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的四大道教名山是什麼,分別在那裡啊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安徽齊雲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
1、神秘空靈——武當山,道教聖地,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市道教四大名山境內,方圓400公里,屬大巴山東段。武當山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有元、明建築群等風景勝跡,居於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截至2013年,武當山有古建築53處,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9處,佔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全山保存各類文物5035件。
2、碧水丹崖——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貴溪市境內。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其中天門山最高,海拔1300米。龍虎山是中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幽然仙境——青城山,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道聖地,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青城山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處於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處,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2007年)。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在四川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九寨之奇齊名。素有「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說。
4、白岳仙關——齊雲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名山之一),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聖地,古稱白岳、雲岳。
位於徽州(一府六縣,府治歙縣,包括今黃山市大部,宣城市績溪縣,江西婺源縣)休寧縣城西約15公里處。海拔585 米,方圓一百一十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齊雲岩得名,以幽深奇險著稱。境內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二十四澗及其他許多洞泉飛瀑,與黃山、九華山合稱"皖南三秀",素有"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譽。間以幽洞、曲澗、碧池、青泉,匯成勝境。
(1)無量壽文化基地在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分別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的道場。
1、五台山,佛教聖地之一,文殊師利菩薩道場。 地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五台縣境內,方圓三千餘平方公里,海拔三千餘米,由五座山峰環抱合成,五峰高就,峰頂平坦寬闊,其狀如石壘之台,是故,稱 「五台山」!
漢唐以來,五台山設佛寺弘法,以宗教利生,一直是世界與中國的多元佛教文化中心之一,此後歷朝發展,歷代興建,經過精心裝修,鼎盛時期寺院達300餘座,規模之大,可稱「諸宗翹楚,一教首班」!截止公元2014,五台山上大部分寺院都已合並擴建,現今余台內寺廟39座,台外寺廟8座。
五台山又是國家級重點,世界知名的風景名勝旅遊區之一。各所寺院經過不斷修整更新,愈加顯得富麗堂皇,雄偉庄嚴,盡呈佛教:「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大家者、世界文化之主要流派」的崇高地位!宗教文化遺產極為豐富,是著稱世界的「文化大戶」。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禪寺有 :顯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龍虎寺。
2、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浙江舟山群島,觀音菩薩道場,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如此美麗,又有如此眾多文物古跡的小島,在我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普陀山位於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約12.5平方公里。
普陀山的名稱,出自佛教《華嚴經》等六十八卷,全稱為:「補坦洛迦」、「普陀洛迦」,是梵語的譯音,意為「美麗的小白花」,由於中國歷代帝王多建都在北方,所以自元朝以來,慣稱此山為「南海普陀」。普陀山又有「五朝恩賜無雙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譽。
3、峨眉山位於中國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4、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距池州市青陽縣20公里、距長江南岸貴池區約60公里,方圓 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4.4米,為黃山支脈. 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㈡ 中國佛教四大聖地
佛教四大聖地,佛教是在印度產生的,卻在印度沒落了,留下了四大佛教聖地分別是藍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屍那羅。而中國常常把佛教四大名山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聖地。
中文名
佛教四大聖地
外文名
Four Buddhist holy sites
包括
蘭毗尼 菩提伽耶 鹿野苑拘屍那羅
中國稱
佛教四大名山
四大菩薩四大菩薩排名四大菩薩道場普賢菩薩道場佛界所有佛的排名佛教菩薩排名佛教大乘佛教佛教四大道場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藍毗尼園
藍毗尼是著名的佛教聖地,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誕生地。位於尼泊爾西部蘭毗尼專區的魯潘德希縣。蘭毗尼是梵文"可愛"之意。這里原為古代天臂國善覺王夫人蘭毗尼的花園,因而得名。相傳公元前623年,附近的迦毗羅衛國凈飯王之妻摩耶夫人,在尼歷正月月圓之夜,歸寧途中,在蘭毗尼花園里的娑羅雙樹下,手扶娑羅雙樹,生下悉達多(釋迦牟尼是尊稱,為"釋迦族聖人"之意)。在釋迦牟尼誕生處,今建有白色方型兩層的摩訶摩耶夫人廟,庄嚴肅穆。廟旁有一泓池水明澈如鏡,相傳是摩耶夫人沐浴處。池邊長著一顆娑羅雙樹,樹身粗約十三、四米,倒影水中,姿態華敷。
初轉正法地--鹿野苑
中國高僧晉代法顯和唐代玄奘分別在公元405年和633年到此瞻禮,在《佛國記》和《大唐西域記》中均有記述。法顯是最早來此訪問並留有真實記錄的第一個外國人。由於歲月悠久,勝跡淪堙,正是憑借他們的記述,近代才得以勘明蘭毗尼的原址,並加復建。原池邊的娑羅雙樹,在玄奘來訪時已"枯悴",現存此樹是後人補種的。附近有公元前249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來此朝聖時所立石柱。廟南有新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內有釋迦牟尼的巨大塑像。佛堂牆上繪有反映釋迦牟尼生平的壁畫。此外,蘭毗尼還建有文物館、中學、賓館、馬亨德拉國王紀念碑等。
佛陀出生地--尼泊爾藍毗尼園
每年尼歷正月望日釋迦牟尼誕生日,這里要舉行盛大廟會,佛教徒雲集朝覲。尼泊爾王國政府為了保護歷史古跡和發展宗教旅遊,從1968年開始了蘭毗尼的復興建設,擬建面積約為七、八平方公里的蘭毗尼花園,周圍有65平方公里的陪襯地帶。
菩提伽耶
菩提伽耶又稱菩提道場、佛陀伽耶是印度佛教的聖地,位於印度東北部恆河支流帕爾古河岸,比哈爾邦中部格雅城南11公里處,東距加爾各答約150公里。因相傳這里是佛祖釋迦牟尼成佛之地,故這座小城遂成了佛教信徒心目中的聖地。
菩提伽耶·正覺塔
據說,城內著名的佛塔寺為阿育王所建。佛塔寺它是一座下方上尖的佛塔,高50米。底層是邊長15米的方形,從中部開始,層層上縮,頂部為圓柱狀,上立一銅制螺旋圓頂。塔身第一層四角有四個小塔,形似主塔,呼應而立。塔上供有形態各異的佛像。寺內供有金身佛像一座,光彩照人,佛像不是很大。大菩提寺盡管在印度寺廟中算不上巍峨博大,但其獨特的構制充滿了庄嚴和壯麗。
在塔寺西面不遠處有一棵菩提樹,樹下有一紅砂石,即佛教的"金剛座"。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這棵樹下悟得真諦,創建佛教的。周圍有中國漢地及西藏地區、日本、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佛教組織和僧人修建的寺院。附近有村女善生供奉乳粥遺址和釋迦牟民留影窟遺址。近代曾在此發現五方北宋前期的漢文碑刻,現存加爾各答博物館。
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到過這里。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內寫道:"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
鹿野苑
鹿王古字為沙朗那 (Sarang nath) 後簡稱沙那 (Sarnath)。鹿野苑系中文意譯。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覺悟成道後,首先來此傳教並收度了5個門徒。
當然,鹿野苑之所以成為佛教勝地,並不只是因為這一傳說。佛陀在離此地不遠的菩提伽耶證了正覺之後,首先來到這里進行他第一次傳教,並在這里為第一批五位弟子宣經講法。佛陀也是從這里開始,住世說法四十五年,凡講經三百餘會,化度弟子數千人。從那時起至今兩千多年來,他所倡導的佛教教義已經傳遍全球,全世界的佛教徒已經超過5億人之多。
據說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來過此地,鹿野苑當時的勝景在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都有記載。玄奘描述這里是"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窮規矩",他在這里還看到了30所寺院,3000名僧人,以及真人般大小的佛祖銅像。
鹿野苑
鹿野苑現主寺正門是座菩提伽耶式的現代建築,四周配以花圃草地樹林和鹿園,是個花園式的寺院。據說最早的寺院修建於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笈多王朝時曾於重修,莫卧爾時期阿克巴大帝曾於再修。寺廟建於1931年。寺廟東北面有一棵碩大的菩提樹,樹高數丈,青蔥而濃密,據說還是從菩提伽耶的那棵大菩提樹上折枝移植而成的。傳說佛陀當年就是在這棵樹下第一次向5位弟子講經的,樹下有一佛陀向5弟子講經的群雕,周圍掛滿了信徒們送來的花環、流蘇。主寺西南有一座大圓桶似的高大建築,這是這里僅有的露出地面的古跡----達曼克塔。此塔高33米,下層石築,上層磚砌,內為實心。唐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記》中描寫此塔時曾寫道:"精舍(即寺院)西南有石翠堵坡(即達曼克塔。),無憂王建也。基雖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即阿育王石柱),高七十餘尺,石含玉潤,鑒照映徹……"
許多亞洲的佛教國家在這里建有寺廟,中國的中華寺也是其中之一。原來是這里唯一的一位中國僧人。他叫羽清,自稱是青海塔爾寺人。36年前與人結伴來印度取經,不幸半路得病,留下這半身殘廢。由於行走不便,通郵又不便,他與國內的親人失去了聯系。他36年來一直住在鹿野苑,既沒有回過中國,也很少見到中國人。他說,中國使館曾經派人看過他。只是他年歲已老,沒有想頭了,只望客死他鄉,與佛陀為伴了。
阿育王石柱
拘屍那迦
庫耶那迦(Kushinagar) 是印度的佛教聖地,佛祖釋迦牟尼圓寂之地,位於印度與尼泊爾邊界附近。
拘屍那羅
佛在80歲時自知已得重病,便同弟子從毗舍離城向西北走。從方向上看是想回家鄉(今尼泊爾的藍毗尼)。但走到拘屍那羯羅,病情加重。涅盤的那天,他在河裡洗了澡,在一個長滿娑羅雙樹的小樹林里安了繩床。他枕著右手側身卧著,頭朝北,腳朝南,背朝東,面朝西,離世而去。所以,後來的卧佛雕像卧的方向都是這樣的。佛涅盤後火化剩下的骨灰叫舍利,當時有8位國王分了佛的舍利,各建塔供奉,佛舍利塔就是這樣起源的。
中國唐朝高僧玄奘曾到過迦夏。據記載,他渡過佛祖洗澡的阿恃多伐底河,到了婆羅雙樹林。他還在那裡見到阿育王建的涅盤塔,雖已傾陷,尚高200餘尺。如今,這座涅盤塔已不復存在,代之以1923年由緬甸佛教徒集資修建的新塔,塔頂部呈饅頭形,上有傘蓋。塔前有座小廟,裡面有佛涅盤的雕刻 。
國內分布
聖地概述
文殊菩薩道場--山西五台山,觀世音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普賢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地藏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四大名山隨著佛教的傳入,自漢代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清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受到國家的保護,並對寺院進行了修葺。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
五台山
中國佛教第一聖地。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境內,方圓五百餘里,海拔三千米,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漢唐以來,五台山一直是中國的佛教中心,此後歷朝不衰,屢經修建,鼎盛時期寺院達300餘座,規模之大可見一斑。大部分寺院都已無存,僅剩下台內寺廟39座,台外寺廟8座。五台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旅遊區之一。寺院經過不斷修整,更加富麗堂皇,雄偉庄嚴,文化遺產極為豐富,舉世稱絕,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禪寺有顯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羅睺寺。
五台山
普陀山
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如此美麗,又有如此眾多文物古跡的小島,在中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普陀山位於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約12.5平方公里。普陀山的風景名勝、游覽點很多,主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這是現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濟禪寺始建於宋,為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剎,建築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禪寺始建於明,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慧濟禪寺建於佛頂山上,又名佛頂山寺。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盤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餘處。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九華山
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城西南20公里處,距長江南岸貴池市約60公里。方圓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為黃山支脈,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九華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蓮華、天柱等9峰最雄偉,群山眾壑、溪流飛瀑、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名勝古跡,錯落其間。
九華山
峨嵋山
位於中國四川省峨嵋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相傳佛教於公元1世紀即傳入峨嵋山。近2000年的佛教發展歷程,給峨嵋山留下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造就了許多高僧大德,使峨嵋山逐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影響甚深的佛教聖地。全山共有僧尼約300人,寺廟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頂華藏寺、萬年寺等。
峨眉山
印度朝聖
去印度朝聖,佛陀聖跡有很多,而且有很多聖跡已經埋沒在歷史的塵封之中,眾生福慧淺薄,無緣再看到。現有的印度尼泊爾朝聖十八大聖跡線路,是根據蟬友圈·佛旅網創始人衲木錯,在多年的印度尼泊爾帶團朝聖實踐和朝聖體悟中,創新性地開辟了一條由順時針方向的佛陀朝聖線路。這條朝聖線路查閱了大量的佛教經典,徵求許多國內外高僧大德的開示。這條朝聖路線成功地開辟,對於印度尼泊爾佛教朝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對於圓滿朝聖佛陀,體味佛陀正法和修行具有重要意義。
1、出 生--藍毗尼園:2500多年前佛陀出生時的腳印和沐浴的聖池;
2、成 長--佛陀祖國迦毗羅衛國的遺址和佛陀舍利塔;
3、出家--拘屍那羅森林南丹格爾
4、成道--菩提伽耶:娑婆世界的中心,最堅硬的地方。苦行林,尼連禪河,賢劫千佛成道的金剛座、菩提樹,正覺塔和佛陀親自開光的25歲等身像,480多座佛塔群,全世界佛教徒最嚮往的地方。
5、初轉法輪--鹿野苑。佛陀三轉*輪地,為五比丘宣說了四聖諦、八正道,成立最早的佛教僧團。佛陀舍利塔和最庄嚴的阿育王石柱(印度國徽以此為標志)。
6、涅 盤--拘屍那羅。佛陀最後度弟子須跋陀羅和涅盤後金剛力士放金剛杵處,佛陀最後說法處,佛陀荼毗塔,佛陀涅盤塔,佛陀6.1米最為庄嚴之涅盤像,拘屍那羅八王分舍利之地,佛陀舍利塔,佛陀聖體停放七天供人天瞻仰之地。
7、竹林精舍--佛教第一座精舍,佛陀洗浴的聖池迦蘭陀池;在此宣說諸多經典,如《佛說般舟三昧經》等。
8、只園精舍--佛教第二座精舍,《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楞嚴經》、阿含部等經典均在此宣說佛陀宿舍-健陀俱提精舍,佛陀講經台,阿難菩提樹;央掘摩羅塔、給孤獨長老塔等。
9、西天靈山--靈鷲山。佛陀講成佛之經典《法華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大般若經》等重要經典之靈鷲凈土,佛陀依然在此講經說法;隋朝時,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至"葯王菩薩本事品"時,忽入定中,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10、降凡處--桑克希亞。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說法後(《地藏經》)乘金色天梯降凡處,帝釋天、大梵天陪伴左右;佛教第一尊佛像產生之地;曲女城大法會玄奘大師辨經處。
11、神變處--吠舍離。(廣嚴大城靈塔中,如來思念壽量處)佛陀在廣嚴城外示現神通降服96種外道,佛陀預告涅盤處,佛陀舍利塔,阿難尊者舍利塔,首位比丘尼出家地,維摩詰大士故居,第二次經典結集之地。
12、世界佛教中心--那爛陀大學,蓮花生大士、寂天菩薩、玄奘大師等高僧大德曾在此參學講經。舍利弗尊者舍利塔;玄奘法師求學、辯經弘法地;規模宏大的佛教遺址。
13、玄奘大師紀念館--玄奘大師頭蓋骨舍利、佛陀腳印(千幅輪)、妙法蓮華經血經。
14、經典結集--佛教第一次經典結集之七葉窟,五
㈢ 海南島的景點,五指山,天涯海角,牙龍灣,還有哪些
南山文化旅遊區位於三亞南山,距市區40公里,游覽區以北有255國道和海南環島高速公路通過。南山文化旅遊區共分為三大主題公園:南山佛教文化園是一座展示中國佛教傳統文化,富有深刻哲理寓意,能夠啟迪心智、教化人生的園區。其主要建築有南山寺、南海觀音佛像、觀音文化苑、天竺聖跡、佛名勝景觀苑、十方塔林與歸根園、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素齋購物一條街等。中國福壽文化園是一座集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突出表現和平、安寧、幸福、祥和之氣氛的園區;南海風情文化園,是一座得用南山一帶藍天碧海、陽光沙灘、山林海礁等景觀的獨特魅力,突出展現中國南海之濱的自然風光和黎村苗寨的文化風情,同時兼容一些西方現代化文明的園區,主要建築有滑草場、滑沙場、黎苗風情苑、神話漫遊世界、黃道婆紀念館、海洋公園、海底世界、花鳥天堂等。
佛教文化景觀
海南鎮島之寶--金玉觀世音
南山金玉觀音由觀音金身、佛光、千葉寶蓮、紫檀木雕須彌底座四部分組成,高度3.8米,耗用黃金100多公斤、120多克拉南非鑽石、數千粒紅藍寶石、祖母綠、珊瑚、松石、珍珠及100多公斤翠玉等奇珍異寶,採用中國傳統"宮廷金細工"手工藝製造。觀音金身由200多片平均厚度1.2毫米的金片經手工敲打成型,再焊接而成。由於運用了不同的工藝處理方法,從而使金像產生了不同的色彩與質感。
不二法門
在佛教中,對事物認識的規范,稱之為法;修有得道的聖人都是這里證悟的,又稱之為門。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是最高境界。入得此門,便進入了佛教的聖境,可以直見聖道,也就是達到了超越生死的涅 境界。從佛教哲學觀來看,「不二」即是「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眾生平等」、「自他平等」、「心佛平等」等,是佛教認知世界萬事萬物的方法與觀念,演繹闡述的是世間萬物本質與表象的關系。
南山不二法門是景區大門景觀,為南北朝風格建築。遊客進入此門,便進入了吉祥清靜的南山佛教聖地。大門外的「不二」和大門內的「一實」系已故著名書法家顧廷龍老先生94歲時書。「一實」是「不二」的對應。
南山三十三觀音堂
在佛教道場三亞南山寺,有一處大氣沉雄仿唐風格的三十三觀音堂。觀音堂集十方善信,歷經二年多建成,這里有著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室內觀音群像,是令人嘆為觀止的佛門盛事。
三十三觀音群像的主觀音為「乘龍觀音」,高4.3米,其餘三十二尊觀音塑像,每尊高2.3米。三十三觀音像群長50米,重15噸,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室內觀音群像,已載入大世界基尼斯記錄。群像均採用最先進的大漆材料和最先進的貼金彩鎏工藝。這些觀音造型生動,雕工精細,栩栩如生。
福壽文化景觀
長壽谷
位於南山東麓,其地貌呈谷狀縱伸,依攀山勢,直沖雲霄,谷線全長2300米。其間鳥鳴不斷、溪水常流、林木鬱郁蔥蔥、岩石突兀奇特。設計者們巧用天然形勝,從不同角度,以「流動」和「靜止」的狀態揭示著傳統「壽」文化的內核。其主要景觀包括:芒果林、長壽林、百年古樹、壽倒三松、百壽堂、百歲階以及1.8米高的銅制「無量壽佛」和一個代表谷中所流之水實乃救度眾生之水的銅制皮袋「流水尊者」。
時來運轉祈願樹
紅刺露兜, 又名「時來運轉樹」,「步步高升樹」或「祈願樹」。人們在「時來運轉」園林中觀賞徜徉,感受生態奇跡,體驗吉祥文化,表達對未來的追求、對明天的祈禱,對親人、朋友的祝福。
生態文化景觀
南山樹屋
也許很多人沒有去過美國夏威夷度假,但如果在中國三亞,住上一回夏威夷鳥巢,卻也是另一番情調。
南山樹屋,位於三亞南山景區的大海邊,有四棟,架在百年酸豆樹上,渾然天成。在這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讓時間逗留,讓心跳放慢。棲息在樹枝上,外面的世界與你無關,也無須考慮燈紅酒綠。最好是帶上情侶或愛人,在返樸歸真的在鳥巢里,是一種原生態的比翼雙飛。
蜈支洲島簡介: 作為中、高端旅遊者必選的海南旅遊景點,蜈支洲島集熱帶海島旅遊資源的豐富性和獨特性於一體。 島上綺麗的自然風光,極具特色的各類度假別墅、木屋及酒吧、網球場、海鮮餐廳等配套設施,和已開展的包括潛水、半潛觀光、海釣、滑水、帆船、帆板、摩托艇、香蕉船、獨木舟、拖曳傘、蹦跳船、沙灘摩托車、水上降落傘、沙灘排球、沙灘足球等30餘項海上和沙灘娛樂項目,給前來觀光和度假的旅遊者帶來原始、靜謐、浪漫和動感時尚的休閑體驗。 島東、南、西三面漫山疊翠,85科2700多種原生植物鬱郁蔥蔥,不但有高大挺拔的喬木,也有繁茂葳蕤的灌木, 其中不但有從恐龍時代流傳下來的沙欏這樣的奇異花木,還生長著迄今為止地球上留存下來最古老的植物,號稱「地球植物老壽星」的龍血樹,寄生、絞殺等熱帶植物景觀隨處可見。 臨海山石嶙峋陡峭,直插海底,驚濤拍岸,蔚為壯觀。中部山林草地起伏逶迤,綠影婆娑。北部灘平浪靜,沙質潔白細膩,恍若玉帶天成。 四周海域清澈透明,海水能見度6―27米,水域中盛產夜光螺、海參、龍蝦、馬鮫魚、海膽、鯧魚及五顏六色的熱帶魚,南部水域海底有著保護很好的珊瑚礁,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惟一沒有礁石或者鵝卵石混雜的海島,是國內最佳潛水基地。極目遠眺,煙波浩渺,海天一色。
㈣ 我國道教十大名山是什麼
中國名山很多,關於道教只有道教四大名山。中國道教四大名山 :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
1、武當山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於鄂西北的丹江口市境內,是我國的道教名山,列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又是武當武術的發源地。主峰紫霄峰海拔1612米。武當山山勢奇特,雄渾壯闊。有72峰、36岩、24澗、3潭、9泉、構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的秀麗畫境。
山間道觀總數達2萬余間,其規模宏大,建築考究、文物豐富的道觀建築群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山間主要景點有金殿、紫霄宮、遇真宮、復真觀、天乙真慶宮等近百處。
(4)無量壽文化基地在哪裡擴展閱讀:
道教提倡進入名山洞府,以修真求仙。歷史上許多的仙真高道曾隱居山中修煉。黃帝問道於崆峒山,老子說道德於終南山,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於龍虎山、嵩山、青城、鶴鳴諸山修煉和傳揚道教,葛洪於羅浮山煉就金丹,陳摶高卧於華山。
道教大大地發展了神山仙島的思想。葛洪在《抱朴子》中說:「道書藏於名山五嶽」,「為道者必入山林」;又說:「合丹當於名山之中,無人之地」。認為只有名山,才能傳授道書,煉丹修道。
道教創始人學道作符處是名山,神仙居處是名山,迎接神仙下凡需要名山,道徒修煉需要名山,尤其是唐宋之後,早期名道也逐漸被仙化,道教的神祗大大增多,因此需要大量的名山。流傳下來的四大道教名山為: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齊雲山。
㈤ 泉州名勝古跡簡介
1、府文廟
崇武古城坐落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台灣海峽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禦倭寇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為抗擊倭患,在萬裏海疆修築的60多座衛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福建省首批「國防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
泉州,福建省下轄地級市,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寶島台灣,轄四區、三市、五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是福建省確定做大做強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泉州是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是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獲得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擁有著名的泉州十八景。
700多年前被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稱為「光明之城」的泉州,在中世紀有著400多年的輝煌,素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名。
㈥ 道教有四大名山,這四座名山分為位於我國哪裡呢
道教不同於其他宗教信仰,是地地道道的我國本土的宗教。而關於道教的四座仙山人們通常認為它們所指的是湖北的武當山。江西的龍虎山以及四川的青城山,還有安徽的齊雲山,這四座山峰是道教人心目當中的道教聖地。並且在這四座仙山當中分別供奉的道教的四位天尊。
青城山位於我國的四川省,這里是我國的AAAA景區,主峰高達1260米,青城山可以說樹木蔥翠,竹林環繞常年被綠色圍繞。另一處就是龍虎山,龍虎山有著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並且在龍虎山上有著大量的道教建築,在龍虎山最鼎盛的時候,光道教建築就有81座,道教院落有36座,可以說當時這里是道教人心目中的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