,成功樹立起中國文化自信的正能量氛圍。
F. 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將傳統文化產業化,時代在發展,有些事物必然是在歷史的洪流中必然會被淹沒,這是歷史的必然性,這是大勢所趨,為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只能順應歷史的潮流,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商業產業中;
2.
將傳統文化融入影視行業,可以藉助電影對傳統文化知識進行宣傳和普及;
3.
文化管理部門利用自身的地位和影響力,針對每個不同的傳統文化行業制定不同的保護和發揚機制;
4.
引導民間人士建立一些學會、研究會、協會等民間保護和發揚組織結構;
5.
建立多種傳統文化保護籌集渠道,文化管理部門要根據各個傳統文化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經費預算,對總體經費進行統籌分配使用;
6.
建立傳統文化學校或是培訓班,讓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展等
G. 怎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和美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加強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建設,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
H. 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怎麼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1、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吸收有益的外來文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守舊主義。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2、怎樣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保持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見加以改造或剔除。
3、堅持正確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堅持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方向。立足實踐,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中華文化立場,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的民族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對其內涵和表現形式加以拓展、補充、完善,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
4、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道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I. 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無論輝煌,還是衰落,無論是強悍,還是軟弱,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然而,何謂文化?中國古人在《周易》中就有所記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義。而西方人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是為如今的文化之義。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我們的影響根深蒂固。無論我們現在和國際如何接軌,無論我們的生活里有多少外來文化的影子,但只要是中國人,就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傳統文化該如何弘揚?弘揚哪些方面?正如只有正確認識我們自己,才能揚長避短一樣,只有認識剖析傳統文化,才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廣大。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悠遠性和獨創性
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中沒有中斷過,是一環扣一環的連續發展的唯一的獨立文明。埃及文化因入侵者的變化一度希臘化,後羅馬化,再又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斷;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巴比倫文化更是被赫梯滅亡,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中從未產生過斷檔和空白。僅就文學而言,從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魏詩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脈相承。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就曾對中國傳統文化給予高度贊揚,他說:「世界上有古無今的文化很多,有今無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則很少,像中國這樣波瀾壯闊的文化傳統簡直是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穩定性和統一性
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匯集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發揮了強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過。即使在內憂外患的危急存亡關頭,在政治紛亂、國家分裂的情況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統一,延續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再生性
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兼收並蓄,體現在諸子百家在爭鳴中能夠取長補短,相互融匯;漢民族文化能夠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對外來文化也能夠敞開它博大的胸懷,有揚有棄的吸收、整合。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
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但因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所以內部的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的穩定和統一造就了它的悠遠和獨創,兼容和再生造就了它的多樣。歷史上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驅,領先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對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時值今日,中國的傳統文化雖已衰落,但仍具有極其旺盛的生命力。該如何弘揚傳統文化,使其重放光芒?這就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入手,探尋其對人類世界的新的意義。
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營養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紛爭不斷,戰禍頻起。特別是伊斯蘭世界與基督世界的對抗,更是給世界各地帶來無窮災難。而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諧與中庸,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樣講求分別與對抗,而是主張「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提倡在主導思想的規范下,不同派別、不同類型、不同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交互滲透,兼容並包,多樣統一。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民主」「自由」漫天飛舞,戰亂此起彼伏。同一國之民分立對抗,互毆不止,致使國家動盪不安,經濟每況愈下。這都是西方所謂「普世價值」之功。而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流傳至今從未中斷過,甚至在外族入侵時仍能保持自己的原貌,反而還給周邊族群以深刻的影響,不僅在於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具有自己的特殊的政治觀和社會觀,還在於它存在一種超越國界、超越種族、超越意識形態,體現人類追求富足和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那就是「仁」。它包括了對內的克己和對外的愛人,反映了人類寬以待人、相互諒解、相互忍讓、相互敬重、相互期許的仁愛精神,期望「泛愛眾」,人人和平相處,慈悲為懷,這才是人類應追求的幸福、安寧與和諧的普世主義精神。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環境惡化,天災不斷,資源近乎枯竭,全球危機已經顯現。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但卻造成人與自然的異化,人類與自然的搏鬥終於遭到自然的報復。西方的一些科學家把目光轉向中國,包括《老子》《論語》在內的中國經典受到重視。這種情況的出現,完全是由於處在科學發展困境的科學家們尋找世界觀啟發的努力,而不是由於什麼一時的感情沖動。1988年1月,全世界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他們發表宣言說:「如果人類想要在21世紀活下去,必須回顧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然而作為處在社會轉型期的我們來說,如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果運用到當今社會的建設當中,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之間尋找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要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絕不能長期跟在西方國家的後面循規蹈矩,而應該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模式。只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營養,創造一條有別於西方,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才能真正強大,傳統文化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