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亞、西塘古鎮、鳳凰古鎮、陽朔、拉薩、大理古城、鼓浪嶼的所在地
1、三亞(Sanya )位於海南島的最南端,是中國最南部的熱帶濱海旅遊城市,中國海濱城市,是中國空氣質量最好的城市、全國最長壽地區(平均壽命80歲)。三亞市別稱鹿城,又被稱為「東方夏威夷」,位居中國四大一線旅遊城市「三威杭廈」之首,擁有全島最美麗的海濱風光。
2、西塘古鎮屬浙江省嘉善縣,地處江浙滬三省市交界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東距上海90公里,西距杭州110公里,北距蘇州85公里。西塘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亦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獲世界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西塘歷史悠久,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3、鳳凰古城,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土地總面積約10平方千米。2010年底約5萬人口,由苗族、漢族、土家族等28個民族組成,為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鳳凰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旅遊強縣,國家AAAA級景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轄八縣市之一。 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2001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一。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與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遙,南鳳凰」之美譽。
4、陽朔,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屬桂林市管轄,縣城距桂林市區65公里,獨特秀美的山水風光得到了「陽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譽(出自吳邁詩《桂林山水》)。建縣始於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餘年。2014中國最美麗縣名單中, 陽朔以秀領天下美居第一,也有陽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譽。電影《 劉三姐》的播出更使拍攝地陽朔一夜成名,聞名海外,僅那棵著名的大榕樹每年就為當地創造800萬的收益。
5、拉薩是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藏傳佛教聖地,拉薩位於西藏高原的中部、喜馬拉雅山脈北側,海拔3650米(要防內源氧缺乏症),地處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遊河谷平原,拉薩河流經此,在南郊注入雅魯藏布江。
6、大理古城簡稱榆城,位居風光亮麗的蒼山腳下,距大理市下關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7、鼓浪嶼(英文:Kulangsu)是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下轄的一個街道。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命「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將鼓浪嶼評為「中國最美的城區」第一名。2007年05月08日起,廈門市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⑵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
1、哈薩克族民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哈薩克族民歌有兩種調式體系相融合下的混合調式,源自於人種學和族源。哈薩克族民歌內容豐富、旋律熱情、曲調優美、奔放粗獷,是哈薩克族人在各種喜慶節日、家庭聚會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主要民間娛樂方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⑶ 海南省博物館在哪裡裡面有什麼文物
海南省博物館位於海口市國興大道68號,2008年11月15日正式開館。該館第一期工程佔地面積約1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約8000平方米;設有10個展廳,對海南的歷史、少數民族文化、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南文物等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展出的文物有1000多件。
一號展廳: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海南省各族人民時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包括民間文學、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還有定期舉行的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如歌圩、廟會、傳統節日慶典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突出特點是有傳承性、民眾性,是一種「活態」的文化。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等方面的價值。 本館所展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傳統手工技藝等。
二號展廳:該展廳的三件文物都是國家珍貴文物,其中亓北古劍為國寶,三件文物都夠得上重器之稱。三件珍貴文物重在於承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科研價值,代表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工藝水平;閃耀著歷史之光、民族靈魂之光、先民智慧之光、中華文化底蘊之光。 本廳展示的三件文物,為海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三號展廳海南先民自各個時期移民而並未繁衍發展,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海島移民文化。漢代開始,隨著中央封建統治不斷加強,或有將士揮師南下。開疆拓土;或有逐客萬里披荒,開啟文明;更有海南名士巍然崛起,彪炳古今,創造了瑰麗奇特的海南人文歷史。近代以來,海南得風氣之先,濃郁的海洋氣息和異域風情彌漫在海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瓊崖革命23年紅旗不倒的英雄主義精神更是激勵海南人民奮斗的動力。
四號展廳: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海南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在這片熱土上留下了較為豐富的文物寶藏。近年來,隨著我省文博事業的長足發展,全省各級博物館的藏品也不斷增加 。 本展館薈萃了海南全省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近百件,有渾厚凝重的銅器、 絢麗奪目的陶瓷器、筆墨精妙的書畫等。這些文物是海南歷史和文化的重要 見證。它們濃縮地再現了海南古代文明的發展軌跡,展示其同祖國大陸源遠 流長的密切聯系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五號展廳:海南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海南中南部地區,人口140多萬。黎族、苗族、回族是海南島的世居民族,他們與漢族一道,創造了海南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 黎族是海南島最早居民,在3000年前陸續遷徙海南島;苗族大約在明代時期落籍海南;回族主要居住在三亞鳳凰鎮遷來。在海南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條件下,黎族、苗族、回族的經濟、文化等都有自己的特點。黎族有歷史悠久的黎錦及紡織技術,有獨具特色的船形屋和豐富的民間文化藝術等。苗族服飾色彩莊重做工精緻,宗教信仰為祖先崇拜。信仰盤王(皇)。回族從事海洋捕撈、交通及貿易等,篤信伊斯蘭教。
⑷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好玩嗎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介紹 景區特色 一台 二族——黎族 位於海南三亞的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在這里既有著天然的生態風景,還有這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景,讓之前來這里進行遊玩的每一位遊客都感受到無比的放鬆和休閑。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的遊玩特色吧。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介紹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創建於1998年,地處北緯18°,位於保亭縣與三亞市交界的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境內。景區坐落在萬余棵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檳榔林海,並置身於古木參天、藤蔓交織的熱帶雨林中,規劃面積5000餘畝,距亞龍灣海岸26公里,距三亞市中心28公里。檳榔谷因其兩邊森林層巒疊嶂,中間是一條延綿數公里的檳榔谷地而得名。景區由非遺村、甘什黎村、谷銀苗家、田野黎家、《檳榔·古韻》大型實景演出、蘭花小木屋、黎苗風味美食街七大文化體驗區構成,風景秀麗。景區內還展示了十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保護名錄。檳榔谷還是海南黎、苗族傳統「三月三」及「七夕嬉水節」的主要活動舉辦地之一,文化魅力十足,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景區特色
2015年7月,檳榔谷榮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稱號,作為中國首家民族文化型5A級景區,檳榔谷還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十大最佳電影拍攝取景基地,分別獲國務院、文化部、農業部頒發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五星級企業」等多項國家榮譽。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秉承「挖掘、保護、傳承、弘揚海南黎苗文化,使其生生不息」的使命,向世界再現了海南千年的昨日文明,是海南原住民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實踐者。
一台
大型原生態黎苗文化實景演出《檳榔•古韻》;二族——黎族和海南苗族;四寶——鎮園四寶,分別為龍被、樹皮布,綉面文身和鼻簫;五項——五大體驗項目,分別為高空滑索、竹竿舞、拉烏龜、攀藤摘花、牛拉木輪車;七區——非遺村文化體驗區、百年古黎村文化體驗區、谷銀苗家文化體驗區、《檳榔·古韻》大型實景演出體驗區、黎苗風味飲食文化體驗區、蘭花小木屋民宿體驗區、田野黎家民俗體驗區;九館——文身館,黎族民俗館,陶藝館,圖騰藝術館,無紡館,麻紡館,棉紡館、黎錦龍被館,山欄文化館;十絕——海南十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打柴舞、黎族原始制陶技藝、黎族紡染織綉技藝、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黎族鑽木取火技藝、黎族「三月三」節、黎族竹木器樂、黎族船形屋營造技藝、黎族服飾、海南八音器樂。
二族——黎族
黎族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居民,早在遠古時代,黎族同胞就在這塊土地上刀耕火種。他們最初居住在靠近河流、港灣的山崗上,後來逐漸朝全島各地擴散定居,艱難創業。作為海南的原住民,黎族人勤勞勇敢,能歌善舞,以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絢麗的織錦工藝著稱於世。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島的中部和西部,現有人口140餘萬。黎族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黎語支,文化特徵與中國南方的壯、布依等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黎族又分為哈、杞、潤、賽、美孚五個支族。
⑸ 海南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儋州調聲 海南省儋州市
臨高人偶戲 海南省臨高縣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 海南省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東方市
我知道的就這些,看看能不能幫到你
⑹ 海南省儋州市木棠鎮序坊井的歷史文化
摘要 海南省儋州市木棠鎮序坊井的歷史文化主要體現在文化遺產上面,有曬鹽技藝(海鹽曬制技藝)。
⑺ 海南省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截止目前,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①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海南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海南歷史和海南人民的情感。保護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價值內涵,精神力量和持續發展力。 ②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增強海南旅遊形象的文化內涵和特色,提升旅遊產品的品質和層級,促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 |
⑻ 海南有什麼文化資源
海南省的居民,分屬於漢、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仫佬、哈薩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與苗族的生活習俗。 據歷史記載,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 早在遠古時代,黎族同胞就在這塊土地上刀耕火種,民族風情質朴、敦厚,長久以來就以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絢麗的織錦工藝著稱於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區地勢較平的山麓或臨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錯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嚴嚴實實的椰子樹與檳椰樹間,樹的空隙間用竹籬笆圍成小塊菜地,各色蔬菜嬌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過房前,讓人有「走進山間別墅」的感覺。檳椰是黎胞走親訪友的貴重禮物,以數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海南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極富特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海岸帶景觀:在海南長達1528公里的海岸線上,沙岸約佔50~60%,沙灘寬數百米至數千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為5度,緩緩延伸;多數地方風平浪靜,海水清澈,沙白如絮,清潔柔軟;岸邊綠樹成蔭,空氣清新;海水溫度一般為 18~30℃,陽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數時間可進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風浴。當今國際旅遊者喜愛的陽光、海水、沙灘、綠色、空氣這5個要素,海南環島沿岸均兼而有之。
2、山嶽、熱帶原始森林:海南島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1座,綿延起伏,山形奇特,氣勢雄偉。頗負盛名有的山頂部成鋸齒狀、形如五指的五指山,氣勢磅礴的鸚歌嶺,海南的山嶽最具有特色的是密布著熱帶原始森林, 最著名的有樂東縣尖峰嶺、昌江縣霸王嶺、陵水縣吊羅山和瓊中縣五指山等4個熱帶原始森林區,其中以尖峰嶺最為典型。
3、珍禽異獸:為了保護物種,海南已建立若干個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和馴養場,其中有昌江縣霸王嶺黑冠長臂猿保護區、東方縣大田坡鹿保護區、萬寧市大洲島(金絲燕)保護區、陵水縣南灣半島獼猴保護區等。
4、大河、瀑布、水庫風光: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等河流,灘潭相間,蜿蜒有致,河水清澈,是旅遊觀景的好地方,尤以聞名全國的"萬泉河風光"最佳。大山深處的小河或山間小溪,洄於深山密林之中。
5、火山、溶洞、溫泉:歷史上的火山噴發,在海南島留下了許多死火山口。最為典型的一座是位於瓊山市石山海拔200多米的雙嶺,嶺上有2個火山口,中間連著一下凹的山脊,形似馬鞍,又名馬鞍嶺。該嶺附近的雷虎嶺火山口,羅京盤火山口也保存得十分完整而奇妙。千姿百態的喀斯特溶洞也有不少,著名的有三亞市的落筆洞、保亭縣的千龍洞、昌江縣的皇帝洞等。島上溫泉分布廣泛,多數溫泉礦化度低、溫度高、水量大、水質佳, 大多屬於治療性溫泉,且溫泉所在區域景色宜人。
6、沙灘、潛水、海鮮是三亞旅遊度假的三大永恆主題。地處中國海南島最南端的三亞,四季如夏,鮮花盛開,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蜈支洲島享有「中國第一潛水基地」美譽,有中國保護最完好的生態珊瑚礁
⑼ 我國的21處文化遺產分別在那哪些省市
1、明清皇宮(北京故宮、沈陽故宮)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頤和園(北京)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長城(北京)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天壇(北京)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5、承德避暑山莊(河北承德,包括周圍寺廟)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6、平遙古城(山西平遙)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7、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北京周口店)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8、麗江古城(雲南麗江)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9、蘇州古典園林(江蘇蘇州)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0、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西安)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1、大足石刻(重慶大足縣)
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2、武當山古建築(湖北丹江市)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3、莫高窟 (甘肅敦煌市沙鳴山)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4、布達拉宮(西藏拉薩)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5、龍門石窟 (河南省洛陽市)
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6、孔廟、孔林、孔府(山東曲阜)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7、明清皇家陵寢 (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
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8、青城山-都江堰(四川青城山)
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9、皖南古村落 (安徽西遞村)
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0、雲岡石窟(山西大同)
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1、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集安市、遼寧桓仁縣)
2004年7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