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余秋雨經典作品
余秋雨經典作品有《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於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書憑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該書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台灣最佳讀書獎。
主題思想
恢復理性精神、弘揚理性精神是新時期余秋雨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對當代散文的超越,就是在繼承傳統散文「文以載道」的基礎上,張揚起理性的大旗,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姿態直指未來,從而博得了眾多讀者的心理認同和回應,成為余秋雨筆下「精神道場」的基礎。
② 《文化苦旅》是誰寫的
余秋雨阿~~~
敦煌的封面~~~~很有厚重感的一本書~
順便發一個我寫的讀後感,請大家指教~
讀《文化苦旅》有感
假期我讀了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喜歡它的封面設計。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便被封面上那一望無際的大沙漠所吸引。封面上的沙漠,沉靜而悠遠,夕陽的余輝在這里投下一片陰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道車輪碾過的痕跡。他暗蘊著什麼呢?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的艱辛跋涉?抑或是文化的苦苦追求與探索?或許正如同卷首那四個大字:文化苦旅。
迷戀它的精彩內容。從敦煌瀏覽到江南,從龍華看到新加坡,與李白一同高歌,與蘇軾一起低吟。談古論今,彷彿在歷史的長河中自在地游弋,在文學的店堂里悠閑地漫步。
欣賞它的文思才氣,在不長的篇幅里包羅古今,自成一格。剖析事物也很犀利。但絕不像魯迅的「一針見血」:偶爾也使以歡笑一二,但又不像梁秋實的「黑白幽默」,說起人生感悟雖也是頭頭是道,卻不四林語堂的超然,灑脫。時而凝重時而清麗的筆端,折射著作者敏捷的才思。
嘆悟它的深沉感情。作者喜怒哀樂,總隨著敘述的事物起伏不定 ,而讀者也不由自主地陷入了那個感情漩渦,跟著一起打轉,把這一段感情稍稍整理之後,才能緩緩地再讀下去,去領受下一次的感情沖擊。我知道,有些深刻的哲理,原不像我這樣的年齡和閱歷的人所能領悟的,但當他們蘊藏著一股強烈的文化感情朝你走來的時候,使你不由自主地迎了上去,貼近著同喜同悲。
當我每次讀後合上這本不太厚的書時,心中總堆積得很重很重。它把它那份沉重交給了我,這是不能輕易放下的禮物,但我還是欣然收下了,為了我們的文化。
③ 《文化苦旅》作者是誰呢
《文化苦旅》作者是余秋雨。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於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在1992年首次出版的時候,書中有一些錯字和用典錯誤的情況。但一路跌跌撞撞走來,到今天《文化苦旅》已經28歲了,已經是一位健壯的青年了。曾經的那些小錯誤都已經糾正。
《文化苦旅》一經出版,立刻引起社會巨大反響。並在全國乃至世界掀起一股文化散文熱潮。該書一舉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台灣最佳讀書獎等眾多獎項。
作品影響:
《文化苦旅》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台灣最佳讀書獎。在大陸,一印再印,在台灣,一年內就重印11次,使台灣出現了「到緣光咖啡屋聽巴赫、談余秋雨」的社會時尚。在新加坡等華人地區同樣也出現了爭讀余秋雨的熱潮。
④ 文化苦旅的出版情況
1992年出版的《文化苦旅》為余秋雨帶來光環的同時,也遭遇了不斷的爭議。余秋雨認為,該書的」假身「之多是造成自己二十年來身陷輿論漩渦的原因所在。因此,「我要親自編一本新版來宣布它們(盜版本)全部非法。」時隔22年之後,
新版《文化苦旅》由余秋雨本人親自編選。和舊版相比,重新修訂和改寫的篇目達到三分之二以上,近乎是重寫。除了原有文章之外,新版增加了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的篇幅,刪掉了舊版37篇文章中的13篇,新增文章17篇,其中入選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經典篇目全部經過改寫、修訂。選擇在22年之後重新修訂《文化苦旅》,余秋雨直言「必須等待所有舊版銷售干凈,才讓新版問世」。
二十年來,針對余秋雨的爭議主要圍繞他的「文革」經歷和作品中的文史差錯展開。對此,余秋雨鮮有回應。在新版《文化苦旅》中,余秋雨親自撰寫的序言似乎要對這些非議給予反擊,他比喻《文化苦旅》有如一位被錯怪的浪子,「一路傷痕斑斑,而身心猶健」。而帶給他的所有麻煩「都來自於它的極度暢銷,而又不具備任何權力背景,因而轉化成媒體的攻擊焦點。」
與此同時,余秋雨的最新著作《吾家小史》(精裝)同時出版,被詬病已久的「文革歷史」經歷、「詐捐門」始末、與馬蘭的「被離婚」,甚至從沒正面回應的第一次婚姻及其收養的女兒也將在本書中做一個完整而鄭重的交代,算是余秋雨首次對這些謠言進行的公開正面回應。此書基於《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改寫增容而成,被認為是他的首部完整家族回憶錄 。
新版《文化苦旅》作為余秋雨先生30年歷史文化散文修訂自選集,刪掉舊版37篇文章中的13篇,新增文章17篇,其中入選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經典篇目全部經過改寫、修訂。新版內容與舊版相比,全新和改寫的篇目達到三分之二以上。堪稱余秋雨30年來不懈的文化考察和人生思索的完美結晶。
⑤ 文化苦旅,有多少頁
頁 數 350
《文化苦旅》是1992年首次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散文集,作者是余秋雨。
該散文集是作者對國內外的文化進行考察和思考,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而撰寫的游記
全書共收錄散文37篇,分別為《道士塔》《莫高窟》《陽關雪》《沙原隱泉》《柳侯祠》《白蓮洞》《都江堰》《三峽》《洞庭一角》《廬山》《貴池儺》《青雲譜隨想》《白發蘇州》《江南小鎮》《寂寞天柱山》《風雨天一閣》《西湖夢》《狼山腳下》《上海人》《五城記》《牌坊》《廟宇》《夜航船》《吳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廢墟》《夜雨詩意》《筆墨祭》《藏書憂》《臘梅》《家住龍華》《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們》《華語情結》《這里真安靜》
⑥ 求《文化苦旅》簡介與中心思想
《文化苦旅》簡介:
《文化苦旅》由自序、後記和37篇文章組成,主要內容有:
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現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通過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文化苦旅》中心思想:
1、自然背景下的人文氣息
《文化苦旅》雖有一「旅」字,作家在自序中也表明是漂泊旅程的感悟心得,但卻與常規的「游記」大相徑庭:其重心並非見聞描述,也非一般意義的借景抒情,更少游記特有的「輕快筆調」,反而「一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
這「蒼老」是由於《文化苦旅》的起點和終點不止於地域和空間,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歷史,從身體的艱難跋涉到心靈的強烈沖擊,作者不僅僅是用眼睛來欣賞景物,而且把對歷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
情感的抑揚、低落、升華,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此起彼伏,顯示出中國學者特有的文化心態和生存心態。
正因為如此,他才感到「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的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余秋雨不看北方高山大川,而專揀歷史名勝,雖未脫中國文人之俗氣,但畢竟體現了當代學者的幾許純情和執著。
2、歷史背景下的審美心理
余秋雨說:「作不成現代人,是悲哀的;斬斷了自己生命根源的現代人,就更悲哀了。」所以余秋雨執著地在歷史長河中找尋現代文化的出路,民族精神文明的出路。他清楚地認識到,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處於社會結構的中心,他們創立了民族文化的價值體系,是民族文化的主要代表。
所以余秋雨在散文中更多地是對古代文人的考察、思索;妄圖在這里找到一種健全的文化人格,正確的文化走向。
文化苦旅至此,余秋雨雖然無法透過文人千年的無奈指明最終的精神出路,但其批判的精神指向卻是極其明確的。他力求盡可能全面地體現中華民族文人人格,並且已經在批判,比照中呼喚「健全而響亮的文化人格。」
這呼喚透過精英文化失落的迷障,應和了中國自古以來學者的特有使命:啟蒙人的精神。懷古傷今,談古論今,作者的腳步到達哪裡,情感與思緒就在哪裡流淌。心游歷史時空,與古人對話、與精靈交語,大江東去,卻無法淘盡的風流人物一個個躍然紙上。
眼前景物與歷史時空交匯,歷史獲得了當代性闡釋、歷史事件獲得了當代性評判,與此同時當代史又獲得了一種歷史溝通,當代文化又獲得了一種歷史解釋。余秋雨的散文就是沉浸在這種歷史與現實的思考和感嘆中。
3、人生背景下的滄桑慧悟
《文化苦旅》,大約是余秋雨在讀書理論之中引發的對祖國山河的一種嚮往,在其中所表現的歷史蒼茫感,對歷史古跡和歷史人物的身世憂患感源於一種生命的感喟,生命是如此博大,生命又是如此多舛;生命是如此轟轟烈烈,生命以是如此寂寞難奈。
余秋雨散文有一種穿不透生命秘密的茫然感,又有一種看透生命的虛無感。人生在世不免嚮往轟轟烈烈,但回頭發現歷史一切皆枉然。微小的生命可能留下深刻和啟示,偉大的生命也可能留下不盡的遺憾。生命等待啟示,歷史正在訴說,余秋雨散文設置了這樣一種生命的歷史空間。
4、哲學背景下的審美情趣
余秋雨對本民族審美經驗的認同,那就是崇尚安居樂業,質朴平和,陰柔坤靜的審美趨向,他總是強調「寧靜」、「寧謐」和「實在」。
因為他深知人生不論如何喧囂、奇瑰,最終總要走向平緩和實在,所以他說「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洌,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緻,歷史才有風韻。」
余秋雨藉助散文這種極富親和力的文體反思文化,以獨特的審美視角和生命哲理,把智性滲入景觀,把學理融入世俗,以飽蘸人格情感的筆觸闡釋自然山水,超越了對有形的自然景觀的欣賞和贊嘆。余秋雨寫歷史散文,不單純地借景抒情。而是給歷史真實的形象還原。
(6)文化苦旅出版多少次擴展閱讀: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於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書憑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該書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台灣最佳讀書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化苦旅
⑦ 《文化苦旅》的內容簡介
《文化苦旅》內容簡介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獲得首獎,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道士塔》《陽關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於筆端。《白發蘇州》《江南小鎮》等卻是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等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此外,還有早已傳為名篇的論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筆墨祭》以及讀者熟知的充滿文化感慨的回憶散文《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作者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⑧ 《文化苦旅》主要內容是什麼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干凈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br/>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道士塔》《陽關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於筆端。《白發蘇州》《江南小鎮》等卻是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等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
⑨ 《文化苦旅》簡介
作者:余秋雨先生出生於於浙江省餘姚縣,也許是命運的安排,年紀方輕的余秋雨,在當年和熟識的雨位好友,正旁徨於未來時,便以抽簽的方式決定三日後往文學、戲劇藝術發展。
現今的余秋在大陸的藝文界多方崢嶸,獲獎無數。如今任職上海作協會會長,除在中國內地教書外,也經常前往香港、新加坡、馬來西等地講學,亦曾在九二、九六年來台,所到之處蔚為風潮,在當時台灣的媒體文化版中稱之為「余秋雨現象」。
內容簡介:
中大陸經歷了文化上的「十年浩劫」,文學的內容亦由國擁毛的素材偏落至消極,卻又深具反省的傷痕文學,再著將反孔家,反故的態度做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希冀從古老的文中扒羅剔抉出更生的價值,好為這個世代尋回自己根,於是作家們賾幽訪勝的篇什驟如雨後春筍般一一紛現。
文化苦旅——中國人面對自己文化怎麼會感苦楚?當清末外強凌辱,史坦因著「天時」之便,遠赴甘肅一帶,以連哄帶騙的伎倆,賺回了大批的敦煌古物,如今大半署在大英博物館,研究敦煌學專家們,據於徵引文獻、史料之必需,每年一群群往「西」取經的人不虞舟車勞苦,但所見到的敦煌古物畢竟是冰山一角,仍有大半的史跡被英國人列為館藏之秘,對外不宣。華夏子民,看不見自家的文物典籍。
中國人的士人宿有悲劇的性格,恍如西方神話史詩中的壯烈英雄,結局無非一死,引人贊嘆的卻是他生前歌天泣地的波瀾之舉。西方尚有個『成者王侯,敗者寇讎』的客觀法則,但中國的士子可沒有這份選擇的福份,當日彌漫著封建專制的風氣下,只允許你做絕對的尊服,至於拒絕賓從的人,不是判監冤逝,要不就是貶官外放,讓你客死他鄉,他也許生前默默無名,頂多落了個公然抗上的臭名,死後卻在他的三五好友襄贊下,將他生前不願發表的文章一一搜羅,纂輯成冊,史官們才注意到有這麼個人,幫他翻案,讓他流芳百世。歷史上如柳宗元、曹雪芹一類的例子,不之凡幾。中國歷史上王朝中悲劇,陰暗的形貌,千年後的華夏子孫再去碰觸這些堅不可滅的史證,不知內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