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蒙古文化的介紹
蒙古文化是由蒙古民族創造的一種游牧文化。從13世紀開始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旗幟下再度統一草原部落,建立了疆域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用國家形式重新整合各種社會力量,從而把部落與民族文化全面提高到了達到封建國家水準的「文明的進步狀態」。成吉思汗的繼承者們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朝。在歷史的進程中元朝雖然消亡,但是從此形成的蒙古族卻成為草原的主體民族,成為文化的承載者。1蒙古文化屬於游牧文化范疇,蒙古人不同程度地繼承了匈奴、鮮卑、突厥等民族的文化、習俗傳統。蒙古族游牧文化在歷史上程度不同地容納了狩獵文化和農耕文化,近、現代之後又受到了工業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影響,從而逐漸演變為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綜合型文化形態。1蒙古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主體,是中國當代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長期保持多元內在氣質所必需的重要物質和精神財富之一。現代時期蒙古文化得到了發展的機遇,呈現出從未有過的繁榮局面。與此同時也受到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的巨大沖擊。
② 蒙古人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
1、成吉思汗紀念節
每逢農歷三月十七日,蒙古族眾多的拜謁者便懷著虔誠的心情,不辭辛苦地長途 跋涉而來。他們來到成吉思汗陵,站在這位偉人高大的雕像前,獻上明亮的蠟燭、芬芳的香炷、乳黃的酥油、醇香的馬奶酒等祭品,追憶他的雄才偉略,寄託對他的無盡的思念。
這時候,整個陵園香煙繚繞,弭漫著濃郁的節日氣氛。成吉思汗陵是蒙古人心中的聖地,每年的紀念活動也格外隆重。
2、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Nair)」,「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刺激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
賽馬也是大會上重要的活動之一。比賽開始,騎手們一字排開,個個扎著彩色腰帶,頭纏彩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賽馬的起點和終點插著各種鮮艷的彩旗,只等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飛身上鞍,揚鞭策馬,一時紅巾飛舞,如箭矢齊發。前五名到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贊譽的健兒。射箭、摔跤等比賽也吸引著眾多牧民。
3、敖包節
敖包節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當草原上鮮花怒放、氣候宜人時,當地喇嘛會擇一吉日,舉行祭典活動以喜慶豐收,並祈福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吉祥。在蒙古語中, 「敖包」就是「堆」的意思,擇一塊水草豐美、清幽之地,用石頭堆起的圓形堆。
有的在石堆上架滿一簇簇樹枝、有的豎立木幡桿,無論是樹枝或木桿,上面都插滿五色風馬旗。在天地一色、漫漫草原上,敖包如同草原中的導航標志,讓來往通行的人,能夠藉由敖包所處的位置,來確認自己的方位。蒙古人對於這個有草原保護神之稱的敖包非常的尊重,每逢路過,總是遠遠望見就下馬跪拜。
4、白節
白節又稱又稱「白月」、查干薩日(西里爾蒙文:Цагаан сар),是蒙古族的「春節」。白節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臘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節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燒香拜佛,然後晚輩向家長獻哈達、敬酒、禮拜。初一凌晨,全家老少以及族人走到蒙古包外,在長者的主持下舉行向長生天祈禱儀式。據說這是蒙古族信薩滿教遺留下來的傳統。然後家族親友開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結束。
除節日間人們互相拜年,敬酒,聚餐、縱情歌舞、賽馬,娛樂以祝賀全年納福、吉祥如意外,佛教傳入後敬獻潔白的哈達,待續至今。整個白月期間,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帶上嶄新的哈達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戶給各浩特(定居點)的親友、家長拜年。
不過現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騎摩托車或開吉普車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賽馬、追逐、嬉戲的絕好機會。身臨其境的人無不感到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獷豪邁。
5、打鬃節
每年春季,生活在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們都要舉行傳統的打馬鬃、整馬尾、打烙印等活動。牧民提前把馬群圈到牧點周邊的草原上,套馬手身著輕裝馬靴,騎著各自的貼身坐騎在馬群中穿梭,尋找到目標後,套馬手甩出套馬桿,套住馬頸。
此時,幾個身體強壯的大力士猛撲過去,把馬摔倒在地。負責剪鬃的牧民走上前,給剽悍的烈馬剪鬃「打扮」,經驗豐富的騎手馴服後將馬放歸群。牧民自豪地稱打鬃節為「勇敢者的游戲」。
③ 內蒙古有哪些文化
內蒙古草原文化風情主要都包括這些。
第一就是內蒙古位於祖國北部的邊疆,內蒙古自治區有許多的草原和天然牧場,而內蒙古的草原也是世界上天然面積最大的草原。因此內蒙古的文化最主要的草原文化,以草原文化繁衍出許多人文以及自然的風情。
第二種就是那達慕是中國蒙古族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古老的體育活動形式,更是一種充滿了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現今的錫林郭勒盟所舉行的那達慕最具傳統代表性。「那達慕」是蒙古語的譯音,是「娛樂、游戲」的意思,用來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在每年農歷的六月初四,羊肥馬壯和草綠花紅的日子開始,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
第三個就是安代舞有著「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美譽,是主要流行於內蒙古通遼市四周地區的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據相關歷史的考證,安代舞最早起源於庫倫旗地區,大約於明末清初時期形成。清朝中期的時候,由於當時草原湧入大量各地闖關東的移民,許多不同地域的文化風俗逐漸融合便形成了庫倫蒙古族文化,進而孕育出有著廣泛群眾性的安代舞。
第四個就是馬頭琴在蒙古族的音樂文化中起著代表作用,不論它的造型和製作材料,還是其音色音質或者音樂表現風格及演奏方法,都體現出蒙古人的性格特點,影射出蒙古族世代的游牧生活。蒙古族馬頭琴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蒙古族形成的時候,馬頭琴就已經存在了,因此可以這樣說,馬頭琴與蒙古族一起從草原和歷史中發展走來,並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
④ 蒙古族文化特色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1)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一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歷「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餚。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是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製成,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
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領子較高,大襟右釘扣;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備腰帶和馬靴,這樣的裝束使男子漢顯得強悍瀟灑;女子則顯得身材苗條、矯劍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觀別致、柔軟輕便;皮靴,挺括光潔,結實耐穿。騎馬時可以保護踝部、禦寒;墜馬時自然脫靴,可以保證人身安全。
生活在遼寧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並不經常穿著民族服裝,但是在大型的節慶集會上,或是婚慶典禮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以示隆重。
(3)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滿語將家或屋稱為「博」,因為詣音,所以後來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將自己的住房稱為「格爾」;漢族人稱蒙古包為「穹廬」或「氈房」等。
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房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⑤ 除了草原、牛馬,蒙古文化還有哪些鮮人知的奇妙之處
一提到蒙古族,大家就會想起在一片蒼茫的草原上一群牛羊在悠然地吃草的畫面。作為我國少數民族裡較大的一部分,蒙古族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豪放自由的美,一種獨特在草原上的悠然自在。但是除了草原牛馬,蒙古依然還有很多奇妙的文化,比如蒙古的文學,蒙古的歌曲還有它的建築文化。
三、蒙古的建築因為游牧民族,所以蒙古人並沒有固定的家,但卻也因地制宜地建出了蒙古包。不得不說蒙古人的建築永不過時,因為圓形在所有圖形中是周長最短面積最大的,這是最經濟的;而蒙古包所用的材料沒有一樣是污染環境的,它的骨架是木製的,它的外衣是毛氈;在建築裡面也會有別的設置,並非是一間沒有隱私的房間。所以如此生態環保的建築,再加上它的朝向也是太陽升起的方向,給蒙古文化增添了許多魅力。
⑥ 蒙古族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蒙古族傳統飲食分為紅食、白食兩種,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德」,意為「紅食」,這種對食物的稱呼富有色彩感和生動性。
⑦ 蒙古族民俗的文化特徵是什麼
蒙古族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蒙古族禁忌:吃肉時須用刀,給人遞刀時忌刀尖沖接刀者,忌用碗在水缸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從衣、帽、碗、桌、糧袋、鍋台、磨台、井口、繩上跨過,忌亂摸亂動有宗教意義的法器、經典、佛像、佛閣等,敖包上的石頭、樹枝忌隨便拿走。
(7)蒙古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1、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回族禁忌:禁食豬、狗、驢、騾、馬、貓及一切兇猛禽獸,自死的牲畜、動物以及非伊斯蘭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煙、喝酒等;禁止崇拜偶像(雕像、神像)、禁止玩賭,禁止放高利貸等。
2、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苗族禁忌: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膽、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
⑧ 蒙古族的文化習俗情況如何
蒙古族的文化習俗主要體現在他們的宗教信仰中。蒙古族信奉薩滿教,這是一種原始的巫教,其最根本的觀念是萬物有靈。因此,許多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現象,如日月、水火、山川、土地、樹木、雷電等,都是蒙古族崇拜的對象。正是由於對那些事物和現象的崇拜和敬畏,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中有著許許多多看上去很特殊的禁忌,如禁止拿小刀插入火中,或用小刀到鍋里取肉,或用斧子在火旁砍東西;又如禁止在太陽下曬干氈襪,禁止食用被雷電擊死的牲畜的肉等。
除了那些來源於薩滿教的禁忌外,蒙古部族中還奉行著一些久已形成的、具有法律意義的生活規范,如禁止破壞草場、禁止亂丟火種、禁止在河水中洗衣或洗手等,這些規范都是為了保護生活環境、保障社會生產而逐漸形成的。
田園風景圖蒙古人行事,多以占卜預測。其法為以鐵錐燒紅後燒鑽羊肩胛骨,然後觀察羊骨上的裂紋以定吉凶,俗稱之為「燒琵琶」(羊肩胛骨俗稱琵琶骨)。一般說來,如果羊骨上的裂紋呈直線,則吉,事可行;如果羊骨上的裂紋碎亂,則凶,事不可行。占卜是由薩滿教的巫師來執行的,像其他原始宗教的巫師一樣,薩滿教的巫師也在蒙古部族的社會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除了占卜吉凶,還可驅邪治病,更可代神立言,甚至可以影響國家的政局。
蒙古族其他方面的生活習俗還有很多,如:1.服飾方面,男子的發型很特殊。蒙古男子都將頭頂的頭發環狀剃去,額前留發,剪短散垂,左右之發垂綰兩髻,懸於肩上。這種發型被稱為「三搭頭」。也有的人因兩髻有礙於向兩邊回顧,而將之合編成一辮,垂於後背。2.葬制。蒙古族剖木為棺,既不封土堆起大墳,也不植樹墓旁以為標識,而是將墓地周圍較大區域視為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