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華夏人文初祖黃帝文化、美德
所謂「中華始祖」,是就中華民族的尋根追遠、增強凝聚說的;所謂「人文初祖」是就文化創造、文明初創說的。
先說第一個方面。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對於這個問題也需要進行辨證地研究。討論這一問題時,一般人把黃帝僅僅看作漢族人的祖先,這是不合適的。對此,李紹連先生撰文指出:「有人把黃帝僅看作漢族的祖先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如前所述,今天的漢族實際上包含了華夏、蠻、夷等中國境內大多數原始部落的血統和文化,是一個有別於任何部族的龐大融合體。在這個意義上說,不僅炎帝和黃帝是漢族的祖先之一,蠻、夷諸部族的祖先也應是漢族祖先之一。同樣,後代那些分別源於蠻、夷等原始部族的少數民族,也與漢族有共同的祖先。另外,亦有少數華夏族的後裔由於種種歷史原因遷徙到邊遠地區而成為少數民族,直接或間接承認炎帝或黃帝為他們的祖先。再則,包括漢族在內的國內56個兄弟民族都是在漢、唐、宋甚至更晚的時期形成的,距離炎黃時代有三四千年之遙。由於遷徙、雜居、通婚等原因,子孫繁衍,支系無譜,很難在血統方面准確判別幾千年前的某部族首領是某民族的祖先。與其把炎帝、黃帝或其它某個原始時代的英雄人物看作是某族的祖先,不如把他們看作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更科學、更符合歷史實際。」(《炎黃文化研究》第2期) 今天,在中國境內的一些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族源,或傳說中的始祖,如蒙古族的族源是唐代的蒙兀室韋,傳說來自額爾古納河,藏族傳說他們的祖先是一個神猴與羅剎女所生子女,與宋代以後的「萌古」、「源骨」、「蒙古里」等有密切的淵源關系;羌族傳說他們的始祖是「無弋爰劍」;維吾爾族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卜可汗」或「烏古思可汗」,是以漢代的「丁零」和唐代的「回紇」為主要族源,融合了漢人、契丹人、蒙古人而形成的;彝族與遠古時代的氐、羌人有淵源關系,與公元7世紀的「烏蠻」關系最為密切;白、納西、哈尼、傈僳等民族的先民與古代的氐、羌也有密切的淵源關系;滿族與2000多年前商、周時代的「肅慎」、漢晉時代的「挹婁」、南北朝隋唐時代的「勿吉」、遼代的「女真」、明代的「建州女真」等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南方各族傳說自己的祖先是「盤瓠」或「廩君」,但他們都認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關於中華民族的起源,過去那種「一元論」的說法已經逐漸為人們揚棄,「多元論」則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20世紀80年代末,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就是「多元論」的代表觀點。他認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指「它所包括的五十多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它們雖則都稱『民族』,但層次不同」。「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這說明,中華民族是由眾多的古今各民族在形成統一國家的長期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民族集合體。組成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的各民族都有各自發展的歷史和文化,各民族長期在統一國家中共處並發展其統一不可分割的聯系,從多源交融到多元一體,自覺地聯合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國。所以,對於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的提法,僅僅拘泥於血統上的認同是片面、狹隘的,更多地應著眼於民族文化的創造、融合和歷史傳承,著眼於黃帝在鑄造民族共同體的歷史上的奠基作用。
再說第二個方面。我們現在來到陝西黃陵縣軒轅廟正殿,就能看到「人文初祖」四個大字,這是對黃帝具有本質意義的評價。我們尊黃帝為「人文初祖」,是因為黃帝開啟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先河,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源頭。
從遠古時代,關於炎帝和黃帝的傳說就很多,後來經過文人、學者的記錄和加工,散見於先秦的一些文獻中。直到西漢司馬遷寫那部偉大著作——《史記》的時候,才對這些文獻進行了整理,使今天的我們可以比較清楚的知道我們祖先的事跡。根據歷史和傳說,五千多年前,黃河流域的中下游的各個部落中,有兩個傑出的領袖人物,一位是炎帝,一位是黃帝,還有其他一些部落的領袖。黃帝姓公孫,因長於姬水,又姓姬。曾居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縣軒轅丘),取名軒轅。又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黃色,故稱黃帝。他們率領我們的先民在我們這塊土地上休養生息,進行種植、狩獵和其他生產活動。當然,由於他們必須經常遷徙,由於當時的物質生產還很落後,還必須極大地依賴直接的從自然當中汲取維持生存的生活資料,一些部落之間免不了發生糾紛和爭斗,其中最著名的有炎帝和黃帝、黃帝和蚩尤的戰爭。戰爭促進了部落的融合,也促進了不同氏族部落的文化交流,進一步引發了文明的創造活動。這樣,就在這塊土地上誕生了古老的中華文明。
黃帝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他以武力制約了炎帝的暴虐,平定了蚩尤的擾亂,統一了遠古三大部落,成為中華民族第一個共主。他與臣民一起播百穀,植草木,務農桑,做衣冠,制弓箭,造舟楫,創醫學,大力發展生產,物質文化生活發生了一系列歷史性的變化;他與臣民一起造書契(文字),繪圖畫,作甲子(歷法),定算數,制音律,在精神文化方面貢獻甚巨;黃帝還別尊卑,定禮樂,創官制、財產、嫁娶和喪葬等制度,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我們的先民帶入了文明的門檻。因此,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人們把古代的許多發明創造都附會到他們身上,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有著關於他們的傳說和蹤跡。依據於右任先生的《黃帝功德紀》一書介紹,黃帝一生的發明創造包括衣、食、住、行、農、工、礦、商、貨幣、文字、圖畫、弓箭、音樂、醫葯、婚姻、喪葬、歷數、陰陽五行、傘、鏡等,共20個方面。所以,歷史上把他作為開創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這就是今天所說的「人文初祖」的意思。當然,《黃帝功德紀》畢竟只是前人記載黃帝功德的資料匯編,多數記載有後人附會的成份,以訛傳訛的記載也所在多有,要加以有鑒別地肯定。
❷ 黃帝文化的黃帝文化的概念
黃帝文化是一個大文化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等。對後代影響最大的歸納起來是:祖根文化、文化祖根和龍文化等幾個方面。
《春秋命歷序》說:」黃帝傳十世,千五百二十年。」它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定位是距今4900年前至距今6000年前。對應考古學文化主要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廟底溝類型和大河村類型口因此黃帝文化,是在這一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族團,特定的時代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不是機械的、凝固的文化,而是具有融納性、首創性、輻射性、延伸性、開拓性、生命力十分強大的一種文化。
在軒轅黃帝時代原始文明在數千年積淀之後進入了一個發明創造大爆發時期,這就是中華文明初形建立的軒轅黃帝時代。今天眾多屬於這個時代的考古證據,印證了史書中關於軒轅黃帝的記載。這樣一些發明創造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這個人就是軒轅黃帝。軒轅黃帝就是一個時代的符號,就是一個代表。先進的文化因素,都歸到軒轅黃帝身上,對世界是一個文明的貢獻,所有的文化因素都在軒轅黃帝身上得以凝結。就這樣經過數千年的傳誦,軒轅黃帝成為了我們的人文初祖,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位擁有無窮力量的開拓者,一位智慧超群的發明家,成為了凝聚民族力量的符號。這種力量的符號需要我們中華民族共同支持代表人物 、共同傳承、發揚!
❸ 什麼是軒轅文化
軒轅:姓公孫,名叫軒轅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他十五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部落猷長」,三十七歲登上天子位 。軒轅黃帝,一生歷經52戰,降服了炎帝 ,誅殺了蚩尤 ,結束了遠古戰爭,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並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由於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後世都尊稱軒轅黃帝為「文明之祖」、 「人文初祖」。 黃帝死後,群民選擇了「橋山之巔」 ,將他深深埋進黃土裡,希望「黃帝靈魂升天,精神永遠常在」。歷代的帝王將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謁,這就是今天海內外中華兒女拜謁的中華第一陵―――黃帝陵。
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我國古史時期的衣 、食、住、行、農、工、礦、商、貨幣、文字、圖畫,弓箭、音樂、醫葯、婚姻、喪葬、歷數、陰陽五行、傘、鏡的創造發明,均始於黃帝時代,這些都是"文明"的重要標志。而重文明的傳統發展到西周時代,就產生了文野之分的理論,把"文明"作為一種美德。黃帝時期產生的重創造、重自強不息的精神,在黃帝以後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並形成了優良的文化傳統。今天我們要發揚這些優良傳統,加強炎黃子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❹ 黃帝時期的習俗
黃帝文化,是一個大文化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等。對後代影響最大的歸納起來是:祖根文化、文化祖根和龍文化等幾個方面,包括了建立邦國,鞏固了統一、和諧的社會等一些理想化的社會文化設想。
❺ 黃帝的貢獻有哪些,為什麼他被稱為「人文初祖」急
精神文明
發明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葯、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後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物質文明
史書記載,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制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煉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車、指南車、記里鼓車。兵械方面,製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炮、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蚩尤與黃帝之戰
蚩尤與黃帝之戰,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後,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餘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兵敗被殺。 河北涿鹿黃帝戰蚩尤遺址
第一種說法如漢代《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製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製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製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鑽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國號。當時的「國」,實為部落。熊、羆、貔、貅、貙、虎為六種獸名,應是有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謂圖騰。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與阪泉相距不遠。 第二種說法見於周朝《逸周書·嘗麥解》,也是歷史上最早出現有關黃帝的記載:「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並不限於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註:「自東河至西河」。當時把黃河入海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並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於幽、並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在今山西運城解州。 第三種說法如戰國至漢代的《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風伯雨師是農耕蚩尤部落專司氣象的巫師,後為農業氣象神,立有廟,歲時奉詞。《韓非子·十過》說:「昔者黃帝俁鬼神於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部落之密切關系,因為農業部落生產的豐收部是與風調雨順分不開的。 三說孰是,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對於此類滬傳千年後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史學家注視的焦點,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學者關心的問題,則是該傳說反映出的族體的類型、文化特徵及其形成和衍變的過程。
❻ 黃帝也就被後世尊為華夏族的「人文初祖」,他有哪些豐功偉績呢
大約四五千年前,在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生活著許多部落。炎帝和黃帝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黃河流域的著名部落首領。部落之間經常互相爭斗。在東部有一個強大的蚩尤部落。據傳說,他們以銅為武器,勇敢而兇猛。黃帝軒轅氏認為。蚩尤部落的人很強壯,要想打敗他,必須要聯合炎帝的神農氏部落的人,一起作戰。結果,黃帝說服了炎帝,兩個軍事聯盟正式建立。然後,在涿鹿之戰後,打敗了蚩尤。從此以後,炎帝、黃帝部落長期發展,形成了未來的中華民族。海外華人自古以來常自稱 "中華民族的後裔"。
儒家的這種思想是特別提倡的,在漢代董仲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治國理念的推行下,中國人 "慎終追遠""追本溯源 "的意識變得更加強烈,上至王侯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抱著這種態度來祭拜黃帝,把黃帝視為人類的始祖。久而久之,追求黃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思想,黃帝文化成為各朝代追求的根本原點。黃帝文化成為具有歷史借鑒意義的最早的文化起源。
在制度層面上,黃帝時期有大量的神話傳說,包括自然界的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氏族和部落統一戰爭結束後,黃帝創造了一種能夠整合全世界部落圖騰的圖騰--龍圖騰。團結、和諧、活力、奮進的龍圖騰,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徵。幾千年來,它已成為中華民族凝聚人心的象徵。因此,"龍的傳人 "也來了。
❼ 黃帝文化的介紹
黃帝文化是一個大文化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等。對後代影響最大的歸納起來是:祖根文化、文化祖根和龍文化等幾個方面,包括了建立邦國,鞏固了統一、和諧的社會等一些理想化的社會文化設想。黃帝,是族團領袖的世襲名稱,是族團的名稱,因為延續的時間很長,也是一個時代的名稱,所以說黃帝是一個時代、是一個族團,同時也是一個人的代名詞。黃帝活動的中心地域是大中原。不少文化學者、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上巳節設立為「中華聖誕節」,呼籲普天下華夏兒女在每年的農歷三月三日共同紀念人文始祖軒轅黃帝。
❽ 關於黃帝文化的古詩有哪些
黃帝贊
〔三國〕曹植
少典之子,神明聖咨。
土德承火,赤帝是滅。
服牛乘馬,衣裳是制。
氏雲名官,功冠五列。
(見清乾隆四十一年間《新鄭縣志·藝文志》,又見劉文學《黃帝故里文獻錄》)
黃帝贊
〔晉〕曹毗
軒轅應元期,功能總百神。
體煉百靈妙,氣含雲露津。
摻石曾城岫,鑄鼎荊山濱。
豁焉天扉辟,飄然跨騰鱗。
儀轡灑長風,褰裳躡紫宸。
【說明】
曹毗,字輔佐,晉時豫州譙人。生卒年不詳,晉元帝建武初元時在世。少好文籍,善為辭賦。歷官郎中、太常傅士、下邳太守、光祿勛等,有文集15卷行世。
本詩選自唐徐堅輯《初學記》第9卷。
(見李學勤、張豈之總主編,徐育民主編《炎黃匯典·詩歌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又見劉文學《黃帝故里文獻錄》)
黃帝贊
〔晉〕摯虞
黃帝在位,實號軒轅。
車以行陸,舟以濟川。
弧矢之利,弭難消患。
垂衣而治,萬國義安。
【說明】
本詩見於於右任《黃帝功德記》。
(見李學勤、張豈之總主編,徐育民主編《炎黃匯典·詩歌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又見劉文學《黃帝故里文獻錄》)
❾ 中華偉人黃帝的貢獻有哪些
1、黃帝開創了多元一體民族格局
今日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56個兄弟民族,以漢族人口最多,其他都是在中國古代演變而來的民族。「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格局是從何時發端的呢?應該說是從黃帝時代。黃帝出自少典和有氏,生在軒轅之丘,遷於陳倉(今陝西寶雞),「長於姬水」,以水名為姬姓。其氏族部落發展壯大後又遷居橋山(今陝西黃陵),時炎帝榆罔的部落趨於衰勢,姜與姬姓部落通婚。之後,兩個部落東遷,炎帝族直遷至魯(今山東曲阜),黃帝族遷居於涿鹿(今屬河北)。蚩尤部落發動驅逐炎帝族的戰爭。炎帝戰敗後西返,向黃帝求援,與追至涿鹿的蚩尤軍大戰,殺蚩尤。之後,炎帝榆罔不願讓出天下「盟主」之位,與黃帝又發生沖突。在阪泉(今涿鹿附近)交戰三次,炎帝失敗,帶部分親從南走(一說是黃帝封炎帝於南方),天下諸侯共尊黃帝為「盟主」。於是黃帝吸附炎帝余族,聯合東方少昊部落,組成了部落聯盟,遷都於「有熊之墟」(今河南新鄭市)。古代將「天下」中心(今河南)稱為中原(狹義),亦稱夏,黃帝又取「曾祖母華胥氏」的「首」字華,將新的部落聯盟命名為「華夏」,意為居於中原地區的廣大、美好、和睦民族集團之意。黃帝為首的集團,按地區將華夏四邊的集團部落分別稱為東夷、北狄、西戎、南蠻,構成現代所說的「古代五大民族集團」。這就是「多元一體」中華民族格局的開端。黃帝又創立「部落聯盟」機構和制度。相傳黃帝有「三公」、「六卿」,以各色雲彩稱謂的春、夏、秋、冬、中「五官」等,為夏代的奴隸制國家制度開辟了先河。
2、黃帝創立的精神文化
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於《黃帝》中說:「傳說中的黃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偉人,是奠定中國文明的第一座基石。」華夏龐大的部落聯盟除設置的機構制度和「官員」外,主要是用從母系氏族社會出現「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來統一、鞏固人民的聚合力。宗教的表現形式是:先相繼產生圖騰、自然崇拜,約至三皇末期又產生祖先崇拜。原始宗教的「天人合一」,是後世「天地人和」思想的淵源,也是「和而不同」思想的淵源。而從三皇到黃帝時「創世」的偉人,則又是原始「人本」思想和觀念的反映,也是後世「以人為本」傳統思想的淵源。三種崇拜形式是先民對自然界、人世間的一些事情無法解釋,便想像是鬼神造成的,於是家家祭祀,希望鬼神免災。黃帝針對「神人雜糅」現狀,在炎帝原始宗教的基礎上進行改革。供祀方式,一般由氏族或部落公祭,家庭一般只祭祖神、土神、穀神等。黃帝將「帝」或「上帝」封為主宰一切的最大最高之神,自己是「帝」神在人間的兒子,只有他和擔任管理鬼神、占卜的「大臣」,才可以乘「天梯」去見「上帝」,稟告地上之事;黃帝又封以往有貢獻的首領(稱皇)為各方的帝神(如封炎帝為南方帝,稱炎帝或火神等)。還祭祀山川河流,到泰山封禪等。把宗教變為維護天下一體思想的手段。黃帝不僅成為最高軍事民主首長,而且是全民心中的「偉人」。隨之還制定了相應的原始禮樂,原始倫理法則等,使全民在自由平等的社會內共同勞動,和諧的生活。
3、黃帝創造的物質文化
炎帝時代,原始農業、手工業、貨物交換等,均普遍得到發展。氏族部落有了中心聚落,已有半地穴的住房(江南是干欄式)。糧食生產除食用外,還有了較多的儲存。陶器、石器等手工業得到發展,出現「日市」。黃帝時代,農耕經濟更進一步發展。適應戰爭或交通的需要,畜牧業也興旺起來,故有「黃帝耕牧時代」之稱。家庭飼養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正因為物質豐富,思想觀念統一,生活安定,「四方」集團仰慕而歸服。文獻中說黃帝的疆域北至今內蒙古、遼寧南部,東至海,西至甘肅敦煌,南至湖南,地域廣大。《史記·五帝本紀》雲:黃帝「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李學勤先生在《走出疑古時代》中說:「《史記》一書沿用《大戴禮記》所收《五帝德》的觀點,以黃帝為《五帝本紀》之首,可以說是中華文明形成的一種標志。」這是符合歷史實際的。總之,我們今日的文化,在黃帝文化中均可找到淵源和實證,黃帝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❿ 如何向別人介紹黃帝文化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和歷史,傳統文化貫穿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並不是穿一套漢服就能傳承漢文化知識了,也不是對傳統建築和鄉村拆了又復建就能保護傳統文化的。文化的傳承是文華創新的基礎、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份。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軒轅文化,源遠流長。姓氏不同,血脈相連。古中國也正經歷著中華文明開創的傳奇時代。歷史的時空改變著很多事情,但總有一些事情不曾改變。當歷史變成傳奇,傳奇不在是一種神話,他的故事成了一個中華民族文明的創始。據說一個叫軒轅黃帝的偉大英雄起始了世界東方這片
軒轅黃帝
土地上眾多的偉大創造。在史前的兩次大戰後形成了一個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形成了中國的雛形。今天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把軒轅黃帝奉為共同的祖先,稱為「人文初祖」黃帝軒轅氏。
「黃帝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自身的獨特性。黃帝文化的基本特徵是歷史與價值的融合。所謂歷史與價值的融合是指:在黃帝文化中,對黃帝的歷史探索、歷史認識和歷史紀念總是與中華民族的價值理想、價值追求融合為一體的。正是在事實與價值的融通過程中,黃帝成了歷史人物與神話人物、真實存在與善美象
征相統一的人格形象,而以黃帝為主題的各種活動也成了事實認知與價值弘揚相融通的文化過程。黃帝文化的這種歷史與價值相融合的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