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國人偏愛玉石,而西方人大多喜歡彩寶
提到玉石珠寶,相信大多寶友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相比寶石,國人大多喜歡佩戴玉石;而西方人大多偏愛亮閃閃寶石??但究竟這種差異從何而來呢?快和玉麒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文化的差異
中方文明的基石是農耕文明,相對知足保守,國人就在如此熏陶下成長的內斂又謙潤,溫潤雅緻的玉石恰好符合了中國人的這種個性。於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玉石一度被當做君子的代表和象徵,是中國傳統美德的代名詞。
▲天然羊脂白玉吊墜
而西方文明以海洋文明為基石,張揚且自信。因此西方人個性較東方人更加理性開放。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耀眼璀璨、亮閃閃的寶石更加契合他們的口味~
普及度的差異
在中國,和田、翡翠和南紅3種玉石可謂撐起了玉石界的半壁江山!從產地上說,和田玉產於本土新疆;南紅產於本土四川,翡翠稍遠,產於跟中國毗鄰的緬甸??產地相近的優勢,使得這幾種玉石很早就在中國流行開來。而寶石在中國真正流行是在改革開放之後,自然敵不過先入為主的玉石。
▲天然老坑冰種翡翠戒指
而寶石(特別是一些高端彩寶)產地都在國外,傳入中國較晚,在中國認可度較小,市場小。而外國人很早就發現了紅寶、藍寶、祖母綠等寶石,廣泛使用在各色飾品上,尤其是一些皇室貴族,在很早就用稀少的大克拉寶石來凸顯榮耀和尊貴身份。
設計方式的差異
在飾品的題材設計上,國人除了美,更傾向於去體現一種意境和傳神,因此國人喜歡用雕刻的藝術凸顯文化內涵,所謂「工必吉祥」。
▲天然南紅精雕吊墜【五子登科】
玉石文化決定了選材十分豐富,人物有佛、觀音、各路神仙(如壽星,財神,鍾馗等);就連各種動植物也被賦予了特殊的寓意,魚、龜、蟬、葫蘆,樹葉,竹子,荷花,蓮藕??
▲天然翡翠觀音吊墜
而西方人的設計更講究直觀的美感,切割和鑲嵌帶來的璀璨火彩,幾何、對稱、立體,越大越閃、越鮮艷越好,張揚又霸氣。
▲天然祖母綠耳釘
對玉石珠寶的態度不同
中國人大多喜歡天然寶石,不摻雜人工成分的,對經過優化處理後的寶石接受度不高。與此同時,國人有時偏向感性,有時也會因為其中呈現寓意內涵(附加價值)而喜歡上一塊玉石~
▲天然和田糖玉精雕吊墜
西方人個性嚴謹,不喜歡沒有標准,對待珠寶也是。他們珠寶進行了嚴格的品質和價格等級劃分,喜歡有章可循。但玉石一直沒有統一的標准。
而且西方人並不太看重寶石優化,一般只要好看、火彩閃就拿來作首飾。目前很多高端彩色寶石都有經過優化,也被國際標准認可,比如紅、藍寶石熱處理,祖母綠注油等。
▲天然藍寶石戒指
總得來說,珠寶和玉石,各具特色,各有所長,那麼你又更傾心於哪一種呢?
❷ 為什麼中國人愛玉石,而西方人喜歡鑽石
《玉石VS彩寶-東西方傳統與文化的碰撞》
自古以來,不管是在東方還是西方,珠寶都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東西。人在實現了生存需要之後就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也就是會有一個自我尊重的需求,而珠寶恰好就能很好的表達這種符號性需求。東西方文化具有很大的差異性,這點也體現在珠寶首飾上,那麼接下來就從不同的幾個方面簡單地說一說這些差異。
首先是從材質上去區分。在珠寶的選材上面,中國人比較偏好的是翡翠、和田玉、綠松石和南紅等等這些東西,這些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玉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人則比較注重表面的東西,喜歡閃亮的、耀眼的、直白的,像鑽石、紅藍寶石、祖母綠、貓眼、海藍寶,還有最近這些年興起的坦桑、托帕等等,這些都是西方人喜歡的,那就各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材質特別說明一下。
西方人喜愛的鑽石是一種單晶體的礦物,它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在地球內部因為高溫高壓改變了元素的排列組合方式,而用四面體的方式,成品一般是由一顆晶體切割而成的;鑽石的珍惜之處不在於這個元素的本身,而在於這個元素重新排列的這種方式。鑽石也是現在人類知道的在自然界中硬度最高的一種物質,如果把鑽石和其他珠寶放在一塊兒,鑽石毫發無損,其他珠寶卻會被劃傷,這也是鑽石的特性。
鑽石是一種單一的礦物,它的瑕疵會表現得非常明顯,就此GIA曾經給出過四個參數,也就是眾所周知的4c,這4c裡面有一項就是凈度,凈度最好的肉眼不能看到,只有十倍放大鏡下能夠看到的這個凈度,作為4c的標准最好的就是無暇,對於鑽石瑕疵的評斷還有等級劃分,在國際上是非常明確、非常細致的。
而東方人喜歡的翡翠跟和田玉,是由數不清的微小的礦物顆粒組成的,屬於集合體,對於翡翠和和田玉的具體形成過程就不多講了,但是它們都是由很多個晶體聚集在一起後形成一大塊的一種材料,這就是材料性質上的不一樣。
鑽石在國際上會有很明確的一個標准以便於制定它的價格,但是翡翠並沒有,我們講的是比如說玻璃種、冰種、糯種、豆種等等之類的,但只是一個范圍一個區間,目前並沒有那麼精確的標准。
比如說像鑽石、紅寶石、藍寶石這些,它們的硬度很高但是韌性很差,將鑽石切磨成不同的形狀,是為了順應鑽石原石的不同特性。不同的鑽石原石,其晶體結構、光學效果是有很大差異的。鑽石的形狀設計,首先要根據鑽石原石的解理、凈度、重量等特性,用最合適的方法來解剖鑽石原石、處理原石瑕疵,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石的重量。
翡翠雖然沒有鑽石那麼硬,但是翡翠跟和田玉都有非常強的韌性,它們可以被加工成各種形狀,我們看到過翡翠做的蛋面、手鐲、掛件、擺件,但是鑽石就只有被切割成一顆一顆的小晶體,幾乎就沒有其他的表現形式。
東西方文化差異性也體現在珠寶的題材上。對於珠寶來講,東方人比較喜愛的是龍鳳、靈芝、牡丹等這種很傳統的題材;或者是一些具有宗教信仰的觀音、佛公、度母之類的;或者是具有吉祥寓意的一些表達方式,比如說葉子講究的是金枝玉葉、一葉成名,豆子寓意平平安安等等。
但是西方在珠寶題材方面更多會運用一些造型,比如說獅子表示勝利,表現的是勇猛;或者像寶格麗的蛇形手環,它的表現方式更直白,直接用鑽石把它鑲嵌起來,讓你在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它是非常閃亮非常耀眼,一眼就能發現的一件東西,讓人一看就知道他手上戴的是一件用鑽石做成的飾品。
之所以東西方的寶玉石文化有這么大的差距,基本上可以歸結為思維方式的不同。比如說中國人喜歡站在生命的高度去考慮問題,跳出現實,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對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表達,做這種思考的比較多;而西方人比較注重邏輯關系,邏輯的、理性的,所以說我們中國人屬於抽象,或者感性的思維,西方是從物質世界的本身去入手,然後去尋求求證問題的本源。
這張圖片里的這個手鐲是義大利品牌布契拉提的作品,是擁有幾百年歷史的、給義大利皇室製作珠寶首飾的一個家族;而下面的翡翠手鐲對於我們來講是非常熟悉的,從清朝慈禧太後那個時候開始,大家都喜歡翡翠,最喜歡的一種表現方式就是把它做成手鐲戴在手上。在常規的印象里,鑽石是非常堅硬的,很冰冷的一種感覺;翡翠是柔潤的,柔美的,羊脂玉也是溫潤細膩的,這是因為西方人比較講究原則,而東方人講人情。
鑽石最美的地方,就是在一個強烈的光線下,從不同的角度,你能看到它產生五顏六色的光彩,這就是西方喜歡的感覺,他有一種咄咄逼人的外向性格;而對於翡翠來說,那種具有生命力的綠色就是我們東方內向含蓄的一種性格的體現。
大家看一下這張圖片,這張圖片是我在2012年某珠寶展拍攝的兩件和田玉的作品,一件是觀音,還有一件是表達孝順的一個題材;而下圖的祖母綠和紅寶石的套鏈兒就非常的直白,戴在身上你會覺得我就是閃光點,在人群中很輕易就能發現我,這就是我。我們中國人會把姓放在前面,表示說我們不忘祖宗;外國人喜歡把他們的字放在前面,然後姓放在後面,這也是文化上差異的一個體現。
中國人還是比較傳統的,因為有幾千年的歷史都是封建社會。基本上屬於農業文明的一個性格,所以中國人會更注重於理道德,求穩求同,「和為貴,忍為高」是我們的一個處事原則。
而西方基本上屬於海洋文明,他們喜歡對外探索,是比較外向的一種文明。比如哥倫布航海探險發現新大陸;比如後來的工業革命;西方人就是有非常要強的斗爭精神和對於自己自身利益的這種維護,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事的原則,我們叫他們工業文明的性格。這個表現在珠寶上也是一樣的,下面發幾張照片給大家看一下。
7
大家看上面這張紅寶石照片,它會出具GIS證書,證書中對它的尺寸、重量、顏色、等級、產地等等都會有詳細記錄,但是對於翡翠跟和田玉來說,重量的這種衡量標准幾乎是沒有的。其實翡翠和鑽石彩寶是相通的,可能大家會對我說的這個方式有質疑,那麼我們下面就按照鑽石的標准來講一下翡翠。
鑽石有顏色、凈度、切工和重量四個主要指標,那麼如果搬到翡翠上面講也是一樣的。
首先是顏色,鑽石的顏色分級是從d開始,然後按照字母往下走,就彩鑽來講有黃鑽、藍鑽、粉鑽、綠鑽;而相對於我們的翡翠就有綠色、黃色、紅色、無色、紫色等等,而翡翠的綠色還可以分為陽綠、天藍的綠,這是大的界限,再細分有帝王綠、翠綠、秧苗綠、蘋果綠等等。
其次是凈度,鑽石的區分有FL、IF、VVS、VS、SL這樣的一個凈度級別劃分,翡翠的話可以有玻璃種、冰種、糯種和豆種。
還有切工,對於鑽石彩寶來講,好的切工會讓這顆單晶體的寶石更閃亮,也就是俗稱的火光好,這可是一顆單晶體寶石質量參數的重要評價;對於翡翠跟和田玉來說,切工就是各人的雕刻技藝,好的切工就是好的雕工,比如說王朝陽老師、李仁平老師、盧葵老師、劉東老師、王心蘭老師、王國慶老師、崔磊老師、樊軍民老師、盧沐白老師等等,他們就是好雕工的代表。
再一個就是大小,也就是重量,當然了,大的翡翠蛋面比小的要貴,大的把件比小的把件貴,如果在同樣品質的情況下重量大的價值更高,掛件也是這樣,我們喜歡厚重的相當於我們喜歡大克拉的鑽石。
之前我主要是從事翡翠這塊,在2010年之後,我把注意方向挪到了鑽石彩寶這一塊,所以我今天就是想跟大家聊一聊以翡翠、和田玉、綠松、南紅這四項為代表的中國玉石文化和以鑽石、紅藍寶石、祖母綠、貓眼為代表的西方寶石文化的差異,怎麼樣能夠把它們兩方面更好地結合起來。這種結合不光是設計上的簡單結合,還有立足於傳統之上的創新,比如說大樹珠寶還有王焜老師,他們就做得都非常好,還有王俊懿老師上回講座中提出的一個觀點,把翡翠玉石和金屬這種表達結合在一起,給人一種非常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這幾張圖片是在香港珠寶展上拍的,是大樹珠寶和王焜老師比較有標志性的一些作品。
其實,不管是東方的翡翠也好,和田玉也好,和西方的鑽石彩色寶石都是一種非常微妙的對立與和諧的一種表現,這非常有意思,如果把它們運用得當,會讓我們的作品有更強的生命力。
我想每一個國家或者是每一個民族都不希望自己的傳統文化處於孤芳自賞的尷尬地位,它也需要走出國門,它也想得到這個世界的認可,現在帶有中國元素的一些珠寶設計,就有很多很受西方社會高端人群的喜歡。
不同文化的差異,其根源是不同民族的歷史背景還有他們對於審美的不同所產生的,這個是在社會發展歷史的沉澱中逐漸形成的,應該算是一種永恆的文化現象,我們應該了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還有當地的習俗習慣,現在畢竟是一個信息的社會,包括網路的信息傳遞是非常快的,整個地球在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已經變得越來越小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種族人群之間的交流也是越來越多,所以了解東方和西方這些不同的文化差異,提高自身的文化適應性,把它運用在我們的珠寶上,對於我們這些珠寶人應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學習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利於我們將目前單一存在的東方雕刻藝術的表現形式,進行一種理性的變化,不光是有東方的和諧也有西方的娛樂文化,這種表達方式上的沖撞迸發出的火花可能是相當耀眼的。現在已經有一些玉雕大師在吸取西方的一些文化、一些元素,把西方雕塑藝術運用到傳統的玉雕上。
❸ 為什麼中國人愛玉石,而西方人喜歡鑽石
玉石和鑽石似乎一直是人們在討論的問題,兩者之間哪個更好?誰會流傳更為久遠?為什麼中國人愛玉石而西方人喜歡鑽石?今天瑤瑤就和您開門見山來聊聊!
首先,在於審美差異。國外的彩寶,後期人工優化的比較多,國外的消費者能接受,但國內很少有人能接受。國外喜歡標准清晰的東西,鑽石有它的4C標准,但玉沒有,所以國外的消費者就沒辦法喜歡起來了。總結來說:「東方人不接受優化,西方人不接受沒標准。」
其次中國人寵愛玉,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結晶。西方人不會給鑽石弄個花件出來並賦予一定的意義,鑽石永遠是按照圓形、公主方、梨形和馬眼形狀進行打磨,哪怕那個成品出來快趕上巴掌大,也不會做花件、擺件或手把件的。而中國人對於玉石經常賦予了比較人性化的詩意。
觀山賞析:一座山峰,高聳萬仞,像一把鋒利的寶劍,直插雲霄險絕異常,亭子中的老者參差中帶著一種出塵的神氣,寓比老者壽比山的意思。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名言廣為流傳。瑤瑤覺得與其說人們喜歡鑽石,倒不如說大部分人的喜好是被鑽石背後所標注的價值綁架著。相反,中國人對於玉石的喜歡是不僅僅局限於玉石在市場上到底有幾個零,而是除卻這之外它所蘊含的意義。
如今,求婚就等於鑽戒。當鑽石與愛、婚姻及存在價值聯系在一起時,真假已經無關緊要。所以每每談到鑽石的時候,每個人腦子里都會蹦出一個特別具體的形象,就是鑲嵌在戒指上閃閃發亮的東西。而提起玉,腦海中忽然之間閃過很多東西,卻很難形成一個具體的形象,這也是國人愛玉的一個原因。
在所有做首飾的材料中,玉與人最親也最近。金錢是錢,鑽石是價,而玉,是生命。從古至今玉石一直是身為貼身配飾存在的,講究是盤玩,是要不停盤玩,玉質會顯得更加越潤。所以,鑽石就像嬌滴滴的小姑娘,要捧著,而玉石就有點像糟糠之妻,日子越久才能品出點味道來。
人石合一,經典浸潤人生
玉代表了品德高尚、美好與尊貴,玉文化是歷史最悠久、最能代表東方文明的古文化之一。中國人欣賞的玉器,更願意結合玉石本身的優缺點,加上精美的做工來表達自己的意願,人石合一。
涅??賞析:涅??,佛教語,意指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眾苦永寂,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等的中道體性意義;也即成佛,超脫生死的境界,無所得,無執著,隨緣而不變的圓滿境界。
瑤池集慶深諳每一塊好的玉石原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瑤池集慶聯合國內知名玉雕名家和珠寶首飾設計師,以「物盡其美」為原則,讓每一塊玉石都呈現出專屬於自己的「最美」;並結合當前互聯網大趨勢,推出「傳統玉石+互聯網」創新型營銷模式。
玉有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內涵,中國人寵愛玉是幾千年文化結晶。有人說玉石註定不能成為鑽石,瑤瑤覺得其實玉石跟鑽石並沒有可比性,各有各的美感。辣么玉石和鑽石,哪個是您的菜呢?歡迎留言和瑤瑤分享互動哦~
❹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玉石而西方人喜歡寶石
中國的源頭是權力文化,西方是財力文化。
在商代,玉為皇家貴族所專用,是王權的象徵,有許多都是禮器。在這里,禮不是禮貌而是等級。在遠古時期,玉是王權的象徵,古文字中玉和王是一個字。(玉字的上兩橫離得較近,王字三橫平均分布)玉用來祭祀,是重要的禮器。
玉,這種美麗的石頭,古人認為是上天的恩賜,她通靈,能夠接通天地。長期為皇家和貴族所壟斷,平民不能染指。
而西方很早就有太陽的崇拜,在他們看來,只有太陽能給人帶來光明,而黃金和太陽一樣,都散發神秘的光芒和色彩。
所以他們相信,黃金是太陽的化身,擁有了黃金就擁有了太陽,就擁有至多的權利與財富。所以西方用貴重的黃金裝點宮殿,身著黃袍,手拿金杖(中原很少出土金杖,只有三星堆出土過)。游牧民族多喜愛黃金,墓葬中多黃金飾物。
❺ 中國玉石歷史與國外玉石歷史有什麼區別
這里有兩個可比點,即采玉時間的早晚和持續時間的長短。大約12000年以前,我國遼南原始居民就開始用蛇紋石打制砍砸器,7000年前的新樂文化出現了磨製較精的彩石石鑿,河姆渡出現了彩石玉玦,距今6000——4000年的新疆羅布淖爾先民已經採用和闐玉磨製無孔石斧。在此後4000年裡,我們祖先的治玉活動從未間斷過。而國外最早使用玉器的是公元前3000——2000年的西伯利亞原始文化,他們用軟玉製造工具和圓盤,但此後便銷聲匿跡,未再重現了。日本古代硬玉大珠出現於繩文時代中期(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300年),碧玉管出現於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到了古墳時代(公元300年——440年)治玉工藝便衰落以至消亡。印第安人玉器開始於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900年趨於消失。關於采玉時間的早晚,雖因檢測手段不同,可能出現一定的誤差,但可以肯定中國是用玉最早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用玉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
國外各產玉地點所出玉色澤較為單調,如日本、印第安玉器以翡翠為主,其軟玉亦呈深淺綠色,歐洲軟玉呈青、綠色,貝加爾湖附近所出玉石上帶有墨點,孔東原始文化出白色軟玉,而我國和闐玉除了青、碧、墨色之外,還有黃、白等色玉,其中尤以羊脂白玉最優。日本硬玉和碧玉,毛利人碧玉,印第安瑪雅硬玉之質地均缺少溫潤晶瑩之感,而我國和闐玉質地細膩縝密。因此,從玉質、玉色上比較,和闐玉亦是國外玉石所不及的。
我國琢玉用的旋轉性工具,可能始於原始社會的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後來又逐漸發展為「水凳」。日本、西伯利亞、印第安瑪雅等地又以何種工具琢玉呢?日本學者從現行攻玉法推論,認為日本古代玉器也是用旋轉性工具碾琢的,此外不見其它論證材料。在印度,19世紀玉工操作旋轉性工具的圖示流傳至今,為一老年玉工用右手推拉弓弦以帶動圓砣旋轉,左手執玉琢磨,估計操作不便,效率較低。這幅圖中的琢玉工具比《天工開物》所描繪的水凳晚了3個世紀,在其結構、傳動裝置上也遠比水凳落後。不容否認,中國古代旋轉性琢玉工具在當時是最先進、最完善的。
我國古代玉器工藝有7000餘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這方面日本、歐洲、毛利、瑪雅和阿拉伯等地的碾玉技藝都是望塵莫及的。在這里須對痕都斯坦玉——莫卧兒玉的碾琢技藝作一下具體分析。我們承認痕都斯坦琢玉技藝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並對我國晚清及現代玉器工藝產生過較大影響。乾隆對痕玉有過極高的評價,他在詩文中說:「璞韞崑山,鏤傳印度」,「西昆率產玉,良匠出痕都」,並贊其玉器「瑩薄如紙」,或比作「蟬翅」。又贊其琢磨精美:「葉簇見重層,刀斧渾無跡」,「細入毛發理,渾無斧鑿痕」,「精鐫本鬼工」,但費解的是他竟誤認為痕玉是「水磨」而成。從現存的莫卧兒玉器考察,胎薄如紙者有之,但胎厚類瓷者亦不乏其例。蘇州仿「蕃作」中也有薄胎的,其中菊瓣盤薄如蟬翼,呈半透明狀態,說明蘇州玉工有能力把玉器磨得很薄。那麼為什麼我國古代玉器中器胎偏厚者居多?這與玉材難得,價格昂貴有關,若琢磨得過薄,一則費工,二則使玉材耗損過大,三則有損玉質美,給人以不堅實感,易與玻璃混淆,故治玉不提倡薄胎之工。清代晚期玉業接受了痕都斯坦玉器的莨茹科植物圖案與寶石鑲嵌兩個特點,並發展成「仿蕃作」,這說明我國玉工對良玉技藝持揚長棄了其不符合我們民族傳統的薄胎及阿拉伯器形等因素。
我國古代玉器與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有著密切聯系,前面已經介紹了它所具有的五方面社會功能。歐洲人認為,。軟玉(Nephrite)掛在腰間有治癒腎病的功效。這自然是一種迷信的認識,但其原始社會的玉器工具尚有一定的實和的價值;日本人對玉和玉器的認識較歐洲人復雜,他們認為玉除了裝飾功能之外,尚有「咒術的、寶器的、祭祀的」功能;阿拉伯玉器大致也僅限於生活用玉和瓶盆之類;印第安瑪雅人玉器與神官司的職司、祭祀有關,此外尚有生活用玉和裝飾玉器。總之,上述各國玉器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均不及中國古代玉器所產生的廣泛的社會功能。
中國古代玉器型制相當豐富。國外古代玉器造型大致如下:日本古代玉器只限於珠、管、
、勾、櫛形以及抽象化的動物,少見器皿;毛利人玉器僅見神像、佩、斧;西伯利亞新石器時代也僅有斧、鑿、盤等工具和器皿,且造型也較簡單;阿拉伯玉器以器皿為主,其器型別致,獨具一格,但類型也較單純;印第安瑪雅玉器型制比上述各地稍多,有工具、珠、管、片、人物浮雕和象生玉等,但與中國古代玉器型制相比,瑪雅玉器也顯得相當單調了。
中國古代玉器之裝飾圖案,有幾何形、動物、植物、文字以及繪畫性,綜合性等多種題材。而日本、歐洲、西伯利亞、毛利等地玉器則多呈光素狀或飾簡單的幾何形圖案,裝飾其甚少。其中瑪雅和阿拉伯等地玉器的裝飾圖飾圖案,有其自己的獨特風格,如痕玉之莨苕葉飾和「西蕃蓮」與「鐵線蓮」等花紋。印第安瑪雅玉器紋飾以人物圖案為精,但與中國古代玉器圖案裝飾相比,便顯得黯然失色,尤其是中國古玉上的繪畫性圖案,在世界琢玉史上獨具特色
❻ 東方人愛翡翠,西方人偏愛祖母綠的原因,從東西方文化差異辨析,謝謝
在璀璨的珠寶王國中,翡翠色澤溫潤,典雅嬌艷,青翠欲滴,麗質獨具。翡翠的綠,意涵自然、平和,既象珍禽的羽毛,又象生氣盎然的綠枝嫩葉,富有生機,象徵著華貴幸福、吉祥如意。中國人愛玉,愛其特有的神韻,不朽的魅力,玉被視為「日月星辰」和「大地萬物」的精華,「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中國人鍾情翡翠,翡翠風靡東方,風靡世界,贏得了「東方瑰寶」、「玉石之冠」的美譽。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寶玉石最早是國家之一,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和獨特的寶玉石文化,中國寶玉石的歷史,構成了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翡翠與其他玉石一起在中國歷史久遠的長河中構成了獨特的文化;它不僅是一種美麗的石頭,而且在古代和現代人的心目中,帶有神秘的信仰和附托。因此,它還是思想道德的、宗教禮法的,更為甚者,它還帶著強烈的政治經濟色彩,在玉的精神中,深深的烙下了人類歷史發展中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印痕。
1. 思想道德
儒家思想的道德哲學可用五個字來概括:仁、義、智、勇、潔。其象徵意義則可以從玉的物理性質來喻寓:
「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也。其聲舒揚遠聞,智也。不折不撓,勇也。銳廉而不悅,潔也。」
由此可知,中國古代道德思想對玉的理解,對玉的美的理解完全與對人的道德品質的追求融為一體。玉的品質就是人的道德、人格。後來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犧牲精神,即是以玉的純潔高尚為喻,不願做醜陋小人。
2. 宗教文化
中國人對玉的理解,首先是從古代人對自然、天地、環境的神奇力量的不可捉摸到作為神來膜拜、祭禮,進而轉變為宗教觀念的。無論是道家、儒家、佛家都認為神靈的玉給予力量和智慧,並以達到平安的人生。故玉器中出現了祭禮、避邪、護宅、護身等獨特的文化景觀。
3. 政治經濟
玉器的政治經濟思想是從社會有階級時開始的,因此它具有鮮明的地位等級、政令、戰爭、財寶等特點。中國人對玉器的地位等級的理解尤為精闢,它用不同的形器劃分人的政治地位。《周禮》中講到: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恆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天子既執圭,後則奉琮」。
清朝中出現的不同官位朝珠的不同及珠質的不同即是這一思想的延續與發展。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和氏璧的故事,以及歷代王朝都將玉器作為財寶,收藏與玩賞,無一不是這一屬性的最好體現。
東方的珠寶文化源遠流長,而西方的珠寶文化雖及不上東方這樣博大精深,但卻也有著數百年的文化歷史。
西方人注重個性,主張人與人之間的特徵性強的性格與思想。因此他們對翡翠的欣賞與追求,也是非常強調個性化的。在西方人眼中,一件天然翡翠飾品,原料、顏色、款式、工藝越是新穎、奇特、稀少,越是受他們的追寵。在他們的眼中,只有這樣的翡翠飾品最有價值,可以體現出自己身份的高貴,同時也展現著自己與眾不同。也只有這樣的翡翠,最具保值和升值的價值。
翡翠的最大產出地是緬甸,換句話說,翡翠主要產自東方,所以東方人的翡翠文化史長於西方。東方人對翡翠的喜愛也遠遠超過西方,然而綠柱石中的祖母綠卻與之相反。但這並不是說東方人不喜愛那名貴的祖母綠。由於祖母綠不是東方特產,其大量的產出也就不在東方,所以東方人對祖母綠的擁有量就會小於西方,與翡翠相比,東方人的祖母綠擁有量就相對較少了。寶石的特性,越是稀少就越是珍貴,越是珍貴就越顯現出擁有者身份的高貴。東方人祖母綠的文化史也不如翡翠那樣源遠流長,但祖母綠在東方人眼中的文化意蘊卻也與翡翠多有相似。
西方的祖母綠多於東方,其擁有量也大於東方。西方人將祖母綠定為五月份的生辰石,他們認為祖母綠象徵幸運、幸福,可用來作為祈福之寶。西方人祖母綠的擁有量雖然大於東方,但西方人仍注重個性化的體現,追求與眾不同的特殊感,在祖母綠飾品的選擇上也充分的體現出來。在數十年前,西方人對祖母綠的喜愛與追求遠遠超過翡翠,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以及「地球村」的日漸形成,西方人對「玉石之冠」的翡翠的喜愛日益加深。直至現代,翡翠與祖母綠的象徵與價值在西方人眼中已近於不分伯仲的地位了。
翡翠與祖母綠只是珠寶王國的一部分,整個珠寶王國千百年來都在蘊育著它博大精深的珠寶文化,蘊育著東西方各自的珠寶文化,東西兩方各自的珠寶文化又對立統一,它們都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這些翡翠知識意綿綿珠寶裡面有很多的。
❼ 東西方珠寶文化的差異有那些從翡翠,鑽石的角度分析
從翡翠,鑽石的角度分析 鑽石是西方人最熱愛的珠寶,它在西方人的眼中是財富、是美麗,也表達 著希求永恆的感情。翡翠是東方人最熱愛的珠寶,在東方人眼中,翡翠是財富、 是美麗,還有一種神秘力量,能夠使佩戴者和擁有者避凶趨占。認真比較這兩 種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珍寶,還是很有趣的。 鑽石是一種.單礦物晶體,換一種說法,它是由一顆大晶體切割而成。這種 珍一貴的晶體是由一種相當廉價的元素—碳形成的,其珍貴之處不在於元素本 身,而是這些元素以非常完美的一方式排列,這種自然界中最完關的排列方式使 鑽石具有自然界中最高的硬度,也就是說沒有任何別的物質像鑽石這樣耐磨耐 刻劃,鑽石與別的珠寶放在一起,常常使其它珠寶傷痕累累,而白己卻毫發無 損。這種完美排列產生的原因在於地下萬米深度產生的高溫高壓,幾百個大氣 壓的壓力使碳元素以最緊密精緻的方式排列。 翡翠是由數不清的微小礦物組合而成,從分類上說它屬於岩石,而鑽石屬 於礦物。可以說玉都屬於岩石,而寶石都屬於礦物。組成翡翠的小礦物中有一 種珍貴的元素—鉻,它在翡翠中形成最美麗的綠色;在紅寶石中,它又會形 成最美麗的紅色。 鑽石堅硬冰冷,翡翠溫潤柔美;西方人講原則,東方人講人情。鑽石最美 之處在於它強烈的光芒,極高的折射率使最簡單的白色產生五顏六色的光彩, 這就像西方人咄咄逼人的外向性格。翡翠最美之處在於它的溫潤柔和和其中富 有生命的綠色,像東方少內向含蓄的性格。鑽石是單一礦物,容不下一點點瑕 疵,像西方人是非分明,一切以邏輯哲理為原則,沒有絲毫含糊。 翡翠由成千上萬的微小礦物組成,包容度極強,像東方人一切以中庸為根本。鑽石的硬度最高。但韌性不足,稍有磕碰容易沿解理裂開。翡翠在玉石中硬度高,與寶石相比,並不高。 但翡翠有極強的韌性,可以被加工成各種形狀。鑽石是西方 珠寶的極至,最貴的寶石是鑽石;而翡翠是玉中之王、東西方珠寶的融合點, 它繼承了數千年的東方玉文化的精髓,可容山川萬物干方寸之中,同時它也可 以像寶石一樣加工成各不同形狀的戒面,以貴重金屬和鑽石鑲嵌成現代首飾。
❽ 東方人對珠寶的看法與西方人有什麼不同
東方人更喜歡玉,西方人更喜歡鑽石。但現在的形勢大概是,玉不再簡單地被做為珠寶,而是做為收藏,做為了一種投資手段。因此,東方人就越來越多地喜歡上了鑽石等珠寶。
❾ 賞石文化的東西方賞石文化的差異
一般來說,東方賞石文化比較注重人文內涵和哲理,有比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情色彩,其觀賞主體(自然石種、天然石形)往往豐富多彩,甚至可隨心所欲、因人而異;而西方賞石文化則比較注重科學和歷史的內涵,有比較直觀、明確和科學的理念,其觀賞主體常以各種動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礦物晶體與標本為主。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東方賞石文化實際上是東方民族傳統文化(感情、哲理、信念和價值現)在現賞石領域中的反映與延伸;而西方賞石文化則主要是某些科學、技術的基本知識在具觀賞價值的自然物(石頭)方面的展示和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