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功能包括哪些
文化有哪些功能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對於協調群體成員的行動所發揮的作用。
(2)導向。文化的導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
(3)維持秩序。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並被普遍接受的東西。
(4)傳續。從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傳,即下一代也認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麼,文化就有了傳續功能。
2文化結構的四層次
1、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2、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
3、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4、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2. 中國在國際文化舞台上所起的作用
在風雲變幻的國際舞台上,中國振衰起頹,由弱變強,成為求和平、倡發展的重要力量。1949年,當本世紀前50年行將結束之時,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宣告標志著一個嶄新的開端━━既是民族復興的新紀元,也是中國洗脫羸弱「病夫」形象重樹大國威信的起點。為保衛國家的獨立與和平,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與美國進行了較量。百萬大軍數年征戰,迫使這個世紀頭號強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書上簽字。指揮了這場戰爭的彭德懷元帥說:「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架起幾尊大炮就侵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為了國家的主權,中國不惜與最大的「盟友」交惡。毛澤東斷然拒絕赫魯曉夫所謂建立「聯合艦隊」和設長波電台的建議,表明中國絕不答應任何一個大國將自己納入其全球戰略軌道。
3. 戲劇舞台美術的功能及其從屬性
戲劇舞台美術 (stage art)
戲劇演出中除演員以外的一切造型因素的總稱,包括舞檯布景、燈光、服裝、化妝、繪景、道具等。它們的綜合設計稱為舞台設計。
舞台美術兼有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性質,是四維時空交錯的藝術,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和對物質條件的依賴性。它在藝術創作上屬二度創造,具有從屬(演員表演)的性質。在演出中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①通過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塑造人物形象。②創造和組織戲劇動作空間。③表現動作發生的環境和地點。④創造劇情所需的情調和氣氛。⑤通過形象的創造幫助演員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劇本所表現的思想內容等。
總的說來,戲劇舞台美術不僅能夠為劇目創造適當的戲劇環境,更為重要的是,它可以將劇場內短暫的瞬間變為觀眾心目中的永恆。
4. 舞台系統的有哪些主要技術
目前的舞台調度系統設備是時候需要進行一些修改了,尤其是在智能化產品發展的情況下,舞台調度系統對整個舞台指揮能有效縮短交流時間更加便利。
uu眾創的舞台調度系統、設備步入數字化、智能化時代。該系統是採用先進的數字化及計算機網路技術、音視頻技術、多媒體技術,建立的集舞台監督、監控、指揮、調度等功能於一體的集成系統,一套設備、一個界面即可實現全方位掌控舞台通話、視頻監督監控。實現了舞台總監、舞美、導演、音響師、燈光師、演員以及相關業務崗位等之間的點對點、點對多點與多點對多點的實時音視頻通訊,滿足演出現場監督監控調度指揮及業務整體協調的要求。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人們對文化藝術傳承和發展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舞台監督系統的功能也將將更加完善、強大,性能會更加高效。
5. 舞美包括哪些方面
舞美包括人物造型、化妝、服裝、布景、道具、燈光等方面,舞美工作人員除用應有文字說明各製作的景片、服裝、化妝、道具外,還需繪出設計圖,並進行製作。
舞台美術設計是一門以服務於舞台劇目內容為主,根據演出需要而設計舞台的一種特殊藝術門類,是隨著演出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而發展起來的。
舞美設計的工作程序:
1、設計部門:
包括布景、服裝、燈光設計,它將舞台技師(負責布景監制和舞台技術管理)、繪景人員集中一起,列入藝術室的編制,作為創作人員,便於經常和編劇、導演交流。
在專業上加強互相了解,利於提高藝術合作質量,以及形成學術風格,也有在藝術室的編制下成立美工組,除了劇目的創作排練階段及個別成員的特殊需要,一般不參加日常的演出。
2、製作部門:
負責布景、服裝、道具的製作和維修工作,大單位有木工、雕塑工、縫紉工、繪制景的輔工,設布景、服裝車間,甚至是獨立核算單位,完成本單位任務後,承接外活兒,製作人員不參加演出。
一般單位製作部門不齊全,編制在舞台隊,和演出部門沒有嚴格的分工,如木工就是舞台裝置,縫紉工就是服裝管理等,除製作工作外,參加日常演出。
3、燈光部門:
包括電工和燈光演出管理人員,能從事簡單燈具的製作或改裝、維修,特殊效果燈具的工作,有時和音響、效果部門合編一組,便於電聲系統的統一管理。
4、服裝部門:
戲曲劇團的傳統衣箱分「大、二、三衣箱」,各有負責管理人員,通稱「箱倌」。他們要熟悉傳統劇目的人物扮相及趕場換裝等規律,劇團新編排劇目的演出服裝也由他們分戲、分類管理,主要保證演出,由於傳統戲裝製作難度大,他們一般不能製作。
5、化妝部門:
傳統戲曲後台的「梳頭人」與管理「盔箱」的「箱倌」(傳統戲曲後台共有五箱:大、二、三衣箱、旗包箱、盔箱)。
他們要精通傳統劇目中各行當角色的頭飾、扮相,掌握勒頭、化妝的高超技能,也有製作頭套、修理頭盔的能力。新編劇目也由他們負責女演員的發型,統一底彩、管理頭飾以及演員化妝前的後台准備工作。
6、道具部門:
傳統戲曲後台的「旗包箱」的「箱倌」,管理砌末道具中的各類旗子、刀槍把子、燈籠蠟台等手持道具。他們往往會紙扎工藝,能製作、塑型、敷彩,有時還能幫助制景部門制樹木花草及需要塑型的物件。
7、裝置部門:
傳統戲曲演出中的「檢場人」,對傳統戲演出的桌椅換場定位,擺場,「布城」操作,以及「撒火彩」等,具有豐富的演出經驗和技能。新編劇目中負責布景平台裝置、遷換。
其中有些人具備指揮裝車、裝台以至布景監制的能力,可以幫助設計,勝任或分擔舞台技師的部分職責。演出遷換景工作一般都安排演員或劇團行政人員參加,以解決舞美部門人員不足的問題。
8、音響部門:
包括聲控和音響效果,從聲控角度和樂隊有密切關系,但一般劇團編人舞美部門,便於電聲器材的統一管理。
9、行政管理:
人數少的單位,設舞美隊長,下按專業部門分組;人數多的大單位,還設行政管理幹部,負責財會及采購,由於他管理著劇團的大量器材、戲裝,這些工作也很重要。
6. 舞台表演藝術的文化傳承與發展
一、中國的戲曲在世界上獨一無二,三個特點:1.劇本必須有集中的戲劇沖突。2.戲劇必須有戲劇化語言。3.戲劇必須有尖銳的矛盾,表現人物性格。
二、首先,體現在中國戲曲的古老上
中國戲曲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列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
古希臘悲劇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這是人類戲劇的童年時期,有著至今令我們津津樂道的輝煌.但是這一段輝煌的戲劇到公元前2世紀末就告結束了.
印度梵劇產生很早,但現存的劇本最早是公元1—2世紀的.到公元12世紀,隨著梵劇古典文學的衰落,印度梵劇也就消亡了.
三、世界三大戲劇表演體系:
蘇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表演體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擬現實場景的、創造生活幻覺的話劇表演體系.
德國的布萊希特表演體系:指的是將舞台視為流動空間的、無場景無場次的、使演員與觀眾產生意識交流(即所謂演員與角色的「間離效果」),並帶有某種哲理意味兒的戲劇體系.
7. 舞台美術的功能
舞台美術兼有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性質,是四維時空交錯的藝術,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和對物質條件的依賴性。它在藝術創作上屬二度創造,具有從屬(演員表演)的性質。在演出中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人物造型是舞台美術中最早使用的部分。舞台演出中只要有演員出現,就會有人物造型問題。演員的化妝是為了模仿、再現、美化或裝扮劇中角色(人、鬼、神以及動物等)。古希臘演員戴面具演戲。那時的悲劇演出多用樸素、庄嚴的程式化服裝,後一直沿用百年不變。古希臘喜劇則用更為誇張和怪誕的面具與服裝。服裝主要用於塑造人物,由簡單裝扮發展為技術復雜、方法多樣的人物造型專業。
景物造型也逐漸圍繞人物塑造這一中心進行。中國劇團在《娜拉》、《雷雨》、《龍須溝》等演出中的不同場景處理,目的在於以具體環境烘托和刻畫人物形象。焦菊隱說:「一切為了表演,為了刻畫人。」A.阿庇亞也說過「不要創造森林的幻覺,而要創造處於森林氣氛中的人的幻覺」,這就是舞台美術家的主要任務之一。 舞台美術創造和限定演員的表演空間並為舞台調度提供必要的表演區組合和支點。古希臘戲劇、中國古代戲曲、日本能樂和16世紀莎士比亞戲劇演出中,舞台上一般都不設布景,演員的上下場口也是基本固定的。當時演員的動作空間與建築空間是重合在一起的。到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舞台上出現了透視布景後,演員的動作空間開始受到布景的限定。19世紀箱式布景的出現,限定性就愈為突出。進入20世紀以來,傳統鏡框式舞台被沖破,並出現多種形式的演出場所,甚至走向咖啡館、街頭廣場。從而在新的條件下使動作空間和建築空間重合起來。
寫實戲劇要求為演員提供符合生活邏輯的支點。如門、窗、陽台、桌椅、山坡、樹墩等。這就需要設計師平時對生活認真觀察、分析,並在創作中提煉加工。在寫實劇的演出中,舞台美術必須組織和限定表演空間,提供演員上下場,安排景物和道具,使之符合劇中人物動作的需要。歷代的舞台美術家為組織戲劇動作空間提供了多種手法。除常用的寫實手法外,其他如阿庇亞的「節奏空間」,運用多平面、多角度的平台、台階組成,不同場景,利用抽象的空間組合創造詩意的境界。В.Э.梅耶荷德的構成主義布景,以平台、台階、斜坡、扶梯和走道等組成構架式空間,從而使演員的技巧性動作更充分地展開。
當代一些導演在探索中還發現在「環境」中的現場表演是富有魅力的,他們常走出劇場,利用特殊的「地點」,盡量在演員與觀眾之間創建新的空間關系。有人則強調空間的流動性。在演出過程中演員與觀眾常交換地點,使觀眾不能坐定於某個固定座位上看戲。有的演出則運用多焦點的方法,讓觀眾在同時出現的幾個動作間作出自己的選擇,從而使不同的觀眾看到不同的演出。 舞台美術是通過塑造人物形象、創造和組織動作空間,表現環境、地點,製造情調氣氛等多種手段來揭示劇作主題思想的。劇作的思想內涵須融會於、貫串於舞台美術的多項功能之中,而不是游離於藝術整體之外。1954年莫斯科馬雅可夫斯基劇院演出《哈姆雷特》,為了突出「丹麥是個大監獄」的主題內涵,舞台上的大幕以兩扇沉重的大鐵門代替,鐵門本身又被分成16個大格子,格子中分別嵌的皇族家徽和各式立體圖案,加上門上的獸環和大鐵刺,處處給人以冷酷、陰森的監獄印象。鐵門上的每一大格根據需要可以分別打開露出裡面城堡的某一部分,演員還可以在大格子內表演,也可以下到前面台唇上去演出。而當巨大的鐵門緩緩地向兩面推開時,一些規模巨大的戲劇場面就展現在舞台空間,這就大大深化了劇本的主題思想。
舞台美術的功能隨著不同時代的戲劇發展,根據不同的演出要求而發展。每一項功能的發展又同時孕育著逆反方向的舞台實踐。如人物造型技藝雖已達較高水平,但已經有人試用不經任何化裝的演員上台,以本來面貌去扮演角色;也有運用面具或以木偶代替部分演員的實驗性演出;在塑造環境方面,也有人從事於「光台板」上進行只用演員不用景的「質朴」演出;在舞台燈光上,還有人嘗試完全以白光代替色光,否定任何氣氛、情調的追求。
8. 舞蹈藝術有哪些功能與社會價值
舞蹈作為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舞蹈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歷來深受人們喜愛。我國各族的先民們,早就以歌舞這種形式傳授生產知識和生活知識,寄託本民族的理想和願望,進行廣泛的社交活動,與人民生活緊密相聯,有著積極的社會作用。
舞蹈的歷史十分悠久。當年,具有時代感的舞蹈《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小刀會》、《春江花月夜》等上百部作品,以其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給人以振奮,充滿美感的愉悅和德操的撫慰。上世紀80年代,早期復活敦煌壁畫《絲路花雨》帶動了《仿唐樂舞》、《西出陽關》、《編鍾樂舞》、《胡旋舞》等中國古代樂舞的復興,它對挖掘民族傳統文化遺產,探索中華民族文化深層底蘊,展示中國經濟社會騰飛和創作者的藝術想像力具有積極意義。
2002年,國家出台舞蹈藝術精品工程實施方案大力扶持和培養舞台藝術、高雅藝術,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這一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激發了編創人員的積極性和責任感,一批具有強烈時代感、藝術水平高、主題深刻、與群眾生洠.....
9. 舞台說明的作用是什麼
舞台說明的作用是刻畫人物性格,推動,展開戲劇情節發展。舞台說明是戲劇文學劇本的附件,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要求用極其簡煉,明確的語言,恰如其分地交代環境,刻畫人物,推進劇情。
因為舞台說明都是對舞台相關內容的必要說明,包括人物活動的特定背景,相關道具的含義及時令的特點等,所以可結合全文來理解說明的作用。
舞台的應用
伸縮舞台主要用在歌舞廳,時裝表演廳,飯店,夜總會,會所等娛樂場所,為了擴大檯面增加娛樂氣氛,舞台能夠從主舞台下伸出來,並抬平與主舞台一個平面讓表演者有更大的表演空間,接近觀眾達到各種特殊效果,不用時舞台能縮回到主舞台裡面,增加舞台使用面積。
旋轉舞台現代歌舞劇演出時必備的舞台設備,能提高劇種的演出效果。旋轉舞台在現代迪斯科廳,歌舞廳和時裝表演廳中逐步得到應用,為了配合強節奏的音樂的多變的燈光,要求舞台能夠旋轉起來讓觀眾身臨其境。
升降舞台主要用在迪廳,歌舞廳的其它需要升降功能的娛樂場所,為了滿足表演者和演唱者的需要,希望娛樂場所舞台能夠慢慢升起,突出表演者和演唱者的動態效果,提高檔次增加整體娛樂氣氛,大行程升降舞台採用絲桿苛鏈條傳動機構多級升降,運動平穩任意位置可鎖定。
10. 舞美設計對舞台演出有哪些作用
舞美設計也叫舞台美術設計。舞美設計兼有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性質,是四維時空交錯的藝術,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和對物質條件的依賴性。它在藝術創作上屬二度創造,具有從屬(演員表演)的性質。在演出中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通過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塑造人物形象。創造和組織戲劇動作空間。表現動作發生的環境和地點。創造劇情所需的情調和氣氛。通過形象的創造幫助演員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劇本所表現的思想內容等。舞美設計的這些功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和結果。最早出現於演出中的是和演員直接有關的化妝、服裝和隨身小道具,後來才逐漸有了布景。演出進入室內後又逐漸有了燈光照明。在很長的歷史時間,它主要是在演出中發揮「實用」性功能。隨著各種演出技術條件的日趨完善,藝術造型手段逐漸增多,它的藝術作用也逐漸加強,藝術創作的價值和品位也愈來愈高,遂成為戲劇綜合藝術中重要的有機成分。在現代的戲劇演出中,舞美設計成了決定和左右演出藝術形式的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