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雲南保山特產有哪些
保山豬,系烏金豬的一個重要類型,曾用名保山大耳豬,1986年被列為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屬肉脂兼用型豬。 保山豬產於保山市的隆陽區、施甸、昌寧、騰沖、龍陵縣,少量分布於德宏州的部分縣市,
檳榔江水牛(Bos bubalus)是我國發現的唯一的河流型水牛,據史料記載檳榔江水牛在騰沖縣飼養和使用已有200餘年的歷史。
甜柿是保山最具特色的果品。甜柿自然脫澀,果大、味美,外觀色澤艷麗,肉質清脆爽口,便於貯運。保山甜柿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甜柿是保山最具特色的果品。甜柿自然脫澀,果大、味美,外觀色澤艷麗,肉質清脆爽口,便於貯運。
騰沖餌絲系由洞山鄉胡家灣村人發明.採用當地特產漿米加工製作而成,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了,為騰沖本地和外來客人所普遍喜愛的種方便小吃騰沖人將大米精加工為餌絲、餌塊,已至少有三五百年歷史。
B. 保山市特色文化藝術有哪些
摘要 二、民族藝術
C. 保山有些什麼旅遊景點
我是保山本地人,雖然如此,但還是無奈的說一句,保山市區里沒啥地方好玩的,如果有朋友那另當別論,兩天一夜,時間有些短,周邊縣區中旅遊景點最多的要數騰沖了,火山群、熱海、濕地、和順古鎮等等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再者就是昌寧千年茶鄉,龍陵巴臘掌地熱溫泉,施甸也有石瓢溫泉;這些周邊縣區距離隆陽區也不遠,百來公里,幾小時的車程,如果樓主喜歡攝影,建議您多待幾天,到騰沖一些村落里轉轉,有很多幾百年歷史的古建築,象大宅院、四合院、古寺廟等等,我曾去采訪過,感觸很深,電視電影里才見得到的建築物呈現在眼前……。
D. 施甸有哪些少數民族
施甸縣位於保山市南部,是個多民族縣,轄區內有2個民族鄉、12個民族聚居村,少數民族在全縣占當地居民人口總數1/3以上的自然村有122個,居住著彝族、布朗族、回族、傣族、佤族等22種少數民族。
E. 施甸三味的骨蚱
施甸民間入冬時節幹家萬戶必備的傳統腌制食品之一。採用新鮮豬排、脊骨及少量腸、肚砍剁成均勻的團狀,然後加入多種香料拌揉至透,填壓入罐(瓶),再用豬油密封置於陰涼處,一般三個月後即可加熱食用。成熟的骨蚱骨質酥鬆,色澤鮮紅透亮,油而不膩,鮮味淳厚,爽口開胃,別具風味。若與白豆腐一同婉吃,則色相更佳,口感亦好。如今,已有產家批量生產投放市場,從而使這一方域風味四方流香。所惜產品之骨感似太強了些,故雖風味十足,卻略乏豐腴,距傳統佳品也就差了那麼一丁點。
F. 施甸縣姚光鎮種植的荷花有哪些品種
施甸縣陽光鎮。
種植的荷花種類有
小桃紅,白孩蓮。壽星桃。
碧降雪,大紫蓮,佛坐蓮。
7月20日,荷花節已經過了。
G. 第二批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什麼
2009年,雲南省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彌渡民歌等124項被列入《雲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佤族神話史詩《司崗里》等9個項目被列入《雲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具體項目如下:
雲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序號 類別 項目名稱 民 族 屬地 責任單位
1 瀕危民族語言文字 金平傣文 傣族 金平縣 金平縣文化館
2 民間文學 敘事長詩《洛奇洛耶與扎斯扎依》 哈尼族 墨江縣 墨江縣文化館
3 坡芽情歌 壯族 富寧縣 富寧縣文化館
4 創世史詩《目瑙齋瓦》 景頗族 德宏州 德宏州文化館
5 創世史詩《阿細先基》 彝族 彌勒縣 彌勒縣文化館
6 傳統音樂 宣撫司禮儀樂舞 傣族 孟連縣 孟連縣文化館
7 劍川白曲 白族 劍川縣 劍川縣文化館
8 彌渡民歌 漢族 彌渡縣 彌渡縣文化館
9 民歌開益 白族 蘭坪縣 蘭坪縣文化館
10 彝族沙莜腔 彝族 建水縣 建水縣文化館
11 彝族民歌 彝族 石屏縣 石屏縣文化館
元陽縣 元陽縣文化館
12 傳統舞蹈 蘆笙舞 苗族 大關縣 大關縣文化館
13 藏族弦子舞 藏族 德欽縣 卡瓦格博文化社
14 弄婭歪 壯族 廣南縣 廣南縣文化館
15 棒棒燈 壯族 硯山縣 硯山縣文化館
16 彝族弦子舞 彝族 硯山縣 硯山縣文化館
17 水鼓舞 德昂族 瑞麗市 瑞麗市文化館
18 擦大鈸 彝族 隆陽區 隆陽區文化館
19 大刀舞 彝族 祿豐縣 祿豐縣文化館
20 霸王鞭 白族 劍川縣 劍川縣文化館
21 十二獸舞 彝族 楚雄市 楚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22 跳三樁 苗族 易門縣 易門縣文化館
23 鋩鼓舞 哈尼族 建水縣 建水縣文化館
24 跳鼓舞 彝族 綠春縣 綠春縣文化館
25 傳統戲劇 殺戲 漢族 景東縣 景東縣文化館
鎮沅縣 鎮沅縣文化館
26 傳統曲藝 騰沖揚琴 漢族 騰沖縣 騰沖縣文化館
27 蓮花落 漢族 姚安縣 姚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28 昭通唱書 漢族 昭陽區 昭陽區文化館
29 傳統體育與游藝 打陀螺 傣族 景谷縣 景谷縣文化館
佤族 雙江縣 雙江縣文化館
彝族 雙柏縣 雙柏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30 吹槍 苗族 麻栗坡縣 麻栗坡縣文化館
31 嘟噠噠 傈僳族 龍陵縣 龍陵縣文化館
32 彝族摔跤 彝族 元謀縣 楚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元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彝族 石林縣 石林縣文化館
33 傳統禮儀與節慶 彝族服飾 彝族 武定縣 武定縣文化館
峨山縣 峨山縣文化館
34 哈尼族服飾 哈尼族 紅河縣 紅河縣文化館
西雙版納州 西雙版納州文化館
35 傈僳族服飾 傈僳族 龍陵縣 龍陵縣文化館
36 布朗族服飾 布朗族 施甸縣 施甸縣文化館
37 拉祜族服飾 拉祜族 瀾滄縣 瀾滄縣文化館
38 德昂族服飾 德昂族 鎮康縣 鎮康縣文化館
39 藏族服飾 藏族 香格里拉縣 香格里拉縣文化館
40 傣族服飾 傣族 新平縣 新平縣文化館
41 納西族服飾 納西族 古城區 古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中心
42 女子太陽節 壯族 西疇縣 西疇縣文化館
43 隴端節 壯族 富寧縣 富寧縣文化館
44 跳宮節 彝族 富寧縣 富寧縣文化館
45 阿露窩羅節 阿昌族 梁河縣 梁河縣文化館
46 賽裝節 彝族 永仁縣 永仁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47 插花節 彝族 大姚縣 大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48 耳子歌 白族 雲龍縣 雲龍縣文化館
49 高台社火 漢族 巍山縣 巍山縣文化館
50 二月八節 彝族 巍山縣 巍山縣文化館
51 啞巴節 彝族 祥雲縣 祥雲縣文化館
52 特懋克節 基諾族 西雙版納州 西雙版納州文化館
53 闊時節 傈僳族 瀘水縣 瀘水縣文化館
54 澡塘歌會 傈僳族 瀘水縣 瀘水縣文化館
55 高台藝術 漢族 通海縣 通海縣文化館
56 祭寨神林 哈尼族 元陽縣 元陽縣文化館
57 三多節 納西族 玉龍縣 玉龍縣文化館
58 傳統美術 甲馬畫 漢族 隆陽區 隆陽區文化館
59 傣族壁畫 傣族 勐海縣 勐海縣文化館
60 晉城聖賢畫 漢族 晉寧縣 晉寧縣文化館
61 傳統手工技藝 白族布扎 白族 劍川縣 劍川縣文化館
62 拉祜族竹編技藝 拉祜族 瀾滄縣 瀾滄縣文化館
63 佤族木雕製作技藝 佤族 滄源縣 滄源縣文化館
64 傣族象腳鼓製作技藝 傣族 臨翔區 臨翔區文管所
65 布朗族傳統紡織技藝 布朗族 雙江縣 雙江縣文化館
66 藏族傳統金屬鑄造工藝 藏族 迪慶州 迪慶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67 納西族傳統紡麻技藝 納西族 香格里拉縣 香格里拉縣文化館
68 銅器製作技藝 漢族 羅平縣 羅平縣文化館
漢族 江川縣 江川縣文化館
69 傳統手工技藝 火草紡織技藝 彝族 馬龍縣 馬龍縣文化館
壯族 丘北縣 丘北縣文化館
彝族 永勝縣 永勝縣文化館
70 壯族刺綉技藝 壯族 文山州 文山州文化館
71 苗族蠟染技藝 苗族 文山縣 文山縣文化館
72 壯族銀器製作技藝 壯族 廣南縣 廣南縣文化館
73 傣族銀器製作技藝 傣族 潞西縣 潞西縣文化館
74 瑤族藍靛製作技藝 瑤族 丘北縣 丘北縣文化館
75 景頗族織錦技藝 景頗族 德宏州 德宏州文化館
76 紙傘製作技藝 漢族 龍陵縣 龍陵縣文化館
77 苴卻硯製作技藝 漢族 永仁縣 永仁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78 大理石製作技藝 白族 大理市 大理市大理文化館
79 白族刺綉技藝 白族 大理市 大理市大理文化館
80 下關沱茶製作技藝 白族 大理市 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81 劍川木雕技藝 白族 劍川縣 劍川縣文化館
82 傣族高升製作技藝 傣族 西雙版納州 西雙版納州文化館
83 竹樂器製作技藝 漢族 玉溪市 玉溪市文化管理服務中心
84 錫器製作技藝 漢族 個舊市 紅河州和升實業有限公司
個舊市斑錫工藝美術公司
85 雲子(圍棋)製作技藝 漢族 官渡區 官渡區文化館
86 羊毛花氈印染技藝 漢族 祿勸縣 祿勸縣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87 漢族刺綉技藝 漢族 嵩明縣 嵩明縣文化館
88 琺琅銀器製作技藝 漢族 永勝縣 永勝縣文化館
89 傳統知識與實踐 洱海魚鷹馴養捕魚 白族 大理市 大理市文化館
90 宣威火腿 漢族 宣威市 宣威市文化館
91 過橋米線 漢族 蒙自縣 蒙自縣文化館
92 宜良燒鴨 漢族 宜良縣 宜良縣文化館
93 傳統醫葯 傣族醫葯 傣族 西雙版納州 州民族醫葯研究所(州傣醫院)
德宏州 州民族醫葯研究所
94 彝族醫葯 彝族 楚雄州 雲南省彝族醫葯研究所
95 藏族醫葯 藏族 香格里拉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藏醫院
96 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芒島傣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傣族 景谷縣 景谷縣文化館
97 勐外傣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傣族 孟連縣 孟連縣文化館
98 滾乃傣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傣族 耿馬縣 耿馬縣文化館
99 丁來佤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佤族 滄源縣 滄源縣文化館
100 大南直布朗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布朗族 雙江縣 雙江縣文化館
101 灣子苗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苗族 威信縣 威信縣文化館
102 尼汝藏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藏族 香格里拉縣 迪慶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03 城寨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麻栗坡縣 麻栗坡縣文化館
104 馬灑壯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壯族 馬關縣 馬關縣文化館
105 么所壯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壯族 西疇縣 西疇縣文化館
106 蠻旦寨阿昌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阿昌族 龍陵縣 龍陵縣文化館
107 水城村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傈僳族 騰沖縣 騰沖縣文化館
108 大麥地鎮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雙柏縣 雙柏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09 環州鄉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武定縣 武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10 嘰啦村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祿豐縣 祿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11 岔河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南華縣 南華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12 左門鄉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姚安縣 姚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13 以口誇村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楚雄市 楚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14 涼山鄉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元謀縣 元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15 鳳羽鎮白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白族 洱源縣 洱源縣文化館
116 沙溪鎮白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白族 劍川縣 劍川縣文化館
117 諾鄧村白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白族 雲龍縣 雲龍縣文化館
118 五星村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鶴慶縣 鶴慶縣文化館
119 青雲彝族文化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巍山縣 巍山縣文化館
120 章朗布朗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布朗族 勐海縣 勐海縣文化館
121 碑格鄉彝族(朴拉人)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開遠市 開遠市文化館
122 哨沖鎮彝族(花腰)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石屏縣 石屏縣文化館
123 橋頭村布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布依族 河口縣 河口縣文體局
124 月湖村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彝族 石林縣 石林縣文化館
H. 施甸有哪些少數民族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3-27
I. 雲南特產美食有哪些
1、過橋米線:以其制湯考究,吃法特異,滋味鮮甜清香,鹹淡相宜而成為雲南特有風味小吃。
2、豆燜飯:魯迅的《社戲》里寫一夥娃兒,看社戲回來,摘了人家地里「羅漢豆」煮吃,味道美得很,這「羅漢豆」正是蠶豆。把青蠶豆與米飯一起烹飪,味道是非常不錯的,雲南這樣的吃法就十分久遠而普遍,還包括青包穀、青毛豆、青豌豆等。
3、大救駕:是雲南的名吃之一,其實就是炒餌塊。餌塊用米製成,為雲南獨有。
4、燒豆腐:以優質的石屏豆腐,用炭火燒熟,配以佐料而成,皮黃香酥,心白素嫩。
5、燒餌塊:是雲南當地的一種民俗小吃,用煮熟的大米飯壓成塊狀,通常是圓形薄餅狀,在炭火上面烤制,然後塗上醬料和菜陷即可。
6、喜洲粑粑:喜洲粑粑因源於大理喜洲鎮而得名。分甜、咸兩類。民間常用上下底火烤制。
7、過手米線:過手米線是阿昌族最中意的食品。吃時因需先取一團米線置於手心,然後將拌料放在米線上食用,由此而得名"過手米線"。
8、雞豆涼粉:麗江特產的一種雞豆(又名「雞碗豆」)磨面濾漿做成的一種涼粉小吃。涼粉外表呈現黑色,所以人們又稱做「黑涼粉」,暑吃涼,寒吃熱,涼吃拌以酸醋醬油調料之類,能消暑開胃、止車暈浪;熱吃將涼粉在平底鍋內用香油雙面炸黃、佐以調料,雖然其貌不楊,但味道質地卻極其細膩爽滑、適口,是下飯偌酒的一道風味好菜。
9、烤乳扇:乳扇是產於大理洱源的奶製品,形制更為獨特,是一種含水較少的薄片,呈乳白、乳黃之色,大致如菱角狀竹扇之形,兩頭有抓腳。乳扇是鮮牛奶煮沸混合三比一的食用酸煉制凝結,制為薄片,纏繞於細竿上晾乾而成。
10、竹筒飯:用新鮮竹筒裝著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飯食,用山蘭稻(一種旱稻)沖的「香米」並配肉類為原料,放進新鮮的粉竹或山竹鋸成的竹筒中,加適量的水,再用香蕉葉將竹筒口堵嚴,炭火中綠竹烤焦即可。
J. 雲南保山的習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