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貴卅名人錄歷史上在貴卅的名人
舍人,古代貴州的文化先驅者,漢武帝時代犍為郡敝邑(今貴州遵義)人,西漢時學問家。曾任犍為郡文學卒史,著有《爾雅注》三卷。《爾雅》是春秋到西漢初期,儒家為了解釋經書編輯而成的一部訓詰書籍,將中國古代經傳中難懂的同義詞和各種名物,分別歸類,逐一解釋。它是我國古代解釋次和名物的第一部重要詞書。盡管如此,一般人閱讀起來仍感艱深難懂,不易理解。因此犍為文學卒史舍人特為該書作注,"注古所未訓之經,其通貫百家,學究無人"。此書南朝肖粱時期失傳。
盛覽
盛覽,字長通,漢武帝牂牁郡(今貴州福泉一帶)人。當時著名的辭賦家司馬相如通西南夷,他曾去成都拜司馬相如師,學習辭賦,後被稱為"牂牁名士"。劉向的《西京雜記》中有提到他《列錦賦》和《合組歌》兩篇賦。盛覽學歸故里,積極從事教育,傳播學術文化,促進了古代貴州學術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亡波
亡波,漢牂牁鉤町(今貴州興義和廣西西部一帶)侯。漢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益州廉頭、姑繒民反,殺長吏,談指等二十四邑,凡三萬餘人皆反,朝廷遣水衡都尉發蜀郡、犍為、奔命萬餘人,擊牂牁,大破之。" 鉤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長人民擊反者,斬首捕虜有功,漢中央朝廷封他為鉤町王。
邯、承
邯,西漢末年牂牁(今貴州福泉一帶)鉤町王,承為其弟。公元9年,王莽篡位,命五威將軍王奇帶著印綬,到各地更改王侯以下各級官吏官名,貶鉤町王為侯。鉤町王邯"怨怒不附",起兵反叛。王莽指示牂牁大尹周歆設圈套誘殺邯。承起兵復仇,殺歆,西南各地群起響應。王莽於公元16年至21年間,先後三次派兵鎮壓,更激起西南各族人民反抗,王莽軍死傷數萬,終未鎮壓下去。
謝暹
謝暹,西漢末年牂牁郡(今貴州福泉一帶)人,任牂牁郡功曹。時逢各地農民大起義,地方豪強紛紛割據,西南大部為公孫述所佔。公元25年劉秀河北稱帝,建立東漢政權。同年(即漢光武帝建武元年)謝暹以牂牁郡功曹身份,聯合本郡龍、傅、尹、董幾家大姓起來"保境為漢",反對公孫述的地方割據,並派遣專使,繞道番禺江北上河北,向漢光武帝劉秀進貢,示忠於漢。劉秀封謝暹"義郎",並世代承襲。
尹珍
尹珍(79-166年),字道真,東漢牂牁郡母斂縣(今貴州正安縣)人。著名學者、文學家、教育家和書法家。他自以生於他自以生於遐裔,深感本地文化落後,沒有學校,未得入庠序求學,遂在東漢桓帝時,乃遠道跋涉數千里,從南方到中原求學,拜經學家許慎學習五經,又向應世叔學習圖讖,通三才。學成回鄉後,在夜郎地區開辦學館,傳授儒家經典知識和文字學,為家鄉辛勤培育學子,傳播文化,是發展夜郎地區文化的先驅,促進了中原與西南邊陲的文化交流。因擅長經術,還受到東漢朝廷的高度重視,在東漢桓帝延熹年間(158-166年),被朝廷以經術選用,歷任尚書承郎,荊州刺史等職。他的老師應世叔當時為司隸校尉,師生並顯一時,是當時全國知名的人物。他還是當時著名書法家。據唐代張顏遠《法書要錄》稱:南北朝王愔《文學志》一書中,列舉了秦漢以來著名書法家一百二十人中,就有尹珍。尹珍對大西南,特別是對貴州學術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了紀念他"凡屬牂牁舊縣,無不稱先師",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遵義府學教授莫與儔在府學宮創立漢三賢祠,奉祠舍人、盛覽、尹珍,尊敬他們為地方文教楷模。民國時,從正安縣劃出一部分土地,設立道真縣,在道真縣及貴陽市扶風山,都修有尹道真祠。
付寶
付寶,字紀圖,東漢牂牁郡平夷縣(今大方、畢節、織金、黔西一帶)人,歷任尚書郎,長安令、巴郡太守等,有德名。
尹貢
尹貢,東漢時牂牁郡夜郎縣(今安順一帶)人。歷任尚書承郎,長安令,彭城相等,是繼付寶之後被稱為"亦有名德"的人才。
濟火
濟火,彝名妥阿哲,三國時蜀漢牂牁郡西部(今貴州黔西、大方一帶)人,部落首領,為六祖中慕齊齊(即默部)東移貴州水西的第五代彝族君長,他習戰斗,尚信義,善撫其家眾,深受部落的愛戴。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蜀相諸葛亮南征,濟火與其結盟,獻糧通道以迎師。佐諸葛武侯平定西南和擒孟獲。武侯表封他為"羅甸國王",授予"丹書鐵卷",令治理慕胯(今貴州大方、金沙、黔西、織金、納雍、水城一帶),世長其地。後又受劉禪詔,討平普里叛亂。時濟火年見高,劉禪賜銀鳩杖,以表寵異之極。濟火是貴州水西安氏的始祖之一,水西安氏大姓自此發跡一千多年。
爨習
爨習,三國時蜀漢南中(今貴州境內)人。為南中大姓,世為寧州地方豪強,擁有大批部曲。諸葛亮南征時,收為部屬,官至領軍。
謝恕
謝恕,西晉牂牁郡(今貴州福泉一帶)人,任牂牁郡太守。西晉末年,中國出現了分裂混戰的十六國割據局面,李雄在成都建立割據政權,自封成都王,國號大成。東晉成帝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李雄以東晉統治者力量薄弱,無暇顧及西南的時候,派其弟李壽率大軍打敗寧州刺史尹奉,南中地區盡為大成所有,惟有牂牁郡太守謝恕保郡為晉,將李壽擊敗,受到東晉王朝的信任和嘉獎,官至撫夷中郎將、寧州刺史冠軍。東晉還在今貴陽地區置晉樂縣,以表"萬民康樂","長治久安"之意。東晉成帝咸康六年(公元340年)。李壽又派李奕帶兵征牂牁,太守謝恕保城拒守,再次受到東晉王朝的褒獎。
爨瓚
爨瓚,南北朝時梁朝寧州(今貴州境內)人。世為地方豪強,擁有大批部曲。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梁王朝調徐文盛帶兵往荊州勤王,寧州空虛,爨瓚乘機據有其地,並有諸部,延袤二千餘里。梁元帝承聖二年(公元553年),爨瓚以其地降北周,北周授其南寧州刺史,允其子爨翫、爨震承襲,作為羈縻州。
阿台、阿輪
阿台、阿輪,兩兄弟,南北朝北周時東爨(今貴州貞豐一帶)人。為烏蠻人,系三國蜀漢羅甸國牂牁酋長濟火的後裔。阿台時居毋縣地(今貴州興義境內)一帶,北周時(公元561-583年)遙授為樹帥大將,支持他發展地方勢力。阿輪則居漏江縣(今普安縣地)。
爨震
爨震,南北朝時梁朝寧州(今貴州境內)人。世為地方豪強,擁有大批部曲。其父爨瓚於梁元帝承聖二年(公元553年)以其地降於北周,被北周授為南寧州刺史,死後,分東、西爨,爨震稱為東爨,居夜郎縣、談指縣,即今貴州貞豐一帶。隋朝初年(公元581年),南寧州爨震恃遠不附降。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朝廷派韋沖為南寧州總管,以解決地方割據勢力。東爨爨震、西爨爨翫見形勢變化很快,不能觀望,便自動到總管所在地降附於隋朝。
田羅駒
田羅駒,隋朝黔安郡(今貴州沿河一帶)人。黔安蠻起義首領。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田羅駒率眾起義反隋,暴君隋煬帝派武侯驃騎大將軍郭榮帶兵鎮壓。
田思飄
田思飄,隋朝黔安郡(今貴州沿河一帶)人。黔安蠻起義首領,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繼頭年田羅駒起義被鎮壓下去後,田思飄又率眾起義,殺隋將軍鹿願,圍太守蕭造。隋朝行軍總管周法尚率將軍李景、裴仁基等分九路圍剿,攻進清江一帶。黔安一帶的少數民族遭殘酷鎮壓。
謝龍羽
謝龍羽,隋朝末年牂牁郡(今貴州福泉、甕安、余慶一帶)人。為當時土著首領。隋朝末年,政局動盪,天下大亂,"土宇分崩",居住在黔中地區的牂牁郡首領謝龍羽"保境自固",以待定局。唐王朝建立之後,天下大定,於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謝龍羽遣使入朝,率土歸附。唐王朝以其地置牂州,封其為牂州刺史、夜郎郡公。當時牂州與充州、應州、矩州、庄州、琰州等都歸其統治。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謝龍羽親率謝氏各支首領晉京朝貢,唐王朝以其地分數州,以謝氏各支首領分封刺史,封謝龍羽為牂州刺史,轄今甕安、余慶等地,史稱"牂州謝",各支首領分別為"東謝"、"允州謝"、"南謝"、"西謝"、"矩州謝"等。
謝元深
謝元深,唐朝應州(今貴州黔東南一帶)人。為土著酋長。在當地威信很高,其部落的人都尊敬他。謝氏一族,法不育女,自雲高姓不可下嫁。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隨牂州刺史謝龍羽晉京朝貢。他"冠烏熊皮冠,若今之髦頭,以金銀絡額,身披毛帔,韋皮行膝而著履。"朝廷以其地置應州,封他為應州刺史。史稱東謝。
謝元齊
謝元齊,唐朝充州(今古阡、銅仁一帶)人。。為土著首領。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隨牂州刺史謝龍羽晉京朝貢。朝廷以其地置充州,封他為充州刺史。史稱"充州謝"。
謝強
謝強,唐朝庄州(今貴州惠水、長順一帶)人。為土著首領。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隨牂州刺史謝龍羽晉京朝貢。朝廷以其地置南壽州,封他為南壽州刺史。史稱"南謝"。四年後改為庄州。
謝法成
謝法成,唐朝矩州(今貴州貴陽)人,為土著首領。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隨牂州刺史謝龍羽晉京朝貢。朝廷以其地置矩州,封他為矩州刺史。史稱"矩州謝"。曾受唐朝黔州都督府派遣,前往古牂牁昆明羅氏(又稱烏蠻)"招諭",說服昆明比樓等七千戶於唐高宗總章三年(公元670年)歸附唐朝廷。
趙摩
趙摩,唐朝明州(今貴州貞豐一帶)人。土著酋長,有戶萬余。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遣使入朝,內附唐朝。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朝以其地置明州,封他為明州刺史。史稱"西趙"。
比婁
比婁,唐朝祿州(今貴州畢節一帶)人。彝族君長。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比婁應矩州刺史謝法成招慰,率部落七千戶內附,唐高宗總章三年(公元670年)設祿州、湯望州,由比婁和他弟弟阿七分治。祿州即畢節,湯望州即是後來的郎岱(今六枝)、平遠(今織金)、水城等地。
謝無靈
謝無靈,唐朝矩州(今貴州貴陽)人。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謝無靈率眾起義,經過一番戰斗,被黔州都督李子和鎮壓。
田道遠
田道遠,字從善,號世魁,唐朝思州(今貴州務川縣)。唐朝義軍兵馬使田克昌之長子。唐睿宗景雲二年(公斤711年)參加征剿黃土坡%僚有功於朝廷,授義軍兵馬使,為貴州思州田氏五世。
謝疆
謝疆,唐朝庄州(今貴州獨山、惠水一帶)人,土著首領。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朝廷許其地為羈縻州,封他為庄州刺史,史稱"南謝蠻",領八縣。
田公榮
田公榮,字子爵,號竹齊,唐朝思州(今貴州務川縣)人,唐朝義軍兵馬使田道遠之子。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八月貢寶馬方物,授父職義軍兵馬使,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加思州節度使,升中書侍郎。為貴州思州田氏六世。
趙君道
趙君道,唐朝%%(今貴州境內)人。土著大酋長。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曾入朝進貢,獻方物。唐代宗大歷中年(公元772年左右)和唐德宗貞元初年(約公元785年),還數次遣使晉京朝貢。
趙國珍
趙國珍,唐朝充州(今貴州境內)人。為唐朝明州刺史趙摩之後,初任充州刺史謝嘉藝的部屬首領。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南詔王閣邏鳳叛,宰相楊國忠兼劍南節度使,以國珍有方略,授黔中都督。詔其征計南詔。他實力強盛,屢敗南詔,成為唐朝抗拒南詔的大勁敵,護五溪十餘年。唐代宗年間(公元762-779年),擢升工部尚書。其後人取代謝氏為充州酋長,世襲黔中都督到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海通
海通,唐朝貴州人。他是一個和尚,四川樂山大佛就是他開鑿的,他為了募集資金,挖出自己的一隻眼球放在盤子里,托缽化緣,以示自己的決心和誠意。現在樂山大佛後有海通塑像,上書"唐代貴州人"。
宋鼎
宋鼎,唐朝蠻州(今貴州開陽一帶)人。自稱西南番大酋長。曾任正議大夫,檢校蠻州長史。繼襲蠻州刺史,資陽郡開國公。在唐朝的黔中地區為後起之秀,戶口殷盛,人力強大,鄰側諸蕃皆敬憚。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晉京朝貢,同行的有巴江縣(今貴陽市烏當區巴香里)縣令宋萬傳等。朝廷官封依舊。
趙主俗
趙主俗,唐朝牂牁(今貴州境內)人。土著酋長。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晉京朝貢,次年,朝廷授主俗官封,褒獎其"朝貢不絕",其後十一年中,還五次遣使入朝,與唐中央朝廷保持較密切的關系。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又三次入朝,朝廷委官領其使,並"齋國信物,降璽書賜其王"。唐穆宗長慶中年(823年左右),和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均有朝貢。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至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1年),凡七次遣使入朝。
阿佩
阿佩,彝族,唐朝明州(今貴州貞豐一帶)人,土著首領。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阿佩以所屬明州地歸附唐朝廷。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36),朝廷封他為羅甸王(簡稱羅王),所領地曰羅甸國(簡稱羅國),治所在令貞豐縣東南的羅王亭,轄地在今貴州貞豐、晴隆,關嶺一帶,世襲爵位。朝廷又封其別帥烏蠻普里部首領為滇王(今貴州晴隆境內某山有滇池而得名,非雲南滇池),後改名普寧郡王,治所在今貴州安順西七十里羊武寨。
羅太汪
羅太汪,羅榮的玄孫,唐朝播州(今貴州遵義縣)人。世襲播州土官。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南詔叛唐,攻陷播州,羅太汪逃到瀘州祖羅仁勇家避住,朝廷命蔡、宋、康、高四經略討之,不克。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朝廷又命總戎太原人楊端率軍討伐。楊取道瀘州、敘永,羅太汪赴軍營獻策,並隨軍收復播州。羅太汪與楊端共領播州,自居副職。
宋朝化
宋朝化,五代後唐時牂牁清州(今貴州清鎮)。當時任清州八郡刺史。後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宋朝化率領八郡各刺史和羅甸王、普露靜王等九個昆明大鬼主等153人的使者團晉京朝貢,獻方物。朝廷賜贈銀器等禮品,增進了貴州與中原的聯系。
尹懷昌
尹懷昌,五代後晉時都勻人,土著大酋長。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42元),尹懷昌率其所屬十二部歸附於湖南的楚王馬希范。
莫彥殊
莫彥殊,五代後晉時南寧州(今貴州惠水一帶)人,為當地土著酋長。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42年),率其本部十二州歸附於湖南的楚王馬希范。
張萬凌
張萬凌,五代後晉時牂牁(今貴州境內)人,為牂牁土著酋長。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42年),張萬凌率領所屬的思州、夷州等八州歸附在湖南的楚王馬希范。
田景遷
田景遷,北宋初年珍州(今貴州正安、桐梓一帶)人。土著酋長,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率土歸附宋朝廷,朝廷賜名珍州,封田景遷為珍州刺史。宋太祖開寶元年(公元968年)改名西高州,又稱夜郎郡。領夜郎、麗皋、榮德、樂源四縣。
龍彥滔
龍彥滔(?-971),五代時南寧州(今貴州惠水一帶)人。土著大酋長,為黔南八姓番奉為西南番主。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晉京朝貢,宋王朝授其為南寧州刺史、歸德將軍、番落使。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去世,由其子龍漢塘襲南寧州刺史。
普貴
普貴,北宋初年烏蠻(今貴州大方一帶)人。彝族土著首領。北宋初年,其祖父烏蠻豪長羅氏主色入侵矩州(今貴陽市),驅逐矩州領主謝氏,毀其城垣,改名黑羊箐,自己則駐扎石人山(今貴陽市白雲區)控之,自稱"石人部落"。不久羅氏主色退居水西之地,由普貴的父親若藏守石人山和矩州。宋太祖開寶七年(公元974年),普貴晉京,以所領矩州之地歸順宋朝廷,土語訛"矩"為"貴",宋太祖趙匡胤予以敕書,文中有"惟爾貴州,元在要服"。"貴州"一詞始見於文獻。宋太祖封普貴為矩州刺史。
宋景陽
宋景陽(?-987),宋朝初年蠻州(今貴州開陽、貴陽市烏當區一帶)人。土著豪長。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景陽奉朝廷派遣平定廣右壯族有功,被授予"寧遠軍節度使、蠻州總管府部管"。從此,宋氏實力大增,遂驅逐烏蠻羅氏,奪得矩州(今貴陽市),設大廳谷落總管府,將羅氏鴨池河以東屬地全部佔領,形成雄長一方的封建大領主,史稱"水東宋氏",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宋景陽逝世,贈太尉,謚忠成。朝廷錄其功,俾子孫世爵茲土。
龍漢璿
龍漢璿,北宋南寧州(今貴州惠水一帶)人。南寧州事兼番落使。宋太宗太平天國六年(公元981年),龍漢璿遣牂牁諸州酋長趙文橋率百餘人晉升京朝貢獻方物,並上繳後蜀孟氏所授的印符,於是,朝廷授龍漢璿為歸德將軍、南寧州刺史,以趙文橋等並為懷化司戈。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龍漢璿又遺其弟龍漢興入朝,三年(公元992年),龍漢興及都統龍漢堯、刺史龍光顯、龍光盈等貢馬及硃砂等。
龍漢堯
龍漢堯,北宋南寧州(今貴州惠水一帶)人。南寧州都統,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曾隨南寧州刺史龍漢璿之弟龍漢興、刺史龍光顯、龍光勇等入朝,進貢馬匹及硃砂。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龍漢堯遣使龍光進率西南牂牁各部一龐大的使節團入朝,並帶去一個民族歌舞團,第一次把貴州的歌舞和蘆笙帶到了中原,促進了貴州與中原的文化交流。皇帝詔授龍漢堯為寧遠大將軍,封歸代王,授保順將軍龍光盈、龍光顯並為安化大將軍,授龍光進等24人為將軍、郎將、司階 、司戈,其從者分授甲頭王子、刺史、判官、長史、司馬、長行、兼人等職。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龍漢堯又遺使者龍光腆率牂牁各部千餘人入朝,詔授龍光腆等130人安封。五年(公元1002年),龍漢堯再遣1600人入朝,進貢馬460匹等。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龍光進再次入朝。南寧州龍氏盛極一時,成為黔南的一大望族。
龍光進
龍光進,宋朝南寧州(今貴州惠水一帶)人。南寧州望族,南寧州刺史龍彥滔之後。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他受南寧州刺史龍漢堯的派遣,率西南牂牁郡各番主組成的1000多人的一個龐大使節團晉京朝貢。並帶去一個民族歌舞團,在皇帝面前作了藝術表演,一個吹瓢笙,如蚊蚋聲,良久,數十人邊袂宛轉而舞,以足頓地為節,輕歌曼舞,清新而又粗獷的苗族著名"水曲"蘆笙舞響徹整個殿堂。歌舞是貴州各族人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他們抒發感情的一種主要方式,貴州歌舞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民族特色。龍光進第一次把貴州歌舞和蘆笙帶到中原,促進了貴州與中原的文化交流。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龍光進曾再交率使團入朝,進一步加強了貴州與中原的聯系。
田正允
田正允,字成仁,宋朝思州(今貴州務川縣)人。宋朝右僕射平章事田承文之子。宋仁宗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八月收復南邊叛寇王貴千、傳事魯等,初授義軍兵馬使、後升都指揮,封武略將軍。為貴州思州田氏十二世。
田士儒
田士儒,字崇古,寧朝思州(今貴州務川縣)人。宋朝武略將軍田正允之子,初授義軍兵馬使。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2年)春平定廣元之亂,加都指揮使。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征討瀘南叛寇,累加都指揮使,封義勇武略將軍。為貴州思州田氏十三氏。
楊晟台
楊晟台,北宋誠州(今貴州天柱、錦屏一帶)人。農民起義首領。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因宋神宗已死,哲宗上台後,廢除了王安石的改革政策,朝廷又陷入了財政危機中,便於次年罷沅州、誠州、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誠州人楊晟台乘朝廷兵力薄弱之際起義,廣西、湖南比如震驚。朝廷以唐義問為湖北轉運使,帶兵征討。起義軍斷渠陽道,宋軍不得進。唐義問則繞往其背,起義軍防守不及。數千人被屠殺,起義失敗。
趙高峰
趙高峰,北宋桐梓人,曾官至長沙太守。宋哲宗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告歸,敕賜所居名"青蓮院"。著有詩集,惜已亡。等等。。。。
② 遵義名人的資料有哪些越多越好
楊粲,字文卿,小字伯強,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據播州(即今遵義)的楊氏鼻祖楊端之十三代孫。粲為楊軾之子,幼年過繼給伯父楊軫為嗣。秉性好學,篤信儒家經典,少年即懷大志。宋寧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襲播州安撫使,執掌播事30餘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中興人物。 楊文(?~1265),字全斌,南宋時播州(今貴州遵義)人,抗蒙名將。 陳 鐵(1898-1982)原國民黨陸軍中將。貴州遵義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參加了北伐戰爭。歷任國民黨軍營長、團長、第十四軍第八十五師師長;抗戰時期,任第十四軍軍長、第五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十四軍軍長、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十四軍軍長、第三十六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十四軍軍長、第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抗戰勝利後,任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第八編練區司令、貴州省綏靖公署副主任等。1949年底率部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等。 陳沂,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黨宣傳思想工作的傑出領導人,我軍優秀的政治工作者。原名陳毅。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被譽為「文化將軍」。1979年6月起任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部長,主抓意識形態工作。1983年2月起任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財經委主任。他是中共八大列席代表、十二大代表,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羅再啟少將。貴州遵義市懷仁人。中央軍校第17期畢業。抗戰期間曾任第66軍新編28師84團1營營長,1942年參加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1943年春任軍事委員會滇西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隊長,抗戰勝利後曾任第89軍警衛營營長,1949年9月任第89軍獨立第6旅少將旅長,12月26日在貴州仁懷投誠。後任貴州省人民政府參事,貴州省政協委員。 劉端裳 (1891 — 1977) 少將。字樹苑,號莘園,又號山樵,貴州遵義市仁懷魯班鄉桃佳寨人。 陳永思(1907--1981)少將。字鐵肩,貴州遵義市綏陽人。中央軍校高教班第3期畢業。1933年任第25軍特科訓練處主任,1935年任第103師炮兵團團長,在貴州堵截紅軍,抗戰爆發後第86軍103師309旅618團中校團附,參加南京保衛戰,1938年7月升任團長,後任第8軍103師309團團長,參加遠征軍印緬抗戰,1944年任第8軍103師副師長,1946年任第2綏靖區少將高參,未就職,1948年任第49軍249師少將師長,1949年12月10日在貴州普安通電起義。後任貴州省政協委員,民革遵義市委籌備組負責人。 柏輝章(1901---1952)1936少將。號建儒,貴州遵義人。 陳德明少將。字紹康,貴州遵義人,生於1899年10月。 楊顯涵,1949年到台灣,任台灣民防副指揮,憲兵司令部少將副參謀長。1960年起任台中警備司令兼台中師管區司令,憲兵司令部中將副司令。1966年退役。周世傑(1893.2.15-1929.5.22),字西成(以字行),號繼斌,又號天保山人,,出身於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城東黑神廟(今茅石鄉境)1926年4月任北洋政府貴州省省長。6月1日被北洋政府授予陸軍中將銜,進入貴陽。8月任貴州省政府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第25軍軍長。1927年2月任國民政府貴州省政務委員會委員、貴州省政府主席。7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其後兩次連任)兼任貴州省軍事廳廳長,晉升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銜。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寧漢分裂後,任國民革命軍25軍軍長兼貴州省政府主席。1928年春任國民革命軍第9路總指揮兼第25軍軍長。 還有很多,字數限制寫不完,請參考 http://842442550.blog.163.com/blog/static/419404812008101245618269/?mode=edit
③ 貴州有哪些名人
楊粲 楊粲,字文卿,小字伯強,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據播州的楊氏鼻祖楊端之十三代孫。粲為楊軾之子,幼年過繼給伯父楊軫為嗣。秉性好學,篤信儒家經典,少年即懷大志。宋寧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襲播州安撫使,執掌播事30餘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中興人物。 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南侵攻佔潼關,入據陝西後,四川宣撫使吳曦謀反,叛國投金。次年正月,自立「蜀王」,當了金人的兒皇帝。楊粲以強烈的愛國熱忱譴責吳曦投降分裂的行徑,決定率師討伐,播軍正欲啟行,吳曦已被處死於興元偽宮。楊粲為支持抗金戰爭,向朝廷貢戰馬300匹,黃白金銀上萬兩,「以助國用」,同時建言朝廷乘勝「大舉北伐,以雪先恥」。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為繼續支持抗金之戰,粲「輸馬三百於蜀帥,蜀帥以聞,上益嘉之」。「南平夷」穆永忠趁國事動盪之秋,大量侵佔「公家田」,粲提兵討伐,「斬永忠,歸其田」。播州楊氏家族從北宋起就發生爭權奪地的內亂,粲之族弟楊煥居於「下楊」之地,撕毀「摒棄干戈」的協議,「違盟抄掠界上」,百姓蒙難。粲「遣兵誅之」,將楊煥掠奪的土地和租賦盡數歸還珍州,並用武力統一了下楊之地,結束了播州長期分裂的混亂局面。後來「南平閩酋偉桂弒父自立」,粲出兵鎮壓,「敗其眾於滇池(今四川會理),斬首數千級,闢地七百里,獲牛羊鎧仗各以千計」。在多次對外戰爭中,楊粲以「衛道」為旗號,憑借武力行兼並擴張之實,掠奪大量財富和農奴,擴大播州版圖,因而後世史家評說,播州傳至粲,「封疆始大」。 楊粲治播州以「文武兼資」著稱,史籍說他「性孝友、安儉,素治政寬簡,民便之」。由於實行比較開明寬松的對內政策,不事苛求勒派,播州社會穩定,生產發展,財富日增。他繼承其祖楊選、其父楊軾「結廬養士」、「留意藝文」的傳統,崇尚儒術,建學造士,大修先廟,「肇修郡之儒學、琳宮、梵剎、橋道」,眾多學者、僧人、道士在播州傳播學術和宗教,各得其所。《楊文神道碑》稱贊楊粲:「士類羽流,皆稱其喜儒而好禮,樂善而種德。」他倡導推行的文治,使播州這南荒之地加速了文明進程。「子孫繩繩善繼,尊尚伊洛之學;言行相顧,一如鄒魯之俗」,播州「土俗大變」,出現了「儼然與中土文物同」的大好局面。楊粲是開創「播州盛世」的英偉人物,他在發展文化的同時,大力振武治軍,實施耕戰政策,組織訓練了一支「寓兵於農」的地方武裝。對播民實行亦農亦兵,「且耕且戰,得富國強兵之策」。這支訓練有素,組織嚴密的勁旅,在數次內外征戰中十分驍勇,所攻必克,軍威鎮懾鄰境,大大加強和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他的後世子孫繼承發揚了這套行之有效的治軍之術,在楊價、楊文治播時,為抗擊蒙元,保家衛國,播州雄威軍馳騁西南戰場,在多次遠征作戰中獨當一面,屢建奇功,被朝廷譽為「國之藩屏」。 晚年,楊粲以儒家道德思想為准繩,總結畢生統治經驗,作《家訓十條》,並刻石以示子孫。文日:「盡臣節,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從儉約,辨賢,務平恕,公好惡,去奢華,謹刑罰」。這10條家訓,被後人評為「有功名教、福貽子孫」的垂世范言。楊粲卒於宋紹定年間,官終武翼大夫。因子孫在抗金戰爭中報效疆場,宋王朝屢次為楊粲加封賜謚,贈予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衛大將軍、忠州防禦使等頭銜,並「賜廟忠烈,封威毅侯」。 黎庶昌 黎庶昌(1837—1896),字蒓齋,貴州遵義人,是我國晚清時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 黎庶昌六歲喪父,家貧多疾,但卻刻苦攻讀,寒署不懈。十四、五歲時賦詩作文,犁然成誦,在府、縣考試屢獲第一。二十一歲即成為府學廩貢生。一八六一年,黎庶昌離遵義赴北京參加順天府鄉試,兩試不中。一八六二年,因應詔上萬言書論說時事,受到朝廷重視,被賞為知縣,派往安慶聽候曾國藩調遣。於是,黎庶昌便與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同為「曾門四弟子」,踏上了仕途。曾署理江蘇吳江、青浦知縣。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年,黎庶昌以參贊身份先後隨郭嵩燾、陳蘭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國,開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動。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和一八八七至一八八九年,黎庶昌兩次以道員身份出任中國駐日本國大臣,為促進中日友好往來做出了卓越貢獻。離任時,日本送行的人塞巷盈途,餞行至數百里外。西方各國使臣嘖嘖稱贊,說這是使臣返國從來沒有過的現象。 黎庶昌在文化方面的貢獻,主要是編印了《古逸叢書》。這部書共二十六種計二百卷,系黎庶昌在日本利用外交事務之餘,將我國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貴古籍,以高級紙張影印編輯而成。其中包含了唐本《玉篇》零本三卷半、《文館詞林》十三卷半、宋本《史略》六卷、《太平寰宇記補闕》五卷半等。這對我國古漢語、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是極為有用的。 另外,黎庶昌的著作還有《拙尊園叢稿》六卷、《續古文辭類纂》二十八卷、《入都紀程》二卷、《西洋雜志》八卷、《曾文正公年譜》十二卷、《曾太傅毅勇侯傳略》一卷、以及《黎氏家譜》、《全黔國故考》、《牂牁故事》、《使東文牘》、《拙尊園畫存錄》、《孔詩》、《蒓齋筆記》等。 一八九六年八月,黎庶昌因病由川東道任上返遵義。十二月二十日卒。 西南碩儒--鄭珍、莫友芝 鄭珍、莫友芝是清代道光、咸豐、同治年間貴州最著名的經學家、文學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倆不僅在學術上造詣很深,而且是同窗摯友。他們多方面的成就,均為士林所重,因而被時人尊崇地稱為「鄭莫」和「西南碩儒」。 鄭珍,字子尹,晚號柴翁,別號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長。一八○六年三月十日出生在遵義西鄉天旺里一個僅有幾畝薄田的農家。他自幼勤奮好學,記憶之力過人,寓目輒能背誦。為了給他提供較好的學習環境,他的父母在一八一八年放棄了西鄉的田產,把家搬到東鄉樂安里的垚灣,靠近其外家居住。他的舅父黎恂,曾任浙江桐鄉縣令,藏書甚多。鄭珍常走讀於舅父家。他的舅父每次都滿滿地裝了一箱書給他,鄭珍從早到晚肘不離案,衣不解帶,一天要讀若干萬言。後又專心致志地攻讀宋朝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和朱熹的著作,仔細研究程朱理學。如此數年,他在學業上有了十分顯著的長進。一八二五年,侍郎程恩澤督辦貴州學政,擇優選拔他為貢生,並指導他說:「為學不先識字,何以讀三代兩漢之書。」於是,他又進一步鑽研文字的形、聲、義的源流和先秦各種制度。當時的學者們都十分注重考據,他繼承了這種傳統,實事求是地做學問,既不隨便標新立異,也不輕易附和苟同。以後,他同遵義府學教授莫與儔一起進行教學工作,從中學得了許多儒家大師的觀點和主張。他刻苦研究三十多年,終於在經學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詣。他在經學和文字學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巢經巢經說》一卷、《儀禮私箋》八卷、《輪輿私箋》二卷,《鳧氏為鍾圖說》一卷、《親屬記》一卷、《說文逸字》二卷、《附錄》一卷、《說文新附考》六卷、《漢簡箋正》八卷、以及《深衣考》、《老子注》、《輯論語三十七家注》、《說文大旨》、《說文諧音》、《轉注考》、《釋名證讀》、《說隸》、等等。 莫友芝(字子偲,自號亭,晚號叟)是獨山翁奇兔場上街人,一八一○年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父親莫與儔(字猶人),清代嘉慶四年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鹽源知縣和貴州遵義府學教授,著有《二南近說》、《仁本事韻》、《貞定先生遺集》等書。莫友芝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三歲開始識字,七歲誦讀詩書。他有感於元暉「竹外山猶影」的詩句,曾用「影山」二字命名其讀書的草屋;二十一歲,即考中舉人,名冠鄉里。 莫友芝精通漢、宋兩學,對於蒼雅、故訓、六經、名物、制度、以及金石、目錄,都有一定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即亭經學》、《宋元舊本書經眼錄》、《古刻鈔》、《唐寫本說文木部箋異》、《聲韻考略》、《樗繭譜注》、《黔詩紀略》、《亭詩鈔》、《亭遺詩》、《亭遺文》、《影山詞》、《資治通鑒索引》、《遵義府志》等。不過,縱觀莫友芝一生治學的成就,最突出者則是在書法藝術方面。莫友芝自幼勤奮練字,據傳,他用土紅當墨,每天都要練寫一定數目的字。時間長了,無論楷、隸、篆書,每字均要臨上幾百次,疊起來點畫皆一一吻合,令人掠嘆。平時他還喜歡談碑論帖,對於漢代的篆刻深有研究,曾寫了許多跋尾,說明自己的見解和體會。後來,他旅居江南,又到句容山中搜集梁碑,親自監拓,深恐遺落一字,並撰寫《梁石記》一卷,詳細加以論釋。他所搜集的漢代碑頭篆刻有百餘通之多,他自己的篆書就是仿照漢代碑頭篆刻而成。因此,在當時書法名家中,他自成一體。《清史稿》記載說,他「真行篆書不類唐以後人,世爭寶貴」。 一八七一年九月十四日,莫友芝前往江蘇揚州及里下河地區尋找文宗、文匯兩閣被焚後散失的圖書,不幸在興化縣病故。次年,歸葬於遵義新舟青田山。 姚華 姚華(1876—1930),字重光,號茫父,貴州貴陽人,清末民初我國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書畫家。一八九七年中舉。一九○二年應聘主講於興義筆山書院。一九○四年中進士,任工部虞衡司主事。戊戍變法時東渡日本,就讀於法政大學。歸國後改任郵傳部船政司主事兼郵政司科長。隨即徒家北京,住宣武門外蓮花寺。民國初年,曾任參議院議員、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嗣因軍閥混戰、政局紊亂,遂隱居破寺中,以出售自己創作的詩詞、書畫和穎拓為生。 詩詞方面,姚華尤其長於填詞寫曲。現存姚華詞二百九十一闕,曲八十六支,代表作是《弗堂詞》、《庚午春詞》、《猗曲》等。 書畫方面,姚華尤其長於畫山水花卉和題跋。其畫面題款,隸、篆、行、草,選用適中,與畫面渾然一體,交相成趣。其所畫牡丹佳品——姚黃,艷麗多姿,生意盎然,因而時人便將姚華戲稱為「黃牡丹」。而姚華一九一八年所畫《淺絳山水圖》,至今仍被選入《近百年名畫家選集》。 不過,姚華最著名的藝術成就,是在其所獨創的穎拓方面。郭沫若曾說:「茫父穎拓實古今來別開生面之奇畫也。傳拓本之神,寫拓本之照,有如水中皓月,鏡底名花,玄妙空靈,令人油然而生清新之感!」 一九三○年六月四日,姚華因病逝世於北京。遺著有《弗堂類稿》三十一卷、《蓮花庵書畫集》、《貴陽姚華茫父穎拓》和《小學答問》、《說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語》、《古盲詞》等。 李瑞棻 李瑞棻(1833——1907),字苾園,清朝貴州貴築(今貴陽市)人。著名維新派大臣。幼年喪父,由叔父京兆尹李朝儀教養成人。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與張之洞同年考中進士。人翰林院,擢御史,直言敢諫。先後任過廣東、山西、四川和山東等省鄉試主考官,並一度出任全國會試副總裁。歷任雲南學政、監察御史、刑部侍郎、倉場總督、禮部尚書等。 任雲南學政時,奔波於各府州縣,一一親臨按試,所到之處,「躬先節儉,嚴杜需求」。在省會昆明,有一驕將以重賄為子弟開後門,被當面斥退,令其反省,從而排出了不正之風。 任監察御史期間,李端棻曾就加強海防,整屯武備,簡化「大禮」儀制諸問題,向清廷提出過「言人所不敢言」的意見,可見其無私無畏的胸懷。 李端棻思想開明,一向認為人才對國家前途至關重要。他在主持各省鄉試時,為國家選拔了一批批具有真才實學的舉人。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典試廣東時,他非常賞視梁啟超的才華,將堂妹許配給梁,梁幾次進京會試及完婚都住在他家。 貴州的歷史文化名人有丁寶楨,奈香夫人;貴州的革命英烈有王若飛,楊再林,貴州的科學家有潘大金[(1937—),科學家。貴州黃平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教授、研究員。],龍咸靈[(1911—1993),著名物理學家。貴州錦屏人。原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空間物理研究所所長,原武漢大學物理學教授]。 丁寶楨(1820年—1886年)字稚璜。貴州平遠(今織金)人。咸豐三年(1853年),33歲的他考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後任翰林院編修。母喪居鄉期間,變賣家產,召募鄉兵鎮壓漢族和苗民起義。1860年(咸豐十年) ,任湖南嶽州知府,次年調任長沙知府。1863年,43歲的他由長沙知府調任山東按察使,奉命鎮壓宋景詩黑旗軍起義,因「擅議招撫」,被革職留任次年遷任布政使,1865年,因僧格林沁率軍鎮壓捻軍,在山東曹州(今菏澤)失敗,遭追究。1867年3月由閻敬銘舉薦晉升為山東巡撫,與淮軍李鴻章部合力圍剿入魯東路捻軍。次年,西路捻軍向定州進軍,逼近京城,丁寶楨率兵馳援,保護了京城安全,朝廷更加器重,數次降旨褒獎。1869年秋,慈禧太後寵幸的太監安德海出京南下采辦途經山東,一路大肆張揚,招納權賄,無人敢觸之。至泰安時,丁寶楨以太監出都門違犯清朝祖制為由,將其抓拿,押至濟南正法。此事轟動朝野,頗為人稱道。同年,在濟南建尚志書院,招收各府州縣儒生來院講習,兼收願學天文、地理、算術者。1871年,黃河於山東鄆城侯家林決口,交通阻塞,多數州縣被淹。負責治河的大臣建議第二年動工堵築。丁寶楨力請即時於水涸時動工,並請命親自督修。不到兩個月竣工,費半而功倍。後黃河又在石庄戶決口,河水奪流南下,山東、江蘇、安徽數百里受災,運河交通廢棄,朝廷上下治水之議莫衷一是。1874年,他毅然奏請督工堵築,河水專注於大清河入海。時日本挑釁,謀以武力侵略中國,丁寶楨密陳海防計策,在煙台、威海、登州(今蓬萊)等處構築炮台,加強海防建設。1875年(光緒元年),奏請在濟南北郊新城購買民地,創設山東近代首家官辦工業企業——山東機器製造局。1876年10月,調任四川總督,整頓吏治,改革都江堰水利設施,創辦四川機器局,又改良鹽法,歲增帑金百餘萬。任四川總督10年,勵精圖治,社會得以安定。1885年(光緒十一年)英國侵佔緬甸,侵犯雲南和西藏時,丁寶楨加緊籌劃西南防務,1886年再成都病故。1887年(光緒十三年),歸葬於濟南華山南坡。他一生為政清廉,喪歸時,靠僚屬集資方成行。
④ 遵義市正安縣有那些名人
尹珍
正安因漢儒尹珍而名揚於世,人因地傳,地因人傳。至今一千九百年來,尹珍文化流風遺韻,沾溉深遠,承前啟後,人文蔚起,成為一個鮮明的地域性文化現象。尊前賢,勵後學。正安人世世代代繼承著賦詩填詞寫文章,習書畫,崇尚科學,喜愛讀書的優秀美德。正安文教事業蓬勃發展。 20 世紀 80 年代至 90 年代,正安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大學、中專生,輸送碩士研究生 20 余名,博士研究生 6 名。其中 5 名教授、博士分別留學美國、德國、日本、加拿大。在德國的馮育坤博士,在日本的郝明輝、郝雙輝兄弟雙博士,在美國的鄔小青博士、徐孝德碩士,在北京的著名世貿專家張漢林博士,戴江鴻碩士任美國商業機器中國有限公司駐北京大中華區經銷總經理。他們在學術和事業上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正安人在省內外高等院校擔任教授的著名學者和專家比比皆是。如西安音樂學院的陳代霖教授、浙江美院的陳仲常教授、湖南長沙師大的王青教授、北京體院的程建平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賈娟、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張漢林教授、廣東肇慶大學的駱禮剛教授、貴州大學的青敏、李朝龍、高榮盛、貴州師大的鄭亞宇、蔡成效教授、農學院的向顯衡教授,財經學院的李永書、陳安教授,遵義醫學院的簡祖壽教授,貴州教育學院的彥邁教授等,正安人在全國全省工作的教授、專家、高經工程師等各類高級技術人才擁有數百人。據《正安籍在外人才錄 》 1993 年收搜集到全國 23 個省市入編的 572 位在外工作人員中,有大學、 大專以上學歷的 266 人,中專中師學歷的 117 人,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的 233 人,縣團級幹部 143 人。特別是文學藝術的崛起,聞名全省,出現有文志強、石定、趙劍平為代表的全國知名作家,以及劉世傑、趙進爭、江定元、陳仲常、陳代霖、簡承國、蒲明州、李雲翔、鍾濤、韓繼權、李啟明、李克禮、劉國治、陳昌霖、邱仲書、譚文長、陳義忠、葉金國、王華、王美泉、羅遵義等 30 多名在全國全省有成就和影響的文學藝術家。
⑤ 遵義市史上出過什麼名人
尹珍尹珍(公元79~162),字道真,東漢牂牁郡毋斂(今正安縣)人,今正安縣新州鎮的古毋斂壩,是尹珍居家、講學、墓葬之地。和帝永元十一年(公元99 年),尹珍20歲時,跋涉千里,到京師洛陽,拜著名儒學大師、經學家許慎為師,研習五經文字。學成,於公元 107 年回故里。手建草堂三楹,開館教學,西南地區自此始有學校教育。尹珍從地方事教育,聲譽漸著,後漢朝廷向地方選舉孝廉,地方官以其精通經學,選入文學科目,向朝廷舉薦。桓帝永興元年(公元153 年)學者應奉任武陵郡太守,「興學校,舉側陋,移風易俗」。尹珍就近前往拜應奉為師,學習圖緯,通三才,師生並顯一時。《後漢書??西南夷列隊傳》載:「桓帝時,郡人尹珍,自以生於荒裔,不知禮義,乃從汝南許慎、應奉受經書圖緯,學成,還鄉里教授,於是南域始有學焉。珍官至荊州刺史。」尹珍功成名就,但年老體弱,遂辭官還鄉,將原學館改名「務本堂」,矢志育人。公元 162 年病逝,葬於務本堂後。尹珍是貴州文化教育的鼻祖,「凡屬牂牁舊縣,無地不稱先師。」也是著名書法家。尤精隸書。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引錄南北朝時期宋朝王愔所著《文字志》,所列秦漢以來著名書法家120人中,便有尹珍其名。尹珍在桑梓辦學授徒,盡心竭力,死而後已,其偉業受後世敬仰。明代貴陽三個書院設尹珍專祠,清代遵義府學教授莫與儔創立漢三賢祠中,專設尹珍祠,貴陽扶風山王陽明祠內附設尹道真祠,印江、銅仁等縣之書院中均設尹公祠。四川境現為重慶市的南川縣、綦江縣均建尹子祠。公元 880 年唐人崔礽在今綏陽縣旺草場立尹珍講堂碑。境內新州鎮的尹珍「務本堂」及「漢儒尹公道真先生之神位」碑,遺跡尚存。清代遵義知府趙遵律《尹珍考》,正安知州於鍾岳《尹道真先生務本堂碑記》對尹珍的身世籍貫作詳細考證。民國 32 年(公元1943年)出版的《貴州名賢傳??尹珍傳》載:民國期間,經中央政府批准,將正安縣劃出一部分另置新縣,命名「道真縣」以志紀念
⑥ 遵義名人
鄒市明
⑦ 遵義縣歷史名人
梁宗魯
梁宗魯,字誠一,婁里瓮生台人(現遵義市桐梓縣獅溪鎮境)道光辛巳(1821)舉人,延至道光己酉(1849)截至知縣,忿不赴任,終老84歲。鄉間稱「誠一先生」。咸豐己未(1859)應知縣江炳琳唆請招降鼻孔山農軍梁三同等,「與之盟誓,絕不加害,誠一亦與賊盟乃出,江宦解省百餘人盡殲。」惜哉「誠一」之譽。梁著有《淡淡歌》、《恬退齋詩文集》、《臘梅詩鈔》二卷。民國《縣志》載10首評曰「大抵撫時感事,自抒胸臆,真朴處取法少陵,可稱詩史」。《耆舊詩》收入30首。《詩集成》於《談談歌》302首中選錄165首,《詩鈔》30首,加檔案館雜錄,共載238首。《詩選》選評《樂捐》等5首。
望 雲
望雨雲翻白,望晴雲堆墨;
似此豈無心,不妨用反測;
為問雲中君,胡為空作色。
這是一首借詠物,寓諷刺的古體詩。引農諺反其意而用之,直刺其「當道」「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以痛斥江炳琳殺降冒功,「樂捐」中飽等丑惡行徑。其《談談歌》白話入詩可取,可有的似直成「勸世文」了。
⑧ 遵義市名人的傳記
李功偉 男,1949年生,貴州遵義市人。�畢業於雲南藝術學院美術系,擅長中 國畫。現為玉溪市藝術系講師,雲南美協會員、中國藝術研究所創作研究員、中華名人書 畫院院士、東方美術研究院客座教授、新加坡新神州藝術院高級名譽院士兼高級榮譽顧問 。作品數十次入選全國及省級美展,並多次獲優秀獎和一等獎,《傣灑的彩虹》在韓國展 出,《高原旋風》獲新加坡美展優秀作品「金龍獎」,《瀾滄江畔》入選《世界當代書畫 名家作品集》獲銅獎,《香格里拉牧歌》獲「中國跨世紀書畫大展赴日展」銀獎,《臘蘇 漢子》為國際奧委會收藏。被國際美術家聯合會等16個國內外藝術社團聯合評審為「世 界書畫藝術名人」及「國際銀獎藝術家」。作品傳略被收入《世界名人錄》、《國際現代 書畫篆刻家大辭典》並獲「世界優秀藝術家」稱號、《中國當代名人錄》、《世界華人文 學藝術界名人錄》、《國際現代書畫名家教授大辭典》、《世界現代美術家辭典》、《世 界美術作品選集》(1)、《中國美術選集》、《世界當代著名書畫家真跡博覽大典》、 《20世紀國際現代美術精品薈萃》等十餘部辭書和大型畫冊。1994年《民族畫報》 第9期「紅土地上的小草」作了專題介紹,部分作品被英、日、美、新加坡等國收藏。
⑨ 貴州省遵義市務川縣古代有什麼奇事或名人
歷史名人
明御史申佑其人其事
田佑恭
田景賢
鄒 慶
申 ?
李英才
蔡宇光
申紹伯
龔來發
申尚賢
明御史申佑其人其事
生也忠孝 死亦綱常--明御史申佑其人其事
申佑,字天錫,生於明仁宗洪熙元年(1455),世居務川火炭丫(今大坪鎮龍潭村)。龍潭村申姓佔98%以上,皆以申佑後裔為榮。當地至今仍流傳著許多關於申佑的故事,如「天池塘」、「來雁塘」的傳說。
據說申佑幼時即「有至性、穎異不群」,與同窗鄒慶、田太、苟祿在江邊回龍寺讀書時,老師見四人聰明好學,遂於四人名字中都加一「天」字(即申天佑、鄒天慶、田天太、苟天祿),寄予願望,四人利用課余時間挖得池塘一口,因四人名中都有「天」字,故名「天池塘」。「來雁塘」則是說江邊回龍寺一帶古時蒼松翠柏,鬱郁蔥蔥,風景優美,常有大雁棲息於上。明正統年間,江邊兩岩申佑、鄒慶、鄒?(鄒慶之子)先後中舉。時人以雁為瑞兆,附會此塘曰「來雁塘」。而筆者在龍潭寨聽到的最多、最為當地人津津樂樂道的則是申佑的三烈事跡。
其一:事親之難能可貴,申佑童年時,一天隨父親上山耕作,忽然從樹林中竄出一隻老虎,申佑父親驚惶失措、躲避不及,被老虎攔腰一口咬住,申佑雖年僅七、八歲,然而目睹父親被咬去,救父心切,竟忘了危險,手執一根木棍,毫無懼色地跑上去猛打老虎,老虎竟然震懾於申佑的稚子之威,丟下叨在口中的美食,就這樣申佑救回了父親。
其二:事師之難,申佑16歲時(即正統五年1441)考中舉人並入國子監學習,當時有祭酒李時勉因談論時事觸怒英宗皇帝,英宗下旨將李時勉下獄並帶枷示眾於國子監門口。申佑挺身而出,倡儀國子監六館學生齊聚皇宮門外,同石大用等人槌鼓請願,願意以身代替師難,英宗皇帝或許是迫於壓力,也或許是受到申佑等人精神的感動,最後開釋了李時勉。
其三:事君之難,正統十年,申佑20歲考中進士,授四川道監察御史。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軍四路南犯,宦官王振調集五十多萬人,蠱惑英宗親征。申祜以御史身份隨駕出征,兵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境內)以瓦剌軍包圍,幾次突圍,申佑都隨侍帝駕旁,為英宗擋敵開路,戰斗中,申佑捨生忘死,以致身上的鮮血都濺到英宗衣服上,然終不能脫困。最後,英宗不得不下令在群臣中選與自己相貌相似的大臣,代乘帝輿突圍。因申佑貌似宗宗,所以由他乘上英宗的帝駕,吸引瓦剌軍,掩護英宗突圍。最後,申佑死於瓦剌軍的重重追殺,時年僅24歲。而英宗雖然保全了性命,卻終被瓦剌所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
古人說:父生之,師教之,君治之,天下之三本,申佑在君、親、師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都表現出了一貫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忠孝本色。龍潭文化人申學倫老師在這樣侃侃而談說到申佑時,言辭間充滿著自豪。是的,申佑不僅是龍潭人的驕傲,也不僅是申姓人的驕傲,他更是務川縣所有仡佬兒女的驕傲,他的精神,並不僅僅是封建禮教的忠孝倫理,更是中國傳統美德成仁取義、視死如歸、盡忠報國的體現。
英宗被俘,成王朱祁鈺即位,是為代宗,年號景泰。景泰元年,朝廷下五道敕命:一、申佑死難、特贈進階文林郎,職如故;二、申佑之父申俊(已死),特贈進階文林郎,四川道監察御史;三、申佑嫡母張氏曾孺人;四、申佑生母李氏贈孺人;五、申佑妻李氏特封孺人。景泰三年,特賜申佑子申鏈恩生(見嘉靖《思南府志?敕誥篇》)。
英宗回京後於景泰七年(1456)再次登基,對「土木之變」中死難之臣均予追封、賜譜號,但唯獨缺申佑名,對此,後世頗多不平,嘉靖年間御史簫重望在其奏疏中言及此時說:「……所以坐享太平,獲晏安全盛之業,伊誰之力也哉 奈何天順改元登極,竟忘代駕之功,通紀不掛一字,謚與蔭典不及一言,而土木堡忠臣廟渺焉無聞,公道淹沒,後之人臣,亦何樂於以忠自見者。反不若景帝即位,尚憫孤忠之死難,深憐塞草之凄愴,寵錫以敕命,連蔭二子……」,禮部尚書程敏政在其奏本議稿中亦有言:「……君子骨棄鱗介之鄉,名落封簡之牘,致有血濺帝衣,而不獲頤脂黿鼎……,國祀無聞,鄉祀無聞,里中不嘗一豆,襲蔭忘其裔……」,崇禎史部文選司郎中楊廷昭在《忠孝申御史公實跡序》中說:「……何同難之十六君俱已開國成家,告圭廟食,燔柴之夜,獨不分公一 羹乎!」那麼「於殉難十六人中獨缺其名」的原因是什麼呢?(據《明史英宗前記》所記載:死於土木之役的大臣有「英國公張輔,泰寧候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候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蓋,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啟」等十六人。)簫重望說是:「申公無親識之在朝,亦無子第之在職,英宗當國步艱難之際,倥傯喪亂之秋,申佑遠在天末……」,楊廷昭認為「近水有月,僻壤無天,非浪說也」。此二人都認為申佑出生偏遠之鄉,一無親朋好友二無後人子弟在朝為官,無人為其死難呼鳴,英宗又值國步難艱之際,倥傯喪亂之秋,故而在謚萌祀典死難之臣時忘了申佑。
這種說法雖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個人認為:申佑死難於王事,前景泰帝於戰事當年即有敕命,可見當時的官方對申佑死難之事是確鑿無疑的,並非與申佑遠在偏僻之鄉而有厚薄;而與申佑一同長大、一同讀書的好友鄒慶此時任雲南姚安軍民知府,說無親朋故識在朝為官恐怕也不成立;況且申佑作業一名御史死於王事而無褒恤,眾御史大臣以及都察院,怎會不為其鳴爭?那麼,是申佑官職太低嗎?明朝的分道監察御史與副都御史的官職基本相同,而副都御史鄧啟在土木之役戰死大臣名單中赫然有名,由此可見也不是申佑官職太低的緣故。這種種疑點說明英宗褒恤土木之役死難之臣時,獨缺申佑是有其它原因的。
皇帝,作為一國之君,威嚴有加,尊榮無比,然而土木之役,英宗皇帝竟被異族所俘,是極有損皇帝身份的,這一段歷史,肯定是英宗的難言之隱,然而″土木之變″又是大事,史書不得不記,而這件大事件中的一個細節,卻是英宗記憶深處最不願回憶的,那就是申佑代駕死難之事。「命群中選有與聯貌相結合,妨不代聯乘輿,庶脫聯難,眾推申侍御,君貌若相似,即命以身代躬乘鑾遠馭……」(簫重望上奏疏),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申佑代乘帝輿突圍的主意是英宗自己想出來的,這種″狸貓換太子″的下下之策,反映出了當時英宗皇帝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心態,這種用犧牲別人生命換取自己性命的作法,是任何人都不恥的,這也就成了英宗以後最難堪的回憶,最不願別人提及的一段往事。而後來竟有人為英宗開脫道:″謂北征之役,張輔、王佐亦同於靖難,無匡救之功;侍駕之臣朱勇、薛綬未必非精忠,乏安全之策,且喜寧與振亦於軍中,不宜濫恤″,也就是說,死難的臣子,雖然忠心耿耿,但最終都沒能匡救英宗皇帝,況且又有太監喜寧降敵,王振伏誅,所以褒恤不宜濫施,然而事實卻是英宗天順改元登基之後,對王振並無怨恨之心,反而為王振立廟祭祀,可見這種開脫是何其蒼白無力。英宗之所以隻字不提申佑代駕死難之事,其實是怕自己在土木堡中貪生怕死的情形大白於天下。英宗不僅自己全然忘了申佑血濺帝衣、代駕之功,而且壓制下級對申佑功績的評敘,土木堡忠臣廟即是一例,這種祀祠忠臣的廟宇,一般都是經禮部審查議定,皇帝下旨修建的,何況土木之役還是英宗親歷之戰,然而就是在這座最有紀念意義的忠臣廟內,卻「獨不見申侍御忠孝名臣牌位」(簫重望上奏疏),史官也不敢妄自記錄,以致「通紀不掛一字」、「史俱缺文」。這都與英宗皇帝有極大關系,或者說,這些都是在英宗的直接授意下這樣做的。
然公道自在,天理難泯。英宗後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間,先有禮部尚書程敏政奏議草稿「後以他事,不果具奏」,後有「肖重望以一事入奏,敖宗慶以三烈稱奇,楊廷昭謂義重綱常、田西麓言榮及鄉國」,眾起而為申佑死難之事呼籲,題請特祠。此時又正值嘉靖皇帝大禮議,編寫《明倫大典》,推崇禮制,於是終得朝廷賜謚「忠節」,並於嘉靖十年(1531)由巡按御史郭弘化令思南府、務川縣分別立祠以祀之,祠名「申忠節公祠」,申佑忠魂終有所依矣。務川″申忠節公祠″座落於縣城菠蘿山簏,又名「申佑祠」,今存。祠廣20米,寬21米,四周封火山牆,有正殿、兩廂、牌樓等建築,康熙、道光年間相繼修葺。據傳,過去每屆縣官到務川上任後都要到申佑祠拜祭,每次維修,也都要抬高原建築,以昭著申佑的忠孝精神,由此可見申佑對後世的影響。
申佑對務川文化教育產生的影響更為深遠,務川雖為黔古邑,然而地處偏遠,明嘉靖前縣內無學,往往山行五六日到思南府就學,這使得許多俊秀之才埋沒於山區。然而至申佑登進士一舉成名,天下皆知,始有郡人田秋為務川、印江請建學宮。查嘉靖《思南府志》,思南府治二縣四司,建儒學立文廟者僅本府及務川縣。試想,若沒有被師承王陽明、官至雲南參政的李渭譽為″南畿文學宗″的申佑,若沒有申佑的千秋完節,焉有務川縣的儒學。務川教育至此大盛,修建書院,蔚然成風,先後建有敷文書院、淳化書院、修文書院、羅峰書院、培元書院等。教育的興起,為務川培養了大量的人才,據《務川縣志》載,明、清兩朝,務川共出進士、舉人83人,蔚為壯觀。而後世的仁人志士、芸芸學子亦同樣秉承了申佑成仁取義,正氣浩然,鐵骨錚錚,生死置之度外的忠臣氣節。光緒二十年(1895)康有為、梁啟超發起603名舉人簽名的「公車上書」,務川赴京會試舉人徐致和、聶樹楷、申允熙、申德渠慨然簽名,義無反顧地參加這一愛國義舉;王濟輝,務川三坑人,先任吉林臨江縣知事,大義凜然回拒日本人繪制其轄地地圖,後任桓縣知事,誓師討伐袁世凱。文化是繼承的,精神是傳承的,申佑的忠烈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仡佬人,他們為了國家為中華民族的強大,捨生忘死,奮斗不息。
謹以申佑祠對聯一幅為本文作結。
視死如歸,七尺浮軀損土木
欲生有甚,千秋正氣壯山河
參考資料:
1、龍潭後寨道光十三年(1833)申氏族譜
2、嘉靖《思南府志》
3、《務川縣志》
4、《明史》
田佑恭
田佑恭 (1075~1154年),字子禮,宋思州務川縣人。自幼有膽識。未受任時正遇靖州(今湖南靖縣)土酋叛亂,其父奉令征討。父當行,但因病不能去。田佑恭曰:「諺有之『養子防老』,願代父而往,死無悔矣。」亂平,元符二年(1099年)授田佑恭團練使。政和間,宋徽宗召田佑恭入朝,厚賜田佑恭,拜為番部長,統領思州疆土。宋政和二年(1112年)黃陽洞酋首冉萬花聚眾叛亂犯黔州,田佑恭奉命征討,很快剿平,俘獲首領,威名顯著,朝廷擢升田佑恭成忠郎,充思州邊西巡檢。政和五年統義兵策應瀘南,解梅嶺堡之圍,智擒卜漏,平2州8縣及諸屯30餘城,拓地2000餘里。朝廷授忠義郎轉武翼郎。此後,田佑恭多次奉令出征平亂並抗擊金人入侵。身經百戰,屢建奇功,頗得朝廷信任。曾三次被召入京,朝廷賜以金帶、銀器、鞍馬等物,並擢陞官職。政和七年以功轉武翼大夫,加榮州刺史;宣和元年(1119年)授瀘州兵馬鈐轄,加忠州團練使,再加貴州(今廣西貴縣)防禦史,充成都府路兵馬都監,令利州(今四川廣元)駐扎;紹興元年(1131年)授夔州路兵馬鈐轄,遷中亮大夫;同年,復置思州,知思州軍州事兼務川縣事,因保蜀有功,加華州觀察使;三年,遷通侍大夫;十一年以累大功,遷奉寧軍承宣使,加邊郡承宣使,仍領思州事。
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七月初九,田佑恭因老告終,享年80。南宋進廷贈正任保康軍承宣使。其子田汝端襲爵位,以後行兩郊大禮,贈開封儀同三司、少師、思國公。黔州通判郎中於觀撰銘旌表。殮葬於務川歸義鄉西山之原,遠祖田克昌墓之側。後人感其安邊威德,於思州、珍州立祠鑄鼎,呼其祠為「少師祠」。
田景賢
田景賢(1236~1297年),田佑恭七世孫,字德孚,宋思州務川縣人。生於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自幼勤奮好學,演文習武,善與人交。16歲時,其父去世,襲父職,兼南平軍沿邊各洞宣撫使。在胞叔田應庚(宋守御使)、田應已(忠勝軍副都統)扶助下,維護社會安定,使地處四周動亂的思州,民安物阜。寶佑五年(1257年),宋朝廷嘉許。咸淳年間,又於隘頭上衙(含沿河縣客田鄉)設立巡檢司,以族人田宗恕為巡檢,加強了對元兵的防範。
德佑年間,京都臨安守衛空虛,形勢危急,謝太後下詔各地「勤王」。田景賢與播州知州楊邦憲,各率兵遠程赴臨安「勤王」。軍行至真州(今江蘇征儀縣),適遇元兵,田景賢、楊邦憲協助真州知州苗再成、守將趙孟錦與元兵大戰於老鸛嘴(俗稱黃天盪),首戰告捷。是年四月,朝廷加委田景賢為團練使,率兵入衛京都。九月又擢升為福州觀察使,仍鎮守京都。是時丞相陳宜中當國。十二月,陳宜中派屬官柳兵到元軍求降,田景賢遂率師還鄉。
景炎二年(1277年)春,元兵攻下重慶,緊迫思州,田景賢於是致表請降。元廷於思州置新軍萬戶府,以田景賢為總管。次年春,奉召朝參,授田景賢思州軍民安撫使,進爵榮祿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此時元兵已進駐鎮遠,他不顧個人進退,上書忽必烈,要求元兵進駐思州,不得騷擾百姓,元廷「從之」。是年,他將思州治所由今務川縣城遷至德江龍泉坪小谷庄。不久火夢其城,又遷徙都坪清江城(今岑鞏)。原思州領務川、安夷、思邛、邛水4縣。宋末元初,思州領地比原屬地擴大一倍。大德元年(1297年),田景賢病卒,享年62歲,安葬於龍崗之南(今岑鞏縣)。
鄒 慶
鄒慶(1408~1481年),字佑之、天慶,號止庵,務川縣江邊人。鄒慶幼時,在家鄉回寺讀私塾。同窗中、申佑、田太、苟祿、鄒慶4人最得老師賞識。老師見他們四人學習刻苦,才思敏捷,特在他們四人的姓名中加一「天」字,名曰:「申天?、田天太、苟天祿、鄒天慶」。他們四人每天在完成功課之後,利用休息時間,在學校對面挖成2畝多大的泥塘,又從河裡捉魚到塘里喂養。魚塘是四個天字輩的學生修成,人們稱之為「天池塘」。
明正統五年(1440年),鄒慶去雲南昆明鄉試(當時貴州未設考場),中庚申舉人。景泰元(1450年),授雲南省北勝州知州,為官清廉,勤於政事,愛護百姓。天順三年(1459年),升授雲南姚安軍民知府。成化二年(1466年),奉旨回鄉養老。姚安百姓依依不捨,送他銅獅1對,重20公斤;銅花瓶1對,重10公斤,以示官民之情。
明理學家、西南大儒李渭評價說:「鄒公慶,父子才美,與侍御公(指申?)埒名。鄒公為滇州郡,卓有吏治,聲稱前哲,發祥遐域,振采宇內」。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朝廷贈鄒慶中憲大夫。次年在家鄉病故,享年73歲,葬於江邊楊柳池。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思南知府洪價采士論,舉入鄉賢祠。
申 ?
申?(1425~1449年),字天錫,務川縣火炭埡人。申?天資聰穎,有膽識。少時隨父至田間,一隻猛虎突然從林中竄出來,向其父撲去,欲銜走,申?機智勇敢,持棒猛擊其虎,虎被擊痛而放口驚逃,其父倖免一死。申?勤奮好學,前往思南府城參加童試,補郡弟子員。明正統五年(1442年),申?去喜馬拉雅山昆明參加鄉試,中庚申舉人。遂進京入太學肄業。在就讀期間,祭酒李時勉,因諫政事遭奸臣王振讒言陷害入獄,帶枷示眾於國子監門。申?義憤填膺,倡議六館諸生,上疏以拯師難。六館諸生雖同性老師愛冤,但畏懼王振勢大,怕遭株連,惟申?與石大用槌鼓稱冤,伏闕不起,願以身代師死。明英宗深受感動,特赦李時勉,讓其官還在職。申?拯救師難的義舉,蜚聲於京師。正統九年,申?參加京試中甲子科進士,官拜四川道監察御史,時年19歲。在任期間,剛正不阿,膽識才略為群僚敬佩。申?學識淵博,重視培養人才,每次出巡州府,都要召集當地諸生,講授經史,答疑解惑,提高地方人才素質。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刺軍大舉入侵,邊關吃緊,告急文書紛紛來到北京,朝廷一片慌亂。英宗在權宦王振挾持下「御駕親征」。申?以名御史身份,奉詔從征。明軍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境)被瓦刺軍圍擊,潰亡過半,走投無路。在這危急關頭,申?從大局出發,為保皇上安全,穿龍衣,乘輿出征誘敵。瓦刺軍認為是英宗出逃,緊追不舍,申?遇害殉難,年僅24歲,史稱「土木堡之變」。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表彰忠烈,為申?殉國褒顯,謚忠節敕曰:「人孰無死,惟死於國事者為至榮也。特追贈其為文林郎。」並下敕命五道,推恩及其父、母、妻、子。明嘉靖十年(1531年),貴州巡按使郭弘化令思南府及務川縣立祠祭祀。
申?一生的事跡,在《明史》、嘉靖《思南府志》、道光《思南府續志》均有記載,近代出版的《中國名人大辭典》列有專條。
李英才
李英才,字育之(1605~1649年),務川縣涪洋辰溪人。生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自幼聰穎,勤奮好學。少年時,負笈遠游四川求學。年弱冠,考中文生,食廩餼。李英才3個胞弟,由其親自教育,均補弟子員,時人稱:「一門四秀才」。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英才39歲,赴貴陽參加壬午科鄉試,中舉人,名列二十七。時值明末,朝政腐敗,社會動盪,遂隱居不仕,立志培育子女成才。於是辦起家學,進行庭教。他有5個兒子,長子李士火昌 ,康熙八年(1669年)中己酉科十三名舉人,官四川馬湖府知府,嘉定(今樂山)州鹽法府鹽茶使;次子李火昆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歲出貢,未仕,三子李士火介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中戍科舉人,未仕;四子李士火奎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庚午十三名舉人,官清浪衛(今地已並入鎮遠)和思州(今岑鞏)儒學教授;五子李士火員 ,雍正元年(1723年)中癸卯科十三名舉人,官麻哈州(今麻江)學正,安順府教授。五子皆中科舉,人們譽為「一門五子登科」。
清順治元年(1644年),孫可望占據貴陽,聞李英才賢能,派使束帛加璧來家禮聘出山,共謀軍事。李英才覺可望等系烏合之眾,相互傾軋,難成大業,遂婉謝絕。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吳三桂叛清,十二月佔領貴陽,遣使來鄉聘為幕僚。李英才科頭跣足,佯作狂人,厲聲拒之。自甘清寒,樂守田園。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李英才病故,享年90歲。
蔡宇光
蔡宇光(1802~1884年),號榮軒,務川縣城人。生於嘉慶七年(1802年)冬月初十,自幼勤奮,矢志向學。道光初年考取弟子員,食廩餼。後去北方,被聘為漕運總督朱澍之家庭教師。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參加順天府(今北京)丙午科鄉試,中「北闈」第二十八名舉人。後回務川老家,勤修學業,手不釋卷,博覽群書,亦常研醫學。咸豐年間,蔡宇光隻身北上會試,屢試不中,滯留京城。
同治三年(1864年),吏部揀發甘肅省以知縣候用。剛入省,奉命任兩當縣知縣,有政聲,升調平涼府知府。不久,遇固原兵變,平涼遭劫,蔡宇光險些喪命。省巡憫其苦衷,改委會寧縣知縣。蔡宇光辦事公道,人稱「蔡青天」。
光緒元年(1875年),甘肅省舉行恩科鄉試,調蔡宇光任監考。臘月事畢,調任金縣知縣。光緒二年,恩科會試,調京充任慈禧太後對讀官。任務完畢,同僚皆曰:「公可望美缺也。」蔡宇光曰:「窮通命也,只求兩袖清風,何損宦海。」蔡宇光在甘肅先後任官達12年,依然兩袖清風。
光緒三年(1877年),年已75歲,告老還鄉,職掌務川敷文書院(後改名羅峰書院)山長,任職5年。後閑居在家,義務給鄉民診治病情,從事民間醫葯,人們稱他「儒生義醫」。
蔡宇光於光緒十年(1884年)九月二十五日病卒於家,享年82歲。
申紹伯
申紹伯(?~1883年),字南屏,號南園,務川縣城人,清道光舉人。申紹伯幼時,家境貧寒,父母多病無力,長期依附二叔申允厚生活,以至讀書費用。申紹伯考中秀才後,叔父病魔纏身,不幸死去。家庭生活重擔由申紹伯承擔。申紹伯苦心經營,家境逐年好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赴省城鄉試,中己酉科舉人。因家中無人理料,毅然回家贍養雙親,教養子侄。
申紹伯學識淵博,深感務川歷史悠久,置縣很早,惜無人編修縣志記載縣情,他積極搜集地方史料,祖孫二人(孫申伯符)編輯《南園紀事》(手抄本)三卷,約7萬余字。他在《紀事》中說:「按務邑文事武功砰訇彪炳者頗不乏人,只以縣志千餘年失修,遂致縣籍有證可稽之名人,亦為他縣竊有,後世轉載相傳,亦竟無人揭證其非者……故余今照古著更訂,並附錄各著於後,希望後這編縣志者,有所借鑒焉」。《南園紀事》內容較豐富,涉及天文、地理、營建、食貨、職官、學校、武備、人物、藝文等諸方面,是反映務川縣情的珍貴資料。
龔來發
龔來發(1862-1995年),務川茅天人,仡佬族,於1862年3月出生在務川石江坪安家坨。半歲時,因家貧,父親無力養活他,被送給茅天大幫嶺向老二做兒子,剛滿10歲,向老二夫妻先後去世,龔來發生活無著,跑到山坡上以野果、野菜度日,過了4年「野人」生活。他習慣於赤足在山間行走。白天在外找尋食,夜間在山洞或樹下睡覺。全身長著黑毛,人們稱他為「小野人」。他14歲那年,大幫嶺向禮全缺勞力,就上山找龔來發,要他來家幹活,龔來發就到了向禮全家,從此結束了「野人」生活。龔來發在向家幹活勤勞,為人忠厚。向禮全先後生了3個男孩,年年收成也好,向禮全從內心喜歡龔來發。當向禮全年過六旬時,已是兒孫滿堂,家境較好。臨終時,給子孫留下遺言:「龔來發到我家後,我家人財兩發,他就是大家的老人,不管他活到什麼時候,都要好好贍養他。」龔來發在向家過了7代人,代代對他孝敬。村裡人家,老小都稱他「老祖 」。
龔來發一生務農,未婚。他不喝酒,不服葯,愛吸土煙,他的竹煙桿已陪伴他100多年了。吃的是粗茶淡飯,過去吃苞谷飯,晚年吃大米、苞谷混合飯。他性情開朗,愛說愛笑,尤其喜歡唱山歌。他所在的村子,三面群山環繞,森林茂密,村裡人家房前屋後都栽有大片竹林。
中國老齡委員會和93全愛老行動組委會,在1993年老人節舉辦的「中國百歲壽星排座次」的活動中,他以131歲的高齡,榮獲「中國長壽之王」的稱號,頒發了證書和「金座椅」獎杯。從此全國各報社、刊物、廣播電視台記者,紛紛前往茅天專門采訪報道。
河北省肅寧縣頤春茶廠,聘請龔來發為名譽廠長,每月贈給200元終身養老金;務川縣國營酒廠聘請為名譽廠長,每月給他200元終身養老金。他激動地說:「我一生經歷了幾個朝代,都沒有現在好,我感謝共產黨的大恩大德!」
龔來發因患肝炎病,於1995年3月12日下午1時在家中去世,享年133歲。
申尚賢
申尚賢(1909~1996年),筆名壽生,務川縣城人。6歲啟蒙讀私塾,16歲赴貴陽考入一中就讀,民國18年(1929年)去北平,考入匯文中學高中部學習。幾次考北大,國文成績優異,因數學不達標而落選。北大文學院教授為他惋惜,特收他為旁聽生。「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申尚賢積極參加北大隊伍示威遊行。除在北大聽幾節課外,成天泡在圖書館里專心讀書。1933年下半年,申尚賢開始文學創作,他的文章用筆名壽生在《獨立評論》、《國聞周報》、北大《歌謠周刊》等報刊上發表。在《獨立評論》上發表的論文、小說、詩歌等多篇,為當時的名流學者叫好。
何光渝認為壽生的這些小說,已經毫不遜色於四川的沙汀、李?人、周文,湖南的沈從文、黎錦明等人同時期的同類小說。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北平淪陷,申尚賢回到家鄉,在家鄉積極宣傳抗日救國和傳播新思想、新文化以及提倡體育活動等等。1940年任務川中學老師,1942年,任務川臨參會議員。由於他揭露時弊,縣黨部、縣政府對他懷疑,他避居農村。1944年秋,務川中學增設高中部,又受聘任教。1947年受貴陽清華中學之聘,前往任教。解放前夕回到務川仍居住農村。務川解放後,參加革命工作,先在學校任教,1951年任縣人民政府任文教科副科長,後任民政科、農業科科長。1956~1966年連續被選為副縣長。1981~1987年被選為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期間,1981~1987年任貴州省政協第四、第五屆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