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茶文化很出名,你了解它多少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很濃厚的茶文化,無論是在宴請賓客,還是在結交朋友,都離不開茶,中國的茶文化是發於神農氏,後來在唐朝和宋朝的時候才開始興盛,茶文化也是融合了中國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諸多思想才形成了我國現在的茶文化。
白茶是經過半發酵的,它只經過曬干,或者是文火乾燥後的加工。白茶泡出來的顏色會比較清淡,而且非常的清香。黃茶,他最重要的工具就在於悶黃,黃茶也是我們平常比較少見的一種茶葉,他泡出來的茶湯非常的金黃明亮。經查也叫做烏龍茶,它是經過萎凋,搖青,炒青,烘焙之後才能製作出來的茶葉,他泡出來的茶水也是非常的青綠金黃的。
② 茶文化至今傳承了多少年
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茶文化概念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祥地。茶的發現和利用,在中國已有四五千年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茶融天地人於一體,提倡「天下茶人一家」。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漢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
③ 流傳至今的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茶葉最早可能始於史前時期,茶樹原始產地分布於西南地區,茶的開發早期利用是古代巴蜀地區。據說茶始於神農時代,到現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各族同胞在節慶或者節日時還有以茶代禮的風俗。茶樹原始產地分布於西南地區,茶的開發早期利用是在古代巴蜀地區。據文獻記載,早在西漢時期,巴蜀地區飲茶食茶已經較為普遍了。有了“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說,可見茶對古人的影響。在《茶經》問世後,對煎茶炙茶方法開始有了更高講究。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范,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餘首,從而奠定中國茶文化的基礎。
④ 我們都喜歡喝茶,中國上下五千年的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是中國的韻味。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是中國茶文化萌生發展的歷史。世界上有很多人喝茶,但是最懂茶文化的民族,還是中華民族,畢竟,這里是茶文化的起源地,也是茶文化的故鄉,這里還住著許多喝茶、愛茶、懂茶的人。
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中國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在古代中國,茶就一直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到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問世以後,中國茶文化正式出現在歷史舞台上,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等多個領域,成為中華民族物質文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此後,中國茶文化經歷了宋代的“宮廷化”、“文人化”,元代的“簡約化”,到明清時,茶文化已經十分繁榮。直到現在,茶對於中國人來說依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文化對於全世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不論是英國茶文化、韓國茶文化,還是日本的茶道,都起源於中國。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不僅是茶的從無到有,也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精神文化的發展,它蘊含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結晶,這才是中華茶文化最珍貴的地方。
⑤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1、三國以前茶文化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2、晉代茶文化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
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盡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干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咸同此制。」
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以有,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騷亂,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談。東晉、南朝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清淡之風繼續發展,以致出現許多清談家。
最初有清談家多酒徒,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玄學家喜演講,普通清談者也喜高談闊論。酒能使人興奮,但喝了多了便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有失雅觀。而茶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態平和。
況且,對一般文人來講,整天與酒肉打交道,經濟條件也不允許。於是,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在他們那裡,飲茶已經被當作精神現象來對待。
隨著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茶已與佛、道教聯系起來。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
盡管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經脫離作為飲食的物態形式,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
3、隋唐茶文化
根據茶在先前都是葯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也多是認為對身體有益。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國茶文化,公元780年,陸羽據此著《茶經》,是隋、唐茶文化形成的專有標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創新了中國茶道精神。
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
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自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裡,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也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舉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
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後,促進了茶藝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明代中葉以前,漢人有感於前代民族舉亡,本趄一開國便國事艱難,於是仍懷礪節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勢,表現為茶藝簡約化,茶文化精糖果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5、明清茶文化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
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6、現代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
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
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
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⑥ 廣州飲茶有多少年文化
廣州飲茶有300多年的文化了。
廣州茶文化的起源
廣州地處亞熱帶,日照長、氣溫高、流汗多,人們需要通過飲食來補充大量的水分。飲茶同喝水一樣,首先是人類生存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茶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入明以來,廣州「茶市」與潮州「功夫茶」,這兩朵嶺南茶文化的花蕾破綻而開。至清代,廣東茶文化進入第一個興盛期,在茶市、茶館、茶具、用茶方式,以及人們對茶的品味的文化心態等方面,均達到空前水平。
清康熙、雍正年間,一些記述廣東風土人物的著作,大都談到「茶」。較早的如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明確指出,「西樵號稱茶山,自唐曹松移植顧渚茶其上,今山中人率種茶」,曹松是唐代舒州(今安徽潛山)人,曾南遊廣州,在西樵山停留時,把浙江顧渚名茶傳入嶺南。屈大均還列舉廣東茶的產地,如廣州的河南三十三村、西樵山、鼎湖山、羅浮山、潮陽鳳山、瓊州等。繼而有范端昂的《粵中見聞》,附和屈大均的看法。
雍正十年(1732年),曾任廣東按察使的張渠(河北武強人),在《粵東聞見錄》中雖認為,「大抵粵茶不及閩中」,但同時指出廣東並非不產茶,除人們常用的廣州河南茶外,還有珍品如「肇慶之鼎湖茶,韶關之觀辣樹茶,惠州之羅浮茶,化州之琉璃茶」等。事實上,廣東素來產茶,而且茶的生產發展頗快,近代廣東已有茶葉出口,廣東人「嗜食茶」,成為茶葉生產發展的內在動力,而茶葉的豐富,又為廣東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條件。
廣東茶文化的起源
廣東茶文化,其產生與發展由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所決定,同時也是廣東經濟與文化發展所使然。渴,需要喝水,這是人的本能,但人們對喝水的要求卻隨社會的發展而提高,由生存的需要,到追求舒適和享樂,人們也就從喝生水,到喝白開水,再到喝茶,廣東的茶文化的產生同其他地區的茶文化一樣有著相同的原因。
然而,由於廣東的東南沿海一帶商業活動的頻繁,茶文化顯得更加發達而富於特色,明清以後尤其如此。廣州人的「飲早茶』與潮州人的「功夫茶」,便是廣東社會文化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現象。
廣東早茶習俗
飲早茶是廣東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內容。早茶習慣,遍於各階層,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車夫「苦力」;飲茶去處遍布城市鄉鎮,廣東茶樓之多可為全國之最。
「早茶」突出體現嶺南文化「早」的特色。嶺南,春早;嶺南人。起早,正是特定的地理氣候環境使廣東人養成了早起的習慣,與之相應的有「趁早墟」(趕早集)、「飲早茶」的習慣。廣東人「飲早茶」,早得出奇,凌晨4點來鍾起床,步行到茶館,「一盅兩件」(一壺茶、兩件點心),慢慢「嘆」(好好地享受)。
廣東茶文化的起源
飲茶配以點心或炒粉、面,這是廣東早茶的特點,也是廣東茶系異於其他茶系的突出之處。中國人喝茶大都就茶喝茶,沒有佐食,而廣東人卻不然,飲茶總配以點心。其原因不知是由於光喝茶太單調,還是由於氣候炎熱不喝茶吃點心難以下咽,也不知從何時開始,廣東人開始有了這種習慣,是否受到西方飲食的影響,也無從考究。
明清以來,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飲茶更為普遍,茶市興旺。商品經濟給人們帶來的首先是競爭,而競爭的關鍵是能否節省時間;雖然廣東人並不能在理性上認識「時間就是金錢」,但實際上卻不得不加快生活節奏,傳統的時間觀念開始改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觀念被動搖,人們處處珍惜時間,飲食中「飲早茶」正是合乎「惜時」的原則。
「飲早茶」是利用工作之空暇,喝茶,清洗腸胃;吃點心,喂飽肚子;聊天,溝通信息,聯絡感情;大清早漫步至茶居(茶樓)吸收了新鮮空氣,鍛煉了身體,可謂一舉而多得,精明的廣東人何樂而不為。
⑦ 中國茶文化有多少年的歷史
摘要 中國茶文化有4700多年的歷史。
⑧ 品讀古代茶具里的茶文化,大家了解多少
近年來,茶文化熱興起,茶文化學者隊伍也在蓬勃發展。茶的史實離不開各種方式的文本研究。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茶文化的發展歷久彌新,許多出土文物給了茶學研究最有力的證據。細數起來,目前發現的與茶有關的文物有茶葉、茶籽和茶具。其中茶具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茶具是飲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的發展帶動了茶具的發展。不同時期的茶具都打上了不同時代的烙印,使茶具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茶具的材質、品種、造型和風格的演變,與《時代》的特點、民族風俗和審美情趣密切相關。無論是粗糙的還是精緻的,在某種程度上,茶具的功能不僅是為了奉茶,更重要的是蘊含當代文化,提供審美對象,提升茶趣,助力茶業繁榮。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⑨ 中國茶文化知道多少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
它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並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餘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
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世界第一部茶葉著作——《茶經》
⑩ 茶道文化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茶道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意思就是:喝茶,飲茶等茶道被廣泛的推行,風靡一時,王公貴族朝臣沒有不喝茶的人。)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由此可見,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
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淡簡潔,韻高致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