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子龍脫袍的歷史文化
子龍脫袍又名熘炒鱔絲。此菜選用拇指粗鱔魚為主料,去其皮再烹制。子龍即小龍,意指鱔魚猶似小龍,去皮即脫袍,故名「子龍脫袍。」
❷ 三國之見龍卸甲 觀後
■趙雲是正定第一名人
作為趙雲故里,正定縣處處可見人們對這位常勝將軍的熱愛,常山戰鼓、子龍廣場、趙雲廟,正定人民視趙雲為這里的第一名人。2004年,河北省趙子龍文化研究會在古城正定成立,主要研究趙子龍文化,及海內外的宗親聯誼,據介紹,趙氏宗親每三年就會到正定的趙雲廟進行大型祭祖活動。近日,聽說以描寫趙雲一生為題材的影片《見龍卸甲》上映,文化研究會特組織部分人員觀看了影片,他們對於影片對趙雲的謳歌和贊美表示感謝,但對於片中的一些情節與史實不符甚至發生很大悖謬表示不滿,並以趙子龍文化研究會的名義向《見龍卸甲》出品、發行方致信,希望片方作出補救措施。
■幾處情節嚴重失實
趙子龍文化研究會的幾位老同志表示,影片的許多情節與歷史記載相差很遠,其中特別指出幾處:一、人物造型服飾與朝代不符,尤其是飛碟造型的頭盔,根本不是中國古代的特點。台灣的趙氏宗親研究會曾在《見龍卸甲》拍攝時得到人物造型的照片,特意要求正定的趙子龍文化研究會向片方提出抗議,要求恢復人物造型的歷史面貌;二、趙子龍年輕時英俊瀟灑、德才兼備是鄉民推舉出來的領袖人物,絕不是小兵出身;三、長坂坡一役中,趙子龍是「懷揣」而不是「背負」少主,那麼小的孩子,趙子龍不可能不顧他的安危「背負」作戰的;四、趙子龍一生常勝,書上記載他從未打過敗仗,甚至沒受過重傷,影片結尾處的中箭情節和英雄無奈的情緒純系杜撰,影片開篇字幕甚至將「常勝將軍」寫成了「長勝將軍」。以上情節嚴重影響了觀眾對趙雲和三國歷史的正確解讀,並傷害了趙雲後人的感情。
研究會人員表示,影片為了追求藝術效果可以誇大也可以渲染,但不可以生造,希望片方慎重對待歷史。
■致《見龍卸甲》出品及發行方的一封信:
近日,我們觀賞了貴方製作發行的《見龍卸甲》,頗感親切和欣慰。這部大片以獨特的視角、新穎的故事、恢弘的場面和悲壯的氣韻,謳歌了常勝將軍趙子龍。作為趙子龍故里的正定人,向你們表示祝賀和謝意。但作為對歷史人物的解讀,影片離歷史真實存在相當距離,且所出現悖謬之處。即便基於電影藝術角度,也不應出現荒誕的虛構。為全面正確傳揚趙子龍忠、義、仁、勇的「勝神」形象,我們建議於影片放映之前,加映趙子龍符合史實的文字介紹和一生勛績的幻燈片或隨門票附贈文字介紹,以取得更加完美的宣傳效果。
趙子龍文化研究會
■常勝將軍趙子龍簡介
趙雲,字子龍,三國常山真定(今正定)人。少年即懷曠世之志。後從劉備,為蜀漢五虎上將。長坂坡救主,「懷揣阿斗」殺出重圍,一役成名。一生征戰,屢建殊功,被譽為「常勝將軍」。將軍專於武略,亦優於文韜,集忠、義、仁、勇於一身,被譽為「勝神」與「完人」。年老無疾而終,壽終正寢。
❸ 趙雲墓的重建問題
起因
眼下,新《三國》電視劇熱播,對三國人物的熱議又重新升溫。河北正定、臨城兩縣關於趙雲故里的爭奪戰也到了不可開交的地步。
但對於被史學界公認的趙雲埋骨之所——四川大邑縣來說,許多當地的年輕人都不知道,在縣城東郊的錦屏山下,還有一座破敗的子龍祠墓。「如此低調,是因為大邑有說不出來的痛。」昨日,大邑縣文化體育局局長戴勇說,因為歷史遺留原因,子龍墓遺址多年來始終被學校占據。
現在,趙雲祠即將重見天日。相關單位已完成了趙雲祠墓災後重建規劃設計方案,修舊如舊的趙雲墓一期工程有望在明年初正式對外開放。
前世·校廟之爭
經多次興廢祠墓改作學校數十年
史料記載,趙雲曾在大邑錦屏山御羌多年。後主劉禪「敕葬趙雲於成都錦屏山之東(今大邑縣錦屏山麓),建立廟堂,四時享祭」
子龍祠墓位於大邑縣晉原鎮東門錦屏山麓,距成都51公里。
據明曹學全著《蜀中名勝記》載:「《本志》雲,『靜惠山,一名東山。山下土城,相傳是蜀漢將軍趙雲築。蓋雲嘗防羌於此,有雲墓及廟存。』」
史料記載,趙雲曾在大邑錦屏山御羌多年。因蜀漢有「賜葬大臣於生地或主要活動地」的葬制,所以趙雲去世後,後主劉禪「敕葬趙雲於成都錦屏山之東(今大邑縣錦屏山麓),建立廟堂,四時享祭」。
子龍祠墓毀於明末兵火,後經多次興廢,一直規模不大。《蜀中名勝記》、清《四川通志·寺觀》、《邛州志·祠寺》、《大邑縣志·祠廟》等均有相關記載。
「最近的一次維修是在民國初年。」戴勇說,現在還保存下來的趙雲祠墓是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由當時的劉成勛、劉湘、劉文輝等鄉紳、地主捐資培修。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歷史原因,多數的祠堂、廟宇被用來辦學校,趙雲祠墓也不例外。上世紀50年代,這里是一所中學,到了80年代改為職業高中。
在辦學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拆除了一些老建築。「從內心上來講,是非常想保留的。」戴勇說,但畢竟大邑縣財力有限,想新建一所學校需要資金,所以一直在校與廟之間猶豫,這成了大邑「說不出來的痛」。
當地人傳說大雨群蛇曾阻止掘墓
當地還有傳說稱,在拆除趙雲祠墓的建築時,曾經從錦屏山裡鑽出很多的蛇,阻止破壞。這也給子龍祠墓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能看見的,就這么幾個地方了。」68歲的楊文輝就在子龍街上長大,親眼看著趙雲墓變成了現在這副模樣。
「以前一進大門就能看見一個巨大的照壁,上面有『漢順平候廟』幾個大字。」據楊文輝回憶,1968年時,趙雲墓還保存得比較完好。
「大殿里的趙雲像,全身金盔金甲,白鬍子一直垂在胸前。」楊文輝說,趙雲像呈坐姿,雙手扶膝,頭戴四方侯爺帽,尤其是塑像的眼睛做得相當好,很有神。但可惜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被毀。
楊文輝說,當時還有人不分白天黑夜地輪流掘墓,「一共挖了三天,就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剛挖出來的坑,被雨水帶著泥土沖進去填平,到最後什麼都沒有挖到,「到第四天大家放棄的時候,雨居然就停了」。
大邑縣文管所所長劉紅彬說,趙雲墓從來沒有被挖掘過,今後也不會主動進行挖掘,這是我國的文物保護法所規定的,古代墓葬只能是被動式挖掘。
「其實關於趙雲墓的具體位置,在史料中並沒有明確記載,只有一個大概的范圍。」劉紅彬說,最近他在整理收集線索時,發現趙雲墓的「神道碑」散落在民間。如果能找到它,將是確定趙雲墓的一個重要標志。
今生·等待重建
受地震影響現存遺址已瀕臨倒塌
原來的趙雲墓,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古柏森森。現在尚存大殿、因山閣等6處遺址。因山閣只剩下主體結構,門窗早已破敗不堪
如今,大邑縣晉原鎮子龍街343號的趙雲墓遺址,周圍已經圍上了木柵欄,門口仍有「大邑縣高級職業中學」的字樣。
因為要重建,學校已經在去年搬到了離此不遠的新校區。學校建築拆除後,留下了大量的建築垃圾。磚塊堆中,依稀還能看見趙雲祠墓前殿和大殿的紅色樑柱。
劉紅彬介紹說,子龍祠墓坐西北向東南,佔地面積3432平方米。
原來的趙雲墓,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四周有石砌女牆,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靜的木結構四合院建築。原有布局呈階梯狀,前後順序依次為照壁、戲台、金水橋、端禮樓、前殿、天井、大殿、天井、拜庭和子龍墓,最後是桃園。主體布局結構具有川西祠廟建築風格的典型特徵,單體建築具有川西民居木構建築的普遍特徵。1996年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但是現在,現存的遺址除小滄洲外,其餘建築大都受「5·12」大地震的影響,已經瀕臨倒塌。
重建完成後加入三國主題旅遊線
未來·不會跟風
「當務之急,是先把趙雲墓建起來。」戴勇說,他們一直在徵集民間的子龍墓遺物,「實在找不到實物,也只能根據拓片進行修復了。」
如今,隨著新《三國》電視劇的熱播,三國熱又開始升溫。三國人物的墓地也從全國各處冒了出來,並成為當地政府競相爭搶的對象。
無論是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趙雲故里之爭,還是多個地方競相爭奪三國美女大喬小喬故里的新聞,在戴勇個人看來,「這些都是炒作,大邑不會跟風。」大邑和武侯祠一直都有聯系,在趙雲墓重建完成後,將會配合四川現有的三國遺址,形成一條關於三國游的旅遊線路。
「目前,趙雲祠墓災後重建規劃設計方案已經完成,大邑縣職業高級中學也已完成搬遷,施工單位即將進場。」戴勇說,子龍祠墓已被列為大邑縣文體局災後不可移動文物類修復項目,並爭取到中央災後重建資金406萬元,將全部用於第一期子龍祠墓前殿等6處現存遺址的重建。同時,大邑縣還將引入社會資金參與重建,這部分資金估計約有1000萬。
根據規劃,趙雲墓遠景規劃面積2公頃,其中核心保護區域約20畝,緩沖區約10畝。其中,第一期的維修重建重點保護維修面積有10650平方米,預計明年初可與公眾見面。
隨後,大邑計劃用兩年時間籌備成立大邑博物館(抑或子龍博物館),並在維護子龍祠墓、開發子龍文化的同時,在外圍進行旅遊環境打造,並劃定一部分區域進行招商引資。目前,大邑縣正在對趙雲墓周邊的規劃進行修編。
快評·雙面趙子龍
□賈知若
活在《三國演義》里的趙雲豐神俊朗,英武有加——新近熱播的電視劇《三國》里,導演高希希難舍長坂坡,單獨成集,尊崇與筆墨齊下;活在正史里的趙雲卻未必諸事遂意。至三國末期,趙雲雖官拜鎮東將軍,地位卻在魏延之下,無論比武功、韜略還是比資歷,常山趙子龍都堪稱憋屈吧?
歷史上的趙雲有其兩面性,現實的「趙雲故里之爭」,同樣懷有對比分明的色調。
據報載,當河北澄底村副支書劉建通聽說政府將在村裡興建趙雲公園後,興奮得沒睡著覺。「我們老百姓不太關心趙雲到底是哪裡人,只要政府能給我們村帶來項目,解決發展和就業,那就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劉副支書道破了「故里之爭」的本質。
趙子龍會成為一個「項目」,或者大酒店的名諱,還會成為地方政府「收入」的代言人……若子龍將軍知道後世供奉他的用心,當作何想?
「趙雲故里之爭」還沒有落下帷幕,而「趙雲墓」已經鐵板釘釘,就在四川大邑。面對有點關聯的「趙雲故里之爭」,當地文化體育局官員昨日稱,「我們不跟風。」
不跟風,是好事,而如何整合以武侯祠為核心的三國文化旅遊資源?這是態度之外的嚴肅話題。畢竟,作為最有資格去「爭奪」這一切的蜀地,不爭、不搶、不急功近利,可稱「名人之爭」浪潮中的楷模,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去肆意浪費。
此外,國家調控樓市了,地方政府賣地「不太方便」了,打旅遊牌了,所以爭歷史名人了……如果這個輪回的結果仍然是讓一片片土地重新「鍍金」,九泉下的名人們已經看不到,「解決了就業」的當地老百姓們,可能也只得了一場空歡喜。
❹ 關於趙雲墓的幾種傳說,哪個才是真的
臨城那個趙雲墓,臨城文物部門早就考證了,那裡是趙雲祖上墓,就是趙雲去蜀國(四川)前其祖上的墓,趙雲族系後人守護趙氏祖墓的人就是今天澄底村的趙姓人家,當時趙家曾給趙雲在臨城趙氏祖墓中修建了衣冠墓,算是落葉歸根
現在人們承認的似乎是在四川~~~四川成都市西70公里大邑縣那個吧。
趙雲是三國時期劉備軍中有名的五虎上將之一,對蜀國的建立功績昭彰。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後,趙雲主要駐防在成都大邑一線,留下了靜惠山土城、望軍樓、望羌台、躲兵溝、藏兵洞、九寨連營等征戰遺跡處和許多膾炙人口的英勇故事。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趙雲病故,蜀漢有「賜葬大臣於生地或主要活動地」的葬制,後主劉禪「敕葬趙雲於成都錦屏山之東(今大邑縣銀屏山麓),建立廟堂,四時享祭」,其墓地60畝。延熙四年(公元241年),蜀漢追謚趙雲為順平侯。
由於歷史的滄桑變遷,紀念趙雲的祠廟也是興而有廢,廢而復興,有記載的漢順平侯祠(俗呼子龍廟、將軍廟),在子龍幕前。
漢順平侯祠座落在大邑城邊的錦屏山腳,佔地25畝,坐北朝南,氣勢恢宏。祠院前牆略呈弧形,中間豎起一堵照壁,上刻「漢順平侯祠」五個大字。巍峨壯觀、庄嚴肅穆懸門式子龍大殿,正中砌四尺高須彌座神台,上塑趙雲全身坐像,高四米余,頭戴五弁大冠,身著虎皮單衣,銀須浩發,氣宇軒昂,威嚴中透著忠厚,充分表現了將軍的義膽忠肝和凜然正氣。
大邑子龍祠廟如同世間其它事物一樣,也有其漫長的興廢歷史。到清康四年(公元1665年),子龍祠廟得以重建,爾後又有多次增修。民國時期這里闢作「郊外公園」。建國後的1950年,子龍祠廟收歸公產管理,政府多次撥款維修。1961年5月25日,子龍祠列為大邑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年浩劫中,子龍祠、墓、園林等建築悉遭嚴重破壞。為保護點滴遺存,1985年7月31日,子龍祠被列為成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1996年9月16日,再次被列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雲一生忠地蜀漢,英勇善戰,智勇雙全,深明大義,忠直敢諫,公正無私,謙虛謹慎的優秀品德和操守,凝成了「忠、義、智、仁、勇」的子龍精神,千百年來,一直為後人敬仰和崇拜,並逐漸被推崇為一種子龍文化,趙雲的精神思想和偉大英靈,在大邑人民心中形成了深厚的子龍情緣。在大邑靜山公園的後山頂上,有民間自發捐建的子龍廟,在九寨連營的山頭上,人們又為將軍建起瞭望軍樓,很多民眾就在山上耕種生息,日夜陪伴將軍英靈。在黨中央倡導建設先進文化,構築和諧社會的今天,大邑縣的仁人志士和廣大百姓,已經發起要復建子龍祠墓,正在形成政府與社會力量的合力,他們還要大打子龍品牌,與正定、當陽共同打起傳承子龍文化,弘揚子龍精神的大旗。果如此,無疑是對趙子龍忠魂的最好籍慰,也是我們故里人民的一大心願。
❺ 國寶級文物「子龍鼎」有怎樣的文化和歷史研究價值
20世紀20年代,子龍鼎在河南輝縣出土時,就被一個在中國大肆收購文物的山中株式會社的日本公司買走,從此銷聲匿跡。直到2004年,在日本大阪,一位日本商人舉行私人藏品展時,子龍鼎才重現於世,立刻引發巨大轟動。
2005年,我國派文物專家赴日本進一步探尋子龍鼎下落,日本商人得知我國要求取回子龍鼎時,開出了上億「贖價」,談判未能順利完成,國寶無法回歸,國內學者專家們甚為遺憾。
2005年底,一位香港收藏家花巨資購得子龍鼎,並久經轉折到達香港,我國文物專家隨即趕赴香港,對子龍鼎進行文物鑒定。最後專家們達成一致意見,子龍鼎是十分珍貴的青銅重器,被列入「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徵集」之列。
為什麼這么說呢?
圓鼎厚重粗大,鼎頸雲雷花紋等,讓人感覺庄嚴而不失靈性,使子龍鼎增加了寬厚凝重與生動之感。
鼎腹寬敞肥胖,稍有下垂,讓人感覺穩健厚實;鼎外側凹弦紋,與鼎足的凸紋相得益彰,非常和諧。因而鼎身的靜謐陰柔之態,便給人以母親般的寬厚慈愛。
專家從子龍鼎造型、銘文、紋飾等猜測,子龍鼎有可能是殷商王室的陪葬品,因為發掘之地河南輝縣,地處黃河以北,屬於中原地帶,以前就是殷商王室的居住地,也曾有過大量商周文物被發掘出來的例子。
對於子龍鼎具體商代還是周代,考古界仍然存疑,有的認為是商晚期作品,有的認為是西周早期作品,所以產生時間仍然成謎。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侵則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