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文化」的含義
社會學意義上的文化:是一個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態,是群體整個的人造環境,包括群體生活中所有物質和非物質產品。
哲學意義上的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於文化。
漢語中文化的含義:「文化」一詞的本義是與「武功」、「武力」相對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這裡面既有政治主張,又有倫理意義。
考古學、文化學中「文化」的概念:在考古學中,「文化」指同一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
B. 漢字文化的含義是什麼
漢字文化:廣義上是指書面語使用漢字,並形成一定文化體系的地域。固有詞的表記文字同漢字混合使用的例子很多。這一文化覆蓋區域包括漢字文化的發祥地中國及與古代中國有朝貢關系的地域。漢字文化的覆蓋地域稱為漢字文化圈。
補充:漢字文化圈中的越南和朝鮮半島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已經完全廢止漢字的官方使用,大韓民國仍保留使用部分漢字。但是,各國的古文仍然完全用漢字表記。
狹義上是指中國的漢字歷史文化。接下來做詳細解釋: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因此漢字是中國的符號,是中國的千年歷史文化演變的見證者,書寫著中國燦爛的文明。
C. 什麼是漢語文化
就是傳統的國學與現代文學的統稱!
D. 漢字的文化是什麼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也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漢字有三個基本要素,形,聲,義。人們就利用這三個特點作起了文章,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文化,和中國人的習俗文化心理,限於篇幅,我來介紹幾種:
1. 漢字的避諱文化。避諱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所謂避諱就是對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在書面上不能寫,口頭上不能說。比如秦始皇姓贏,名政,於是「政」字不能說,與「政」同音的字也不能說,所以人們把「正月」(zhèngyuè)讀成zhēngyuè。漢高祖劉邦因他的名字叫「邦」,所以秦朝時稱「國家」為「邦家」,自漢朝改為「國家」,此詞一直沿用至今。
中國古代這種避諱現象不僅僅限於帝王,就是在下面官吏或士大夫文人中也同樣存在。據蔡絛的《鐵圍山叢談》中記載,有一位地方官,名字叫田登,因為忌諱,他不準別人說「登」字,連「燈」字也不許說,把「燈」改為「火」。正月十五元宵節放燈,他寫的告示是︰「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留下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俗語。
古時候一些文人士大夫也有家諱,如果去他家作客,要先問清他家避諱哪些字,所以說「入門而問諱」。起嘛主人父親的名字是不能說的,要是他父親已經過世,你不小心說出他父名用字,主人聽了,會咧開嘴大哭起來,說是想起他爹了,你說這個客你還作得有意思嗎?《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個人叫王忱,他到朋友桓玄家作客,桓玄置酒款待。王忱說,因為我吃了葯,不能喝冷酒,請拿溫酒來,不料桓玄聽了,淚流滿面地哭了起來。因為王忱犯了他的家諱,桓玄的父親叫桓溫,已經去世,這使他想起了他的爸爸。這真是當面給王忱一個下不來台。魏晉文人的這種帶有裝模作樣,附庸風雅的避諱,我們今天看來,真是有些滑稽可笑
2. 漢字缺筆少劃的文化習俗。正是出於這種文化心理,為了表示尊敬和崇拜,所以在書寫時故意少寫筆畫。比如,孔夫子被尊為聖人,他的名字叫孔丘,寫時要把「丘」字中間那小豎去掉,而且改變讀音,讀作「mou」。末代皇帝溥儀作滿洲國皇帝,年號叫「康德」,「德」字中「心」上邊「一」字不能寫。「紅樓夢」中,賈雨村說林黛玉,因她母親叫賈敏,所以遇到敏字,她都讀成「密」,而且要少寫一,二筆。
3. 犯諱的文化心理。如果有人不小心寫錯了,或念錯了,觸犯了統治者的忌諱的心理,那可是罪莫大焉,是要殺頭的。這種君諱後來發展到不僅名字不能說,不能用,就連皇帝不喜歡的字詞也不能說,不能用,於是在中國出現了「文字獄」現象。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卑微,當上皇帝以後,有一種叫化子拾了一塊狗頭金,唯恐再丟掉的心態,所以心理變態,猜忌多疑,如果人們說話稍不留神,觸犯了他的忌諱心理,便要被治罪處死。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在寫給他的奏表中用了「作則垂憲」一句話,這本是一句傳統的頌贊之詞,可朱元璋看了大怒,認為利用「作則」與「做賊」的諧音,故意罵他「做賊」,林元亮因此丟了腦袋。歷史學家徐一夔在朱元璋生日那天給他的賀表中,因有「光天之下」和「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的句子,朱元璋認為這是有意譏諷他出身微賤,作過和尚,「則」與「賊」同音,自然也被處死。其他還有呂睿,因為用了「遙瞻帝扉」一句話,被朱元璋看作「帝扉」就是「帝非」,是說皇帝不對,也被殺了頭。福州林伯景因寫了「儀則天下」,灃州孟清寫了「聖德作則」,都因觸犯了朱元璋的忌諱而被殺掉。這真是與阿Q因頭上有癩疤不準別人說「光」、說「亮」是同一心態。
清朝皇帝是滿族,對漢語中指外族的「蠻、夷、虜、胡」等字詞更是十分忌諱,誰不小心犯了忌,就要倒大霉。有一個叫戴名世的人,在他的詩句中有「忠勤為虜負初衷」,「攝服胡王羞漢臣」的句子,被處了死刑。雍正詩,翰林院庶士徐駿,因詩句中有「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的句子,被說成「思念明代,無意本朝」,自然也丟掉了性命。乾隆時,翰林學士胡中藻有句詩,「一把心腸論濁清」,觸怒了乾隆皇帝,他斥責說,為什麼把「濁」字加在國號「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因此丟了性命。浙江舉人徐述夔在他《一柱樓詩集 》中有「 明朝期振翔,一舉去清朗」,也被乾隆皇帝定為「大逆」,因「朝」字既是朝夕的「朝」,也是明朝的「朝」,認認為這是「興明朝去本朝」之意,不僅本人被殺,而且禍及子孫。雍正時,因主考官出了一個「維民所止」的題目,被認為是砍去了「雍正」的頭,也被處了死刑。這種不著邊際的政治性忌諱,更是使人活得戰戰兢兢,誠惶誠恐。
4.漢字形成的諧音文化。因為漢語本身音節少,1600多個,所以出現了一個音節有很多字的現象,比如,「xī」就有"西,希,吸,昔......"等77個字。這就形成了中國人的獨特的文化心理。人們利用這種現象來表現自己的趨吉避凶的追求。
5. 新年中討吉利的漢字和漢字的諧音文化。喜,福。順。財,貴等這都是人們喜歡和追求的。人們把喜字寫成禧,喜喜(雙喜),其中都有吉字,是為了表示重視和強調。在財,貴字中都有貝(錢)字。而且,春節貼「福」字倒著貼,取「福到了」之意。吃黏米年糕,取「年年增高」之意。年畫上畫個大胖小子抱個大鯉魚,取年年有餘之意。
6.婚禮上討喜慶的的漢字和漢字的諧音文化。中國人結婚要貼紅雙喜字。有人在新婚夫婦被褥下面放棗,栗子,花生等物,取「早立子」,「花著生」的意思。
7. 地名中的漢字諧音文化。有些地名因為「言不雅訓」,聽上去很不好聽,於是也採用諧音法,改為即好聽又文雅又與原音一樣或相近的名字。比如,北京以前有一個母豬胡同,現改名「墨竹胡同」;狗尾巴胡同改名「高義伯胡同」;臭皮胡同,改為「壽比胡同」;燜葫蘆罐改為「蒙福祿館」;屎克螂胡同改為「時刻亮胡同」。台灣基隆,原名雞籠,1883年改為基隆。這么一改,發音變化不大﹐意義就高雅多了。
8. 迴避、躲開的漢字和漢字諧音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於「死」、「輸」、「破」等不好的事和不好的詞,不願意說,更不希望發生,所以說話做事格外小心。比如,在給人送禮,特別是給老年人送禮時,不要送鍾,因為「送鍾」 與「送終」諧音;送禮也不要送傘,因為「傘」與"散"諧音。夫妻不要分吃一個梨,因為「分梨」與「分離」是諧音,這些都會使人產生不愉快的心理。新年時,人們十分忌諱打碎器皿,認為新春正月破損了器物,是會給一年帶來不吉利的。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媽媽會說﹕「沒關系,歲歲(碎碎)平安。」人們用這種諧音辦法,把自己從壞心情中解脫出來。壞事變成了吉祥語。另外,中國有很多方言,因為發音不同,也有不同的禁忌。比如,廣東人把「豬舌」叫「豬俐」,把「絲瓜」叫「勝瓜」因為廣東話,「舌」和「絲」與「蝕」同音,是虧本的意思。北方有很多人忌說「蛋」,因為有很多罵人話中有「蛋」。如﹕壞蛋、混蛋、王八蛋。所以有人把「雞蛋」叫「雞子兒」,「雞蛋湯」叫「木須湯」,「攤雞蛋」叫「攤黃菜」。在吃飯時,不要問別人﹕「你吃不吃醋?」因為這會使人產生不好的聯想。有的地方乾脆把「醋」字改叫「忌諱」,問︰「你要不要忌諱?」
這種文化不僅中國有,就是在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也有。日本大阪「地鐵」寫成繁體鐵字﹐而不是寫簡體字「鐵」(二字在日本通用),因簡體字「鐵」是「失金」,地鐵失金,不是公司賠本嗎?在新加坡有一個地方,書店林立,堪稱書城,人們為了避開這個書(輸)音,此地名叫黃金城。
9. 詼諧幽默的諧音。我們在日常談話時,也常常使用諧音這種修詞手段,以增加語言的幽默感。比如﹕一個人說﹕「老李得了氣管炎,整天是床頭櫃。」乍一聽,好象老李呼吸道出了問題,實際上,「氣管炎」是「妻管嚴」的諧音,「床頭櫃」是「床頭跪」的諧音。這里是說老李被妻子管得很嚴,每日還要在床頭跪著,這就十分風趣地在挖苦老李懼內。在漢語中還有許多諧音歇後語,用在說話中,更是妙趣橫生。比如﹕娶媳婦坐抬筐—缺覺(轎),和尚打傘—無法(發)無天,鑼鍋上山—錢(前)緊,大蘿卜說夢話—你罷(拔)了我吧,電線桿上綁雞毛—好大膽(撣)子,小王八屁股—新規(龜)定(月定),等等。
10.近年來,在中國經濟發展商業大潮中,出現的漢字和漢字諧音文化。有一些商家為了經濟利益,利用漢字和漢字諧音,大作廣告,製造商業噱頭,吸引人們眼球。例如﹕「百衣(依) 百順」( 西服廣告) ,「雞(機) 不可失」( 燒雞廣告) ,「無泄(懈) 可及(擊) 」( 治泄葯廣告) ,「醬(將) 出名門」(醬菜廣告) ,「有痔(恃) 無恐」( 痔瘡葯廣告) ,「騎(其) 樂無窮」( 摩托車廣告) ﹐「衣冠勤(禽)瘦(獸)」( 服裝店招牌)﹐另外在網路上,也出現一些變體,如,「神馬都是浮雲」,「我木有」,等等。有一些廣告還造成了混亂,這不僅不符合語言文字規范標准,也製造錯別字,破壞了漢語成語,有些內容還很不健康,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我們是不應該提倡的。
E. 中國漢字文化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6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8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佔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築。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於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台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文化,還是中國漢字這一龐大的復雜語言文字元號系統,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在文字出現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錯。可是隨著語言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不能用形象表達了。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一些僅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中國人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解決辦法:
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一個音節;
通假字,如「說-悅」;開始出現於漢字中。
提及漢語,免不了令人聯想到同樣占文化課很大分量的英語。同時,我們也想了很多。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想用母語思考一樣。但是,最能發揮個人思想創造性的還是母語,更何況要學好「外語」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古羅馬人並不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盡管兩種語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樣要把拉丁文、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同樣,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更進一步地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並加以普及。
對於外語好的個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費勁。但要他翻譯出來,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講,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學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像歷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一樣,徹底消失了。最好的選擇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那樣,以少數擅長語言的人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之後,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傳播、普及。只有這樣,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率的思考、創新。
漢語現在在英語面前面臨的困境是:基於這個語言的文明正處於高峰期——並不象阿拉伯人面對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那樣,是處於經失落的靜態文明;也不象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蘭文明。現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識、新思想依然在英語世界產生,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於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約有4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所以,現在並不能簡單地因為學習英語消耗了學生大量時間,就不該學英語了。光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質,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果從利馬竇、徐光啟向中國傳播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算起,已經幾百年了;如果從鴉片戰爭,從林則徐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算起,到現在也有近百年的時間了。當代的中國,應該正處於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轉折關頭。現在的中國,應該是學習英語,與翻譯並重;最重要的是要開始用母語思考、創新。提高科研、新聞等行業從業者的英語水平,與普及基礎教育,普及先進科學文化思想並重。不應該在中國把英語變成象歐洲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那樣的「貴族語言」。
文字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的痕跡,中國文字的演變是跳躍式的,是華麗的,是耐人尋味的,就如同中國的歷史一樣。中國人創造中國文字,中國文字也同樣引導著中國人前進。
六書一詞出於《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後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
[編輯]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編輯]象形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編輯]指事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編輯]形聲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編輯]會意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編輯]轉注
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編輯]六書的運用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軚」、「鎄」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的字
F. 漢語與中國文化是什麼情況
文化來講的話是比較寬泛的詞語,民俗也能算文化,學說也能算文化,節日也能算文化。如果要說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的話,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表達形式的一種,文化通過語言進行一部分的傳承和表現
G. 中國漢字文化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漢字或稱中文字,是中國人發明的形意文字書寫系統(也稱中文)。漢字亦名列世上最古老、並唯一流傳至今的形意文字,推估可追溯至4,000年以上。漢字也被日文與朝鮮文,以及古代越南文等東亞多國語言使用。
由於表意文字特性,讓漢字可以跨語言使用,曾長期成為東亞地區交流唯一文字。今可略分為正體中文與簡體中文兩個系統。前者用於台灣、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圈中;後者用於中國大陸,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以及東南亞華人社區。另外,日本及韓國皆有其公布之官訂漢字表。
漢字的特點
漢字一詞早出自《北史》卷九本紀第九,「章宗一」:「十八年,封金源郡王。始習本朝語言小字,及漢字經書,以進士完顏匡、司經徐孝美等侍讀」。 《金史》也出現多次,如:「女直初無文字,及破遼,獲契丹、漢人,始通契丹、漢字,於是諸子皆學之」。 「長子布輝,識女直、契丹、漢字,善騎射」。 在清朝前期,政府官方文字是滿文,當時已用漢字一詞稱呼中國傳統的文字。更之前的古代中國,因為沒有與他國區分的必要,多稱呼為「字」或「文字」。直到目前為止,台灣負責文字政策的教育部,仍不使用漢字這個詞,而稱之為「國字」,例如《國字標准字形表》等。不過在民間以及其他非文字政策掌管單位的民間機構,已逐漸使用漢字一詞。此外也有「中國字」這樣的稱呼。 另外,日本人也用「漢字」「漢語」,以別於「國語/和語」、「外來語」。
H. 中國文化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區分的,中國古代文化主要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的,它是對文化時代的劃分。
而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於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
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8)什麼是漢語文化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的五個特點
一、漢字文化
第一個是漢字的閱讀、書寫和通過漢字思維,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知道,現在全世界除了極少數,像中國雲南納西族的東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漢字仍然和它最起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著直接的聯系。
漢字有的是象形的,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這個在古代中國叫作「文」,用章太炎的說法,這就是最基本的漢字單位「初文」。這是古人通過圖像,直接描繪他所看到的事物。但是,這些字不夠,就加上會意,就是在一些象形的文字上,加上一些標志意義的符號。
比如說刀口上加上一點,就是「刃」;爪放在樹上,就是「采」;牛被關在圈裡面,就是「牢」。會意還是不夠用,就加上聲音,成為形聲字,比如說江河松柏等等。基礎的漢字主要是這三類,當然六書有六種,但主要的是這三類。大家可以看到這三類,基礎都是形。
因此,用漢字來說話、思考、閱讀、書寫,就會帶來很多特徵,可能會有一些重感覺重聯想、但語法相對簡單的特點。
二、家國的社會結構
第二個特點,是「家、家族、家國以及在這一社會結構中產生的儒家學說」,這是非常有影響的。簡單地說,這里其實就是兩個原則,一個是「內外有別」,父母夫妻之間,分內和外,也就是說,女性的親族和男性的親族,等級遠近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叔叔、伯伯,那是你的父黨,同姓。
但是,舅舅、阿姨,那是母黨,不同姓。所以,外公外婆是外,爺爺奶奶是內,在古代中國,是分得很清楚的。
三、「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
漢族中國文化裡面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樂皇帝、雍正皇帝不約而同講過幾乎相同的話,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也就是說,儒家管社會治理,佛教管精神修養,道教管身體修煉,三教看起來蠻融洽的。
其實從歷史上看,這個道理很簡單,在中國,佛教道教沒有絕對性和神聖性,所以很難看到宗教之間的辯論,也不大會有宗教之間的戰爭。這是中國的一個特色。
四、陰陽五行的樸素世界觀
第四個是中國最有趣的陰陽五行。五行有兩大原則。一個是相生相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這是相生的輪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是相剋的輪轉。
第二個原則是,五行可以串聯萬事萬物,比方說,五行可以配五方,東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黃;可以配五聲,宮商角徵羽;還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
把萬事萬物連成一個大網路,這是我們先人對宇宙萬事萬物認識的知識基礎,大家現在學了科學,對這個有懷疑,但是在古代,這就是我們理解世界最關鍵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還產生了一整套知識和技術。
五、中國的天下觀念
第五個是中國天下觀念,中國古代的世界觀跟其他國家和民族很不一樣。古代中國人的宇宙想像叫做「天圓地方」,就是天圓如倚蓋,地方如棋局。即天是圓的,像斗笠一樣,地像圍棋棋盤一樣。
古人想像天的中心在北極。古人夜觀天象,視覺里天在轉,地不轉,因此「天道左旋」,當面朝北的時候,天是朝左轉的,會感覺有一個地方始終不動,這就是北極,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極點。
I. 漢語文化求解答。
稱呼習慣而已,還有員、工( 鎖具修理工、呼叫服務員、水生哺乳動物馴養師、汽車模型工、水產養殖質量管理員、汽車加氣站操作工、牛肉分級員、首飾設計製作員、 槍手 ) 與文化程度和工作范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