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茴香文化在哪裡

茴香文化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7-16 05:49:23

1. 茴香菜哪裡的最正宗

內蒙古。
茴香草又名懷香。雙子葉植物綱,傘形科植物,多年生草本。作一、二年生栽培。全株具有強烈芳香,表面有白粉。葉羽狀分裂,裂片線形。夏季開黃色花,復傘形花序。果橢圓形,黃綠色。性喜溫暖,適於砂壤土生長;忌在粘土及過濕之地栽種。春秋均可播種或春季分株繁殖。原產地中海地區,我國各地普遍栽培。嫩莖、葉作蔬菜。果實作香料;中醫學上入葯,性溫,味辛,功能溫肝腎,暖胃氣、散塞結,主治院腹肝滿、寒疝腹痛等症。我州各地均有栽培,但未形成規模,在建立加工外銷體系的基礎上開發茴香具有較大前景。
茴香共分兩種:一種是大茴香,就是我們做調料用的八角,它的果實也可以做香料,主要在兩廣、福建、台灣等地人工栽培。再有一種就是小茴香,它是以果實為香料、莖葉為食用器官的一種蔬菜。茴香喜冷涼,適應性較強。我國北方主要春秋兩季栽培。(露地栽培)春播:3月下-4月上旬,5月中、下旬收獲。秋播:7-8月份,九月份收獲。小茴香味辛、甘、溫。有理氣健胃,散寒止痛等作用。小茴香可炒吃、涼拌、包包子、包餃子,自有一股清香的味道。

2. 中國香文化什麼時候興起的

中國人很早就把博大精深的香文化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一炷香、兩甌茶,朋友聚會時聞香、品茗、彈琴、作畫,案前要焚香助興,甚至連洗澡時也有沐香的習俗。到了唐代,香道已經很盛行,宋元時期更是和茶道、花道、掛畫並稱為中國人的「四雅」。
在華夏民族的歷史上,香的使用幾乎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屬精神范疇,又屬物質范疇。從人類衣食住行的生存環境追溯到遠古先民的生活,從民間崇拜祭祀乃至社會各群體與香的關系,可以將香文化體系定位在中國香道這個座標。香道是華夏民族與自然和諧的智慧結晶,展現出大自然之美與人性化香韻的傳承歷史,留住了祖輩人的驚喜、愉悅、以至愛和夢想。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行列中香道佔有相當重要的成分。香之所以成為道,是大自然芳香物質數千年來作用於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中,未因朝代和政治變遷而消亡;它凝聚民族情感、鏈接公共意識、展現社會再生活力、傳承歷史文化的生命特徵正是道的博大精深之處。從華夏文明初創迄今,塑造中華民族的靈魂和氣質的也是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文化史,它的理論框架,讓全世界的人望其項背。
追溯道文化的歷史,華夏人文初祖創說的太極模式。一個黑點一個白圈代表恆定,一個白魚和一個黑魚互抱互回代表恆動。恆動的陰陽魚承載著恆定的黑白魚眼,形成了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生生不息的陰陽運動模式。這個運動模式平面地、簡明地、樸素地揭示了宇宙大自然的運動規律,相對與絕對的對立統一觀,是道文化的自然觀,哲學觀。所以我們說陰陽太極圖即是道。它為中國的傳統文化開創了一條巨河大川,容納了萬象自然。中國的香文化在萬象自然中形成的香道體系,正是老子《道德經》中講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產物。
中國香道是一個古老而又全新的理念。它源自岐黃故里的醫文化,所以甘肅東部的慶陽是中國香道的發源地。中國的香文化博大精深,將此升華為一種完整的文化體系,尋找出一種憑借理由,將它納入「道」的范疇,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重視和學術界的爭鳴,作為岐黃故里的我們責無旁貸地擔當起探索、研究、發掘它的責任。這種責任感促使我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研究了方方面面原始素材,於是我們在慶陽市連續六屆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的成功舉辦中得到啟迪,「香」的文化資源為我們提供了不少有益經驗,為此書的編寫找到了一個切入口、生發地,讓我們看到了香文化的廣闊道路和輝煌前景。
以上是我轉載 ‎香‎至‎尊 的答案。

3. 茴香餃子的象徵意義

餃子,早已不僅僅是一種美食,還是中華美食的代表。它的每一個部分,無一不蘊涵著中華民族文化,是每家平常時候,更是在三十晚上必備的美食,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訴求。
餃子餡的文化
菜餡—即財到之意故為財到餃。財到:即財到了、財神到、既有接財納富之意。蔬菜餡,即為素餡、菜餡,謂之財到。
甜餡—即添財之意故為添財餃。添財:即增加、增添之意。即為甜食或為湯圓、月餅等;更與天才諧音,謂之添財。

4. 小茴香產地在呢

主要產地是山西的應縣,朔州,內蒙古的托縣,五原,臨河,甘肅的民勤,玉門,酒泉 。

5. 茴香餡兒餃子的餃子歷史

起源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葯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葯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餃子已經成為一種食品,被稱為「月牙餛飩」。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餃子形狀基本類似。
南北朝
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茴香餡兒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唐代
大約到了唐代,茴香餡兒餃子已經變得和如今的餃子幾乎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個吃。又稱「偃月形餛飩」。百餃園的229種水餃,分為十大系列,有素餡類、水產類、野菜類、保健類、海鮮類等。
宋代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南宋時叫做「燥肉雙下角子」。
餃子在宋代的時候,傳入蒙古。餃子傳到了蒙古,也很快的受到了蒙古同胞奔放的性格的影響。餃子在蒙古語中讀音類似於「匾食」。餃子的樣式也由原來餡小皮薄變成了餡大皮厚。隨著蒙古帝國的征伐,扁食也傳到了世界各地。出現了俄羅斯餃子、哈薩克餃子、朝鮮餃子等多個變種。蒙古帝國給中國餃子向全世界的傳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明代的書籍也證實了這點。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可見,明代北方地區過年吃扁食已經取代原來的過年吃圓子、年糕等食物。
清朝
清朝時,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時以前(現晚上23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和「其在正月,則元日至五日為破五,舊例食水餃子五日。」隨著商業化和人口流動,南方也正在學習北方的傳統文化。如過節不吃餃子的常州出現了「大娘水餃」品牌。在廣東,一些如珠海、東莞和深圳的移民城市過年也漸漸有了吃茴香餡兒餃子的習俗。另外福建、客家地區原本有吃餃子的習俗,但不是過年或者過節的必備品。

6. 孜然這種東西來自於哪裡你知道嗎

孜然這種東西來自於哪裡?你知道嗎?幾千年來,人們對食物的探索和追求,從吃飽、吃得好、吃得健康,一直在探索前進。為了使食品散發出誘人的香氣,許多食品添加劑逐漸受到重視,因此我們有必要從天然香料中詳細、豐富地了解那些香氣濃郁、風味獨特的調味品——孜然。目前,新疆是我國孜然的主產區。在新疆種植和生產的孜然每年都會進入全國各地,「烏魯木齊」這個名字也意味著天然美麗的牧場。也可以說新疆是美食的天堂,但新疆美食的特色是孜然,這也是當地飲食文化的最大特色。

種植孜然前,應選擇粒徑飽滿、色澤鮮艷、無病害的種子。播種前拌葯,每年3月中下旬播種,無風期播種。有兩種常見的種植方法,人工播種機淺播。由於孜然種子粒徑較小,種植時可將適量的沙子、尿素等物質混合均勻播種,以達到種植苗木的對稱性。從其生長特性來看,紫然種植後生長發育期較短。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可以種植其他作物。當孜然成熟並收到時,套種作物應及時補充肥料。

如上所述,孜然喜歡乾旱,害怕淹水。土壤濕度過大,會導致孜然大面積死亡。因此,灌溉時要少澆水,只要土壤不幹燥,就不能澆水。如果在田間發現水,應及時排水。在小茴香出苗前培育小茴香,由於小茴香的破土能力不強,如果地塊堅硬,則需要人工破土。在孜然的生長期,只要田間有雜草,就要及時除草。

7. 八角茴香(大料、大茴) 原產地是哪裡

八角是八角樹的果實,學名叫八角茴香,為常用調料。八角能除肉中臭氣,使之重新添香,故又名茴香。八角是我國的特產,盛產於廣東、廣西等地。顏色紫褐,呈八角,形狀似星,有甜味和強烈的芳香氣味,香氣來自其中的揮發性的茴香醛。

8. 香文化的發展史

西漢騎獸人物博山爐春秋至漢魏:香文化的初步發展
人類使用天然香料的歷史久遠。從現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戰國時,中國對香料植物已經有了廣泛的利用。由於地域所限,中土氣候溫涼,不太適宜香料植物的生長,所用香木香草的種類尚不如後世繁多。多用的有澤蘭(非春蘭)、蕙草(蕙蘭)、椒(椒樹)、桂(桂樹)、蕭(艾蒿)、郁(鬱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時對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豐富,已有熏燒(如蕙草、艾蒿),佩帶(香囊、香花香草)、煮湯(澤蘭),熬膏(蘭膏)、入酒等方法。
《詩經》、 《尚書》、 《禮記》 、 《周禮》、 《左傳》及《山海經》等典籍都有很多相關記述。

人們對香木香草不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詠之,托之寓之。如屈原《離騷》中就有很多精彩的詠嘆:「扈江離與辟燕兮,紉秋蘭以為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椒專佞以慢稻兮,木殺又欲充夫佩幃」。

秦漢時,隨著國家的統一,疆域的擴大,南方濕熱地區出產的香料逐漸進入中土。隨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活躍,東南亞、南亞及歐洲的許多香料也傳入了中國。沉香、蘇合香、雞舌香等在漢代都已成為王公貴族的爐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漢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傳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一時期香文化的發展。

西漢初期,在漢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貴族階層流行開來。長沙馬王堆漢墓就出土了陶制的熏爐和熏燒的香草。

熏香在南方兩廣地區尤為盛行。漢代的熏爐甚至還傳入了東南亞,在印尼蘇門答臘就曾發現刻有西漢「初元四年」字樣的陶爐。

「博山爐」在西漢至魏晉南北朝的七百年間一直廣為流行。

伴隨香爐的廣泛使用,熏香風習更為普遍。向皇帝奏事的官員也要先薰香(燒香薰衣),奏事時還要口含「雞舌香」(南洋出產的丁子香樹的花蕾,用於香口)。

漢代還出現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籠」,以及能蓋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爐」,即「熏球」。(由兩個半球形的鏤空的金屬片扣在一起,中央懸掛一個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內可以焚燒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裡搖擺晃動,容器內的香品也不會傾灑出來。)

熏爐(包括博山爐)、薰籠等香具也是漢代王墓中常見的隨葬品。

香文化在漢代的快速發展,漢武帝有很大貢獻。他在位期間大規模開邊,通西域,統南越,開海路,在促進東西方交流的同時也便利了南部濕熱地區及海外香料的傳入。漢武帝本人有很精美的鎏金銀制薰爐,或許他也喜愛薰香。

魏晉南北朝時,雖戰亂不斷,但香文化仍獲得了較大發展。

薰香在上層社會更為普遍。同時,道教佛教興盛,兩家都提倡用香。

這一時期,人們對各種香料的作用和特點有了較深的研究,並廣泛利用多種香料的配伍調合製造出特有的香氣,出現了「香方」的概念。配方的種類豐富,並且出現了許多專用於治病的葯香。

「香」的含義也發生了衍變,不再僅指「單一香料」,而是也常指「由多種香料依香方調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後來所稱的「合香」。從單品香料演進到多種香料的復合使用,這是香品的一個重要發展。西漢騎獸人物博山爐

隋唐時期:香文化的成熟與完備

隋唐之前,雖然上層社會對香推崇備至,但很多適宜熏燒的香料特別是高級香料不產於內地,而是來自邊疆或域外,所以可用的香料總量較少,即使對上層社會來說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級別稍低的官吏也難以享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香文化的發展。而唐代之後,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隨著唐王朝成為一個空前富強的大帝國,其對外貿易及國內貿易都空前繁榮起來。西域的大批香料通過橫跨亞洲腹地的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運抵中國。雖然安史之亂後,北方的「陸上絲綢之路」被阻塞,但隨著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提高,唐中期以後,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興盛起來,從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經兩廣、福建進入北方。香料貿易的繁榮,使唐朝還出現了許多專門經營香材香料的商家。社會的富庶和香料總量的增長,為香文化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在唐代,大批文人、葯師、醫師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參與,使人們對香的研究和利用進入了一個精細化、系統化的階段。對各種香料的產地、性能、炮製、作用、配伍等都有了專門的研究,製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層出不窮。

在這個時期,對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備細致的分類:會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煉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煉法門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說在唐代已是專香專用了。

象前朝的帝王一樣,唐代的許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後等都對香料十分鍾愛,而且依仗國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級和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代的帝王。皇帝經行之處,甚至以龍腦、鬱金鋪地。

佛教在唐代的興盛也對香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推動。佛家的教理經書對香大加推崇,幾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動中都要用香。不僅敬佛供佛時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說法之前也要焚香;在當時廣為流行的浴佛法會上,要以上等香湯浴佛;在佛殿、法壇等場所還常要潑灑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事活動頻繁,其用香數量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現了大量的金器,銀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爐的樣式,外觀也更加華美。

熏球(漢代已經出現)、香斗等香具開始廣泛使用。(熏球由兩個半球形鏤空金屬片扣在一起,中央懸掛一杯形容器,容器內可以焚燒香品,即使搖擺晃動,香品也不會傾灑出來。香斗是帶有長柄的小香爐,可以握在手上,清
掐絲琺琅香插主要用於供佛。)

在敦煌壁畫里就常能見到香斗、博山爐等豐富多彩的唐代香具。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與普及

宋代之後,不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在居室廳堂里有熏香,各式宴會慶典場和也要焚香助興,而且還有專人負責焚香的事務;不僅有熏燒的香,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掛佩,製作點心、茶湯、墨錠等物品時也會調入香料;集市上有專門供香的店鋪,人們不僅可以買香,還可以請人上門作香;富貴之家的婦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僅用香,還親手制香,並呼朋喚友,鑒賞品評。

從宋代的史書到明清小說的描述都可看到,宋之後的香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已十分密切。

這一時期,合香的配方種類不斷增加,製作工藝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豐富多彩。除了香餅、香丸、線香等,還已廣泛使用「印香」(也稱「篆香」,用模具把調配好的香粉壓成回環往復的圖案或文字),既便於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還被用作計時的工具。

與「焚」香不同的「隔火熏香」的方法也較為流行:不直接點燃香品,而是先點燃一塊木炭(或合制的炭團),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炭上隔上一層傳熱的薄片(如雲母片),最後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單一的香料或調制的香丸),如此慢慢「熏」烤,既可消除煙氣,又能使香味散發更加舒緩。

到明朝時,線香已有廣泛使用,並且形成了成熟的製作技術。各類典籍都有很多關於香的記載,周嘉胄所撰《香乘》尤為豐富。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有很多關於薰香與香料的內容,例如:香附子,「煎湯浴風疹,可治風寒風濕」;「乳香、安息香、樟木並燒煙薰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蘇合香、安息香、樟腦、皂莢等並燒之可辟瘟疫」。

《本草綱目》還記載了製作線香的技術(擠壓成條):用白芷、甘松、獨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黃、黃芩、柏木等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劑,可以做香「成條如線」。

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關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燒瓷技術高超,瓷窯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爐)的產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銅器,或是另有創新。由於瓷爐比銅爐價格底,所以很適宜民間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窯都製作過大量的香爐。瓷爐雖然不能象銅爐那樣精雕細琢,但宋代瓷爐卻自成朴實簡潔的風格,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在元明清時期,開始流行香爐、香盒、香瓶、燭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組合香具。到明朝宣德年間,宣宗帝曾親自督辦,差遣技藝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臘(今柬埔寨)進貢的幾萬斤黃銅,另加入國庫的大量金銀珠寶一並精工冶煉,製造了一批蓋世絕倫的銅制香爐,這就是成為後世傳奇的「宣德爐」。「宣德爐」所具有的種種奇美特質,即使以現在的冶煉技術也難以復現。

對宋元明清的文人來說,香已成為生活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從蘇軾出神入化的詠嘆,到《紅樓夢》豐富細致的描述,這一時期文藝作品對香的描寫可謂俯仰皆是。

而且從蘇軾、曾鞏、黃庭堅、陳去非、邵康節、朱熹、丁渭等人寫香的詩文中可以看出,香不僅滲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當高的品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單單是芳香之物,而已成為怡情的,審美的,啟迪性靈。化學香精是化妝品的主要原料之一的妙物。如蘇軾的《和魯直韻》
、 朱熹的《香界》。

現當代時期的香文化

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現當代以來,化學香精已成為制香的主要原料。

化學香精是化妝品的主要原料之一

由於化學工業的發展,在19世紀後半期,歐洲就已出現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學香精)。這些化學香精不僅能大致地模擬出絕大多數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價格極其低廉,並能輕易的產生非常濃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為現代工業生產中的主要添香劑,在制香行業中同樣如此。

較之天然香料,採用化學香精製作的香品價格低廉,自然是廠家願制,商家願賣,香客願買。以至於現在我們在市場上能見到的絕大多數香品都是這類化學香精香。名為檀香、沉香,其實只是使用了有「檀香味」或「沉香味」的化學香精。

化學香精與天然香料相比,雖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氣更濃,但就香味品質及安神養生、啟迪性靈的功能而言,兩者卻不可同日而語。很多天然香料被列為上品葯材,而作為化學產品的合成香料雖初聞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卻有害於健康。而且,即使單就氣味而言,化學香精也只是接近而遠遠不能與天然香料相媲美。

化學香精類香品之所以能暢行開來,也是由於大多數香客只是把燒香作為祭祀的儀式。既然不聞香,不品香,只是燒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視香的用料、配方與品質,而只關注香品外形的美觀或香味的濃艷了。

化學香精和化學加工技術的廣泛使用也在實質上改變了現當代的制香工藝。雖有一些傳統的方法和技術仍然得到了採用,但那隻是一些外圍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選擇、炮製、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內容都被丟棄了。其後果之一就是制香工藝的中斷與香譜配方的散失,以至現在真正精通傳統制香技術的人少之又少。

雖然化學香精類的香品已是現在的主力軍,但仍然可以見到以天然香料製作的香品,這也為那些喜歡品香的人們留下了一方空間。

現在的天然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使用單一香料的「單品香」(或是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態,如塊狀、條狀或粉末狀;或是製成線香、盤香等形狀)。其質量雖優於化學香,但直接使用單一香料,其味道與養生之功能都得不到最好的發揮,而且許多香料,如檀香,其實並不適於單獨使用,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講到「檀香單焚,裸燒易氣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這種單一香品只是漢代之前原始的用香方法。漢唐之後主要使用的是「合香」(調和多種香料而成)。

第二類是調和多種香料製成的合香,形狀上多為線香、盤香等。而傳統合香的製造,不僅要有天然香料作原料,更要有合理的配方,嚴格的炮製方法和製作工藝。而現在市場上能見到的為數不多的天然香料的合香,據筆者所知,也大都是僅以天然香料為原料而已,而真正依古法製作的正宗合香,種類極少。

今日人們對香之內在品質的忽視,以及化學香精和化學加工技術的採用等因素,都使得制香的技術門檻大為降低,以至於現在的制香商家大大小小,星羅棋布,香品質量也參差不齊。貨架上的香品名稱越來越花哨,造型越來越豐富,包裝越來越華美,而「金玉」之內卻少有「香珍」。低劣者點燃後只有燒草的味道,抑或雖有濃郁的香味卻俗不可耐。這些所謂的香,可以說是徒有香的形狀而敗壞香的美名。面對這些贗品,也難怪現在的人們不願意品香賞香了。不知道東坡臨此是否還能忘情賦詩?而神仙佛祖、祖輩先人們若真能聞到此種煙氣,又會做何感想啊?

雖然現在的香與香文化還都遜於古代,但隨著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品香、用香,並對香的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有更多愛香、懂香的人開始致力於對傳統香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伴隨社會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繁榮昌盛,中國香文化也必將煥發蓬勃的生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中,展露出美妙奪人的千年神韻。
近代香文化的發展狀況晚清以來,連綿不斷的戰爭和政局的長期不安以及西方社會思潮的傳人,使中國的傳統社會體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中國香文化也進入了一個較為艱難的發展時期。

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發展特別需要一個安定繁榮的「盛世」環境,而近現代社會的持續動盪,不僅極大地影響了香斗貿易和制香行業的發展,也使人們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閑情逸致。

另一方面,近現代中國在科技、軍事上全盤落後於西方世界、也引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懷疑、開始廣泛接受西方的現代文化思潮。而在民族危亡之際所開始的對傳統文化的反思難免過於偏激,由此而來的矯枉過正的、運動式的批判,使得傳統文化中的許多精華被混同於糟粕一並否定了,甚至像凈心明志、修身養性這樣的觀念也被當作消極的態度受到了批判。在這種偏激的反思中,具有鮮明傳統特徵的香文化受到株連也是必然的事情。
同時,隨著文人階層在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上的嬗變,自魏晉以來長期支持推動著中國香文化發展的文人階層的力量越來越衰弱。在這種情勢下,早已融入廠書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漸行漸遠,失去了安神養生、美化生活、陶冶性靈的內涵,而主要是作為祭祀儀式被保留在廟宇祭祀之中

9. 八角產地哪裡最出名

八角在國內最出名的產地就是廣西。八角又稱茴香、八角茴香、大料和大茴香,八角樹是喬木的一種,主幹粗壯,樹冠較大,枝繁葉茂,八角是這種樹上結的果實。八角乾燥以後就是我們吃的那種調料,顏色為古銅色,氣味芳香而甜,全果或磨粉使用。

八角是亞熱帶濕暖山谷中的一種植物,我國的八角生長在南方一帶,八角產地主要在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台灣、浙江等地,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藤縣八角產量位全國之首,該地區也被稱為「八角之鄉」。

八角的主產區是廣西地區,分布在桂西南、桂南、桂東南、桂中,種植面積較大,產量高,在國內非常有名。廣西既是八角茴香的主產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八角集散地。廣西桂平市中沙鎮大容山為綠色天然無硫干濕貨八角基地。

閱讀全文

與茴香文化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