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科學的看待中國文化
北大哲學系教授樓宇烈說,關於文化,我們中國人有點口不對心的奇怪之處,那就是自認為有悠久的歷史,又不去了解歷史,不去學習歷史,表面遵從,實質上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在政治、經濟、文化這三個社會基本要素中,文化總是被放在後面,它不像政治、經濟那樣,一旦變化,會對生活造成急劇、直觀的影響。文化是彌散的,在社會變革中常常是最不容易也常常是最後發生變化的。但它對人類的影響卻在政治、經濟之上,是文化區隔著我們是這樣的族群不是那樣的族群,它的邊界在空間上可以跨越地緣政治、經濟而影響同宗同源的所有人,在時間上可以跨越千年而作用於不同時代的後輩子孫。如果只說「文化自信」四個字,可能比較空泛。如果仔細研究,大家又會覺得在當今世界西方文化佔主導的環境下,我們中國人看病都看西醫,買東西崇尚海外購,甚至不少人培養孩子的目標就是去國外留學,我們自信嗎?我們怎麼自信?有哪些可值得我們自信的地方?我們常說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要提「文化自信」,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呢?舉我自己的例子:我是學民俗學的,學科對象就是傳統的世代相傳的穩定的民間流行的風俗,這種風俗在歷史長河中,在不同地域中飄忽不定,不像客觀對象一樣看得見摸得著。這些民俗或說民間文化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我們民族特有的生活美學和底層生活邏輯,但是我和我們專業的人會非常羨慕學習人類學的人,因為人類學是對他者的觀察,不管觀察的對象是先進的文化還是落後文化,我們都很羨慕,因為我們覺得人類學是有理論、有方法的學科。而民俗學是一種用「身體」去感受的學問,所謂「匠心、匠人」,沒有理論,只有感覺,回過頭來想,這是我們學科不自信的根源。民俗學跟人類學的差別就像是我們傳統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之間的差別,以學科範式劃分,中國實際上是沒有嚴格的哲學,也沒有嚴格的宗教,我們所謂的哲學和宗教都彌散在日常生活中。所以,一提起哲學、宗教,我們總是向「西」看,其實心底還是對自己的文化不夠自信。那麼,這種不自信的原因是什麼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百餘年來對中華文明傳統的誤讀。這種誤讀起於近代100年左右中西方頻繁互動過程中,中國的衰落和西方的崛起。主要是思維方式的差別,具體又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思維方式是在長期的社會、家庭、教育環境影響下形成的。我們常說「慣性思維方式」,其實在無形中影響了我們很多。比如,我們常常在講到一件
『貳』 中國的地域文化特點及如何開發
亞洲
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在後現在建築的影響下,亞洲建築出現了與只相抗衡的多元主義的傾向,多元跟裂解成為亞洲建築史應對文化趨同的一種策略。所謂多元理解,從高雅的、精英文化,分解為雅俗並存的,也就是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相互共存的文化。從現在單純的技術性文化轉化為明顯的技術加上媒體這種文化的結合,從三維時空,立體式的文化,走向片斷式的、平面式的文化。
也就是說從精英文化走上大眾文化,也就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了建築俚俗化的傾向,不帶民族偏見的,不受個人審美影響的一種文化。同時打破了功能對形式的簡單對應,我們知道很多的建築,要求是功能和形式一一對應,就是說,我設計的辦公樓,你的內部功能就應當適當的在外部反應,就是反應建築功能並不是建築美學塑造的唯一功能,我們可以反映我們的氣候環境,也可以反映我們的地域文化,這樣使我們的建築出現了更多的風格,出現了更多的追求。
這個圖片是眉山打聽的建築博物館,實際上使用的是精英文化跟民俗文化相結合出來的建築,用的是高技術的材料,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充滿民俗氣氛的,帶有鄉土氣息,就像剛才樓先生說的那麼一種建築形象。
另外多元裂解,是單純的技術文化向技術加媒體文化的轉變,我們知道,現代主義最典型的設計技巧,就是利用工業化的生產手段,標准化的構件和功能,所代表的技術審美為代表的文化,我們稱之為機器的或者是技術的。現在來說,我們在20世紀開始,這種單純的技術文化,已經把技術作為一種媒體手段加以應用,加以表現,給以打破了。也就是說,建築師是從結構與設備,建築的流程動態等等方面去表現它的自然、光影,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帶有信息、廣告、媒體這種效果。
這個是日本仙台的藝術館,柱子像水草一樣,把技術冷冰冰的那種東西,變為了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包含了文化氣息的,帶有一種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種美學作品。
從三維立體式的文化,走向裂解的平面文化,其實它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理性的,非常嚴謹的,不只是外部的形象要反應內部,而且各個細部,各個立面,整體與局部之間,立面與平面功能之間,都是一個完美、統一的整體,那麼後現代主義這種多元裂解下,變成了平面的塑造,可以裂解,可以內部不一樣,可以實行所謂雙層表皮,這么一種塑造的手法。
那麼多元價值觀的解體,也就是說是建築文化的裂解成為一種時尚,但是,隨著我們亞洲建築師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他們認識到,對於現代主義,國際式的文化裂解並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是重構自身的有機的系統。
還有一個方面應該注意到,如果是說阻礙當代建築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早期是國際式的那種統一的、世界大同的文化的話,那麼到了80年代以後,那種出現了多元文化、裂解式的文化,實際上也對建築文化產生了一個沖擊和破壞。舉個例子,現在無論是北京、天津、深圳、上海,我們看到都是非常好的,但是當你組合在一塊的時候,實際上每一個組織都是多樣化帶來的新的面目,使你根本就沒有任何的特點。所以說,我們應該重構建築文化,另外建築文化也是商業影響下的媚俗文化,以及無中心、無地域特色的,五花八門的文化,以及漠視文化的理性規則的所謂反文化。
另一方面,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人類保護資源的意識日益增強,建築結合資源,這種理念在建築的創造當中日益回歸,所以在很多亞洲建築創造當中,就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巧妙的接近自然,這種現象慢慢的得到回升。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部分的建築師已經逐漸的向地域文化方面偏移,人們發現,相對於其他的因素而言,像陽光、溫度等氣候條件,以及地形、地質、地貌等地理環境因素,這些來說是穩定的,特別是我們強調的可持續發展,強調了節能,那麼這種對環境,對氣候的尊重,在建築當中重新重視就更加的重要了。
這張圖片是日本的別墅館,在這里材料仍然是非常的先進,但是應用了中國民俗所謂桃花園境作為建築的理念。這個是中亞的建築,在這里也是把傳統文化的內容在現代建築中得以體現。
這張圖片是強調了從世界各地的民居聚攏中吸取它的養料,把很現代的建築群化整為零,形成一種在城市當中,充滿鄉土氣息的一種建築形態。也就是說,在亞洲的建築師,對西方的技術和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均採取了有選擇性的吸收態度,表達了一種新的應對的姿態。
另一方面,當代的亞洲建築師更多的關注是文化的重構,從單純的關注建築的外觀形式,轉而重視了建築環境的生態命題,從強調建築文化的多元裂解到追求綜合,從單純的強調用建築學的知識處理狹義的環境,到自覺的利用綜合交叉的學科去處理廣義的人居環境的問題。綠色建築、生態建築、自然建築也成為亞洲建築師關注的新的特點。也就是說,重構建築文化的體系,成為亞洲建築師文化發展的一個必然的趨勢。
這張圖片是亞洲建築師設計了一個住宅,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盡管他們強調的是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但是仍然把一些傳統的那種審美的情趣引到了室內空間,像印度的建築師,明顯的表達了對氣候和文化的關注,並且在空間中既表現的光影的效果,同時也把深厚的文化內涵的東西引到了現代的建築空間里。這個是新德里銀行的一個設計圖片,前面是用現代藝術表現現代化的形成,隨著建築空間的延升,逐漸用印度的傳統文化營造出沒有地域感的建築模式。這也是天文博物館的照片,這里是用宗教的模式,通過細部的塑造,通過室內的民間藝術品的收藏去體現濃郁的地域感特色。
這張圖片是印度建築師設計的一個亞運村的住宅群,我們知道北京的亞運村是高樓大廈,可是他設計的是一種像民居式的低矮的建築,就考慮了印度乾熱的環境氣候,藉助大量的密集的建築群去創造更多的陰影,去適應它的氣候和環境。
還有很多的亞洲建築師利用材料,利用鄉土技術去反應那種民俗文化,或者是說宗教文化。這個是斯里蘭卡建築師設計的。
第四是廣義的地域性與高技鄉土,這個也是亞洲建築師所極力表現的內容,就是利用現代的材料與技術去創造滿足某一地區的建築,而且還帶有某種的地域特色。這是我們對傳統的地域空間跟廣義地域建築的比較,由於時間的關系就不再展開了。
我們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出來,我們說的廣義的地域空間和傳統的地域空間,兩級之間連接的鏈條,既帶有傳統的地域性,又帶有那種國際性的那種現代技術的舒適。
另外是對傳統地域性建築和廣義性地域建築和國際性地域建築的比較,如果大家感興趣,我可以留下我的發言高,大家可以看。亞洲地方非常的遼闊,文化豐富多樣,從事使亞洲建築師不僅在文化方面考慮大多元,而且在地理氣候上也注意了更多的試樣。
那麼建築師從設計上,從早期單純滿足功能需求到表現地域文化特色,同時也對地域文化進行高度的關注。從這個建築上我們看出來,外表是很有特點的,是帶有鄉土性,但是內部是非常高級的。限於時間關系,這部分就不展開了。
第五部分,我簡單的說一下,我們這個針對的是城市住宅來開發的,在這里我簡單的把圖片放一下。這些是亞洲建築師所創造的一些新的城市建築,這里都有一些新的設計手法。也就是說,一方面為了降低能耗,採取了多種設計手段,比如說內部帶有花園,有親切的生活氣息空間,同時盡量的尊重環境的狀況,盡量的少用裝飾,以適當的層高,等等,同時巧妙的利用光影,也是亞洲城市住宅設計一個很有獨創性的手段。還有是巧妙的利用地方性材料,利用景觀改變小氣候。
『叄』 什麼是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的文化。有專家主張,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的人民在特定歷史階段創造的具有鮮明特徵的考古學文化。
一些學者則將地域文化劃分為廣義和狹義,認為狹義的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范圍內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廣義的地域文化特指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時間上是指從古至今一切文化遺產。
經過再三研究、反復探討,多數與會專家學者認同「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
發展途徑
第一,地域文化要宏揚,要為經濟發展服務,但必須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不能以欺騙消費者的手段獲取經濟利益。
第二,《志》屬信史,「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少女」,必須堅持其真實性,准確性,不然就失去了編史修志意義,失去了地方誌存在的價值;對舊《志》及新編《志》中的史實錯誤,必須堅決糾正,不能人雲亦雲,不能人為地製造和杜撰歷史,即使它有可觀的經濟開發價值,也要堅決擯棄。
第三,把旅遊、經濟開發、廣告宣傳,與編修地方誌工作嚴格區分開來。對前者,作為地方誌工作者,雖有義務著文闡清歷史真實情況,但無權也無法干涉;對後者,即所從事的職業本身,必須堅持「史德」、「史識」,秉筆直書,維護歷史的真實性,也就是維護地方誌的歷史地位。
『肆』 中國的地域文化有哪些,如何區分每個地區
地域文化不同於省份劃分,一般來說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人文習俗,以及當地人的性格都是由地域文化而產生的,比方說吳越文化,分布於江蘇的蘇錫常,還有上海,浙江的一部分,這些地方的人文,飲食,方言都比較接近,所以說雖然不屬於一個省份,但是當地人互相都很有認同感,而我國還有江淮文化,東北文化,巴蜀文化,廣府文化等多個地方。
在我國的西南地區,不僅僅包含了巴蜀文化,還有雲貴少數民族文化,巴蜀文化以四川和重慶作為代表,當地的方言以西南官話為主,並且飲食風格也是偏向於麻辣,雲南和貴州一帶的少數民族比較多,這里的文化也是極其具有特色,當地少數民族能歌善舞,服飾也是非常的鮮艷,而再往外面看,還有青藏文化和西域文化,這些地方就包含了現在的西藏,青海和新疆,當地主要以畜牧業為主,也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有很多獨特的民俗節日。
『伍』 怎樣看待地域文化差異
承認地域的人文差異是很正常的,但這種差異並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有的僅僅是生活習慣、文化表現的不同。正是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差異,才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陸』 什麼是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的文化。有專家主張,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的人民在特定歷史階段創造的具有鮮明特徵的考古學文化。
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
(6)如何對待中國地域文化擴展閱讀
在中華文明一體多元的發展格局中,首先發展起來的是同中有異、異中見同、多姿多彩、爭奇斗艷的地域文化。如從夏商周三代到戰國,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形成了燕趙文化、三晉文化、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甘隴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嶺南文化、吳越文化等。
在這些地域文化中,只有齊魯文化在秦漢時期完成了由地域文化向主流文化的轉化,其他地域文化只是作為文化的因子融入了主流文化。
齊魯文化是以儒學為核心的。孔子站在前所未有的理論高度上將傳統的政治與道德思想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因而給齊魯文化注入了新的靈魂。有了儒家學說,齊魯文化才真正具有了民族、地域的超越性,才真正能夠擔負起領導中國文化的歷史使命。
到了漢代,經過董仲舒改造的儒學,對穩固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統治起了重要作用,對於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它既獲得了統治者的青睞,又得到被統治者的認可,是中國宗法農業社會最適宜的意識形態。
『柒』 關於地域文化,你有什麼想說的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地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影響了當地生活人民的風俗習慣,飲食文化以及建築風格等等。
但地域文化的形成,更多的是因為地理環境因素,因為地理環境的多種多樣,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比如黃土高原的高原地形,形成了當地特色的窯洞。
不同個性地域鮮明的地域文化,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也對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地域文化的各具特色,極具差異,所以推動了不同地域的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為了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差異,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而前往當地旅遊。極大的推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也推動了地域文化的交流。
地域文化是相對穩定的,也是不斷的發展的 ,變化的。地域文化是長時間發展而形成的,融合了當地的風俗習慣,方言文化,飲食特色等。地域文化可以成為當地的一個代表特點,是人們了解一個地方最直觀的感受,對於人們了解當地具有很大的幫助,也可以帶動當地的發展,促進文化的交流。
『捌』 中國地域差異造成的文化差異
淺談中國地域文化的差異
一、地域文化是歷史積淀
實際上就是「地域文化」。當然,在中國的「地域文化」中間,吳文化、蘇州文化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什麼是「地域文化」呢?既然我們的國家有文化,為什麼還強調「地域文化」呢?我認為,最能夠體現一定的地理區域、一定空間范圍的文化類型就是「地域文化」。因為它跟其它地域、其它空間范圍有明顯的差異。兩千多年前,司馬遷的《史記》里有這么一句話,叫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我們平時講的「風俗」,兩千多年前就有這個概念。我理解的所謂「風」,就是今天的流行,「俗」則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的方式。並不是所有的風都變成俗的。那麼,各位一定很關心,「地域文化」到底是怎樣形成的?比如說蘇州,作為吳文化典型的地方,它是怎麼形成的?跟其他的文化是什麼關系?一個文化區的形成,需要比較長的年代,而一旦形成,它又會有很長的延續性。吳文化區為什麼叫「吳」呢?大家知道,最早的時候,泰伯到吳國,以後到了秦、漢以後,還有以「吳」為命名的,像吳郡,以後的吳國,不斷地演變,延續。同樣,吳越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包括寧波,紹興,最早的越人,還有越人建立的越國,以後的越州,形成紹興府,也有一個長期延續的過程。所以,盡管中國的歷史相當復雜,有些地方比如「吳」這個地方已經有非常大變化,甚至當地的人口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一個「地域文化」,它肯定可以追溯它的歷史傳統。凡是所有我們今天稱之為「地域文化」的地方,一般都是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經過長期的積累形成的。
二、不同地域文化的四個特點
那麼,「地域文化」最突出的表現在什麼地方?我認為其中最有特點的是方言。就像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他們分布的區域很廣。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但由於這些方言和共同語之間在語音上都有一定的對應規律,詞彙、語法方面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根據方言的特點,聯系方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目前方言調查的結果,可以對現代漢語的方言進行劃分。當前我國語言學界對現代漢語方言劃分的意見還未完全一致,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語、客家方言、閩語 、粵語 、湘方言 、贛方言 等等。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差異很大,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肯定會有不同的生活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再加上人文、自然各方面的影響,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之間的交通往來不是非常的方便,這樣一個地區就會形成自己的方言。這不僅影響到日常生活,甚至影響到了政治生活。
第二個特點是飲食不同。在社會生活水平不是很高的情況下,飲食總是放在穿的前面的。各地的飲食習慣也不同,特別是民間各地為了適應自己的需要,千方百計要利用當地的特產,並且要改善生活把它做好,這樣就形成了很多地方的特色的飲食。就像南方人以稻米為主食,所以有著靈巧的心性,同時,「水稻栽培往往促進分散的離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喬伊斯·懷特語),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視政治的個性就較為突出。魯迅曾說:北人的優點是厚重,南人的優點是機靈,但厚重之弊在愚,機靈之弊在狡,從相貌上看,北人長南相或南人長北相者為佳。王國維對南人和北人的評價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熱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實行。
第三個特點是不同婚喪禮俗,包括節慶。一個地方日常的生活,平時可以馬虎一點,節日的時候是不可以的。所以比較而言,「地域文化」也比較多地反映在婚喪禮俗和節慶上面。
第四個特點,是反映在民間的信仰上不同。我們中國不是一個宗教國家,從來沒有在全國范圍實行政教合一。也正因為這樣,中國的老百姓往往是各種信仰都有,這種信仰就有民間特色。
最後一個重要的特點反映在民居上不同。就像南方建築,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結構,房屋組合比較靈活。在南方,房屋的山牆形似馬頭,南方建築多粉牆黛瓦,顏色淡雅。 而北方地大廣袤,山河壯美,人口相對稀疏,故聚落選址常在平坦地段,大多數屬於平原型的構成。同一地區的鄉土建築形式分外統一,加上氣候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氣候越寒冷用地越寬松,宅院的臨街立面也很朴實,通常顯現的都是大片平素的院牆或倒座房的後檐牆,全靠大門和門樓不同規格的制式和不同程度的修飾,以取得宅舍不同風採的門面。蘇州的一些原來的民居住宅,不要說跟北方有大區別,就是跟南方也不同。現有些地方的人,希望隨便地改變民居,隨便地引進外面的建築方式,十之八九是要失敗的。
三、六大因素造就地域文化不同
大家要問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地域文化」?
首先,一個原因是自然環境的差異。 「地域文化」是歷史時期形成的,如果歷史上交通像今天這么發達,很多「地域文化」是沒有的。比如說,一條長江,如果今天有很多的橋、隧道,火車、飛機、汽車,來來往往很方便,就不會有江南、江北,因為以前來往一次是很不方便,還要考慮到我們這個國家長期以來一直是貧窮落後,文化就積淀下來了。另外,交通運輸條件限制了人員和物質的交流。
第二個原因是移民。你到一個地方,看哪裡遷來的人多,哪裡遷來的人掌握主動權,他們的移民文化往往會成為一個地方的主流文化。我們從歷史上看,蘇州是一次一次北方的移民遷來的。南宋的時候,大批移民南遷,蘇州、杭州、嘉興、紹興這些地方都是移民。皇帝也是河南來的,大臣河南來的,和尚、道士也是到這里定居,所以大家都學河南話,所以在杭州就形成一個學北方話的一個方言島,跟周圍的吳語都不同。
另外,「地域文化」產生的第三個原因,是政治權力和行政區劃的影響。中國「地域文化」圈,除了跟自然環境、大江大河,山脈、地形不同有關以外,往往跟長期延續的政區正好是重合的。蘇州府和常州府之間,平時來往是分開的,不僅現在,就是中國清朝以前,往往很多的事情都是以府一級的政區,包括以縣為單位的,時間短一般不會有這樣的影響。我認為中國「地域文化」這三個方面是比較重要的。
第四個原因,是民族。我們知道,人口遷移不一定是民族遷移。如果是民族之間的遷移,對民族分布有很大的影響。
到了近代,還一個原因,就是外來文化的影響。中國不是一個封閉的國家,如果我們把民族文化跟外來的民族文化放到一起來看的話,中國長期以來都是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
最後一個影響,是宗教。宗教這個影響,佛教已經本土化了,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還有其他的一些宗教的話,它的影響就比較大了。宗教的影響在某些特殊的地區是不可忽視的。
四、保護地域文化的價值
我們國家的文化之所以豐富多彩,之所以有這么強的生命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頑強生存著的「地域文化」,所以歷史上外來文化沒有系統地進入中國。歷史上有些游牧民族進入中原,鮮卑人、契丹人、滿族人,他在軍事上可以征服你,但是文化上面最後都會被我們征服。
第二個,「地域文化」有很大的開發價值,有不可替代的人文價值。文化的特點是多樣性的,如果在蘇州看到的「地域文化」,到蘇北、山東都一樣,那還有什麼意思?恰恰是因為不同,所以對中國的不同地域之間有很大的吸引力。比如蘇州自豪的崑曲、評彈,對我們這樣的人影響很大。還有很多的工藝,還有飲食,節慶,如果全部是一個模式,它的吸引力有限。現在各地的「地域文化」,你把它開發出來,它是一個非常珍貴的旅遊資源、文化資源,也有利於當地的文化的建設。
這個「地域文化」也有很多不好的,有糟粕,怎麼辦?對這些,我們是要改變,或者是我們不能夠再提倡,但是,我們也應該保存,保存下來才能讓後人知道以前有過這種文化,它才能比較。以前的中國婦女都裹腳,如果沒有見過,怎麼會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讓大家知道曾經有過這樣的東西,使大家知道今天的文化的寶貴,它的價值。還有一些我們今天分不清有利、有害?如果都取消了,以後意識到對人類社會有價值,已經來不及了,還是先保留下來。
五、新地域文化需要引導
「地域文化」還有沒有前途呢?剛才說的條件,現在已經沒有了,原來交通不發達,現在已經發達了。原來進步慢,現在比較快,原來的文化比較單一,現在文化很豐富。這樣下去,「地域文化」還會不會存在?
當然,「地域文化」的確是處在逐步減弱的過程中。比如方言,還有飲食,現在在蘇州、上海,要吃外地的東西都有。現在的情況,「地域文化」的特色是越來越消極了,還有沒有前途呢?再怎麼消極,也會產生新的「地域文化」,盡管這種「地域文化」不會像歷史上有那麼大的差異,但是絕對離不開當地的文化,當地的自然條件,這些文化也是我們建設的共同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只要有自己的生命力。
現在回到開頭的話,什麼是「風」,風是流行、時尚,什麼是「俗」,俗是已經形成的習慣。我們今天已有很多新出現的「地域文化」,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風」,所以變化很快。怎麼把它變成有益於我們各方面發展的「俗」,這需要我們大家的努力。文化有一個自由選擇的過程,從人的本性講,不能強制它,但是政府和社會的主流有義務去引導。比如我們都很擔心商品經濟發展會削弱文化,但是我們回顧蘇州的歷史,可以說蘇州從五代以後,一直是中國經濟發達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同樣發達,並且越來越發達。可以說到清朝時候達到了一個新高峰,這個證明商品經濟的發達跟市場經濟、跟文化並不是完全矛盾的,什麼道理呢?就是有一個好的傳統,人在比較富裕以後,還不忘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反過來,文化的需求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要真正使我們國家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真正使中華的文明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我們還要繼續地認真發掘、開掘「地域文化」的好的傳統和優勢,發揚它的優勢。我們也相信,隨著我們的國家的改革開放,中國一定能有更加燦爛多樣的「地域文化」。
語言 外貌 語言 性格 飲食 信仰 習俗
繼續閱讀
『玖』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利於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的就可以學習,不利於社會發展的就要摒棄。
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時間太長,所以有些好東西都變極端了(比如「孝道」變成了愚孝,,再比如「依法治國」變成了嚴刑峻法)。
還有一些很明顯的缺陷,比如男女不平等之類觀念,必然要拋棄。
易中天先生提出一個觀點叫「抽象繼承」。比方說「依法治國」不是學習嚴刑峻法,而是學習公平合理的精神;比方說「孝」不是犧牲自身尊嚴去侍候父母,而是學習擁有感恩的心;在比方說男女不平等不可取,但是男女工作合理分工確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其他方面同理。
『拾』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應持有的正確態度: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2、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內容,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4、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
拓展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